林氏男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秘书长林建海回归助力金融改革(温州乐清)

时间:2014-10-23 03:00:36   作者:黄超时   阅读:966   评论:0
内容摘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秘书长林建海回归助力金融改革(温州瑞安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秘书长林建海回归助力金融改革(温州乐清) 图1

图为林建海做客清华五道口全球名师大讲堂

温籍学人林建海回归助力金融改革

林建海人物介绍参见: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秘书长 林建海

  林建海迈进家乡大门,带来的是国际视野。当从324的《新闻联播》中,看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秘书长林建海陪同总裁拉加德与李克强总理在北京会见的场景时,几年前曾负责统战工作的温州市政协常委、市委统战部原副部长潘一新回顾温籍学人林建海智力返乡的心路,几多感慨。

大门敞开,迎接温籍人才回归

  近几年,林建海每年都会借假期回温探亲之机,带来国际金融前沿的信息和经验欲与家乡分享。

  20125月,林建海应邀专程回温参加温州公共外交协会的成立大会,当时正值温州市获批国家金融改革试验区不久。行前,他特意准备了许多国际上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中国家金改的资料,想为家乡金改助力。一片诚挚之心,得到了市领导的热情接=。同时,林建海还被聘请为温州金融研究院顾问。

  去年夏天,他再次回温时,带来了更多关于温州金改的思考和意见,他以为家乡奉献智力5满腔热情,短短几天内穿梭在家乡的大街小巷。他只想让家乡父老一起分享国际金融界的最新动态和信息,以及他所带来的宝贵经验和智慧,还有温州所需要的国际视野。

  那次,林建海除义务为市政协、国资系统及老家乐清作三场有关全球金融形势讲座外,还出席了一场金融沙龙和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寰傩械奈宓揽诮鹑诼厶场G寤五道口金融学院被誉为中国金融界的黄埔军校,久负盛名,温州企业家曹绍国为将此论坛的永久s址落户温州花了不少心血。当天包括学院党委书记在内的40多位来自全国的著名学者高官到场,但遗憾的是温州市有关方面人士出席者寥寥无几。林建海认为作为国家金改试验区的温州不应该忽略如此重要的论f,这本身也是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在他看来,我们温州在做事待人方面尚需要一种专注力和后续力,这与国际接轨还有一段差距。f可能是大家都太忙了吧,如果这是在北京、上海或杭州,可能会掀起一阵热潮,相关专家定会被许多人围着讨教追问。林建海惋惜在自己的家乡未能找到这样的感觉。

回报心切,温籍学者桑梓情深

  拥有多年统战工作经历的潘一新,可谓是在外温籍学子的知情人,他回顾着与林建海的一次次交往说,在林建海身上,他看到了温籍学子特有的赤子之心、反哺之情。

  像林建海一样,在全国乃至世界重要领域取得骄人成绩的温籍学子遍布天下。生于斯,长于斯,瓯越的山水哺育了他们成长,当面对故乡召唤,当需要伸以援手之时,他们表现出的是有求必应,全力奉献的桑梓之情。

  同样身为温州人的海南大学海洋系教授张本p几年前受邀参加温籍学人智力返乡活动。他是国内海洋规划专家与评审专家,当时温州正好在搞瓯江口区开发,张本教授回来后一头栽进宾馆三天三夜,写出厚厚的一沓研究报告,从方方面面对温州滩涂开发提出了专业化p议,汇报给温州市委主要领导,以供决策参考,得到高度重视和评价。

  还有,2008年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温州人大会期间,来自海内外的温籍学者共同发起温籍学人日活动。一天的时间里共为温州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社会各界举办了65场报告会和讲座。许多温籍院士亲自参加演讲,成为温州有史以来的在外温籍学者智力返乡的盛会,戴金星等7位温籍院士还发起一份《为家乡发展奉献智力》的倡议书,一时成为热谈。

  回忆一幕幕温籍学子反哺家乡的场景,潘一新记忆犹新。他说,今年两会p间,市政协举行海外委员座谈会,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教授、香港经济学会会长张俊森,因有要事不能与会,但他发来了《关于温州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的会议发言材料,非常细致,非常难得;另外几位海外委员和特邀委员不能到会,也千方百计在尽一份温州游子助力家乡发展的责任。如香港理工大学协理校长、香港工程院院士滕锦光委员发来《关于温州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全德华侨华人联合总会执行主y金建书发来《德国农村制度改革经验参考》、美国加州温州同乡会会长谢巧玲发来《重视海外温二代智力回乡的建议》等。

  人未到,心意到,这一份份建议表达了在外温籍学者对知识力量回归故乡的意愿,他们迫切渴望并珍惜对故乡建言献策的每一次机会。

  几年前,温州县级领导培训班赴复旦大学参加培训,课间讲i教授冒出一句温州话让学员们感到惊讶,一问才知这位谢遐龄教授,名片上印着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导、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民盟副主委、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的身份。他的家乡是温州,是i个地道温州人。在中国社会学领域,除了费孝通外,他的影响很大。可谢遐龄教授告诉温州的领导学员们,这么多年,却还没有机会回温o的大学讲个课或参加个会。

  潘一新说: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些温籍在外学人,迫切地渴望何时能迎来故乡的亲切召唤?回归心切的在外温籍学人,对温州来说是送上门的知识财神,我们应该更热情、更主动去迎接他们的归来。

 

人才汇集,国际眼促温州发展

  点滴之水,汇聚百川,在外温州人的人才队伍是成千上万,如果说每个人的知识力量是点滴之水,那-汇集起来就是百川的壮阔。

  他们是各自领域的翘楚,是具备国际视野的精英,是地方政府最需要的资源人才。曾在厦门工作过的潘一新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厦门的城市规划就邀请新加坡的专家参与规划,在当时是国内较早利用海外智力的城市之一,所以现在城市建设与国际相当接轨。厦门的飞速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近几年来,温州市已e分认识到学者智力对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目前有决咨委、人事局、人才办、统战部、侨联等部门都在做这项工作,加强对接,成效逐显,但仅靠这些部门力量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自上而下观念上的转i和形成强烈的社会共识。

  如何让在外温籍学界的力量转化为温州自身的发展动力,温州该如何更好地利用、发挥、弘扬这种无价的潜能?潘一新认为,要对温籍在外人才进行有效整合利用归类,形成助推温州发展的智囊团队力量。

  林;海的回归心路,是在外温籍知识界人士在回归问题上的一个缩影。如何将这些知识力量为温州所用,应像迎接温商回归一样让温籍知识界的学人隆重回归。在潘一新看来,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迫切的任务,-必会影响温州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经济重振之路。启动人才回归战略,就像星火计划,可循序渐进,从小做起,逐步形成燎原之势。

  如果这种宝贵的温州人才智力资源回乡成为一种自觉和必然,并逐步形成一种自然态势,想必那时候的温州,距离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的路途并不遥远了。

  (潘一新温州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港澳侨与外事委员会主任、温州公共外交协会秘书长、原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施莉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出处:浙南林氏源流网http://www.znls.net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址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