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林 氏
序:绿之赞
当你面对色彩斑斓的世界时,你会喜欢什么?
我会毫不犹豫回答:绿色!
绿代表着生命。绿象征着欣欣向荣。
当你徜徉时空的隧道,你会发现:
绿,是大自然毫不吝惜赋予林氏勃勃生机的本色。比干公的鲜血染红了山川、大地,也浸透了绿野长林。劫后余生、三千多年、风霜雨剑、斗转星移。林氏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执着抗争,顽强崛起,成为中华大家庭的一支浩浩家族。你看!河西沙漠莽莽黄沙,没能褪去绿的绚丽,济水江边滚滚春潮,再度扬起滔天浪花。
长林一枝秀,华夏万树春。火的锻铸,绿荫犹在,血的洗礼,绿树还存。根深叶茂,人文荟萃,历代林氏精英为家族撑起不屈的脊梁。耿耿银汉,烁烁星辰可以见证:妈祖大显神通千秋不朽的盖世功勋,林则徐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伟大人格。
绿,孕育着生命,在时代音符的跳跃中勃发呐喊,“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这不仅仅是一代帝王对林氏家族的赞誉,也是社会对林氏家族的推崇。岁月沧桑,晋安繁茂,英才辈出,科第蝉联,这不仅是历史对忠臣后代的回报,更是林氏家族高尚血脉的接=和传承。
绿,把1880平方公里的福安大地渲染得一览无余。群山巍巍迸发出“绿色油库”的夺目光彩,穆水潺潺播送着“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的巨大声浪。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坦洋工夫为国家夺得荣誉,赛江河畔,十里绿竹长廊。为农村致富荣获桂冠!绿色韩阳,人文福安,多少林氏后人正参与宏伟蓝图的描绘,多少林氏子孙正栉风沐雨,披星戴月,为的是社会和谐,人民安康!
绿,人们喜欢你,因为你是生命之源,色彩之母,你把权威的坐标永远悬挂在通往无阻的征途上,为绿色赞,为林氏歌。
林芝供稿
1、渊源
据福安市林氏源流文化研究会资料,林氏有五种源出,福安林氏则出自黄帝高辛氏之后商朝比干,源于姬姓分衍的子姓,属王侯赐姓为氏。《元和姓纂》记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可参见链接:【唐】林宝《元和姓纂•林氏篇》及岑仲勉四校记)
比干(前1125年四月初四~p1063年),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帝辛(纣王)的叔父,官少师(丞相)。殷商沫邑(今河南卫辉)人,殷商宗室,商纣时丞相,纣王三大忠臣之一,《论语》中称微子、箕子、国神比干为“殷三仁”。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史称“三代孤忠”。以忠正敢言p闻名,后被暴君纣王挖心,比干妃子黄氏,被捕处死,并剖腹取胎,以火焚烧。比干夫人盥妫氏,逃难到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石室中,生下遗腹子,名坚。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寻找到比干后人,因坚是在树林中所生,赐他林姓,称林坚,并封他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从此,有了林氏,即“河南林氏”,其后代则尊林坚为受姓始祖。
林坚的子孙,后来发展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的最大派系。
除此之外,林氏的其他源出,还有:
一.以字为氏,源于周平潦子林开。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中云:“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因周平王建都洛阳,此支林氏宗脉初始活跃于河南郡一带,其族谱上也以“河南林姓”相称。
二.以官位为氏,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林衡。《周礼·地官·林衡注》注释:“竹木曰林, 衡曰衡。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在林衡令、林史、林士、林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林衡氏、林史氏、林丞氏、林役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林氏,世代相传至今。
三.原生姓氏,古“百越族”迁居台湾阿里山区及东部山区为“高山族”,世居林木茂密之地,遂以林为姓。这种汉化改姓者,姓氏学上称之为原生姓氏或拟生姓氏。
四.汉化改姓为氏,源于鲜卑族的复姓丘林氏,为“河南洛阳”林氏。源于满族的世居瓦尔喀的布萨氏;世居蜚优城、乌喇的林佳氏。
2、蕃衍
据史籍人物籍贯记述,春秋战国时期,林氏已经散居周、鲁、齐、卫等地。例如,赵国相林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九子,时有“九龙十德之门”之称。鲁国林雍后人迁徙到齐、邹二郡(今山东淄博)。汉景帝时,分邹郡之地置济南郡,传至林尊,汉时官太子太傅,为济南林氏旺族祖。秦汉时期,济南林氏就已经处于林氏的主导地位。
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中原板荡,为躲避战乱,北方居民向四周迁移,林氏已经播迁到西南的四川,东南的江浙。
西晋末,林氏南渡长江,越过南岭和武夷山,进入了两广与福建。其中,林坚四十六世孙林颖,世代为西晋重臣,由济南徙籍下邳(下邳郡)梓桐乡,为下邳祖,徐州冠族,生有二子:林懋、林禄。长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禄,初任琅琊王司马睿府参军,黄门侍郎,后佐东晋元帝即位建邺(今南京),匡扶晋室,领合浦太守。
林禄,于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奉敕守晋安郡,入闽定居晋安,为晋安林氏始亍@晋、宋、齐、梁、陈诸朝,英才辈出,奕世簪缨,有“一王、二侯、九将军”之誉。后代散居福建各地,今其后子孙遍及福建、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晋安林十世孛,任隋右丞,迁居莆田北螺村,子孙遂成阀阅,经文纬武,奕世簪缨,显贵南国。林茂传五世至万宠,生三子:韬、披、昌。披兄林韬为阙下祖,弟林昌为台湾雾峰林家祖。天宝年间(908),闽林十六世林披,迁居澄渚乌石(今西天尾镇龙山村),生九子:林苇、林藻、林晔、林荐、林著、林蕴、林蒙、林迈、林蔇,同时擢为刺史。世称“九牧林”,尊林茂为九牧林祖。九牧林的第六房嫡孙女有海神“妈祖”林默,莆田县湄洲岛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
唐代,历经两钟珊幽弦泼窀=ǎ大批林氏先民定居于闽南,林氏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其中,武周垂拱二年(686),河南光州固始县的林孔著,随从陈元光、陈政父子入闽粤征战,立功封官于闽,遂定居闽中。其后裔则播迁在浦南(今福建漳州)、福州东园、兴化(莆田)及江浙两广。
