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男儿

林景熙事迹系年(林景熙年谱)-萧耘春

时间:2013-09-27 14:04:27   作者:萧耘春/林茂则转录   来源:《苍南文史资料第二辑》   阅读:4948   评论:0
内容摘要:这篇是萧耘春先生1986年发表于《苍南文史资料第二辑》P15-51的一篇长文,详细罗列了林景熙及传奇的一生及其与之相关的人、事、物。萧先生是写“林景熙编年史”第一人,他考证和积累了林景熙一生丰富的资料,读后收获颇多,令人心潮澎湃。

                     平阳腾蛟镇纪念林景熙的仰霁亭与霁山碑林。林日俊摄

碑林留有刘海粟、沙孟海、苏渊雷等二十位著名书法家的墨宝。)

原文见林茂则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3d915b0101duam.html

按:

这篇是 萧耘春先生1986年发表于《苍南文史资料第二辑》P15-51的一篇长文,详细罗列了林景熙传奇的一生及其与之相关的人、事、物。萧先生是写“林景熙编年史”第一人,他考证和积累了林景熙一生丰富的资料,读后收获颇多,令人心潮澎湃。

在这个网络时代,这么一篇精彩的文章不应该仅仅尘封在《苍南文史资料》中,故摘抄之以飨读者。同时在此特别感谢这位可敬可佩的老人,编者有幸得见一面,家里书卷飘香,实在是荣幸之至。该文读后,料必有所得。文中部分加入按者的标注。

 

萧耘春先生个人简介:

    1931年出生,浙江省苍南县金乡石坪

     多年在文化部门工作,主编《苍南县志》。

     已出版的有《男人籫花》、《苍南诗征》(选辑)、《苍南女诗人诗集》(点校)、《萧耘春书法作品集》。

 

林景熙编年(林景熙事迹系年)

萧耘春

    温州历史上诗人不算少,但真正能名列一代选手的沃挥辛志拔鹾统赂叨人。林景熙是位爱国诗人,后人对他作品的评价,远在陈高之上。他的诗,搜罗一代诗人作品的巨著如《宋诗抄》《宋诗纪事》,当然要辑录,即如《宋诗别裁》以及解放后各种宋诗选本,也大都选上。解放后出版的王起等著《中国文学史》,也提到林景熙而加以论述林景熙太学释褐后,只做过泉州教授、礼部架阁等小官,时间不足四年便弃官归隐,第二年,宋便亡国了。宋亡后,他不愿做官,真正理解他的人,只有少数遗民。所以在当时他不是一个有名人物,《元史》自然不会为他立传。这倒也说明一个问题:他的诗当时之所以出名而且流传下来,全靠真本领。

他的事迹见于同进或后人的笔记里,只是一些片断,又集中在一件事上:收拾皇陵弃骸。在同时或后人为他集子写的序跋里,可以利用的资料极少。方志里虽有他的传记,但语4不详,寥寥数百字。他的诗文集又不是编年的。所以从来没有人为他写年谱。

近年在读《霁山集》。引起为他作系年的兴趣。在这篇《系年》里不仅记下他的经历、交游。还涉及他的思想、诗歌成就。因为是乡先哲,不免多一分崇敬之情,还把他的文章里有关地方文献摘录下来。至于前人记载有彼此矛盾失实的地方,也在《系年》里简略地予以考证。我i望能给读者一份较详细的林景熙资料,主观的愿望不等于客观的效果,正像一个好心而卖力的厨师,不一定烧出可口而又富于营养的菜肴。敬祈通人予以指正。


林景熙、字德旸、号霁山,(林注:人称霁山先生

章祖程《题白石椎唱》:“先生讳景熙,字德旸,姓林氏”

吕洪《霁山先生文集字》:“讳景熙,字德希号霁山”。民国《平阳县志•林景熙传》:“林景熙,字德旸,号霁山。”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有“景熙一作景曦。”

方逢辰《蛟峰集•林霁山诗集序》,德旸作德阳;徐沁《金华游录注》,也作德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字德阳”,乾隆《平阳县志》,旸亦作阳。恐误。

或说景熙别自号为石田、曾与汪元量唱和,这是以讹传讹,无事实根据。

清张綦母《船屯渔唱》;“石田处士宋遗民,二十三年作客身,不是水云留和句,谁知笔砚老斯人。”此诗上两句据《东瓯诗集》林石田《端午》诗;下两句据汪元量《湖山类稿·杭州杂诗和林石田》其一。周喟笺《船屯渔唱》时,发现瞿佑《归田诗话》有“石田林景熙”,再查到汪元量《湖山类稿》有与林石田唱和诗,便断定林景熙别号石田,指出《东瓯诗集》把林景熙、林石田作为两人是错的。同时刘绍宽、符璋对周喟这一发现,都很赞赏,认为“有功于乡先哲”。所以民国《平阳县志·林景熙传》(总纂符璋、副纂刘绍宽)有“亦名所居曰石田,别自为号……与钱汪元量以诗相和。”按,汪元量  亭山,宋遣监察御史杨应奎上传国玺。二月,宋左丞相吴坚等五人奉表北庭。元命宋君臣入朝。三月,宋恭帝赵显、全太后等被迫离杭赴大都。不久,宋太皇太后谢氏亦离杭赴大都,元量随谢后北行。一月至三月(或闰三月),正是南宋国亡之际,林景熙已于前一年弃官回平阳,与元量唱和绝娇赡艿模何《杭州杂诗和林石田》其一有“乱后长如醉,愁来不为贫。饭蔬留好客,笔砚老斯人。”其二有“先生忘富贵,久客幸平安”。其三有“逃难藏深隐,重逢出近诗。……我作新亭泣,君生旧国悲。”诗意与当时汪元量、林景熙二人暌违两地情况全不合。与汪元量唱和的林石田乃綍P,有诗名,久客西湖。(见孔凡礼辑校)《增订湖山类稿》二五五页)。瞿佑是明代人,其说不足为据。

温州平阳人。世居平阳坳中(属今苍南县)。

章祖程《题白石礁唱》:“温之平阳人也。”郑僖《书白石樵唱注》:“吾乡霁山林先生,前朝遗老。”吕洪《霁山先生文集序》:“予平阳素称文献之邦……挺生林先生”。章、郑、吕均平阳人。

林景熙《霁山集·<松存弟序》:“林氏自闽徒居平阳之坳中,至予十二世……予以奥里第二雪。松存为伯仲行。”坳中据吴承志考证即林坳(属亲仁乡,在今苍南)。查民国《平阳县志》卷五《建置志·今乡都村庄表》,二十六都村庄后案语:“旧志有浦边、下湾、繁枝、林坳、楼石五村巍惟林坳无考。”但林坳既在繁枝、流石附近,即在今苍南境内无疑。或据《济南郡林氏宗谱世系图》说林景熙为林泗源人,我曾以宋赠光禄大夫安陆守林淳厚墓碑》《林棐圹记》林鹗纂辑《分疆录》等资料对勘,发现该《谱系》自林永年以下数世,系移录林待聘p系,存疑。

