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宗祠

西滨林氏祠堂(福建泉州)

时间:2015-12-15 13:37:27   作者:贺晨曦   来源:晋台宗祠及其姓氏源流   阅读:7275   评论:0
内容摘要:  西滨古名西边,其地为泉州湾冲积海滩。五代末由割据地方的泉漳节度使陈洪进率先围埭耕垦,故称陈埭、陈江。陈埭分东西南北四隅。元末,林氏定居西隅垦拓,遂称西边。上世纪 70年代改称西滨。有林氏13个村落分布于此。  据《西滨乡志》,林氏出于子姓,其太始祖为殷太师比干。比干是商代毫邑...

  西滨古名西边,其地为泉州湾冲积海滩。五代末由割据地方的泉漳节度使陈洪进率先围埭耕垦,故称陈埭、陈江。陈埭分东西南北四隅。元末,林氏定居西隅垦拓,遂称西边。上世纪 70年代改称西滨。有林氏13个村落分布于此。

  据《西滨乡志》,林氏出于子姓,其太始祖为殷太师比干。比干是商代毫邑(今河南安阳)人,商帝太子次子、箕子之兄、末代商纣王之叔。封地在比(山东淄博一带),故称比干。时纣王无道,荒淫暴戾,百姓怨恨,天下离心。比干忠心耿耿,为挽救国家危亡,再三切谏,触怒纣王,至被剖心而死。比干遭害之后,夫人陈氏逃往野长林(今河南卫辉西北),产下遗腹子泉。周武王克商后,嘉奖比干之忠,召泉拜为大夫,赐林氏,易名坚,食邑博陵,以延殷汤之后一支。博陵在黄河西岸,战国时魏置西河郡,林氏遂以“西河”作为郡望。衍裔散居周、晋、齐、卫一带。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有“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避乱人闽。比干64代裔孙林禄于东晋太宁三年(325)由汴入闽,任晋安郡守,定居闽地,与夫人孔氏陵墓在今惠安涂岭九龙岗,是为闽地林氏始祖。

  唐代,居莆田林氏79代裔孙、太子詹事兼州别驾林披生有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兢先后登科,皆任刺史,世称“九牧林家”。至宋代,有光禄寺卿、后出任知州的福唐林杞生九子,皆中进士,任知州,世称“宋九牧”。故有联赞日:“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闽地林氏每引以为荣,称为“九牧传”。

  宋代,莆田“唐九牧”后人林翘任晋江县令,开基马坪,是为晋江锦马林氏一世祖。至元末,其14世孙马坪英墩份林锡昌 (1337一?)迁陈埭西边开基。据西滨林氏族谱载,其人“天性仁厚,豁达有为,好善乐施,深以本处田畴累遭旱厄为忧,乃捐己资买田,南自义美,北抵沟西,率众开田为沟,号新淮,疏通九十九溪之水为灌注。”锡昌生五子,其次子福英,“慷慨有气节,勇于为义。十三都沟渠,岁久淤塞,率众开浚。复建杜塘陡门一个以备旱,民德之。”三子福森,“为人倜傥气节,居之西南有坡日钱塘,每春雨岸崩,绵延数里。坡者莫之能筑,民深以为患。时公在少年,为众所推请,一莅事,畚锸如云,不日而成。以障冲要,民甚得之。”因为围海而成的埭田逖渭畹兀缺水则作物不能生长。正是西边林氏开基祖有高明的见识,长远的眼光,不畏艰辛,舍身博命,修沟筑渠,故能为子孙开创一处不仅可以安身立命而且可以发展壮大的天地。

  明清两代,西边林氏以最先开族的沟西村往南发展,析居到坊脚,对门厝、大三房、后田前、后店、祠花、宫口、义美、潭头、曾厝、金沟、西下美13个村落,总称“西林”,现有人口1万多人。年武进士。授湖广行都司佥事,时闽海告警,奉命守迁屿,上守议三条,皆被采纳。迁广西永福守备,以征徭尽瘁,卒于行间。叙功赠都指挥使骠骑将军,钦赐祭葬。

  林欲栋(1571—1660),字仕隆,号翀汉。武苴长子。万历廿三年(1595)进士,授官南、北户曹,历南京户部主事、河南司主事、广东司员外、湖广司郎中、浙江司郎中、四川参政,湖广按察使,江西右布政,左布政,转南京光禄正卿,晋工部尚书,居官爱民如伤,敢抗上意,定皇室限禄之制,准差绢苦乐相兼之法,修桥便民,免额外加派。乞休后,在乡买田浚渠,以通灌溉。赈恤灾贫,和睦各姓,以孝悌训诫子孙。年九十卒。

