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谱序

【明】杨廉《跋莆田林氏世德图后》(福建莆田)

时间:2015-04-26 10:33:43   作者:杨廉/霍德柱整理   来源:杨文恪公文集/明月在船新浪博客   阅读:1589   评论:0
内容摘要:【明】杨廉《跋后》(福建莆田)

【明】杨廉《跋莆田林氏世德图后》(福建莆田) 图1

四库全书版《杨文恪公文集》


跋《莆田林氏世德图》后[1]

(明)杨廉[2]

 

莆田林氏名天下。唐有九牧之称,以仕宦之盛也;国朝有“无林不开榜”之谣,以科第之盛也。今此图,九牧在焉,自馀则有不得而尽列也。然岂特仕宦科第之盛而已哉?如讳蕴之在唐,当刘辟反,急斥大骂,正气直节,颜杲卿[3]之流也。如讳应成[4]、讳栋父子之在宋,俱登潘瓜山[5]、陈复斋[6]之门,师友渊源,蔡元定[7]、仲默[8]之俦也。至于孝友、文学,如讳攒、讳圭,风概清谨;如讳顺、讳宗,皆翘翘然。此则林氏之所以盛者如此。

廉尝谓唐之颜氏不优于崔庐乎?宋仙游之蔡不愧于建阳之蔡[9]乎?君子于崔庐或不取其门第,于二蔡或比之一薰一莸[10]。是知林氏之家声等唬于八闽三山者,诚在此而不在彼也。今都宪公清操重望,博学推文,林氏当益增重焉。公出示此图,因得拜而观之,谨识于后云。

 

【注释】

[1]《杨文恪公文集》卷三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续修四库全书·集部01333册”。

按,本文为明代名臣杨廉所撰。紧扣林氏“世德”,赞美林氏先贤的美德。并进一步探讨其深层原因,以“颜氏”与“崔庐”相比为例,“颜氏”出身门第没有“崔庐”高贵,但在国难当头之际却显出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以“仙游之蔡”与“建阳之蔡”对比为例,说明正邪之天地之别。由此而得出“林氏之家声赫然”的原因不在于门第的高贵,而在于忠义精神T丛读鞒ぁ

本文言短意长,确为大家手笔。

[2]杨廉(14521525),字方震,号月湖,丰城县(今丰城市)人。幼承家学,成化二十三年(1487)中进士,选庶吉士。弘治三年(1490)授南京户科给事中,屡上疏言事,切中时弊。正德初年改任太仆寺卿,进顺天府尹。明武宗好巡游嬉戏,杨廉上疏极陈时政得失,并进谏阻止武宗南巡。世宗即位,迁杨廉为南京礼部尚书。嘉靖二年(1523)乞休,家居两年卒,赠太子少保,谥文恪。杨廉学识渊博,淹贯经史。平日与理学家罗钦顺交好,常与之切磋理学、礼乐,并对农学、医学颇有研究。有诗集《月湖集》48卷。

[3]颜杲卿:唐朝官吏。京兆万年人,字昕。初任范阳户曹参军,旋升为营田判官,假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叛乱,应其从弟平原太守颜真卿"约,联合起兵断禄山后路,设计杀禄山部将李钦凑,擒高邈、何千年。河北响应的有十七郡。次年常山为史思明所破,他被执送至洛阳安禄山处,遭杀害。

[4]林应成:字汝大,曾受学于理学名宿黄绩,并得到潘柄、陈宓的真传。林应成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物,宋度宗成淳中期(1270)与长子林栋同年登第,一时传为佳话。林应成历官宗正寺簿、宣抚司机宜,赵宋灭亡后隐居不仕。享年72岁。

[5]潘柄:字谦之,怀安人。年十六即有志于道,与兄植同往武夷从朱文公游。潜修笃行,著有《易解》、《尚书解》,发明圣经之秘,学者尊为瓜 山先生。

[6]陈宓(11711226),字师复,兴化人。少登朱熹之门,长从黄干游,以父任历泉州南安盐税。嘉定七年(1214)入监进奏院,慷慨尽言。迁p器监簿,又言三事,谓:“人主之德贵乎明,大臣之心贵乎公,台谏之言贵乎直。”擢太府少卿,不拜。出知南康军,改南剑州,俱有惠政。后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致仕。著《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钞》、《续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稿数十卷。

[7]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府建阳县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幼从其父学,及长,师事朱熹,熹视为讲友,博涉群书,探究义理,一生不涉仕途,不干利禄,潜心著书立说。为学长于天文、地理、乐律、历数、兵阵之说,精识博闻。著有《律吕新书》、《西山公集》等

[8]蔡沈(11671230),一名蔡沉,字仲默,号九峰,建阳g。蔡元定第三子,不求仕进,师事朱熹于白鹿洞书院。庆元二年(1196)庆元党禁,随父谪官道州。闭户读书,授徒讲学。父殁,护柩以还,隠居九峰山,专习《尚书》,历数十年。学者称九峰先生。有《蔡九峰集》。宝祐三年(1255),赠太子少师。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追谥文正。明朝成化三年(1467)追封崇安伯。

[9]仙游之蔡:指蔡京。字符长,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以贪渎闻名。兴化仙游人,《宋史》卷四七二有传。  建阳之蔡:指蔡元定、蔡沈等。

[10]一薰一莸(yóu):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薰莸混在一起,只闻到臭闻不到香。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0e452d0100ybrd.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出处:浙南林氏源流网http://www.znls.net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址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