(林茂则注:1.宋赠光禄大夫安陆守林淳厚墓碑见于《东瓯金石志》卷七(林淳厚墓碑)和《泰顺林姓源流》(《中奉大夫林淳厚墓表》)。2. 周干《跬步集》里有《<民国县志>札记》一文有如下说法:民国《平阳县志》的《林则祖传》和《林景熙传》中,不提林则祖为何处人、子是谁,也不提林景熙其父的名字、里居。可见编纂者对《泗源林氏宗谱》世系的真实性有所怀疑,对宗谱资料的引用是极其慎重的。

 德佑元年弃官归里。隐县(州)治后白石巷。后又于城西马鞍山麓筑赵奥别业。

《霁山集·南山有孤树》章祖程注:“案先生所居州治白石巷中,南对昆岩。”霁山集中又有《归白石故事庐》《连云楼》诗。景熙归隐时,平阳尚为县,元成宗元贞元年始改为州。又,宋元平阳县治或州治,均在今平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地方。参阅拙作(与周干合作)《白石故庐考》。

赵奥别业在下山。明天顺间,吕洪卜筑于别业故址,吕洪《霁山先生文集序》:“别墅在城西赵奥马鞍山之麓,予今所卜筑,即其故址也。”清嘉庆间,苏璠又在此筑大雅山房。苏璠跋《林霁山先生诗文集》:“璠幸生霁山旧里,复后吕公居赵奥别业遗址。”《霁山集》中有《赵奥别业》诗。

有兄弟四人,景熙居二,兄景怡,弟景英,季字德渊。

民国《平阳县志·林景熙传》:“兄景怡,字德和,号晓山。咸淳初主本县学。弟景英,字德芳,号隐山。入元为浙东宣慰司照磨。季德渊,亡其名。”乾隆《平阳县志》有林景怡c。厉鹗《宋诗纪事》卷七十五,录林景怡《晓起》诗一首。

(林茂则注:2013-9-24从乐清林晓萍处转来一篇陈增杰的文章《林景英不是林景熙之弟》,文中提到“林景熙《霁山集•哭德和伯氏六首》及章祖程注,林景熙兄弟三人,长兄景怡,字德和,号晓山;季弟字德渊。”,故有关林景熙一家几兄弟l待于进一步考证。

工诗,是位爱国诗人。

章祖程《注白石樵唱》:“诗自三百篇楚词以降,作者不知几人,求其关国家之盛衰,系风教之得失,而有合乎之六义之旨者。殆寥乎其鲜闻也。惟陶渊明以义熙为心,杜子美以天宝兴感,为得诗人忠爱遗意。霁0先生之诗,盖祖陶而宗杜者也,熟味之可见矣。”这里所说祖陶,是指陶渊明不事二姓,并非说近于“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静穆、恬淡意境,章祖程《题白石礁唱》:“愚常熟玩其诗,大抵皆托物比兴,而所以明出处、系人伦、感世变而怀旧俗者至0,卷首数篇,尤为亲切。”所谓卷首数篇,《南山有孤村》章注:“以寓出处之意。”《商妇吟》章注:“此篇以商妇自比,而寓思君之意。”章祖程是霁山诗集第一个注释者,也是唯一的注释者。他首先是要把林景熙作为爱国诗人加以评价的。

林景熙出生。宋理宗赵昀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

章祖程《题白石樵唱》:“(景熙)戊申负归自武林,感疾。迨庚 戍冬,终于家。时年六十有九。”庚戍为元武宗海山至大三年(1310年),景熙六十九岁。据此逆推。

这一年景熙交游以及诗文中提到的名人,年岁可考的:

周元龟(锡畴) 45岁

《霁山集》卷五《宋朝请大夫太常寺簿知台州周公墓志铭》:“生庆元戊年”。戊午为宋宁宗赵扩庆元四年(1198年)。

应节严(和父、平坡 居士)32岁。

林景熙(故待制吏部侍郎应公墓志铭):“公生于嘉定辛末”。嘉定辛末即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

家铉翁(则堂)30岁。

《霁山集》卷一《闻家则堂大参归自北寄呈》章祖程注:“至元三十一年甲午召还,放自便,乃归江南。时年八十有二矣。”据此逆推。

谢枋得(君直、叠山)17岁。

据李源道《 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至元二十六年四月。枋得卒,年六十四。据此逆推。

文天祥(宋瑞、履善、文山)7岁。

据《 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七《宋少保右丞相兼枢密使信国公文山先生纪年录》,文天祥"于宗理宗端平三年(一二三六年)。

陆秀夫(君实)7岁。

《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陆秀夫传》:至元十六年,崖山破p秀夫死,年四十四。据此逆推。

郑朴翁(宗仁、初心)3岁。

林景熙《故国子正郑公墓铭》:“公生于嘉熙庚子。”嘉熙/子即理宗嘉熙四年(一二四○年)。

林景熙6岁。宋理宗赵昀淳佑七年(1247年)。

唐珏(玉潜)生。

陶宗仪《辍耕录》:“岁戊寅……时珏年三十三岁。”据此逆推。

曹告春(问农、近山)进士及第。

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四·曹告春传》:“曹告春,字问农,号近山,(平阳)凤林乡梅溪人,咸淳七年进士。宋亡,隐居教授,以诗文名。”《霁山集》卷三《次曹近山见寄》有“风烟万里别离梦,草木-溪文字香”句。

林景熙8岁。宋理宗赵昀淳佑九年(1249年)。

谢翱生

据《宋遗民录》卷二方凤《谢君翱行状》。

林景熙9岁。宋理宗赵昀淳佑十年(1250年)。

方逢辰(君锡)廷对第一。

据《重修浙江通志稿·考选·宋代进士科本省状元表》。

林景熙15岁。宋理宗赵昀宝佑四n(公元1256年)。

文天祥应礼部试,为第一甲第一人n

据《宝佑四年登科录》

林千之(能一)中右科进士。

据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四·林千之传》。

林景熙18岁。宋理宗赵昀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

林千之换文,登进士第。

民国《平阳县志·林千之传》:林千之,字能一,号云根,(平阳)凤林乡盖竹人。宝佑四年右科进士,换文登开庆元年进士第,历官南廉军、江阴教授,连江丞、围子正、判嘉兴,又入为博士。为左丞相江万里器重,除枢密院编修官,不久出知信>、秩满归里,国亡,隐居不仕。家富图书法帖,又精赏鉴。《霁山集》有《寄林编修》诗,对林千之非常推重,“大雅凋零尚此翁,醉乡一笑寄无功。衣冠洛社浮云散,弓剑桥山落照空。东鲁有书藏古壁,西湖无树挽春风。巾车莫过青华北,城角吹>送暮鸿。”(林茂则注:1,查福鼎和浙南部分族谱将林景熙接做林千之之子,参考《霁山集》有《寄林编修》和林千之的送马静山寄林晓山兄弟》一诗,千之称林景熙的哥哥y景怡为兄弟,故林千之应该不是林景熙的父亲,而是朋友和族亲。2.有“林千之为食人王,知钦州”一说,然平阳林千之并没有知钦州的经历,查福建莆田谱,有一早于平阳林千之约80年的莆田林千之,字能可,知钦州,见于杨万里《诚斋集》的<林运史墓志铭>。

