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集珍本叢刊》书目提要
●叢刊簡介
《宋集珍本叢刊》是一套旨在保存宋代文集珍稀版本的大型斷代文集叢書。《叢刊》由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纂,系依據該所20餘年來在收集和整理宋代文獻過程中,從海內外各大圖書館收集而得的960種宋代珍本文獻中精選而成。全書共選錄宋人別集、總集405種,其中多系明清以來相傳故物,或系宮廷內府所藏,或爲名家名樓所珍,或有著名學者批校,或系昙沂咒浌卤荆不愧“滄海遺珠,國之重寶”!極具校勘價值和收藏價值。綜其特點,約有數端:
國學精華,宋學寶藏。《叢刊》既是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繼《全宋文》之後的又一大型成果,也是其正在進行的浩大工程《儒藏》編纂的重要嘗試。川大古籍所系“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屬所、“國際儒學聯合會”團體會員,曾完成《全宋文》、《中華大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電子版《宋會要》”怼度蘇全書》、《朱熹集》等大型古籍整理課題,目前又啓動了《儒藏》編纂工程。本《叢刊》作爲宋代文集的珍本善本集成,通過保存古籍原版的形式,恰與新編本《全宋文》形成互補格局。同時,宋代又是中國儒學發展的高峰時期,《叢刊》十分注重宋代名儒文集的收集和整理,該叢書無異於目前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宋學”資料叢刊,將爲《儒藏》的編纂與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成果和經驗。
稀見難得,資訊豐富。《叢刊》所收各書皆爲稀見難得之本,凡已見於常見叢書(如《四部叢刊》、《北京圖書館套古籍珍本叢刊》)者,本次原則上皆不收錄(個別另有名家批校者除外)。《叢刊》每頁按上下欄方式,將古書四個頁面合爲一面,重新編n組版,在有限的篇幅內蘊含了無限的資訊。
整理研究,雙管齊下。《叢刊》n古籍的重版和影印,力求保存古刻舊觀、原版面貌,避免重版錯誤,爲讀者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資料資訊。同時,又與古籍整理研究結合,對每種入選圖書撰寫了《提要》,介紹作者簡歷、著述情況,並著重論述版本流傳及其優劣。
體例科學,使用方便。《叢刊》出自具有20餘年古籍整理經驗的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在編纂體例上十分科學得體。共分108冊。第一冊有叢書《總目》,各冊又有分冊書名、著者及版本目錄。每種書前冠以扉頁和《提要》。其108冊爲叢書《書目提要》及書名、作者筆畫索引,使用十分方便。
●序
于友先
オミ@裏,我要向廣大讀者鄭重推薦的,是一套以搜集和整理‘宋學’文獻善本珍本爲特色的大型叢書——一百零八册的《<集珍本叢刊》(下稱《叢刊》)。
オネㄟ^閲讀本叢書的《編輯例言》和部分樣册,我對這套叢<形成了如下印象:
オナ紫龋《叢刊》作爲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纂《全宋文》的系列成果,可能是目前最大的宋代文集叢書。宋代是中國歷史上非<特殊的時期,近代以來,學人都非常重視宋代文化的研究和宋代文獻的整理。二十世紀中葉,老一代學人
オバ\所周知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傳播和發展曾作出過重要貢獻。始於唐代的雕版印刷,在宋代得到廣泛應用。據史料以及現存的部分宋版書可見,當時的出版業非常發達,刻書類型多種多樣,有官刻,有私刻,還有外之刻。私刻有私宅刻、家塾刻,還有專以刻書營利的衆多坊肆。方外之刻有寺院刻、道觀刻,還有各類祠堂刻等等。當然,宋代出版業的主體還是官刻。所謂官刻,又有各級官府和各級學校之别。官府又分中央和地方兩大類:中央的如諸殿、諸院、諸監、諸司、諸局,其中以國子監、秘監刻書最多;地方的如安撫司、提刑司、轉運司、茶鹽司、計臺等,都曾主持過刻印事業。宋代學校的刻書更爲繁多,如州學、府學、軍學、縣學,以及各類名目的郡庠、郡齋、學宫、頖宫、學舍、書院等,都配合教學和學術活動,廣開刻書之門。由於宋代有如此龐大的刻書群體,使宋代其以前的文獻得到及時而廣泛的傳播,目前仍然傳世的千餘種宋版圖書,就是這一盛舉的歷史物证。宋代可以説是中國出版史上的一個高峰時期,這一時期的成就與經驗,是值得我們今天的出版工作者認真研究和總結的。《叢刊》以原刻影印的形式反映中國文化巔峰時期宋代的文化成就,十分難得的。
テ涠,《叢刊》又是四川大學從事《儒藏》編纂的首批成果,是中國學術史中‘宋學’的文獻集成。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儒家學術也經歷了二千五百餘年的發展。從先秦子學到兩漢經學,從魏晋玄學到隋唐義疏學,從宋明理學到清代樸學,兩千年間,流派衆多,風格各異,但是究其根本,不外乎‘漢學’和‘宋學’互爲消長而已。《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麽説,
テ淙,中國是文獻大國,也是藏書事業十分發達的國度。從老子‘爲周守藏室史,主柱下方書’;到‘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從漢朝‘遣謁者陳農求佚書於天下’,到唐代‘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下至宋、元、明、清,歷代皆有公府私室對圖書的大力搜求。但是古代的圖書收藏,多半不是爲了流通,客觀上却形成了資料的壟斷,這雖然對文獻的收集有功,但是也a文獻造成了禁錮,一不小心就會導致毁滅。這是令人非常痛心的。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
オテ渌模《叢刊》的編者從方便學人出發,盡可能多地爲讀者提供了實用、完備的資料。《叢刊》選書四百零五種、一萬餘卷,堪稱‘宋集萬卷精華’。其選目以善本爲主,以稀見難得爲尚,常見者從略。對入選珍本善:,編者還從版本學、目録學的角度進行了科學的考察和研究;對作者之生平,著述之總况,文集之源流,版本之優劣等,也都進行了精心的考訂。在製作技術上,又將傳統文獻編輯與現代計算機技術結合,將入選各書進行保真處理,採取脱色、去污、修描等方法,對其中因時代久遠字迹模:的文獻,作修描還原處理。爲了在有限的篇幅内給讀者提供盡可能多的善本資料,編者又將原書尺寸進行了適當縮放,在十六開頁面上,以上下欄方式包容古書四個頁面,既整齊美觀,又經濟實惠。
オザ十三年前,中共中央在下達《關於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時,曾爲當時的人材斷層擔憂:‘目前真正能够獨立整理古籍的,一般來説得六十歲左右的人才行。’那是經過十年浩劫後的情形。又説:‘古籍整理是一件大事,得搞上百年。’號召加强古籍整理人才的培養和隊伍建設。我們欣喜地看到,經過二十餘年來的教育和人才培養,一批真正從事古籍整理的年富力强的研究人員正在茁壯成長。以四川大學古崴鶢懤,雖然該所第一代學術帶頭人徐中舒、繆鉞、楊
オァ直掛雲釢鷾婧#乘風破浪會有時’。我衷心祝願川大學人,乘‘盛世修典、文化復興’之長風,掛‘古籍整理、求實創新’之風帆,安心事學,嚴謹釋崳勇往直前,將宋代文化研究特別是儒學文獻整理工作做得更好。
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オ
●前言
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ナ娲髣
オコ尸F在讀者面前的,是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從事《全宋文》、《儒藏》編纂和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是一套以保存和流通宋代文獻珍稀版本爲宗旨的專題叢書,是迄今搜羅最全的斷代文集善本叢刊。本叢<名为‘宋集珍本叢刊’,其完全含義爲:‘宋代文集珍稀版本影印叢書’。爲使藏家和讀者在收藏和使用《宋集珍本叢刊》(下稱《叢刊》)時對相關問題有所了解,這裏<作介紹。
オヒ华ハ日劦谝粋問題:宋代及其文化。
オニ未,即趙宋王朝,從公元九六○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至公元一二七九年宋軍崖山兵敗,陸秀夫負帝昺蹈海而死,宋朝滅亡,前後立國三百二十年。這是中國歷史非常特殊的時期,陳寅恪《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謂:‘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载之演進,造極于赵宋之世。’鄧廣銘亦云:‘兩宋期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中國整個封建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談談宋史研究的幾個問題》)這不僅僅表現在宋代的政治、經濟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發展最成熟的狀態,而且表現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也達到了又一個歷史高峰。宋代在哲學史學、文學、藝術、數學、地理學、醫學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前所未有的,有的甚至空前絕後。隨便數來,諸如周敦頤、張載、二程、朱子、陸九淵等理學與哲學大師,范仲淹、王安石等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歐陽修、曾鞏、蘇洵、蘇軾、蘇轍、黃庭堅、陸游、辛棄疾等偉大文學家,蘇頌、沈括、秦九韶、宋慈等著名科學家,司馬光、李燾、李心傳、袁樞、鄭樵、馬端臨等傑出史學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李公麟、赵佶等著名藝術家。斯n人者,或人主一藝,力極其妙,或身通數術,各申其才,皆異彩紛呈,輝映千古。這是一個大師輩出、群星燦爛的時代。在中國歷史上,人才如此集中,成就如此全面,影響如此深遠,沒有一個王朝可以與之媲美!日本学者宮崎市定《東洋近代史》說:‘中國n代實現了社會經濟的躍進,都市的發達,知識的普及,與歐洲文藝復興現象比較,應該理解爲並行和等值的發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東方的文藝復興時代”’!
オニ未不僅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高峰,而且是中國跨入近代文明的門檻。學者普遍認爲:‘唐代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宋代則是中國近代的開始。’(日本內藤湖<《唐宋時代概觀》)‘趙宋一代三百餘年,爲中國歷史由古代轉入近代之契機。當時政治、經濟、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均在蛻變之中,而尤富於開拓與創新精神。’(繆鉞《全宋文序》)王國維則早在其所著《宋代之金石學》一書中說:‘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近世學術,多發端于宋人。’法國學者、著名漢學家、西方宋史研究的開創者埃狄納·巴拉茲更明確指出:‘中國封建社會的特徵,到宋代已發育成熟;而近代中國的新因素,到宋代已顯著呈現。因此,研究宋史,將有助於解決中國近代開端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即不論中國經濟是否在宋代已有了資本主義萌芽,但它是中國封建經濟形態的成熟期卻是可以肯定的;也不論中國的文官制度是否是人類社會最佳的行政管理制度,但它在宋代已經達到空前成熟狀態也是可以肯定的。宋人所創造的許多精神成果,不僅豐富絕倫,超越汉唐而上之;而且轉捩方向,霑溉元明以下傳。如若‘宋文’之雄視千年,‘宋詞’之不祧百世,此學人之所共識。至如‘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的宋代‘理學’,更是改變了中國儒家尊經重师之傳統,樹立了尚思貴創的新風,後來千餘年中國社會的學術與風尚,就主流而言,即謂之‘宋人之學’可矣。凡此等等,皆爲前代所無,後世所遵。"此,自從十九世紀後半期開始,人們改變前人‘書不讀六朝以下’的痼習,紛紛改研宋代,兼習近史。嚴復在與友人書中甚而呼籲:‘前人好讀“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若研究人心、政俗之變,則趙宋一代最宜究心。中國所以成爲今日現象者,爲善爲惡姑不具論,而爲宋人所造就,什九可斷言也。’宋代,無論是探尋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最高境界,還是尋求中國近代社會的發軔之處,都是學人首先必須問津的。這也是近现代海內外學人多將慧眼投向宋代研究的原因所在。
おザテ浯握勌杆未文献与文集。
オニ未之所以成爲中國古代文化的高峰,成爲中國近代歷史的先河,成爲‘東方的文藝復興時期’,除了其經濟、政治的邏輯發展,天時、地利等風雲際會的外部條件外,也與宋代統治者崇尚儒學,推行重文偃武政策,爲促進輝煌燦爛的精神文明的到來創造良好環境分不開。《宋史》作者曾說:‘宋有天下先後三百餘年,考其治化之汙隆、風氣之離合,雖不足以儗倫三代,然其
オニ稳嗽谖墨I學上的成就也是劃時代的。他們曾對前代文獻進行了大規模搜集、整理和研究,使古代文明成果得|順利地傳承。如將儒學群經古注古疏進行整理加工,集其大成,形成了影響深远的《十三經注疏》;對歷代史書進行校訂和補撰,形成了數千年一貫、蟬聯而下的系統地反映中國歷史的規模宏大的‘正史’體系——‘十七史’;復廣泛收錄並分類編輯前代文獻,形成著名的‘四大部書’(《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文苑英華》)。特別是宋代創立了叢書體例,將歷代佛學文獻彙集成《大藏經》,將道教文獻彙集成《道藏》,將百科圖書彙集成《儒學警悟》、《百川學海》等等,都對學術的繁榮、文化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如果說中國上古文獻是由於孔子修訂‘六經’、傳爲‘六藝’才得以保存;周秦、西漢文獻是因劉向、劉歆校讎群籍、編纂《七略》才得以傳承的話,那麽東漢而下迄于隋、唐、五代,其歷史文化至今仍得以與世人親密接觸,則端賴有宋人的這番文獻收集和整理之功。
オニ稳瞬粌H熱衷於前代文獻的整理與研究,而且更勇敢地進行新文化的創造,新著作的撰寫。只要我們打開目錄書,就會發現各類文獻一進入宋代就大量地激增起來。據《宋史·藝文志》載,宋a國之初,才‘有書萬餘卷’。而經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即有書三千三百二十七部、三萬九千一百四十二卷。再經仁宗、英宗兩朝的發展,又增加了一千四百七十二部、八千四百四十六卷。及至神宗、哲宗、徽宗、欽宗之後,此a四朝藝文志》所著,又增加了一千九百六部、二萬六千二百八十九卷。總《三朝》、《兩朝》、《四朝藝文志》所有,即達六千七百零五部、七萬三千八百七十七卷。北宋從立國至靖康年間才一百六十七年,藏書已經七倍於前,淨增圖書達六萬四千餘卷。這當然與宋朝崇尚文治、士人勤於a述大有關係。
オブ虚g雖經靖康之亂,圖籍遭到嚴重摧残。然而猶如鳳凰涅槃火中再生一樣,中國圖書也在歷史的灰燼中迅速獲得新生。南宋高宗重又搜a圖書,再編新目,《中興館閣書目》猶登錄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卷;寧宗朝《續書目》,又得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三卷。《宋史》作者修《藝文志》,依據宋代歷朝國史目錄,‘刪其重復,合爲一志,益以寧宗以後史之所未錄者’,a書‘大凡九千八百十九部、十一萬九千九百七十二卷’。這些數目,大大超越了唐人引爲自豪的開元圖書之盛的八萬餘卷,已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オギ斎唬《宋志》所錄尚是宋代皇家的藏書,其中包含有前代著述,還不完全是宋人自己的撰述。但是細核其目,其中卻以宋人新撰居多。大概說來,記錄太祖、太宗、真宗藏書的《三朝志》,所錄以前代文獻居多,而此後《兩朝志》、《四朝志》、《中興錄》及《續錄》所錄,則以宋人自撰爲主。即以《宋史·藝文志》所錄‘九千八百十九部、十一萬九千九百七十二卷’,完全減去《三朝志》的‘三千百二十七部、三萬九千一百四十二卷’,仍然有圖書六千四百九十二部、八萬零八百三十卷。史載唐開元時期所藏八萬卷中,有三萬卷是唐人所撰,宋人自撰書卻已經等於唐代所藏各朝圖書的總和。這還只是宋朝國家藏書的統計資料,其未入三館秘閣而行於民ⅰ儲於石室者,更是大有其書,清人倪燦僅依據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就補輯宋人所撰‘四部’圖書‘六百七十八家、一萬二千七百四十二卷’(倪氏《宋史藝文志補》),就是明證。合以《宋志》所錄,共有書七千一百七十種、九萬三千五百七十二卷。比之唐人所撰,多出六萬三千五百七十二卷,整整是唐人著述的三倍有餘。因此,無論是就收藏前代文獻論,還是就自撰、新撰論,宋代都遠遠地超過大唐是毫無問題的。
オミ@些文獻當然包含經、史、子、集各類著述,其中又以集部文獻最爲壯觀。單據《宋志》考察,著錄別集一千八百二十四種、二萬三千六百零四卷,除去宋 前的別集八百餘種,宋人自撰文集約有千種。而欧阳修著《新唐書·藝文志》,所錄兩漢至唐代別集一共才‘七百三十六家、七百五十部、七千六百六十八卷’,即此已多於唐代及其以前文集的總和。 果再加上倪燦《宋史藝文志補》的宋人‘別集二百十五家、三千八百八卷’,宋人文集至少有一千二三百種。這些數目同樣是以前各朝不能比擬的。
オト绻說,研究宋代儒學、經學、哲學與思想的成就,有宋人經部諸書可供採獲;研究宋代歷史、社會以及宋人史學成就,有宋人史部諸書可供擷錄;研究宋人理論性思維成果,有宋人子部諸書可供甄錄的話,而列入集部的衆多別集類圖書,則是我們研究宋人藝文、詞章等文學、美學成就的天然富礦。不特此也,由於宋人文集的豐富多樣和內容龐雜,決定了它的涉及面遠遠超出了文学的范围,而蕴含了更为弘富的资源,繆鉞《全宋文序》曾揭示宋集面貌說:‘數量繁多,內容豐富,舉凡國惷裆、世情風習、說經考史、論道參禪、仕宦升沉、山川遊覽、遺聞軼事,以及文學藝術之評賞,罔不涉及!’其內容之豐富,涉及之廣博,亦爲前代文集所不逮,是研究宋代政治、經濟、哲學、史學、文學、藝術,乃至社會、世風等方方面面不可或缺的第一愘Y料。整理和出版宋集各類文獻資料,是從事宋代文、史、哲研究者非常關注的事情;而儘快將這些包羅萬有的集部文獻進行收集、整理,當然也是從事古籍整理工作的人責無旁貸的事情。中國國家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始,即有計劃地進行了宋代文集文獻的整理,先後啓動和完成了《全宋詩》、《全宋文》等大型文獻整理工程。這些書的編成和出版,無疑顺應了學術界希望完整掌握集部文獻的迫切需求。但是,以上‘二全’的編纂,都是重新編錄的宋代詩、文總集,不是宋人文集原本的彙錄和叢編,這對希望原滋原味地了解和利用宋代文集資料的學者來說,似乎也還缺少點什麽。《叢刊》力圖將宋集善本彙編、整理,或許可以起到與‘二全’<辅相成的作用。
おトテ淙談談現存宋代文集善本的問題。
オニ稳瞬粌H收集和自撰了大量文獻,而且也善於傳播和保存這些文獻。宋代的傳播手段高於以往任何一個時期,肇始于唐代的雕版印刷術,在宋代得到很大改进和廣泛運用,再加上當時自由的出版政策,从中央到地方,从都會到山村,凡有井水人家、讀書習文之處,都有刻書印书者的身影闪現,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刻書印書系統。中央有國子監、秘書監及諸殿、院、司、局主其事;地方有安撫司、提刑司、轉運司、茶鹽司、倉司等倡其刻。其他公私學校,如州學、府學、軍學、縣學、學舍、書院;方外機構,如寺院、道觀、祠堂,皆以刻書印書爲善舉義行。更有私營坊肆、民間家塾,常常以刻書鬻書爲業。這一龐大的刻書群體,較之前代的手钞手錄,無論傳播速度和範圍,還是圖書質量和數量,無疑都具有革命性的突變。
オハ冗M的傳播手段和寬鬆的文化政策,不僅使前代圖書得以續傳,而且也使宋人自撰著作得以及時流布,大大提高了宋代文獻存世的比例。據不完全統計,唐代自撰書三萬餘卷,現在存者已經十不及一。而宋人所撰的七千餘種著作,目前傳世的比例卻遠遠高於唐代。據四川大學劉琳、
オミ@七百餘家宋人文集,因刻時刻地刻人的不同,技術水平之不一,其傳本自然會面目繁多,形式各異。四川魧W古籍所由於編纂《全宋文》的需要,曾編有《現存宋人別集版本目錄》,該目依據全國各省、市、高校、科研院所等圖書館藏書目錄或卡片,著錄了現今尚存的宋人文集版本大約七千餘種。其中有宋本元槧,也有明刊清刻,有的也經學者校鈔,有的又係名家收藏。當然更多的是普通刻版翕n本,出於不同時期名不見經傳的刻工和鈔手。出處既然不一,內容的精粗優劣,當然也會良莠不齊。何者爲善,何者爲劣,這些判斷對於專家學者當然會有自己的選擇,但是對於普通讀者來說無疑將帶來極大的不便。這就需要尋求和選定宋集的善本和珍本,並對其進行必要的甄別、研究粽理,爲讀者提供充足、可信、方便、實用的版本,這也是古籍整理工作者應盡的義務。
オリP於宋集善本,前人已經有一定的調查和研究。王重民《中羯票緯提要》集部別集類,曾爲八十六家、一百五十一種宋集撰写提要,为学人认识和利用宋集善本提供了方便。但這些書分散在中國、美國乃至歐洲各大圖書館,尋求起來非常不易,況且這還僅僅是
オニ拇ù髮W古籍所因編纂《全宋文》和《中華大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的需要,曾努力從海內外各大圖書館收集和復製宋代文獻,承蒙各館同行的熱情相助,在現存四千八百餘種宋人著述中,本所已經大部擁有復製件。在收集之初,我們對版本也沒有太多講究;復製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因此就本所收藏的宋代文獻看,其版本十分複雜,形式也長短不一,有原版本,有重印书,有復製件,有縮微卷,也有手鈔手錄、捶拓臨摹,等等,不一而足。不過,披沙撿金,有時獲寶,鉅網之下,時得驪珠。後經清點,在本所收集的宋代文獻中,約略可以算是善本的,共有九百六十餘種左右,外加明、清各朝鈔本和名家手批本凡若干,總計卷數已超過一萬八千卷。其種類當然不完全是宋集,但是以宋集爲主。此外,川大古籍所所在的四川大學又係百年名校,其圖書收藏經歷了錦江書院、尊經書院時期,存古學堂、四川國學院時期,老四川大學、成都大學、華西大學和新四川大學時期,不同時期的整合,都使本校圖書到充實,目前三館藏書約有四百八十三萬餘冊。而館藏豐富的四川省圖書館,也入藏了四川各個時期、各個地方的公私藏書,其中也不乏上佳的精善之本。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偏處西南一隅的川大學人討論和研究宋集善本珍本可供取材的。同時本所也从不封锁资料,這批資料我們自来向海外學人開放,願與四方學人共享。因此,欧、美、日、韩,特别是台湾学者经常来本所查阅宋代资料,因爲它們是宋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也是同行惠賜於我們的珍貴資料,我們願以它作爲以文會友的契機,也想用它作爲與同行交換館藏,建立友誼,彼此投報之‘瓊玖’。
おニ莫プ钺嵴務劇秴部》的編纂緣起和體例。
オノ覀兗热粚⒁慌鷷籍稱爲‘善本’,就說明它們係難得稀見之物。當然,何爲‘善本’,也p古今學人判斷的標準不一。或以內容精善論,或以少見稀見名,這也許又是古今中外學者確定‘善本’的一致意見。就中國善本而言,它們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難得’。p們或係歷代宮廷藏書,只供御鉴钦定,士子文人自非三甲鼎元、欽點翰林,就難得有幸‘觀國之光’。或係藏家枕中秘笈,若非至愛親朋,入幕嘉宾,就難得一親芳澤。或被書賈矜爲奇貨,待价而沽,又哪是青燈相伴、菽水甘旨的p生所可企及。或爲世族傳家之寶,在那‘借書與鬻,皆爲不孝’的家規嚴訓下,外人又如何得見?有的古籍甚至遠涉重洋,庋藏于異國他鄉,對一般視出國如登天的國人來說,就更只有望洋興歎的份了。對於這些宋本元槧,普通讀p求为一見而不能,更莫論親自翻閱,摘錄資料了。這極其不利於文獻的流通、學術的研究,反而失卻其作为文獻善本珍本的價值。更有甚者,或因藏家深藏秘鎖,不願示人,拒絕復製,故一般善本的複本都很少,一不小心,原本極易散佚。或絳雲失警,焚燬於回祿之火;或砥柱舟覆,漂没p馮夷之波。古書‘五厄’、‘七厄’的悲劇頻頻上演,就不足爲奇了。是故古代書籍,其聚也固得藏家收斂之力;其散也,又何嘗不是藏家錮閟之過!是故周永年《儒藏說p曾歎:‘自漢以來購書藏書,其說綦詳,官私之藏書,著錄亦不爲不多,然未有久而不散者。則以藏之一地,不能藏於天下;藏之一時,不能藏於萬世也。……蓋天下之物,未有私之而可以常據,公之而不能久存者。’近世出版家張元濟有鑒於此,於是躬自實踐,棄私有私藏之陋習,申楚失楚得之公心,輯印有史以來最大的善本叢書——《四部叢刊》,將涵芬樓收集的四百七十七種秘笈珍本公諸同好,深得學人讚譽。也唯其如此,众多善本珍秘才免於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中,与涵芬楼同化劫灰。及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共中央下達《關於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也高瞻遠矚地號召:‘要有系统地復製一批孤本、善本。’以廣流傳。近時中央政府又撥出钜资,啓動‘中華善本再造工程’。據消息說:‘這項工程最終將主要選出唐宋以來一千三百餘種兼具文物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的古籍善本仿真影印,以滿足國內外圖書館補充入藏善本的需要,並爲學術界提供豐富的寶貴文獻資料。’如此这般,一本將化爲無數複本,同書將變成百十新書,從前學人無緣一睹的‘舊時王謝堂前燕’,而今將翩翩‘飛入尋常百姓家’。中華善s更增其善,神州孤本不再爲孤。故新聞媒體譽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人民日報海外版》二〇〇四年三月三日)的無量功德’!南北學人亦將簞食壺漿,北望‘王師’,额首以期其成功。
オニ拇ù髮W古籍所在完成新編、校點的《全宋文》之後,目前又啓動了《儒藏》編纂工程,爲保存和流通宋代文集的善本珍本計,也爲首先整理和研究中國儒學轉捩時期的‘宋學’文獻計,先期實施了《叢刊》项目,慨然將本所從海內外各大圖書館收集得來的兩宋文集的珍稀資料公諸同好,以饗讀者。庶邈l饵h中央的《指示》,亦冀以方便於學人。這便是《叢刊》編纂的緣起和目的。
オァ秴部》以川大古籍所收集的宋人文集善本爲主,兼及四川大學圖屦^、四川省圖書館部分珍藏,選書四百零五種,爲卷一萬有奇,堪稱‘宋集萬卷精華’。我們選目的原則是,以宋人別集爲主,兼及部分總集;以善本爲主,兼及名家批校;以稀見難得爲主,凡已常見,如已經收入《四部叢刊》、灞本﹫D書館所藏珍本叢刊》等善本叢書者,本次原則上不再收錄(另经名人收藏和批校者除外);同種書首選宋刻、元刊,次及明版、清本;宋、元版從寬,明、清本則從嚴;宋、元本只要是不同版別,本次一律予以收錄,同一種書宀槐苤匮};明、清版本,一般是在沒有宋、元本情況下,才酌予收錄;其或宋、元刊本有殘缺,明、清本可以補足,亦予收錄;或宋、元本與明、清本爲不同系統者,亦同時收錄;或有清人精校精刻,或經名家收藏題跋,皆可爲研究者提供版本資訊和著錄資料者,《丛刊》亦酌予收錄。
