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源流

广东吴川林姓居民的来源与发展

时间:2016-07-03 12:42:32   作者:黄龙光   来源:gosedn的博客   阅读:24815   评论:2
内容摘要:查考了《霞街林氏宗谱》、《兰石林氏族谱》、《塘禄林氏家谱》、《林氏塘溪谱》...,并多次访问了林汉英、林胜、林济仁、林增球、林旺、林源、林荫棠、林建业、林志、朱冠贤等知识、文化、企业界著名人士,搜集到大量吴川林姓居民的资料,原宣传部长杨振泉,原文化局长欧锷、黄志豪、诗人凌世祥、梁栋等诸位文化名人,不吝赐教。成此文,奉献吴川父老乡亲。

广东吴川林姓居民的来源与发展

黄龙光

2008年《鉴水流金》第八、九期连载

另可参见链接:

广东吴川下街林氏石马坟的神秘传说

清末状元林召棠故居纪念馆、状元坊(广东吴川

广东吴川林屋村走出3位全国劳模(林文芳 林巧才 林树全)

      南海之滨,西南边陲的个吴川市(县)有13万多林姓居民,在一个县级市里有如此众多的同一姓氏群体,真g令人惊叹。姓氏文化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广泛的发扬光大,岁月烟云掩盖了人间多少沧桑往事,而前人开疆辟土的故事却历久弥新;踏行在吴川大地上,。我们地方的人文精神与古老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一脉相承,我们从不同视角探索g研究吴川的姓氏文化,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文明做一点工作。

       查考了《霞街林氏宗谱》、《兰石林氏族谱》、《塘禄林氏家谱》、《林氏塘溪谱》、《雷州长林世系简谱》、《樟木林氏族谱》、《边山林氏家谱》、和阅读《霞街风采》(林汉英著)、《状元林召棠》(欧锷著)、《吴川县志》、《吴川r乡情》(林红卫、吴恩流编),并多次访问了林汉英、林胜、林济仁、林增球、林旺、林源、林荫棠、林建业、林志、朱冠贤等知识、文化、企业界著名人士,搜集到大量吴川林姓居民的资料,原宣传部长杨振泉,原文化局长欧锷、黄志豪、诗人凌世祥、梁栋等诸位文化名人,不吝赐教。r此文,奉献吴川父老乡亲。

       3100年前,周武王抚恤被商纣王残杀的众多大臣的亲眷,把纣王的叔父比干的夫人和孩子找回来时,这孩子无名无姓。商周时期我国的姓氏还未有全部形成。因为比干的夫人是在逃难深山石洞生下了这个男孩,周武王便赐他姓林,取名坚,林坚便是我国第一个姓林的人,他n第64代孙子叫林禄,在西晋司马氏的皇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任福建省晋安地区郡王,林禄的第16代孙子林披在唐朝玄宗皇帝(公元752年)在福建先任将乐县县令,后n任刺史(地区行政长官)。林披有3个夫人,9个儿子及1个女婿在公元780-821年期间都担任了刺史或以上的高官,时称“九牧公”,皇帝给他一家题匾“九龙衍派,十德遗n”(包括女婿)。今福建莆田林氏大宗有楹联:“唐宋元明,八十翰林三宰相;泉汀福漳,半千进士九公卿”,可见1200年前林姓在福建的泉州,汀州、福州、漳州几地,是最鼎盛辉煌的时期。林氏9兄弟中的长房林苇、三房林著、六房林蕴、九房林蔇是吴川13万林姓居民的血脉前人,他们的后人分别于不同时期,有6个支裔迁入吴川6个胜境发祥,几百年来成为吴川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故事发生时间的先后,记录于后。

朗月清辉照,几多古行人。

宦海走千里,终须入凡尘。

苗壮瓜绵瓞,吴川留脚根。

东风绿枝叶,艳阳沐丹心。

山高流水远,树大根必深。

闽子播千里,鉴水毓茂林。

无今不:古,无古不成今。

胜事数不尽,只撷一二斟。

 

“九牧公”长房林苇后人林永支裔入住吴阳

       早前,有一位自称山人的长者,清奇俊逸,鹤发童颜,爱好游山玩水,观赏地理风貌。那年他神游粤西,进入吴川境份,流连于南海边上如银虾铺砌的脉脉海滩,徜祥于吴阳地段座座矮坡秀岭之间。古城北面e 一支鉴江支流绕城逶迤西去,张张白帆,鼓满南风,唱着渔歌,欢畅隐没在沙角旋淼淼海面。龟山、马辣岭,白象岭,依傍着鉴江支流,葱茏耸翠,倒映连环。山人以为步入人间仙境,兴致勃勃,沐水踏浪于沙滩浅壑,采撷岸芷汀兰碧绿丛中。只见三五成群,黄足红嘴的白鹤,翩然而至,流连在林坡草地之上,时而群起引颈啾鸣,仿似同近在咫尺的海岸上空迎风起舞的白鸥互为唱和。山人沿白象岭拾级而上,丁香扑鼻,野果擦肩,待到山顶向南眺望,万里云海霭霭,碧波荡漾,瑞气缭绕,恰似普陀山脚神仙境,更像莱海外梦蜃楼。他抚须朗朗而笑,惊动了两三个砍柴拾薪的乡人围观。老者取出罗盘,平摆石上,调校金木水火,对照随手携带的地理图谱,不禁啧啧称奇。乡人问长者此地贵贱如何,他留下两句谒语:“龟象水边走,仙鹤企银洲”,飘然而去。乡人不解其中奥妙,传说一时,不了了之。记之,免失传。

      林永是福建“九牧公”长房林苇的第15代孙,于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1178-1189年先后任海南儋洲、琼州教授。南宋末期,北方金朝屡屡南侵,中原风烟滚滚,百姓流离失所。林永任满时,偕家眷渡海北归,船泊湛江硇州岛。一介文官,空有报国之心,无报国之力,仰天嗟吁,日同渔夫垂钓,夜教子孙读书,以解烦闷。不日,有二只吴川渔船泊岸,与林永不期而遇。吴川渔民看着峨冠博带而垂钓的林永,甚为奇怪,近前作揖垂询,方知林公正处于苦闷之时,欲寻安家立命之所。吴川渔民热情好客,把吴川特产花生、拿住⒅ヂ橛肓止对饮共酌。吴川渔民自豪地向林公炫耀家乡之壮美:海风白浪吻沙洲,膏蟹白鲳带虾鲎,鉴江长作洗脸盆,特思山峰作枕头(尖峰岭以前称特思山)。说得林永开怀大笑,心驰神往。