林景熙19岁。宋理宗赵昀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

陆秀夫登进士第。

据《宋史·陆秀夫传》

徐俨夫起知抚州,召为礼部侍郎卒。

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四·徐俨夫传》:徐俨夫,字公望,亲仁乡桃湖(今苍南县观美乡)人。高才博学,以文章名世,淳佑元年(即景熙出生前一年),廷对第一。历官签书某军节度使判官厅公事、权刑部员外郎、称书丞、礼部郎中等。与丁大全意见不合,拂衣归隐。家贫,并日而食。有劝其折已谢过,笑而不答,写一联于门:“一任证龟成白鳖,那能拜狗作乌龙。”景定初,起知抚州,召为礼部侍郎卒。俨夫实际末赴礼部侍郎任,起知抚州与召为礼部侍郎,吃谕年,或在一二年后,无可考。《霁山集》中有过《过徐礼郎状元坊》:“名坊野渡,曾此产魁豪。湖带诗书润,山增科第高。劫灰遗断础,鬼火出深蒿。东海扬尘久,无人钓六鳌。”此诗当作于国亡后。

林景熙23岁。宋理宗赵昀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

十月,理宗赵昀卒,太子赵禥即位。

据《宋史·度宗纪》。

林景熙24岁。宋理宗赵禥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

何梦桂进士及第,廷对第三人。

    据厉鹗《宋诗纪事》卷七十五《何梦小传》。

林景熙27岁。宋度宗赵禥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

周景灏进士及第。

据乾隆《平阳县志·选举志》

林景熙30岁。宋度宗赵禥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

太学释褐。

章祖程《题白石樵唱》:“宋咸淳辛末,(景熙)太学释褐。”吕洪《霁山先生文集序》:“咸淳辛末,先生上舍释褐。”

授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

章祖程《题白石樵唱》:“授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 吕洪《霁山先生文集序》同。事在咸淳七年与德佑元年(一二七一年-一二七五年)间,而迁转年月不可考。又乾隆《平阳县志·林景熙传》及民国《平a县志》作“迁礼、兵部架阁”,未详所据。

林景熙32岁。宋度宗赵禥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

五月,周元龟卒。

《霁山集·宋朝请大夫太常寺簿知州周公墓志铭》:以咸淳癸酉五月一日卒,年七十六。

林景熙33岁。宋度宗赵禥咸淳l年(公元1274年)。

郑朴翁太学释褐。

据民国《平阳县志·郑朴翁传》、《霁山集·故国子正郑公墓志铭》。

七月,度宗赵禥卒,嘉国公赵显即位s是为恭帝。

据《宋史·度宗纪》。《续资治通鉴》卷s百八十。

林景熙34岁。宋恭帝赵显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

    二月,贾似道兵败鲁港,十三万军一时溃散。

        据《宋史·瀛国公纪》《宋季三朝政要》。
  九月,郑虎臣杀贾似道于漳州木绵庵。

据《宋史·贾似道传》、《续资治通鉴》:“(九月)郑虎臣监押贾似道,……至漳州木绵庵,虎臣曰:‘吾为天下杀似道,虽死何憾!’遂拘其子与妾于别馆,即厕上,拉其胸杀之。”度宗刚贾似道第在西湖葛岭,《霁山集》中有《葛岭》诗“不读霍光传,炫然桃李门。湖山变朝市,烽火满乾坤。胆落冰天骑,魂飞瘅雨村。春风吹秀麦,误国竟何言。”

弃官归里,隐县治后白石巷。

民国《平阳县志·林景熙传》:“旋以国事寝非,弃官归里,隐州治后白石巷。”明陈璋序《霁-集》:“仕宋季年,适元兵孔棘,先生度时不利贞,欲奋忠愤而无所用于死。乃遂遁迹江湖。”景熙弃官归里最迟在这一年,有《州内河记》可证。

郑朴翁因母卒去官回平阳。

民国《平阳县志·郑朴翁传》;“咸淳十年赐上舍释褐,教授福州,调常州主簿,迁国子监学正,进阶从政郎,遭母丧去官。宋亡,隐芗山瀑下(今平阳县石塘乡),不复出。”郑朴翁自释褐授迪功郎福教授,至国子监学正,当在去逯琳庖荒晔隆2卧摹饿山集·故国子正郑公墓志铭》。

十二澹为县令王应嘉作《州(应作县)内河记》。

见《霁山集寰砦濉吨菽诤蛹恰贰O爻悄诤拥累杖,不但影响农田水利,居民在河道上建浮层,官只要税收,致使河道益塞,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德佑改元,县令王应嘉“爰乘冬隙”率众浚河,“竣事视众相庆,令矍然曰:浚之难,未若壅之易也。壅起于侵,今浮屋为河害去之,其租利入官蠲之,时异迨猓民无蔽于实害者,将复侵乎?长民者无动于微利,而听其侵乎?愿相与保之,所不同心有如何。乙亥十二月日记。”

林景熙35岁宋恭帝赵显德佑二年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

作《郑宗仕会宿山中》诗。

《诗》i“桃灯怀旧梦,移席近春泉。共话忽深夜,相看非少年。斗垂天末树,磷出雨余田。亦有茅檐下,饭牛人未眠。”细味此诗,当作于这一年初春,“挑灯怀旧梦”章注“此言旧与宗仁同在太学也。”是。“相看非少看”这年景熙三十五岁,朴翁三十七岁,确已不算少年了。此诗尚有一点闲i情趣,未见有黍离之悲,或者临安被围消息尚未到平阳。

正月十八日,伯颜率元兵至皋亭山,宋上传国玺。

据《宋史瀛国公纪》《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六《将相弃国第十九·序》、《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甲申,巴延进次泉亭山,阿喇罕、董文炳之师皆会,游骑至临安北关。文天祥、张世杰请移三宫入海,而已帅众背城一战,宜中不许,白太皇太后,遗监察御史杨应奎上传国玺以降。”

正月十九日,太皇后诏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据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

二月,参知政事家铉翁与左丞相吴坚、右丞相贾馀庆、枢密使谢/、同知枢密院事刘  五人为祈请使奉表北庭。初八日,家铉翁与贾、谢、刘三人动身赴燕。

据《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三《指南录·使北》《宋史·瀛国公纪》《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

益王(赵昰)、广王(赵昺)逃离临安,抵永嘉江心寺。闰三月,大臣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相继到永嘉,拥立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为副元帅,传檄勤王。

据陈仲微《益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八,《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

三月,宋恭帝赵显、全太后等离杭赴大都。不久,宋太皇太后谢氏也离杭赴大都

据《宋史·瀛国公纪》、《元史·世祖纪》、严光大《祈 使行程记》、《宋季三朝政要》。

四月、文天祥至永嘉。

据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宋史》列传卷一百七十七《文天祥传》、胡广《丞相传》。

五月初一日。陈宜中等立益王赵昰于橹荩改元景炎,是为端宗。升福州为福安府。

五月十六日槲奶煜榈礁0玻赵昰任命文天祥为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

据《宋史·瀛国公纪》《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宋史·文天祥传》。

与同里周景灏准备南下追随益、广二王抗元,后因道路梗阻,不果。

民国《平阳县志·林景熙传》:“时景熙年方英锐,闻益、广二王行遁海滨,与同里周景灏皆有南行意……后以道梗,不果。”《霁山集·鞍山斋记》:“‘嗡年过伏波,而貌腴意远,如有用我,尚堪一行否?’翁笑曰:‘吕公后车,申公蒲轮,皆后我十年。吾秣吾马矣。’予闻翁言,颇壮翁,而知翁之寿未艾也。翁行,予亦执鞭从后”又《霁山集·杂咏十首酬汪镇卿》(其一):“征途险在前,而况车折轴。夸父追羲和,欲挽丹砂毂,意远力不任,化作邓林木。”