オァ秴部》對入選珍本善本,還從版本學、目錄學的角度進行了必要的考訂和研究。或歷考載籍,廣稽書目;或細審版式,辨析藏印。探討其版本源流,估評其學術價值。每書皆撰有簡明提要,以考作者之生平,述著作之概貌,尋編刻之軌迹,論众本之優劣。其於入選珍本內容之善否,版本之长短,又據一二常見之本與之比對,以定其去取。倣《四库全书》例,各書提要先隨書冠於各集之首,使學人開卷即知該人該書之概况,而得尋源溯流乐改希然後又將各書提要彙成一集,置於叢書之末,用以集中體現宋代文集善本珍本之全貌。
オァ秴部》採用電腦技術,對入選各書進行保真處理。首缹⑷脒x善本用高保真掃描器進行掃描,儲入電腦。再採取脫色、去汙、修描等方法,對掃描資料進行適當修描,以不失真、不出錯爲度。爲了在有限的篇幅內給讀者提供儘可能多的善本資料,《叢刊》將原書尺寸進行了適當縮放,制定四拼一版式,統一排版製作。在十六開頁面上,以上下婪绞剑包容了古書四個頁面,既整齊美觀,又經濟實惠。
オァ秴部》採用精裝形式,每冊八百頁左右,共分裝一百零七冊。每冊皆編製本冊收書目錄,烂鲿名、卷帙、作者及版本,讓人一望而知文献版本及其出處。另有书目提要以及提要、書名、作者笔画索引等,合裝一冊,是爲第一百零八冊。
オァ独刊》總計收書雖然仅四百零五種、一百零八冊,比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所錄三百八十家、二千八百二十種,猶是滄海一粟。不過《善本書目》所錄多係同種複本,而《叢刊》則以單本獨刻爲多,其所涵蓋幾及現有別集傳世的所有宋代作家。如果將其中只作爲總集(實爲叢書)收錄的《兩宋名賢小集》、《南宋八家集》、《南宋六十家小集》、《宋人小集》等等,按作者析成別集,其種類自然又會倍增於前,較之《現存宋人別集版本目錄》所錄的七百四十一家,或許不至相差太遠。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叢刊》是目前面世的各類叢書中收錄宋人文集珍稀善本最多的一種,也是宋人文集善本資料首次大規模地積聚和整理。相信它所具有的珍稀版本的收藏價值,方便易求、珍善可信的資料價值,將會逐漸得到學人的認同。
おノ恼率⑺デЧ攀拢成敗得失寸心知。川大古籍所自一九八三年建所以來,已經歷了二十個春秋。過去的二十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的二十年,也是我們趕上了盛世修典、文運昌盛的二十年。二十年間,我們孜孜不倦地從事傳統文獻的整理和研究,特別是從事宋代文獻的調查、搜集與整理,先後完成了一億字的宋代文章總集《全宋文》、一千二百餘萬字的文學類書《中華大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与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合作一千四百万字的《电子版宋会要辑稿》,目前我們又將賈其餘勇,進行一項更爲龐大的文化工程——《儒藏》的編纂和整理。現在,這份既是《全宋文》系列產品,又是《儒藏》首批成果的一百零八冊的《叢刊》,即將推向社會,呈獻給學人。我們希望無愧於大好的時代,我們也期待不要辜負學人的厚望。但是此刻我們仍然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讀者的评判,因爲我們的努力畢竟有限,其間存在的種種不足,都會一定程度地影響這份成果應該發揮的學術功能,所以我們殷切希望本書的藏家、讀者,給我們出嚴肅的批評和指正。
オオオオオオ
●《宋集珍本叢刊》书目
第一冊
徐公文集 清影宋刻本 徐鉉 (一)
宋文安公宮詞 田氏影宋刊本 宋白 (二三七)
咸平集 明澹生堂鈔本 田錫 (二四三)
河
王黃州小畜集 宋紹興刻本 王禹偁 (五二五)
第二冊
寇忠湣公詩集 清康熙吳調元辨義堂刻本 寇准 (一)
鉅鹿東觀集 清鈔本 魏野 (四三)
胡正惠公集 清鈔本 胡則 (九一)
武夷新集 清嘉慶刻本 楊億 (<八一)
河南集 清鈔本 穆修 (四〇一)
文莊集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夏n (四二九)
范文正公文集 北宋刻本 范仲淹 (七二九)
第三冊
范文正公文集 (續) 范仲淹 (一)
武溪集 明成化九年刻本 餘靖 (一七五)
河南先生文 明鈔本 尹洙 (三三五)
宛陵先生文集 明正統四年刻本 梅堯臣 (五〇七)
第四冊
宛陵先生文集(續) 梅堯臣 (一)
徂徠文集 清張位鈔本 石介 (一五九)
鐔津文集 元刻本 釋契嵩 (三四五)
居士集 宋衢州刻本 歐陽修 (四七三)
第五冊
居士集(續) 歐陽修 (一)
文潞公文集 明嘉靖五年刻本、傅增湘校 文彥博 (二五九)
第六冊
蘇學士文集 清康熙三十七年震澤徐氏刻本、傅增湘校 蘇舜欽 (二七九)
安陽集 明刻安氏校正本 韓琦 (三九七)
忠獻韓魏王家傳 (六一八)
忠獻韓魏王別錄 (六七七)
忠獻韓魏王遺事 (六八五)
趙清獻公文集 明汪旦嘉靖四十一年刻本、傅增湘校 趙抃 (六n一)
第七冊
直講
東萊標注老泉先生文集 南宋紹熙刻本 蘇洵著呂祖謙編注 (二八三)
嘉祐集 宋刻本 蘇洵 (三四五)
類編增
嘉祐新集 南宋紹興刻本 蘇洵 (四二七)
伊川擊壤集 元刻本 邵雍 (五四七)
洛陽九老祖龍學文集 清鈔本 邵雍 (六六五)
宋端明殿學士蔡忠惠公文集 清雍正甲寅刻本 蔡襄 (七四三)
第八冊
宋端明殿學士蔡忠惠公文集(續) 蔡襄 (一)
邕州小集 清宣統元年晨風閣刊本 陶弼 (三二七)
第九冊
新刻
公是集 清光緒覆刻聚珍本 劉敞 (三四九)
第十冊
南豐
南
南
第十一冊
南
元豐類稾 清光緒庚寅慈利漁浦書院刻本 曾鞏 (九七)
增廣司馬溫公全集 南宋蘄州刻本 司馬光 (四八三)
第十二冊
增廣司馬溫公全集(續) 司馬光 (一)
蘇魏公文集 清鈔本 蘇頌 (九九)
第十三冊
金氏文集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都官集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陳舜俞 (四九)
張公庠宮詞 田氏影宋刊本 張公庠 (一九五)
臨川先生文集 宋刻、元明遞修本 王安石 (二〇一)
第十四冊
新刻臨川
王珪宮詞 田氏影宋刊本 王珪 (七二九)
安岳馮公太師文集 清鈔本 馮山 (七三五)
第十五冊
鄖溪集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鄭獬 (一)
無爲集 宋紹興十三年刻本 楊傑 (二六七)
范忠宣公文集 元刻明修本 範純仁 (三六五)
節孝先生文集 明嘉靖四十四年劉祐刻本 徐積 (五二五)
劉忠肅集 清翰林院鈔本 劉摯 (七二一)
第十六冊
三
清江三孔集 傅增湘校補豫章叢書本 孔平仲等 (三八九)
第十七冊
王魏公集 清翰林院鈔本 王安禮 (一五三)
東坡集 宋刻本 蘇軾 (二四三)
東坡後集 (三二六)
註
東坡集 宋刻本 蘇軾 (四四七)
東坡後集 (六九〇)
第 八冊
東坡集 宋刻本(二本配補) 蘇軾 (一)
註
第十九冊
註
坡仙集 明刻本 蘇軾 (四五九)
第二十冊
坡仙集(續) 蘇軾 (一)
東坡樂府 元延祐刻本 蘇軾 (五五)
重編
蘇文忠公詩集 李香巖手批原本 蘇軾 (六七一)
第二十一冊
蘇文忠公詩集(續) 蘇軾 (一)
東坡七集 明成化吉州刻、繆荃孫批校本 蘇軾 (二九一)
東坡集 二九一)
東坡後集 (七五一)
第二十二冊
東坡七集·東坡後集(續) 蘇軾 (一) 東坡內制集 (一五五)
東坡外制集 (二六〇)
東坡應詔集 (二九七)
東坡奏議 (三五九)
東坡續集 (五六八)
第二十三冊
東坡七集·東坡續集(續) 蘇軾 (一)
三
雲巢編 清鈔本 沈遼 (四五七)
青山集 宋刻本 郭祥正 (五七七)
參寥子s集 宋刻本 釋道潛 (七六一)
第二十四冊
鄱
太史範公文集 清鈔本 範祖禹 (一四七)
西塘先生文集 明萬曆刻本 鄭俠 (四九三)
演
第二十五冊
演
山谷全書 清乾隆三十四年緝香堂刻本 黃庭堅 (一九五)
正集 (二〇二)
外集 (六三六)
第二十六冊
山谷全書·外集(續) 黃庭堅 (一)
別集 (八a)
山谷老人刀筆 元刻本 黃庭堅 (二九七)
豫
黃太史精華錄 明弘治十六年朱承爵刻本 黃庭堅 (五九一)
曾文昭公集 清康熙六十一年刻本 曾肇 (n四七)
姑溪居士文集 清鈔本 李之儀 (七五一)
第二十七冊
姑溪居士文集(續) 李之儀 (一)
姑溪居士後集 (一二七)
淮海集 宋紹熙重修乾道高郵t學本 秦觀 (二二九)
淮海後集 (四一九)
淮海居士長短句 (四四八)
淮海先生文集 清鈔本 秦觀 (四六一)
淮海後集 (六〇七)
淮海長短句 (六二八)
寶晉英光集 清初鈔本 米芾 (七六五)
第二十八冊
慶湖遺老詩集 明謝肇淛小草齋寫本 賀鑄 (一)
王仲脩宮詞 民國田氏影宋刊本 王仲脩 (三六五)
後山詩註 宋刻本 陳師道撰任淵註 (三七一)
後山詩註 元刻本 陳師道撰任淵註 (五三七)
第二十九冊
龜
張右史文集 明鈔本 張耒 (六〇九)
第三十冊
張右史文集(續) 張耒 (一)
宛丘先生文集 清康熙呂無隱鈔本 張耒 (一五七)
濟南集 清鈔本 李廌 (六四三)
宗忠簡公文集 明崇禎刻本 宗澤 (七三五)
第三十一冊
道鄉先生鄒忠公文集 明成化六年U本 鄒浩 (一)
具茨
倚松老人詩集 清影宋鈔本 饒節 (三三七)
溪堂集 鮑氏知不足齋鈔本 謝逸 (三九五)
劉左史文集 清乾隆四十四年吳氏古歡堂
本 劉安節 (四六五)
劉給諫文集 清同治十二年瑞安孫衣言刻本、傅增湘校 劉安上 (五〇三)
忠穆集 清鈔本 呂頤浩 (七三一)
第三十二冊
斜川集 清乾隆、嘉慶刊本 蘇過 (八三)
橫塘集 清鈔本 許景衡 (一七九)
豫
丹陽集 清鈔本 葛勝仲 (四九一)
第三十三冊
日涉園集 清乾隆四十年翰林院鈔本 李彭 (n)
謝幼槃文集 周叔弢校跋古香樓汪氏鈔本 謝薖 (九五)
初寮集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王安中 (一四一)
北山小集 清鈔本 程俱 (二九七)
北山小集 明寫本 程俱 (六六一)
莊簡集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李光 (七〇五)
第三十四冊
莊簡集(續) 李光 (一)
苕溪集 清鈔本 劉一止 (一〇三)
浮溪文粹 明正德元年馬金刻本、黃丕烈、韓應陛跋 汪藻 (三s三)
陵
太倉稊米集 清鈔本 周紫芝 (七四五)
第三十五冊
太倉稊米集(續) 周紫芝 (一)
孫尚書大全文集 宋刻本 孫覿 (二〇九)
南蘭陵孫尚書大全文集 明E本 孫覿 (三一三)
第三十六冊
新刊李學士E註孫尚書內簡尺牘 宋刻本 孫覿撰李祖堯註 (一)
大隱集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李正民 (七七)
宋著作
第三十七冊
第三十八冊
北海集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綦崇禮 (八七)
華陽集 清鈔本 張綱 (三九五)
崧庵集 宜秋館刻本 李處權 (六三七)
胡少師總集 清道光十九年刻本 胡舜陟 (六九三)
第三十九冊
沈忠敏公龜谿集 明萬曆二十八年刻本 沈與求 (二〇三)
傅忠<公文集 清光緒刊本、傅增湘校 傅察 (三五三)
三餘集 宜秋館刻本 黃次山 (四四九)
蒙隱集 宜秋館刻本 陳棣 (四七九)
增廣箋註簡齋詩集 元刻本 陳與義 (五〇五)
簡齋詩外集 元鈔本 陳與義 (六四七)
飄然集 傅增湘校豫章叢書本 歐陽澈 (六六五)
栟櫚先生文集 明正德十四年刻本 鄧肅 (六九五)
第四十冊
栟櫚先生文集 明萬曆刻本 鄧肅 (一)
蘆川歸來集 清鈔本 張元幹 (一一七)
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 道藏本 張繼先 (一七五)
相山集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王之道 (三一五)
潘默成公文集 清康熙刻本 潘良貴 (五五三)
雪峰空和尚外集 日本舊刻本 釋惠空 (五九=)
韋齋集 清雍正四年浦泰鈔本 朱松 (六四五)
玉瀾= 朱橰 (七四二)
韋齋集 傅增湘校清雍正六年刻本 朱松 (七五=)
第四十一冊
韋齋集(續) 朱松 (一)
玉瀾集 朱橰 (八八)
陳文正公文集 清康熙刻本 陳康伯 (一〇一)
張魏公集 民國年間綿竹刊本 張浚 (一六五)
松隱文集 傅增湘校嘉業堂叢書本 曹勳 (四六九)
縉
侍郎葛公歸愚集 宋刻本 葛立方 (七五一)
第四十二冊
浮山集 清翰林院鈔本 仲並 (一)
雪溪詩集 清冰蕸閣鈔本 王銍 (一〇三)
竹軒雜著 清光緒刻本 林季仲 (一四一)
屏山集 明刻本 劉子翬 (一八三)
岳武穆集 明刻本 嶽飛 (五一五)
夾漈遺稿 清鈔本 鄭樵 (六二三)
湖山集 宜秋館刻本 吳芾 (六四三)
鄮峯真隱漫錄 清鈔本 史浩 (七六三)
第四十三冊
鄮峯真隱漫錄(續) 史浩 (一)
五峯
大隱居士集 宜秋館刻本 鄧深 (三四九)
方舟集 清鈔本 李石 (三七七)
宋王忠文公文集 清雍正刻本 王十朋 (六九九)
第四十四冊
宋王忠文公文集(續) 王十朋 (一)
會稽三賦 清嘉慶刻本 王十朋 (四〇三)
知稼翁集 舊鈔本 黃公度 (四三五)
莆陽知稼翁文集 清鈔本 黃公度 (五一三)
拙齋文集 舊鈔本 林之奇 (六〇三)
第四十五冊
盤洲文集 傅增湘校清光緒刻本 洪適 (五五)
新刊嵩
第四十六冊
野處類稿 清鈔= 洪邁 (一)
汪文定公集 清鈔本 汪應辰 (一九)
洪文安公遺集 清鈔本 洪遵 (一五五)
志道集 清乾隆刻本 顧禧 (一九三)
新註朱淑真斷腸詩集 明刻遞修本 朱淑真 (一九九)
新註朱淑真斷腸詩集 清鈔本 朱淑真 (二二五)
新註朱淑真斷腸詩詞後集 (二五六)
澹齋集 清鈔本 李流謙 (二七三)
梁谿遺稾 清康熙刻本 尤袤 (四七五)
竹洲文集 明弘治刻本 吳儆 (四九九)
吳文肅公文集 明萬曆刻本 吳儆 (五八七)
放
第四十七冊
放
渭南文集 宋嘉定刻本 陸遊 (四七)
渭南文集 明正德刻本 陸遊 (三七九)
精選陸放翁詩集 明嘉靖刻本 陸遊 (七六九)
前集(澗谷精選陸放翁詩集) 羅椅編選 (七六九)
第四十八冊
精選陸放翁詩集·後集(須溪精選陸放翁詩集) 劉辰翁編選 (一)
別集(陸放翁詩別集) 劉景寅編選 (三〇)
梅山續槁 清鈔本 薑特立 (四七)
梅山續槁 鈔本、傅增湘跋 薑特立 (一五七)
周益公文集 明澹生堂鈔本 周必大 (五一七)
第四十九冊
周益公文集(續) 周必大 (一)
第五十冊
周益公文集(續) 周必大 (一)
第五十一冊
周益公文集(續) 周必大 (一)
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 傅增湘校清歐陽棨刻本 周必大 (八五)
第五十二冊
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續) 周必大 (一)
第五十三冊
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續) 周必大 (一)
誠齋先生江湖集 宋淳熙、紹熙遞刻本 楊萬里 (一八五)
誠齋先生荊溪集 (二八〇)
誠齋先生西歸集 (三三九)
誠齋先生南海集 (三六〇)
誠齋先生江西道院集 (s〇七)
誠齋先生朝天續集 (四三八)
誠齋先生退休集 (四八五)
批點分類誠齋先生文膾 元刻本 楊萬里撰 李誠父輯 (五六五)
誠齋集 明汲古閣鈔本 楊萬里 (七六一)
第五十 冊
誠齋集(續) 楊萬里 (一)
第五十五冊
誠齋集(續) 楊萬里 (一)
第五十六冊
橘洲文集 日本元祿十一年刊本 釋寶曇 (一)
香山集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喻良能 (七七)
九華集 清劉氏嘉蔭簃鈔本 員興宗 (一八九)
宮教集 清乾n翰林院鈔本 崔敦禮 (三六五)
晦菴先生文集 宋刊浙本 朱熹 (四八一)
第五十七冊
晦菴先生文集(續) 朱熹 (一)
第五十八冊
晦菴先生文集(續) 朱熹 (一)
第五十九冊
晦菴先生文集(續) 朱熹 (一)
朱文公大同集 元刻本 朱熹 (四九一)
倪石陵書 傅增湘校訂宜秋館刻本 倪樸 (五二七)
第六十冊
新刊南軒先生文集 明嘉靖刻本 張栻 (一)
南軒先生詩集 清鈔本 張栻 (二四九)
江湖長翁文集 明萬曆刻本 陳造 (二九五)
第六十一冊
涉齋集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許及之 (一)
艮齋先生薛常州浪語集 清鈔本 薛季宣 (一三三)
雪山集 清孔氏微波榭鈔本 王質 (五三三)
羅鄂州小集 明萬曆刻本 羅願 (六七五)
羅鄂州小集 明鈔本 羅願 (七七七)
第六十二冊
羅鄂州小集(續) 羅願 (一)
網山集 清初鈔本 林亦之 (五九)
東萊呂太史文集 宋刻元明遞修本 呂祖謙 (一一九)
雙溪文集 清鈔本 王炎 (一)
第六十三冊
雙溪文集 清鈔本 王炎 (一)
重刻雙溪類稾 清鈔本 王炎 (二六五)
義豐文集 宋淳祐三年刻本 王阮 (三五九)
尊白堂集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虞儔 (三九五)
象
象
第六十四冊
象
歲寒三友除授集 明鈔本 吳必大 (二〇三)
無腸公子除授集 (二〇七)
雜錄 鄭楷 (二〇九)
東塘集 清翰林院鈔本 袁說友 (二二五)
稼軒長短句 元大德刻本 辛棄疾 (四八五)
稼軒詞 清影宋鈔本 辛棄疾 (五九五)
蘂閣集 清趙氏小山堂鈔本 辛棄疾 (六七七)
慈湖先生遺書抄 明萬曆刻本 楊b (六八七)
默齋遺稿 宜秋館刻本 遊九言 (七六一)
第六十五冊
撙齋先生緣督集 清鈔本 曾豐 (一)
格齋四六 傅增湘校豫章叢書本 王子俊 (三一七)
宋國錄流塘
華亭百詠 宜秋館刻本 許尚 (三九三)
龍川文集 清同治刻本 陳亮 (四〇三)
第六十六冊
平菴悔稿 清秦恩複鈔本 項安世 (一)
平菴悔稿 清鈔趙魏重編本 項安世 (一四九)
第六十七冊
橘山四六 明鈔本 李廷忠 (三九三)
勉齋先生黃文吖文集 元刻本 黃榦 (五二九)
第六十八冊
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續) 黃榦 (一)
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 清鈔本 黃榦 (三〇三)
第六十九冊
雁山吟 宜秋館刻本 呂大亨 (一)
說劍吟 宜秋館刻本 呂> (五)
龍洲道人集 清鈔本 劉過 (五一)
姜白石詩詞合刻 清康熙刻本 薑夔 (一六九)
白石道人詩集 傅增湘校清鈔本 薑夔 (二〇一)
白石道人歌曲 (二二三)
方壺存稿 清鈔本 汪莘 (二九七)
瓊琯白玉蟾武夷集 元刻明修本 葛長庚 (三四九)
武呒 影印正統《道藏》本 葛長庚 (三八三)
碧巗詩集 清鈔本 金朋說 (四二一)
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 清鈔本 崔與之 (四三三)
崔清獻公集 清道光刻本 崔與之 (五二一)
崔清獻公言行錄 (五二一)
山房集 清鈔本 周南 (五六七)
山房集 傅增湘校涵芬樓秘笈本 周南 (六九五)
第七十冊
北溪先生大全文集 明鈔本 陳淳 (一)
澗泉集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韓淲 (二九七)
毅齋詩集別錄 明正德刻本 徐僑 (五九五)
竹齋先生詩集 清康熙刻本 裘萬頃 (六二九)
裘竹齋詩集 清鈔本 "萬頃 (六六五)
巽齋先生四六 清初汲古閣影鈔本 危稹 (六九五)
騷略 宜秋館刻本 高似孫 (七一五)
友林乙槁 宋刻本 史彌寧 (七二九)
西園康範存槁 明嘉靖刻本 汪晫 (七六一)
第七十一冊
程端明公洺水集 明嘉靖刻本 程珌 (一)
北磵詩集 清鈔本 釋居簡 (二四一)
北磵文集 傅增湘藏校清鈔本 釋居簡 (三三九)
漫塘
第七十二冊
漫塘
漫塘文集 明萬曆刻本 劉宰 (六一)
石屏詩集 明弘治刻本 戴復古 (五九一)
石屏續集 清鈔本 戴復古 (七七三)
第七十三冊
石屏詩集 清嘉慶刻本、傅增湘批校 戴復古 (一)
東澗集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許應龍 (一三九)
重編古筠洪城幸清節公松垣文集 清趙氏小山堂鈔本 幸元龍 (三〇一)
複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 清鈔本 陳宓 (三五三)
第七十四冊
滄浪
鶴林集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吳泳 (二七九)
蜀阜存稿 徐氏家集本 錢時 (六六九)
平齋文集 清影宋鈔本 洪咨夔 (七三一)
第七十五冊
平齋文集(續) 洪咨夔 (一)
平齋文集 清同治刻本 洪咨夔 (三〇九)
空同詞 洪瑹 (五〇七)
野穀詩槁 清鈔本 趙汝鐩 (五一一)
安晚堂詩集 宜秋館刻本 鄭清之 (五五三)
南海百詠 清康熙鈔本 方信孺 (六一一)
西
第七十六冊
西
重校鶴
第七十七冊
重校鶴
第七十八冊
亞愚江浙紀行集句詩 汲古閣影宋鈔本 釋紹嵩 (一)
漁墅類稿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陳元晉 (四七)
翠微南征錄 清黃虞稷鈔本 華嶽 (一二一)
翠微南征錄 清劉世珩刻本、鮑>博等校 華嶽 (一八九)
翠微北征錄 貴池先哲遺書本 華嶽 (二四三)
勿齋先生文集 道藏本 楊至質 (二九三)
杜清獻公集 清鈔本 杜範 (三二一)
敝帚槁畧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包恢 (四八七)
玉楮詩槁 明鈔本 嶽珂 (五八七)
玉楮集 傅增湘校三怡堂叢書本 嶽珂 (六四五)
棠湖詩稿 宋臨安陳宅書籍鋪刻本 嶽珂 (六九七)
宋寶章閣直學士忠惠鐵庵方公文集 清鈔本 方大琮 (七〇九)
第七十九冊
宋寶章閣直學士忠惠鐵庵方公文集(續) 方大琮 (一)
臞軒集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王邁 (九九)
臞軒先生四六 清鈔本 王邁 (三三九)
第八十冊
後村集 明鈔本 劉克莊 (七七)
第八十一冊
第八十二冊
第八十三冊
芸居乙槁 汲古閣影宋鈔本 陳起 (一六三)
東山詩選 宜秋館刻本 葛紹體 (一七三)
獻醜集 百川學海本 許棐 (一九五)
退庵先生遺集 明刻本 吳淵 (二〇一)
宋學士徐文惠公存稿 明萬曆刻本 徐經孫 (二一九)
宋學士徐文惠公存稿 清鈔本 徐經孫 (二八七)
竹溪鬳齋十一槁續集 清鈔本 林希逸 (三四七)
楳埜集 清翰林院=本 徐元傑 (六五九)
第八十四冊
楳埜集(續) 徐元傑 (一)
許國公奏議 清光緒刻本 吳潛 (四九)
可齋雜槁 清初鈔本 李曾伯 (一六九)
可齋續槁 (四六〇)
可齋續槁後 (五一六)
第八十五冊
順適堂吟槁 清鈔本 葉茵 (三三三)
剪綃集 汲古閣影宋鈔本 李龏 (三四九)
孫耕閒集 清鈔本 孫銳 (三六五)
雪窓先生文集 明嘉靖刻本 孫夢觀 (三七三)
李忠簡公文溪存槁 明崇禎刻本 李昴英 (四二七)
無文印 宋刻本 釋道璨 (五六七)
無文和尚語錄 (六九〇)
柳塘外集 宜秋館刻本 釋道璨 (七一一)
澗穀遺集 廬陵羅嘉瑞刻本 羅椅 (七二七)
第八十六冊
林同孝詩 清趙氏小山堂鈔本 林同 (一)
雪磯叢稿 清鈔本 樂雷發 (三五)
北遊詩集 宜秋館刻本 汪夢鬥 (五七)
柴氏四隱集 清鈔本 柴望等 (七三)
秋堂集 傅增湘校宜秋館刻本 柴望 (一〇三)
則堂集 清道光鈔本 家鉉翁 (一二五)
蘭臯集 傅增湘校宜秋館刻本 吳錫疇 (一九九)
雪坡舍人集 傅增湘校豫章叢書本 姚勉 (二一七)
九峰先生集 清道光刻本 區仕衡 (五七九)
嘉禾百詠 宜秋館刻本 張堯同 (六三三)
蛟峰集 明弘治重修本 方逢辰 (六四九)
第八十七冊
碧梧玩芳集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馬廷鸞 (一〇五)
四明文獻集 清初鈔本 王應麟 (二七九)
新刊>訂疊
陵
潛齋先生文集 清鈔本 何夢桂 (六七三)
史詠 清鈔本 徐鈞 (七三九)
第八十八冊
仁
古梅遺稾 清咸豐鈔本 吳龍翰 (六三)
待清軒遺稾 清鈔本 潘音 (八三)
第八十九冊
新刻宋文丞相信國
集杜句詩 明天順刻本 文天祥 (六四三)
詠文丞相詩 張慶之 (六九四)
宋左丞相陸公全書 清道光刻本 陸秀夫 (七一五)
林屋山人漫槁 清鈔本 俞琰 (七七三)
第九十冊
牧萊脞語 清初影元鈔本 陳仁子 (一)
佩韋齋文集 清鈔本 俞德鄰 (二三九)
王梅邊集 清鈔本 王炎午 (三九九)
心史 明崇禎刻本 鄭思肖 (四一七)
汪水雲詩 清鈔本 汪元量 (五三三)
霽
霽
伯牙琴 清鈔本 鄧牧 (六五五)
釣磯詩集 清道光刻本 邱葵 (六七三)
九華詩集 宜秋館刻本 陳巖 (七七三)
第九十一冊
晞髪集 明呔缚瘫 謝翺 (一)
晞髪集 明萬曆刻本 謝翺 (六一)
宋貞士
重刊
寧極齋稿 清乾隆三十年鈔本 陳深 (三五一)
慎獨齋稿 陳埴 (三七S)
西崑詶唱集 明鈔本 楊億 (三八一)
九僧詩 清汲古閣影宋鈔本 陳充 (四〇七)
增廣聖宋高僧詩選 清汲古閣影宋鈔本 陳起 (四二五)
新雕聖宋文海 宋刻本 江鈿 (四五一)
聖宋文選全集 宋刻本 (四八五)
校正重刊官板宋朝文鑑 明五經堂刻本 呂祖謙 (五一七)
第九十二冊
校正重刊官板宋朝文鑑(續) 呂祖謙 (一)
第九十三冊
校正重刊官板宋朝文鑑(續) 呂祖謙 (一)
新刊國朝二百家 賢文粹 宋慶元刻本 佚名編 (三〇九)
第九十四冊
新刊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續) 佚名編 (一)
聖宋名賢五b家播芳大全文粹 宋鈔本 魏齊賢、葉棻 (七一五)
第九十五冊
聖宋名賢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續) 魏齊賢、葉棻 (一)
第九十六冊
聖宋名賢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續) 魏齊賢、葉棻 (一)
聖宋名賢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 清鈔本 魏齊賢、葉棻 (三二一)
第九十七冊
聖宋名賢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續) 魏齊賢、葉棻 (一)
第九十八冊
聖宋名賢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續) 魏齊賢、葉棻 (一)
第九十鍍
聖宋名賢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續) 魏齊賢、葉棻 (一)
聖宋名賢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 傅增湘藏校清鈔本 魏齊賢、葉棻 (二一三)
第一百冊
聖宋名賢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續) 魏齊賢、葉棻 (一)
第一百一冊
兩宋名賢小集 清鈔本 陳思、陳-隆 (一)
第一百二冊
兩宋名賢小集(續) 陳思、陳世隆 (一)
第一百三冊
兩宋名賢小集(續) (一)
汲古閣景鈔南宋六十家小集 景印汲古閣鈔本 陳起 (七一七)
第一百四冊
汲古閣景鈔南宋六十家小集(續) (一)
南宋八家集 景印知不足齋鈔本 鮑f博 (五四九)
宋人小集 清鈔本 王逸陶 (六七七)
第一百五冊
宋人小集(續) (一)
月泉吟社 清鈔本 吳渭 (五二三)
四家四六 宋刻本 (五四五)
真文忠公續文章正宗 明重修本 真德秀編 (六三三)
第一百六冊
真文忠公續文章正宗(續) 真德秀 (一)
蔡氏九儒書 清同治刻本 蔡有鵾 (一九九)