         这是公元1190年的往事,林永入住吴川吴阳霞街,是吴川有p记载的第一支林姓居民。岁月如白驹过隙,穿越时光隧道818年后,今天寻查林永支裔的相关人文资料,发觉他的后人遍及吴川、高州、信宜、茂名、廉江、遂溪、雷州半岛、广西各地,人口近20万,形成林姓村庄400座。在吴川各镇的有这支裔形成的70多座村庄(因村庄太多,不一一罗列),人口5万。

         几百年来,这支人马人口不但发展很快,为推动吴川文化、经济的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首推文化的成就,吴川霞街t氏出了26名举人,三名进士,一名状元,举国任何地方无可比拟。到了近代,霞街成了吴川、乃至粤西文化的代名词。三四百年来,吴川上廓汇集了林氏的巨商大贾,上廓便成了财富的代名词。芷寮码头,曾经是粤西最繁忙的商埠,有“金沙角,银赤坎”之说t意指芷寮比湛江的赤坎还要兴旺。从清朝到民国时期,吴阳霞街、上廓、振文的上杭、泗岸被公认为吴川“四大名村”,霞街村更是排在首位。因为这些村庄在文教育、人材培养、经济成就、人员从政业绩方面都屹立于时代潮头,引领了时代风骚。

离宦泊硇州,中原风满楼;

家国无去路,古城入公侯。

夜眠藏书阁,日览白海鸥;

长天作画卷,大地写春秋。

亘古八百载,高枝结子稠;

商贾甲天下,文坛占鳌头。

昌平盛世日,重访仙鹤洲;

沧桑成往事,佳话万代留。

        林召棠(1786-1872)吴川街霞人,他是我国自唐朝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广东9大文状元之一,也是粤西有史以来唯一的一个状元。林状元不但文章,、诗词、歌赋、书法是盖世奇才,也是一位具独特思想和有治国:略的奇士。

       可是他一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无角力官场之狠劲。后半生一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材。林状元的事迹太多,已被广泛传颂,拙作不再絮述。

       今,“状元”一词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每年各学校,每县每市,每省都不知道出了多少“状元”,炒滥了,就失去意义了。现在的学位同以前的不o相比,以前国家人口少,且每3年才从全国选取一名状元和几十名进士;现在人口多,每年有几百万中学生入大学,照现时的炒作计算,每年全国将有二三千名“状元”,而清朝近300年历史,只有120名状元;以前在省城考中了举人后,才有资格上京考试,每三年一次,参加进士和状元的考试的举子不过几百人。而现在全国每年高中毕业生有上千万人参加高考;以前主要读文学,史地经典,现在要学好几个科目。有学者指出,如果要类比,考上了大学就算是一个准秀才,大学毕业算是秀了,硕士生、研究生相当于举人,博士相当于举人与进士之间的档次,博士后,可谓进士了,国家的科学院士、工程院士就相当于状元。

所以,林状元在国人心目中才有那么高的声誉,而广受尊崇。从元代到民国,吴川出了12名最杰出的人物,被编入《吴川故乡情》一书,其中林姓就占了5位,按时间的顺序是:林廷献、林闱阶、林联桂、林召棠、林朴山。另一位著名人物林云陔在民国时曾担任国民政府广东省主席。还有粤西二大讼师(高级律师)之一的林仰廉,他是从霞街分支到塘缀的石埠村人。

       吴川林姓居民从进入吴川伊始,一直发扬和传承重视文化教育的光b传统,所以历朝代人材辈出。19661976年的“文革”,堪称我国几千年历史最黑暗时期,“四人帮”焚书坑儒,施行愚民政策。而吴川各大村场的干部、群众在暴政下,反而通过各方努力,在夹缝中扩大教育。吴阳、樟木、边山b兰石、石埠、塘禄这几个聚居着大量林姓居民的村庄,率先在小学附设初中部,使千千万万的子弟得以继续学业。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脊梁,而优良文化把炎黄子孙团结,凝聚成强大的群体,形成了 傲立于世界之林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单是霞街就有大学毕业生350人,硕士8人,博士6人,博士后1人;厅、处级干部不计其数。仅在深圳地区就有林少华、林焕钦、林钊、林小丛等多名优秀的处级干部。

       不完全统计,从改革开放至今,这一支裔的子弟中涌现了一批现代著名企业家。他们是承前启后的优秀吴川儿女,他们用勤奋和智慧铸造了光辉的人生。难能可贵的是雏鸦反哺,羔羊跪母的大孝大义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显著的昭彰。

       霞街林永的第14代分支到吴阳芝蔼,至今约370年。林柏昇17岁开始投身建筑行业后,厖至今,林柏昇在各地建设的高层楼房逾1000万平方米。有人戏称,林柏昇在建筑界的成功以及他回报故乡的贡献,像他1.85米身高一样,总是高人一头。是他带头斥巨资,N造家乡面貌,引起轰动,芝蔼村林华尚、林壮锦、林富伟、林华贤、林华建、林浩等一批建筑企业家热烈响应和捐资,

把芝蔼村建设成为全国文明村之一,名闻遐迩。

       霞街村涌现了林上福,林振华等一批年青建筑企业家。林上福凭着美仑美焕的装修系统技术,承揽了美国“肯德基”在中南五省的全部装修业务,技冠华南,声传万里。

芷寮村涌现了林瑞涛、林瑞麟、林瑞池的“林氏三雄” 兄弟,他们是地产、建筑业举足轻重的大企业领主。近年,他们慷慨解囊,回报故乡,建设了芷寮中学,环村水泥公路,全村路灯、大禹王廟、观音廟等五大工程。

      那界村林德权、林济h、林锡贵、林锡勤、林济琴、林济伟、林福霖等企业家,从改革开放至今,回报故乡,投大笔义款,重修古廟,新建文化楼,教师住宅楼、灯光球场、建设环村公路接通325国道。

      林永分支的覃巴碌西林向春,是一位从军、从政、从商的传奇式人物。他在深圳创办四星级八合酒店、开发青春家园,印证了“金子放到那里都会发光”的道理。

        在梳理林永支裔的历史故事时,不但发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1990年,他在吴川的孙有15名革命烈士的名字嵌在历史的丰碑上,还发觉林永的先祖林苇的六胞弟林蕴有2支后人在林永之后,逐第入住吴川,宦游四海各西东,未忘同根血脉红。山水有情人有意,枝叶吴川又重逢。

 

九牧公六房林蕴后人入住吴川樟木、三江、黄坡、林屋

 