夏,作《宋朝请大夫太常寺簿知台州周公(元龟)墓志铭》。

见《霁山集》卷五。周元龟,字锡畴,号苍岩,平阳城西雅山人。嘉熙二年进士。宝佑间,丁大全逐右丞相董槐,太学生陈宜中等六人l阙上书。丁大全正要提拔周元龟为台谏,暗示他攻击太学生。周元龟说:“台谏是天子的耳目,不可作为个人的恩惠出卖,直士是国家的元气,不可以报私仇。祖宗三百年学校,无论是从这里出来,岂可摧折?”说毕就打起行李,等待贬官,第二天,便被夺职。贾似道入相,周元龟是贾的l榜,却不通音问,六年才除官,不久,遣赴江东督买限田,元龟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从未听到瘦子以肥父,这个家能治得好。”明日又被劾。林景熙称赞周元龟说:“夫岂不知唯唯之为福,谔谔之为祸,然宁此勿彼何也?富贵,电光也。名节,日月也。”周元龟是周景灏的党叔父l

七月,文天祥开府南剑州(今福建南平),经略江西。不久谢l倾家作军费,率乡兵数百赴难,任督府咨事参议。

《续资l通鉴》卷一百八十三。方凤《 谢君皋羽行状》胡翰《谢翱传》。

林景熙36岁。宋端宗赵昰景炎二年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接受王英孙邀请。与郑朴翁前往会稽。郑朴翁主王英孙家塾。在会稽先后与唐珏、谢翱、邓牧等交游。

章祖程《题白石樵唱》:“既而会稽王监簿移书屈致,与寻岁宴之盟。”

王英孙,字才翁,号修竹。会稽人,少保端明殿学士克谦之子。仕将作监主簿。宋亡后,延致四方名士,赋咏相娱。英孙《题高房山夜l图》:“一曲栏人独倚,江山浑在梦中看。”(《铁网珊瑚》)也是一位爱国志士。

四月十五日,为王英孙作《王氏园林记》。

据《绍兴府志》卷七十二《古迹门》(此文系侯百朋同志发现)。

景熙文集中有为王英孙作《王修竹诗集序》《陶山修竹书院记》。诗集中有关王英孙父子诗十余首。

秋,作《磷说》。

《磷说》:“柔兆困敦之岁,朔骑压境,所过杀掠,数十里无人烟,明年秋,予舟夜过北塘……有火青青,什什伍伍……予曰:‘异哉!此磷火也……’奴熟视浸玩,脱草履招之,冉冉近舟次,复麾使去,渐远渐稀。予抚舷叹曰:‘阳乌西阻,万目如漆,彼冯托幽昏,以恣弄光怪,何独磷也。’然磷不能近远人,而近远之者人也。……世未为无怪也,孔不语怪,道其常而已矣。故人失之常,鬼行其怪,中国失中国之常,夷行其怪。怪且不可言,而况乎招之以自近也哉!”这是一篇相当深刻的政论,指出南宋亡国,首先由于内因。

林景熙37岁。宋端宗赵昰景炎三年,(公年1278年)

元世祖忽烈至元十五年

赵昰祥兴元年(林茂则注:应为赵昺

四月,宋端宗赵  卒于昰州。张世杰、陆秀夫立卫王赵昺。以陆秀夫为左丞相,文天祥为枢密使。

五月初一日,改元祥兴。

据《宋史·瀛国公纪》、《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

《宋史·陆秀夫传》。

六月,行朝迁至新会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南八十里大海中)。

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

作《书陆放翁诗卷后》。

陆游死于嘉定三年(公元一二一○年),他的瘫适《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景熙诗:“青山一发愁茫茫,干戈况满天东南。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陆游在临死时,尚表现了他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吩咐儿孙,何时赶走金人,九州统一,在祭祀时,切切谈嫠咚。林景熙说:九州确已大一统了,但却是落在异族统治者手中,陆家的子孙,家祭时你们将如何告诉祖宗呢?意深辞婉,非常沉痛,这是《霁山集》中名篇之一。元符三年(公元一一○○年)苏轼在海南岛儋州为姜君弼题《澄迈驿通潮阁》:“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叹拔跸东坡诗句,作“青山一发愁茫茫。”故知此诗当作于六月宋行朝迁至崖山后至经二年二月崖山陷落前。

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在广东海丰)被俘。

据《宋史·瀛国公纪》、《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宋史·文天祥传》。

林景熙38岁。 赵昺祥兴二年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

二月初六日,张弘范攻崖山,宋元水军在崖山决战,宋军大败。陆秀夫负赵昺投海死。张世杰突围至南恩(今广东阳江县)螺岛溺死。

据《宋史·瀛国公纪》、《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八。

《霁山集》中有《题陆大参秀夫广陵牡丹诗卷后》:

南海英魂叫不醒,旧题重展墨香凝。当时京洛花无主,犹有春风寄广陵。”此诗写作年月不可考,诗中有“南海英魂叫不醒”句,可知写于秀夫投海后。唯仍称秀夫为“大参”,其时景熙尚不知祥兴元年四月赵  已任命陆秀夫为f丞相,可知此诗定作于秀夫残死后数年内,不会太久。《霁山集》中又有《题陆秀夫负帝蹈海图》。

紫宸黄阁共楼船,海气昏昏日月偏。平地已无行在所,丹心犹数中兴年。生藏鱼腹不见水,死抱龙髯直上天。板荡臣有如此,流芳千古更无前。”此诗是冒广生在《归田诗话》里发现的,前六句概括了从德佑二年十月后,端宗、卫王离开福安入海至崖山溃败史实。写作处月亦不可考。

九月二十日,文天祥经河间,与家铉翁相见,以名节相勉,文天祥称赞他“丹心贯碧霄”。

据文天祥《指南后录·河间》及《宋少保右丞相与枢这密使信国 公文山先生纪年录》

林景熙41岁。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

十二月初九时,文天祥就义。

据《元史·世祖纪》、《宋少保右丞相与枢密侃信国公文山先生纪年录》、《宋史·文天祥传》。

林景熙44岁。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

与陈用宾同客王英孙家。

《霁山集》卷四《陶山修重型书院记》:“越为东浙望,前将作监薄修竹王公为越望。岁乙酉,予与里人陈用宾同客公第。”

江南佛教总统杨琏真伽因凯觎宋皇陵中的金玉宝玩,至会稽,将微、钦二帝以下的历代帝王后妃墓,尽行发掘。盗取珍宝,抛弃遗骸。景熙与郑朴翁、唐珏等出于民族义愤,协谋冒死收拾遗骸。

