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起源

浅析林氏始祖

时间:2015-07-30 08:18:42   作者:林忠论述 林和灿整理   阅读:4069   评论:3
内容摘要:我们在家谱研究中,都会遇到始祖这个概念。究竟什么叫始祖呢?我认为有必要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好好论述。首先我们先看看始祖概念是什么。始祖:是指得姓的祖先,亦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远祖。

编者按:

小时候,我们经常问父母“我从哪里来?”,这是一个稚嫩的问题,无非想搞清楚和父母的关系。长大后,我们再问“我从哪里来?”,此时涉及到更多的可能是我们村(祠堂)的祖宗是哪里迁来的?然而,对于更多的源流研究者和爱好者而言,这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我从哪里来?”可能追溯到唐宋,追溯到秦汉,甚至追溯到更远或最初的文献可考的林氏人物。本文便是在摆导移椎木窒蓿从现有历史文献如《左传》、《论语》、《史记》、《元和姓纂》、《通志》、《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先秦姓氏制度考索》、《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等出发,艰苦搜寻着史海中林氏人物的影子,仔细辨识和剖析文献记载的真实性,深入浅出地分析他们可能存在的渊源。

史海漫漫,随着更多考古资料的解密和更多历史文献资料上网,我们得以有机会一步步探索着我们姓氏的本源。然而,考虑到每个人手头掌握的资n来源和视角的不同,我们特发布此文供广大读者浏览,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吸引更多的林氏源流研究者和爱好者参与研究、探讨,期待更多读者能分享你们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

这不是一个终点,这或许更是一个起点,一个借助历史文献资料探讨祖源的新起点。

----------------------------------------------------------------------

浅析林氏始祖 图1

浅析林氏始祖

林忠论述  林和灿整理

我们在家谱研究中,都会遇到始祖这"概念。究竟什么叫始祖呢?我认为有必要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好好论述。首先我们先看看始祖概念是什么。始祖:是指得姓的祖先,亦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远祖。

从这个解释告诉我们,始祖是得姓的第一人世系可考的最初远祖。那么我们林氏得姓的第一人和世系可考的最初远祖是谁呢?提到林氏得姓第一人自然而然会想到比干之子林坚。目前能够找到关于林坚记载的文献,应该就唐朝林宝元和七年(公元812)成书的《元和姓纂》。《元和姓纂》卷五 第736741页记载:

 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

(参见链接:【唐】林宝《元和姓r•林氏篇》及岑仲勉四校记

如果一定要说林坚是林氏得姓始祖,也就是唐朝《元和姓纂》开始。在此之前没有发现关于记载林坚的蛛丝马迹。按照始祖概念,林氏的得姓始祖就是商朝末期的比干之子林坚吗? 那么谁是比干呢? 他有没有真实的叫林坚的儿子呢? 这个是我们急需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提到比干,《论语·微子》记载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参见链接:【宋】方大琮《殷有三仁》(比干 箕p 微子)

据西汉东方朔《七谏》第二篇沈江:

纣暴虐以失位兮,周得佐乎吕望。修往古以行恩兮,封比干之丘垄。

这里都提到了比干,而且还提到封比干墓,可惜没有提到比干儿子林坚。

再看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

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太史公曰:余以颂次渲事,自成汤以来,采於书诗。契为子姓,其後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目前从殷墟出土的文物考古,虽然没有发现比干的记载,但是从殷墟考古分析基本肯定了史记 殷本纪第三》的历史价值。早于司马迁一千多年的比干应该属于真实的人物。但是司马迁并没有记载到他的儿子及改姓林。殷商六族也没有看到关于林氏的记载。也就是说从商末、西周到唐朝林宝近2千年的历史,我们都无法看到有关于比干儿子林坚及改姓林的记载。

当然唐朝人也不是空穴来风,《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 第二十三》记载:

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而能不说于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复就于天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英明的国君醒悟,摒弃子之虚伪的心肠,喜欢田常的贤能;封赏比干的后代,整修被剖腹孕妇的坟墓,所以功业回归于天下。

由此可见,文献只是记载周武王封比干之墓,用于祭祀、缅怀而已,并没有给予封地爵位。到了西汉又衍生为“封比干之后”,也没有提他的后代是谁,封哪里。也许后人根据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这个衍化版又衍化一个传说,编辑一个孕育林坚于长林的故事。林宝就是根据这个传说故事,不然他也不敢冒然写入《元和姓纂》。除此之外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任何比这个更有价值的记载可以用来证明林宝《元和姓纂》说法的来源和出处