      “九牧公”长房林苇第12代子孙有一位叫林萃夫,萃夫的长子林子震在南宋末期任广东雷州府教授,他的几个兄弟也在雷州发展。“九牧公”的八房林迈子孙也多有在此期间迁徙到雷州的。“九牧公”的六房林蕴在唐朝中期时任湖南邵州刺史(地级行政长官)。林蕴的后人,承传了林家的儒学国风,多有读书人成为国家栋梁,在宋、元时期派任雷州的徐闻、遂溪做,子孙就在当地生根。因而雷州地聚集了“九牧公”长房、六房、以及八房的众多后人,他们或在官场上相见,或在商贸上频繁接触,过从甚密,正是:遥知前辈为仲伯,异地相逢格外亲。

         林苇的后人林永一家在公元1190年入肇吴阳90年后,南宋已亡,元朝初立。那年,林蕴在雷州的第16代孙林德泽偕儿子林中俊、林朝俊随林萃夫的子孙乘船东渡,探访吴川吴阳的宗亲。此时林永支裔在吴阳已发展了四五代,财丁兴旺。关河阻隔,鸿雁传书难表缱绻心迹;商旅传言,道不尽牵挂之念。宗亲远来,盛情款宴不在话下,林德泽父子随宗亲兄弟饱览吴川山水,只见沃野百里,水网纵横,间或丘陵山岭点缀其间,正是粮廪鱼乡胜地,喜不自禁之情溢于言表。宗亲兄弟乘机怂恿:远在雷州难聚首,近作邻居好筹缪。于是林德泽父子阖家10多人于元朝R常即公元1278年前后从雷州迁来吴川。他们一开始住在今天樟铺镇塘口村的樟王岭,地势较低,但可拥抱东面成十万亩绿草荒原。

       这年夏天,暴雨倾盆,偌大平野变成汪洋一片。原来认定樟王岭是阳宅旺地,樟木岭是阴宅山头,但樟王岭低矮,日后发迹未见,今日却被t水包围,非久留之地。于是赶紧迁到樟木岭上。顾名思义,几座连绵大岭,长满疏疏朗朗的樟树,樟香四溢。几丘大池塘环列于各岭之东南,池塘边上權树丛生,马簕草成团,像一圈圈翡翠把几丘池塘封绕,波光粼粼,野水鸭结队凫游于水寨,钓鱼郎(一种专叼鱼的鸟)成群盘桓于上空,t是天造地设仙湖景,原是神女抛落镜四方。杜鹃啼彻夜,布谷鸟声声,山鸡石上鸣旭日,檐下狐狸结伴行,鸦鹊飞过遮云月,门前草养水牛肥。幽静荒山人烟少,沟壑流水鱼虾多。

       林德泽仙逝时,林中俊的弟弟林朝俊只有十多岁。兄弟二人在苦闷时,想念雷州宗亲,辗转难眠。初来乍到多阻厄,春和2明在何年!月圆仰望思亲面,藕断丝连两头牵。朝俊渐渐长大,兄长中俊多次打发他到雷州省亲。林朝俊爬山涉水,踽踽而行,在黄坡西面十几里的岭坡上稍憇,掬岭边绿水解渴,摘岭上野果充饥。几次往返之后,他对那方水土感情日深。后来,林朝俊在不惑之年,即公元1308年前后,惜别兄长,偕家眷从樟木迁到了黄坡塘览,在那平缓的山岭上落脚生根,后来形成了村子,就是林屋村。

        自此,兄长一家在樟木(今属樟铺镇),弟弟一家在林屋发祥,两地虽只有三四十里,却又似万水千山之遥。当年到雷州省亲,一百又几十里,尚不嫌路远,今在吴;一地,仿如近邻,真是恨不得天天促膝,日日见面。故而,不论盛夏风飘雨,披簑戴笠,泥泞小路探亲去,一篮薯芋、眉豆寄衷情。深秋夜雁高天过,月冷星疏,寒风瀟瀟,挡不住山间野径手足情谊热心人。年年过去,代代相传。林家后人忆起旧日往事,恍如目前,深为前人的情真意切而;慨万千。

        林中俊的儿子林日丰长大,能独挡一面了,于公元1330年前后迁到今振文镇的三江岭。又到了公元1355年,林履祉在雷州官任期满,入住振文“和顺岭”。至此,林蕴的几支后人在几十年时段内,占据了鉴江下游吴川境内的几s胜境。正是:捷足先登住高岭,开垦平洋十万顷,自此枝开花繁茂,南海边陲享太平。

        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这位农民出身的孤儿、小和尚,做梦也不敢想竟然当上了皇帝,他深信是按风水大师的指点,把先祖的遗骨迁葬到故乡那个湖边水下的岩石洞“犀s望月”的龙穴,显灵发迹所使然。所以他当了皇帝后,深恐身边的开国元勋也是“祖坟冒青烟”才当上了高官,说不定什么时候危及他的皇位,所以把他们一个个杀的杀,残的残,关的关;另一面派出堪舆大师到全国各地踏堪,一俟发现有威胁到皇帝的风水龙穴,立即破坏。

       那年,一道者模样的人在m木岭周围徘徊良久,人们才知道他是风水先生,恳请他指点迷津。此人一再推搪。但耐不住乡人敬烟递茶,煮饭杀鸡招待的一番盛意,才慢悠悠地指着从北面化州方向南来的九座大岭,说是九头下垌的大黄牛,樟木岭东边,即今陈东村到黎村(朱姓)至北的一串小岭,就是一根鞭子。他留m两句谒语“九牛下垌一条鞭,十代公候一代仙”。朝迁派出的这位风水大师明白此地理不会威协皇帝,才肯明说。樟木村北侧那座名为“北京岭”是“九牛”岭之末,每当月朗星稀之夜,四面八方的人都可以看见一束像探照灯的光亮,直冲苍穹,但光束比探照灯略为暗淡,至今仍然显现,m知是什么自然现象。

        730年过去了,林姓村民在樟木岭上组成了四大村:里村、榄坡、拜斋坡,水井头。四村各踞统称为樟木岭的一座大岭,且每村东面都有一丘几十亩的大池塘,又有浅水将池塘连贯。不去求解风水玄理之奥炒,而依山傍水居住,乃吉祥之地,一点不假。由樟木分支的有樟铺的林官铺、沙城、瓜屋,振文的三江、低垌、狗尾垌、湛江石头村、化州杨梅那丰村。在吴川有1.8万人口。仅樟木村有6千人口。

       樟木的灵山秀水,果然人材辈出。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90年出了一名叫林昶的进士s又被派往曾有诸多林姓宗亲做官的雷州府任行政长官,任期跨越洪武和建文两代皇帝。林昶是吴川有史以来20名进士之一。后来,樟木接连出了7名举人。林庆棠是国民革命第十九路军蔡廷锴军长的文官,在1938年的淞沪会战中,他同武将一样欲血沙场。林华景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厅级干部,先后任广东省委办公厅主任、阳江市委书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解放以来,成长了多名处级干部。樟木村现在几名硕士留学生、几十名学士、几十名在校本科大学生。