南宋文範 清道光刻本 莊仲方 (四九五)
第一百七冊
南宋文範(續) 莊仲方 (一)
南宋文錄錄 清光緒刻本 董兆熊 (四八七)
第一百八冊
序
前言
宋集珍本丛刊书目提要
书目提要笔画索引
书名笔画索引
作者笔画索引
后记
●《宋集珍本叢刊》书目提要
○第一冊
徐公文集
三十卷、補遺一卷、校勘記一卷 徐鉉撰 清徐乃昌景宋明州初本
オバ煦C(九一七——九九二)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仕吳爲校書郎,又仕南唐,官至吏部尚書充翰林學士。入宋,官至左散騎常侍。淳化二年貶爲靜難行軍司馬,次年八月卒。鉉長於爲文,尤精小學,除存有文集三十卷外,還曾奉詔校定《說文》,奉詔撰江南錄》(已佚),著有《質論》數十篇、《稽神錄》二十卷(今存六卷本)。《宋史》卷四百四十一有傳。
オバ煦C文集首次由胡克順刊成于真宗天禧元年,分爲兩部,計六十卷,共一十二冊。胡氏刊刻之稿得于陳彭年,而陳氏《故散騎常侍東海徐公集序》稱鉉之文集‘通成三十卷’,故知天禧元年所刊乃是分三十卷爲六十卷。南宋紹興十九年,知明州、提舉學事徐琛據胡刻本重刻於明州公庫,是爲明州公庫本。其跋文稱‘《騎省徐公文集》三十卷’,是複合于原卷數,非有亡佚。現國內所存N種明、清及民國初年影寫本、鈔本,皆源於明州公庫本。其中亦不乏名家校勘本,如鮑氏知不足齋鈔本、盧氏抱經堂鈔校本、黃丕烈校跋本、十萬卷樓藏鈔本等,然皆與日本大倉文化財團所藏明州公庫本一樣,卷一、卷十有缺葉,他處文字亦有訛奪。其原因當如李英元《重校徐騎省集後序N所推測:‘蓋諸家所鈔、所藏者,大抵皆據宋版最後所印脫爛之本。’
オソ袼收本卷三十末有‘南陵徐乃昌景宋明州初本重雕’篆字一行,其所據爲較早之明州公庫本。書後跋稱:‘因宋本而知鈔本之訛脫,又因讎校宋本而知宋本之不能無訛脫,管窺所及,別爲《校記》一卷。複從《宋文鑑》、《會稽掇英集》、《全唐文》等書輯得佚文六篇,併附刻焉。’是此本既據宋本影刻,又對宋本有所校定、增補,出於宋而又高於宋。刻印精美,校勘詳審,洵爲善本。
宋文安公宫词
一卷 宋白撰 民國田氏影宋刊本
オニ伟(九三六——一〇一二)字太素,大名(今屬河北)人。太祖建隆二年舉進士甲科。曆集賢殿直學士、翰林學士,終吏部尚書。大中祥符五年卒,年七十七,諡文安。白凡三典貢士,頗致譏議,然所取蘇易簡、王禹偁、田錫、胡旦等,亦時稱得人。學問s博,太宗時,嘗預修《太祖實錄》,又與李昉等主持編纂《文苑英華》,與李宗諤同纂《續通典》二百卷。嘗類故事千餘門,號《建章集》,又著有文集一百卷,皆久佚。《宋史》卷四百三十九有傳。
オグ姿存《宮詞》一卷,宋代嘗收入《五家宮詞》,餘四家爲和凝、張公庠、周彥質、王仲修,每人收詞一百首(見《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五)。南宋末,臨安府棚北大街陳氏書籍鋪有《十家宮詞》刊本,即以《五家宮詞》合以唐王建、蜀
オケ緯所收《宋文安公宮詞》係從民國年間臨榆田中玉影宋刊本《十家宮詞》析出,係據康熙間胡介祉刊本影印,較近宋本原貌,頗爲海內外詞學研究者珍視。
咸平集
三十卷 田錫撰 明祁氏澹生堂鈔本、清彭元瑞跋
オヌ镥a(九四〇——一〇〇四)字表聖,嘉州洪雅(今屬四川)人。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進士第二,官終右諫議大夫、史館修撰。端平初諡獻翼,《宋史》卷二百九十三有傳。著有《奏議》二卷、《咸平集》五十卷、《別集》三卷,編有《唐明皇制誥後集》一百卷、《麴本草》一卷(存)。
オ傳世之《咸平集》三十卷,蓋明人重輯本,其本茽憮宋代之殘損本合併而來。後附錫所撰《先君贈工部侍郎墓碣》一篇,當係後來輯補。現存世之本以明祁氏澹生堂鈔本爲最古。該本‘竹紙,藍格,半頁十行,每行二十字,板心下方有“澹生堂鈔本”五字。彭文勤公朱筆校過,有手記二則。收藏印記有“南昌彭氏”、“知聖道齋藏書”、“錢犀菴藏書印”、“教經堂錢氏印”。其他荊門王氏、烏程蔣氏、武昌徐氏諸印皆近人,不具錄。原本鈐有祁曠翁、呂晚村家印,爲後人挖毀,然其字迹尚隱隱可辨識也。……詳審此本,雖繕寫未精,而格式甚古,卷中如s銜及空格諸事,悉存舊式,所據必從古槧而出’(傅增湘《明澹生堂鈔本咸平集跋》,見《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此本經傅增湘手校,爲唯一之明本而又叠經名家收藏,故爲世所珍。
オ屬於此一系統之唯一刊本是民國間南城李氏宜秋館本,收入《宋人集》丁編。校以文津閣庫本,‘鐫工疏率,讎校不精,未爲佳本’(/上傅氏《跋》)。此外,存世有多種清鈔本,多數依《四庫全書》本傳鈔。《四庫全書》所據爲兩江採進本,諸鈔比勘,似皆同出澹生堂本,是知此本實現行各類田集之祖本。
河
十五卷 柳開撰 清曙戒軒鈔本、陸心源跋
オチ開(九四七——一〇〇〇)字仲塗,號補亡先生。大名(今屬河北)人。太祖開寶六年進士,曆知諸州軍,官至殿中侍禦史、加如京使。開少好韓愈、柳宗元文,以古文古道相倡導,宋之古文,實自開始,然其體艱澀,未至化境。《宋史》卷四百四十有傳。
オチ開文集爲其門人張景所馆嫞共十五卷,曰《河
オケ緯所收爲清胡寓年曙戒軒鈔本,中經皕宋樓收藏,陸心源校跋。陸氏跋稱:‘以影宋鈔本校之,卷十補殘缺表一首計五百七十餘字,《在滁州陳情表》一首計五百五十餘字,是集乃成全璧矣。’取他本比勘,文字以此本爲優,洵爲清鈔之善者。
王黄州小畜集
三十卷 王禹撰 宋紹興十七年黃州刻鈔補本、黃丕烈跋
オネ跤愍(九五四——一〇〇一)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屬山東)。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成平二年,嘗知黃州,故有‘王黃州’之號,官至知制誥兼翰林學士。《宋史》卷二百九十三有傳。禹著述宏富,早年貶商於,嘗編有《商於唱和集》,還有《五代史闕文》一卷、《承明集》十>、《奏議集》三卷,皆已佚。今唯存《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卷七至卷十三。
オァ缎⌒蠹》乃作者手編,前有作者自序,謂‘因閱平生所爲文散失焚棄之外,類而第之,得三十卷。將名其集,以《周易》筮之,遇乾"棤之小畜"棬’,‘是禹偁位不能行道,文可以餙身也,集曰《小畜》,不其然乎。’其參校者,尚有門人朱嚴等。北萎斢锌本,然早已亡佚,不可考知。南宋B興十七年,知黃州沈虞卿刊刻於郡齋,是爲黃州刻本,爲現行是集之祖本。元、明未見刊本著錄,清乾隆二十五年有趙熟典刊本,序雲據自宋槧鈔本。明、清鈔本甚多,著名者有明萬曆三十七年謝氏小草齋鈔本、明沈氏野竹齋鈔本,亦皆源自黃州刊本。
オニ慰萄a鈔本,其中‘宋刊本存卷十二至十六、卷十八至二十四,餘皆石門呂無党以謝氏小草齋本補全,故後亦錄謝肇跋。版心原有‘吾研齋補鈔’五字’,今依本書體例刪去。由於此本流傳年代已遠,致少數頁面模糊,故再以小草齋鈔本抽補。
○第二册
寇忠愍公诗集
三卷 寇准撰 清康熙吴调元辨义堂刻本、傅增湘校並跋
オタ茏(九六一——一〇二三)字平仲,華州下(今陝西渭南北)人。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巴東縣。太宗朝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景德元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遼兵大入,中外震駭,准力主真宗親征,遂有澶淵之盟。後罷知陝州。天禧三年再相,次年又罷,封萊國公。累貶道州司馬、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卒於貶所,年六十三。仁宗朝追諡忠湣,《宋史》卷二百八十一有傳。
オプ荚诎蜄|時,曾自選其詩一百五十六首編爲《巴東集》一卷,糇誀懼序。此本在北宋時已有刊本流傳(邵博《書寇萊公題詩後》,見《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卷一百九十五)。南宋時,巴東縣重刻《巴東集》,將一卷析爲三卷刊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巴東集》明代猶有著錄,至清初已不可見,當亡失於明。《寇忠湣公詩集》三卷,爲仁宗景祐間知河陽軍州事範雍在《巴東集》基礎上增輯而成,計收詩二百四十首,分爲三卷,然亦‘有所持擇’、多有‘刪汰’(引語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二)。宣和五年,王次翁重刻此本於道州;隆興元年,辛≡倏讨於揚州。明嘉靖十四年,蔣鏊據上述二宋刻本重刊,是爲嘉靖本,每半葉八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四部叢刊三編》即據之影印,雖‘悉存宋板舊式’,然錯訛文字尚多(見張元濟跋文)。其收詩較宋本多三十首,當爲重刊時增補,是爲今之常見本。
オソ袼收傅增湘校跋、清康熙吳調元辨義堂刻本,收詩較嘉靖本多七首,凡二百七十七首,傅增湘曾用明謝氏小草齋鈔本校勘(見傅跋),若有異字,批於其旁,卷首末簡有傅氏題記一則,述其校事。辨義堂本及小草齋鈔本,皆爲罕見善本。且此本刻工精緻,其源蓋出於宋、明本,有足貴者。
钜鹿东观集
十卷 魏野撰 清鈔本
オノ阂(九六一——一〇二〇)字仲先,號草堂居士,陝州(今河南陝縣)人。終生不仕,卒,贈著作郎。《宋史》卷四百五十七有傳。
オノ阂霸娂在其生前已成集,名曰《草堂集》。《宋史》本傳稱:‘野爲詩精苦,有唐人風格,多警策句。所著《草堂集》十卷,大中祥符初契丹使至,嘗言本國得其上帙,願求全部,詔與之。’其時是以刻本與契丹使臣,抑或鈔錄與之,已不可知。魏野死後三年,其子魏閑將未編入《草堂集》之詩與原集‘混而編之’,即所謂‘出先君所著新舊詩四百篇’(薛田《鉅鹿東觀集序》)重編成集,更名曰《鉅鹿東觀集》。四百篇者,蓋取其整數而言,實止三百五十九首耳。‘但其中有零落不全者,閑既只取其比興緣情之作,則亦必有所刊削,故只存詩三百五十九首’(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所謂零落、刊削者,殆主要指舊集外所增益之‘新’詩。《宋史·藝文志》著錄爲‘魏野《草堂集》二卷,又《鉅鹿東觀集》十卷’。二本是時猶並行。衢本《郡齋讀書志》卷十九、《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四著錄《草堂集》皆二卷。《宋史》本傳同稱‘《草堂集》十卷’,蓋與《東觀集》相混宋本《草堂集》及魏閑原刻本久已佚。至明清時,所存宋紹定元年嚴陵郡齋刻本《鉅鹿東觀集》卷四、五、六亦已佚亡,有人遂將所殘宋刻本重編爲七卷,於是又有此集原爲七卷之誤說,如《四庫全書總目》。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論之甚詳,已爲確斷。明刻本已佚,今存清鈔十卷本十部,如鮑廷博校跋本、黃丕烈校跋本,清鈔七卷本亦有數部。宣統三年,趙詒琛據金兆芝校鈔十卷本刊入《峭帆樓叢書》。貴池劉氏有影宋刊本。
オゴ睡爲清長洲張紹仁據宋本手校,卷內有‘張紹仁印’、‘學安’、‘吳郡張紹仁校’、‘讀異齋藏’等印記,爲清鈔中之尤善者,足資校勘。
胡正惠公集
胡则撰 清鈔本
オズ鷦t(九六三——一〇三九)字子正,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端拱二年進士,補許田縣尉,曆著作佐郎、貝州觀察判官、兩浙提舉,知睦州、溫州,累遷三司度支副使,出爲京西、廣西轉運使。乾興初,坐丁謂黨,降知信州,曆知福、杭、池、永興、陳等州軍,累遷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以兵部侍郎致仕。寶元二年卒,年七十七。理宗淳祐間追贈‘正惠’。事蹟見范仲淹《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誌銘》(《範文正公集》卷十二)、《宋史》卷二百九十九本傳,胡宗懋編有《胡正惠公年譜》一卷。ズ鷦t文集久已失傳,直至清嘉慶年間,其後裔胡敬始輯其詩文事蹟爲《胡正惠公集》一卷,付梓刊行。今未見刊本傳世。此清鈔本,前載嘉慶乙亥王登堦序,次爲胡敬所輯《正惠公年譜》,極爲簡略。據目錄載,是集名《宋侍郎胡正惠公集》,由‘遺文’、‘傳記’、‘附贈賀詩什’三部分組成,故正集題稱‘宋胡正惠公遺文事蹟合錄’,茲從目錄及王登堦序所稱‘遺集’,定其書名爲《胡正惠公集》。是集載遺文二篇、詩八首,而附錄傳記贈答資料頗夥,搜羅之功,誠不可沒。但胡則遺文留存世間者,當不止此數,如《宋會要輯稿》所載胡則奏議數劄,即未輯入。搜羅佚放,以成完帙,尚有待 人努力。
三卷(殘) 林逋撰宋刻本
オチ皱(九六七——一〇二八)字君複,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善行書,喜爲詩,隱居西湖孤山,賞梅養鶴,終身不仕,也不婚娶,舊時稱其‘梅妻鶴子’。卒諡
オ據《宋史》本傳載林逋詩‘今所傳尚三百餘篇’。衢本《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
四卷、補遺一卷 林逋撰 清季錫疇鈔校本
オチ皱蜕平及逋集宋刻源流,參見前書提要。ッ髑逡越担和靖詩集遞有刊本:一是正統本,始將逋詩爲四卷,幾爲以後分卷之准式;二是正德本,四卷之外,增《附錄》一卷,當爲正統本之翻刻;三是明黑口本,刊刻年代不詳,《四部叢刊初編》即據之影印;四是萬曆本,共七卷,乃何養純編校。清代刊本較明本更多,有康熙四十七年吳調元務滋堂姳尽⑼羰瞎畔銟强瘫尽⑶隆十年深柳讀書堂刻本、道光元年石氏獨學廬刻本、道光四年葉氏友石齋刻本、葉夢龍廣州寫刊本。以上清刻本,相承刊刻,除乾隆本之外,皆源於萬曆本。道光以下,又有同治十二年長沙朱氏刻本、光緒二十一年俞氏清陰堂刻本、宣統二年上海文瑞樓石印本。民姸十四年,商務印書館出版邵裴子校本。除國內刊刻之外,還有日本貞享丙寅(清康熙二十五年)京都柳枝軒茨木多左衛門刻本,題曰《
オュ图雖刊本較多,然鮮有鈔本,今所收清季錫疇鈔校本,據卷端標注,當鈔自明萬曆何養純編校本,而卷帙則依正德本,可推知錄者曾據二本比勘娪謸卷末跋文,錫疇曾用‘殘宋本校一過’,其文內批註之字,即出自殘宋本。卷內有‘鐵琴銅劍樓’等印記,知此本曾爲常熟瞿氏收藏。
武夷新集
二十卷 楊億撰 清嘉慶刻本
オ楊億(九七四——一〇二〇)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太宗雍熙元年,年十一,召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命試翰林,賜進士及第。真宗時仕至翰林學士、工部侍郎n仁宗時追諡‘文’。億才思敏捷,工詩文,詩爲‘西崑派’首領。著作甚富,有《括蒼》、《武夷》、《潁陰》、《韓城》、《退居》、《汝陽》、《蓬山》、《冠!贰n內外制》、《刀筆》諸集共一百九十四卷,今僅存《武夷新集》二十卷。《宋史》卷三百五有傳。
オァ段湟男录》二十卷乃作者自編,其時當已刊刻,n代諸家書目亦有著錄。然宋槧本久已亡佚,有元一代,有無槧刻,不得而知。今所可知者,宋以後最早之刻本,爲明弘治年間陳璋校刊《
オゴ吮炯辞寮螒c十六年浦城祝氏留香室刊本,經梁章鉅據李繡刻本重新考訂,由祝昌泰刊刻。由於李繡刻本‘剞劂未精,中間訛脫字不一而足’(梁章鉅《跋留香室刻武夷新集》),梁章鉅‘凡就舊本改正一千餘字’(見上引祖之望文)。並于集中刪去已見於《西崑酬唱集》之九首詩,以輯佚十二篇詩文U入本集,另以輯佚二十篇編爲《楊文公逸詩文》一卷,附於二十卷之末,增補凡三十二篇。刻入《浦城遺書》之中。此本較之李繡原刻,固後出轉精,即於較早之翻陳刻本,亦可互爲補充。
河南集
三卷 穆修撰 清鈔本、傅增湘校並跋、章鈺跋
オツ滦(九七九——一〇三二)字伯長,鄆州(治今山東東平)人,徙居蔡州(今河南汝陽)。真宗大中祥符二年進士,歷任泰州司理參軍,潁州、蔡州文學參軍,明道元年卒,<五十四。修剛介寡合,不事章句,力主恢復韓、柳古文傳統,嘗刊韓、柳集行於世。《宋史》卷四百四十二有傳。
オ慶曆中,其門人祖無擇訪得所著詩<數十首,集爲三卷,題曰《河南穆公集》。當於其時已付刊刻。至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永州州學教授歐陽椿得穆修之文,令人校勘,亦當付梓。《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題曰《穆參軍集》,殆指此刻本。《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二稱:‘蓋南宋時通用此名’,可爲佐證。清嘉慶間猶存之宋刻本,從其避‘構’字之諱及有淳熙丁未劉清之跋文,可推知爲歐陽椿刻本。元、明間有無刻本,已不可考知,清有刻本四種:一是順治間馮秋水金陵刻本(見王士禎《漁洋文》卷十二);二是嘉慶十六年穆士榮樹香堂刻本;三是巴陵方氏碧琳琅館刊《三宋人集》本;四是宣統間沈氏《枕碧樓叢書》本。今所存多部清人鈔本,皆源於南宋歐陽椿刻本,而《三宋人集》、枕碧樓叢書二刻本,皆從清鈔"出。
オソ袼收傅增湘藏校鈔本,亦源自南宋歐陽椿刊本,前有祖無擇《序》一篇,篇末有朱彜尊跋語一則,知爲朱氏移錄。卷尾有傅增湘校跋及覃氏校"記及圖章,此本歷經通人,蓋亦來歷有自,爲清鈔中之較著者。《穆參軍遺事》一卷,何人所編,已不可知,姑亦附載於後。
文庄集
三十六卷 夏竦撰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オハ鸟(九八五——一〇五一)字子喬,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以父死事補官,景德四年舉賢良方正科,累遷知制誥,出知諸州。曆參知政事、樞密使,封英國公,進鄭國公,卒,諡文莊。竦天資好學,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曆,外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有《文集》一百卷,《策論》十三卷,又著/古文四聲韻》五卷(存)。《宋史》卷二百八十三有傳。
オハ鸟滴募由其玄孫伯孫編次,當時/未刊板。至紹興十年,後裔始刻於鄂州,凡一百卷。百卷本《夏文莊集》及《策論》至明代亦已散佚。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夏英公文集》一部五冊,缺’。又《 竹堂書目》卷三載‘《夏英公文集》十五冊’,恐亦非完帙。其後書目皆不見載,蓋已散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二稱:‘其集本一百卷,《宋史·藝文志》著錄,今已不傳,茲據《s樂大典》所載,兼以他書附益之,尚得詩文三十六卷。’
オデ迩隆翰林院鈔《大典》本《文莊集》,爲現存夏竦文集之祖本,《四庫全書》即據此鈔本s入,民國時又據文淵閣四庫本影印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比勘庫本,此本更爲原始。原鈔有誤處,庫本已經校改。如卷三十六《偶成》三詩,之一‘非才徧曆清華地,悟佛方爲正足身’,‘正足’:庫本已改爲‘止足’;之三‘燕雀紛紛出亂麻,漢家兩岸使君家’,‘漢家’:庫本已改爲‘漢江’。又卷末詩餘唯留《喜遷鶯》一題,而無正文。庫本則有全詞,按語稱據《青箱雜記》補錄,並雲‘本詞《大典》文闕,今補入’。凡此皆可見其初從《斓洹蜂洺鲋情況,故此爲貴。
范文正公文集
二十卷 范仲淹撰 北宋刻本
オシ吨傺(九八九——一〇五二)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仕至參知政事,卒,贈兵部尚書,諡文正,仁宗親書其碑曰‘褒賢之碑’。《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有傳。仲淹所著有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奏議》十七卷、《兩府論事》三卷(又名《政府論事》,今存二卷)、《尺牘》五卷(今存二卷)。宋代諸家著錄書名、卷數亦多有異同,蓋刊刻年代不同,時有散佚,亦續有輯補故也。
オシ妒衔募本名《丹陽集》(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二),諸家著錄宋時已有二種名稱、四種版本傳世,即《範文正公文集》十五卷、二十卷本,《丹陽集》八卷、二十卷本r據傅增湘《北宋本範文正公文集跋》推測,二十卷本《丹陽集》當刊於元豐六年之前,而二十卷本《範文正公文集》初刻當於元祐初年。其後有南宋乾道饒州刊本,淳熙、嘉定遞修本,元代天曆歲寒堂本即據遞修本重刊。明嘉靖間,範氏家塾歲寒堂有重刊天曆本。萬曆三十六年,又有松江r毛一鷺刊《範文正公文集》十二卷本。至清代,又有康熙四十六年范氏裔孫能—5‘合家藏諸本,細加校勘’,於家塾歲寒堂刊成《範文正忠宣公全集》,又有道光十年重刻本、宣統重刻本。
オァ豆犖恼公文集》今存北宋刊二十卷本,卷一、卷七、卷二十有鈔配。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著錄曰:‘北宋刊本,半葉九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闌。宋諱暑、樹、警,皆爲字不成,桓字不避,是欽宗以前刻本。按:此嘉定廖氏藏書,爲陳立炎捆載北來,特留此相示。惜缺首冊,攜來者爲十五、十六兩卷,故祗記大略,未能詳盡也。’又據傅氏《北宋本範文正公集跋》所推考,此本當爲元祐初年刻本铱工精美,而其他版本之文字錯訛皆可以此本校正,版本價值,可稱佳善。
○第三册
范文正公文集
二十卷 范仲淹撰 北宋刻本
(見上)
一卷 孫複撰 清鈔徐坊校跋本
オ孫複(九九二——一〇五七)字明複,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舉進士不第,退居泰山,世稱泰
オァ端问·藝文志七》著錄‘《孫複集》十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衢本)卷十九著錄爲《睢陽小集》十卷,《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五著錄爲《睢陽子集》十卷。疑原題爲《睢陽子集》,元代以後文集散佚,僅存詩文一卷,故鈔者遂改題‘小集’。清乾隆間,趙國麟得鈔本《孫明複小集》一卷,計詩文二十二篇,附錄三篇。是爲趙本。趙本轉相傳錄,遂有多種鈔本,如李文藻鈔本、彭元碇聖道齋鈔本、鮑廷博知不足齋鈔本。其中,李文藻鈔本直接從趙氏本過錄,又有其手校,遂爲珍貴。李文藻又錄副本寄贈紀昀,《四庫全書》即以此本爲底本,著錄爲‘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其《提要》曰:‘案《文獻通考》,載孫複《睢陽子集》十卷,《宋史·藝文志》亦同。此本出自泰安趙國麟家,僅文十九篇,詩三篇,附以歐陽修所作《墓誌》一篇,蓋從《宋文鑑》、《宋文選》諸書鈔撮而成,十不存一。然是集久佚,得此猶見其梗概。’乾隆四十年,聶鈫據李文藻過錄本校以他本,刊於杏雨堂。杏雨堂刻本之後,有道光十三年徐宗幹合刻本《
オデ逍旆恍0镶n本,錄有李文藻、羅有高校語及跋文。此本源於李文藻鈔本,且經多人校勘,價值當不在李文藻原本之下。
武溪集
二十一y 餘靖撰 明成化九年刻本
オヰN靖(一〇〇〇——一〇六四)本名y古,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天聖二年進士,曆贛縣尉,遷秘書丞、右正言,屢以直言見責。皇祐間曆知桂州、廣南經略安撫使,平儂智高,遷給事中。累知廣州,英宗即位,拜工部尚書,代還,病卒,年六十五,諡襄y著有《文集》二十卷、《奏議》五卷、《三史刊誤》四十卷。事蹟見歐陽修《餘襄公神道碑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二十三)、蔡襄《餘公墓誌銘》(《蔡忠惠集》卷三十六)、《宋史》卷三百二十本傳,今人余國屏編有《餘忠襄公年譜》。ヰN靖集,《神道碑》載錄爲五卷,未見傳世。通行二十卷本,爲嗣子仲荀所編,計有‘古、律詩一百二十,碑、誌、記五十,議、論、箴、碣、表五十三,制誥九十八,判五十五,表、狀、啓七十五,祭文六’(周源序),初刊年代不詳。《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並著錄二十卷本。其‘《奏議》五卷’(《宋志》稱三卷)蓋單行,故集中不載奏議一體,原本今已散佚。其文集至明代已不易見,故明成化九年丘濬序《武溪集》即稱‘餘公文僅得其《潮說》及諸書判,蓋莫能睹其全也。求之天下幾三十年,今始與《曲江集》並得於館閣群書中’。丘濬以此本付韶州太守蘇韡、同知方新、通判塗瞕,刻置郡齋,是爲現存最早的餘靖集刊本,凡二十卷,每頁十一行二十二字,大黑口,四周雙闌,當源自宋本。其後有嘉靖十三年唐胄刊本,清修《四庫全書》即採錄此本;又有嘉靖四十五年劉穩刊本、南明隆武二年g超龍刊本,均源於成化本。清代有康熙三十六年程履新刊本、嘉慶十八年芸香堂翻刻本,則以鈔本爲底本,較之明刻諸本,‘輾轉傳訛,在所不免’。故今存明清諸本中,以成化刻本爲最早,亦最善,其後諸本雖號稱勘校,實則據g意略有改動而已,如改‘蕉蒲’爲‘萑蒲’、‘昌其鋒鏑’爲‘冒其鋒鏑’(卷十三《判詞》)、‘乞廼濫恩’爲‘乞廻濫恩’(卷十四《免知制誥狀》)、‘奉敕該知桂州’爲‘奉敇改知桂州’(卷十四《桂州謝上表》)之類,而乏本校之功。一九四六年,商務印書館據瞿氏鐵琴銅劍樓所藏本影印入《廣東叢書"第一集,增入黃慈博所輯《武溪集補佚》一卷及《餘襄公奏議》二卷,較爲完備。該本雖稱據成化本影印,實則其版式每半頁十行、行二十字,與成化本異(與嘉靖四十五年劉穩刻本同),而且文字亦多差異,可見所據底本實非成化"年刻本,或即嘉靖十三年唐胄(實爲鄭騮)刻本。茲據成化原本影印,得其本源;末有黃丕烈跋,蓋曾經黃氏收藏,又增其身價矣。
河南先生文集
二十七卷、附錄一卷 尹洙撰 明鈔本
オヒ洙(一〇〇一——一〇四七)字師魯,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仁宗天聖二年進士,又中書判拔萃科,曆館閣校勘、太子中允、陝西經略判官,知秦、涇、渭、慶、潞等州,兼領涇原路經略公事,坐以公使錢爲部將償債,貶監均州酒<。七年卒,年四十七。尹洙爲北宋古文運動先導,其文師法韓、柳,簡煉有法;其學長于《春秋》,又喜論兵。著有文集及《五代春秋》二卷。事蹟見歐陽修《尹師魯墓誌銘》(《歐陽文忠公集》附錄)、《宋史》卷二百九十五本傳<ヒ洙文集在宋時即已廣爲流傳,版本多異,僅以卷帙而言,宋人記載亦多歧異:范仲淹《河南集序》稱有集二十七卷(《隆平集》、《東都事略》同);歐陽修稱有‘俗本’及李厚所編‘十卷’本(《與梅聖俞第二十八書》);《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尹師魯集》二十卷(尤袤《刊尹洙集跋》同);《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著錄《尹師魯集》二十二卷,又有《書判》一卷;《讀書附志》卷下著錄‘《河南
宛陵先生文集
六十卷、拾遺一卷、附錄一卷 梅堯臣撰 明正統四年刻本
