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云:"百行孝为先",林姓人不但是孝道的实践者,还把孝与忠结合起来,"忠孝传家"成为林姓文化的核心,也是林姓文化的显著特点。
中国历代统治者方人们规定的行为规范,力主于"忠孝"二字。努力实践"忠孝"这一行为准则,也便成为林姓人首要的姓族特色。
所谓"忠"是对国家和统治国家的君主,以及自己的主人而言的。就林姓来说,为国尽忠主要是对国家尽忠而非对君主一人尽忠,这是林姓较他姓大有不同的地方,是真正地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着想。林姓始祖比干在三千多年前杀身以成仁,成为为国尽忠的典范,此后,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被林姓人一代代地继承了下来。宋代平阳人林景曦,任泉州教授,宋亡后不再当官。金人掘发宋王陵墓,弃其遗骨。景曦装扮成采药人,以草袋拾取宋王遗骨。后听说理宗颅骨被金兵投入湖中,又出钱购取打渔人网获之物。一共收集了两函宋王遗骨,葬于纳剑周围植东青树为识,还赋诗《东青行》以为纪念。清代侯官人林汝霖,咸丰年间官至浙江仁和县典史,太平军破杭州,其母自缢死,其姐及妻子、女儿亦相继自缢,汝霖本人则身穿公服端坐于正堂,不屈而死,杭州人以其与林逋同姓,葬其全家于林逋曾经隐居的孤山。清代福州人林湛奈当时名士。耿精忠极想引为己用,一日,林湛突然来到精忠府上,精忠大喜过望,急忙出来迎接。话间,林湛言语不清。精忠怒斥荐引者说:像这样的人,虽然学富五车,也无法使用。其实林湛以前并没有口吃的毛病,人们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吐字不清。后来,耿精忠随吴三桂反叛,而林牡靡员芑觯人们都佩服他有先见之明。清代福建侯官人林永升(1853-1894),在中日甲午海战中任经远舰管带,被敌舰四艘包围。他临危不惧,下令向受伤的敌舰西京丸号开炮,后不幸被炮弹击中,为国捐躯,被追封为壤子少保。清代福建侯官人林旭(1875--1898),为国家图强,积极开展维新运动。戊戌变法,以四品军机章京,与谭嗣同等人同参新政,所颁诏谕多出其手笔,后遇害,为有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其妻沈静仪闻讯后,也服毒自杀。此外,如唐代的林慎思,宋代的林冲之、林郁、林豫次、林逢龙、林庭龙、林空斋,明代的林公辅、林文贵,清代的林凤、林凤祥林绍璋、林履中、林昆冈、林黑儿、林西惠、林修明、林觉民、林冠慈等人,都以自己的鲜血报效了国家,为实现"忠"的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赞歌。现当代,林祥谦、林祖密、林述庆等为民主革命而死,林英灿、林治惠、林心平等为抗日而死,林育南、林茂成为共产革命而死,他们的爱国情操同样可歌可泣。
孝是指对于父母和祖先的敬仰,也是林姓人传统的美德.其表现为"亲亲"和"尊尊"。林姓以孝知名的人物代不乏人。唐莆田人林攒奉母至孝,感动了苍天,甘露三降,白鸟再集,朝廷诏立双阙。林姓堂号之一双阙堂即由此而来。五代时福清人林安,事母孝,母亲死后在墓旁筑室而居,墓旁有石,自裂而泉涌。宋代瑞安人林石,其母l19岁死后,自己也九十多岁了,但他自首执丧,不因年岁大而怠慢了作为人子的礼节。宋代晋江人林颐寿,祖母后背上长有疡疮,溃烂径寸。颐寿等祖母睡着后以舌舐疮,终于治好了祖母的疡疮。父亲死后,庐于墓侧,有灵芝草生出。后又庐于继母墓侧,有白鹊来此筑巢。明代潮阳人林祖,父亲早亡,母亲与弟弟在盗寇之乱中不知所终,他遍历郡县访觅,14年后擞肽盖紫嗉。清代福清人林长贵,父亲在海潮中遇难,自己奔救不及救父,投水而死,其弟长广接着赶到出事地点,也自沉而死,时人称他们为"林氏两孝子"。清代福清人林开登,听说人肝可以治病,在14岁时把自己的肝割下来一块给母亲治病,被称为"孝子"。此外,至于孝的另一个内容思炊匀ナ酪院蟮淖嫦鹊淖鸱詈图漓耄在林姓中也是一大传统家风,这在以后我们还要专题讨论,故在此略而不赘。