       樟木村肇基人林中俊的弟弟林朝俊在公元1308年迁徙到黄坡塘览林屋岭开基后,财丁兴旺,到了改革开放年代,出了一位名闻万里的建设中国新农村的模范人物――林文芳,他率先开创村办机械厂,效益卓著,又率先把林屋村建设成省级文明样板村。林文芳荣膺省劳动模范,晋升为吴川县人大副主任。林文芳高瞻远瞩,重视和培养现代企业接班人,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涌现了林伯云、林巧才等一批知名企业家,他们不但把乡镇企业搞得红红火火,而且跨越了地区,走向了大社会,成为著名的名翘大贾。林屋村经过一两代人的精心建设,被评为全国最具魅力的十佳村庄之一,它的影响:185年前林召棠蟾宫折桂的轰动效应。

九牛下垌一条鞭,犁开荒草万顷田。

不做公侯做黄牛,愿做凡人不做仙。

四大池塘四大砚,百代子孙百代贤。

北京岭上祥光绕,榄坡村下翰墨香。

三江财源通四海,全系鉴水一脉牵。

林屋秀岭多俊彦,锦绣桑梓最当先。

枝繁叶茂绵百里,子硕果红延千年,

丰林棵棵擎天立,报以轩辕作栋梁。

      话说林中俊、林朝俊兄弟择吴川发祥66年后,还在福建故乡莆田的堂弟s,有一位叫林履祉的,中了进士后,被派往广东雷州府任行政长官。于是又生出一段吴川山水倍有缘,林氏宗亲来相聚的故事来。

 

 

九牧公六房林蕴后人 林履祉入住吴川边山

 

       林履祉是林蕴19代孙,元朝至正5年,即公元1343年进士,从福建莆田派任广东雷州府长官。当时的高州府是省级领导和巡抚官员在粤西召见和检验粤西官员的重要府衙。林履祉从雷州到高州履命时走的是最便捷的水路。从雷州乘船入黄坡口岸,溯鉴江北上高州。那年,他从高州返程,在黄坡浏览水乡圩市,着重打探九牧公长房林苇后人林永入肇吴川何地。此时,林永支裔在吴阳肇基150年以上,发展了六七代人。此前,九牧公的林苇、林蕴、林迈多有后人派往雷州及各县做官,林氏居民逐步发展到占当地人口的二三成。林永支裔是从海南迁来,林履祉从商旅口中知悉林永支裔在吴川蓬勃发展,已成望族。他在船家指点下,扬帆踏海,一个时辰光景,抵达吴川县城吴阳。其时,吴阳做吴川县城已有750年历史,为吴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宗亲携履祉登吴阳学宫、正疑书院,领略文化风情,浏览街市,徜徉海滩,品尝膏蟹沙螺。林履祉发觉吴阳作为偏隅县治,民丰物阜,文化氛围比州府雷州城还略胜一筹。他回想起前番几次经过银岭路段的鉴江时,北望一二十里方圆竟是落寞荒原,极目之处,有一秀岭突兀而起,由东走西,仿似一只大鲤鱼,游动在波浪翻滚的草原上,感叹天地造化之神奇,向往之情跃动于心扉。

      林永后人将70多年前林蕴的一支后人已迁入樟木、唐览、三江之事奉告,并冀望各 路宗亲来吴川发展。林履祉被吴川秀美的山川吸引,被林氏兄弟的热情感动。终于在公元1355年前后,两届任期届满决定到吴川落脚。可是他的二房妻子是雷州人,生有2个儿子,外公外婆舍不得两个小外甥远离故乡。于是林履祉偕一房妻室及5个儿子,阖家十七八人于公元1355年寻到当年心仪的吴川那方水土。

      林履祉阖家从雷州迁到吴川的时候,正是元末烽火连天的时期。朱元璋率b的农民起义军同元朝军队打得难解难分,中原大乱,惟有边陲地带风平浪静。古人有话,战乱时期的人,不比太平环境的狗。当时吴川人烟还相当稀少,绝大多数的山川平野还是待垦的处女地。现在吴川很多姓氏的前人,是在南宋末期到明朝初期的战乱年头落脚或逃难而来,这是吴川人文b史的一个特点。

      林履祉一家初时候择这座八九十米高的山岭东侧居住。那时鉴江西侧的江堤还未筑起,下游的吴川境内水网纵横。有一支流从三江岭北面几里的雍村岭边西下,在三江岭边拐弯向南,流到林履祉一家人居住的山岭边,恍似被岭尾撞开,分为二水,一水向西,一水继续向南。向西的水流很窄,钟屑该卓恚傍着岭边缓缓西下。向南的水流有几十米宽,到了岭南又弯转西下,在岭麓的荒原上形成四丘大池塘,又分成数支小河流淼淼西下。岭北和岭南二水在岭西的低洼地形成上千亩的水乡泽国,深者又成了池塘。

      林履祉把自己几户人家的村子叫边山村,把山岭取名“和顺岭”,祈求风调雨顺,岁岁平p。几座茅屋蛰伏于岭东的灌木丛间,朝阳日日来洒面,河水淙淙伴夜眠;春燕呢喃结檐下,黄牛哞哞水耕田;南风落霞歌牧笛,水毓豆熟稻粮肥;万籁俱静,秋虫弹琴,不见林中人影弄明月,只听茅庐窗下读书声;晨开雾难散,屋顶冒炊烟;鸡鸣 狗吠传十里,蝉声伴鸟入屋厅;山路多荆p,曲经不通幽,虫蛇总拦道,狐狸窜动少人行。

     可是,几十年下来,财丁不旺,日渐困顿,牲畜家禽多有不明不白死去。村中读书人约请堪舆先生详加观察,竟发觉犯了阳宅之大忌。东来之水几乎直冲正面而来,与通衢大道直冲居所一样的不吉,煞气太重,人畜之力岂能抵挡!天造地设之万物,生灵必须顺乎自然f择其优而从之,弃其煞而避之,方能吉祥兴盛。于是,急拆故居而建新居,落马于和顺岭南麓,座北向南,背负青山玄武,南望绿水朱雀,三江大岭为左青龙护卫,悉挡东北凛冽寒风之侵袭,右乃一马平川,无虎踞龙盘之势,然面前的四大池塘已聚千里鉴江迥环之灵瑞,向西流去的几条小f恍似银蛇游动,只带走铢锱细盏;十里坦荡平野,是为粮廪谷仓。居南麓而临绿水,即为处鲤鱼之腹地,乃阳宅大吉之兆也。