  林欲楫(1576—1662),字仕济,号季狲,欲栋弟。万历三十一年(1603)解元,三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中允、右谕德、少詹事、礼部右侍郎,因拒绝为魏忠贤生祠撰文得罪阉党,罢t。崇祯时擢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大学士杨嗣昌议增兵饷,欲楫上疏言:“三空四尽之秋,不宜以穷民养骄兵”,崇祯帝不听,欲楫遂以疾乞休。唐王入闽,召入阁,封光禄大夫右柱国少保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不久乞归,卒于家。著有《易勺解》、《学庸注解》、《t云居诗草》等。

  林肇开,字国先,号景实。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四十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升黄州知府,为官清白不t。

  林欲枊,字尔祯,号豫章。万历廿五年(1597)举人,授程乡县令,值岁饥,亟开仓赈济,亲谐各乡散赈,百姓感载。升户部t外郎。     林期昌,字泰曾,号存崖,欲栋长子,天启元年(1621)举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

  林徽初,字调复,号希庵。天启七年(1627)举人,崇祯八年 (1635)进士,任浙江布政司参议

  林象祖,字羽尧,号愧蓼,顺治十七年(1660)举人,康熙三年 (1664)进士,历任常熟知县、内府科给事中,赠太常寺少卿。

  林洪烈,字孙肯,号修亭,象祖子。康熙二十六年(1687)举人,三十年(1691)进士,授吏部清吏司,升太常寺少卿。

  林鹗烈,一名复发,号根亭。乾隆五十一年(1786)钦赐举人,恩赐翰林院检讨,泉州清源书院掌教。

  林梁材,字弼卿,号悦萱,同治元年(1862)举人,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吏部员外郎。

  西边林氏英才辈出,明有“父武子文三进士,兄魁弟解两尚书”之荣,清有“祖孙父子伯叔科第”河,加以族众丁多,自是成为地方望族,故西边林氏祠堂赫赫有名,时称为泉州南门外受诰封的“三座半祠堂”之一。

  林氏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初年,时族中已有多人跻身仕途,如四世林靖璧任沂州卫经历,林靖德任南京知事;五世林常封文林郎,林玺任雷州遂溪司训,林准任源陵教谕,六世林辂中弘治十四年(1501)举人,官凤阳府怀远县令、广东灵山县令,开西滨登科之先。为光耀门庭,崇德报功,由五世林度、林玙倡议,择址于祖居地桂林村兴建林氏祠堂。该建筑有“前三沟,后三沟,三狮十二栏杆,两柱八骏马,石埕十八坎”之特色。祠堂门口水沟因汇集东西两水,在此回流击荡,形成漩涡,有“鲤鱼吐珠”之称。祠堂坐东朝西,背对大海,遥望罗裳、紫帽诸峰,ゴ竺庞小懊哦月奚眩欣添淑气;堂垂紫帽,嘉助祥光。”楹联。到明嘉靖四十年 (1561),晋江沿海倭乱,祠堂毁于兵火。直至族人林云程为官之时(天启年间),“宦游过家,蒿目刺心,捐俸金累百,鸠工重建。” 族人又共置祀田若干亩,供每年春秋祭祀。有东阁大学士李廷机撰文,族人ビ厦书丹的《重建林氏祠堂碑记》记其事。嗣后祠堂经多次重修,于1988年至2000年拆卸重建。

西滨林氏祠堂(福建泉州) 图1

  新建的林氏祠堂为砖石木构仿古建筑,五开间三进,硬山顶,飞檐翘脊,脊角立着鸱吻,脊间堆塑剪瓷彩色麟凤。两侧建有庑廊,前面铺石埕,埕前树立登科中举标志的旗杆。埕角建有两座造型精巧的重檐石柱凉亭。前开一口方池。祠堂背后,隔着一道水沟,建有一t比干祠,与祠堂同在一中轴线上。总共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祠堂门墙以细雕花鸟图案的青、白堵石砌筑,面墙上安圆形竹节窗,门路则安八角螭虎窗,刻工颇佳。因为大门前方已经让栉比鳞次的新式建筑挡住远望的视线,所以换上新撰的大门楹联:“将相家声远,t魁世泽长。…‘西拱罗山锺秀气,滨临晋水映祥光。”“源溯三仁馨祖德,派分九牧绍宗风。”祠堂大厅,朱梁画栋,装点得金碧辉煌。厅上石柱所镌联对,多为古代所撰。如“父武子文三进士,兄魁弟解两尚书。…‘冠紫衣罗,簪笏雍容传桂里;环溪枕海,源流绵远。…‘固始传来原一t,念祖宗创业诒谋,总之为善最乐;陈顶三开间殿宇,即比干祠。殿中塑林氏太始祖比干坐像。比干以其忠烈为世崇祀,孔子誉其为殷“三仁第一”,自古名贤多有称颂之词。故在比干祠两旁建造碑亭两座,竖立一方方石碑,镌刻晋代刘梦熊,唐代李白、孟郊,宋王十朋,元欧阳玄,明曾t升、万法,清魏裔介、余乾贞等古人咏吊比干的诗篇。比干祠前,栽植不少花木,点缀得生气盎然。还建造两座安着雕栏的石拱桥连通祠堂后埕,与祠堂建筑浑然连成一个整体,更延伸了林氏祠堂的历史文化内涵。