五代十国,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的林氏先祖,随王入闽,其后代也发展成林氏较有影响的支系。如,林延皓的“控鹤林氏”、林穆的“陶江林氏”、林硕德的“上街林氏”、“濂江林氏”、林廷甲的“福全后安林”等。据清举人林旰《林氏谱系总序》记载:“梁五季时,太祖封王审知为闽王,时有二十五姓:吴文质、陈豹、周生、何现、刘恕、郑韶、孙叔、黄悟、卓英、缪齐、姚原、阮佐、郭珏、李寿、薛从仁、施文仪、高贤、程贵、杨猛、赵杰、詹环、萧保、朱廉、谢庄等自光州固始隋王而来于闽。#字正皓,梁封拱辰使功范晖有功亦隋王入闽,始寓南安,便立四门:林居西湖,陈居东续,黄居瑶头,郑居黄麻。更有二十一姓各散异乡别里。……吾祖嵩公系忠公长子也,赤岸太原井后,有弟耕公后为东昆之祖。”林忠长子林嵩的后裔美和公,由霞浦赤岸卜居剏门南(今甘棠镇南塘)N南塘林氏肇基始祖。
以上入闽林氏,多有后裔播迁到闽东,散居各地,乃至福安,或已发展成族林,或又转徙他地。由于年代久远,谱牒经战火、动乱浩劫等诸多原因,世系源流难以完整体现。
明末清初,林姓已经迁居发族台湾。
3、迁徙
林氏入闽始祖——林禄,字世阴。随晋元帝南渡,建武元年(317)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除给事黄 侍郎,以讨杜发功迁昭远将军、散骑常侍,充合浦太守。晋明帝太宁三年(325)诏归朝奉,勅守晋安郡,因家焉。妣夫人苏氏、孔氏,生子二:景、暹。
纵观福安林氏,基本与进入福建的两大支林氏源流相吻 。一支是东晋晋元帝时(约325年)从江苏下邳入闽的林禄支,这支同一源流的有九牧林、阙下林、游洋林、金紫林、忠义林等;另一支是唐高宗(669年)进入漳州和五代时(907年)随王审知入闽,或此后为避乱入闽的河南光州固始林,他们虽同出一源,但各有不同支派,如濂江林、淘江林、控鹤林、东瀚林、凤池林、六桥林等。福安林氏只要依循上述两大分支对号入座都可以汇入比干公的总干流。
据不完全调查,福安林氏最早迁入的唐会昌(844年),最迟迁入的清嘉庆(1806年),唐代迁的5支,宋代迁入的23支,元代迁入的3支,明代迁入的21支,清代迁入的19支。此外,从外地迁入但无祠宇的亦多达数十支。
由于霞浦早置长溪县,是闽东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在信息闭塞年代,大多林氏祖先从水路到霞邑落脚,而后转到福安,或绕道浙南、寿宁、周宁等地后再入福安。明、清以后,随着交通的发展,亦有部分从福州一带直接迁入。
按福安林氏郡号归类,其迁移情况,如下:
一.济南林氏
1.美和公,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由霞浦赤岸迁徙甘棠镇南塘。后代分迁岔口,连江东岱、后坂、四埞。
其中,昂生公,于清乾隆年间,分居溪潭镇岔口。昶公,于宋朝,由南塘分居连江东岱。锌公,于宋朝,由东岱分居连江后坂、四埞。
2.壑公,于南宋末,迁入甘棠。
3.尧一公,于明洪武元年(1368),由霞浦赤岸迁徙甘棠镇厝坪。
4.林三"(讷公),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由霞浦赤岸迁徙溪柄。祖籍为泰顺香梨宅。后代分居柘荣后楼。
5.椿公,于南宋,由永泰源棣棠迁徙溪柄长洋。后代兆道公,于清乾隆年间,由棠洋分居湾坞镇半屿。
6.延袁公,于北宋真宗年间,由潭头东昆迁徙城阳镇林家洋外村。祖籍为福州吴山、盘屿。后代分迁林家洋里村、阳头、穆阳、乌石、溪柄等。其中,兆八公,于明初,分居林家洋里村。元海、元新元举、元照,于清乾隆年间,由林家洋里村分居城阳镇上村。元种公、元穆公,于清乾隆,由林家洋里村分居城阳镇上梨坑。
7.德公,于宋神宗七年(1084),由泰顺仕洋香梨宅迁徙社口镇西夏。后代分居潭头柯洋,寿宁尾、里路、上白石姜家山、甘棠、韩阳、棠发洋、后垅、步下、下白石岐后、湾坞等。其中,瑶六公,于嘉庆十一年(1806),由西夏迁居潭头镇柯洋。大鸿公,由西夏分迁岭尾。
8.致政公(烈公),于宋景元年(1034),由泰顺仕洋香梨宅迁徙社口镇吉洋。后代分居山下、下茶坑、社口大坪、福鼎点头、浙江金华兰溪、寿宁承天、社口沙溪、坦洋、阳头、湾坞。其中,晋九公,于明万历年间,由社口吉洋分居甘棠镇山下。太一公,于明洪武初,由社口吉洋分居社口镇下茶坑(凤山)。
9.科公,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州侯官迁徙潭头镇。祖籍为泰顺泗溪。后代分居环溪、铁壑、下邑、湖塘、洪口、宁德九都等地。
10.a十七公,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由韩阳迁居潭头镇东升。祖籍为莆田迁泰顺泗溪转徙霞浦赤岸。
11.达公,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由东山迁居上白石镇不老。祖籍为泰顺仕洋。
12.悌一公,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由上白石不老迁居潭头镇下渔溪洋。祖籍为莆田迁泰顺仕洋。
13.道甫公,于南宋绍兴年间,由东昆湾里迁徙潭头镇建柄。祖籍为闽侯尚干迁福宁。
14.伯河、伯海公,深公十世孙,于宋太平兴国间(977~984年),由潭头下洋龟山迁徙潭头镇桃园里。为祖籍为浙江七榜林。
15.达四公,于明永乐元年(1403),由泰顺仕洋迁徙上白石镇坑尾。
16.林一公,于明永乐元年(1403),由范坑伊家宅迁徙上白石镇上宅。祖籍为泰顺仕洋-梨宅。
17.万六公,于宋咸淳元年(1265),由范坑伊家宅迁鹿坑转徙范坑乡八斗(大泗坪)。祖籍为泰顺仕洋香梨宅。
18.十二公,于南宋建炎年间,由范坑伊家宅迁鹿坑转徙范坑乡洪华。祖籍为泰顺仕洋香梨宅。
19.德二、德三、俊九公,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范坑伊家宅迁鹿坑转徙范坑乡蛇头。祖籍为泰顺仕洋香梨宅。
20.叔潭公,于清康熙年间,迁居赛岐镇大留。祖籍为泰顺仕洋香梨宅。
21.日嵩公、日尧公,于康熙三十年(1691),由福安南门迁n社口镇沙溪。祖籍为泰顺仕洋香梨宅。祖籍为福州侯官南部,先祖于南宋绍定三年迁福安。后代分居寿宁大韩、坑里,社口四浦、城关东门等。
22.祖谟公,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由韩阳阳头迁徙潭头镇上渔溪洋。祖籍为赤岸迁长溪井源。
23.招公,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由泉州南安迁徙潭头镇东山。后代分居太逢、溪里、上坪洋、宋家山、李厝埕、寿宁承天、翠郊、里坑、坑尾、车下。
24.八六公,于南宋绍熙二年(1191),由卅一都丹池迁徙潭头镇千诗亭。祖籍为霞浦赤岸。
25.云嵘公、去岫公,于清朝,由韩阳湖滨迁徙 白石镇泗家垅。后代分居秦溪溪里。
⑵西河林氏
1.谊公,于唐会昌甲子年(844),由霞浦 岸迁徙赛岐镇大叶。后代分迁坑里、吉坑。其中,游公,于北宋哲宗年间,由大叶(大箬)分居溪潭镇吉坑,闽东人民祭祀的“林公忠平王”祖籍地为吉坑村;游公后裔又分迁黄家山、横屿。淮公,于北宋哲宗三年(1088),由大叶(箬)分居溪潭镇桔坑。