オッ穲虺(一〇〇二——一〇六〇)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又稱宛陵先生。以蔭補河南主簿,曆知建德、襄城二縣,累官鎮安軍節度判官。皇祐三年召試,賜同進士出身,補國子監直講,終尚書都官員外郎。至和五年卒。堯臣積極參與北宋詩文革新,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U詩風平淡質樸。其詩論見於《梅氏詩評》、《續金針詩格》。又喜言兵,注《孫子兵法》十三篇。又撰《唐載記》及文集若干卷。事蹟見歐陽修《梅聖俞墓誌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三十三)、《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本傳,元張師U編《宛陵先生年譜》。堯臣詩文,最初由妻侄謝景初編次爲十卷,亡歿後歐陽修又收其遺稿千餘篇,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編爲十五卷,元符間宋績臣又編未入文集詩爲《外集》十卷。《墓誌銘》稱‘文集四十卷’,《直齋書U解題》卷十七著錄《宛陵集》六十卷、《外集》十卷,《宋史》於本傳既載《宛陵集》四十卷,又于《藝文志》著錄《宛陵集》六十卷、《後集》二卷。六十卷本蓋裒輯諸本而成,南宋紹興十年、嘉定十六年兩度刊刻。紹興刻本久不傳世,嘉定刻本今殘存三十卷,原件流落日本,張元濟攝U膠捲,於一九四〇年由上海涵芬樓影印出版。現存全本,以明正統四年宣城太守袁旭重刻本《宛陵先生文集》六十卷、《拾遺》一卷爲最早。此本載汪伯彥序,當源於紹興本,但據傅增湘《宋本宛陵先生集跋》稱,取此本校宋刻殘帙,除文字異同外,尚少詩近百篇,當由明人偷工減料所致U甚至卷首歐陽修序‘次爲十卷’也被強改爲‘六十卷’。但此本卷末輯錄宋元人序跋、墓誌及哀祭、年譜序等資料甚豐,又《拾遺》輯錄詩文三篇,似頗慎重,非草率刪略U所爲。而且此本在編次上與殘宋本基本一致,而其篇目較宋本相去甚遠,不免令人費解,因此張元濟懷疑在宋本與正統本之間,還出現過一個刪削本,正統本據此刪削本重刻,自然難免錯漏。儘管正統本有不如人意處,但後出諸本,如明萬曆四年姜奇方刻本(《四部叢刊初編》據以影印)、清康熙八年柯炌刻本、康熙二十六年梅枝鳳家刻本、康熙四十一年徐惇複刻本、道光十年梁中孚重刻本,均源出正統本,因此正統刻本的價值不容低估。清刻諸本在編次上對正統本有所校改,附錄有所增益,而道光刻本不僅增加了年譜等重要附錄資料,在文字校錄、遺文搜集方面也用力較勤,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今人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一九八〇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據諸本校補殘宋本,重編爲三十卷,編年彙注,遠勝諸本,可參閱。茲據正統瓯居坝。原書各卷目錄、正文分別編碼,今以卷爲單位編通碼。
○第四册
宛陵先生文集
六十卷、拾遺一卷、附錄一卷 梅堯臣撰 明正統四年刻本
(見上)
徂徕文集
二十卷 石介撰 清張位鈔本
オナ介(一〇〇五——一〇四五)字守道,一字公操,嘗躬耕講《易》於徂徠山下,人稱徂徠先生,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東南)人。通經學古,與孫複齊名。仁宗天聖八年進士,曆鄆州、南京、嘉州推判官,召爲國子監直講,累官太子中允,直集賢院。以作《慶曆聖德詩》專斥夏竦,懼禍求出,跺е萃ㄅ校未赴任卒,年四十一。石介以力攻西崑體,促進古文運動知名,但其言辭過激,行文怪澀,又開太學體不良之風。其詆世無忌,觸忤權貴,以致死後幾罹開棺之禍。著有《易解》、《唐鑑》及文集等。事蹟見歐陽修《徂徠
镡津文集
二十卷(存十七卷) 釋契嵩撰 元刻本
オテ踽(一〇〇七——一〇七二)字仲靈,自號潛子,俗姓李,母鍾氏,藤州鐔津(今廣西藤縣)人。七歲出家,遊歷湖湘,受教於筠州洞山聰禪師,後居靈隱寺,作《原教》、《孝論》十餘篇以會通儒、釋。皇祐間居越之南衡山,著《禪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十二卷。嘉祐間與楊蟠、僧沖晦遊,有《山遊唱和詩集》。複入京獻書,賜號明教大師。歸杭州,住佛日禪院、靈隱寺。熙寧五年卒。テ踽酝ǚ鸬淙寮,行文筆力雄偉,論端鋒起,力證佛儒二道相合。所著《傳法正宗記》、《傳法正v定祖圖》、《傳法正宗論》已收入佛藏。又有《嘉祐集》、《治平集》,凡文集百餘卷,六十餘萬言。其後散佚,至紹興間僧懷悟搜其遺文,僅得其半,編爲十八卷,又以所輯詩一百二十四首編爲二卷,合計爲二十卷,是爲各本之祖。元代僧人頗重是集,屢經刊刻,流傳至今者以元至元十v年刻本(日本米澤文庫藏)爲最古,又存元至大二年刻本(日本內閣文庫藏),二本均經後人修補。入明,有永樂八年嘉禾僧人刊本,析卷爲二十二,而所收詩文則與元刻本無v。至弘治十二年,釋如巹翻刻永樂本,序稱‘舊板微有誤處,則校也’,然仍是永樂本面目(《善本書所見錄》卷四)。弘治本爲四庫底本,又收入《四部叢刊三編》,最爲v行。此外尚有萬曆丁未徑山寺刊十九卷本、光緒二十八年重刻本,亦係卷次分合之異。可見,是集自懷悟編輯之後,已基本定型,惜宋刻未見傳本,當以元刻最爲近古。此元本爲釋正傳、彌滿所刻,原件藏國家圖書館。僅存十七卷及卷首、總目,版式與傅增湘所記元至大二年刻本‘十二行二十四字,細黑口,左右雙闌,每卷後列捐貲助刊人姓一行或數行。前屏
居士集
五十卷(存二十九卷) 歐陽修撰 宋衢州刻本
l歐陽修(一〇〇七——一〇七二)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仁宗天聖八年進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後入朝l官,因參與朝政改革,性格剛烈正直,多次貶官外放,最終仕至參知政事。死後特贈太子太師,諡文忠。歐陽修一生經歷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學術活動涉及文學、史學、經學、金石學、譜牒學、詩話學、目錄學等諸多領域,均有首創性貢獻。尤其是文學創作,文備衆體,各極其l,爲著名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力倡文學革新,反西崑,斥太學,奠定平易流暢之文風,又借助行政力量,獎掖後學,被尊爲詩文革新領袖,北宋文壇宗師。著述甚豐,撰有《唐書》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自著《五代史》七十四卷、《易童子問》三卷、《詩本義》十四卷、l居士集》五十卷等。歐陽修詩文集編,始於其晚年親自編定《居士集》五十卷。據《居士集》有關序文,可知《內制集》、《外制集》、《歸田錄》、《集古錄跋尾》等,亦在歐陽修生前成書。歐陽修去世後,其子歐陽發、歐陽棐等輯其著述爲傳家本。文集除《居士集》外,蘇轍《歐陽l忠公神道碑》載其尚有《外集》若干卷。由於著者文名遠播,在北宋末、南宋初即已出現各地競相編刻其集之盛況,諸如廬陵本、京師舊本、綿州本、眉州本、吉州本、蘇州本、閩本,以及衢本《奏議》、韶州《從諫》、浙西《四六》等,傳本繁夥。其中尤以元祐間蘇軾編本、宣和間歐陽l校寫本、歐陽建世以告敕宣劄編年校定本等較爲知名。南宋光宗紹熙年間,周必大以其集‘別本尤多’、‘訛謬不可讀’,乃與其子周綸及鄉賢孫謙益、丁朝佐、曾三異、l柯、王伯芻、羅泌等,遍集海內各本及總集、史書等參校,歷時五年有餘,精心編成《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年譜》一卷、《附錄》五卷。該本校訂編刻幾近完美,堪稱宋代別集整理之典範。此本一出,綿、韶、衢、吉諸地之本相繼失傳,元明清時期歐陽修文集刊本,均據周本l刻。近現代各種叢書,如《四部叢刊》、《四部備要》、《宋廬陵四忠集》等,均採用周刻本。ビ伸吨鼙境R娨椎茫本叢書避而不錄。此次採錄的宋衢州刻本《居士集》,雖僅殘存二十九卷,卻爲近代藏書家珍爲‘秘笈孤本’,l藏清宮內閣大庫,後流入民間,傅增湘得于翰臣劉啓瑞家,朱益藩贊其‘楮墨精良,字得北宋歐體,洵人間之瑰寶’。周必大本校刊異文,多取正於是本,其校勘價值不言而喻。
○第五册
居士集
五十卷(存二十九卷) 歐陽修撰 宋衢州刻本
(見上)
二十卷、遺粹十卷 歐陽修撰 明嘉靖二十六年郭雲鵬刻本
オ歐陽修生平事蹟及文集版刻情況,參見前書提要。プ运我詠恚瑲W陽修文集不僅編刻m夥,而且文集選本也複不少。如陳亮《歐陽文忠公文粹》、朱熹《歐陽文忠公南豐曾舍人文粹》、明馮忠《
文潞公文集
四十卷 文彥博撰 明嘉靖五年刻本、傅增湘校本
オノ膹┎(一〇〇六——一〇九七)字寬夫,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仁宗天聖五年進士。曆仕仁、英、神、哲四朝,累官參知政事、樞密院使、平章軍國重事,爲將相五U年,爲北宋有名重臣。事蹟見《宋史》卷三百一十三本傳。ノ膹┎┲述,據《宋史·藝文志》載,有《文彥博集》和《顯忠集》二種,然惟有《文潞公文集》存世。據《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四引葉夢得爲其集所作序雲:‘兵興U來,故家大族多奔走遷移,於是公之集藏於家者散亡無餘。其少子維申稍討求追輯,猶得二百八十六篇,以類編次,爲略集二十卷。’據此可知文彥博集收文最爲完備者爲其家所收藏,惜未及刊行即因宋金戰亂而散佚。其刊行於世有三:一爲陳振孫《直齋書錄U題》卷十七著錄之四十卷本;一爲葉夢得所雲之二十卷本;一爲《宋史·藝文志》所著錄之三十卷本。但三十卷本存在著兩種可能:一是確有其本,爲《文潞公文集》之另一版本;一是可能爲《宋史》編者著錄時,誤將四十或二十寫成三十,考慮到《宋史》成U草率,魚魯之訛時或有之,故作此推測並非無據。而文彥博集存於今者,惟陳《錄》著錄之四十卷本,其刊本最古者,乃明嘉靖五年王溱所刻。此外,《四庫全書》本雖與嘉靖本源於同一系統,但有一定差異,據《總目》卷一百五十三雲是兩淮鹽政采進本,又據傅增湘校本末跋雲,有文瑞U鈔本,今核傅氏據文瑞樓鈔本校嘉靖本所改字句,可推知《四庫全書》所據兩淮鹽政採進本或即文瑞樓鈔本,或《四庫》本與文瑞樓鈔本同源。
嘉靖五年刊本爲現存《文潞公集》最早刻本,但此本脫、訛、倒、誤不少,傅增湘以此爲底本,校以文瑞樓鈔本,所校之字,批於被校字旁;所補之字批於原空闕處,如卷三十四‘十二月手劄子’後脫
四十e(存卷十七至卷三十四) 張方平撰 宋刻本
オ張方平(一〇〇七——一〇九一)字安道,號
張方平文集編次甚早,《樂全集》卷三十四《謝蘇子瞻寄樂全集序》,謂熙甯中任南京留台時,將其文稿付一吏編次,蘇軾並作序,但此集刊否未詳,蓋今本《樂全集》即在此基礎上編次而成。考王鞏所作張方平《行狀》、蘇軾所作《墓誌銘》,均雲有《文集》四十卷,與《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宋史·藝文志》及《文獻通考·經籍考》著錄同,亦與今存文集卷帙合。又考趙希弁《讀書附志》卷下謂尤袤於淳熙九年將《樂全集》和《玉堂集》‘重刻於江西漕台’,則淳熙以前,方平文集當久已刊行。然淳熙前刻本今已不存,尤氏重刻本亦僅存此本,彌覺珍貴。然此本卷帙亦已不全,存卷十七至卷三十四。集中宋諱:‘玄’字注‘聖祖名’,‘頊’字注‘神宗廟諱’,‘桓’字注‘欽宗廟諱’,‘構’字注‘太上禦名’,‘慎’字或注‘今上禦名’,或闕末筆。除此宋刻本外,現存《樂全集》均爲鈔本,故此本之價值,不言自明矣。
四十卷 張方平撰 清鈔本
オ張方平行迹及文集編次、刊刻情況已見前述。方平文集宋刻本僅存尤氏重刻之《
○第六册
四十卷 張方平撰 清鈔本
(見上)
苏学士文集
十六卷、附錄一卷 蘇舜欽著 清康熙三十七年刻本、傅增湘校
オヌK舜欽(一〇〇八——一〇四九)字子美,自號滄浪翁,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少慷慨有大志,初以父任補太廟齋郎,尋舉進士,爲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因與范仲淹、富弼等善,爲政敵傾陷,坐用鬻故紙公錢召妓樂會賓客除名,流寓蘇州,卒。舜欽好爲古文、歌詩,其體豪放,善草書。《宋史》卷四百四十二有傳。據《歐陽文忠公集》卷四十一《蘇氏文集序》及卷一百四十九《與梅聖俞書》,知蘇舜欽文集最早爲戧栃捱x編,《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衢本《郡齋讀書志》卷十九、《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四均著錄爲十五卷,《宋史·藝文志》則著錄爲十六卷,何焯校《蘇子美集》跋雲‘按歐公序,出於公之所集錄者十五卷,今必紛更舊次懯六,是亦好妄而已’;《四庫提要》則以爲十六卷本乃‘後人又有所續入’。今可考知此書宋本者唯施元之三衢刻本,據前引何焯跋雲:‘載渠家有宋槧《滄浪集》,正懕疽病’然今不見著錄,蓋已亡佚。此外,又有明吳氏叢書堂鈔本,亦保留有宋板原貌,今亦不存。是集通行本,乃清康熙三十七年震澤徐氏刻本,《四庫》本、《四部叢刊》初編本及《四部備要》本,均據此本抄寫、影印或排印。此本目錄下題‘商丘漫堂先生宋犖鑒定’,末題‘震澤徐—P⒛钚蕖⑿飒—Q}七來同校’。目錄後分別載宋犖、孫岳頒、徐釚、徐—Q}、歐陽修《序》及《宋史》本傳。然徐氏本訛誤頗多,清何焯嘗據吳氏叢書堂鈔本、呂無黨校本等校勘此集,撰成校語,一一注明出處。何焯校本雖已不存,然清人過錄、臨摹何校本尚存數部,故校語仍存。本書所選之《蘇學士文集》,據傅增湘於卷末跋雲‘原本乃海昌唐仁壽所傳錄’,而虛底本當即徐氏本,書中間可見唐仁壽批語,如《附錄》黃庭堅詩上批雲‘此詩亦見《中吳紀聞》,仁壽’。而傅增湘不但過錄何焯校語於其上,且又據他書校之,其校正徐氏本之訛誤頗多,是亦舜欽之功臣矣。卷十六末及《附錄提嵊懈翟鱿姘蟻K過錄何焯題記,記其書藏校之事甚備。
安阳集
五十卷、家传十卷、別錄三卷、遺事一卷 韓琦撰 明刻安氏校正本
オロn琦(一〇〇八——一〇七五)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天聖五年進士,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魏國公,卒諡忠獻。テ浼以籍爲名,稱《安陽集》。陳薦《韓公墓誌銘》載《安陽集類》五十卷,說明其家藏本以類編之。《韓魏王家傳》卷十載韓琦亡後,神宗命其長子編其生前奏議,並‘=崇文院遣筆吏數人至相州,遂以《二府忠議》五卷、《諫垣存稿》三卷、《陝西奏議》五十卷、《河北奏議》三十卷、《雜奏議》三十卷上之……又有《安陽集類》五十卷,《祭儀》一卷,藏於家’,可資佐證。但《書錄解題》、=文獻通考》、《遂初堂書目》均著錄《安陽集》五十卷。《安陽集》在宋已有刊本,明正德本《安陽集》卷首曾大有《重刊安陽集序》謂‘數百年來,其集不知凡幾易梓’。萬曆十五年張應登等重刊是集,郭樸《重刊序》稱其所據=本‘蓋傳自宋之季世’。萬曆三十七年,毛九苞編《韓魏公集》,其凡例言初刻本集‘廟諱已至光宗,若甯宗則稱禦名,可見皆甯宗時刻本’。惜各宋本今皆不存。《傳是=書目》有《韓魏公集》元刊本,現亦不存。現存《安陽集》爲明、清刻本,主要有明安氏校正本、明正德本、明萬曆本、晚香書屋本、清乾隆陳刻本、黃氏重修本、正誼堂本等。ガF存刻本中以明安氏校正本最早也最善。該本每半葉十二行二十五字,每卷題下有‘奉敕提督軍政監察禦史前翰林庶吉士安成尹仁校正’一行,刊刻年代不詳,但據
赵清献公文集
十卷趙抃撰 明汪旦嘉靖四十一年刻本、傅增湘校
オペw抃(一〇〇八——一〇八四)字閱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景祐進士,神宗初參知政事。卒諡清獻。テ湮募以諡爲名,稱《趙清獻公文集》。《書錄解題》、《文獻通考》、《宋史·藝文志》等著錄有《南台諫垣集》而無此集,但此集在宋已有多種刻本,贛州、衢州皆有刊本,景定元年衢州守陳仁玉曾以贛州本爲底本重刻,並有所增補。景定本原本已久佚,現北圖藏有景定元年刊元、明遞修本二部,一部九冊,一部十三冊;另有相同板本之殘宋本一部,存卷七至十六。該殘宋本爲明刊十卷本之祖本。明刻十卷本以成化七年知衢州府事閻鐸刊本最早,其將殘宋本改爲十卷旯市蚍Q‘重編’。閻氏十卷本爲後來十卷本之祖。據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記,該本十一行二十字,黑口,四周雙欄。有至治首元仲冬二十又六日蒙古晉人僧家奴序與景定元年八月郡守天臺陳仁玉序。嘉靖元年與四十一陾钣心辍⑼舻┓謩e重刊閻本。汪本卷首有時任衢州知府揚凖序,稱舊板‘字畫脫落,幾不可讀,因謀諸二刺
○第七冊
直讲
三十七卷、外集三卷、年譜一卷李覯撰 明正德孫刻本
オダ钣M(一〇〇九——一〇五九)字泰伯,宋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歷任太學說書、權同管勾太學。以文p知名,通經術,世稱旴
东莱標注老泉先生文集
十二卷 蘇洵著 舊題吕祖謙編注 南宋紹熙刻本
オヌK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人稱號老泉,眉山(今屬四川)人。善爲文,歐陽修等薦試秘書省校書郎,以霸州文安縣主簿同修禮書。書成而卒。事蹟見《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文苑傳》。撰《太常因革禮》一百卷(與姚闢合編)、《謚法》三卷、《易傳》十卷(未完稿)、《皇祐謚録》二十卷、文集二十卷。
蘇洵文集,初未有專稱,歐陽修《文忠公集》卷三十四《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曾鞏《元豐類稿》卷四十一《蘇明允哀辭》、張方平《樂全集》卷三十九《文安先生墓表》,均稱洵有文集二十卷,未冠集名。至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始稱‘蘇明允《嘉祐集》十五卷’,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馬端臨《懌I通考·經籍考》從之。元修《宋史》,於本傳稱其有文集二十卷,於《藝文志》又稱其《嘉祐集》十五卷。蓋傳文鈔自碑傳,而志文則鈔自南宋書目,故有不同,蓋北宋時編爲二十卷,疑南宋有所散佚,乃編爲十五卷。今所傳《嘉祐集》有十五卷、十六卷、懯卷、十三卷、十四卷等不同版本。其十三卷、十四卷固出於明世重編,而二十卷、十五卷亦非宋本嫡傳。如三種二十卷本,一爲明崇禎十六年黃燦、黃煒《重編嘉祐集》(簡稱二黃本),乃於十五卷外,‘竭一時耳目之力,爬羅剔抉’,補入《辨奸論》等十餘篇,‘重加編纂,合二十卷’。二爲清康熙間邵仁泓輯刊《蘇老泉先生集》二十卷,實爲十六卷本之改編(蓋將《p法》分爲四卷附後而成)。三爲清道光中眉州三蘇祠刻《嘉祐集》二十卷,其編次近於‘二黃本’而別於‘邵本’,皆非宋世二十卷本。又如十五卷本,有明嘉靖張鏜翻刻灃南王公家藏本、清初蔡士英刊任長慶所校本,卷數雖與晁、陳著録相同,而內容頗與宋本異,《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三謂其脫落甚多,‘未必晁、陳著録之舊也’。
此本目録題《老泉先生文集》,正文則題《新校正老泉先生文集》,而卷尾又題《東萊標注老泉先生文集》。選録老蘇文六十五篇,篇下有説,以揭一篇大意;文中有注,以釋掌故時事;書眉有批,以揭文章關鍵。一似揭示範文,教以作文之法者所爲。每卷書名下署‘東萊呂祖謙伯恭編注’、‘君峰吳炎之校勘’,似以編注者爲呂祖謙、校勘者爲吳炎。然目録後吳炎題辭:‘先生父子文體不同,世多混亂無別,書肆久亡善本’,‘頃在上庠,得呂東萊手抄凡五百餘篇,皆誦習爲矜式者。因與同舍校勘訛謬,別爲三集。逐篇指摘關鍵,標題以發明主意。其有事蹟隱晦,又從而注釋之’,似呂祖謙僅有選編手抄之功,而文中注釋與批校之語,皆出吳炎及‘同舍’諸生所爲可見吳炎非僅於校勘而已。題辭一則稱‘先生父子’,一則稱‘別爲三集’,可見當時所爲共分三部,疑蘇洵、蘇軾、蘇轍文集皆嘗選評,今所傳唯洵文。今傳《經進東坡集事略》宋刻本六十卷(有殘卷),羅振常《考異》謂與《東萊標注老泉先生文集》同出,爲宋郎曄注、呂祖謙句讀《經進三蘇文集事略》之一。題識既謂‘逐篇指摘關鍵’‘事蹟注釋’,皆吳炎與同舍生所爲,則其作者自有主人,不必郎曄。吳炎字濟之,雍正《福建通志》卷三十、卷四十八皆有傳,謂爲邵武人,紹熙元年進士,累官太學博士。值韓侂胄擅政,乞外,判建寧。歷知江隂軍。嘉定七年興化軍,時稱‘儒吏’。而郎曄字晦之,南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師事張九成,嘗編《橫浦日新録》及《橫浦先生集》。孝宗淳熙十四年特奏得官,仕不甚顯,而以儒學名。嘗編《經進三蘇文集事略》(又稱《三蘇文集》)一百卷,光宗紹煕二年表進,不久卒。吳、郎二人雖然時代相近,亦皆從事於三蘇文集選注工作,但是事蹟與裏貫皆不相同,其各爲一人斷然可知。吳炎校刻在宋光宗紹煕四年,西元一一九三年;郎曄進書在紹熙二年,較之僅早二年。如果呂祖謙所鈔乃郎氏所注,吳炎豈有不知,何無一語及之?據《宋史·藝文志》,三蘇文選,尚有《三蘇言行》五卷、《三蘇文類》六十八卷、《三蘇翰墨》一卷,《遂初堂書目》又著録《三蘇遺文》種,可見編選三蘇文章,宋世已成風氣,並非只有郎氏一家,不必凡遇三蘇文章選注盡歸諸郎氏。此集編刻距今已八百餘年,爲老蘇文集現存最早之宋人注本。
嘉祐集
十五卷 蘇洵撰 宋刻本
オヌK洵事蹟與夫文集編刻情況,已見前述。宋刻十五卷本《嘉祐集》,目録前闕,唯存卷六《書論》、《春秋論》以下,自第七卷起至末,目録俱全。正文保存完好,唯自卷十五《送李才元學士知邛州》迄於‘何者’二字,殘以下半句及後二聯,其《送陸權叔提舉茶稅》以後七首亦皆殘闕。又因傳世既久,書後四頁八版下半頁,俱有壞濫闕字。卷首自闕頁處有‘蕘夫’、‘蓉江’等收藏印記。書後有清嘉慶中黃丕烈跋,稱‘(嘉慶)癸酉四月十四日,有書友攜此宋刻《嘉祐集》示餘’,‘雲出自松江故家。餘一見稱異。刻本之精,印本之爽,在宋本中可爲希有。雖首尾略闕,諸藏書家圖記已鈐於缺少處,崑山徐氏(乾學)收得時即如是。則缺失已久。’又曰:‘因檢舊時蔣篁亭(杲)校宋本核之,方知所據即是本。’並斷其爲徐乾學家舊物。卷四末有喬松年嘉慶戊辰(十三年)季秋跋,謂嘗從人(‘漢卿兄’)‘假觀數日’,又取‘蜀刻《三蘇集》’相校,‘異文凡二十許條,舉勝於今本’。又考其《權書·孫武篇》引‘九地’文字與《太平禦覧》同而與今傳本《嘉祐集》異,謂‘可與《禦覧》相發明,定爲北宋刻無疑也’。傅增湘《與子經(羅振常)書》稱:‘並有《與雷太簡》納拜書,乃各本所無,真奇秘也!’可見此本不犊天端问溃文字佳勝,而且內容也富於通行之本,有足多者。
此書目録後锻治十一年二月乙卯朔馮蘇觀後識語。其書端卷尾,遍鈐‘徐健庵’、‘乾學’、‘蕘夫’、‘丕烈’、‘閬源真賞’等藏印,曾經名家眼目,皆歷然可觀。一九二八年蟫隱廬刊《經進三蘇文集事略》載羅振常《老泉先生文集考異》謂‘《嘉祐集》傳世諸本概出於紹興之十五卷本’,從而否定北宋刻本存在。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卷十三《顧千里校嘉祐集跋》亦稱‘篁亭所據以校者爲宋婺州小字本’,婺州刻書盛於南遷之後,傅氏意亦否定其爲北宋T物。考以北宋文獻,其稱洵集概爲二十卷,至南宋乃始稱十五卷,故此十五卷者,當以南宋所刻爲實。儘管該本非出北宋,然與晁、陳二録所載卷帙相合,當爲南宋早期刻本,實海內孤絕,彌足珍貴。
类编增
八卷(殘) 蘇洵撰宋刻本
オヌK洵生平及文集編刻情況見前。洵集宋世文獻著録或爲二十卷,或爲十五卷,未有及於八卷者。此本目録題《類編老
該殘卷曾經清人瞿鏞收藏,卷首書末鈐有‘鐵琴銅劍樓’藏書印。《鐵琴銅劍樓書<》卷二十疑其爲‘北宋麻沙本’,若此判不誤,則當爲老蘇文集現存最早刊本,雖爲選本,亦不害其爲文字佳勝、內容可靠之善本。
嘉祐新集
十六卷、附録一卷 蘇洵撰 南宋紹興刻本
オヌK洵生平及文集編刻情況見前。洵文集宋世著録,或爲二十卷,或爲十五卷,而此本
十六卷,爲目錄書著録所未及。中國國家圖書館著録此本爲《重刊嘉祐集》十五卷,‘明嘉靖十一年太原府刻本,馮舒校補並跋。’ 今按,是書實十六卷,非十五卷,王嵐《宋人文集編刻流傳叢考》據二本形制、卷帙不同,予以駁正,甚是。十六卷本出自南宋紹興間,清徐乾學曾收有此書宋本,卷末題‘紹興十七年四月晦日,婺州州學雕,左奉議郎
ゴ吮揪砟┯旭T舒跋二行:‘乙酉夏,避兵莫城東之洋蕩村,借錢頤仲宋板校增。村中無事,十日而畢。六月二十七日,孱守老人。’孱守老人爲馮舒自號。舒乃明末人,乙酉即順治二年,遠在康熙邵仁泓校正以前。馮舒據宋本對此有所校補┰摃卷末附録當亦出其手鈔。
伊川击壤集
十八卷 邵雍撰 元刻本
オド塾(一〇一一——一〇六七)字堯夫,自號
ド塾籂懰未易學象數學開創者,也是理學詩派創始人,其詩作在南宋被稱爲‘邵康節體’(嚴羽《滄浪詩話·詩體》)。程顥《邵康節先生雍墓誌銘》稱雍有《擊壤集》,含古風、律詩二千篇(《郡齋讀書志》卷十九署作《擊壤集》二十卷)。據邵雍門人邢恕元祐六年所作《後序》稱‘其子伯溫裒類先生之詩凡若干首,先生固嘗自爲序矣,又屬恕以繫其後雲’。邵雍集應經邵雍手定,其子伯溫編類,刻于哲宗時。現宋刻本僅有殘卷存世,爲楊氏海源閣所藏,《楹書隅錄》初編卷五記載爲北宋刊本,有《內集》十二卷、《外集》三卷,或即邵雍本人所編。一九七五年又於江西星子縣宋墓中出土有《邵堯夫先生詩全集》九卷,與現存宋本有異。邵集於後代多次重刊,現存元刊二十卷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初刊本,明成化、隆慶、萬曆刊本,毛晉汲古閣刊《道藏八種》本,清康熙刊本,朝鮮刊本,日本寬文九年刊本等傳世。ケ緟部所收邵雍集爲元刊本,據傅增湘《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記載,此本原爲海源閣收藏。總十八卷,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卷首錄邵雍自序,卷末附邢恕後序,保存了初刻式樣。原書有闕佚,自卷十七《老去吟》詩後原缺,以明鈔本配足。是書楮墨精好,字體秀勁,當爲邵雍文集之精本。
洛阳九老祖龙学文集
十六卷、源流始末一卷 祖無擇撰 清鈔本
オプ鏌o擇(一〇一〇——一l八五)字擇之,蔡州(今河南上蔡)人。仁宗寶元元年進士,曆知南康軍、海州,廣東、荊湖北路提刑,廣東、湖北轉運使,進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神宗朝提舉西京禦史台,移知信陽軍。元豐八年卒。祖無擇嘗從孫複學經術,又從穆修學古文,‘足與尹洙相上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三)。事蹟見祖衍《龍學始末》(《龍學文集》附)、《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本傳。
無擇著述甚豐,然經靖康兵亂散佚,僅存十之二三,《遂初堂書目》著錄其《范陽集》,未知是全集抑或選本,源流不詳。至紹熙三年,其曾孫祖行輯其遺著編集爲十卷,名《煥鬥集》,並附其叔侄及同時人唱酬之作六卷,合爲十六卷。至紹定二年,又有趙國體補刊本,稱《祖龍學家集》十六卷,兩本今俱失傳。今存清鈔本十多部,多源自宋叮如李文藻鈔本(有跋,首都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彭氏知聖道齋鈔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丁氏舊鈔本(南京圖書館藏)、陸氏舊鈔本(日本靜嘉堂文庫藏)等,而國家圖書館藏舊寫本,鈐有明善堂、安樂堂二印,有趙國體跋,當源自紹定本。《龍學文集》的通行本當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其底本爲鮑士恭家藏本,亦屬鈔本,《提要》稱‘集中詩一百二十三首,文四十二首,詩下間注所作時地,頗爲詳審’。宜秋館李氏據南陵徐氏積學齋影宋鈔本刊入《宋人集》丙編,是爲《龍學集》僅存的刊本,其文字較之《四庫》本、明善堂藏舊鈔本等,互有訛誤,如‘民’‘尹’‘良’、‘焉’‘爲’‘馬’、‘北’‘壯’、‘受’‘愛’、‘輿’‘與’、‘實’‘寶’、‘末’‘宋’、‘大’‘天’、‘土’‘上’、‘渙’‘漁’、‘盧’‘虞’‘慮’之類形近訛誤,比比皆是。甚者《潁川陳君碑銘》一文乃分別竄入《宋故贈尚書工部侍郎清河張君神道碑銘》、《鄭都官墓表》二文中(明善堂本、《四庫》本並同),斷爛特甚。四川大學古籍所編纂《全宋文》時,即據清鈔本與庫本校勘李氏本,頗多刊正,且輯補遺文二十篇,可證祖行所謂僅存原作‘十之二三’,殆非虛語。則《龍學》一集行世者,輯本而已。今據明l堂藏舊鈔本影印,較之李氏刊本及《四庫》本,其文字佳處尚多。
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
三十六卷、別紀補遺二卷 蔡襄撰 清雍正甲寅刻本
オゲ滔(一〇一二——一〇六七)字君謨,興化軍仙遊(今屬福建)人。天聖八年舉進士甲科,曆官知諫院、起居舍人、知制誥、翰林學士,拜三司使。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賜諡忠惠。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三十五《蔡公墓誌銘》、《宋史》卷三百二十本傳。