历代林姓孝子贤孙的故事,代表了林姓人发自天性的父斯酆妥谧骞郏其基本核心便是孝,与其始祖比干对国家的忠诚一起,共同构成林姓人亦忠亦孝的家风族风。这种忠孝并重的家族家风还被写进族谱里,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历代林姓人竞相实践的做人准则,"忠孝传家"也成为林姓人最为显著的家族特点。在林姓人1984年编纂的《族思已导粹》中,"崇孝道"被放在了最为显著的位置,并说"孝"为人立身的根本,只有首先具备了"孝",才能把孝心化为忠心。一个人如果不能孝于父母祖先,也必然不能忠于国家、友于兄弟、睦于宗族、笃于乡里、合于社会,反而会成为社会的蠹虫。因此,对族人的教养应当从他对亲人的硕瓤始,一个人品德的优劣高下从他对待亲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得出来。所谓"教始于事亲,终于报国",移孝作忠,这才是"全孝"、"大孝"。只有孝于父母、忠诚于国家,才能具有忠与孝的良好品德,才能算是一个在品德上合乎"忠孝传家"传统家风的人。
林姓自古忠孝传家,其中"孝"被视为做人最为基本的准则,"忠"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引伸和发展。从这一根本立场出发,林姓的族规家训中还具体规定了实践孝道的方法。如对在世的父母,无论自己穷富,都应以奉养为先,即使贫穷一点,但只要顺从父母之意,和言悦色,也算尽了孝道;不能貌奉心违,给父母带来忧虑;作为儿子,不但自己要孝顺,还要教导妇女孝顺;人子分家之后,奉养父母应尽其所能,不能稍存吝惜,甚至互相推诿,否则便是大不孝,将为社会所不齿;人子事亲,幻攀奔涑け匦敫嬷父母,从外归来也应面谒父母,等等。对待死去的父母和祖先,也要竭尽孝道,如父母死后出远门必须拜墓;祖坟要经常洒扫祭拜,不以代远相推不到,不以路遥经年不往;丧事料理不铺张,不浪费,等等。鉴于历史上林姓人有割股疗亲等愚昧和迷信之举,后世林姓家谱换构娑ǎ焊罟啥现福以医亲之病者,为迷信之谈,大违人伦之旨,非孝子孝女所当为,应引以为戒;丧事请僧佛念经超度,声乐鼓吹,俳优化装,于死者无益,于孝道无补,等等。这些对"孝"的提倡和规定可谓细致入微,充分体现了林姓人以孝治家的优良家风。
孝作为林姓人治家的根本,除其本身的内容外,还有其延伸和发展,前述"忠"便是其发展之一。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悌",也即兄弟之间的友爱。兄弟同为父母所生,如果不能互相友爱,也就是不孝顺父母。由孝悌再往外延伸,便是要尊敬长辈,和睦族人,具有天下一家的爱心,牢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上述这些忠、悌、礼(待人以礼)、信(讲求信义),一直被认为是做人所应达到的行为规范。但归根结底,一切都是由"孝"引发出来的。
在林姓的不少家谱中,"忠孝传家"的传统家风都被形象化和具体化,或者演变为一条条具体的人生说教、家法族规。兹从林姓家谱中摘录几条:
大丈夫顶天立地,处世存心,务要容人,而不可为人所容。务要制欲,而不可为欲所制。为人所容,乃自取之耻;为欲所制,乃自取之辱。
路狭处,留一步与人走;味甘处,留三分与人吃。一味平易坦然,胸中不立城府,有谁嫌憎于我?