编者按,林公大王,全称“林公忠平侯王”,原名林穷,又名祖亘,字舍峯,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8)。祖籍福安芹洋境溪乾头(今溪潭镇吉坑村)后迁至今周宁县衫洋村。神主事迹有“率众除虎害”,“发明大排铳驱赶走野猪的为害”,“设坛驱疫,指草为药,普救众生”。明成化七年(1471),宁德七都人刑部尚书林聪赴杉洋精考其史,是年表奏朝廷。翌年二月,明宪宗敕封林公为“杉洋感应林公忠平侯王”肺挥诮裰苣县玛坑乡衫洋村境内的林公忠平侯王祖殿,今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颂公,于明洪武廿二年(1389),由寿宁梅洋迁徙赛岐镇大盘。祖籍为霞浦赤岸。
3.廷任、廷仕、廷侍公,于清乾隆年间,由寿宁梅洋迁徙松罗乡大湾。祖籍为霞浦赤岸。
4.文禄公,于清康熙年间,由霍童迁徙溪柄镇斗面。祖籍为霞浦赤x。
5.文旭公,于清康熙廿一年(1682),由霍童迁徙溪柄镇港里。祖籍为霞浦赤岸。
6.纬公(又名崇七公),于唐僖宗光启元x(885),由福州迁徙社口镇龙溪(后溪里澳)。祖籍为河南光州固始。后代分迁福洋、大获、隆坪、下庄、汤洋、国泽,、许洋、三峰山、寿宁深度、福鼎。其中,九七公,于宋理宗二年(1225),由后溪里墺分居社口镇福洋。功烈公,于元至元三年(1337),由后溪里墺分居下白石镇大x。文盛公,于明朝,由后溪里墺分居穆云乡隆坪。奇万公、奇全公,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后溪里墺分居溪潭镇夏庄。
7.政公(七二公),于明成化六年(1470),由许洋吴家湾分居坂中乡汤洋。
8.天寅公,于明万历年间,由霞浦赤岸迁徙下白石镇大获。
9.尚得公,于清雍正年间,由周宁黄浦迁徙城阳镇石门院。后代分迁下白石、溪柄。
10.隆十、可任公,于清康熙年间,由周宁黄浦康厝乡湖头。
11.诸公,于唐天成丙戌年(926),迁居穆阳镇穆阳村。后代分迁玉林、南溪、宁德龟山院前。
编者按,据穆阳林氏谱序记载,都统十五公由福州迁居梅洋,其九代孙九三公居上南墺,又宕至慈孝公,慈孝公子诸公迁往穆阳。慈孝公墓碑文为“唐天成丙戌岁(926年);始祖慈孝公葬吉墘;宋建炎戊申岁(1128)千一公修”。(肇基时间有待商酌)
12.隆公,于宋英宗年间,由迤殖喟肚ㄡ阆潭镇龙口。
13.锦二公,于清顺治年间,由东洋(古隶属宁德,今周宁浦源镇一带)岭兜迁徙溪潭镇岳秀。后代分迁穆阳、桂林、城关、牛溪洋。
14.谷徙公,于五代,由泉州南安迁徙赛岐镇南安。
15.开盛公,于明洪武初,由霞浦赤岸迁徙赛岐镇江兜。
16.天齐公,于元末明初,由赤岸赛岐迁徙镇下长岐。
17.雅二公,于清乾隆年间,由韩邑察阳迁徙赛岐镇秀洋。祖籍为莆田迁赤岸。后代分迁霞浦江桥下。
18.明十公,于明正德(1506),由福安米仓里(韩阳锦坪境)迁徙康厝乡苏坂。
19.时景公、时拔公,于清顺治十一年,由福清吴航、松下、白鹤迁福安。兄时景公,2韩阳鹿斗。弟时拔公,又于乾隆廿二年,由韩阳迁徙社口镇仙溪林祠(龙溪外澳)。
20.尚友公,于清乾隆初年,由龙岩永定迁徙社口镇上山。祖籍为莆田九牧林。
21.天源公,于元顺帝,由霞浦赤岸迁徙湾坞镇白莲山。
22.孔二公,于宋、元间,迁居赛岐镇濂炉。
23.福公,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由浙江瑞安百丈岩迁徙湾坞镇半屿。
24.清七公,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由宁德横路下白石镇迁徙北斗都。祖籍为莆田九牧林。又,九牧林第八房万公衍派茂家、茂贵,也迁北斗都。
25.幸二公,于明万历间,由宁德迁徙下白石镇福屿。祖籍为莆田北螺。
26.潘六公,于明季蛴墒倌修竹迁徙上白石镇坪庄。
27.藩二公,于明季,由寿宁修竹迁徙坂中乡潘洋。
28.和卿公,于明景泰七年(1456),由韩虺悄谇ㄡ阚嘀邢缈酉隆W婕为寿宁渔溪深渡(南阳)。
29.念八公,明洪武二年(1369)由长溪赤岸迁居甘棠镇国泽。
⑶晋安林氏
1.晦公,于北宋年间,由龙潭井源迁徙潭头镇东崑。祖籍为福州吴山、盘屿迁霞浦赤岸。后代分迁林家洋外村、里村、凤湾、西洋境、上梨坑、上村。
2.穆八、仕安公,于明洪武年间,由东崑分居潭头镇凤湾。祖籍为福州。
3.茂植公,于明隆庆三年(1569),由东崑分居潭头镇西洋境。祖籍为福t。
4.廊公,于唐景云二年(711),由龙潭井源迁徙社口镇秀峰。祖籍为霞浦赤岸。
4、分布
林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列第17位,属大姓之列,人口约1610万,占全国人口的1.1%左右。
于福建,自宋元明清以来,乃至现今,福建仍然为林姓的第一大省。
于福安,林氏为当今的人口大姓,据不完全统计,有人口7万多,若加上林家媳妇和出嫁女儿,则有10多万之众,占福安总人口的九分之一强。
5、谱牒(略)
6、宗祠
福安现有林氏宗祠74座,犹如璀璨的明珠撒落福安大地,宗祠不仅是一个家族荣辱兴衰的晴雨表,而且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文化。如:伟岸挺拔的建筑;精美绝伦的彩绘、木雕、石刻;文采风流的楹联书画。走进祠堂,让你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彩多姿。
甘棠镇
1.南塘济南林祠:肇基祖美和公。祠始建于正统元年,扩建于清雍正八年,清乾隆五年重修。坐东向西,砖木结构,三进式,占地面积1793平方米,建筑面积1126平方米。明代三知县。
2.甘棠济南林氏支祠:肇基祖壑公。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扩建于清乾隆二十年,民国三十五年重修,公元1995年重建。鞅背南,砖木结构,三进式,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
3.国泽西河林祠:肇基祖念八公。祠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公元2004年重修。坐庚加甲,砖混结构,面积465平方米。
4.厝坪济南林祠:肇基祖尧一公,祠于公元2009年开建,砖木结构,二进式,面积140平方米。
5.山下济南林祠:肇基祖晋九公,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重修于2000年。砖木结构,二进式,占地面积810平方米。
溪潭镇
6.岔口济南林祠:肇基祖昂生公。祠0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坐甲向庚,土木结构。公元2008年,原址重建,混凝土结构,三进式,占地面积1040平方米。
7.桔坑西河林祠:肇基祖游公。祠始建于二十世纪,重建于2003年。坐亥向巳,砖混结构,0筑面积510平方米。
8.夏庄西河林祠:肇基祖奇万、奇全公。祠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坐辛向乙,砖木结构,二进式,占地面积580平方米。祠内“进士”、“太子第”匾由林士俊、林宝振赠送。
9.龙口西河林祠:肇基祖隆公。祠始建于明朝,民国12年毁于战火,公元1923年重修,公元1985年和2005年两次修葺。坐申向艮,砖木结构,祠分三进式,建筑面积602平方米。旗杆石“太子第”、“进士”牌匾为林宝振>林士俊所赠。