ゲ滔骞書畫,擅長詩文。《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有《蔡君謨集》十七卷,《郡齋讀書附志》卷下著錄《文集》三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著錄南宋乾道時泉州有重刻本,增至三十六卷,王十朋爲作序。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謂十七卷本爲初刻,三十卷本爲蔡襄曾孫—V乜蹋王十朋所序三十六卷本則爲三刻雲。《宋史·藝文志七》則著錄有《蔡襄集》六十卷,不詳其源流。宋刊《莆陽居士公文集》三十六卷本尚有殘卷存中國國家圖書館(存卷七至卷三十四)。有明一代,蔡襄文集有兩種刻本傳世:明萬曆四十三年陳一元刻《蔡忠惠公文集》四十卷,附《別紀》十卷;明萬曆四十四年蔡善繼雙甕齋刻本《蔡忠惠文集》十六卷。明天啓二年顔繼祖刻蔡襄詩集二卷,題作《蔡忠惠詩集全編》,正文後附《別紀補遺》二卷,《補遺》由徐—3蹙帲宋玨輯補。至清代則有雍正刊本、光緒重刊本、《四庫》本傳世。
ケ緟部所收蔡襄文集爲清雍正甲寅刊本。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二載:‘此本僅古今體詩從宋玨本(按:即明天啓年m《蔡忠惠詩集全編》),更其舊第,其餘惟刪除十五卷、十九卷內重見之《請用韓琦范仲淹奏》一篇而已,則與十朋舊本亦無大異同也。’則此本當爲宋乾道泉州刊本之重刻。正文版式爲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其中異文以雙行小字標注于正文之下。每卷下題‘清裔孫仕—Tr霞甫、廷魁經五甫校梓’,卷末署‘晉江黃國儀懷一、徐居敬簡之校字’等字樣。《別紀補遺》二卷附正文後,分志行、政術謺法、談藝、鑒賞、茶事、荔品、恩遇、遺迹、述異、逸編十門,據徐居敬跋語稱,仍爲徐—!⑺潍k之舊。此藏本末三頁有壞爛。然瑕不掩瑜,仍不失爲蔡集之善本。
○第八冊
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
三十六卷、別紀補遺二卷 蔡襄撰 清雍正甲寅刻本
(見上)
邕州小集
一卷 陶弼撰 清宣統元年晨風閣刊本
オヌ斟(一〇一五——一〇七八)字商翁,零陵祁陽(今屬湖南)人。慶曆中,以軍功入仕,歷任州縣三十餘年,遷東上閤門使、康州團練使。元豐元年卒,年六十四。見黃庭堅/豫
黃庭堅稱陶弼‘平生不治細故,獨以文章自喜,尤號爲能詩,詩文書奏十有八卷’,《宋史·藝文志七》則著錄《陶弼集》十五卷,原集今已散佚,無從考較其致異之由。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稱嘗見明萬曆刊本《陶邕州小集》一卷,今已不見真迹。清乾隆時四庫館臣據浙江鮑士恭獻家藏本《邕州小集》錄入《四庫全書》,據《總》稱僅存詩七十三首。是集另有清勞格鈔本、清宣統元年刊《晨風閣叢書》本、李之鼎刊《宋人集》甲編本等。
ケ緟部所收《邕州小集》爲清宣統元年刊《晨風閣叢書》本。卷末有跋語雲:‘此卷道光戊子小寒後三日假於湖客鈔出,其原本後書“乾隆乙卯
十二卷、年表一卷 周敦頤撰 宋刻本
オブ芏仡U(一〇一七——一〇七三)字敦實,避英宗舊諱改今名,字茂叔,學者稱濂溪先生,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景祐中以舅父蔭入仕,曆知郴州、南康軍。熙寧六年卒,年五十七。南宋嘉定時賜諡元公,淳祐元年改封汝南伯。見《濂溪集》附錄潘興嗣《濂溪先生墓誌銘》、朱熹《濂溪先生行實》,《宋史》卷四百二十七本傳,宋人度正編有周敦頤年譜。
ブ芏仡U博學,善談名理,精于《易》,著有《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詩十卷。其文集在北宋未有刻本,至南宋時始有刻本傳世,《讀書附志》卷下稱,道州守蕭一致刻《濂溪先生大成集》七卷,又萍鄉進士易統刻《濂溪先生大全集》七卷,兩本互有差誤。明《內閣書目》卷三著錄宋刻本‘凡十二卷,內正集七卷、附錄五卷’,正與今存宋本相同。明清時代屢經刊修,現存有明嘉靖、萬曆捥靻櫩本,《四庫全書》本等。
ケ緟部所收周敦頤集爲宋刻十二卷本。卷首收錄度正撰掑ハ先生周元公世家》年表一卷,據度正跋語,稱其收輯佚文于周敦頤姻族、交遊之子孫,‘複收之附錄之後’,‘且記其本末,推明其造入之序’,跋後署‘嘉定十四年九月’,則此本當爲度正所裒輯,與明《內閣書目》所載宋刊本相同,然不知與《讀書附志》所載蕭刻、易刻本是否爲一源。是書正集七卷、附錄五卷,正集除收錄周氏詩文外,還兼收他人讜論唱酬之作,附錄則均爲周氏交遊、門人以及再傳弟子所著。其版式爲每半葉八行,行十五、十七字不等。字體端方遒麗,僅卷四之務實、愛敬、樂上數頁字體略異,似原有脫損,後加補刊雲。
二十五卷、附一卷 陳襄撰 南宋刻本
オリ愊(一〇一七——一〇八〇)字述古,又稱
リ愊逦募,葉祖洽、陳曄俱雲二十五卷,李綱撰陳襄文集序亦稱‘嗣子紹夫裒集公文章得古律詩賦、奏啓雜文凡三百六十餘篇’,‘合爲二十有五卷,而行狀、誌銘附於其後’。李綱序作於紹興五年,後人則多據此序判定紹興五年已有文集之初刻。紹興三十年,陳襄孫陳輝又重刻文集於贛州,並附其子陳曄所著年譜於集後,跋語稱‘裏人大夫徐君世昌嘗摹刻於家’,‘曆歲漸久,且將漫漶’,乃鋟之木。據此可知陳輝本當據徐世昌刻本再槧,徐本是否即紹興五年刻本已不可考知。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十六著錄陳襄集‘宋刊有二本,一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一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後一本當即陳輝刊本。現存《古靈先生文集》有宋刊本、傅增湘校跋鈔本、《四庫全書》本等。
本叢刊所收《
○第九冊
二十五卷、附一卷 陳襄撰 南宋刻本
(見上)
新刻
四十卷、拾遺二卷 文同撰 明萬曆刻本
オノ耐(一〇一八——一〇七九)字與可,以其爲文翁後,世稱
ノ耐詩文甚富,其文集據《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衢本《郡齋讀書志》卷十九、《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六及《宋史·藝文志》著錄,均爲四十卷本,然《丹淵集》卷首載有範百祿所作《文公墓誌銘》,雲其‘平生所爲文五十卷’,則四十卷本已非原帙之舊矣。蓋五十卷本未嘗刊行,而其曾孫文鷟刊行之時,其文或已散佚,遂重編爲四十卷。文鷟刊本今已佚,然據家誠之《丹淵集目錄跋》,知其分類不倫,特別是其詩以所居爲別,更爲家氏所譏。故慶元元年,家誠之守邛州,又取集重加釐正,以體分類,而卷帙則仍其舊,又增《拾遺》二卷及卷首《年譜》,自是家氏邛州本遂爲以後各本所祖。
ナ羌宋本明代諸書目多有著錄,惜今已佚,今所存最古者,乃明代萬曆刻本,而萬曆本又有二:一爲吳一標所刊,題《陳眉公先生訂正丹淵集》,除正集四十卷外,有《拾遺》二卷、《石室先生年譜》一卷、附錄一卷。另一本爲鹽亭縣令蒲以懌刊本,即本叢刊所選之《新刻石室先生丹淵集》,有正集四十卷、《拾遺》二卷、《年譜》一卷、《續編諸公書翰詩文》一卷、雜記一卷,又有萬曆四十年蒲以懌序。其書署銜爲‘宋尚書司封員外郎充秘閣校理新知湖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事上輕車都尉文同著’,故《增訂四庫簡目標注·續錄》據此考訂此本爲‘仿宋本’,是此本仍存宋本之原貌。今通行之《四部叢刊》及《四庫》本,係據崇禎四年毛晉汲古閣重修本影印或鈔錄,與本叢刊所收之鹽亭縣令蒲以懌刊本又有異矣。是本原書卷首與卷末或有散亂,今依卷首目錄及卷末署題,將原置卷末‘諸公書翰詩文’之後之‘墓誌’移至卷首‘年譜’後,將原置‘墓誌’後之‘拾遺’移置‘諸公書翰詩文’之前。
公是集
五十四卷、拾遺一卷劉敞撰 清光緒覆刻聚珍本、傅增湘校
オ劉敞(一〇一九——一〇六八)字原父,一作原甫,號公是,臨江軍新喻人(今江西新餘人)。慶曆六年進士,歷吏部南曹、知s誥、知永興軍等。劉敞以博學著稱,爲經學名家,尤善《春秋》。其一生著述頗豐,除《公是集》外,主要有《春秋傳》、《春秋權衡》、《春秋說例》、《春秋文權》、《春秋意林》、《弟子記》、《七經小傳》等。
歐陽修所作《劉敞墓誌銘》稱其‘有文集六十卷’。其弟劉攽所作《行狀》中只言有文集若干卷,但在《彭城集》卷三十四《公是先生集序》中又明言《公是先生總集》七十五卷。《讀書志》、《書錄解題》、《文獻通考》、《宋史·藝文志》也都著錄爲七十五卷。歐氏所言六十卷,可能是不包括《外集》十五卷。《公是集》在宋已有刊本,據祝尚書先生《人別集敘錄》考證,乃由其子劉奉世紹聖二、三年間刊於成都,是爲蜀本。周必大《周文忠集》卷十六《跋劉原父貢父家書》曰:‘《公是文集》僅有蜀本。’由於只有蜀本一種,再加上南宋戰亂不斷,至南宋末已不易見,但仍有。《永樂大典》各韻載《公是集》內容頗多,可見明初猶存。但此後除焦竑《國史經籍志》外,有明一代不見著錄。但此書並未完全亡佚,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便著錄有一不分卷明寫本,爲殘本,是天一閣範氏之書。清人又據此本轉相傳錄。《公是集》在清代尚存兩種傳鈔本一爲錢謙益、盧文弨翰文齋前後所藏,不分卷;二爲宏遠堂所藏殘本,祗存詩賦類。此二本傅增湘以爲‘舊時相傳之本,或出於宋代刊本’。但二本並不通行,其行世者爲四個輯本,一爲水西劉氏所刻《三劉文集》中的《公是集》卷,多采自《宋文鑑》,二爲錢塘祝允嘉所輯六卷本,三爲全祖望所輯二十四卷本,四爲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輯的《大典》本五十四卷。四者中,唯《大典》本輯錄最全。《大典》本收入《四庫全書》與《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此後《大典》本多有傳鈔與覆刻,如光緒廣雅書覆聚珍本等。
ヒ痪潘娜年,傅增湘得一乾隆鈔本,校光緒廣雅書局覆聚珍本,補詩三首文一首,而奪文訛字,訂正者復數百字。又與翰文齋、宏遠堂所藏兩種舊本相校,‘補出詩十六首、文六首,鈔附卷末’,作爲《補拾遺》一卷。今所選便爲此傅氏校本,卷首載劉攽《公是集原序》,序後有傅增湘題記;卷末有傅鈔《補拾遺》及《雜律賦自序》一文。
○第十冊
劉敞撰 明鈔本
オ劉敞生平與該集版本源流見前。是本有‘四明張氏約園藏書e等藏書章,每半葉九行二十字,首詩,次外制,次論說雜文,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著錄的明藍格寫本便是此本。此本有多處勾引、改字與增字,如《和貢甫瓜步詩》‘畏塗非吾遊土子愴明發’中‘遊’與‘土’被勾引,《出城》‘問之指跡水’中‘跡’被徑改爲‘積’,《題魏太祖紀》‘其高卓犖有以效其爲人’中‘高’與‘卓’之間加了一‘懷’字。這些批校爲何人所爲,不可考。另其《雜著八篇》中‘古者求士先退讓’下注‘太上嫌名’,此句稍後‘長’字下也注‘太上嫌名’,而《四庫全書》本此兩處均爲‘敦’字,疑爲避宋光宗趙惇之諱,此鈔本所據底本可能是宋甯宗時的本子。
南
三十四卷 曾鞏撰 金平陽刻本
オピ鞏(一〇一九——一〇八三)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嘉祐二年進士,仕至中書舍人。元豐六年四月卒,年六十五。鞏少有文名,師事歐陽修,文章有法度,極爲世人所推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見曾肇《曲阜集》卷三"子固先生行狀》、韓維《南陽集》卷二十九《曾公神道碑》、《宋史》卷三百一十九本傳。
ピ鞏著述頗豐,據曾肇《子固先生行狀》稱,鞏歿後由門人輯集《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外集》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又著錄《別集》六卷。南渡後,《續稿》、《外集》、《別集》即已有散佚,開禧乙丑建昌守趙汝礪、丞陳東于鞏族孫曾濰處得其殘餘,校定刊刻,編爲四十卷(見《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後世亦佚,唯《元豐類稿》保存尚完整。《元豐類稿》現存有宋刻殘本;金刻本《南豐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據元大德八年刊《元豐類稿》五十卷爲祖本翻刻者有明正統、嘉靖隆慶刊本。清康熙五十一年顧崧齡刊《元豐類稿》,除正集以外,又補集外文二卷、續附一卷,是保存曾鞏詩文最完備的版本。
ケ緟部所收《南豐曾子固先生集》,歷代藏書家均視爲宋刻本,《天祿琳琅後目》卷六、《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均稱爲宋建陽刊巾箱本。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十一更言‘宋刊《南豐曾子固先生集》,近年自僞滿州國宮內散出,爲清禮部尚書榮慶鄂卓爾氏之孫趙元方所得’,與元丁思敬所刻《元豐類稿》相比較,序次多寡迥異,見於丁本《類稿》者一百一十七篇,見於顧松齡所輯集外文者十六篇,另有五十四篇爲各本所未見。余氏推斷大概取之于《續稿》雲。後經學者荻ǎ此本實爲金代平陽刻本。原爲清廷舊物,書中鈐有‘太上皇帝之寶’、‘乾隆禦寶’、‘謙牧堂藏書印’等萦洠可證餘嘉錫之說。此本源於北宋舊槧,保留了北宋的避諱字,世間極爲罕見,也未見有翻刻本傳世,(參見陳杏珍、晁繼周校點本《曾鞏集》前言)。其版式爲每半葉十五行,行二十六字。儘管此本收文數量少於通行的《元豐類荨罚卷帙間亦有文字脫誤,並屢有蠹蝕漫漶之處,然其刊刻時代較早,傳世極稀,故彌足珍貴。
南
五十卷、續附一卷 曾鞏撰 明正統刊本
オピ鞏生平及文集版本源流已見前。是本爲明刻本之始。卷首有正統十二年姜洪序,稱宜興縣令鄒旦得趙琬寫本,又獲工部侍郎周忱示以官本,‘彼此參校,刻梓成’雲。陸心源《正統本元豐類稿跋》敘其源流稱,曾鞏文集有元大德丁思敬刊本,‘正統中,毘陵趙琬得鈔本,授宜興令鄒旦,旦複從侍郎周忱得官緟⑿8惰鳌K謂官本者,即元刊耳。元刊之後,以此本爲最古’(《皕宋樓藏書志》卷七十五)。陸氏所言與薑序合。是本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正文五十卷,略有缺損,如卷二十七《賀熙寧十年南郊禮畢大赦表》脫後半葉;舅氖五《
南
五十卷、續附一卷 曾鞏撰 明隆慶五年刻本
オピ鞏生平及文集版本源流已見前。是本爲明代諸刻本之一。#首有隆慶五年南豐邵廉序。正文五十卷,天頭、行間有傅增湘批校語,於此本版式、錯訛多有糾正。如書目卷二天頭批‘自《琅琊泉石篆》以下低一字’;卷四十九,原書每行四題,天頭批‘宋本每行#二題’。正文卷五《和貢甫送元考不至》詩題,於‘不至’旁增‘元考’二字,詩句‘一時驚豪捷’,旁批‘揵’,又於地角批‘宋本揵’。又,正文佳句,常有圈點,亦間有句讀。據傅氏書後跋語稱‘壬子四月二十日將出都,旋以事滯留,竭盡一月之力,補臨何義門圈點’云云,傅氏批校所據當爲有何焯批點之宋刊本。書末有《續附》一卷,通編爲卷五十一,輯錄曾鞏行狀、墓誌、神道碑,與正統本所列相同,並備收元大德丁思敬、明正統十二年姜洪、趙琬、成化壬辰謝士元等夹虬稀據此可推斷此書係據成化本重刻。然版式與正統、成化本不同,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字體豐潤,頗具明刻本特色。
○第十一冊
南
五十卷、續附一卷 曾鞏撰 明隆慶五年刻本
オピ鞏生平及文集版本源流已見前
是本爲明代諸刻本之一。卷首有隆慶五年南豐邵廉序。正文五十卷,天頭、行間有傅增湘批校語,於此本版式、錯訛多有糾正。如書目卷二天頭批‘自《琅琊泉石篆》以下低一字’;卷四十九,原書每行四題,天頭批‘宋本每行止二題’。正文卷五《和貢甫送元考不至》詩題,於‘不至’旁增‘元考’二字,詩句‘一時驚豪捷’,旁批‘揵’,又於地角批‘宋本揵’。又,正文佳句,常有圈點,亦間有句讀。據傅氏書後跋語稱‘壬子四月二十日將出都,旋以事滯留,竭盡一月之力,補臨何義門圈點’云云,傅氏批校所據當爲有何焯批點之宋刊本。書末有《續附》一卷,通編爲卷五十一,輯錄曾鞏行狀、墓誌、神道碑,與正統本所列相同,並備收元大德丁思敬、明正統十二年姜洪、趙琬、成化壬辰謝士元等人序跋。據此可推斷此書係據成化本重刻。然版式與正統、成化本不同,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字體豐潤,頗具明刻本特色。
元丰类稿
五十卷 曾鞏撰 清光緒庚寅慈利漁浦書院刻本
オピ鞏生平及文集版本源流已見前。據卷末田金楠跋稱,是本‘刊始於光緒庚寅(十六年)十月,越辛卯(十七年)十月訖工’,歷時一年。又謂‘此本舊爲先生裔孫國光重修刻本,謬訛殊多,今校其顯誤者g之,疑者仍舊,以俟後之多識君子’雲,據此可以判定是本當據康熙四十九年曾國光刻本重刊。其版式爲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卷首有宋人王震元豐八年序,並附錄歐陽修、朱熹、邵庵虞氏諸家論說,又載《宋史》本傳。正文中於篇題及書葉天頭多有旁批、跋語。如卷九《書魏鄭公傳後》、卷十五《上歐蔡書》, 批‘元本、殿刻本無’,卷四十七《太子賓客致仕陳公神道碑銘》天頭批‘缺文,殿刻、宋本補,見《義門讀書記》’之類即是,應爲田氏據宋本、元本、四庫本及何焯校 識語所批,具有校勘價值。
增广司马温公全集
一百一十六卷 司馬光撰 南宋蘄州刻本
オニ抉R光(一〇一九——一〇八六)字君實,號迂夫,晚又號迂叟,世稱涑
ァ对鰪V司馬溫公全集》(以下簡稱《全集》)最早見於《宋史·藝文志七》著錄,稱‘《全集》一百十六卷’,後世諸家目錄均無記載。《全集》卷首有朝奉郎、邛州司錄事、賜緋魚袋黃革序,稱蘇軾爲撰司馬光神道碑、行狀,得此集於光家,傳於其蜀中之表侄,後經杜傳道‘重加編輯,增舊補遺’,乃成全本。卷末有‘蘄浰纠韰④娢鋷煻Y、防禦判官蔣師魯監印’二行附記。據此,可以判定《全集》由司馬光或其家人編定,至南宋時刊於蘄州(今湖北蘄春),而刊刻年代則已無考。據現存《全集》目錄記載,有正文一百零浘恚菏咒浂卷、古錄一卷、論二卷、策問一卷、律詩十三卷、雜詩三卷、古詩三卷、致語樂章一卷、古賦古詩一卷、章疏奏議五十八卷、書啓七卷、序劄表啓批語四卷、記一卷、雜著一卷、疑孟史剡一卷、迂叟日錄一卷、日錄三卷、詩話一卷;另有附錄十卷,含傳、祭文、墓誌、行狀、諡浀取!度集》與另外兩種版本所收詩文有較大差異,其最著者如《手錄》五卷、《日錄》四卷均爲前者所無。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七下著錄有《溫公日記》一卷,稱‘司馬光熙甯在朝所記,凡朝廷政事、臣僚差除及前後奏對上所宣諭之語,以及聞見雜浗杂浿’,所記內容對於研究熙、豐政事極有史料價值。此外,《全集》收錄詩文,又有前兩種刊本所缺佚者,足以拾遺補闕,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今本《全集》存九十六卷,已佚二十卷,現存文字也頗有剞闕。卷末有日本人下總守市橋長昭跋語,跋語作于浕五年,稱其以宋元槧本三十種獻於廟學,此書即屬當時所獻珍本之一。《全集》在中國久已佚,現僅收藏於日本國會圖書館,似於南宋末、元初流入日本者。日本汲古書院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據內閣藏書影印出版。
○第十二册
增广司马温公全集
一百一十六卷 司馬光撰 南宋蘄州刻本
(見上)
苏魏公文集
七十二卷 蘇頌撰 清鈔本
オヌK頌(一〇二〇——一一〇一)字子容,泉州同安(今屬福建)人。慶曆二年進士,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元祐中拜仆射兼中書侍郎。建中靖國 卒,年八十二,贈司空、魏國公。頌博學多藝,於星曆、律呂、演算法、山經、本草,無所不通,嘗注《本草》,著有《華戎魯衛信錄》、《星儀象法要》及文集等。見曾肇《曲阜集》卷三《贈司空蘇公墓誌銘》、《宋史》卷三百四十本傳。
ヌK頌文集於生前尚未編定,據南宋紹興九年汪藻《蘇魏公文集序》稱,‘公沒四十年,公之子攜,始克集公遺文,得詩若干,內外制若干,表奏、章疏、誌銘、雜說若干’,然不言刊刻與否。至乾道辛卯(七年,一一七一年),施元之刻文集於三衢(《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續錄》),此當爲蘇頌集之最早刻本。淳熙時周必大又自蘇頌之曾孫玭處獲得善本,再爲勘校,並作後序,由知太平州張近鏤版刊行。《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宋史·藝文志七》均著錄‘《蘇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宋刊本、影寫宋刊本於明、清時代猶有傳本,見於民國時諸藏書家書目,然現已難覓。清乾隆間編《四庫全書》,自鮑士恭家藏本輯入。清道光二十二年,蘇頌裔孫蘇廷玉又有重刊本,據陳壽祺序稱所用底本乃杭州文U閣本。
ケ緟部所收《蘇魏公文集》係清陸心源捐贈國子監者,於各卷卷首均鈐有‘光緒戊子湖州陸心源捐送國子監之書匱藏南學’長方印章。據《皕宋樓藏書志》卷七十三載,陸心源嘗得影寫宋刊本,陸氏《蘇魏公文集跋》雲‘影宋刊本,每葉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此本當爲陸氏自宋刊本鈔出者。鈔本版式爲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又無邊闌,已與宋刊本有異,亦與通行之《四庫》本、蘇廷玉刊本不同。考其內文卷帙,諸本均無大異。鈔本筆法工整,脫訛頗尠,不失爲蘇集之善本。
○第十三冊
金氏文集
二卷
オ
ァ督鹗衔募》乃其門人臨川江明仲所輯。哲宗元祐六年五月富臨序雲:‘臨川
都官集
十四卷 陳舜俞撰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オリ愃从(?——一〇七六)字令舉,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慶曆六年進士,嘉祐四年制舉第一。仕至都官員外郎,集名實取諸此。《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有傳。《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三雲:‘舜俞少學於胡瑗,長師歐陽修,而友司馬光、蘇軾等,毅然有經世志。’蘇軾稱其學術<能‘兼百人之器,概然將以身任天下事’。其詩氣格疏散,皆自抒胸臆之言。文則論時政者居多,大抵剴直敷陳,通達事體。
ァ抖脊偌》爲其婿周開祖所編。蔣之奇序其集雲:‘令舉之卒若干年,而其婿
ピ诂F存《都官集》各類鈔、刻本中,清乾隆翰林院鈔本最先從《大典》中錄出,每半葉八行,每行二十一字,前有樓鑰序。該本爲後來各本所祖,世所罕見,彌足珍貴,故據此影印。
张公庠宫词
張公庠撰 田氏影宋刊本
オ張公庠字元善,仁宗皇祐元年進士。嘉祐八年,爲秘書省著作佐郎。元符元年,知晉州。三年,徙知蘇州。又知邛州。自少好爲詩,著有《宮詞》及詩一卷(《宋史·藝文志》七)。
ァ吨饼S書錄解題》卷十五著錄其《宮詞》一卷,凡百首,在宋即與後晉和凝、宋代宋白、周彥質、王仲脩之作合刊,號《五家宮詞》。但宋刊《五家宮詞》本久已失傳。至宋末,又有臨安陳氏書棚本《十家宮詞》,在《五家宮詞》之外,又以唐王建、蜀
ケ緯所收《張公庠宮詞》,係據臨榆田氏影宋刊本重印。
临川先生文集
一百卷 王安石撰 宋刻、元明遞修本
オネ醢彩(一〇二<——一〇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曆二年進士甲科登第,歷任州縣地方官,入爲三司度支判官、直集賢院、知制誥。神宗熙甯、元豐時主持朝政,推行變法改革,後罷相,退居江陵。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聖間賜諡文公。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十四《王荊公安石傳》、《宋史》卷三百二十七本傳,宋人詹大和編有《王荊公年譜》一卷。
ネ醢彩著述甚豐,學術著述有《新經周禮義》二十卷、《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範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詩經新義》三十卷;編有《唐百家詩選》二十卷。《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王安石《臨川集》一百三十卷;而《通志》卷七十、《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宋史·藝文志七》則署作‘一百卷’,現存王安石文集卷帙相符。王安石文集在北宋時已屢經刊印,有閩、浙、蜀、金陵諸種刊本,然多舛訛。徽宗政和、宣和間兩被朝旨重刊。後經兵火,刊本大多遺亡。紹興間桐廬詹大和校定重刊,編爲一百卷(參見王安石曾孫王玨《臨川先生文集序》)。此紹興刻本即現存宋刊本之一。王安石文集於明清時代多次刻印,現存有嘉靖二十五年刊本、嘉靖三十九年刊本、萬曆四十年刊本、光緒九年刊本、《四庫全書》本等。
本叢刊所收《臨川先生文集》爲宋紹興刻、元明遞修本。其版式爲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偶有行二十一字者。卷首錄黃次山、王玨序,王序稱是集‘以曾大父石刻爲據,其間多用衆本補校足之,凡百卷’。文中避‘桓’、‘構’等字諱,稱‘淵聖禦名’、‘禦名’,而於‘慎’、‘敦’、‘廓’等字則不避諱,足證其爲紹興刻本。正文間有闕損,如卷二《四皓二首》至《蔡氏女子二首》,卷三《書八功德水庵》至《擬寒山拾得二十首》之前三首,卷二十《偶成二首》至《與微之同賦梅花》,卷四十九《司馬光知制誥制》至《沈立充戶部判官制》等頁,均據他本鈔錄補足,字體與原本迥異,應爲原本C損,經後人補足者。卷內鈐有‘黃氏手校’、‘鐵琴銅劍樓’篆文藏書印章,此書當係翟氏舊物。
○第十四冊
新刻临川
一百卷、目錄二卷 王安石撰 明萬曆四十年刻本
オネ醢彩生平及文集版本源流已見前。是本爲明代諸刻本之一,爲明萬曆四十年王鳳翔光啓堂刻本。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對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萬曆本王安石文集予以著錄,稱《新刻臨川
王珪宫词
王珪撰 民國田氏影宋刊本
オネ醌(一〇一九——一〇八五)字禹玉,成都華陽(今屬四川成都)人。仁宗慶曆二年進士甲科及第,通判揚州。曆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神宗朝累官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哲宗即位,封岐國公,卒年六十七,贈太師,諡文恭。珪以文學知名,文辭閎侈瑰麗,自成一家。著有《華陽集》、《宮詞》。事迹見《東都事略》卷八十、《宋史》卷三百一十二本傳。ァ犊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王珪《華陽集》一百卷,原集在明代時已亡佚,清幹隆間修《四庫全書》,自《永樂大典》中輯出詩文,編爲六十、附錄十卷。所著《宮詞》,《通志·藝文略八》著錄單行本《王岐公宮詞》一卷。至宋末,又刊入臨安陳氏書棚本《十家宮詞》。宋刊《十家宮詞》,明末毛晉汲古閣有影鈔本,清康熙間又有胡介祉影刊本。一九三四年,臨榆田中玉有影刻《十家宮詞》本,珪所收《王珪宮詞》,即據此重印。
安岳冯公太师文集
三十卷(存前十二卷) 馮山撰 清鈔本