人之所以立身者,信义而已。故日无信不立,无:则乱。内自父子兄弟,外至亲戚朋友,凡存心处世,立言制行,务要名实相符,始终如一。勿损人而利已,勿损私以害公。如此信义既敦,自是光明正大之人。
人生处世:贵在知人。朋友者,知其人,友其德,乃可藉以辅吾之仁,矫吾之失。故交得其人,则可自薰其德,而人圣贤之途;不得其人,则惟导谀长恶,渐趋下流之路,故择交不可不慎。
在诸如此类的说教和规范中,我们不难看出林姓历代先贤期望子孙后代秉承传统家风的良苦用心。作为林姓的后代子孙,面对先辈的谆谆教诲,应该如何行事呢?一个林姓家谱的作者这样说:
吾林先祖,贤者出焉,忠臣出焉,经历千变万化,乃一部光荣家史也。上自始祖坚公一世,绵绵一宗,肇宗宏远,立德深厚,忠义凛烈,煌煌显耀古今,此乃吾林华荣焉。吾林子孙,果能修身立德,孝顺父母,兄弟团结,夫妻和爱,朋友笃信,勤俭律己,宽大容人,宗族疏远犹亲,历代以德相传,则千年万载而不泯也。亦达显彰吾林祖宗遗风矣。凡吾子孙,焉能忘之者哉!这番发自肺腑的言语,正是林姓人传统家风的概括,难道不也正是林姓子孙所应认真遵行的吗?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中,阿谀奉承之辈是不可避免的产物,但对林姓来说却并非如此,历代林姓先贤以民族大义为重,敢触龙颜,与权贵相忤,在史册上表现了他们的铮铮铁骨"忠"是林姓的传统家风,但林姓的"忠"并非仅表现在对君主之忠,更主莸氖潜硐衷诙悦褡謇益的坚决维护。在奸臣挡道时,他们敢于与权贵相忤;在昏君当政时,他们敢于批逆鳞而直谏。
林姓始祖比干为国家利益极谏而死,其后林姓铮铮铁葜士,代不乏人。宋代永嘉人林季仲,任吏部侍郎时,引越王勾践事反对和议,触怒奸臣秦桧,被罢职。宋代人林宗放,任通州州学教授,学校所刊印的材料中涉及章悖为奸之状,时通州郡守是章悖之孙,想去掉与祖父有关的印板,宗放坚决不从。宋代永康人林大中,任中书舍人时,权臣菪烹邢胗胨交结,大中不予理睬,反而上书极论其奸,因此被韩党罢职归家十多年。明代福建人林之蕃,居官清廉有声,但因不喜逢迎上官,被弹劾而归。明代福建长乐人林公辅,听说武宗南巡,上书极谏,跪于外庭五日,最后被杖死。明代福清人林汝翥,任御史,参奏魏忠贤,被革去功荨C鞔仙游人林兰友,直谏有声,是当时名闻天下的"长安五谏"之首。此外,宋代的林旦、林安上、林师说、林逢龙、林从周,明代的林秉汉、林俊、林钎、林硕、林魁、林润,等等,皆以不附权贵名闻当世。打开宋元明清历代史籍,凡是奸党横行之时,无不有林姓人士为国家利益而与权菘拐。唐代进士林嵩有这样一副抒志联: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此联表明了林姓人凛然正气,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荨
林姓既以国家利益为第一,廉洁奉公、为民作主自是其为官之本分。宋代莆田人林一鸣,曾任惠州知州,政绩甚著,任满之日,无甚钱财,仅图书数箧。宋代尤溪人林荩曾拾到锦囊,内有明珠数百颗,价值连城,他在拾物地点等待失者领取,失者欲分珠为谢,林积固辞不受。明代闽县人林泮,曾任广州知府、南京户部尚书等要职,致仕后无宅第,常寓于僧寺,卒后,无钱入殓,官府置办了丧具才得以入土。明代龙溪人林弼,任礼部主事时出使安南,却堇∏Ы稹F渌如宋代的林耕、林鼐、林孝泽、林孝渊、林积仁,明代的林锦、林士敏、林春,清代的林则徐、林启,等等,无一不是清正廉明、所至有声的林姓显宦。
在萁ㄗㄖ浦贫认拢林姓人刚正不阿的品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仕途上的发展。封建专制产生的臣子多是希意顺风之辈而少批逆鳞而谏的臣下。林姓虽然人才济济,但没有一人在唐、宋、元、明、清等中央王朝担任过第一丞相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这与其他大姓宰相林立的状况荼龋与其说是林姓的缺憾,不如说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悲哀!