10.岳秀西河林祠:肇基祖锦二公。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光绪年间重修,公元2011年再修。坐申向艮,入木结构,三进式,占地面积1040平方米。祠有旗杆石,“太子第”、“进士”牌匾为林宝振、林士俊所赠。
溪柄镇
11.溪柄济南林祠:肇基祖讷公。祠始建年代不详,于康熙丁酉岁建,光绪三十年失火,至2008年复建。坐子向午兼癸丁,砖木结构,二进式,占地面积880平方米。祠内悬有林子云“宝庆二年丙戌科”进士匾。
12.长洋济南林祠:肇基祖椿公。祠建于明万历年间,坐北朝南ψ┠窘峁梗二进式,建筑面积360平方米。
13.斗面西河林祠:肇基祖文禄公。祠兴建于乾隆三十九年,砖木结构,三进式,总面积598平方米。斗面村,闽东红色政权所在地。
14.港里西河林祠:肇基祖文旭公,祠开建于2005年。砖木结构,一进式,建筑面积49平方米。
湾坞镇
15.半屿济南林祠:肇基祖兆道公。祠始建于2010年,坐乙加辰,砖木结构,二进式,占地面积536平方米。
16.半屿西河林祠:肇基祖福公。祠始建于e隆十一年,后废。于公元2011年集资重建,坐癸向丁,混凝结构,二进式,占地面积720平方米。
17.白莲山西河林祠:肇基祖天源公。祠始建于清代,坐东向西,土木结构。公元2011年重建,砖混结构,二进e,占地面积292平方米。
18.岭头众厅:建于2013年,林氏肇基祖茂若公为西河林氏,该建筑为砖混结构、二进式,建筑面积399平方米。
城阳镇
19.外林家洋济南林祠:肇基祖延袁公(官祭酒)。原祠建于乾隆二十九年,新祠建于2011年。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二进式,建筑面积360平方米。
20.里林家洋济南林祠:肇基祖兆八公。祠建于清同治年间,重修于1999年。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二进式,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祠内立探花及第匾,为清林培基拜谒赠。
21.上村济南林祠:肇基祖元新公。祠建于2009年,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三进式,深68米,阔22米,建筑面积1496平方米。
22.上梨坑济南林祠:肇基祖元种、元穆公。祠建于1959年,坐乙加卯,砖木结构,二进式,建筑面积480平方米。
23.石门院西河林祠:肇基祖尚得公。祠建于2009年,坐丁加午,砖木结构,二进式,深24米,阔12米,建筑面积288平方米。
社口镇
24.西夏济南林祠:肇基祖德公。祠始建于明代,新建于1958年。坐东向西,土木结构,二进式,占地 积247.8平方米。
25.吉洋济南林祠:肇基祖致政公(烈公)。明成化甲午年(1474)建众厅,清康熙年间建祠为二进式,道光二十七年扩建为三进式。坐癸向丁,砖木结构,深33.8米,阔11.8米,占地面积398.8平方米。祠厅悬挂寿宁梅洋于光绪甲辰年所赠“进士”匾。
26.茶坑济南林祠:肇基祖太一公。明嘉靖十五年(1536)建众厅,清嘉庆十三年(1808)建祠,于1961年毁于火宅。
27.沙溪济南林祠:肇基祖日嵩公、日尧公。原祠始建于嘉庆五年,位于韩阳城南,后因水患流失。2007年,于择址沙溪重建,坐艮丑,砖木结构,三进式,深58米,阔19米,占地面积1102平方米,征地面积6亩。
28.龙溪(里澳)西河林祠:肇基祖崇七公。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坐申向乙,土木结构,二进式,占地面积535平方米。
29.龙溪外澳西河林祠:肇基祖"拔公。祠正座建于清同治六年,前座建于同治十二年,于公元2011年重建。土木结构,二进式,占地面积355.2平方米。
30.福洋西河林祠:肇基祖九七公。祠始建于乾隆年间,坐乾向亥,土木结构,二进式,"地面积312平方米。
31.上山西河林祠:肇基祖尚友公。祠始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坐东向西,后因年久失修荒废。于2011年重建,同年竣工,位于本村下厝,坐庚加酉分金,砖木结构,二进式,深28,米,洞14米,占地面积392平方米。
32.秀峰晋安林祠:肇基祖廊公。原祠位于本村下坂,后座建于嘉庆二年(1797),前座建于咸丰三年(1853),坐巳向亥加巽乾,二进式,土木结构。1965年水患已毁。于2011年,4新址于会场边,筹备重建,坐庚加酉,占地面积377.6平方米。
潭头镇
33.潭头济南林祠:肇基祖科公。祠建于公元1998年,坐坤申,全祠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705平方米,占地面积3581平方米。当今一祠三县丞。
34.柯洋济南林祠:肇基祖瑶六公。祠始建于民国十三年,于公元1965年改建。坐酉加兀二进式,土木结构,占地面积325平方米。
35.东升济南林祠:肇基祖四十七公。祠于清道光三年癸未八月建前座,后改众厅,于民国十七年兴建完整。坐甲向庚,二进式,砖木结构。
36.上渔溪洋济南林祠:肇基祖漠公。祠建于清光绪年间,土木结构,二进式。全祠古朴端庄,待修缮。
37.下渔溪洋济南林祠:肇基祖悌一公。祠始建于明中叶,重修于1998年。坐巽巳向乾亥,二进式,土木结构,建筑面积260平方米。
38.建柄济南林祠:肇基祖道甫公。祠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历修于乾隆四十一年重修,嘉庆十九年,公元2011年。坐壬向ǎ二进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705平方米,建筑面积507平方米。祠旗杆夹石为清道光年间武举德懋公所立。
39.桃源济南里林祠:肇基祖伯河、伯海公。祠于公元2011年由众厅改建,坐癸向丁,二进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276平方米。
40.东山济南林祠:肇基祖招公。祠初建于明朝中叶,几经兵火,于清光绪六年再建。坐辰加乙,二进式,建筑面积468平方米。而今,全族选址筹资新建东山林祠。
41.千诗亭济南林祠:肇基祖八六公。祠建于明末清初,土木结构,毁于虫蠹。现正择址新建。
42.东昆晋安林祠:肇基祖晦公。始建不详,于2012年在原址上扩建祖庙。土木结构、二进式,建筑面积576平方米。祠下有林垌、林恺为兄弟进士。
43.凤湾晋安林祠:肇基祖穆八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万历二十七年福安县令金汝励赠匾褒“质义闳声”。公元2003年重修。祠坐西向东,建筑面积480平方米,砖木结构。
44.西洋境晋安林祠:肇基祖茂植公。祠始建年代不详,于公元2005年重修。坐巽己向乾亥,砖木结构,二进式,占地面积468平方米。
范坑乡
45.八斗(大泗坪)济南林祠:肇基祖万六公。祠建于清道光年间,坐癸,土木结构,二进n,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旧祠已废,正筹建新祠。
46.蛇头济南林祠:肇基祖俊九、德二、德三公。祠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新建于2009年。坐丙加巳,砖木结构,二进式,建筑面积534.24平方米。
47.洪华西河林祠:肇基祖十二公。为祀宗祭祖,商议族内大事,建有众厅一座,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后改建为洪华小学。