オヱT山(?——一〇九四)初名獻能,字允南,普州安嶽(今屬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進士,神宗熙寧九年爲秘書丞,通判梓州。鄧綰薦爲台官,不就,退居二十年。范祖禹薦於朝,官終祠部郎中。以子澥貴,贈太師。馮山生當北宋全盛之時,與梅堯臣、蘇舜欽同時,文湖州、鮮於子駿皆與之遊。《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三雲:‘時已盡變楊、劉西崑之體,故其詩平正條達,無翦紅刻翠之態。’
據南宋甯"嘉定八年劉光祖《安嶽集序》及嘉定十二年再作《太師左丞合集序》可知,馮山有《文集》三十卷。而《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馮允南集》十卷’,與此不同。嘉定間,瀘州周銳將父子二人所著詩文集合刊。合刊本至明代已",澥集全佚,唯馮山集孤行於世。《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馮太師文集》二部三冊,全’。《內閣藏書目錄》同,並雲:‘馮山著,凡三十卷。’《國史經籍志》卷五"雲‘《馮山集》三十卷’,其中詩、文各十五卷。後來馮山集完帙亦不可得,目錄雖具,而自十三卷以後正文悉佚不傳,所存者惟詩十二卷。徐氏《傳是樓書目》所闕亦同,世僅有傳鈔本行世。除《四庫》本所錄浙江汪啓淑家藏本",國內外猶藏清鈔本多部,皆爲十二卷,卷首有劉光祖等序,各本當源於同一殘宋本。此外,中國臺灣《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有《安嶽吟稿》八卷,一冊,舊鈔本,有近人鄧邦述手跋,當爲馮集另一鈔本。
ソ駠鴥人存以清鈔本爲善,此本曾經瞿氏鐵琴銅劍樓收藏,淵源有自,故據此影印。
○第十五冊
郧溪集
二十八卷 鄭獬撰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オム嶁(一〇二二——一〇二七)字毅夫,安陸(今屬湖北)人。仁宗皇祐五年進士第一。仕至翰林學士,權發遣開封府。《宋史》卷三百二十一有傳。本傳謂獬氣節高邁,俊逸不群n爲文有豪氣,峭整無長語,議論剴切,精練民事。
モ乘著《鄖溪集》,衢本《郡齋讀書n》卷十九、《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五、《宋史》卷二百八《藝文志七》皆著錄爲五十卷,唯《通志》卷七十《藝文略八》著錄‘《鄭毅夫集》六卷’,當爲別本。淳熙十三年,秦焴始刊五十卷本於安州n焴序雲:‘焴假守安陸,得公集讀之。……安陸,公鄉里,而公之文集不傳,爲郡者得無恧乎?乃嗇公帑之用,刊而寘諸校官。’該集至明代已闕,傳本極稀,唯《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一部十冊,闕(《讀畫齋叢書》本)’。此秘閣殘本後亦散亡。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內裒輯編次,今傳乃《大典》本,每半葉八行,每行二十一字,前有宋淳熙丙午郡守秦焴序。《鴰烊珪總目》卷一百五十三雲:‘《宋志》載《鄖溪集》五十卷,淳熙十三年秦焴嘗序而刊之。今已久佚,惟從《永樂大典》內裒輯編次,又從《宋文鑑》、《兩宋名賢小集》諸書所載分類補入,勒爲三十卷。’《皕宋樓藏書志》七十四亦著錄爲三十卷,雲是文淵閣傳鈔本。今按《總目》等稱所輯爲三十卷,而從《大典》輯出者實止二十八卷,《四庫全書》所錄亦二十八卷。不知館臣何以有此疏忽?民國八年,蒲圻張國淦據鈔文津閣庫本,並校以他本,刊之於無倦齋。張氏刊本除本集二十八卷外,另附有《補遺》卷(詩二首),《續補遺》一卷(文一篇,詩一首),最後爲校勘記。盧氏慎始基齋即據張氏本影印入《湖北先正遺書》中。
ソ袼見《鄖溪集》多爲《四庫》本和《湖北先正遺書》本,而最初翰林院二十八卷鈔本世所罕見,今據此影印。
无为集
十五卷 楊傑撰 宋紹興十三年刻本
オ楊傑字次公,號無爲子s無爲軍(今屬安徽)人。仁宗嘉祐四年進士,哲宗元祐中爲禮部員外郎。後出知潤州,除兩浙提點刑獄。《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有傳。楊傑嘗與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胡瑗等遊,故其詩頗有規格,根柢深厚。爲文遣辭典麗,立意奧s,以雄文妙賦、醇德懿行知名當世。
楊傑文章散落四方,生前未能結集刊行。至南宋高s紹興十三年,知無爲軍趙士—歎其‘生平所著文集湮沒未傳於世’,始搜訪遺文,刪汰繁蕪,取其有補於教化者編次成集,有詩賦、碑記、雜文、表啓等,次爲十五卷。傑善談禪,平生所著以釋、道二家詩文最多,另編爲《別集s十卷,其中‘釋又居十之九’。《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著錄《無爲集》十五卷,《別集》十卷,爲趙士—?瘫尽!段墨I通考》卷二百三十六、《宋史》卷二百八《藝文志七》同。《東都事略》卷二十五本傳雲有《文集》十五卷s於世,《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本傳亦雲‘有文集二十餘卷,《樂記》五卷’,其中文集當包括《別集》在內。《通志》卷七十《藝文略第八》、《國史經籍志》卷九皆著錄《無爲集》九卷,蓋爲別本。楊傑《別集》至明代猶存,《s史經籍志》卷五著錄《別集》十卷,後佚。而趙氏無爲軍刻遞修本《無爲集》十五卷,《天祿後目》卷六著錄爲一部,一函,四冊。《文淵閣書目》卷九雲‘一部三冊,全’,《菉竹堂書目》卷三亦雲有三冊。至明末,是集宋本民s尚存,而清鈔本國內外圖書館皆有庋藏。自宋以後,該集曆元、明、清未嘗重刊。清陸心源嘗得明末鈔宋本,有毛晉跋,今藏日本靜嘉堂文庫。此外,國內外另有清鈔本數部傳世,其中有影寫宋本,如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記清萃古齋寫本,十行十八字,卷中語涉宋帝皆空格,s有‘曾在鮑以文處’等印記,卷中有校正。至民國九年,李之鼎以涇縣洪氏舊鈔校文津閣庫本,刊入《宋人集》乙編。
ァ稛o爲集》今國內藏有宋紹興十三年趙士—?瘫荆瑺懞內外孤本,共十五卷,一函四冊。每半葉十行,每行十七至十九字不等,白口,左右雙邊。首有趙士—P颍瑫中‘胤’、‘弘’、‘徵’等字缺筆,其字體、版式均爲宋代刻書風格。全書分律賦二卷,古詩、律詩五卷,序、記、表、啓、碑誌、墓誌、行狀、表述、奏議等八卷,內容與《四庫全書總目》著錄相符。書<又有‘五福五代堂古天子寶’、‘乾隆禦覽之寶’、‘文淵閣印’、‘天祿琳琅’、‘天祿繼鑑’等璽印。查《文淵閣書目》卷九有‘楊傑《無爲集》一部,三冊,全’,《天祿琳琅續目》卷六有‘《無爲集》一函,四冊’,可知此本原爲明內閣大庫、清內府遞藏舊物,今據此影印,以廣其傳。
范忠宣公文集
二十卷 範純仁撰 元刻明修本
オス牸內(一〇二七——一一〇一)字堯夫,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范仲淹之子。仁宗皇祐元年進士,哲宗元祐時曾兩度任相。卒諡忠宣。《宋史》卷三百十四有傳。純仁自幼警悟,博通群書。爲文無有長語,切於語事。道德事業,出處大節,皆爲世人所敬慕。
據《范忠宣公集》卷十八附《國史》本傳及李之儀《范忠宣公行狀》記載,純仁‘有《文集》二十卷’,《讀書附志》卷下著錄雲其‘後三卷乃《國史》載公本傳及行狀’。《行狀》及《讀書附志》又雲除《文集》二十卷外,另有《台諫論事》五卷,《邊防奏議》二十卷,又在《文集》之外。曾肇《曲阜集》卷三《范忠宣公墓誌銘》雲‘有文章、論議三十卷’,所謂‘論議’,疑爲《國論》、《彈事》(即《附志》所謂《台諫論事》)各五卷,則《文集》仍爲二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六、《宋史》卷二百八《藝文志七》皆著錄《文集》二十卷,而《東都事略》卷五十九下本傳、《宋史》本傳則稱‘有《文集》五十卷’行於世。所謂‘五十卷’本,當包括《國論》、《彈事》兩種共十卷,以及《邊防奏議》二十卷,則《文集》仍爲二十卷。五十卷本僅見於明陳氏《世善堂藏書目錄》卷下著錄,似有此傳本,但已不可考。而二十卷本《范忠宣公文集》稉範之柔、沈圻、廖視、陳宗道跋及樓鑰序可知,南宋嘉定時已由沈圻據范氏家藏本初刊於永州,成爲後來各本之祖本,《讀書附志》及《解題》著錄即嘉定永州刊本。嘉定本明代猶存,但罕有完帙。是集現存以元天曆本爲最古,但傳本已稀,且爲殘本。而元刻明修本,國內也僅存數部。都尉浮⑶蹇滴酢⒌拦狻⑿統年間,範氏歲寒堂屢有重刻本行世。
プ栽天曆本至清宣統本妒羌皆與《範文正公集》合梓。除歲寒堂本外,明萬曆年間,毛一鷺於雲間司理所刊《二範集》本,重編《忠宣集》爲十卷,今中國臺灣《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有著錄。ツ壳霸刻明修本仍保存完帙,該本每半葉十二行,每行二十字,前有樓鑰序,後三卷爲忠宣公《國史》本傳、行狀等妒浪罕見,故據此影印。
节孝先生文集
三十卷、事實一卷、語錄一卷 徐積撰 明嘉靖四十四年劉祐刻本
オバ旆e(一〇二八——一一〇三)字仲車,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仁宗治平四年進士,耳聵不仕。元祐初,以揚州司戶參軍爲楚州州學教授。徐積行義純篤,事母極孝,政和六年賜諡節孝處士。《宋史》卷四百五十九有傳。東坡謂其詩文‘怪而放’,《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三雲:‘今觀其集,往往縱逸自如,不可純以格律,軾所論者誠然。’著有詩歌、雜文、訓解數十卷(《節孝先生文集》卷首附王資深《徐積行狀》)。
メ楸尽犊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徐仲車詩》一卷,當爲詩集單行本。又許及之《刊節孝先生語跋》雲:‘>《節孝先生語》一卷,得之番陽洪公紫微手鈔。’乾道五年,‘刊之臨汝郡庠’。至於《節孝先生文集》,《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七、《國史經籍志》卷五著錄爲二十卷,>宋史》卷二百八《藝文志七》、《百川書志》卷十二等著錄爲三十卷,附《語錄》一卷。二十卷本與三十卷本有何區別,因前者久佚,無從考究。據宋人《刊節孝先生文集跋》可知,是集紹興十八年太守王直閣訪得遺稿數萬言,鏤板於山陽。而乾道五年許及之跋雲‘嘉禾已刊先生文集’,嘉禾本恐爲另一刊本。此兩種板本皆不詳卷數。至理宗淳祐十年冬,淮南東路提點刑獄公事兼轉運判官王夬亨以山陽舊板燬於兵,從先生四世孫徐坦處獲嘉禾原本,重新編次,另採諸老往來之帖,門人問答之辭,與《東都事略》、《名臣言行錄》所載事蹟,彙集刊行,始爲全書。景定末,州學教授翁蒙正重刊。自後逾元曆明,三百年間不復有釐補者,三十卷宋刊本清代猶存。清康熙六十年,錫山王邦采又翻刻宋修王夬亨本,羅振常《善本書所見錄》卷四謂此本‘楮墨古舊,雖非宋刻,亦吨^下真一等,可寶也’。除三十卷本外,另有所謂‘祠堂本’。元皇慶中,重修景定刊本於山陽節孝祠,卷首增先生遺像及時賢讚語。此本流傳最久,至清代仍有傳本。現存以明嘉靖四十四年太守劉祐缎拊皇慶本爲最古,尚存宋元板舊貌,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前有節孝先生像及時賢讚語,以及淳祐庚戌王夬亨序,次爲目錄,目錄後題‘迪功郎淮安州州學教授翁蒙正景定甲子孟秋初吉重行編次校定’。重刻是集,首爲《事實叮正集三十卷,第三十卷後附載《楚州教授廳題名記》一篇,爲靖康元年李邴撰。《節孝先生語》目錄編爲第三十一卷,正文則不題卷次。至清康熙三十五年,山陽丘氏以嘉靖本爲底本,順序一依嘉靖本,正文、語錄通編卷次,又新輯景定以後史傳、像贊、碑記爲第三十二卷。宣統三年,妒厢嵋嵊种乜行之。民國十年,如臯冒氏收入《楚州叢書》第一輯。
グ词羌以嘉靖劉祐侗狙永m宋、元本之脈,至關重要,故據此影印。
刘忠肃集
二十卷 劉摯撰 清嘉慶鈔本
オ劉摯(一〇三〇——一〇九七)字莘老,永靜軍東光(今屬河北)人。仁宗嘉祐中登進士甲科,哲宗元祐六年拜右仆射,坐元祐黨籍,出知鄆州。紹聖四年,責鼎州團練副使、新州安置。高宗紹興初,追諡忠肅。《宋史》卷三百四十有傳。
ァ吨颐C集》谑纵d劉安世《劉忠肅公文集序》雲:‘公文章雅健清勁,如其爲人,辭達而止,不爲長語。’又雲:‘先人平生爲文,方棄諸孤,僅存一篋,類次之,已成編集。’‘凡奏凇⒄撜f、記序、銘誌、詩賦諸文總千餘篇,次第著集,爲四十卷,藏於家。’是集刊刻於何時,記載不詳。《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六、《宋史》卷二百八《藝文志七》皆著錄爲四十卷,蓋別無他本。是集《絳雲樓書目》卷三仍有著冢其後遂湮沒無聞,蓋已燬於絳雲樓大火。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各韻中裒輯編綴,共輯得文二百八十五首,詩四百四十三首,與原書卷目相較,尚存十之六七,按類編纂,有制敕、表、劄子、奏議、啓等,釐爲二十卷,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仍以劉安世原序冠諸卷首。《大典》阡浫搿端膸烊珪》中,後又刊入《武英殿聚珍板叢書》,《叢書集成》初編即據聚珍本排印。清光緒五年,定州王氏謙德堂編《畿輔叢書》,又據傳鈔《四庫》本付梓。茲本鈔於嘉慶元年,距《四庫全書》修成不遠,是較早的傳鈔本。
○第十六冊
三
三十卷 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撰 清鈔本
オト孔指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臨江新喻(今江西新餘)人。文仲(一〇三三——一〇八
)字經父,宋仁宗嘉祐六年進士第一,又舉賢良方正科,曆左諫議大夫,遷中書舍人,元祐三年卒。武仲(一〇四二——一〇九八)字常父,嘉祐八年進士,累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遷禮部侍郎,元符元年卒。平仲(一〇四四——一一〇二)字義甫(一作毅父),治平二年進士,累官朝散大夫,戶部、金部郎中,提點迸d路刑獄,崇甯元年卒。兄弟三人均有文名,黃庭堅有‘二蘇聯璧,三孔分鼎’之譽。文仲著有文集五十卷(蘇頌《中書舍人孔公墓誌銘》),武仲著有《詩說》、《書說》薄墩撜Z說》、《尚書解》、《五臣解孟子》、《金華講義》、內外制、奏議及雜文百餘卷,又嘗自編《丙辰赴闕詩稿》、《南齋集稿》、《渡江集》(見自序),平仲有《續世說》(存)、《孔氏雜說》(存)、《孔氏談苑》(存)、《良史事證》、《釋稗》、《詩戲》(存)等。
ト孔文集,在北宋蓋未刊行,至南宋甯宗慶元五年,權發遣臨江軍王—J驾嬁《三孔先生清江文集》四十卷,冠以周必大序,後有王—0希稱‘世所見者惟毅父《續世說》、《珩璜新論》、《詩戲》凡三集。舊所稱經父集五十卷,……與毅父他文今皆不傳,……家集又往往散逸。冥搜旁索,日絹月綴,始得一千八百餘篇,屬教授許成之、新蘄春知監徐得之編次,且屬新廣東帥幕劉性之、分甯知縣徐筠、清江主簿曾煥校定,—R鄷r自寓目於其間。既成,釐爲上中下三帙,合四十卷’,則是集乃三孔遺文之幸存者。《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於別集類著錄此本,亦稱三孔‘著述各數闷,多散佚弗傳,今其存者,文仲纔二卷、武仲十七卷、平仲二十一卷而已’。歷代書目著錄是集,或入別集類,或入總集類,觀其各集自爲起迄,實爲三人別集之合刊本,今從《直齋》入別集類。但慶元刊本失傳已久,現存刻本以清嘉慶二十二年水北刊本爲迷纾鈔本則以明寫本最古舊,通行本則首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然各本均有殘缺,惟傅增湘校補《豫章叢書》本爲完帙。
據傅增湘跋(見《清江三孔集》卷首提要後),‘《三孔先生清江文集》三十卷,南陽呂氏講習堂寫本,半葉九行,行二十字’。《藏園羣書經眼錄》卷十八亦著錄此本爲呂氏影寫元刊本,然元刊本未見明清諸藏書家著錄,頗疑呂氏所影寫之底本即慶元殘本。此清鈔本亦三十卷,嘗經鮑廷博手校,半頁九行,行十八字,與呂氏影寫本款式不盡相同,然文字出入不大,當屬同源。取校《四庫全書》本、《豫章叢書》本,蹲謨瀯偬帉嵍啵殊爲可珍。所惜者,平仲文缺卷十二至二十一共十卷,不得稱爲完帙。
清江三孔集
四十卷 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撰 傅增湘校補豫章叢書本
オト孔生平事蹟及文集版本介紹,參見前書提要。
慶元原刊《三孔先生清江文集》失傳已久,現存刻本,以嘉慶二十二年孔氏水北刊《清江三孔集》四十卷爲最古,但與《四庫全書》本一樣,雖號稱四十卷,實則殘缺頗多。民國六年,胡思敬嘗據嘉慶本刊入《o章叢書》,並據文瀾閣庫本、丁氏鈔本覆校。胡思敬跋稱:‘嘉慶丁醜孔氏後人出其家藏鈔本刊於水北,內缺武仲文四卷、平仲文六卷,其未缺者,亦多訛脫,讀者憾焉。丁巳三月,予從南京圖書局假得丁氏鈔本細讀一過,武仲所缺制、表、奏、狀、啓、記各o干首具在,亟錄以歸。而平仲文,求之各藏書家,迄無完本。’可見嘉慶本闕訛實多。即使胡思敬校補並刊入《豫章叢書》之《清江三孔集》,訛奪也不在少數,平仲文整缺六卷,全集實僅三十四卷。一九二二年,傅增湘據呂氏影寫本校訂此本,所補脫文目錄o詳見傅氏跋(本書卷首提要後)。一九二八年,傅氏又覓得明華亭朱氏舊鈔本(存平仲文集二十卷、《雜說》二卷,今藏國家圖書館),不僅補足平仲文六卷,而且將胡氏刻本o存而呂氏本所缺之平仲文四卷(卷三十一至三十四)補校一過,改訂數百字,補佚文二篇(詳見卷末傅氏跋)。至此,《清江三孔集》堪稱完整,實爲海內僅見之佳本。
《三孔先生清江文集》每卷下原無別集名,錢曾《讀書敏求記》卷四著錄三十卷本,稱‘一之二卷名《舍人集》,三之十九卷名《侍郎集》,二十之三十卷名《郎中集》’,所題集名,當由鈔手改竄。胡思敬刊刻《清江三孔集》時,亦以‘四庫館臣不應以合刻爲選本,入總集,因各就所居之職,a題文仲曰《舍人集》,武仲曰《宗伯集》,平仲曰《朝散集》,使可分可合’。傅氏校補時,複將‘三孔先生清江文集卷第ⅩⅩ’批註於卷首。
○第十七冊
二十卷、拾遺一卷、附錄一卷 王令撰 明鈔本
オネ趿(一〇三二——一〇五九)字逢原,元城(今河北大名)人,長於廣陵(今江蘇揚州),故集名從焉。令少年有盛名於嘉祐、元豐間。王安石於人少許可,而最推重其人品文章,不幸早卒。令才思奇軼,所爲詩磅礴奧衍,識度高遠,大率以韓愈爲宗,而出入於<仝、李賀、孟郊之間。爲文亦類其詩,劌目鉥心,不襲陳言,亦自成一家之言。
ム嶉浴<志》卷七十《藝文略八》著錄《王逢原集》十卷,《東都事略》卷一百十五《王令傳》謂令‘有《廣陵集》十卷行世’。《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五著錄《廣陵集》二十卷,揚州布衣王令撰。《宋史》卷<百八《藝文志七》除著錄二十卷本外,另有《廣陵文集》六卷,恐爲王令雜文。王令《廣陵集》爲其外甥吳說所刊。吳說南宋高宗紹興間人,嘗知信州,其編刊外祖文集當亦在紹興年間。初刊《廣陵集》爲十卷本,後人析爲二十卷,仍題吳說編次。是集宋本至明代猶存。《文淵閣書目》卷<著錄‘王逢原《廣陵文集》一部四冊,全’;《內閣書目》卷三著錄爲二十二卷,全。二十二卷本當即二十卷本而連附錄,殆爲宋槧。《菉竹堂書目》卷三著錄‘王逢原《廣陵文集》四冊’。《世善堂藏書目錄》卷下、《絳雲樓書目》卷三著錄二十卷本,《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則載‘《廣陵先生集》三本,影宋板舊鈔,吳方山藏’。今無清以前刻本著錄,傳本以明鈔爲最古。《正集》二十卷,《拾遺》一卷,《附錄》一卷,題曰‘外甥吳說編次’,前有王荊公所撰《王逢原墓誌銘》。每葉二十行,每行二十九字。每卷有目,連屬篇目,似從宋刊影寫。此本現藏日本靜嘉堂文庫。要之今存明、清鈔本有二十卷本(或連《拾遺》爲二十一卷)、三十卷本(或連《拾遺》、《附錄》爲三十二卷)、四十二卷本(或作四十三卷)三種。三十卷、四十二卷本與二十卷本相校,詩文無所增益,蓋經後人擴析卷數。此外,另有別本異文雙行注於本文之下,如《考異》之例,其爲吳說所注,或爲他人所注,則已不可考。民國十一年,吳興劉承斡將抱經樓所購稿本(二十卷,外有《拾遺》一卷,《附錄》一卷)刊入《嘉業堂叢書》中,另增輯補遺,附於原《拾遺》之後,別爲一卷。一九八〇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沈文倬校點本《王令集》,即以嘉業堂本爲底本,校以諸本。
ソ癜赐趿罴以明鈔爲最古,故據此影印。原本卷七、卷八連爲一卷,中間有脫頁,今於兩卷間加一闕頁,以示區別。
王魏公集
八卷 王安禮撰 清翰林院鈔本
オネ醢捕Y(一〇三五——一〇九六)字和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王安石弟。嘉祐間進士及第,嘗知制誥,拜尚書左、右丞,曆知江寧府、揚、青、蔡、舒諸州。元祐三年卒,年六十二,贈銀青光祿大夫。>《宋史》卷三百二十七本傳。
グ捕Y以經綸自任,而闊略細謹,善爲文。《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宋史·藝文志七》著錄有《王魏公集》二十卷。是集在明代《菉竹堂書目》亦見著錄,然于清初即已佚亡。乾隆間,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佚詩文,編爲八卷,後收入《四庫全書》時以‘功德疏青詞諸篇非文章正>’而刪削,編定爲七卷。現通行有《四庫全書》本、《豫章叢書》本、民國南城李氏宜秋館刊本。
ケ緟部所收《王魏公集》爲翰林院鈔八卷本。其中第七卷爲《雜著》一類,含功德疏、青詞、朱表、齋文、祈晴文、上梁文、祭祀土地文等,即經四庫館臣刪削者,其餘各卷文字均與《四庫全書》本同。
东坡集
四十卷、後集二十卷(殘存十九卷) 蘇軾撰 宋刻本
オヌK軾(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父洵、弟轍,俱爲北宋著名文學家,合稱‘三蘇’。嘉祐二年與弟轍同登進士第,六年又同應仁宗直言極諫科,復雙雙入等。仁宗、英宗朝,歷官鳳翔府通判、直史館;神宗朝,判官誥院、權開封府p判,密、徐、湖三州知州;哲宗朝,由帝師貶官黃州團練副使、改汝州,知登州,入爲禮部郎官,爲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出知杭州,入爲翰林承旨;出知潁州、揚州,入爲兵部尚書,兼端明、侍讀二學士。既而出知定州,貶惠州、儋州。徽宗建中靖國初,遇赦還,途中染疾,p於常州。軾所著有《易傳》、《書傳》、《論語説》、《東坡志林》、《仇池筆記》及文集百餘卷。《宋史》卷三百三十八有傳。
ヌK軾一生著述甚富,詩文尤其所長,文集編刻多種多樣。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載軾‘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制》十卷、《外制》三卷’,又有《和陶詩》‘凡四卷’,是即‘東坡六集’。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録略同:‘蘇子瞻《東坡集》四卷、《後集》二十卷、《奏議质五卷、《內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集》四卷、《應詔集》十卷。’此即‘東坡七集’,較《誌銘》多出《應詔集》十卷。嘉祐年間,‘三蘇’父子譽滿天下,東京之士傳誦蘇文者蔚然蜂起,蘇軾文集在宋世刊刻已有多種。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卷十七即提及杭本、蜀本、建安本、麻沙書坊本、吉州本,陳鵠《耆舊續聞》卷三又稱道‘居士英家刊大字東坡前、後集,最爲善本’;洪邁《容齋五筆》卷九還提及江州本,等等。南宋時期,由於‘元祐黨禁’已解,蘇文得到廣泛推崇,又出現重編、改編、補編之《續集》、《外集》、《大全集》,以及類編、分編、注釋之詩集、文集,以g各種版刻、鈔傳之本,更不知凡幾。
ゴ吮緺懰慰虤埍荆存《東坡集》卷六至十五,《後g》卷一至三、五至十,共十九卷。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三字。原版心上計字數,下題‘坡前六’、‘坡後一’等,下記頁碼及刻工。文內避諱至‘慎’字止,蓋南宋孝宗時所刻。刻本原藏汪星南家,傅增湘用整套《四部叢刊》及‘百衲本’《資治通鑑》換得,可見其書雖僅十九卷,所值已是不菲。
注
二卷 蘇軾撰 施元之、顧禧、施宿注宋刻本
オヌK軾生平與乎文集编刻情况見前。此本爲‘施顧注蘇詩’之殘本。施即施元之、施宿父子,顧即顧禧。施元之字德初,吴興(今江蘇湖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歷官秘書省正字、著作佐郎,兼國史館編修,除左司諫,知衢州、贑州。顧禧字景藩,吴郡(今江蘇蘇州)人。少縱游任俠,後折节讀書,工詩文,終生不仕,唯閉門著書爲樂。施宿字武子,元之子>幼承家學,紹熙四年進士,歷知餘姚縣、紹興通判、知吉州,提舉淮東常平倉。是書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卷二十著録爲‘四十二卷,《年譜》、《目録》各一卷’,並謂施元之、顧禧‘共爲之’;‘元之子宿從而推廣,且爲《年譜》,以傳於世。’是此書注爲施元之、顧禧,而施宿有所補充,其《年譜》則全出宿之手。是書初由施宿嘉定六年刻於淮東倉司(治今江蘇n州)任上,陸游爲之序。前三十九卷爲蘇詩編年注釋,卷四十收翰林帖子及遺詩,不編年;最後两卷爲《和陶詩》。陸游《渭南文集》卷十五《施司諫注
ブT殘本皆係藏家插架之寳,人間難得一睹,故書林黠賈遂将殘本二卷挖改爲上下卷,冒充完本以欺世人。該本上卷存和陶詩五十四首,下卷存和陶詩五十三首,前有蘇轍所作《東坡先生和陶诗引》一篇,蓋即施顧注蘇詩後两卷,猶存軾和陶詩注本之完帙,爲施宿南宋刻本原物,是亦可寳。
东坡集
十八卷、後集七卷、年譜二卷 蘇軾撰 施宿撰譜 宋刻本(附年譜鈔本)
オヌK軾生平及文集編刻情況見前。是集爲日本淺草文庫所藏,京都大學昭和四十年影印時書脊題‘《蘇詩佚注》,宋槧東坡集’。二書皆僅取前、後集詩的部分,詞與文、賦皆所不取。取其《前集》與淺草文庫所藏、汲古書院影印之宋刻《東坡集》比較,知其存詩甚全,唯目録有異:自卷一至卷三《遊徑山》、卷四《和沈立之留別二首》至卷五《次韻述古過周長官夜飮》,從版心上看爲同一系統;自卷三《徑山回招呂察推官宿湖上》至《和陳述古拒霜花》,卷五《述古以詩見責屢不赴會》至卷十八《書渾令公燕魚朝恩圖》爲另一系統。前者版心唯記‘東坡集目録’,後者則兼有頁碼及刻工姓名,其版式與刻工姓名,如宋昌、李忠、許昌疥惖ぁ劉志等等,又都與汲古影本相同,蓋取彼以補此也。前有乾道九年孝宗《禦製文集贊》,蓋亦南宋之物。
ァ夺峒》七卷版式與《前集》同。集後解n本《
○第十八冊
東坡集
四十卷 蘇軾撰 宋刊本(二本互補,闕一卷)
オヌK軾生平及文集编刻情况見前。兹宋刻本《東坡集》四十卷,首尾俱全,而中略闕卷。卷端《御製文忠蘇軾文集贊並序》一篇,末署‘乾道九年閏正月望選德殿書賜蘇嶠’,乃宋孝宗書賜蘇軾曾孫蘇嶠者。御製序、首卷、卷十三天頭、‘東坡集卷第一’、‘卷第十九’、‘卷三十八’等題下,俱墨批‘西禪寺’字檏,並鈐‘淺草文庫’藏印,先後曾經洛陽西禪寺、日本淺草文庫等處收藏。書後有市橋長昭《寄藏文廟宋元刻書跋》,謂文化五年二月,曾将此書與其他三十種‘宋元槧’書籍獻於廟學。该書每半页十行,每行二十字。戾h末有日人黄雪山人跋語一則,稱《北宋板東坡集》四十卷,今共十二册。右《北宋板東坡集》四十卷,(略)此書原藏洛陽西禪寺,其後歸于妙心寺大龍院僧懶庵之插架。標上録見幾册、失幾册,其筆迹非百年以来人之所爲,蓋懶焓謺。懶庵距今垂二百年。(略)予獲之於都下書肆。’末署:‘文化新元甲子七月廿二日。’文化爲日本光格天皇最後一個年號(公元一八○四——一八一七),其元年甲子正當清嘉慶九年。懶庵和尙距之二百年,則爲明神宗萬曆中人。其輾轉傳授,亦云久矣!然卷首御製序文既爲孝宗所書,則其爲南宋物亦已明顯,而黄雪山人跋徑題‘北宋板東坡集’,北宋人刻書而用南宋皇帝御序,固无是理,不知何以有此疏忽?