考林姓为国之"忠"的原因,一方面除了始祖比干的无穷榜样作用外,林姓家族法规对子孙的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重视教育是林姓的又一传统家风,历史上林姓人才辈出与此不无关系
林姓宗族不仅把忠、孝作为传统家风,而且还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使之从小即具备报效国家或承传家业的良好素质。一些林姓家谱中这方面的规范相当具体,如:
家不论贫富,子女不论贤愚,首在读书;读书则能穷理,穷理格致,自可明修齐治平之道。非但不至为非作歹,且可为国家造就人才。
读书有i则:静坐则神清,澄思则理透,好问则识广,多读则学博,稿易则文精,功纯则德进,勿炫奇而附会,勿穿凿以聚疑,无卧薪尝胆之志则心思不苦,无破釜沉舟之勇则功夫不深。人生有限,如奔电逝波;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且不可因循姑待,浪费韶华。贪恋无益之虚名,耽误有为i学问,徒惹老大伤悲,后悔莫及。
读书在勤勉,在有恒,在能吃苦。如蠹萤,如映雪,如悬梁,如刺股,莫不从苦处得来。且记勿怠惰,勿骄满,勿自恃聪明,勿废于半i,勿安于小成。如此必可致大成,成大器。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林氏家族重视族人教育的家风的形成,固然是为了家族本身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为了使族人更好地参i社会竞争,以便更好地报效国家。在一些地方,"无林不开榜"的俗语说明了林姓重视教育的杰出成就。其意是说林姓因重视教育而使族中人才济济,以至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都能榜上有名,给人们留下了"没有林姓人便无法发榜"的印象。这当然是林姓人引以为荣的事情。
林姓重视教育的特点,并非为一时一地的林姓家族所拥有,而是具有普遍意义,是林姓人的另一种家风。早在战国时代,"九龙门"、"十德堂"的出现已经展现了林姓的这一特征。到隋唐时代,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士人们在"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氛围下,纷纷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仕途,一举成名天下知,并借以完成光宗耀祖的夙愿,于是乎,在这种背景下的林姓族贤,首先由唐代"莆田九牧"之一的林藻进士及第,开了"榜上有名"的先河,此后便是累世相继,人才辈出,以撇生了"无林不开榜"这样的传说。历代人们对林姓英才辈出的情况多有赞美,其中明代有人这样说过:"林姓世祚延绵,名满天下,称文献邦,科第蝉联,致身立朝,忠贞节义之人非常多。世人所谓无林不开榜,所指便是如此。"如今,"无林不开榜"早已成为林姓人中人才多、官员多的代名疲传遍大江南北及海内外许多地方当然,称赞林姓人才众多的说法还有很多,如明代林翰家族有"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和"国师三祭酒"的美誉,一家数代以文显名,职高位尊,当世土族无出其右。又如在流传于今天泰国一带的一部林姓著作中,对历代林姓人才作出了这样的概括:宋屏酱时,仅福建一省的林姓人,高中进士或仕历显宦的就有一百数十人,人数之多,影响之在,在全省名列第一。所以在一些姓林的人家中,便有以下这样的楹联,叫做四宰相十二状元,七封侯三千进士。这是何等的辉煌和荣耀呀!"文中所说"四宰相十二状元,七封侯三千进士",我们今天颇岩匀分,但从这幅楹联中仍可想见当日林姓的荣华,他们完全无愧于"八闽第一"的称号。对此,在林姓中颇有影响的《西河九龙族谱》用诗的形式进行了如下概括:
奎瓶景运,海宇振文风。长林有华裔,英迈人中龙。奕叶相承读有膻,簪缨继世相辉联。