关于杨琏真伽发掘宋陵事,资料很多,但所记发掘时间不一,可归纳为四种:一、戊寅(至元十五年)说,见陶宗仪《辍耕录》载罗有开《唐义士传》;二、甲申(至元二十一年)说,见《元史》;三、谋始于甲申,成于乙酉(至元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说,见宋文宪《书穆陵遗骼事》;四、乙酉(至元二十二年)说,见周密《癸辛杂识》。按《元史》所记,只有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九月丙申,以江南总摄杨琏真伽发宋陵冢所收金银宝器修天衣寺一事,至于发陵年月,纪传中无明文可据,可以不用考虑。谋于疑瓿捎谝矣纤担其实就是乙酉说,所不同的,一个说是正月,一个说是八月至十一月。况且宋濂时代较后,所依据不是第一手资料。戊寅说较有力,因为罗有开写《唐义士传》时,唐珏还健在。但这也不是没有问题,如果是唐珏口述其事,那就不会错了;如出于传闻,也有错的可能。但这宜涤钟懈鲇辛Φ淖糁ぃ谢翱《冬青树引别玉潜》:“知君种年星在尾”。谢翱是唐珏的朋友,有人释“星在尾者,岁在寅也。”但彭玮又作另一解释:“星在尾者,寅月也,此即乙酉正月耳。”周密《癸辛杂识续集》:杨髡发陵之事,人皆知之,而莫能知其详,余偶录得当时其徒互告一纸沂可知其首尾云。据《新元史·世祖记》,至元二十八年五月,脱脱塔刺海等至杭州,鞠僧官杨琏真伽脏罪。僧徒互告当在至元二十八年前一二年。周密长景熙十岁,乙酉说因有文字根据,可信。

收得高孝两陵遗骨,贮两函,托称佛经葬于兰亭,并移皇陵的冬青种在上面以作标志。作《梦中作》四首及《冬青花》以纪其事。

据郑明德《遂昌杂录》、周密《癸辛杂识》、《霁山集》卷三。

《霁山集》卷三有《梦中作》四首:“珠亡忽震蛟龙睡,轩敝宁忘犬马情。亲拾寒琼出幽草,四山风雨鬼神惊。”(其一),“一杯自筑珠丘士,双匣犹传竺国经。独有春风如此意,年年杜宇泣冬青。”(其二),“昭陵玉匣走天涯,金粟堆前几吠鸦。水到兰亭转呜咽,不知真贴落谁家。”(其三),“珠凫玉雁又成矣,斑竹临江首重回,犹忆年时寒食祭,天家一骑棒香怼!保ㄆ渌模。《梦中作》是谁作品,历来有争议,罗云溪、陶宗仪直至《宋诗纪事》编者厉鹗,都认为是唐珏作品。而郑明德、吴嵩,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皆主张是林景熙作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梦中作》确是林景熙作品,提出一个有力的证据:“而此四诗词格,与景硭诗相类。”当时编篡《四库全书》的人,都是饱学之士,况提要都经大学者纪晓岚审定润饰,确实另具只眼。这是从风格来判断作品真伪,很难,也往往很准确。如果还需佐证,可读林景熙《春感》《次翁秀峰》《答金华王玉华》,其中两用兰亭帖典,两用金粟典,细细体味,自然冰释

《霁山集》卷三有《冬青花》:“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斫风雨清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石根云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唐珏亦有《冬青行》,见《宋诗纪事》(1913页)。又谢翱亦有《冬青树引别玉潜》(见《稀发集》)。  

作《太学同舍徐应镳誓义沉井后十年众为营墓立碑私谥正节先生》诗。

德佑二年,董文炳、唆都发三学诸生赴京师。太学生徐应镳与p子琦、嵩及女元娘同赴井死(见《新元史·世祖纪》)《重修浙江通志稿·大事记》。诗见《霁山集》卷一:“高名不与魄俱沉,鱼腹孤忠耿至今。翠碣已书身后谥,寒泉犹照死时心。神游旧月山河改,梦断疏槐风雨深。埋骨誓终从武穆,栖霞岭树隔秋阴。”

作《次翁秀峯》诗。

《诗》:“花柳西湖别此翁,十年鬓雪忽重逢。唐陵愁问永和帖,楚水梦闻长乐钟。黄妳秋灯馀旧癖,素侯野服拜新封。世情云0何时了,千古青青太玉峰。”细味诗意,当是葬宋陵遗骸后返平阳,途经温州见翁秀峰,和作。

作《宋景元诗集序》。

《宋景元诗集序》:“陵谷后,十年复见,翁鬓飕,道旧事如梦。问弦诵之地,则葵麦离离矣。或谓翁熏铄忧患,必且卑貌孙言,求与时偶,而翁固不然。暇日出诗示仆曰:‘此十年间感慨之作也,意所欲宣,伸纸纵笔,不复有所拣避,子为我评之。’仆端读尽卷,毛骨起立,而知翁方寸>耿者亡恙。然则诗中有史:固不使《石壕吏》《芦子关》等作得以独雄千古也。”宋景元是林景熙舅父辈(是否亲舅父,无考),是一个很有骨气的遗民。

林景熙45岁。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

元日,作《元日即事》诗

《诗》:“宿雾沉城海日迟,十年冉冉镜中丝。江湖旧梦衣冠在,天地春风鼓角知。杜曲桑麻归已晚,向平婚嫁毕何时?野人问我行藏事,自向庭前采柏枝。”国亡至此已十年。去年归自会稽,在平阳度岁,平阳城南门外,两山如斗牛,林景熙的连云楼,面对昆岩,所谓“宿雾沉城海日迟”正是平阳城冬日景象。多年漫游,而今杜曲桑麻,向平婚嫁,不免萦回心中闹劣诮窈笮胁兀庭前采柏,亦足以回答了。

元宵,作《灯市木伞肥。

《诗》:“旧梦仙山驾海鳌,飞梅如剪柳如缫。拿乓墒欠毙锹洌九陌不知明月高。零乱遗钿空宿草,升平叠鼓散春涛。寒灯寥落残书在,独抱荒愁寄浊醪。”一至四句写当年临安灯市的繁华景象。五六两句:从前的遗钿堕之地,而今只有宿草,叠鼓之声已杳,盈耳的只是江上春涛。七八两句写眼前寥落景象:寒灯残书,荒愁如海,唯有淖蔷评磁徘擦恕

春,作《寄七山人》诗。

《诗》:“十年疏鬓为谁斑,天借儒冠日月闲。倚枕寒生双瀑涧,开门春满七星山。鹤归尚觉辽城是,鹃老空闻蜀道难。欲觅九还凭寄语,青年何日度函关。”七星山在平阳县城北五里(今属石塘乡),郑朴翁隐居于瀑下,门对七星山,自称七山人。郑朴翁亦当是去年与林景熙同时自会稽返里。

寄诗给何梦桂,五月十二日,何梦桂为作序。

见何梦桂《潜斋文集》。《序》:“近诗三复唱叹,窃于诗之变而感焉。方痒序群居,高谈阔论,不过颂猗那,歌清庙……相十年间,而士大夫f诗,率一变而为穷苦愁怨之语,而吾霁山诗亦若此。世丧文耶?文丧世耶?古今以杜少陵诗为诗史,至其长篇短章横鹜超出者,多在流离奔走失意中得之。霁山诗仅见三十首,其辞意皆婉娩凄恻,使人读之,如异代遗黎及见渭南铜盘、长安金爵,有不动其心者哉。夜半壑舟,有力者负之以f。飞鸿印雪,爪距俨然。吾是以重有感于霁山诗也,吾是以重有感于诗之变也。”