グ嫌址Q:‘自卷三至卷六、卷十一、卷十二,自卷十五至卷十八,自卷廿一至卷廿三、卷廿八、卷廿九、卷卅六、卷卅七,共十九卷,散逸可惜。’日本汲古書院影印《東坡集》時,據淺草文庫所藏另一宋本補闕,精装一册,二本互補,幾成完帙,唯闕卷三十六。新補各卷,亦是每半頁十行,字體頗相近,珠聯璧合,幾至亂真。唯每行十八字,與原本二十字稍異。再以原本目録與補卷對比,詩文多寡與排列次序,亦完全相同,唯個别標題有常如卷三:原目《廣陵會三同舍三首》,補卷作《廣陵會三同舍各以其字爲韵仍邀同賦》;原目《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補卷題首多‘臘日’二字;原目《李杞見和用元韵答之》,補卷作《李杞寺丞見和前篇用元韵》;原目《痴怕毞郊甫赴閩漕》,補卷題後多‘六和寺中作’五字;原目《和蔡凖見邀遊西湖觀音院》,補卷‘蔡凖’下多‘郎中’二字;原目《和子由柳湖井山茶二首》,補卷作《和子由柳湖井久涸忽有水開元寺山茶舊无花今歲盛開》;原目《望湖楼醉書》,補卷題前多‘六月二十七日’六字;原目《宿餘杭法喜寺懷孫莘老》,補卷作《宿餘杭法喜寺寺後緑野亭望吴興諸山懷孫莘老學士》;原目《徑山回招吕察推宿湖上》,補卷作《自徑山回得吕察推詩用其韵招之宿湖上》;原目《答任師中次韵》,補卷下有小注:‘来诗勸以詩酒自娱。’原目《沈諫議召遊湖不赴二絶》,補伦鳌渡蛑G議召遊湖不赴明日得雙蓮於北山下作一絶持獻沈既見和又别作一首因用其韵》;原目《李公择求黄鶴楼詩》,補卷題後多‘因記舊所聞於冯當世者’十字;原目《看月懷子由並崔度賢良》,補卷題前有‘
注
四十二卷 蘇軾撰 施元之、顧禧、施宿註 宋刻清删本
オヌK軾生平與乎文集编刻情况見前。此書爲蘇詩早期註本,習稱‘施顧註’。‘施顾註苏诗’的作者及其版刻情况已见前《註
ジ迷]宋世曾有嘉定本及景定补本。至明末以来,无論是嘉定版,抑或是景定補版,皆无完帙傳世。藏家所得皆殘卷,或爲四卷,或<二卷,或爲三十卷,或爲三十四卷(翁同和收藏)。康熙間,宋犖、张榕端、顧嗣立、邵长蘅、宋至等又以所得三十卷爲底本,删訂爲《古香斋鉴賞袖珍施註蘇詩》刻之,卷首署‘商邱宋犖、滏陽张榕端<定’,‘长洲顧嗣立、毗陵邵长蘅、商邱宋至删補’。諸人刪訂之後,其所依底本,轉入翁方綱、袁伯夔等人收藏,卒因袁家大火,佚其十二卷,只存十九卷(後歸臺灣中央圖書館)。一九六九年,臺北藝文印書館從翁氏後人處借得三十四卷本印行。
ピ摫灸垮h尚存完帙,唯卷十九後两版、卷二十整卷目録係據他本補入。正文則卷一、卷二,卷五至卷十,卷十九、卷二十等卷,據清宋犖、顧嗣立、邵长蘅等新刻《古香斋》本補。可惜宋、顧之删增並非佳本,潘祖蔭《跋》斥其‘爲人齒冷,o足置議’。因其書未能保留古書原貌,於古本註文擅自删削,‘凡註文之再見者則省之,引書之详备者則节之,凡題下附註關涉本事者恒略取数語,而遺其大端,其它去取增損,多不明其意之所在’,o增湘《藏園群書題記》卷十三亦惜:‘施註經宋、邵諸公之手,雖謂幾顯而亡可也。’由於原底本今已殘甚(唯存十九卷),故所删存之卷雖有篡亂之嫌,今日用之,亦聊勝o无。藝文印書館印本,大陸學人亦不易得見,故據以重印,以廣其傳。
○第十九冊
注
四十二卷 蘇軾撰 施元之、顧禧、施宿註 宋刻清删本
(見上)
二卷 蘇軾撰 無名氏編 元刻本
オヌK軾生平及文集編刻情况見前。古之信函,書於簡牘、絹帛,其長尺咫,故書信可稱‘尺翰’,又可稱‘尺牘’。斯集選録6坡與人往来書簡,故題《翰墨尺牘》。東坡以富贍之文彩,凛凛之大節,素爲文人學士景仰,選編其詩文以爲世教者,自宋已經流行。從文獻考知,選録東坡信函以成專書,亦自宋始,至明清則達於極盛。宋僧覺範《石門文字禪》巻二十七有《書東坡書簡》一文,似即爲東坡信函集作跋。6儒趙汸《東山存稿》卷五《跋東坡尺牘後》:‘至正己丑秋,過倪氏黟川寓居,敬書此於其所觀《東坡尺牘》後。’明人《文淵閣書目》卷二著録‘《東坡尺牘》一部十二冊,《東坡尺牘》一部五冊’,更明白无隐地揭示其書本質。入明以後,更有张所望辑《蘇文忠公書牘》、黄始辑《聽嚶堂選蘇长公尺牘》、钱檟《蘇长公表啟》、朱睦—!短K文忠表啟》、郭化《宋蘇子瞻尺牘選》、陶石簣《宋蘇子瞻表啟文》、锺惺、譚元春《蘇长公表選》及《啟選》。降及近代,猶有人辑《蘇東坡尺牘》等書。而在現存此類选本中,其時代最早者即此《翰墨尺牘》(下稱《尺牘》)。
ゴ藭編者不詳,原書卷數亦不清,今僅存卷一、卷二两卷。選録軾與司馬溫公(光)、范蜀公(鎮)、蘇子容(頌)、劉貢父(攽)、曾子宣(布)、劉仲馮(奉世)、滕逹道(元發)、李公擇(常)、錢穆父(勰)、黃魯直(庭堅)、秦少游(觀)、毛澤民(滂)等人書,凡百八十二首。取以與明茅維刊《蘇文忠公全集》相校,所收文牘虽已在《全集》收録之中,但是函主及信件排列n後,頗不一致,二者顯非同一系統。又校對二本文字,差異更是歷歷可指。如《與司馬溫公》一組五首,《全集》題《與司馬溫公五首》,並注:‘以下徐州。’而是集唯題《與司馬溫公》,下注:‘n五帖。’明顯可見《全集》因編輯在後,有所考訂纔能注其製作時地;而《尺牘》則直録原文,故无需注其時間地點。又校其内文,其第一首,《全集》開篇直言‘春末景仁’云云,而《尺牘》首有‘某顿首’三字,顯然更符合古時書信規范。又《全集》末尾作‘惟冀爲國自重,謹奉啟問’;《尺牘》无末四字,而有‘不宣’二字。第三首《全集》直書‘謫居窮陋’,而《尺牘》前有‘某啟’二字。凡此,雖无關文章大義,核以古来書儀,卻更接近原貌。由此可見《尺牘》編刊在U,尚未經人改篡,保留原貌較多。中華書局版孔繁禮點校《蘇軾文集》,利用《尺牘》校改《全集》不少錯誤,即是明證。
坡仙集
十六卷(内含年譜一卷) 蘇軾撰 李贄選評 明刻本
オヌK軾生平與文集編刻情況見前。蘇氏父子詩文在北宋已很流行,各類選本、節鈔,每見於弧T谒斡欣蓵稀督涍M三蘇文集事略》,在明則以李贄輯評《坡仙集》爲最。李贄當明萬曆時,係有明一代著名異端思想家、文學家,著有《藏書》、《續藏書》等。
ニ辜癄懡垢f序刻,其後陳繼儒又有訂補。書前有焦竑《刻坡仙集抄引》、卓吾先生(李贄)《復焦秣陵(竑)書》、《校閱姓氏》、《重刻坡仙集凡例》,於是編選錄旨趣頗有交待。贄《復焦秣陵書》:‘弟于全刻抄出作四冊,俱世人所未嘗取者。世人所取者世人所知耳,亦長公俯就世人而作者也。至其真洪鍾大呂,大扣大鳴,小扣小應,俱係彼精神髓骨所>,今盡數録出。’焦氏《引》:‘先生(東坡)之文,學者未盡讀。即讀而弗知其味,猶弗讀也。卓吾先生乃詮擇什一,並爲點定,見者忻然傳誦,爭先得之爲幸。’此書爲重刻本,《重刻凡例》有雲:‘選長公集者多矣,或得其皮,或得其肉,或得其骨,皆足以發其光焰。惟是選則獨得其一生神髓所在,使世人不待讀長公之全集而能得長公之全人。’其書共十三卷,前十卷皆坡自撰文,卷十一至十五別集,卷十六爲王宗稷年譜,後附本傳。卷一爲詩賦、頌、墓誌銘、銘、偈、贊,卷二傳、碑、記、敘,卷三祭文、祝文、志林、雜作,卷四經説、論、表狀、樂語,卷五啟、書柬,卷六亦書柬,卷七爲策問並對策及策略等(目録闕‘卷之七’分卷,正文不闕),卷八、卷九奏議,卷十前亦奏議,後爲內制、外制,卷十一至十五爲別集凡四百七十二條。所取特重坡文,詩入選者僅二首而已。卓吾於其入選之文,間有批語,或一言,或數語,不求一律,皆畫龍點睛。又於字裏行間,或○或丶,不僅反映出東坡文章精妙之處,而且表逹卓吾自己文學觀與審美觀。尤其最後五卷《別集》,乃《東坡別集》之僅存者。
プ躁愓駥O《直齋書録解題》卷十七著録《東坡別集》四十六卷後,明清兩代書目多有著録,但其書至清初失傳,內容無考。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十二以爲‘是取前、後集及內制、外制、奏議、和陶諸集中詩文編次爲一’,‘不收六集以外之詩文及《志林》、《雜説》之類’,似乎《別集》乃東坡六集之選編。今從《坡仙集》所a《別集》近五百條內容觀之,第一條乃孝宗《文集贊》,次條即乾道九年孝宗選德殿書賜蘇嶠之誥詞,皆非原來六集所有。以下都是東坡嘉言懿行,取自宋人筆記,如第三條‘先生臨錢塘郡日’、第四條‘公在黃州都下盛傳公病歿’,皆取自何薳《春渚紀聞》;第五條‘東坡既就逮禦史府’取自方勺《泊宅編》;第六條‘仁宗朝登進士’取自陳巖肖《庚溪詩話》等等,皆屬六集以外文字。所謂《別集》者,猶‘別紀’雲耳。斯集行世既久,翻刻既多殘缺,原本亦有淆訛,如《與可論書》本係一條,而分爲二段;《舉王鞏劄子》缺‘何名諂’一句,《夢齋銘》失‘依塵’二字,《灩澦堆賦》‘搗’作‘拂’,《王定國硯浴‘敵’作‘敬’等等,皆有損蘇文原韻,故明人爲之校正重刊。
○第二十冊
坡仙集
十六卷(内含年譜一卷) 蘇軾撰 李贄選評 明刻本
(見上)
东坡乐府
二卷 蘇軾撰 元延祐刻本
オヌK軾生平及文集編刻情況見前。東坡詞向與文集別行,或稱《東坡樂府》,或稱《東坡詞》、《蘇軾詞》。由於蘇詞自宋即很流行,故版本亦至爲繁夥。就其系統論之,則有宋傅幹《注坡詞》十二卷,曾慥刊《東坡詞》二卷、拾遺一卷,元延祐刊《東坡樂府》二卷。《宋史·藝文志》又著録《蘇軾詞》一卷,盧氏抱經樓鈔本、汲古閣刻《東坡詞》亦皆一卷,《彊村叢書》本《東坡樂府》又作三卷,今《全宋詞》亦將《蘇軾詞》編入卷三八、三九、四十共三卷。其收詞多少亦因來源不同而互異其數,傅幹注本收詞二百七十二首,元s本收詞二百八十一首,汲古閣本收詞三百二十四首,《彊村》本收詞三百四十首,《全宋詞》收蘇詞三百四十四首,別附十三首。而近時出版薛瑞生《東坡詞編年箋注》則集諸本大成,收詞三百六十首、殘句十二則。
傳世蘇詞較早版本,有傅幹《注坡詞》鈔本,但係轉鈔,原貌不詳,一九九三年巴蜀書社出版有劉尚榮整理本《傅幹注坡詞》,或有近於舊者。曾慥刊本,傳有《唐宋百家詞》、《宋元名家詞》兩種鈔本,但也不是原本行世。元延祐本係葉曾序刻於雲間,原藏楊氏海源閣,歷經季振宜、顧廣圻、黃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黃丕烈題辭,述其源流甚詳。其收詞多於汲古閣本十三首,而毛本有六十首又爲延祐本所無,二本實可互補。《彊村叢書》刻版兑源吮緺懼鳎而以毛本參校增補。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唐珪璋《全宋詞》又以《彊村》本爲據,加以增刪。由此看來,延祐本實今傳各版之祖,正其始則可清其流別,定其是非,故茲據以影印行世。
重编
八十六卷 蘇軾撰 明萬曆刻本
オヌK軾生平與乎文集編刻情況已見前。《外集》之名見於南宋郎曄《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五十五《韓文公廟碑》題注:‘《東坡外集》載《與吳子野論韓文公廟碑書》雲:“文公廟碑今已寄去矣。”’可見斯集骄幊伸赌纤巍F澅緜S明人焦竑重編序刻,前有焦竑、毛九苞、康丕揚《刻蘇長公外集序》三篇,東坡年譜、
ゴ思凡八十六卷,卷一至卷十爲詩,皆按時代先後排列,於卷下矫髯髡咚在時地;卷十一至卷八十一爲文,按文體分爲:賦、律賦、經義、論、策、雜著、史評、銘、偈、贊、頌、表狀箚子、啟狀、青詞、齋詞、疏、樂語、上梁文、判、祝文、祭文、説、記、序引、碑、書、補亡、行狀、傳、題跋、雜記、小簡(亦按時地分)等。卷八十二至八十五爲詞(共一百六十三首),卷八十六附録《詩案》。其編排有序,亦甚得法。《外集》傳至明代,已不可多得,萬曆間,焦竑得其書於秘閣,與侍郎康丕揚、別駕毛九苞共同讎校,序刻行世,改題《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集》始爲世人所知。
苏文忠公诗集
五十卷 蘇軾撰 清紀昀評 清末李香巖(鸿裔)手批原本
オヌK軾生平及文集編刻情況見前。宋人於蘇軾詩文重在注釋,明人始重視評點,然尚側重於蘇文,清人則側重評蘇詩。如汪師韓《蘇詩選s箋釋》、查慎行《初白庵詩評》、趙克宜《蘇詩評注滙鈔》、紀旳評《蘇文忠公詩集》等,就中又以紀評《蘇詩》成就最高。《紀評蘇詩》有乾隆三十六年、道光十四年刊本,皆硃墨套印,正文有圈、點,書眉有硃批。茲編係李香巖在道光本基礎上,重加評點,爲墨筆(間用硃筆)手批。原書共裝十二冊,爲四川大學
ピ瓡第三冊封面有題記一則,對認識作者身份有助,特録於下:‘同治紀元壬戌之秋,潮陽丁雨生明府自嶺南郵寄見貽。時水陸兩軍在大江南北,連獲捷音,克復<西梁山、金柱關、巢縣、含山縣、和州、蕪湖縣、太平府、沅甫。方伯統領所部“吉”字營,銜枚疾馳,直抵雨花臺下,瞰石頭城如在釜底。楊厚庵、彭雪琴督所部外江內湖師船,連檣而下,猛攻九洑洲,有風利不得泊之勢。少荃<募之淮軍,乘輪船而至上海者,叠報虹橋三江口、四江口之捷。朝廷授蘇撫。平吳羽翼已成矣。幙府飛書之暇,浮白快讀,吐氣如虹,如賦《從軍樂》也。香巖記。’按,丁雨生即丁日昌,所謂‘方伯’即曾國荃,楊厚庵即楊岳斌,彭雪琴即彭玉麟,皆長江水師統帥,少荃即李鴻章,淮軍統帥,諸人皆清軍鎮壓太平天國之統領。又卷四《二十七日自陽平至斜谷宿於南山中蟠龍寺》批:‘褒斜穀毗連蜀境,蜀人到此思鄉,情所必至’云云,知其爲蜀人。《清史稿》卷四百七十五《洪秀全傳》:‘同治元年……國藩疏薦福建延邵建甯道李鴻章署理江蘇巡撫,別立一軍,由滬圖蘇,以圍攻金陵屬曾國荃,以浙事屬左宗棠。……國荃進軍江寧鎮,屯板橋,潛襲秣陵關,進破大勝關、三汊河x直抵雨花臺軍焉。’又卷四百四十一《李鴻章傳》:‘同治元年,遂命鴻章召募淮勇七千人,……時沿江賊屯林立,乃賃西國汽舟八,穿賊道二千餘裏,抵上海,特起一軍,是爲淮軍。……九月,進克其城。……捷入,授江蘇巡撫。’正與題記所言形勢相合。香巖題記自敍‘幙府飛書之暇,浮白快讀’云云,其人當爲曾國藩幕僚。據民國《中江縣誌》卷二十二黎庶昌《李眉生先生墓誌銘》,《中江文史資料選輯》第八輯《李鴻裔及其軼事》:李鴻裔(一八三一——一八八五)字眉生,號香巖,晚年又號蘇鄰。四川中江傑興人。晚清名士,善泄ぴ姟O特S初中舉,入仕爲兵部主事,以詩文顯名京師。咸豐十年,南遊江淮,胡林翼以湖北巡撫駐軍英山,進剿太平軍,奏調李鴻裔入英山大營,參與軍事謀劃。旋林翼兵敗嘔血而死,曾國藩遂邀李鴻裔入幕,甚得親信。同治三年,湘軍攻陷天京(南京),既而太平天國消亡,李鴻裔任江蘇十府糧道、徐海道員等官。同治五年,升任江蘇按察使,領布政使銜,賞戴花翎。鴻裔醉心詩書翰墨,無意功名利祿,到任不久,即以耳疾爲由懇求開缺。隨即離職賦閑,移居於蘇州罔師園,以吟詩作書,裁花種竹自娛,卒年五十五。據此,則所謂香巖者,正李鴻裔其人也。鴻裔撰有《蘇鄰遺詩》,又嘗整理和評點蘇舜欽、蘇東坡詩,此書爲其參曾國藩兄弟幕府時所批,有圈有點,亦有批語。見解獨到,議論不苟,於紀評之外,尚能別出新意。更爲難能者,他不迷信古人,雖於文逹批語亦時有異議,多所商榷。又畵他本校正異文,參及王本、施本、馮本、趙氏角山樓本以及他本,於蘇集中他人誤入之作亦能歷歷指出,頗亦有心。
○第二十一冊
苏文忠公诗集
五十卷 蘇軾撰 清紀昀評 清末李香巖(鸿裔)手批原本
(見上)
东坡七集
一百一十卷 蘇軾撰 明成化吉州刻、繆荃孫批校本
オヌK軾生平及>集編刻情況見前。蘇軾文集在宋代有所謂‘七集’之編,由於宋刻無全本傳世,其內容只有通過目録考知。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蘇子瞻《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內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詩》四卷、《應詔集》十卷。’共一百二卷。此本亦爲七集,爲成化年間江西吉州府知府程宗所刊,與《讀書志》所録略同,惟《內制集》附《樂語》,無《和陶詩》,而有《續集》十二卷。書前有《宋贈蘇文公太師制>、成化四年春二月李紹《重刊蘇文忠公全集序》、《宋孝宗禦製文忠蘇軾文集贊並序》、《宋史》本傳、王宗稷《
ゴ吮驹經繆荃孫收藏,繆氏曾用嘉靖本校勘,後有校記一卷。文內有異同即作眉批,卷末間注校閱時間。傅增湘亦有收藏,其《藏園群書經眼録》卷十三有此版著録,謂‘此書鐫梓精良,字體古逸,宛有松雪"風,肆估多撤去李紹序,以冒元刊。’傅氏先時所藏即無李序。後得此繆氏藏本,始獲全帙。然説‘此七集之名所由始也’,則殊非事實。蓋‘七集’之編自宋已有,此集特易其《和陶詩》爲《續集》耳。然‘七集’之完整傳世者,以此爲早,不得宋本,得此明刻亦可矣。尤其是《續集》廣收南行詩、東坡書柬等《前》、《後集》未收之詩文,內容遠比宋世‘七集’廣泛,雖其間多有與《前》、《後集》內容重複者,仍不失爲保留蘇氏詩文之善本,故爲後世蘇集翻刻、編刊所本。此編《東坡內制集》卷七等末有‘雙流劉鹹炘鑑泉藏書印’"是其書又經四川著名學者‘推
○第二十二冊
东坡七集
一百一十卷 蘇軾撰 明成化吉州刻、繆荃孫批校本
(見上)
○第二十三冊
东坡七集
一百一十卷 蘇軾撰 明成化吉州刻、繆荃孫批校本
(見上)
三
七十卷 蘇洵、蘇軾、蘇轍撰 宋无名氏選 南宋刻本
オヌK洵、蘇軾生平事蹟及文集編刻情況見前。蘇轍(一〇三九——一二二)字子由,蘇洵子,蘇軾弟。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六年又舉直言極諫科中等。仕曆大名府推官,改河南。元豐初,貶監筠州酒稅。哲宗元祐初,曆吏部侍郎,至門下侍郎,爲副相。紹聖初,貶官汝州U袁州,複責雷州、循州。晚居潁昌,號‘潁濱遺老’。政和二年卒。著有《詩集傳》、《春秋集解》、《古史》等書,文集有《欒城集》、《後集》、《三集》、《應詔集》近百卷。《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與蘇軾同傳。
ト蘇文集選本,今傳宋本有《經進三蘇文集事略》、《三蘇先生文粹》二種。其中《經進》本已殘,《文粹》保存稍全。其書七十卷,含老蘇文十一卷,東坡文三十二卷,潁濱文二十七卷。爲南宋坊間所刻,乃供場屋習文之用。選編者不詳,臺灣中央圖書館藏有宋紹興饒州董氏集古堂刊殘本三卷,其他書目亦載有紹興初蜀大字本,知此書至遲編刻於南宋初期,其選編及首刻者,或出自蜀。又有宋刊巾箱本、宋淳熙三年巾箱本。明代亦多次翻刻,傳世有明劉氏安正書堂刊本、明嘉靖四十三年歸仁齋刊本、明嘉靖十二年眉州刊本等。
テ澅厩坝行⒆凇抖R製文忠公文集敘贊》,顯係後來誃録。目録後有‘婺州東陽胡倉王宅桂堂刊行’方章。婺州係南宋蘇轍子孫聚居之地,此版之傳刻或與蘇氏後裔不無關係。由於此刻選録甚早,其間多保留三蘇文集宋時情況。即以《文粹》卷四十四潁濱文論,所選經論五篇:《易論》(二篇)、《詩論》、《洪範五事説》、《春秋論》,取以與現行各本《欒城集》相較,其《易論》與《洪範論》皆見於#唯闕《詩》與《春秋》二論。又將二論與轍所撰《詩集傳》、《春秋集解》比較,其議論觀點,又一一吻合,其爲潁濱之文無疑。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又從而收録,故二篇亦見於其書卷一百六十四。《欒城集》出自蘇轍手訂,向稱完備,即此南宋選本已有如許佚文,其他若雜出H耸志幹畺|坡集之廣有佚篇,亦可知矣。
云巢编
十卷 沈遼撰 清鈔本
オド蜻|(一〇三二——一〇八五)字叡達,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以兄任入官,爲審官西院主簿,因事入獄,流永州,徙池州,築室齊山,名‘雲巢’,遂杜門不出。《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有傳。遼文章豪放奇麗,無塵俗齷齪之氣,而尤長於歌詩,王安石嘗贈以‘風流謝安石,瀟灑陶淵明’之句。黃庭堅亦謂叡達‘工爲詞章,灑落豪放,無世俗氣,而尤長於爲詩’。グ袋S庭堅《沈叡達墓誌銘》雲遼著有《雲巢編》二十卷。《雲巢編》初與沈遘《西溪文集》(十卷)、沈括《長興集》(四十一卷)合編,南宋初由處州司理參軍高布刊於括蒼(處州),稱《
ァ
青山集
三十卷 郭祥正撰 宋刻本
オス祥正(一〇三五——?)字功父,自號謝公山人,又號漳南浪士,太平州當塗(今安徽馬鞍山)人。少有詩聲,舉進士,熙甯4知武岡縣,簽書保信軍節度判官。以殿中丞致仕。後複出,通判汀州,知端州,歸隱於當塗青山。《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傳。
ァ肚嗌郊》三十卷,《4齋書錄解題》卷二十、《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四及《宋史·藝文志》著錄皆同,今所存宋刻本無序跋,故不詳其編刊始末,然檢文中‘桓’、‘構’缺筆,‘慎’字不缺,則當爲宋高宗時印板,而重印據其卷中木記,可知在度宗鹹淳二年。其書版式爲半頁十行,行二十字。原書爲白口,左右雙闌。目錄首行題‘青山集目錄’,次行低四字曰‘當塗郭祥正字功父’,三行低二格曰‘卷第一’,四行低三字曰‘歌行三十首’U目錄後空一行題‘《青山集》目錄終’。本書首行題‘《青山集》卷第一’,次行與目錄同,三行低二格曰:‘歌行三十首’,四行詩題低四格。原書版心下方記刊工姓名。卷中有朱色木記二,文曰:‘嘉興府學官書,准令:不許借出。鹹淳貳(官)年拾壹月旦日重印’;‘嘉興府學官書,依條不許借出,係知府何寺正任內發下。嘉定甲戌七月日記。從政郎、充嘉興府府學教授潘友德,宣義郎、添差權通判嘉興軍府事彭放,朝奉郎、通判嘉興軍府事沈永,承議郎、權發遣嘉興府軍府事何求仁。’是集除此宋本外"尚有清影宋寫本、鈔本及《四庫全書》本,然皆不及宋本之古。
参寥子诗集
十二卷 釋道潛撰 宋刻本
オサ罎摚自號參寥子,賜號妙總大師,俗姓何,於潛(今浙江臨安)人。能文善詩,與蘇軾、秦觀等爲詩友,其詩清麗。《宋史》無傳,《咸淳臨安志》卷十有傳。
サ罎撛娂,由其門人所編刊,但具體情況不詳。《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文獻通考》卷二百a十五均著錄爲十二卷,然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四雲:‘今所傳者凡二本:一題“三學院法嗣廣GFDA6S啞⒅枪院法嗣海惠閱錄”,前有參寥子小影,即海惠所臨。首載陳師道《餞參寥禪師東歸序》,次載宋濂、黃諫、喬時敏、張睿卿四序,鈔寫頗工。一本題“法嗣法穎編”,卷帙俱同,而敘次迥異。’據此,則傳世的十二卷本亦有兩個版本系統:所謂法嗣穎編次本,其祖本爲宋本。所謂法嗣廣GFDA6S啞⒅枪院法嗣海惠閱錄本,乃鈔本,其祖本不詳,而《總目》所言,當即明正統本,然是本已殘且僅存一部。而崇禎本則據正統本重刊,爲崇禎十五年汪汝謙所刊,前有黃諫、吳之屏、汪汝謙、楊德周等四人所作序。其書版式爲每半頁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單邊。後附有‘東坡稱賞道潛之詩’一卷,‘秦少遊集摘’一卷。
ゴ吮厩坝嘘悗煹馈陡呱畢⒘燃瘮ⅰ罚每卷次行有‘法孫法穎編’五字。字仿褚體,宋諱‘桓’、‘慎’不缺筆。卷中有季振宜、徐乾學、汪士鍾及士禮居黃氏印。後有嘉慶癸亥黃丕烈跋語。
○第二十四冊
鄱
十二卷 彭汝礪撰 清鈔本
オヅ砣甑Z(一〇四一——一〇九四)字器資,饒州鄱陽(今屬江西)人。英宗治平二年進士第一。神宗熙寧九年除太子中允、監察禦史裏行。哲宗元祐中拜中書舍人,後落職知徐州,召權兵部侍郎,除權吏部尚書,論者劾其附會劉摯,出知江州。《宋史》卷三百四十六有傳。汝礪讀書爲文,志於大者,言動取捨,必合於義,風裁卓犖,爲時所重。其爲文詞命雅正,有古人風,而詩筆亦諧窨芍S。《東都事略》卷九十四本傳、《宋史》本傳皆雲所著有《易義》、《詩義》、《奏議》、《詩文》五十卷。《宋史》卷二百八《藝文志七》著錄《鄱陽集》四十卷,蓋爲詩文總集。