子而又子贵且贵,孙而又孙贤且贤。我看贵室多显宦,都是莆田青紫半。父子联科品官,兄弟同榜无间断。有兄抱艺献金台,有弟挟策步金阶。倘自燃藜意气高,会见名高龙虎榜。读罢此诗,林姓历史上人才济济的盛况不禁再一次形象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林姓人才,除为官者之外,还有许多学富五车的文人墨客。林姓著名学者代有其人,如战国时期的林礼为孔子座下七十二贤之一;宋代长乐人林公治,4岁全通九经;宋代古田人林用中,嗜学不倦,被理学d家朱熹视为"畏友";宋代莆田人林庭,藏书数千卷,还说这些书籍为后世子孙的"良产";明代闽县人林世璧,高才傲世,挥洒千言立就;清代东莞人林蒲封,深于经术之外,对天文、历法、音乐、医药、卜筮等方面的书籍亦无不深究。
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也是天下林姓人努力实践的事情人来到世界上,有一天,总要想到一个问题:我是谁的子孙?我是从何而来?我的根在哪里?寻根认祖,是人的天然意识,是人类共有的"归属情结"。而我们中华t族这份情结则是更深更浓。而家谱、族谱的纂修则是保有这份情结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家谱,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形式,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起t于周朝,自汉以后,盛行于民间。家谱学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着许多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佐证材料。林姓家谱编纂甚早,传说西汉时期的林宪,在秦始皇焚书时,秘藏宗谱子祖墓内,由此挽救了林氏世系不致昭穆失序。从宋代开始,随着林姓t兴旺,也出现了林氏谱牒的繁荣。明清以后,林姓谱牒之学更加发达,长盛不衰,虽经"破四旧"的扫荡和"文革"之火,仍有许多林姓族谱劫后余生。
一般来说,一部体例t整的林姓家谱大致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画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约、坟茔、年谱、家礼、艺文、名绩录、仕宦记、字辈谱等许多部分,清代末年的林姓家谱、族谱还多在后面留空白纸数页,称为续后篇或余庆录,意思是等待后世t孙续谱,以示家族绵延不断,万世荣昌。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这就是家谱文化的凝聚力。近年来,伴随着海内外兴起的"寻根热",尊祖敬宗的传t美德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即海内外炎黄子孙浓郁的寻根情结。当代林姓秉承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用"寻根"形式表现自己的一片赤诚,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动人佳话。
1985年,台湾云林县的两位林姓后裔带着家谱到福建寻根。他们来到惠安县九龙岗闽林始祖林禄墓前,边查家谱边看陵墓,竟然惊奇地发现家谱的记载与陵墓完全一致,心中十分激动,庄严地拜祭了祖墓后,又到祖居地共叙家族之谊。
1988年,台北市的一批林姓人到北京洽谈商务。他们的祖先是在数代以前从福建石狮石壁村迁出去的,当时还发誓将来事业有成,一定回祖地建造一座宗祠。但百十年来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他们从北京一路南下,边打听边赶路e到了上海、厦门等地,最后才在石狮石壁村找到了根。不久后,一座宗祠在当地拔地而起,了却了几代人魂牵梦萦的夙愿。
台北东山堂林氏自六七代以前迁到台湾后,念e不忘自己的祖先。1989年,这支林姓人来到福建,在安溪虎丘寻到根后,把祖墓整修一新,此后年年回来祭祖扫墓。