何梦桂,字岩叟:初名应祈,字申甫,淳安人。咸淳乙丑,廷对第三人。授台州军事判官,历仕至大理寺大卿。称疾弃官,至元中累次征召不起。

据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何探花梦桂,留中斋(即留梦炎,状元宰相,后降元)知举日及第。留归,梦桂赠诗:“昆明灰劫化尘缁,梦觉功名黍一炊。钟子未苦南操改,庚公空作#朝悲。归来眼底吴山在,别后心斯浙水知。白发门生羞未死,青衫留得裹遗尸”(亦见邵桂子《雪舟脞语》)。

托胡汲古带诗册请方逢辰评,方逢辰亦为《白石樵唱》作序。

《序》:“(德旸)壮年英华果锐之气,无所于托,如水发洪源,木梗石捍,而借诗以鸣之。予惟诗所以道性情,盖直泄其中之蕴,而无待乎外者。……德旸自雁荡游会稽,禹 荒寒,云愁木怆,冯高西望,钱塘潮汐之吞吐,吴山烟霏m舒卷,纷感互发,凡以写我郁陶者何限。故其诗凄婉,而悠以博、微以章,宛然六义之遗音,非湖海啸吟风月而巳,于诗家门户,当放一头。”

方逢辰,字君锡,淳佑中廷对第一。累官兵部侍郎、国吏修撰,时宰相郑清之、贾似道擅权,逢辰力诋其非,称疾归。除吏、礼二部尚书,俱不拜。授徒讲学,学者称蛟峰先生。有《易外传》《蛟峰文集》等著作。

《霁山集》中有《寄呈方蛟峰尚书》:“野鹤松根认履声梦中钧乐尚泠泠。南山老翠几千尺,北斗寒芒第一星。泉石好春归健笔,乾坤正气寄遗经。神功末展潜蛟在,还卷风雷付六丁。”林景熙对方逢辰的气节、文章都很推重。

林景熙48岁。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

四月,谢枋得在燕京绝食而,年六十四。

据《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四《谢枋得传》《叠山集》卷十六李源道撰《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至元二十三年,行御史侍御史程钜夫以宋遗士三十人荐于朝,于是江东谢枋得在举中,被徵,丁内艰,辞。亡何,连诏江浙行省左丞管如德召,皆不起。二十六年春正月,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复被旨集守令戍将迫促上道,乃行。夏四月至京师,不食死,春秋六十有四。”《霁山集·杂咏十首酬汪镇卿》第十,系歌颂谢枋得:“权臣坐偃月,弃官如飘蓬。乃兹颠沛秋,翻然挺孤忠。一死未得所,网罗挂飞鸿。渡淮已不食,蜕杭夷齐凤。何人续迁史,表为节义雄。”

又《杂咏十首酬汪镇卿》第九首,是歌颂文天祥的。当与第十首作于同时:“垂垂大厦颠,一木支无力。精卫悲沧溟,铜驼化荆棘。英风傲几碪,滨死犹铁脊。血染沙场秋,寒日亦为碧。惟留吟绣编,千载光奕奕。”

又《霁山集》中有《读文山集》诗:“黑风夜撼天柱折,万里风尘九溟竭,谁欲扶之两腕绝,英泪浪浪满襟血。”龙庭戈鋋烂如雪,孤臣生死早已决,纲常万古悬日月,百年身世轻一发。苦寒蝉尚握苏武节,垂尽犹存杲卿舌。膝不可下头可截,白日不可照吾忠切。鸿上诉天欲裂,一编千载虹光发。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世间泪酒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此诗可与《正气歌》同读,是《霁山集》中压卷之作,也是古来歌颂文天祥诗的压卷之作。

在越州过寒食,冬,回平阳。

第二年寒食作《归自越避寇海滨寒食不得祭扫》诗:“去年此日身为客,及到乡山又客中。”

林景熙49岁。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

在平阳度新春。

《霁山集·新春》:“衰颜凭酒润,故国得春新。兵革儿童长,风霜天地仁……”。

三月,究苤料煽冢ń衿窖羲尾合缦煽冢,在仙口度寒食。观市蜃楼,作《蜃说》。

《霁山集·避寇海滨》:“偶动乘桴兴,孤筇立海头。兵尘何处避?春色使人愁。腥浪翻蛟室,痴云结蜃楼。神山空缥缈,水弱不胜舟。”章祖程注:“山寇为妖,先生避地仙口作也。”《蜃说》:“庚寅季春,予避完海滨。”又作《归自越,避寇海滨寒食不得祭扫》诗。《新元史·成宗纪》:大德元年十月,平阳州妖人陈空崖伪称罗平国正治元年,伏诛。所谓山寇,当是陈空崖。

曾到仙口神山寺访僧。

《霁山集》有《神山寺访僧》诗,章祖程注:“在平阳仙口。”

作《酬谢皋父见寄》诗。

谢翱《西台恸哭记》:“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乙丑是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年),后二十六即一二九○年。皋羽登西台恸哭,悼念文天祥,即景熙诗中所谓:“美人渺天西,瑶音寄青羽。自言招客星,寒川钓烟雨。……行行古台上,仰天哭所思,馀哀散林木要,此匪能知。”最后提到收恰宋陵遗赅,葬于兰亭,植冬青为标识事:“夜梦绕句越,落日冬青枝。”《西台恸哭记》:“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怀古。”可知作于冬天。景熙写此诗最早亦当在岁末。

林景熙51岁。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

春,瓯中雨土,作《雨土》诗。

《雨土诗》:“丰凶不可问,疑入瘅乡春。高汉枯无润,刚风吹作尘。园林霜后色,樵牧雾中身。四望荒荒白,谁为洗日人!”章祖程注:“至元辛卯春,瓯中雨土。”

李思衍以浙东宣尉,巡部至平阳,曾访林景熙。

李思衍来平阳是为惩治渔肉百姓的贪官污吏的,他“公余接寒土,促膝谈礼乐”林景熙并没有去见他,倒是李思衍先来拜访(“以我独闭门,前茅访林壑”)。林景熙认为李思衍这种好作风可以“l薄”,最后还是“浮云于我如,霖雨用汝作”。好官可以做到“苍生霖雨”,但对林景熙来说,依然富贵如浮云,不愿与元朝统治者合作。(见《李两山侍郎仲氏儒而医解后会稽索诗识别》)

林景熙52岁。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

为会稽王英作《陶山修竹书院记》。

岁乙酉,予与里人陈用宾同客公(英孙)第……后年,陆氏(陆游后裔)以裔山归公,……又六年,书院成。”

林景熙53岁。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

正月,忽必烈卒。四月铁穆耳继位。

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

家铉翁放还,归江南,年八十二。作《闻家则堂大参归自北寄呈》诗。

《霁山集闻家则堂大参照片在北寄呈》:“滨死孤臣雪满颠,冰毡啮尽偶生全。衣冠万里风尘老,名节千年日月悬。清唳秋荒辽海鹤,古魂春冷蜀山鹃。归来亲旧惊相问,禾黍离离夕照边。”章祖程注:“(家铉翁)至三十一年甲午召还,放自便,乃归江南,时年八十有二矣。”

家铉翁,号则堂,眉州人。以荫补官,赐进士出身,历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德佑二年,以参知政事与丞相吴坚等充祈请使。宋亡,不仕,被放于河中府十九年,至成宗即位才放还。他是景熙交游中官阶最高(副相)的一人。景熙很推重他的气节,比之苏武。