从汉代到唐代以前所有的谱系包括皇室都明显作伪新发现的《唐故处士济南林君墓志铭》记载鲁公族公子林之孙,以王父字为氏。墓志铭的墓主应该和林宝同一个时代人物。他的家族当时就不认同比干始祖说。当然这种姓氏来源是春秋时代的普遍认知,确实有这个可能性,但更多的是属于臆想,在没有佐证情况下,是无法确认真实性,不过至少知道来自鲁国,比林宝更先进一些。隋朝的《故魏征虏将军林君墓志铭》(链接)、唐朝杨授的《林存古墓志铭》(链接)都没有提到远祖。直到北宋1063年的《宋朝散大夫太子宾客致仕林公墓志铭》(链接)才记载林氏出比干后,食采于周。这个应该是受林宝《元和姓纂》影响的结果。当然唐代墓志铭叙述的远祖、姓氏起源,大多数是牵强附会、荒邈无稽。而且同一个姓氏,同样在唐代都有不同的2源说法,基本上都是不可信的。

也许很多宗亲会问,唐朝林氏怎么会认同比干为2先而制造一个林坚为得姓始祖呢? 这个问题,不妨我们也讨论讨论。商朝灭亡后,有文献记载商末的子姓直系名人就比干、2子、箕子及纣王父子。微子已经是孔子祖先了。箕子有明文记载封到朝鲜。纣王属于亡国君,他儿子也反叛西周死了,为世人所弃。也就剩下比干没有后代记载。加之殷商有大量遗民在鲁国。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林姓有个名人叫林放,据《论语·八佾》记载: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_不如林放乎?”

林放是_子的弟子,鲁国人,因为问礼之本得到了孔子的欣赏,从而被《论语》记载,名扬天下。对于一个名人,好事者就会去追究他的祖源。唐朝林氏基本自认为是林放的后代,认比干为林放的祖先,根据史记 殷本纪第三》就可以直通三皇五帝,何乐不为。当然时人也不傻,虚构个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的故事来自圆其说。当然,唐朝持比干始祖说”还有温彦博林蕴等。温彦博《林氏源流总序》,文献无法找到,现在能够看到的都是保留在林氏家谱中,抄写不一,难辨真伪。林蕴《续庆图》、《林氏宗谱序》、《睦州刺史二夫君神道碑》收入于《林邵州遗集》,属于宋明整理版本,《全唐文》没有,故不足信。薛南金《论林氏血脉相生·锦幖宝轴宗谱序》、林凇镀翁锪质献迤仔颉都是家谱记载,可信度不高。唐代开始林氏,包括其他姓氏为什么热衷于比干,认其为祖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唐朝之前我们确确实实看不到有关于比干是林放祖先的文献记载。

讨论到这里,我们还没有回答目前有文献记载林氏真实的可考祖到底是谁。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26年)记载:

师及齐师战于炊鼻。齐子渊捷从泄声子,射之,中楯瓦。繇朐汰辀,匕入者三寸。声子射其马,斩鞅,殪。改驾,人以为鬷戾也而助之。子车曰:“齐人也。”将击子车,子车射之,殪。其御曰:“又之a”子车曰:“众可惧也,而不可怒也。”子囊带从野泄,叱之。泄曰:“军无私怒,报乃私也,将亢子。”又叱之,亦叱之。冉竖射陈武子,中手,失弓而骂。以告平子,曰:“有君子白皙,鬒须眉,甚口。”平子曰:“必子强也,无乃亢诸?”对曰:“谓之君子,何敢亢之?”林雍羞为a鸣右,下。苑何忌取其耳,颜鸣去之。苑子之御曰:“视下顾。”苑子刜林雍,断其足。鬒而乘于他车以归,颜鸣三入齐师,呼曰:“林雍乘!”

可参见链接:历史上林氏同名现象(四)9个林雍

林雍只是鲁昭公时期的武将,中等的鲁国贵族。在春秋时代,有很多像林这样,文献缺失,根本没有家谱世系可言,来自于哪里,是谁的后代,怎么得姓林,没有记载,目前也无法考证了。只是在历史上有留下一点点痕迹而已。但是,起码让我们知道早在公元前526年,鲁国就已经有姓林,名字叫林雍,而且还有旁人佐证他的真实存在,是文献记载的林姓第一个可考人物。古代一个名字的出现,不当是本人,同时也代表了一个族群的存在,正是这个族群体繁衍i后来的济南林氏。

再看左传·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记载:

阳虎前驱,林楚御桓子,虞人以铍盾夹之,阳越殿,将如蒲圃。桓子咋谓林楚曰:“而先皆季i之良也,尔以是继之。”对曰:“臣闻命后。阳虎为政,鲁国服焉。违之,征死。死无益于主。”桓子曰:“何后之有?而能以我适孟氏乎?”对曰:“不敢爱死,惧不免主。”桓子曰:“往也。”孟氏选圉人之壮者三百人,以为公期筑室于门外。林楚怒马及衢而骋,阳越射之,不中,筑者阖门。有自门间射阳越,杀之。阳虎劫公与武叔,以伐孟氏。公敛处父帅成人,自上东门入,与阳氏战于南门之内,弗胜。又战于棘下,阳氏败。阳虎说甲如公宫,取宝玉、大弓以出,舍于五父之衢,寝而为食。其徒曰:“追其将至。”虎曰:“鲁人闻余出,喜于征死,何暇追余弧贝诱咴唬骸拔!速驾!公敛阳在。”公敛阳请追之,孟孙弗许。阳欲杀桓子,孟孙惧而归之。子言辨舍爵于季氏之庙而出。阳虎入于欢、阳关以叛。