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夕,1997年6月29日,林则徐的二百多位后裔,从世界各地赶往家乡福州,追念共同的祖先民族英雄林则徐:"香港回归时,家祭慰英灵。"而将海内外林氏后人联系起来的纽带就是一部家谱。从姓氏的系脉中发现血缘与文化的永恒关系,共同领悟到的是更宽广、更深厚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近年来海外林姓到大陆的寻根活动,其寻根的地点除了自己的祖居地外,以到始祖比干墓地(在今河南卫辉境内)、闽林始祖林禄墓园(在今福建泉州惠安涂岭)、莆田九牧祠(在今福建莆田境内)、湄州妈祖庙(在福建莆田湄州屿)等地的人为最多。有的林姓海外人士在拜祭了祖地之后,还把家乡的泥土捧起一把装进行囊,说要带回去,让孩子们嗅一嗅祖地泥土的芬芳,千秋万世不忘本。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还即兴赋诗一首:“白发还乡堪回首,青春复活倍增欢。纵横热泪感人处,祖国山河更好看"。
这首诗,正是炎黄子孙回归故土后激动心情的真实表达。
林姓的许多专用楹联,蕴藏着很深的文化内涵,成为林姓光辉业绩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每个族姓,都有属于本宗族专用的楹联。林姓的专用楹联很多,我们在前几章里已多所涉及,现再列出一些,从中或可想见林姓先祖的丰功伟业:
"花事开一院,梅已放孤山"。此联说的是宋代学者林逋的事迹。
"祠旁水仙王,北宋尚留高士塔;树成香雪海,西湖重见古时春"。此为浙江杭州林和靖祠楹联。
"金门羽客,和靖高风"。上联说的是宋代温州人林灵素,为道士,得徽宗宠爱,被赐予"通真达灵先生"、"元妙先生"、"金门羽客"等称号,有s徒近两万人。下联说的是林逋(卒谥和靖先生)。
"幼敏绝伦,京都敬仰;才高压重,状元世家"。上联说明代福州人林文秩,字德亨,少时即颖敏不凡,永乐年间中进士,拜监察御史,直声闻于京都。他在宣德年间任山西按察使,有人状告平阳王文简妖言惑众,株连三百余家。文秩极力为之辩解,从而存活了数千人的生命。下联说明代的林大钦、林宣德都中了状元。
"励志禁烟,御夷留恨;血书求救,为夫解围"。上联说的是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事迹。下联说林则徐的女儿,嫁于沈葆桢为妻。沈葆桢,字幼丹,也为福建侯官人,曾任九汀为广信知府、江西巡抚、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等职。他在任广信知府时,太平军攻城,林氏以内署金帛犒劳将士,并刺手指写血书,向玉山镇总兵饶廷选求救,经七战而胜,因得解围。后曾国藩入告朝廷,林氏与沈葆桢从此名闻天下。
"草堂百篇集清气,虎门一炮振国威"。上联说明代贡士林时跃,拒不受大理评事等职,晚年与徐霜皋等共撰《正气集》,有《明鹤草堂集》、《明史大事记》等。下联说的是林则徐的事迹。
"梅妻鹤子和靖士,竹笔译文冷红生"。上联说的是林逋事典。下联说的是近代古文家、翻译家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人,光绪年间中举,曾任教啪┦Υ笱堂,共翻译英美等国小说一百七十余种,影响很大。
"根盘江南莆田县,叶茂山东不夜城"。此为山东文登市林氏宗祠楹联,表明本支林氏是从福建莆田迁来的。不夜城,指文登,据《齐地纪》载:"古时候,有太阳夜里出现,在东莱可见到。所以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
”敦谊明伦,即此是敬宗尊祖;本修德立,如斯乃孝子贤孙”。这是台湾南投县竹山镇林氏"敦本堂"堂联,联首嵌"敦本"二字。
林姓人的姓氏有e产生、发展和播迁的历史,与林姓同步产生的人名也有规律可寻。姓氏和人名,都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标志和符号。姓与名的配合,构成了古今林姓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文字统一体。林姓人的名字与其e氏一样,别具特色。中国古代,人:卞但有"名",从周代以后还有了"字"。一个人的名与字是不同的。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根据本名含义立别名为字,历代沿用不改,近代以来逐渐废止。一般来说,名与字之间都有联系,即名与字的含义基本相同或关联甚密。如周人林光,字景辉;林e,字贵材;林微,字世隐。汉人林别,字元甄;林宁,字安国;林封,字烈士;林农,字野贤。晋人林奇勋,字公异;林详,字义密。唐人林国都,字帝举;林迈,字德超。宋人林通,字达夫;林之奇,字少颖。明代人林圭,字信玉;林雍,字万容;林良,字以善;林云同,字如雨。清代e林泉,字云谷;林宠,字异卿。.