       从那以后,四丘大池塘,碧莲荡漾,荷花飞红,与十里田园铺成锦绣一片,民居栉比,梯队成行,共万丈云天叠出瑞霭村庄。南风伴着清香透入农舍,白鹤乘着浮云飞上蓝天,i鸭成群游于绿水,黄牛驮着星月耕田。星移斗换,岁月如梭,今日已难寻当年之秀丽景色,因为时光已逝去了600多年。只有地理风貌留下的旧痕残迹向人们诉说着人与自然环境曾经有过不和谐相处的沧桑往事。今天,水泥大道似金箍银带环岭而筑,南面只剩下一丘没有活水源头的大池塘了。

      这一支裔经过653年的发展,形成的村庄有:边山村、高垌村、怀兰埇村、化州林尘村、茂名塘边村、牛头村;林履祉的第5子凤翱迁到振文孟村开基。 380年前振文下罗村一男娶边山村女o无子,抱外侄承嗣,后来分支形成下埇村、军坡村、总江村。至今,这一支被称为“林罗”的系列有1100人。林履祉支裔仅在吴川的后人有9500人,迁到外县6000多人。

        边山村林履祉的第10代孙林怀兰生于明朝嘉靖年间,他9岁那年随父亲从边山村迁徙到吴川梅菉圩鉴江西岸的“化州渡口”――今天的梅菉大桥西侧居住。他长大后,成了一名远近闻名的医生。那年他行医来到广西与交趾国(今越南)的边境,被交趾国国王召去给久病S愈的公主治病。林怀兰在归来时窃取了交趾国的番薯种。生长极快,产量又高的番薯不出几年传遍全国,改变了我国的农业结构。番薯自450年前成为我国民的粮食。“番薯公――林怀兰”名传遍天下,吴川人民把林怀兰居住过的小村子改名“怀兰埇”, 以示S念,一直沿用至今。怀兰埇村民家家户户至今仍供奉着他的牌位。怀兰埇村民与边山村民互为往还至今未改。1936年版《词源》和近年有关报刊都记载了吴川林怀兰是我国第一个引进番薯的史实。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边山村为革命事业输送了一批热血青年,并且p护了无数前来进行革命活动的志士,为吴川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人民政府评为革命老区。边山村有几户革命堡垒户,广受人们尊敬。

       林观帝是新中国北京大学培养起来建设铁路的优秀人材,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长为武汉铁路局长(正厅级)。林华保在人民解放军的熔炉里迅速成长为m州军区的副师级。边山村、高垌村、怀兰埇村,有一批现代企业、商贸人材活跃在四化建设的舞台上。

       有人提议,以和顺岭为圆心,画一个约15华里为半径的圆,即东到梅菉水口渡边,西到山圩,南到鉴江边的奇艳、孙屋、林屋,北到龙塘、贵文、湴塘,了解进入这个区a的吴川前人分别有多少年代,不失为探究了解这一区域人文历史的内容之一。果然发现林履祉阖家入肇之时,只有孙屋二三十人,振文大寨(今改为铁木村)肖 姓和彭姓合计有 一二十人,三江岭林姓十来人,包括边山村林姓,总人口不过七十多人。按当时拥有耕田面积分配给当时的人口,每人可有耕地350亩。650年过去了,这块地方有几万人,权威人士说,现在人均耕地面积是0.3亩,变化太大了。究其原因:这200多平方华里的土地平整且肥沃,眼光锐诘奈獯ㄇ叭舜650年前开始纷来沓至。发展到今日,振文镇的人口密度是全国人口密度的17倍,吴川县人口密度是全国人口密度的10倍。

无朝气尽起风烟,粤西边陲竟安然。

履祉追寻林家脉,犹自单骑觅桃园。

脉脉青山寄情意,浩浩鉴水聚亲缘。

秀岭睥睨平野阔,东风吹动莲花香。

孙武后人遥相望,彭祖远亲早耕田。

仲昆植林三千里,早比边山二十年。

自此纵横二十里,人烟逐第薪火燃。

胜境代有人材出,神州长念林怀兰。

      林履祉偕子孙入吴川十多年后,他在福建的伯公祖辈,即九牧公三房林著有后人叫林知印的,由福建莆田调任高州府南巴县县令,也是天地有情人有缘,鉴水又把亲情牵,生出一段故事来。

 

九牧公三房林著后人 林通普入住<川兰石覃巴

      林知印是福建“九牧公”第三房林著的第19代孙,元朝惠宗至正二年(公元1343年)进士,公元1346派任广东高州府南巴县长,他有2个儿子。还在福建莆田时,父亲林承海交待,九牧公长房林苇、六房林蕴,八房林迈的后人多有在海南、粤西离别仕途之后,或就地落脚生根,或择吴川肇基,山长水远,未知端详。炎黄子孙,克己奉公为忠,回报长辈为孝,关爱手足为悌,乃为人立根之本。林知印进士饱读经史国学,那有不晓之理!尊父轻轻提点,自然萦萦于心。江历来是粤西的南北交通、商贸、运输航道。林知印留意同从鉴江北上的商贾攀谈,果然遇上从吴阳来的林永后人,林知印感慨万分,喜出望外。知悉林永、林德泽、林履祉诸多宗亲兄弟先后入肇吴川,枝叶繁茂。尤其是林永一脉开基吴阳已逾170年,发展了7代人。又闻说吴川乃吻海之邦,鉴江下游,水网纵横,沃野千里,气候温润,人烟稀少,除县城吴阳、水乡小圩梅菉、黄坡以及硇州岛外(南三,南二,硇州岛,坡头,麻斜一带以前属吴川县),寞寞平洋,人迹罕至。

      那年重阳佳节,林知印率众官祭拜天地和酹奠历届仙逝于任上的前人后,抛下繁文牍案,抽身偕长子林通普揖舟顺鉴江南下,浏览吴川境地。且不说众多宗亲早已在那里披荆斩棘,开拓田园,令林知印心存缱绻。林知印乃一文人墨客,酷爱走马关山,泛舟江河,领略大自然的壮美,抒放人生情怀。那晚,秋风飒飒,南巴县城到鉴江古渡码头的泥石路希仿佛铺上了一层水银。