春,季弟德渊死;秋,兄德和死。作《哭德和伯氏六首》。

《霁山集·哭德和伯氏六首》第六首:“草枯霜白泣原鴒,五十三年老弟兄。”知德和死于深秋。又此诗题注:“季德渊,先六月逝。”知德渊死于暮春。又第一首:“祇今风雪凄c影。地老天荒一鸿。”可知景熙有一弟名景英,在这一年之前已死。

(林茂则注:陈增杰文《林景英不是林景熙之弟》:“林景熙《霁山集•哭德和伯氏六首》及章祖程注,林景熙兄弟三人,长兄景怡,字德和,号晓山;季弟字德渊。”,明赵谏《东瓯诗续集》:“林景英,字德芳,平阳人,元帅府照磨,号隐山。”这两部书的小传都没有说明:景英为林景熙大弟,《县志》所据以立论者即无凭藉,显然失考。《清颍一源集》为元裴庾删定,裴序作于元武宗延祐三年即1316年,离林景熙去世六年。裴庾,平阳仙口人,与林景熙是志向相同的诗友。如林景英(德芳)果为林景熙弟,在介绍林德芳的注文中自当表明。名人之弟,这是:平事迹中很重要的内容,决不会漏略。

    因此,:增杰认为,从林景英字号和里籍看,当是林景熙堂弟或同宗族弟,而非亲兄弟。故有关林景熙一家几兄弟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林景熙54岁。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

平阳县因有五万多户,升中州,仍隶温州。

据《霁山集》卷五《平阳州志序》。

八月,谢翱卒于杭,年四十七。

据方凤撰《 谢 君翱行状》、邓牧撰《谢翱传略。》

林景熙55岁。元成宗铁穆耳贞二年(公元1296年)。

作《陶山十咏和邓牧心》诗。

见《霁山集》卷二。按邓牧是丙申岁(即元贞二年)至山阴,王修竹延致陶山书院。这首诗当作于这一年或后一二年,到巳亥年(大德三年),邓牧已去洞霄宫了。邓牧,字牧心,钱塘人。著有《洞霄图志》《游山志》,杂文名《伯牙琴》。

林景熙57岁。元成宗铁穆耳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

为丰山陈弥仲作《宋贡士晋斋先生陈公墓志铭》。

见《霁山集》卷五。

林景熙58岁。元成宗铁穆耳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

作《故太府少卿钱公(应孙)墓志铭》。

《墓志铭》:“自唐世王吴越,宋南渡后赐第于台,至公晚岁,复携家还越,而以疾终也,乃在台之寓舍,实辛卯七月二十一日…….予曩因来越,侍公游十年,又十年复来,公已谢世,其子国衡诣予泣曰:‘先人凡九寒暑而未得铭,愿请于君。’”按,文中“予曩罪恶 越,侍公游十年,又十年复来(所谓十当年当是成数)。”即章祖程《题白石樵唱》:“既而会稽王监簿移书屈致,与寻岁宴之盟。于是先生往 来吴越间,殆二十馀年。”也就是说景熙在景炎二年(一二七七年,三十六岁)接受王英孙邀请至会稽,至大德三年(一二九九年,五十八岁),已二十三年,所谓往来吴越间,殆二十馀年,正是壮年时即开始漫游。章祖程文章废滤怠拔焐辏ㄖ链笤年)归自武林,感疾。”当是最后一次出游,中华书局版《霁山集·前言》:“他的最后二十多年,多半在漫游中度过的。”欠妥。又民国《平阳县志·林景熙传》:“既避寇复出游(吴[承志]据《霁山集·避寇海滨》诗注及《序》‘武林 疾归’,卒”语,推得之)非塘汪元量尝以诗相唱和(见《水云集》):前后往来吴越间凡二十年,至大初,自杭 疾归。”此段文意混不妥,亦易使人误解景熙往来吴越直至至大初。景熙未尝与汪元量唱和(见前号石田考辨),假设与汪元量相唱和的林石田确是林景熙,避寇海滨在至元二十七年,景熙四十九岁,吠粼量《杭州杂诗和林石田》作于德佑二年,,景熙三十五岁,亦前后颠倒相差十四年。

作《游九锁山》十一首。

《宋诗纪事》卷八十一《邓牧小传》:“已亥,入洞霄,止于超然馆。住山沈介石为营白鹿山房居之,与叶林为空交”。邓牧有《九锁山十脉》诗。洞霄宫即在九锁山。景熙此诗或作于这一年。《霁山集》中又有《留寄沈介石高士》《怀叶(林)邓(牧)二友》诗,沈介石。叶林、邓牧都是洞喂道士,与景熙都有交情。

冬,为僧志绍作《永嘉县重建法卧杭恰

见《霁山集》卷四。

林景熙59岁。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

为判官王秉仁作《平阳县治记》。

《记》:“平阳界山濒海,广袤五百余里,为乡十,都五十四,户五万有奇,元贞元年,县升州治,始置牧守长吏以下凡六员,案牍长副二员。……平阳自后梁乾化始名,其先曰横阳,又其先曰始叽。晋太康元年,分安固南横屿船屯为县,至于今千年,天下一家,生齿益庶,始改为州,殆兹土之遇也。士校农亩,商途工肆,民风固亦素良。然抚之则循,激之刚骇,人情不甚远也。为政者洗心贞白,一以父母道牧之,美衣甘食,为太平民,不亦幸与欠 !”这是一篇难得的有关平阳历史沿革史料。说平阳民风“抚之循,激之则骇”为政者必须洗心贞,要使老百姓美衣甘食,尤有味。

六月,应节严卒,冬作《待制吏部侍郎应公墓志铭》。

《霁山集》卷一又有《侍应坡侍郎郊行口占二首》。

应节严,字和父,平阳人。宋亡后不,自号平坡居士。

林景熙60岁。元成宗铁穆耳大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

秋,为太守孙筠作《公溥堂记》。

《记》:“守属予为记,予因辞不获,复于守曰:‘惟公之体立,则溥之用行。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州之治,天下之治也。同体而蛮触,对面而樊墙,莫切于身,莫近于僚属,崦道不行焉,况远乎?喜怒爱恶,各自为心,闾阎痛痒,血胍不贯,簸弄三尺,以至侵迫阴阳,感召水旱,夫孰非私也。今坐是堂者,天地焉鉴其上,赤子焉恬其下,壹是以公至溥,推此心天下可乎,独一州也哉!’”公溥堂在平阳州厅后,景熙借作记机会,给当政者进药石之言。

作《故国学内舍蘧君墓志铭》。

见《霁山集》卷五。

林景熙61岁。元t宗铁穆耳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

三月,郑朴翁t。

《霁山集·故国子郑公墓志铭》:“越故人厚礼招之,t来辙迹,余二十霜……以辛丑十月得疾,即趣归,其友固留医理,病日侵。至壬寅季春九日,支惫登舆,越十有二日至家,……已而伏枕又四日,悠然而逝,得年六十三。”

