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男儿

林廷玉与“鬻题”案(附“东西南北林”)

时间:2015-11-12 07:45:10   作者:郁州布衣   来源:郁州布衣新浪博客   阅读:693   评论:1
内容摘要:林廷玉与“鬻题”案曾任海州通判的林廷玉为享誉福州的林氏家族一员,林氏家族在当时有四人被誉称为“东西南北林”。他们是:曾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的东林——林瀚,南京户部尚书西林——林泮,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的南林——林廷选,不用说林廷玉就是北林了。他们都在明成年间考中进士,并同朝为官...

林廷玉与“鬻题”案

林廷玉与“鬻题”案(附“东西南北林”) 图1

曾任海州通判的林廷玉为享誉福州的林氏家族一员,林氏家族在当时有四人被誉称为“东西南北林”。他们是:曾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的东林——林瀚,南京户部尚书西林——林泮,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的南林——林廷选,不用说林廷玉就是北林了。他们都在明成化年间考中进士,并同朝为官,官声甚好,官品亦高。

家住福州衣锦坊之水流湾,北林坊(柏林坊)的林廷玉(1455——1530),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乡试解元,翌年成进士,历吏科给事中、工科都给事中,因事贬海州判官,这次被贬是因为户科给事6华昶揭发会试主考官程敏政“鬻题”给江阴徐经,并牵扯到与其作伴赴试的苏州才子解元唐寅(唐伯虎)。林廷玉不慎卷入其中,结果大家都倒霉,他被降为海州通判。在海州他“刚明果断,民服其公,修理学校及祠庙坛墠”,可算是“正声丕著”,不久他又升任湖南茶陵知州,到任以后6见当时“民风不古,士习不振,斯道不明,”为培育人才,倾力倡建了茶陵(县)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一所州(县)立书院——洣江书院。

再又历江西佥事、广东提学副使、右通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南京都察院等职。他不畏权贵,将贪污渎职的太朴寺张鉴等一些贪官下了锦衣卫狱。因而也遭人弹劾,他被迫请求辞官回乡。后又出山,与高文达一起平定了两次福建士兵的叛乱。

    明弘治十二年(1499)所发生的会试“鬻题”案,震动朝野,颇受史家关注。主考官程敏政因此案郁闷而终,举子徐经、唐寅亦因此而终身不得入仕。此案奇诡复杂,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在现在看来,认为这是一桩冤案的观点占了主流。其中有一个版本是:徐经(1473-1507),字衡父,又字直夫,自号西坞。受徐氏家风的熏陶,徐经自幼爱读诗书,好学不倦。徐氏“万卷楼”中有为数可观的藏书,其中不乏文学、历史、天文、地理方面的著作。
    良好的条件,助徐经学业大进。明弘治八年(1495),徐经参加乡试中第四十一名举人。徐经与吴郡文士多有交往,与唐寅最为莫逆。弘治十二年(1499),徐经与唐寅相约同船赴京会试。徐经、唐寅来到京城,住在旅舍。唐寅是弘治戊午(1498)乡试解元第一名,才名卓著,徐经又是富家子弟,他俩在京师的行动颇为引人注目。尤其是唐伯虎的性格放浪无羁,无所禁忌,再加头上有“榜上第一名解元”的蒲酃饣罚因此,他过于得意了,所以他和徐经来到京城之后,于光天化日之下,陪着徐经走访前辈,遍交名流,频频出入于达官贵人之家,这达官贵人之家,其中就包括了这次的主考官程敏政之家。会试共三场,考试结束,顷刻间流言蜚语四起,盛传“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此时苹Э聘事中华昶便匆匆上奏,弹劾会试主考程敏政“鬻题”,这样一来,事情必然会牵扯到到徐经和唐寅。弘治帝于是即刻下令程敏政停止阅卷,派大学士李东阳会同其他试官进行复审。通过审查发现,徐经、唐寅两人均不在录取名单之中,鬻题一说,纯属子虚乌有。一个所谓的“鬻题案票居Ω玫酱宋止,但言官仍不罢休,欲穷治之。弘治皇帝为了平息舆论,终以徐经进京晋见程敏政时送过见面礼、唐寅曾以一个金币向程敏政乞文为由而将二人削除仕籍,发充县衙小吏使用。又以华昶“言事不实”而调南京太仆主薄,程敏政则被勒令辞官。一场科场大案,以各打五十大板瓢浮

    在此期间,“尝为同考试官”,且自称“与知内帘事”的工科都给事中林廷玉出来打圆场,要求释放言官华昶和举人唐寅、徐经,将敏政罢官。他说,“历陈程敏政出题阅卷取人有可疑者六”,并说:“臣于敏政非无一日之雅,但朝廷公道所在,既知之,不敢不言。且谏官得风闻言事,昶言虽不当,不为身家计也。今所劾之官晏然如故,而身先就狱;后若有事炙肯复言?莫若将言官、举人释而不问,敏政罢归田里。如此处之,似为包荒,但业以举行,又难中止。若曰朋比回护,颠倒是非,则圣明之世,理所必无也。”但是,给事中尚衡、监察御使王绥,则“皆请释昶而逮敏政”。于是程敏政被诏逮下狱,弘治十二年(1499)六月,刚出狱四天殖堂粽,即患毒疮不治而卒。林廷玉一言不慎,竞遭贬海州。

    探询这场“鬻题”风波的原因,历史上有三种说法:一是官场政治斗争o起的。《明史•程敏政传》记载:当时大学士傅瀚想夺取程敏政的官位,因而导演了这出“科场舞弊案”,林廷玉是受傅瀚的指使而做了替死鬼,用现在的话来说,林廷玉是站错队了。二是因为有人妒嫉唐伯虎所致,唐伯虎的老乡都穆听说唐伯虎考第一,心生妒嫉,故传言说唐伯虎事先知道了考题。三是富家子弟徐经有仇人,仇人故意报复他。

 总的来看林廷玉才是这次事件最大的冤大头,可想而知,弘治十二年重阳佳节,谪判海州的林廷玉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登游孔望山的,也许他对谪海州感到冤气难平,也许他借酒浇愁,寄情山水。于是就信手在龙洞旁题了一首五言小诗,然后在后记中留下了让人们至今猜测不透的两个空槽。本人才疏学浅,却忍不住想妄言几句,以林廷玉的精明和过人才智,应该不会重滔覆辙,怎么能把字刻秤帜ㄈツ兀克党龅幕埃是泼出去的水,还能收回吗?何况是已经刻在石头上的字?再是“酒大”也不能啊!这岂不是越描越黑吗?他是不是特意留下了这两段似有似无的空白,这样更能强烈引起后人的注意,因为他觉得此次事件,对于他本人来说,是真正的一言难尽,区区几个字难以表达衬谛牡奈蘧≡┣与满腹牢骚,以此次事件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人们定然会探究其中的前因后果,给出个公正、合理的评价,也自然会明白他欲“言”何“事”,既痛快淋漓的发泄了心中的牢骚,又让有心吊诡之人无法抓着把柄,难道这不是一种最佳的表述方法吗?以上为一家之言,如有谬误望行家指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f63100100cwwu.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出处:浙南林氏源流网http://www.znls.net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址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