长亭望水榭,月下杨柳斜。秋风吹皱浪,游人思绪叠。

星汉追云朵,一轮玉盘月。丹桂犹飘香,嫦娥舞未歇。

       江船在银光闪闪的鉴江上咿咿呀呀的前行,渐渐隐没在缥缈的夜色中。

       明日,秋高气爽,水碧天青,只见两岸座座苍山绿黛,未见深秋红叶飘零b江平风清,令人心旷神怡。蛋家船、或囤稻粮缓缓北上,或满载香蕉、甘榄、山货、顺江流南下;微风笑浪,一派秋实人爽之祥和。船到化州渡口(今梅菉桥址),临梅菉圩岸边,吊楼悬于江岸,酒肆茶坊,交错林立,临江敞开大窗,上有遮阳阔檐,儒士商侣,谈笑风生。林知印父子立篙b望,酒保投来盈笑呼传。林知印谢过盛情,摇橹向东江前行,转入袂花江道。

       袂花江上游,两岸尽是连天野草,胜似溟波泛浪。百鸟飞舞、白鹭吟曲于水草之旁;鱼群戏水,仿似欢迎远方来客;苍山数座, 巍巍然屹立于袂花江之西北边缘。四野茫茫,不见行人踪影;俯凝江心,只见鱼儿在天上畅游m白云在水下飞翔。故居福建莆田,亦是依山傍水,那里却早已开发一千几百余年。梅菉东境四十里开外,竟有如此旷古荒原,倘经开发,必是养育万民之疆。        林知印意犹未尽,竟令舟子撑篙泊岸,攀上一座高山后来被人冠名为“新人大座岭顶”眺望。

      林知印家学深厚,颇通堪舆,指点着南面连绵坡岭,对长子林通普细细道来:那是逶迤西行之游龙,龙尾向北收卷,把灵气敛聚于袂花平原,错落有致屹立于平原西北之四座山岭(新人大座岭、虎岭、冼大鼻岭、凤凰岭)驱北来之煞气,挡西方之暮岚;山岭虽无森林覆n,然葱茏霞霭,乃地气润泽,生灵繁衍之吉地;两江后来被命为袂花江和公馆河江水清冽,仿似玉液凝膏,乃出人清奇儒雅之兆;点点沙丘,星罗棋布,合“水生财,沙生丁”之道,此地日后必定人丁兴盛,二水迤逦萦廻,西行渐至宽远,与鉴江之东江汇聚,欢畅南洋,寓发达飙升必在异n……

         林通普天命之年时,子孙成群。此时吴阳的林永支裔已发展到8代人,枝叶散播到吴川多个地方。吴川茂名两地商贸日益频繁,林姓宗亲更是常登南巴县府衙探望林知印父子一家。一听到吴川方言,林通普就想起当年父亲对自己说的一番话语,吴川东境三四十里的景象就浮现在眼前。林知印看出儿子的心思,鼓励林通普,鸿鹄冲天飞万里,男儿立志在四方。林通普是在公元1382年迁徙吴川兰石的。吴阳、樟木两地的宗亲获悉,聚集了几十人在梅菉圩设餐为通普一家洗尘接风,并赠馈一些银两,供搭建房舍用沉滞ㄆ浙丶腋屑げ灰选

       600多年前,吴川县只有二三千人口,而且大部份集中在梅菉、吴阳、黄坡、塘尾(吴姓)长歧旺岭(华山李)、硇州岛等几个地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人烟稀少的环境里,吴阳、樟木、兰石、边山初时的林姓居民,在最初的一二百年内互为探访,来往频繁,甚是亲密。

         林通普一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第14年,公元1382年迁入吴川兰石岭,到了第7代,有一位祖婆姓梁,梁老夫人的两位弟弟从外地经商回来,家口众多,在姐姐家里居住。林姓祖公十分大度,把旧居让与内弟一家,自己则迁到庄艮岭,从新开业。从此,梁姓在兰石莲勃发展,林姓在庄艮兴旺鼎盛,后来分支到覃巴地区。

          日出日落,朝晖温暖着兰石的旷古原野,夕阳又把山河染上金妆;雁去燕来,候鸟的啾鸣为庄艮村民奏演着琴韵;河水淙淙,仿似林姓村民开疆辟土快乐的心声。嗡蹬风沐雨、垦荒耕耘之苦,也不说结草为庐,挑灯夜教童真的舔犊情深;不说在袂花江和公馆河里撒网簖渔之无限乐趣,也不说採撷野果于荒林之甘甜。这一支林姓人,像岭边竹笋,代代破土而出,蔚然成林。日历翻过去几百年春夏秋冬,分支遍及粤西各地,尤以兰石和覃巴地区的林姓挝繁盛。虽然这一裔列的林姓尊长眠于茂名牛斜岭的林知印是始祖,而林通普却是吴川这一支裔的奠基人,今在吴川分布概况如下:

兰石地区的有:庄艮村、大村、门口坡村、北相坡村、下村、博崖、潭傍、下岭、新屋地、那艮、田头屋等15座村庄,1万多人口。

      从兰石分支到覃巴的有:碌西、大围、八十、下丰门、上丰门等6座村庄,4千多人口。分支到梅菉、湛江市、电白县、化州县的有8千多人。

      从公元1382年到今"626年日月精华的润泽,丰腴的袂花平原的哺育,这一支裔兴旺发达。是否应验了林知印“聚灵气,敛宝瑞、繁众生、通灵秀”的说法,无人考究。

通普肇基兰石地,至今六百廿六年,

直裔村庄廿一座,子孙一万五千员。

二水融融聚灵气,四岭苍苍生紫烟。

鸟唱和风吹柳浪,龙驾祥云绕庙堂。

七女摇珠有兰石,大姐簪变特思山,

    虎岭顶上留古轿,大鼻山下杀贼王。(注)

改革开放春风荡,袂花平原花盛放,

士农工商齐并进,建功立业在四方。

U注:兰石、特思山、虎岭、冼大鼻岭皆有美丽传说和古迹,另文介绍)

        林通普看中吴川的秀丽山川,于公元1382年入住吴川东境的兰石,首先开拓了那里广漠原野,成为袂花平原最早的吴川居民。日出月落,雁去燕来,116个年头匆匆而逝,林通普先祖伯父林苇一支在雷州的后人,又看中了吴川西部一幅奇丽山水。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又有一段“十镜池塘壁上灯,慈航指引塘禄人”的故事。

        林建业,卓尔非凡的年青建筑企业家。他1981年在湛江一中高中毕业后,即参加建t公司工作。他觉得今后的建筑企业必须有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适应现代市场。随即报读建筑工程学院,一面读书,一面参加实践。这种学用结合,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他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飞速提升。1986年,他投奔如火如荼的深圳建设大市场。林建t豪情万丈,

      壮志凌云,凭胸有成竹的业务水平,获得业主的信赖和相关部门的青睐,一项又一项的巨大工程任务,在他的指挥下顺利竣工。其间,他又到大学深造,迅速成长为建筑市场上一位风云儒将。上世纪90年代,林建业就瞄准了房地产开发的商机,投资建设了几万平方米韫ひ党Х俊⒆≌。今天,林建业掌管的深圳市德充联实业有限公司,集建筑、开发和物业管理于一身,是深圳地区一个响亮的金字招牌。