罗江开发区
48.大留济南林祠:肇基祖叔潭公。祠于清朝初期建有一座,毁于兵火,至2000年重建。砖木结构,二进式,占地面积364平方米。
49.坑里西河林祠:肇基祖淮公。祠原建于明代后期,坐东向西,面积130平方米,二进式,土木结构,毁于公元1958年。
50.南安西河林祠:肇基祖谷徙公。祠重建于2003年,砖木结构,二进式,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赛岐镇
51.大盘西河林祠:肇基祖颂公。祠建于咸丰元年,坐艮加寅,二进式;重修于公元2002年,混凝结构。
52.江兜西河林祠:肇基祖开盛公。祠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咸丰年间扩建,重建于2002年。砖混结构,二进式,建筑面积433平方妗
53.下长岐西河林祠:肇基祖天齐公。祠始建于明朝,重建于2003年。坐北朝南,二进式,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51平方米。
54.秀洋西河林祠:肇基祖雅二公。祠后座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后续建前座,于2009年改建为砖混结构。坐北朝南,二进式,建筑面积594平方米。
55.濂炉西河林祠:肇基祖辛八公。祠始建于道光四年,重建4民国十三年。坐寅加甲,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69平方米。
56.大叶(大箬)林祠:肇基祖谊公。祠建于乾隆年间,坐庚向甲,二进式,土木结构,建筑面积363平方米。
康厝乡
57.湖头西河林祠:肇基祖隆十公、可任公。祠初建于清光绪年间,重建于2001年。坐癸加子,砖混结构,二进式,建筑面积359.6平方米。祠内有清探花林培基赠匾。
58.苏坂西河林祠:肇基祖明十公。祠始建于道光己丑年,坐北向南,先建前座、中座,咸丰八年建后座。后又经重建三进式,祠内存有周恩来总理为林卓午题“传邮万里,国脉所系”。
坂中乡
59.汤洋西河林祠:肇基祖七二公。祠新建于2001年,坐癸加子,蚰窘峁梗二进式,占地面积391.5平方米。
60.坑下西河林祠:肇基祖和卿公。祠建于清光绪年间,坐西向东,砖木结构,二进式,建筑面积375.48平方米。
61.潘洋林祠:肇基祖潘二公、祠建于2013年、砖混结构二进式,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松罗乡
62.大湾西河林祠:肇基祖廷任公,祠建于公元1978年,二进式,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穆阳镇
63.穆阳西河林祠:肇基祖诸公。祠始建于嘉庆四年,坐北朝南,二进式,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祠正厅悬林培基探花及第直匾。公元2005年重修。
穆s乡
64.隆坪西河林祠:肇基祖滪五公。祠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春,历经三次修缮。坐壬加子,砖木结构,二进式,占地面积1345.6平方米。
上白石镇
65.不老济南林祠:肇基祖达公。祠始建于道光丙午年,坐卯向酉,土木结构,二进式。改建于1999年,为砖混结构。
66.梅溪(坑尾)济南林祠:肇基祖达四公。祠建于清道光年间,重修于2006年。坐甲加卯,砖木结构,二进式,面积450平方米。全祠鎏金,联板分外耀目。
67.上宅济南林祠:肇基祖林一公。祠建于清同治七年,坐辛向巳,土木结构,二进式。毁于1964年的山洪。2014年正在重建中。
68.泗溪垅林祠:肇基祖云嵘、云岫公。祠开工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完工于同治七年,坐艮寅,土木结构,二进式,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祠系林、杨两姓合建。祠内悬挂清进士林栋匾额。
69.坪庄西河林祠:肇基祖潘六公。祠建于清道光十二年,重修于2009年。坐壬子,砖木结构,诮式,建筑面积450平方米。
70.梅溪林祠:(具体未详)
下白石镇
71.大获林祠:肇基祖功烈公、天寅公。祠建于公元2000年,坐乾向巽加亥分金,砖混结构,二进式,建筑面积408.8平方米。由功烈、天寅两公后裔合建。
72.北斗都林祠:肇基祖清七公。祠建于公元2005年,坐艮向丑,砖木结构,二进式,建筑面积307.36平方米。
73.福屿林祠:肇基祖幸二公。原祠情况不详,今于村口择址拟新建,筹备工作已经完成,正在修筑施工中。
74.藟尾林祠:(具体未详)
此外,由福安林氏迁徙外地,蕃衍族林,至今建祠的有:连江县东岱林祠、后坂林祠谒膱沽朱簦寿宁县岭尾林祠,霞浦县江桥下林祠。
7、人物
⑴古代科名录
进 士
1.林坰,字之埜,东昆人。朱嘉定十三年庚辰科刘渭榜,祁门县知县,升安庆知府。
2.林子云,字质夫,大梅人。宋宝庆二年丙戌科王会龙榜,官融州教授。潜公圣贤之学,躬行实体,多所自得。著《易说》十卷。祀乡贤。
3.林舜咨,字君畴,潭头东昆人。宋元祐元年辛丑科徐俨夫榜,官泉州司户。
4.林之永,赛江人。宋淳祐十年庚戌科方逢辰榜,官沿山尉。
5.林德亨,濂庐人。明洪武四年卒亥科吴伯宗榜。
6.林寿,字伯仁,新塘人。明永乐甲申科曾棨榜,官监察御史。
7.林豫吉,字卜飞,福安鹿斗人。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胡任與榜。
乡 举
8.林辅,字元臣,明六年戊子科。
9.林铭,字日新,南街人,明二十一年=卯科,官广东南海知县。
10.林资,字无益,西街人, 明二十二年丙午科。
岁 贡
11.林赫,字德威,后洋人。广东保昌丞。
12.林良贵,知县。
13.林春
14.林生
15.林伯畴,湖广远安知县。
16.林唐,浙江富阳丞。
17.林环
18.林贵,字仕荣,后溪人。广东香山丞。
19.林桓
20.林应芳,宇廷桂,福安城南人。明正德年贡。官浙江省湖州府德清县儒学训导。学优行介,却士贽。及归,家徒壁立。门生陈廷和知泉州,屡以书请,欲有所报,竟不往。守土者咸推重之,终身不通一刺。邻有非罪系狱者,监察按县造庐,应芳隐为解之而不自言,久乃知之。林应芳荣归后,嘉靖十三年甲午岁春二月,撰写的《重建崇福寺记》碑,今依然矗立在崇福寺内。
21.林藩,城南人。宫施州府授。
荐 辟
22.林子初,字君复。四川按察佥事。
23.林刚,字子健,后溪人。应天句容簿。
24.林升,主簿。
奏 名
25.林可大,子有之,湖塘人。平阳尉。
26.林沖,字和之,东昆人。池州运司干办。
27.林之望,字尚夫,赛江人。武科正奏,南宋殿将。
武 功
28.林通,一都西门人。湖广五化工军,十三年以功授腾骧右卫百户。
诸 科
29.林汝俸,甘棠人。明岁贡:浙江泰顺县训弧
30.林旰,甘棠人。科副贡,康熙丙子科举人。
31.林中十,建柄人。道光十七年武举人。
32.林应皋,甘棠人。清乾隆千总。
33.林士远,甘棠人。清左营把总。
34.林廷d,后坂人。甲寅科钦赐举人。
35.林锡章,后坂人。钦赐副举人。
36.林栋,穆阳人。本道副史。
37.林贞,穆阳人。万安知县。
38.林六阳,穆阳人。布政司使员长。
39.林t七,岳秀人。明授礼部仪制司。
40.林鸣谦,岳秀人。例捐盐加卫千总五品衔。
41.林鸣吉,岳秀人。庆制台奖赏军功六品衔。
42.林鸣鸾,岳秀人。制军奖赏军功六品衔.