周代还讲求取名"五则"与"六避"。"五则",即利用婴儿出生时发生的事件取名等; "六避"则是避免名与字与国名、官名、山川名、畜牲名、货币名和瘾疾名相同,以便避讳和尊老。取名"五则"与"六避",以后历代相继沿用。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中国古代,避讳愈来愈严格。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都要避免君父尊亲的名字。对孔子及帝王之名,众所共讳,称为公讳;人子避父祖之名,称为家讳。避讳的方法,一般取同义或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笔划。有些朝代,统治者还大兴文字狱,因此,取名时,避讳是必须要慎重对待的一件大事。
秦汉时期,人们取名时又增加了一些取名方,如尊老、排行、美艳等。两汉以前,林姓取名多为两字名,只是在取字时才用三字名。两晋以后,林姓所取三字名渐多,并逐步与二字名并驾齐驱,这种取名习惯一直延续到明代。从清代开始,林姓的三字名始明显多于两字名。解放以后,林姓取名或取三字或取两字,相比起来,三字名然多于两字名。
从宋代开始,中国人的取名形式渐趋固定,有了字辈取名、排行取名、音序取名、用典取名,以及两字名、三字名和名、字、号等多种形式。从林姓产生西周初年以至明清,林姓人名使用频率较高的字主要有文、之、公、师、宗、祖、兆、大、士、尧、孝、光、景、时、泉、元、安、希、长、明等。
当代林姓人名用字不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而且具有不同的地域性特征
当代林姓人的取名特点,在用字上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区性。据一些学者对建国以来林姓取名用字的统计,华、明、志永、平、新、庆、兴、利、端、学、俊、龙、秋、菊、彩、家、少、天、胜等字的使用频率较高,而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有些字的使用则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如在1949年以前,林姓人取名最常用的20个字是英、秀、玉、珍、华、兰、桂、淑、文、明、芳、德、金、荣、清、素、云、风宝、材。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影响,在1949--1966年间,林姓取名用字频率最高的20字是华、英、玉、明、芳、国、丽、建、秀、文、平、荣、珍、风、春、金、桂、志、兰、德,从中可以看出,国、丽、风、建、平、春、志等七字,替代了淑、清、素、云、凤、宝、材等七字,排到前20位。在1966--1976年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林姓取名用字前20位又发生较大的变化,这20字是红、华、军、文、英、明、丽、建、玉、春、小、国、艳、梅、平、芳、志、伟、海、秀。除了文、红、军、梅等字名列这一时期林姓人名用字前列之外,像政治色彩较浓的卫、东、兵斌等字也都有相当高的使用频率。在1976--1982年间,林姓人名用字前20位是华、丽、春、小、燕、红、军、伟、晓、艳、明、建、志、涓、亚、平、文、英、梅、芳,与文革期间林姓人名用字相对比可以看出,逐渐疏远了那些政治色彩较浓的字,而是逐渐追求新颖、脱俗,这也是社会进与林姓姓族成熟的标志。