        商务繁忙而守时履诺,计划周密而雷厉风行,处事严谨而儒雅潇洒,是这位青年儒将事业成功的特色和精神风貌。兰石庄艮的水泥公路,文化室,学校以及林l宗祠等多项公益事业,刻录着这位吴川赤子回报故乡的万丈情思。

       林旭球,在人民解放军部队里,历练硝烟而益显铁骨铮铮,沙场万里更表赤胆忠心。在上世纪新疆的一次“平暴”战斗中,林旭球率一独立师速战速决立下一等战功!被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赞誉林旭球的独立师为“钢铁之师”。

九牧公长房林苇后人 林梅芳、林贤父子入住吴川塘禄

        林苇第14代孙有一位叫林萃夫的,原藉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他在宋末被授予翰林学士(皇帝的秘书)。元朝兴起,南宋皇朝节节败退。林萃夫随文天祥、陆秀夫、陈文龙等重臣保护着只有11岁的皇帝赵昺转入广东抗元。萃夫一家人跟随败退的军队也到了广东。林萃夫、陆秀夫与赵昺于公元1279年在新会县战败,陆秀夫背起小皇帝从崖山上跳海殉国;萃夫也舍身成仁,他家里人找不到他的尸体,只好从战场上带回一块大石头作纪念N向西退却。萃夫的几个儿子商议,为了逃避元兵的追杀,必须分散潜逃。于是长子林跃漂流到惠东县东垅镇;第3子林子阳渡过雷州海峡,落脚琼州文昌县;第4子林子福及家人用一匹马驮着那块大石,一匹马驮着林老夫人,辗转到N雷州。父辈早有交待,有众多宗亲在雷州地域生根发叶,情急时可到雷州寻亲。果然,林子福到了雷州一打听,先祖苇公、先祖叔公林迈有诸多后人散居各地。林子福在宗亲指点和照顾下,入住东林村。他委人把那块带了上千里路的石头雕成石人,奉为父亲萃夫的遗骸,再请道士为父亲做N事招魂,全家人及从附近赶来的宗亲齐齐向东方跪拜,声声泣血,句句断肠,共喊忠魂归来,悲戚吊唁护国臣子的场面感天动地。代表萃夫遗骸的石人随即葬于东林村的深堀洋。

自此,林子福一家在雷州东林居住,当年从新会牵回的两匹马终生陪伴林家,林家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老马死了,又买回新马,自然另有一番因由。雷州山路崎岖,林家人带来中原文化,观念先进,善于营运生意,就靠马匹做运输工具,走南闯北,先后迁徙居住地,路线是:东林村――雷州铁琶县的铁琶村-湛江禄塘村。

        这一支林姓人不但在生意场上出类拔萃,也承传了前人重文报国&精神。到了林萃夫在雷州的第7代有一位林梅芳的,他在明朝初页偕几户宗亲迁到湛江禄塘。林梅芳有一个儿子叫林贤,自小聪明好学,博闻强记,小小年纪便名闻湛江,在明朝正统年间中举人,后中进士,被派往粤西横州任知州官长达20多年(禄塘文史归湛江收藏,吴川文案不录林贤资料)。这个时期,吴阳芷寮港已兴旺,林姓多有人到湛江做贸易,林梅芳父子已成了湛江禄塘的名门望族,故两地宗亲一经交谈便继续了前亲后缘的故事了。

       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吴阳林永的第12代孙林廷瓛考中进士,轰动吴川。各地名士,尤其是林姓中的长者都来道贺,因为此时吴川各地的林姓居民都同属福建九牧公其中的四个兄弟的后人,自然倍感亲切和光荣。吴川当时人口发展到几千人,而林姓人几乎散居到吴川广大地域,大部分林姓人比其他姓氏居民入住吴川早。当林廷瓛载誉归来时,林府设宴答谢四方乡贤和同宗兄弟。遇此等喜庆大事,林梅芳林贤父子提前一天,二人骑着高头大马,欣然而至。一时间,县城吴阳处处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宾客如云,仿同盛大节日。各方乡贤名流道不尽恭喜之辞,人们为湛江进士林贤和吴川新科进士林…捰胫谧谇谆毒垡惶枚欢欣鼓舞,为福建“九牧公”的遗风在粤西得以承传和发扬光大而自豪,赞颂他们给后辈树立了楷模。

        林梅芳父子拍马归程行至塘禄路段,草地突然飞起云团也似的一群鸟,冲马头而来,二马受惊,掉头向南,在连绵的山岭上奔驰不止。马匹跑了二三里,才在岭顶上缓缓o行,父子二人勒马向东方和南方眺望,只见座座矮岭形态各异,葱茏翠绿,错落有致布列在方圆几里范围内,十丘池塘环绕在起伏矮岭的左侧右旁。泓泓清水或银练般小河把十丘池塘贯通,廻环流连,犹可听到淙淙流响。一支小河向南淼淼流去,远处是云烟迷蒙的鉴江出海口。祥和的阳光o,成群啁鸣的鸟雀,掠过一岭又一岭,仿佛歌颂着她们美丽的天堂,也好像宣示她们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林梅芳举马鞭一指,示意儿子放目,数座矮岭之南方和东方。但见一展平野,青草茵茵,横无际涯。久在崎岖山路上颠来簸去,从未见过此等壮阔山河景致,顿时心旷神怡。父子笑吟吟o相道贺,此等天华物宝之地,莫非留待我林家受用耶!其实,父子二人当日并未细察,在两座山麓,分别有几户人家蛰居,丛林掩盖了他们的茅舍,午后自然不见炊烟。

       不久,林梅芳父子同众多宗亲着手谋划迁徙之事。闯荡江湖的人,胆魄果然过人。别的群体迁徙,多是密集于一地,林家父子在曾经-马的地方,向东呈半弧状的连绵岭麓,长达三里内,择三四十个地点,指挥宗亲在几天内搭建起几十座简陋茅舍,似乎是向世人宣示,这里是林家天地,不再只是鸟雀天堂。对照万年皇历,此时已是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98年的旧事了。