  正如闽南许多族氏一样,西滨林氏分居台湾者众多。据西滨各村谱牒记载:

  坊脚三房于清康熙年间有渡台鹿港、淡水艋甲、猫里干5 人,往麦寮63人,由于海峡两岸长期阻隔,没有往来,繁衍情况不详。

  大三房后亭祖派下14世为恩、为天兄弟等多人于乾隆间由蚶江渡台鹿港,定居朴仔脚,随后于嘉庆至光绪年间又有37人迁台,定居朴仔脚、枋寮二地。

  潭头村四落房谱载,本房族人有9人迁台居住于园里街,又纯公长子后青、次子俊荣在台建基。

  祠花万源房族谱记载:清嘉庆间有27人渡台,居住彰化县仑仔脚、湾里街、麦寮等地。

  金沟村五A之裔,130多年前渡台定居,蕃衍成族,上世纪 80年代其族人曾到菲律宾西滨同乡会寻根,据云该族发展至今近700人。

  后田村清末有多人迁居台湾,自成一族,曾于民国年间与邻村发生纠纷,引起械斗,有原墙围尾厝人叫林欣的族亲,专程返西滨求援。

 逦飨挛泊15世乌中于清乾隆间渡台定居麦寮,后该村又陆续多人移居台湾,聚居麦寮,成一村落。至1937年已有人口 800多人。

 寰萏ㄍ辶质献谄准窃兀后店村人林前笑率眷迁居台湾,现传至21世,人口已蕃衍300多人。     历来西滨林氏渡台族人,在军事、文化、经济各方面作出突出的贡献。

  《西滨乡志》载:明末,郑成功在闽南抗清,西滨人林欲梧,字士凤,号如翀,尚书林欲栋之弟,捐家资以助郑氏军饷,并组织义士,随郑成功入台,为西滨迁台湾第一人。

  《晋江县志》载:林华昌,欲楫子,康熙十一年(1672)举人,任台湾府儒学教授,后升常熟知府。族谱记载:林为都,讳昌时,字俞臣。邑庠生,才华出众,曾携子紫山游台,设幕课徒多年。

  林亦元,讳启兰,字则修,号雪亭。咸丰四年(1854)台湾府试第二名,科试取进嘉义学第九名。

  林启然,字则昭,在笨港急公孥贼,遇有荒岁,倡议平粜。台湾府孔、朱兵备道奖赏军功,授布政司理问。

  林后达,讳后发,孥贼有功,得台湾道丁日健、前任鹿港理番分府奖赏顶带。

  2004年,西滨坊脚村迁墓,发现17世族人林启然的墓志铭,对他在台湾的事迹有较详细的记述:林启然弱冠之年,与仲兄启荣、三兄启抱、五弟启耽同往台湾经商。初在笨港开店,笨之下湖突遇海t,居民遭难甚众,流尸于海。林独捐千金,置义冢一所,尽为殓葬。后商肆移往麦寮,咸丰五年(1855),笨港发生饥荒,林启然运米谷数千石往笨港平粜施赈。咸丰六年,嘉义城塌坏,又乐捐千金倡修。云林他里雾天后庙圯,亦捐金助修。时凡亲戚里党往台湾谋生者,率启然处落脚。闽台t地皆传颂他的义行。同治初,台湾嘉义发生“八卦会”反乱,攻破彰化,围困嘉义,出兵淡水,地方连年不靖。台地绅商纷纷组织义勇抵御。林启然亦“出练乡团,叠著劳绩”。乱平,台湾府兵备道论功授以候选布政司理问,后又赏加奉政大夫同知衔。

  据此,西滨林氏与台湾交往的深厚历史渊源亦可见一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出处:浙南林氏源流网http://www.znls.net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址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