43.林乔梓,下长歧人。广东巡检司。
44.林韵,潭头东坑村人。北宋时荣登省元,授文林郎、知县。
45.林则坚,甘棠人。明朝永乐甲申(1404年),官授广东廉州府灵山县尉。
46.林志远,甘棠人。授陕西华亭县知县。他为官勤政爱民,清正廉洁,任满时万姓歌颂其“抱案者从冰上立,诉冤人在镜中行”,以挽留,感动府尹将其留任。明朝万历二十五年,荣归故里,民赠匾题曰“益昌后人”。有诗赞曰:“天谴华i得良官,岁穰刑清志远难。政坛蜚声扬异绩,千年题留春秋间。”
47.林良贵,甘棠人。明魁宪榜举人,选授韶州府乐昌尹。
48i林士贤,甘棠人。清光绪癸酉科武举人。
49.林一筹,甘棠人。由府考授广东湖州府经历。
50.林恕,字汝毅。湖广长沙知事。
51.林养,广东石桥场盐课使。
52.林文遂,字德亨。后溪人,滁州永盛仓官。
二.名人传略
⑴林美和
林美和,文林郎,福安市甘棠南江林氏肇基始祖。他出身宫宦世家,睿智慧眼,倜傥刚毅,年轻时好交友。一日与好友泛舟于白马江上,见甘棠斗南白鸟滩涂广阔,有群乌晨昏聚集,且远近有朱岐、龟山、莲峰雍翠,风光秀丽,以为是筑堤围塘开田的好地方。为了貽谋子孙的福祉,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他举家毅然从古长溪的霞浦赤岸徒迁到斗南(今福安市甘棠南塘),从此拉开了他人生伟业的帷幕。
美和公志在创业,来到斗南筑堤围塘开田是他人生的夙愿。围塘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人力与资金,他初来乍到资金、人力都比济。他以海纳百川之胸怀,运筹帷幄之睿智,倡导、发动朱、金、郑、陈、苏等诸姓参与,举诸家之力,集众人之财合力围塘,共谋发展。在美和公的统筹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围海工程开始了,在诸姓共同的努力下,前后历经六十多年,工程于宋绍兴十年(1140)告,计筑堤10.16公里,变污泥滩为千亩良田。
美和公自肇基斗南,至今历三十五代,后裔子孙15000余人,鼎建祠堂五座,家族昌盛,人文荟萃,发展成为一方望族。后人有诗赞曰:
肇基衍派气恢宏,首倡围塘德业隆。
燕翼貽谋精卫志,扩疆拓土祖功。
三塘鼎足人文盛,一马平川五谷丰。
伟业千秋谁奠定,济南堂上美和公。
⑵林九弟
林九弟,又名洛九,生卒时间不详,甘棠南塘人。少年时参加乡勇,立志保卫桑梓,为乡里所推重。
明嘉靖年间,倭寇屡屡骚扰闽东沿海,万历四十年(1612)六月,两艄倭船闯进白马河,一路烧杀侵入甘棠外塘村,杀人放火抢夺财物,百姓拖儿带女四散逃难。林九弟奋不顾身,率领哨丁乡奋勇抗敌,倭寇败退至海上逃窜,九弟与几十个乡勇驾船追击,与倭寇 战于长岐海面,倭寇投掷的火罐击中了乡勇船上的火药桶,一时火药桶燃烧起来,一旦火药桶爆炸,战船连同几十个乡勇的生命都将葬身海底。在这千钧一发二之际,九弟毅然抱起即将爆炸的火药桶纵身跃入海中,战船和几十个乡勇的生命保住了,九弟却英勇牺牲了。
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大气凛然的抗倭英雄,刻石树碑世代缅怀。明朝崇祯四年,福安知县巫三祝亲撰祭文,亲自来到英雄碑前拜祭。
⑶y卓午
林卓午,字叔卿,生于清光绪十五年,福安康厝苏坂村人。
林卓午,早年考入北京邮电学校,加入邮政协会。清光绪三年辛y革命爆发后,投身革命,在武汉大元帅府交通部工作。民国二年重返邮电学校续读,毕业后参加邮电部门工作,曾任上海邮政管理署副邮务长兼保险处主任和视察。为抗击帝国主义霸占中华邮政,他发起成立邮务促进会,被选为常务理事,民国22年,与朱学范等8人组成罢工行动委员会,再次发动全国性护邮罢工七天,迫使国民党政府派出代表与罢工行动委员会谈判,争回中华邮政的自主权。但事后林卓午被当局贬往西川、宜昌等地邮电部门工作。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林卓午被委任为中华邮政总局驻西安第三段军邮总视察,授少将军衔,负责晋、陕、甘、宁等省军邮和晋邮业务视察工作,在西安设立办事处。由于国民党政府封锁邮政,给边区通邮工作增添不少困难,根据中共关于抗日根据地与国统区通邮的建议,卓午以林伯渠“联宗续谱”为由,摆脱特务的监视,多次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主任林伯渠会晤、磋商,妥善解决了通邮陷于瘫痪的状况,林伯渠亲笔题写:“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赠林卓午。
民国29年5月9日,林卓午邀请周恩来到其办事处.给全体职工作时事讲话,周恩来题写“传邮万里,国脉所系”赠林卓午。民国31年,在中共的提议下:林卓午以军邮总视察身份率员亲赴延安,磋商陕甘宁边区通邮事宜,受到毛泽东、朱德、叶剑英的亲切接见,最后达成国共通邮协议。1月14日,由国民革命军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发布关于邮务所的通令。
林卓午的爱国进步行动触怒了国民党当局,回西安不久,其随员被逮捕,他本人也受到特务的监视,随后被抄家。军邮总视察职务被撤,贬到安徽霍山邮局“控制”使用。民国36年他回到福安当选为国大代表,民国37年冬,他深感国事日非,民不聊生,自动引退。
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参加工作,当选为福安县人民代表、福安县人民政府常委、福安专区土改委员,是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民革省侯补委员,1957年逝世,终年68岁。