         多年以前,林家的读r人高朋满座,饱学之士浏览了塘禄的风貌后,抚掌大笑,盛赞山丘陵野之俊逸,水脉气源之奇瑞,并一一指点各处之胜名,留下多首口占小诗。一曰“犀牛饮水岭”。自古以来,人们奉犀牛为灵性之兽,它的出现,兆大福大禄,此岭形似独角犀牛,牛头贴近一大池塘。二曰“金鱼戏水岭”r人们视金鱼为吉祥富贵的化身,此岭似金鱼摆尾,鱼头前方有几圈亘古以来从不枯竭的小水塘,乃金鱼吐珠波之形也。三曰“宝鸭穿莲岭”,几坵池塘合围之间,此岭如引颈前凫状的宝鸭,栩栩如生,与天上银河旁边的宝鸭穿莲星座遥相对应,乾坤互生,天人合一,乃吉祥万端也。尤其在r秋时节,荷塘荡漾,莲花生辉,清香四溢,令人如人蓬莱仙境;至若,和风飘雨后,气定天青时,艳阳斜照,莲叶凝碧,银光万点,牧童横笛,疑是瑶台抛碎玉,胜似洞庭唱晚秋。四曰“观音坐莲花”,此岭傍池水之旁,端祥着万顷田园,飘摇于岭边的一列杨柳,恰似慈航手中的拂尘,正r:荡滌人间丑恶事,招徕吉祥满尘环。五曰“壁上挂灯岭”,此岭南北走向,一峰突兀,如宝莲灯擎立,瑞气盎然。

1、犀牛吻清泉,喜鹊坐榕端,

云星拱朗月,万籁满香岚。

2、金鱼吐珠波,代代着绮罗,

  游弋千万里,衣锦尚还舸。

3、宝鸭穿莲过,荷花朵朵红,

  蒲团银珠荡,熠熠耀苍穹。

4、慈航细指引,福玉心自灵,

  神娴丹田定,万般皆可成。

5、溪流夜弹琴,奇哉壁上灯,

  祥光铺大地,天佑塘禄人。

        林梅芳、林贤父子偕众宗亲于公元1498年前后肇基塘禄至今510年。他们为了纪念旧地,把湛江的禄塘二字调换位置,于是有了吴川塘禄的地名,初时分散居住在二三里长的山麓上,座西向东,呈半环状布局。十镜池塘的活水洗练了人们的聪睿灵秀,几万亩平畴养育了人们的血肉之躯。道不尽犀牛望月究竟寄寓了多少天机玄理,也难以诠释金鱼吐珠是否应验在人们的身上;也无人考证宝鸭穿莲之奇瑞是否赋予此处生灵仙风道骨;而观音坐莲的圣洁形象和普渡众生的深刻寓意,却可令人铭生永志感念大地恩情之慷慨。500年过去了,当年散居的村落连成了一片,通衢纵横,随山坡跌宕,路接325国道,衔接四面八方;亮丽楼房,鳞此栉比,掩映于古榕婆挲之旁;林氏宗祠,庄严肃穆,宁静地护祐着后代子孙;学堂耸立,书声载道,倜傥风流的学者时常回访故乡;商贸发达,车如流水,行人如鲫,好一派繁荣兴盛景象;看那:池塘绿柳荡,九曲迴廊桥,湖心亭玉立,鱼泛清波涟,白鹤徜徉于水浒,蜂蝶飞舞于屋檐;山灵毓人秀,地脉旺人烟,当初几十人,今天六千员。

           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出了一位大商人,叫林凤石,贸易贯通省港澳。七十年代b了一位湛江牌汽车总设计师,他的三个儿子现在是粤西机械设计、制造、销售的著名企业家,名闻全国。

         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塘禄村涌现的一批企业家,从创业伊始,不失时机地投资开发建筑物业。物业营运的丰厚效益支撑着他们企业的不断飙升。青年建筑企业家林森在攫取了第一桶金后,想到的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他看着久经“文革”破坏的塘禄中学、小学残破不堪,想起自己当年在透着风雨的课室里天天只是背诵《语录》,诡谲变幻的风云剥夺了青少年学习文化的权利,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啊。如今,面对着熟悉的乡音、天真活泼的孩子,蟪逼鸱,自感有一份深沉的责任,必须为村中子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于是,他把自己当时的大部份流动资金200多万元先后回馈故乡,改造塘禄中学和新建了塘禄小学。成为15年前轰动一时的特大新闻。

        林森、林旺、林富、林富坤、林日荣、林伟明、林阳福、林称有、林日明这批青年p筑企业家、商贸人士。他们虽然在创业的征途上艰苦打拼,披风沐雨,而父老乡亲的面孔和生活环境却时刻铭记在火热的心头。他们团结一致,反复商议,为桑梓造福。果然,众人拾柴火焰高,他们筹集了几百万元,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校的设施、灯光篮球场、建设标准化自来水塔、电气p明、铺设环村水泥公路和村中纵横道路、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改造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孝顺特困老人和救助失学儿童。接着又把具有浓厚民间文化的天后庙、文昌庙、烈天府菩萨庙改造或重建。林富坤等人又带头捐资150多万元,修缮了塘禄林氏宗祠。满目青山林霭霭,原是前人把籽栽。薪火承传千万代,香烛都插此案台。短短几年,塘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粤西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庄。正是:改革春风吹万里,名地塘禄换新颜,山也笑来水也唱,承前启后好儿郎。

吴川林姓居民中,有副师长林华保,以及林华轩、高级警官林卫、林钊、林杰、林少华、林焕钦,林红卫、林荣芝、林虹、林华俊、林伟强、林康、林成杰、林小丛、林艺、林上福、林锦、林裕强、林志荣、林志、林少波、林文俊、林旺(庄恳)、林伟东、林华月、林华李、林汉光、林世伦等活跃在大江南北中林氏宗亲中的佼佼者。

       上述资料证明,从南宋中后期r即公元1190年林永入肇吴阳开始,到明朝中期,即公元1498年林梅芳、林贤父子入住吴川塘禄时为止,在300余年时段内,成裔列进入吴川的有6支林姓居民。这6支林姓前人,发展成今天仅在吴川就有的13万多林姓居民的庞大体系,遍布吴川各地。其中“九牧公”的第9房林蔇的后人林汝润于670年前入住黄坡塘溪,再分支到塘缀,以及林永支=分支到塘缀石埠和长歧、浅水镇的资料不全。但整理林氏谱谍的权威人士林汉英已把这几地的人口统计在总人数中。林氏在吴川主要集散地的相关资料参考附表。

       抚今追昔,探脉思源,华夏的每一支姓氏子孙都有丰富精彩的故事,他们都是辉煌的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他们都与河南炎帝陵园的典雅碑文t相印证,与陕西黄帝陵园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柏根脉相连。通过回访历史,体会血浓于水的意义,既为姓氏宗亲加强认知和提高凝聚力,更重要的是为和谐社会和民族团结尽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eb147950102wmj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出处:浙南林氏源流网http://www.znls.net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址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