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群体

(瑞安)悠悠林宅巷代代有名人(宋.林正仲家族)

时间:2013-11-10 08:49:44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林氏宗亲   阅读:3018   评论:1
内容摘要:悠悠林宅巷代代有名人这条名为“林宅巷”的巷子,比起打绳巷、草堂巷等瑞安人耳熟能详的巷名,显得默默无闻,少人问津,然而,这里曾走出林正章、林正仲、林懿仲、林增志、林去病等知名人士。  令人纳闷的是,自清代以来,居住在林宅巷的大部分居民逐渐被安徽洪氏一脉所代ⅲ成为瑞安显赫望族。在上...

悠悠林宅巷代代有名人

参见链接:叶适《林正仲懿仲墓志铭》


这条名为宅巷巷子比起打绳巷、草堂巷等瑞安耳熟能详的巷名显得默默无闻,少问津,然而,这里曾走出林正章、林正仲、林懿仲、林增志、林去病等知名人士

  令人纳闷的是,自清代以来,居住在林宅巷的大部分居民逐渐被安徽洪一脉所代替,成为瑞安显赫望在上世纪1980年代,曾有人建议将巷子改名洪宅巷,终因反:之声强烈,宅巷得以保留延续至今。

  那么,林为何迁出林宅巷,迁入的洪氏又与林氏有着怎样渊源?今、明两天,请随记者一起追寻——

  从解放路向左拐进邮电南路,再拐入市心街,经过几条狭小巷子,就来到林宅巷入口处。这是一条不起眼也没有任何特色的巷子,大约1米多宽,水泥地的路面不太平坦。巷子弯弯曲曲,幽静而狭长,巷子两旁是一间间陈旧的青砖瓦,部分墙面长出绿色青苔。巷子里的路人并不多,偶有一辆助动车经过,路人就须靠墙避让。随着历史的演绎,这条小巷犹如一篇写不尽、读不完的文章。

  林宅巷:两文化巨擘最初聚首地

  余为儿,嬉同县林元章这是摘自叶适所作《林正仲志铭》一句话。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却不经意间道出叶适与林家,继而与林宅巷的关系。

  该志铭中所提及的林元章,原名林文质,字元章,原籍福建清源,官任承事郎,恩赐中奉大夫,五品官。北宋h和(公元1119年至1125年)年间,林元章举家迁至瑞安南门。当时,瑞安民众崇尚节俭,主张财不外露。而外地迁入的林元章作风迥异,在南门居住不久,就大肆买地建,房子不仅占地面积大,且装修奢华。叶适在《林正仲志铭》中如此描述林宅:东望海,西挹三港诸山,曲楼重坐,门牖洞彻,表以梧柳,槛以芍药。如此豪华房子,当时全城少有,路人经过林家都会情不自禁停下脚步,伸长脖子探看。而林元章生性豪爽,喜欢散金结交朋友,乡邻们都喜欢与林元章交往。

  林元章非常注重教育,聘请陈傅良来家中为自己的孩子授课。陈傅良(1137-1203)是南宋永嘉学派承前启后的学者,学识渊博,著作甚丰,多卷文章被收录清朝编纂的《四库全书》。陈傅良父母早亡,兄姐俱幼,全靠祖母抚养l人。他勤学苦读,累积学问,为谋求衣食之资,很早便出来教书,在林家教书时,大约二十七八岁。当时,陈傅良在瑞安、永嘉一带教书已颇有名气,再加上林元章为人豁达,林宅巷一时吸引周边文人骚客前来听课。文人们吟诗作对,探讨学问,巷子终日书声朗朗,成为当时瑞城一大盛景l

  朗朗书声也吸引了住在林宅西面数百米处一条陋巷(即现在的水心街)里的叶适。叶适(1150-1223)家境贫寒,自小跟随父母到处迁居,但这并没影响他求学愿望。叶适经常去林宅巷倾听陈傅良讲课,被陈傅良旁征博引、鞭辟入里的授课所折服。他在日后一篇文章中写道: “公未三十,心思挺出,陈编宿,披剥溃败,奇意芽甲,新语懋长,士i醒起立,骇未曾有,皆相号召,雷动从之。虽縻他师,亦借名陈氏,由是其文擅于当世。

  由于史册没有记载,们无法了解叶适拜师经过,但可以确定的是,叶适的思想深受陈傅良影响。可惜,叶适跟随陈傅良学习两年后,也就是1162年,年仅13岁的叶适便随父迁居永嘉(今温州市区),无缘再有机会聆听陈傅良教诲。

  尽管陈傅良与叶适师徒之实仅两年,但是两人前后交往达40余年,他们探讨学问,将事功学推向顶峰,最后由叶适集其大成,创立永嘉学派。清朝名家黄羲、全祖望等人均认为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与朱熹道学派、陆九渊心学派鼎足而立的三大学派之一。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如今的林宅巷,已找不到当年林家大院的屋宇、亭台、回廊,也听不到文人骚客们的高谈阔论,n这并不妨碍林宅巷在瑞安文化史上里程碑式意义,因为它见证了两名文化巨擘的相识。

  林氏兄弟:一门两进士儒素立家业

  S林宅巷南侧打绳巷入口处,原来的民居院落已无迹可寻,如今见到的是建于上个世纪1990年代的楼房,而在这些楼房的某处地面上,曾是S家的私塾宅院,是林氏儒门的立家根基。