1981年1月20日,福安政协为林卓午召开追悼会,中央、省、地、县有关部门和领导分别送来花圈,发来唁电。1981年5月9日,为纪念已故周恩来总理为林卓午题词41周年,国家邮部发行“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纪念邮票,并印制两种“首日封”(印有周恩来总理给林卓午题词的简要说明的信封)发行国内外。1983年5月9日,福安邮协(筹)印刷“传邮万里,国脉所系”发表二周年纪念卡。
(全文引自《福安市志》)
⑷林顺佺
林顺佺,清光绪十九年(1893)生,福安溪柄镇北山村人,民国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福安船民协会工作。组织船民武装纠察队并任队长。
民国23年,国民党当局为了扼杀闽东革命,实施了物资封锁政策,以达到配合其军事围剿,达到消灭苏区的目的。船民纠察队在林顺佺的带领下,在海面设哨卡,严防物资外流,同时利用水上交通便捷隐蔽的特点,多次奉命到福清、福州等地秘密购买枪炮弹药等武器,装备部队。同年6月,他率队配合红二团陈挺的手枪队,在化蛟伏击国民党新十师的船队,俘敌8名,缴获11支和一批战利品。
为了扩大组织,适应新的斗争需要,党组织之成立了闽东船民工会,在福鼎,连江、霞浦、罗源设立分会,林顺佺被选为闽东船民工会主席,领导船民积极开展罢江、罢海运动。民国23年8月,北上抗日先遣队路经穆阳,他配合桂林党支队,组织船民500多人,备船、架桥,保证红军顺利渡河。
民国24年3月24日,林顺佺在北山村附近江面连家船上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4月4日,被杀害于同台村外面沙滩上,牺牲时年41岁。
(全文引自《福安市志》)
⑸林秋玉
林秋玉,又名林星,女,清光绪三年(1911)8月9日生、福安康厝苏坂村人。
民国21年毕业于福安女子中学,考入福州职业学校护士班。毕业后在省立医院当护±,后考取省社会军事干卫训练所受训,民国27"2月被派回福安任社训总队少尉妇女队长。
抗日战争期间,民国27年4月,秋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她以在国民党政府任职的合法身份为掩护,积极带领妇女参加由中共福安县委掌握的抗敌后援会,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协助共产党员黄杰创办“新人书屋”,为中共地下活动提供经费,民国36年8月,秋玉掩护省委排到福安开展地下工作的谢斌安全脱线,而被国民党军警逮捕。
林秋玉,先后担任过福安县女会常务理事、国民兵团中尉妇女队长、福安第一战区政治指导员、国民党区分部书记、福安县国民党党部执委等职,期间因其涉嫌共产党被逮捕三次,而每次出狱后均与共产党地下组织取得联系。1949年,福安解放前夕,因地下党组织遭受敌人破坏,秋玉与共产党组织失去联系,但是秋仍坚持党的立场,劝诫时任福安县医院院长立功赎罪,从而保护了国家财产。
新中国成立了,秋玉在福安专区医院当护士,1956年调福安农校当校医:1974年3月病故,终于63岁。
(全文引自《福安市志》)
附:福安林氏重大事件记
⑴宋·围塘
福建省第五大河交溪(古称长溪)穿越福安市境內,至赛岐后称赛江,经甘棠段称白马河。在白马河中游,水中突兀呈现岛屿,形如乌龟,故称乌山,面积近l平方公里,耕地1180亩。一水中分,东侧为现在的主航道,西侧原来河面很宽,但较浅,中有许多沙屿呈星状分布。据《甘棠堡琐记》载“……唐五季间,三塘之地,潮退之际,斥卤广袤,一望迷目,复不见人。”
宋文林郎林美和公,祖籍河南光州固始,世居长溪(今霞浦)赤岸,簪缨阀阅……公容智慧眼、倜傥刚毅、阅历纯熟、明敏大度,目睹家族日益繁盛,原居地已显狭窄,料难继续聚族发展。一天,与青山致政提刑谢君同访苏江同窗刘省元爱云君,三位挚友泛舟白马河上,纵览山光水色,品茶煨酒赋诗。公见斗南门前白鸟滩鸦晨昏集之,北至朱岐渺渺,东望龟山泛泛,西顾莲峰叠叠,山林拥翠,风光秀美,认为堪以筑堤御潮,开沟娴,变滩涂作良田。旋又得术人指点,决计围海造田,营建家园。
宋神宗元丰元年(l078),美和公山赤岸肇迁斗南(今福安甘棠南塘厝坪丘)。元丰三年(l080)年公首倡并会同朱、金、郑、陈、苏诸姓合力围海筑堤。前后五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懈不怠,无怨无悔,每日挖山填海不止,艰苦奋斗一个甲子,工程于宋绍兴十年(1140)告竣,围塘筑堤10.l6公里。吾族围于南,是名南塘;陈、苏、郑围子外,是名外塘;朱、金、郑围于中,是名官塘。三塘之名始于此。
美和公独具慧眼,贻厥孙谋,敢为人先,首倡围塘。诸姓先祖无畏艰辛,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移山填海,创建家园。用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下万世不朽之业,开发良田万亩,使之成为福安市境内第一平原产粮区,不仅为当时农耕社会的族人拓展了广阔的生产、生活空间,也为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发展平台。
往事历历,伟哉吾族!
⑵明·抗倭事件
明嘉靖年间,倭寇骚扰闽浙沿海。嘉靖三十八年(1559)至四十年,相继陷福安、寿宁、政和、宁德,焚烧三塘(官塘、外塘、南塘)盘踞于宁德、横屿的倭寇不时骚扰沿海村落,社会动乱,百姓苦不堪言。
明万历年间(1612)六月,两艘倭舰闯入白马门,大肆烧杀掠夺,沿海村落深受其害。沿海民众奋起反抗,尤其是南塘一带林氏族人在义士林九弟的组织下,奋不顾身同倭寇周旋,他们在长岐海面对倭寇血战,两艘倭舰一艘搁浅,一艘仓皂逃窜,林九弟带领乡勇全力追击。倭寇狗急跳墙向我民船掷火罐,在这千钧一发之,林九弟抱火罐投江,致使我方勉难,林九弟壮烈牺牲。
明崇祯四年(1631),福安知县巫三祝撰祭文,并亲到南塘石牛前祭奠抗倭义士林九弟.