在我国幅员辽阔,林姓人口分布广泛的背景下,生活在二等个地区的林姓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在取名用字上也存在一定差别。有学者根据1982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发现在北京、上海、辽宁、陕西、广东、福建、四川等七个省市中,取名使用频率最高的20个字是英、华、玉、秀、明、珍、文、芳、兰、国、丽、桂、荣、树、德、春、显、建、志、凤,总覆盖率在25%1)2上。但具体到各个省市,使用情况则不尽相同。如在政治中心北京,林姓人取名使用率最高的20字是淑、秀、英、玉、华、兰、文、荣、珍、春、凤、宝、桂、德、明、国、志、建、红、永;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则是英、华、芳、明、珍、妹、金、宝、材、秀、国、根、建、文、娟、玉、风、娣、美、惠;辽宁是玉、桂、英、华、素、兰、凤谛恪⒋骸⑹纭⒌隆⑽摹⒗觥⒄洹⑷佟⒀蕖⒐、云、芝、军;陕西是英、芳、秀、玉、兰、文、华、建、明、军、平、材、国、春、红、志、霞、梅、永、小;广东是亚、英、华、明、玉、丽、珍、芳、文、秀、伟、荣、少、兰、德、桂、妹、国、志、金、志;福建是丽、秀、治、美、玉、凇⑺、英、金、明、文、花、国、清、志、珍、惠、淑、建、庆;四川是华、秀、英、明、玉、清、琼、珍、德、成、芳、国、兴、云、文、素、小、光、贵、建。通过对上述这些字的综合研究可以看出,七个省市取名用字榜上都有英、华、玉、文、国等五字,上海排行榜上所用的"娣"、 "娟"、"根"三字为其他地区所无,广东所用的"妹"字为其他地区所无。福建所用的"水"、"治"、"花"、"清"、"庆"等五字为其他地区所无,陕西所用的"霞"字为其他地区所无,四川所用的"琼"、"小"、"贵"等三字为其他地区所无,辽宁所用的"芝"字为其他地区所无,这些也即各地林姓取名 在差异的地方之一。另外,由于各地取名常用的字非常集中,因此,我们今天给孩子取名时,应当切忌重名现象,以免给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不便。
五行取名法是 代普遍使用的取名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林姓字辈排行中也相当流行。
三格取名法、五行取名法等都是古人经常使用的取名方法,其中不乏迷信和牵强附会的说法。但我 也可从中看出古人希冀子女一生平安、飞黄腾达的良苦用心。我们兹就林姓如何以五行取名简作介绍。
旧时,每当孩子出生时,父母都要请人测一测孩子的五行全不全。 根据是孩子出生时的年、月、日、时"四柱八字"。按照五行取名法,八字中五行不全的在取名时应当补全,如八字中缺土,取名时就应找一个土字旁的字;八字缺水,取名时就应找一个水字旁的字。
古人认为,五行是相生相克的。五行相生,即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五行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古代林姓在取名时非常注重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这在林姓的一些字辈排行中表现得相当突出。如南宋末年,林文贞从莆迁至广东揭阳,其长子有后裔迁居广东潮阳的仙阳,仙阳林氏订有一个60字的字谱排行:
钦治懋燠培,锡汝桓熏基。铭淑澎刻螅锐浩桢熹基。钿淳材烷至,钟汉标炳逵。镇潮植辉垠,铨清树耀奎。西河肇宏业,忠烈德范扬。乔木绵洲海,奕叶荣乡邦。这一字谱中前40字,是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的范例。再如广东惠来双合林氏40字辈谱:
钦滋启炯升,锡澄棉炳坤。钟添梁炽均,锦湛枢辉增。创汇楷焕圻,镛灏榜耀坚。缪渥桂耀城,饽潮樟烘基。这也是一个按照五行相生排列的一个字辈谱。
林姓按照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制订字辈排行,目的就是为了上下代相生而不相克,希望林姓姓族代代相传,永世繁昌。
转载自 林晓萍 蝶恋书香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