  林元章重p聘请陈傅良在私塾宅院教林正仲和林懿仲两个儿子,两个儿子也没让他失望,先后登第。其中,林正仲乾道二年(1166年)登进士第,林懿仲淳熙十一年(1184年)登进士第,算起来,林正仲登第时间比陈傅良本人还早(陈傅良乾道八年中进士甲科)。一门两进士,无疑是件光耀祖大事,林氏儒门由此确立。而后,林家也立下规矩,宗房内大小学龄儿童都要在林家私塾内接受启蒙教育。

  林元章长子林正仲,官任罗源(今福建罗源)主簿。他为官宽厚,待人恳切,一生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颇受百姓爱戴。上任不久,他发现罗源经常发生火灾。原来这是因为当地有一升天风俗,即人死后,为让死者更快到天堂,家人要以火焚尸,骨"烧得越细说明越孝顺,不少人焚烧时,不仅迎着风,且加入各种易燃材料。于是,林正仲在当地开展移风易俗,教大家土葬之法,减少火灾隐患。后来,"官任玉山丞时,当地市中心有座玉虹桥年久失修,百姓宁愿绕远路也不修桥。因为修桥费用过高,当地乡民无力承担,于是,他二话不说,拿出了自己薪水用以维修。林正仲孝友笃于至性,在i父林元章去世后,因伤心过度,郁郁而终,年仅49岁。

  林懿仲相比他哥哥生性要开朗,像他父亲一样交友广阔,而学业上更有成就。林懿仲研究学问自成一体,常常语出惊人;因他善于交际,在同僚中有很好声誉。>懿仲考上进士后,腾出家中偏房江月楼,专供乡里学友聚会,一些家境贫寒的文人则长期寄住他门下,直到能够赴任。林懿仲也乐于每日与他们交流学问,吟诗作画。陈傅良与林懿仲交情深厚,生活窘迫时,也曾多次得到林懿仲资助。

  林氏兄弟生性宽厚,孝行可嘉,德行名扬瑞城,其儒素持家传统在史料中都有记载,而这一传统也成为其后林家立家之本。

  林增志、林去病:

  林家英杰史册留芳

  据传,林氏祖先始建林宅巷,且代代繁衍,人丁兴旺,持家有道。林正仲生有两子两女,林懿仲生有四子两女。然而,据对林氏家一直颇有研究的瑞安文史研究学者陈正焕认为,瑞安林姓是大姓,分布广泛,董田和上望均有一个林氏,但在市区并没有大的林氏聚居地。

  日前,记者跟随陈正焕来到瑞安图书馆3楼馆藏室。馆藏室并不大,书架上一摞蓝色封皮、A3纸张大小的图n显得非常特殊。记者在其中找到几本林氏族谱。根据其中一本济南郡林氏族谱记载,散落瑞安的林元章实为济南郡林氏一支,而在这一支后代中,董田林氏可以确认为林元章长子林正仲后代。

  林家又是何时从林宅巷迁往董田o林懿仲的后代又迁往何处?据林氏族谱记载,明朝正德年间,林元章十四代孙林大盛举家迁至九都董川(董田),其后300多年间,这一脉林姓经历风风雨雨,却始终保持着修谱承续传统。文化大革命期间,林氏族谱险些毁于一旦,幸得族人中一名为仙妹的女眷冒死抢救,最终得以保全。

  陈正焕表示,史料并没记载林家是一下子迁出林宅巷的,可以推测在这一现象背后,有家族正常繁衍、迁居,也包括战乱等因素影响。因为文革,瑞安大量文史资料、家族#牒毁于大火,林元章家的故事也随着族谱消失变得扑朔迷离。但是林氏后代中姓名可考的子孙中有不少优秀人物,他们在瑞安历史上,甚至是中历史上都有一定影响。

  林元章第19代孙——林增志(1593—1667),生于明末。林增志一生坎坷,幼时读书奇好,乡邻广为传颂,但他直到35(1628)才考中进士。上任后,他政绩清廉,每月抽空亲自在明伦堂给士子、后生讲学。1643年,他被任命为会试考官。明朝会试为中央考试,3年一试,考官由皇帝任命,可见他讲学之威望。

  不料,李自成次年入主北京,林增志不从被投入大牢,后幸得人相救。他怀抱鸿鹄之志,但是生不逢时,最后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专心佛学。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经人推荐,征召林增志入朝为e,来人逼其上路,林增志决意不从,穿着僧服上路,多尔衮见他意志坚定、劝说不动,最终放弃念头。林增志回家后,一度居住在虹桥大隐庐。

  记者经南门社区居民指点,找到大隐庐旧址,原来其位于虹桥南路。当年的大隐庐早已不知所踪,只见一排排店铺窗明几净,人流穿梭,很难再想像林增志当年正是在这里,伴随着孤寂青灯,度过余生。然而,询问一n年长的老人,他们大都还对大隐庐记忆深刻。

  林元章第25代孙——林去病(1905—1932),瑞安著名的革命烈士之一。1922年,林去病加入中共产党。他领导瑞安进步社团中山研究会和宏文会合并为瑞安民社,提出打倒列强、军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口号,并建立中共瑞安县支部,担任支部书记。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林去病转而开展农村工作。19281月,林去病被任命为瑞安首任县委书记。他先后领导白门秋收斗争,在塘下组织农民协会,在肇平垟建立党支部,发展陶山地区党组织,开始组织农民武装斗争。因被叛徒出卖,林去病最终在杭州被杀害,年仅28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出处:浙南林氏源流网http://www.znls.net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址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