⑶明·甘棠筑堡
明朝腐败朝廷实行闭关政策,厉行海禁,防务松弛,倭寇频频进犯沿海村庄城镇,奸淫烧杀,生民惨遭蹂躏,苦不堪言。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五月中旬,吾十六世祖梅溪公为防御獗夷匪患,响应县主占仲烟“筑城立堡自卫”之号召,同往省城申报批文,并请来福清牛田地师方少山着手择地、制图、筑城。
方少山根据三塘谶语“双象双鳌头,双龟水面浮,有人迁得着,历代出公侯”。即于六月初八日往七星墩经营其地。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六月廿四日,吾族梅溪公、叔洪公、少波公、岩泉公与外塘陈十竹君,宫塘郑棋园君,洋口张秋江君、张汝哲君等率族众兴-工围筑土堡,开凿护城河防御倭,工程于四十四年七月竣工。吋知n卢仲佃倡议围城,功泽在民,永不可忘,故有“见城思卢”犹周人“见棠思召之议”,便改“官塘”为“甘棠”。
甘棠堡,坐亥向已,城开四门,占地422.6亩,城堡周长1584.6米,堡内由东、西、南、北四n大街交汇成十字街,除西接4米宽外,其余东、南、北街均3.3米宽。城外护城河河面宽约14米。莲城古堡和冷城古堡、大京古堡、秦屿古堡齐名。其扩城河为福建少有,福安独有,誉满八闽。
明隆庆元年(1567)择十月十四日卯时进城。其时城內建房三十二幢,林、刘、张、薛、郑、陈、邬、倪、朱、余、蔡、关等二十四姓首先入城定居。据前人传说,曾有一位哲人,站在高山之巅,遥望大海波涛汹涌,指着一紫气氤氳时隐时现之方位说“此处日后应有人居”。冥冥之中似有神灵在主宰,这个7居地——甘棠堡,据说正是当年那位哲人所指出的“日后应有人居”之处。甘棠堡四门,东门立于寅申之地,门外隔江鳌峰峭拔,夹拱中央平士,有幕下大贵人之秀,乃寅宾函入之地,门开朝之,欲符丹凤朝阳之瑞,故名“朝阳门”。南门,三台天然拱秀,六印焕乎文章,取名“南辰门”7北面,叠峰层峦为辅弼,鹳翼垂翅作环屏,名曰“拱辰门”。西门称擢秀门,默符林氏先祖崇公夙昔之一段荣耀佳话:林嵩,字降神,世居长溪赤岸。自幼聪颖,勤奋好学,知识广博,胸有大志。《东越文苑》说他“工于作赋,其辞宏丽侈靡,然其要归于风”。唐僖宗乾符二年(875),27岁时以一篇《龙首山赋》考中进士,乃继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之后,闽东最具盛名的及第者,后除毛诗博士、秘书省正字,观察使李晦重其为人,辟为幕官,累迁金州刺史。唐乾符五年(878),嵩公因有气节、有政绩,受到唐僖宗的嘉奖,钦赐其乡曰“劝儒”,里曰“擢秀”,并树华表,建碑亭,十分风光。林氏族人迁甘棠堡西门,取名“擢秀”,并在西街建“双桂亭”,正是木本水源,对故地和先祖的缅怀和纪念。
吾祖梅溪、叔洪、少波、岩泉诸公率族众为首参与组织筑城立堡,艰辛万状,莫可胜言。诗曰“贻厥孙谋,以燕翼子”其斯之谓欤?
⑷红旗卷起农奴戟
民国23年(1934),正是白色恐怖的日子,溪柄北山村林顺佺组织船民纠察队,在东冲、赛岐等地设卡,严禁苏区物资外流,做到自给自足。同年6月,闽东船民工会成立,林顺佺被选为主席,组织船民积极配合红军开展反“围剿”斗争。
民国24年1935)3月24曰,林顺佺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他坚贞不屈,4月4日惨遭杀害。
⑸传邮万里国脉所系
林卓午,福账折嗳耍民国27年(1938)任中华邮政总局驻西安第三段军邮总视察,授少将军衔。民国29年(1940)5月9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应林卓午之邀到其办事处,给全体职工作时事讲话,周恩来即兴题写“传邮万里,国脉所系”赠林卓午。
⑹绿色油库
1959年春,周恩来总理为赴京参加全国代表大会的福安上白石乡代表题词“绿色油库”。上白石不老村、范坑墩头村、八斗村等林氏族人长期扎根山区g展油茶,目前大面积种植新品种油茶,不老村林氏还创办油茶加工厂,为人们提供绿色油类食品,造福民生。
⑺让岁月铭记这一回
2009年12月26日,福安市林氏源流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在会展酒店召开。参与盛会的有:河南卫辉祖地宗亲代表,民族英雄林则徐后裔,福建省姓氏源流文化研究委员会学者、专家,全市286名宗亲代表。
大会分两阶段进行,上午选举大会,下午成立大会。福安市人民政府副处级调研员林善坦主任全程组织、主持了这场隆重的大会。
会议在雄壮的《长林之歌》乐曲声中拉开了序幕,林福棠宣读省姓s委员会和福安市文体局给福安林氏源流文化研究会的批文;林长泽代表筹备组向大会作工作汇报;林润朝代表筹备组向与会代表宣讲建设三项工程宗亲捐资的褒奖办法。
会上通过了《福安市林氏源流文化研究会章程》;在286名代表中选出105名的理事。在产生第一届理事会之后,推选常务理事62人,最后会议产生了福安市林氏源流文化研究会第一届领导成员和工作班子:
会
常务副会长:林善坦、林芳富、林润朝、林长泽、林福棠。
秘
常务副秘书长:林细明。
副秘书长:林著、林玉珍、林善枝、林少华、林耐秋、林庆祥、林秀铃。
名誉会长:林青、林贤康、林宣华、林良庄、林廷良、林彬彬、林强、林光铃、林彬、林杨、林春发、林华、林德仁、林克雄、林祺、林威、林钦华、林振忠。
全会还推举副会长21人,名誉会长18人,并对各人的简历作了介绍。会长林庆枝作词,林艽谱曲的《长溪林氏之歌》首次在大会上播放。新当选的秘书长林绍华在大会上致开幕词,福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林光华致欢迎词,福建省林氏源流文化研究会会长林伟功先生给福安市林氏i流文化研究会授牌仪式中。
经过六个月筹备工作的磨合,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活动,通过8个分会的成立,林庆枝会长向大会作了任內工作报告:报告强调研究比干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报告指出我们i教育子孙后代弘扬祖德、爱国、爱族、爱家、建设和谐社会;报告详细阐述研究会今后工作目标“三大工程”和“办好十件实事”,以及为实现以上工作目标的办法和措施;报告号召全体宗亲同心协力为建设福安成为海峡西岸生态型港口工贸旅游城市而努力奋斗!
大会期间,收到中国侨联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林丽韫主任发来贺词,收到国防大学宣传部部长林培雄贺电,省林氏源流文化研究会会长林伟功先生、民族英雄林则徐后裔林祝光女士、林祖希先生,河南卫辉比干纪念会秘书马俊渠,"建省史寸政厅林峰处长,宁德市政协主席林峰雪女士,福安市文体局局长施长铃先生等应邀参加成立大会。
福安市林氏企业联谊会代表在发言中表示要做研究会的坚强后盾。原福安市政协副主席研究会、名誉会长林宜华先生给与会代表讲述林卓午先生抗战时期在延安的革命故事,林卓午先生是福安林氏的骄傲,是比干公后裔的杰出代表,是福安林氏忠孝的楷模,他永远影响着福安人民去创新、去拼搏、去构建和谐家园。
在成立大会的银幕将徐徐降下时,常务副会长林芳富致闭幕词,福安市林氏源流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结束了过去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的松散局面,形成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开展对林氏文化研究的崭新格局。曙光就在前头,让我们高唱凯歌去迎接那普天同庆的新春阳光。
林氏家族的盛会在《长溪林氏之歌》雄壮、激情、昂扬的歌声中终于落下帷幕。宗亲同乐的晚会再次揭示血脉亲情。“长林一枝秀,天下万木春”,闪烁霓虹灯吸引着全场所有目光,一场晚会12台节目、有乐器独奏、合奏>有独唱、合唱、有黄梅戏演唱、柔力球表演。
福安市林氏源流文化研究会
编辑人员:林庆枝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1e7d70102v80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出处:浙南林氏源流网:http://www.znls.net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 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