这里的记载告诉我们一个很好信息,林楚的祖先是季氏之良,也就是说林楚的祖先是鲁国季氏家臣,世袭的士族阶层,和上面的林雍家世差不多。

再看左传·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记载

师及齐师战于郊,齐师自稷曲,师不逾沟。樊迟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请三刻而逾之。”如之,众从之。师入齐军,右师奔,齐人从之,陈瓘、陈庄涉泗。孟之侧后入以为殿,抽矢策其马,曰:“马不进也。”林不狃之伍曰:“走乎?”不狃曰:“谁不如?”曰:“然则止1?”不狃曰:“恶贤?”徐步而死。师获甲首八十,齐人不能师。宵,谍曰:“齐人遁。”冉有请从之三,季孙弗许。孟孺子语人曰:“我不如颜羽,而贤于邴泄。子羽锐敏,我不欲战而能默。泄曰:驱之。”公为与其嬖僮汪錡乘,皆死,皆殡。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1冉有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孔子曰:“义也。”

林氏在中原,春秋时期本身属于超稀有的姓氏,从有历史记载到春秋时期的林氏就这么4个人。而且都生活在鲁国,时间上又是接近代距排列。以上这些记载更加肯定了鲁国林氏的族群存在性和繁衍性。这个群体才是最可信的,也是最具代表林氏祖源的群体。

至于南宋郑樵通志》记载

林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

周王室的后代林开说,目前看到的是来源于郑樵自己,并没有更早的依据。郑樵当时为什么这样说,也无从考证。当然这个说法,也肯定是错误的。单从林英、林茂起名风格看都是草字头,不符合周代人的名字,更别提其他论证。

《金文世族谱》p林氏,孤文只字,并无更多的证据,无法确认是不是真正的“氏”,或者只是异写、部族符号,故存疑。《山海经》、《逸周书》都有林氏,可能是寓言虚构,此林国之事,如果是真实的,无疑就是春秋鲁国林氏的祖先。《竹书纪年》也有,不过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并无,目前的p行本应该属于后人伪作,不足以采信。

左传》的成书时间比史记》、《元和姓纂》早,记载的可信度自然比《史记》、《元和姓纂》高。一部唐朝成书的《元和姓纂》让世人津津乐道,忽略了比他早千年的左传》是不可取的。左传》中林雍祖先究竟是谁,已无从稽考,将来考古可能会有所发现。既然左传》都不可知,《元和姓纂》又怎么知道林雍是比干之子林坚的后代呢?如果一定要给林雍安个发源地,那就是鲁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济南一代。至于唐代以后的林氏,也就是现在的林氏,主要是南方林氏,兴盛于福建、浙南、潮州。<大一部分东南姓氏最大的特点是春秋战国时代齐鲁先民的后代,这个应该与春秋末年齐鲁和吴国交往的结果,连鲁国国君都可以避难吴国,何况齐鲁老百姓向东南迁徙发展,也是符合历史。

综上所述,唐代以前文献已经找不到林氏与比干有关系的记载。东南大姓林氏属于发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中层贵族,季氏之良。壮大于闽、浙、粤,繁衍于世界各地。与商末比干没有关系。有确切历史文献记载的各个时期加入林氏队伍的派别及改姓始祖都不早于林雍记载。林雍是林氏最早的人物记载,当仁不让为林氏始祖。我们更应该去宣传先祖林雍、林楚、林不狃、林放春秋林氏四杰文化。拨伪返真,引导宗亲走上正确的历史的认祖归宗之路。

 

参考工具书:

1.左传

作者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鲁国人(今山东肥城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盲左。相传曾著《春秋左氏传》(或称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2.《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e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3.《史记》

作者司马迁,《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是所有史书中用时最长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4.《元和姓纂》

作者林宝,济南人(一作三原人),《元和姓纂》是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年(812)成书。

5.《通志》

南宋郑樵撰。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是自《史记》之后,现存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性著作。自三皇五帝到隋。因为在典章制度方面的突出,与f通典》、《文献通考》并称"三通"

6.《林邵州遗集》一卷。

按《直斋书录解题》作《林蕴集》,宋林大鼐刻本作《绍仁集》,明成化、清康熙时,都有刻本,但均佚。现存本为清嘉庆十八年=1813)福鼎王遐春请福州陈寿祺考订后刊行,名《邵州遗集》。凡存诗二首,文十余篇,收入《王氏汇刻唐人集》。

7.《商周姓氏制度研究》 作者陈洁。商务印书馆出版。

8.《先秦姓氏制度考索》 作者张淑一。福建人民出版社。

9.《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 作者雁侠。天津古籍出版社

10.《殷墟的发现与研究》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方志出版社


注:原标题为:《林氏始祖论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出处:浙南林氏源流网http://www.znls.net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址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