冬,作《顾近仁诗集序》。

顾力行,字近人,平阳人。工骈俪文(见陈高《愚翁墓志》)晚年致力于诗,有《小惭稿》。

林景熙62岁。元成宗铁穆耳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

作《故国子正郑公(朴翁)墓志铭》。

《墓志铭》:“余与国子正郑公,生同里,学同师,繇长至老同出处,人与其同。然而是非眇忽之际,更相箴正,以至固争极辩,不苟焉为同也。不幸公先余往,所尝交者,闻而皆哭,余哭之倍。明年,其孤将以十二月甲申,葬公于五峰之原,求余铭,拜且泣曰:‘是不敢忘先人之遗命。’….公学圣贤之学,名其斋曰初心。沈毅直方,自许致泽,至于志不获遂,犹以言语文字扶植纲堂,精卫填海,凭霄土,其重可悲也。”写出与郑朴翁不寻常的交谊,特别指出国亡后,郑朴翁还要以言语文字扶植纲常,比之精卫填海。

林景熙63岁。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

为 许山曹 君作《龙源普度纪胜诗ā贰

《序》:“横舟真人名注丹台,神游碧落,乃甲辰下ǎ主龙源普度大斋…… 许山曹君为诗美之……吾儒抱济川之具,不及拯人于生,而翻羡师之拯人于死 ?虽然,天堂无则已民,有则君子登;地狱无则已,有则小人入,向使 教修明,天下皆君子之归,而小人之弃生顺死,宁如昼夜之有经,正不知何罪可度也。惟君子少而小人多,既自丧其所以生之理,又不幸以兵死,以刑死,以水火盗贼死,失其正命,卒堕沈冥,此荒幻之说兴,普度所以有功,而吾道之不行于世,其亦重可慨也。”满腹牢骚,奇文共赏,“天堂无则已,有则君子登;地狱无则己,有则小人入。”尤为一篇警策。

林景熙65岁。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

作《重修阴均斗门记》。

平阳金舟东西四乡之水,汇入阴均斗门入海,斗门是嘉泰年间建。经过百年,斗门已坏,只能泄水而不能蓄水。“海潮大时,澎澎冲突,逆入河,皆为田害。故岁多闲歉而民贫。请于官,官置不问,纵有问者,吏持片纸急共都,都急其民,交相渔猎,迄无成功。”大德九年,(i阳)州判皮元决心修斗门,但又恐扰民,便请卢江报恩寺融和尚帮忙。融和堂拿着募化的疏,到处劝化。十一月开始动工,大德十年二月修建完成,于是“春波溶溶,演漾渟止,河伯宁,海若伏。”众请立碑,林景熙为作记。

这是修本县水利志的一篇很好参考史料。尤值得看的:“请于官,官置不问;纵有关者,”又如何呢?“吏急其都,都急其民,交相渔猎,迄无成功。”仍是老百姓倒楣。这回修成了,这是一个和尚帮了大忙。

作《永嘉忠烈庙记》。

见《霁山集》卷-。庙是纪念抗金死节的刘士英的。

林景熙66岁。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

正月,铁穆耳卒。五月海山立。

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

重阳,作《平阳州志序》

《州志序》:“夫事有若迂而实有功,虽非簿书期会之所急,而实教化风俗之所关,志是也。……今仕是州者,或数千里而来,山川易险,典礼废兴,一披此志,瞭然在目,由是参酌其政事,调和其土俗,使民不弃所便而骇于所末尝习,斯亦可附千古良史p俗吏固不识也。”

林景熙67岁。元武宗海山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

自杭州归。

章祖程《题白石樵唱》:“戊申岁归自武林,感疾。”民国《平阳县志·林景熙》:“至大初,自现 疾归。”按,去年重阳景熙尚在平阳,作《平阳州志序》,最早是冬天或初春赴杭。这是最后一次出游,往来时间不超过一年。

林景熙69岁。元武宗海山至大三(公元1310年)。

冬,卒于家。

章祖程《题白石樵唱》:“迨庚戌冬,终于家。”时年六十有九。

墓在青芝山,乾隆已卯(公元一七五九年)邑令徐恕重修,题曰:“南宋忠义林霁山先生之墓。”

青芝山在平阳县腾蛟区带溪乡,墓尚完好,为平阳县文保单位。著作有杂文十卷,诗六卷,诗集名“白石樵唱”。

章祖程《题白石樵唱》:“(景熙)晚年所著,杂文十卷外,有诗六卷,题曰‘白石樵唱’,行于世。”可见林景熙著作在他晚年就结集,并以刻本或抄本流传。

 

【附】《霁山集》的版本及其流传情况。

    林景熙死后二十四年,即元统二年(1134年),白沙人章祖程《白石樵唱》注释本便问世,这是《霁山集》第一个注释本,也是唯一的注释本。

    到明代天顺间,《霁山集》已“颇多散亡”,吕洪从叶衡处看到始末俱全的《白石樵唱》,辑补《读文山集》诗一篇,文“仅得先生白石稿中记、序、赋、铭而一若干篇”合并诗文为一集,分五卷刻印。霁山文集原名“白石稿”,诗集名“白石樵唱”,吕洪把诗文集合并,改题“霁山先生文集”,并作序言。序写于天顺七年(1463年)。明嘉靖间,毛秀得霁山集旧刻本:“间有手批注”。牧煞光泽王重行刻印。辽藩光泽王序写于嘉靖七年(1528年)。这个本子删除了章祖程注。卷一、二、三题“白石樵唱”,卷四、五题“白石稿”。

    嘉靖间,平阳知县冯彬得民间善本,又参校张寰得到的本子,重刊霁山集。据鲍正言说,这个本子的缺点是目录编排上“任意割裂,失其本身”,优点是保留章祖程注。今藏上海图书馆明抄本,就是从冯彬刻的“诗凡若干首,文若干首,总之为十卷”。可知冯彬本文集部分分四卷,冯彬序言作于嘉靖十年(1531年)。

    序熙间有汪士鋐刻本。汪士鋐序言写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又有丁瓒跋、吴嵩、吴瞻泰序。汪本系据辽藩本重刻。

    《四库全书》本《霁山集》五卷,系据汪王鋐本膳录。清嘉庆间,鲍渌饮以多种《霁山集》藏本命鲍正言参校重刻。列l知不足斋丛书。辑补文《州内河记》《平阳州志序》两篇,诗《锦屏山》《瑞安院》两首,均系平阳张綦毋(《船屯渔唱》作者)抄赠。据苏璠跋,乾隆时平阳已无《霁山集》,鲍本未刻成,张綦毋曾抄录一部带回平阳,綦毋死,所抄录《霁山集》也散失了。据鲍正言序(作于嘉庆十五年l,鲍渌饮之所以刻霁山集,“庶几昆阳(章祖程)之注,或由此不致泯没尔。”民国三年(1914年)冒广生据知不足斋本重刻《霁山集》,这就是《永嘉诗人祠丛刻》本。分五卷。

    1959年中华书局版 《霁山集》,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用冒广《永嘉诗人祠丛刻》本明抄《霁山先生白石樵唱》进行校勘,保留章祖程注,从冒产生跋中辑补《题陆秀夫负帝蹈海图》一首,分五卷,一、二、三卷为诗,四、五卷为文。后附本传、旧刻序跋、明抄本目次。这是一本比较完备的本子,但也有缺点,如章祖程注中夹有“批云”,未说明何人所批,又《梦中作》题下注,绝不是章祖程注,亦未考证说明。


标签:林景熙  宋朝  诗人  平阳  萧耘春  腾蛟  碑林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