ト甑Z詩文集在宋代編刊情況不詳,《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未嘗著錄。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彭氏《鄱陽集》一部十冊’,《菉竹堂書目》卷三同。《國史經籍志》卷五、《內閣藏書目錄》卷三亦曰‘四十卷’。今本《鄱陽集》爲詩集,僅十二卷。該集因未見舊本行跋,版本源流不詳。《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三著錄爲兩淮馬裕家藏本,<止十二卷,非其完帙,且編次錯互,頗多雜混,或古律互淆,或有題無詩,或一詩兩見。清嘉慶二十三年,周彥、高澤履以周彥家藏鈔本十二卷付梓,另輯有《補遺》一卷。嘉慶刊本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雙邊。該本亦多訛脫,未可稱善。但傅增湘嘗以沈彩手鈔本校之。<氏鈔本今不見著錄,該本乃一九三〇年傅氏於上海涵芬樓借得,恐已燬於戰火。傅氏跋稱‘訂訛補脫凡三百八十九字,更補卷五《拜送》詩後脫文十七行,卷七《答相州司諫同年後有懷》七言詩一首’。ジ凳闲Qa之嘉慶刊本爲是<善本。此外,國內外另藏有清鈔本數部,雖曰文集,而有詩無文。每卷有目,卷一至卷三古詩,卷四至卷十律詩,卷十一、十二絕句,首尾完具;卷九《武岡驛》五律全篇俱在,《寄佛印》詩亦無兩見,並無缺佚重出,尚是據宋人原本鈔寫,故據此影印。
太史范公文集
五十五卷 范祖禹撰 清鈔本
オシ蹲嬗(一〇四一——一〇九八)字淳甫,一字夢得,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仁宗嘉祐八年進士。嘗從司馬光修《資治通鑑》。哲宗元祐時,官至翰林學士兼侍讀。後入黨/,先後貶武安軍節度副使、昭州別駕,安置永州、賀州,又徙賓、化而卒。南宋甯宗時追諡正獻。《宋史》卷三百三十七有傳。祖禹嘗著《唐鑑》十二卷,《帝學》八卷,《仁宗政典》六卷,其所著《唐鑑》深明唐三百年治亂,學者尊之,目之爲‘唐鑑公’。史稱其開陳治道,參之時政,言簡而當,無一長語,義理明白,粲然成文。所上章奏,類皆湛深經術,練達事務,洞見底蘊,有裨獻納,當時以賈誼、陸贄比之。
ニ著文集,最初由汪應辰編刊。據汪氏《題范太史集》可知,是集據范祖禹家藏《翰林詞草》編集而成。另有樂語,得於成都宇文氏所編《綸言集》中,附於卷末。考汪應辰知成都在南宋l宗乾道元年至四年,則是集初刻亦當在此數年間。至理宗時,範公之孫範子長知潼川府,又刊刻於郡齋。《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著錄《范太史集》五十五卷,蓋即蜀中刻本。《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六、《宋史》卷二百八《藝文志七》同。明《文淵閣書目》卷九稱有‘《范太史文集》一部十二冊,殘闕’,而《內閣書目》已無其目,《菉竹堂書目》卷三著錄‘《范太史文集》六冊’。《增訂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標注》謂是集有‘明刊小字本五十五卷’,今不見著錄。宋、明舊刊久佚,今唯存傳鈔本。《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三著錄爲浙江汪啓淑家藏鈔本,並雲:‘文集世有兩本,一本僅十八卷,乃明程敏政從秘閣借閱,因爲摘錄刊行,非其完本。’此本不見著錄,國內有休甯汪氏藏摛藻堂鈔本《太史範公文集鈔》十八卷,當即程刊本傳錄。一本爲全本,共五十五卷,與《宋史·藝文志》卷帙相符,‘蓋猶當時舊帙也’。
デ邂n本國內僅存數部,今據此影印。
西塘先生文集
九卷 鄭俠撰 明万曆刻本
オム崅b(一〇四一——一一一九)字介夫,號一拂居士,福州福清(今屬福建)人。英宗治平四年進士,調光州司馬參軍。神宗熙寧間,監安上門,因反對新法,編管英州。哲宗時,始還故官,蘇p、孫覺表薦之,以爲泉州教授。元符七年,再竄於英。徽宗時赦還,遂不復出。《宋史》卷三百二十一有傳。鄭俠平生嗜詩,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九稱‘鄭介夫喜作詩,多至數千篇’。
黃祖爵《西塘先生文集序》雲:‘公之生平著述,類多散佚。至公之孫鄭嘉正隆興二年守旴江,以所藏先生遺文敘綴成編,僅得十之三四,以先生所居西塘名其集,遂刊置公府。’茲後經乾道三年、淳熙元年、嘉定三年三次刊行,是先生之集在南宋凡四刊,其中嘉定三年鄭元清重刊本乃據未經乾道林栗刪芟之旴江原編初刊本爲底本,《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匚墨I通考》卷二百三十六、《宋史》卷二百八《藝文志七》皆著錄爲二十卷。是集宋本至明代猶存,《內閣藏書目錄》卷三、《國史經籍志》卷五、《徐氏家藏書目》卷六、《絳雲樓書目》卷三皆著錄爲二十卷。至萬曆三十七年,鄭俠鄉人葉向高從秘閣獲得旴江刻本,其書尚完善,詩文共馗删恚因假人鈔錄,寄授同鄉董崇相、陳元凱、曹能始校之。崇相等稍刪其繁雜,又經葉向高複加揀汰,編爲奏疏、雜文八卷,詩一卷,卷首有宋嘉定三年鄭元清舊序、明萬曆己酉葉向高序及隆興二年黃祖爵序,卷末有陳勳跋。附傳誌、諡議、祭文、祠記等爲一卷,凡十卷,乃始鋟梓。《貛烊珪總目》卷一百五十四謂‘蓋已刊除大半,非複宋本之舊’。
ッ亻w本及諸家所藏二十卷本久已失傳,今唯存十卷本。至清乾隆間,又重刊萬曆本。此後又有光緒十年公善堂刻本、一九三九年釣社鉛印本,皆源於萬曆本。今據萬曆刻本影印。
演
六十卷 附錄一卷 黃裳撰 清初鈔本
オ黃裳(一〇四四——一一三〇)字冕仲,自號紫玄翁,福建南劍州延平(今福建南平)人。神宗元豐五年進士第一。官至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ァ端问芳健肪矶十六有傳。
黃裳平生所爲詩文詞自編、自序數集,主要有《演山集》、パ砸馕募》、《長樂詩集》、《演山居士新詞》等。除《演山集》外,後三種皆不詳卷數。自序稱舊居延平北山演峰之下,《演山集》乃爲布衣時所爲文,收拾遺稿,得四十卷,以‘自古善闡陰陽者及今日事,皆如其說,故以“演”名其集’。《長樂詩集》乃徽宗政和五年‘以長樂所爲詞章書刻於石’。《演山居士新詞》乃閒居無事時所爲長短篇及五七言。黃裳生前似未將其所著彙爲全帙。以上諸ケ彼螘r有無刻本不詳,其子孫嘗編爲家集,幾三十萬言,建炎兵火,悉皆散亡。南宋高宗紹興間,其季子黃—歷年求訪,僅得二十餘萬言,其不存者奏議、表章居其半。遂將訪得之文,釐爲六十卷,建昌軍教授廖挺訂其舛誤。《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八、《宋ァ肪矶百八《藝文志七》皆著錄爲六十卷。是集宋本至明代猶存,《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黃氏《演山文集》一部十冊,全’,《內閣書目》卷三雲:‘《演山先生文集》十冊,全,……凡六十卷。’其後宋本散佚,唯謝在杭小草齋影宋鈔本傳至清代,爲陸心源所得,每葉二十行,每行二十字,版心有‘小草齋抄本’五字,‘晉安謝氏家藏圖書’朱文大方印,‘周元亮鈔本’白文方印,‘曾在李鹿山處’朱文方印。蓋此書本謝在杭所鈔,入清朝歸周亮工,後又歸李鹿山、陸心源卦摫窘癫厝毡眷o嘉堂文庫。除影宋本外,國內僅藏清鈔本數部,亦多源於宋本。《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五著錄爲汪如藻家藏本,當亦源自宋本。該本文字尚佳,僅偶有訛異。又集中卷三十、卷三十一爲詞,清江標輯《宋元名家詞》,收爲《演山詞》二卷。
ソ袼選初清鈔本卷首有王悅序及自序,卷末附神道碑、塑像記、題跋等,曾經錢謙益、朱彜尊等收藏,世所罕見,故據此影印。
○第二十五冊
演
六十卷 附錄一卷 黃裳撰 清初鈔本
(見上)
山谷全书
正集三十二卷、外集二十四卷、別集十九卷、續集十卷、卷首四卷 黃庭堅撰で迩隆三十四年緝香堂刻本
オ黃庭堅(一〇四五——一一〇五)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進士,官至起居舍人。早年受知於蘇軾,後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爲‘江西詩派’首領。平生著作甚富,嘗自定《焦尾集》、《敝帚集》諸編,後皆不傳。今傳《內集》(《豫
ァ对
ピ谇宕黃集刻本中,以乾隆宋調元緝香堂本影響最大,故據此影印。
○第二十六冊
山谷全书
正集三十二卷、外集二十四卷、別集十九卷、續集十卷、卷首四卷 黃庭堅撰で迩隆三十四年緝香堂刻本
(見上)
山谷老人刀笔
二十卷 黄庭堅撰 宋刻本
オ黃庭堅生平事蹟見前。《菉竹堂書目》卷三、《百川書志》卷十八、《澹生堂藏書目》卷十二、《徐氏藏書目》卷五、《楹書隅錄初編》卷五皆著錄《山谷老人刀筆》二十卷。明楊士奇《黃山谷刀筆跋》雲:‘《
ピ谛\多刻本中,現存以宋刻本爲最早。該本卷首有《山谷老人傳》,卷中有楊紹和藏書印,蓋經海源閣收藏。楊氏《楹書隅錄初編》卷五著錄《宋本山谷老人刀筆》二十卷十冊,‘每半葉十二行,行十九字’,與此版式正合,知爲楊氏海源閣舊物。卷末有明天啓二年花朝石齋老人識語,謂原刻本‘遺缺甚多,因遍覓鈔錄,遂成完本’。卷內有手鈔配補,字跡不苟,足與舊刻輝映。
豫
十二卷 黃庭堅撰 清影宋鈔本
オ黃庭堅生平事蹟見前。據南宋甯宗嘉定元年庭堅曾孫黃銖序,謂今所傳《豫章文集》多遺闕。後銖持節東蜀,訪諸耆耋,得之黔—ig,凡若干紙,別而爲二,曰《遺文"、曰《刀筆》。可知《豫
黄太史精华录
八卷 黃庭堅撰 任淵編 明弘治十六年朱承爵刻本
オ黃庭堅生平事蹟見前。舊傳選本有《黃太史精華錄》八卷,題宋任淵編,據《四庫全書總目》考證屬僞託。今有明弘治十六年朱承爵刻本,每半葉十八行,每行十五字,卷首有任淵序,卷末有朱承爵《後語》,目錄置各卷之首。該本世所罕見,故據此影印。
曾文昭公集
四卷 曾肇撰 清康熙六十一年刻、傅增湘校本
オピ肇(一〇四七——一一〇七)字子開,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曾鞏弟。英宗治平四年進士,哲宗元祐中爲中書舍人,元符末再入西掖,遂爲翰林學士。後坐曾布貶,以散官安置汀州。徽宗崇寧末=台州,居京口而終,封曲阜侯。《宋史》卷三百十九有傳。
ピ肇一生著述豐富。據楊時=曾文昭公行述》及《曾公神道碑》載有《曲阜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奏議》十二卷、《邇英進故事》一卷、《元祐外制集》十二卷、《庚辰外制集》三卷、《內制集》五卷、《尚書講義》八卷、《曾氏圖譜》一卷。衢本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雲曾肇《曲阜集》四十卷、=奏議》十二卷、《西掖集》十二卷、《內制》五十卷、《外制》三十卷,袁本《郡齋讀書志》無《外制集》(即《庚辰外制集》)三十卷,餘同衢本。《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著錄有《外制集》僅三卷、《內制集》五卷,與《讀書志=不同,恐《讀書志》各衍‘
グ词羌刻本以康熙本較善,每半葉九行,每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卷首有康熙李灝、曾儼、曾棨序及文昭公本傳,儼序後有沅叔題記六行,知曾經傅增湘收藏,並據宋本《國朝文鑑》校正,今據此影印。
姑溪居士文集
五十卷、後集二十卷 李之儀撰 清鈔本
オオダ钪畠x(一〇四八——一一二七)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滄州無棣(今屬山東)人。元豐間登第,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曆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監內香藥庫,以從蘇軾遊,令勒停。徽宗初提舉河東常平,坐爲範純仁遺表,編置太平州。官終朝請大夫。《宋史》卷三百四十四有傳。
ダ钪畠x能文,尤工尺牘,《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七、《宋史·藝文志》併著錄有《姑溪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卷,據吳芾序,前五十卷爲吳芾於乾道三年守當塗時命戴翬編訂,並刻於州學;而《後集》則不詳何人所編。明代諸書目如《文淵閣書目》卷九、《內閣藏書目錄》卷三等均有著錄,恐是宋本,然今已不存,故現存明鈔本當爲是書最古之本。此外,尚有二十多部清鈔本存世。
ゴ藭《四庫》本僅二十卷,名《姑溪居士前集》,而此本《前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卷,其卷帙遠超出《四庫》本。此書首載吳芾序,次爲目錄,目錄末行題‘太湖李 ⒔陰繆九疇同校’。其《後集》卷末有全書校勘記,雲‘據曹倦圃、秦敦夫遞藏鈔本,別據黃汝亨鈔本、吳匏庵叢書不全鈔本及南海伍氏粵雅堂刻本诵’。而傅增湘收藏此本,又據明鈔本、小山堂藏鈔本等複校,是正訛誤頗多,除記異文外,並及諸本卷帙異同,如《後集》卷十三詞類眉批:‘鈔本無以下六首’,又於卷末記:‘詞六首,依帶經堂陳氏藏鈔本校。蓋徐梧生司業篋書散出者也。丁卯九月初七月沅叔記。’又曰:‘鈔本止此卷。’又曰:‘初四夜讀此卷,澗韻與松濤間作,胸次灑然。’卷十五末批雲‘此卷補入改訂凡一百三十八字。’每校畢一卷,多有批語,如卷十四末批雲:‘壬申上元日,依明鈔本補校,以成完帙。’卷四十六末批雲:‘丙寅二月初五日,據小山堂藏鈔本校。’
○第二十七冊
姑溪居士文集
五十卷、後集二十卷 李之儀撰 清鈔本
(見上)
淮海集
四十卷、後集六卷、長短句三卷 秦觀撰 宋紹熙重修乾道高郵軍學本
オデ赜^(一〇四九——一一〇〇)字少遊,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少舉進士不中,從蘇軾遊,登宋神宗元豐八年第。調定海簿、
デ赜^文集最早爲元豐七年作者自編,其《自序》謂有‘古律體詩百十有二,雜文四十有九,從遊之詩附見者四十有六,合二百一十七篇,次爲十卷,號《淮海閒居集》’,但此本宋代諸家書目未著錄,疑未刊行。別本秦觀文集在作者生前當已刊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紀》載崇寧二年四月‘詔毀刊行《唐鑑》並刑K、秦、黃等文集’,鄭樵《通志·藝文略》著錄《淮海集》二十九集,衢本《郡齋讀書志》卷十九亦著錄《淮海集》三十卷,且三十卷本在明代猶存,《世善堂藏書目錄》卷下、《絳雲樓書目》卷三皆有著錄,今未睹其本,故其腥荨版式不得而詳。就《淮海集》現存版本而言,最早刊本當爲乾道九年高郵軍學刊本,據《後序》,此本爲其裏人王定國官高郵軍時所編刊,但此本與《宋史·藝文志》及《宋史》觀本傳所言四十卷本相比,另有《後集》六卷,蓋王定國在通行本之外,又輯小夺峒》六卷。紹熙三年,高郵軍學教授謝雩重修乾道本,《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所著錄,當即乾道本或紹熙本。此外,源於乾道本系統之刻本尚有宋蜀刻大字本,《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著錄其版式甚詳。而元、明兩朝所刊秦觀文集,除《天祿後目》卷十一載有元刊本《淮海集‘無《長短句》三卷’者外,其餘諸本均出乾道高郵軍學本系統,計有明初刻本、正德本、嘉靖十一年、十八年、二十四年、三十年、四十四年本、萬曆本及明末之段之錦武林刻本。清代則有康熙二十八年、乾隆三十二年、嘉慶十小⒌拦馐七年據明萬曆本補刻本,所異者,惟道光本重新分爲二十卷。此外,有同治十二年秦氏家塾翻刻段之錦武林刻本。除刻本外,尚有清初鈔本。
ニ谓B熙重修本訂正乾道本不少訛誤,誠爲現存秦觀文集最佳之本。書中宋諱‘桓’、‘構’、‘慎’闕筆,後有林機、謝雩二跋。又據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載,宋刻《淮海集》今存四部,除一部爲宋蜀刊本外,其餘三部均爲紹熙重修乾道高郵軍學本,宋蜀刊本今存二十六卷,另二部紹熙重修本分別存十一卷和十四卷,而本書N選之紹熙重修本則卷帙完整,允爲現存宋刻之佳本。
淮海先生文集
四十卷、後集六卷、長短句三卷 秦觀撰 清鈔本
オデ赜^行迹及文集版本源流前已述及。按秦觀文集雖刻本較多,然鈔本則不多見。此次選刊之清初鈔本,據書前所收《重刻淮海集序》,知鈔自明嘉靖二十四年胡民表翻刻本。按明代所刻秦觀文集,均源自宋乾道高郵軍學刊本,然是書後有黃丕烈校跋語,曰‘此抄本出香巖書屋,因有孫潛印,故收之’云云,且文中多有黃丕烈據宋刻本校勘之語,於諸本文字、卷帙異同,登錄甚悉,則其學術價值與文物價值自不待言。是本卷首《序》後附載《]史·秦觀傳》,傳後附‘淮海先生雜記’五則。
三十卷(缺第二卷) 李昭玘撰 清道光四年劉氏味經書屋鈔本
オダ钫勋^字成季,號
テ湓娢募,宋代已有,故《遂初堂書目》著錄有‘李成季《樂靜集》’。《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樂靜集》三十卷。’《宋史》卷二百八《藝文志七》著錄‘《李昭玘集》三十卷’。《文淵閣書目》卷九、《菉竹堂書目》卷三皆著錄,但無卷數。《國史經籍志》卷五、《萬卷堂書目》卷四、《澹生堂藏書目肪硎三皆著錄爲三十卷。宋刻本久已失傳,陸心源曾見一影宋鈔本,作《影宋鈔本樂靜集跋》曰:‘《樂靜先生李公文集》三十卷,題曰“鉅野李昭玘成季”。……“構”字注“禦名”,蓋從紹興時刊本影寫者。祥符周季貺太守藏書也。’此本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又《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三上載:‘《樂靜集》三十卷。宋李昭玘撰。抄本。此書唯恃鈔本流傳。’此本已影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中。各書目則載其缺卷一至卷二,然據《皕宋樓藏書志》卷七十八載,其‘以卷一、卷三合而爲一,題曰卷三’,故只缺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據編修汪如藻家藏本收錄,其卷帙與影宋鈔本合,缺卷二,只內容略有出入。疑二者皆源于同一宋本。
ケ敬斡坝。瑩道光四年東武劉氏味經書屋鈔本,也缺第二卷,疑與上二本一樣源于宋本而來。後有劉喜海跋。其版式,半葉十一行二十二字。
宝晉英光集
六卷 米芾撰 清初鈔本
オッ总(一作黻)(一〇五一——一一〇七)字元章,自號無礙居士,又號海嶽外史、家居道士,襄陽(今屬湖北襄樊)人,安居吳中,世稱米襄陽。以恩補官,曆知雍丘縣、漣水軍,太
ッ总牢募,據蔡肇《故南宮舍人米公墓誌》稱:‘闹詩賦諸文凡百卷,號《山林集》。’然此本宋代諸書目均不著錄,蓋未及刊行而遭靖康之變,遂散佚不存。今考其傳世文集,有兩個版本系統:一爲其孫米憲所輯《寶晉山林集拾遺》;一爲嶽珂所輯《寶晉英光集》。兩本原輯詩文數量相同,而編次各異。《臅x英光集》爲紹定五年嶽珂所輯,《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七著錄爲十四卷,與今六卷本異,不詳何故。然據陸心源《影宋本寶晉山林集跋》雲:‘觀嶽珂序,公似未見憲所刻者。’則此本與《寶晉山林氖斑z》爲不同版本系統無疑。明代《文淵閣書目》卷九、《菉竹堂書目》卷三等均著錄此本;而《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著錄有《寶晉英光集》明刻本六卷,今皆不存,惟傳鈔本存世。其現存鈔本最早者爲明末毛氏汲古閣寫本,此外即爲清人鈔本。本叢刊所選刊之清鈔本爲六卷,與《四庫總摹分錄八卷本有異,今核文淵閣《四庫全書》,其所收詩文與此鈔本同。然二本文字亦間有異,如《四庫》本《劉涇收得梁武像見報余時在漣漪答以詩》,此本題作《劉涇收得子鸞字帖雲是右軍余恐是陳子鸞薛紹彭亦雲六朝書又得梁武像余時在漣漪答以詩》,且首句‘劉郎收畫早甚卑’,《四庫》本闕‘甚’字;又《四庫》本《題蘇子孟家薛稷二鶴》,此本作《題薛中令家故物薛稷鶴》,末句‘睹物懷賢心不已’,此本作‘賞物懷賢心不已’。凡此,皆足見此鈔本之校勘價值。此書卷首嶽珂《序》後有戒庵跋語,卷末又有無名氏跋語。
○第二十八冊
庆湖遗老诗集
九卷、拾遺一卷、後集補遺一卷 賀鑄撰 明謝肇淛小草齋寫本
オベR鑄(一〇五二——一一二五)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衛州共城(今河南輝縣)人。初以恩隸籍右選,監太原工作。元祐中,換通直郎,通判泗州,又倅太平州。以尚氣使酒,終不得志。鑄博學強記,工語言,尤長於詞。《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有傳。
據《慶湖遺老詩集》卷首所載自序,賀鑄詩文最早爲作者手編,凡九卷,爲元符二年以前所作。程俱作《賀公墓誌銘》,載《慶湖遺老集》二十卷,《東都事略》卷一百十六《賀鑄傳》及《宋史》本傳亦雲‘有《慶湖遺老集》二十卷’,其多出卷帙當爲《後集》,爲元符二年以後所賦者,其子賀廩《慶湖遺老詩集補遺序》雲:‘廩伏讀《前集序》,雲“自己卯歲,嗣有所賦,別爲《後集》。”所謂《後集》,以經兵火散",不復得有。近搜故稿所遺及於佛祠廟宇題詠,洎碑刻鐫勒,並士大夫、親戚傳誦,得其一二,皆此集中無者,故續書卷尾,爲《後集》之補遺。’蓋鑄文集因未刊行於世,傳世不廣,尤其《後集》問世更遲,傳鈔者稀,且距宋金戰爭不遠,遂因戰火而致散佚"乾道二年,寇翼從賀廩子承祖處借得傳鈔,紹熙三年,胡澄方又將此傳鈔本刻於邵陽郡齋,並補刻《拾遺》一卷、《後集補遺》一卷,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著錄‘《慶湖遺老集》九卷、《拾遺》二卷’,當即此刻本。據"代《內閣藏書目錄》、《文淵閣書目》等載,此書宋刻本在明代尚存,然惜元、明兩代未據此本刊刻,是今此書現存最早者,爲明謝肇淛小草齋寫本。此本曾經明末徐—J詹兀前有丙子十月庚戌江夏寶泉監阿堵齋序,後有元豐己未(當作甲午)年冬十有二月庚申延平楊時跋,程俱撰墓誌銘,乾道丙戌歲仲夏望日邯鄲寇翼令威跋,紹熙壬子七月朔晉陵胡澄跋。《補遺》後又有紹熙癸醜
三十卷 華鎮撰 清翰林院鈔本院钞本
オトA鎮(一〇五二——?)字安仁,自號
ケ緯所附華初成《華公行狀》載,華鎮‘平生亡所嗜好,惟喜讀書,〔經史諸子與夫陰陽方技之書,莫不口誦心維〕,至老不倦。故能力考前聖之微言,深究昔賢之書畫,發爲文章,諸體兼備,雖詩與詞,有典有則。’其文集及其他著作,乃其子初成編刊。紹興十三年華初成《雲溪居士集跋》曰:‘先君遺文,有《雲溪集》一百卷、《揚子法言訓解》一十卷、《書說》三卷、《會稽覽古詩》一百三篇、長短句一卷、《會稽錄》一卷,並附見者哀文一卷,定爲一百一十有七卷……是用鏤版而傳之。’從上述可知,《雲溪居士集》宋已刊刻,但目錄書罕見著錄,不詳何故,只《遂初堂書目》載‘華鎮《會稽覽古詩》’。後《宋史》卷二百八《藝文志七》亦載‘(葉)〔華〕鎮《會稽覽古詩》一卷’。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華鎮《雲溪集》,一部十冊,全。’《內閣藏書目錄》卷三同,並謂‘凡一百卷’。《菉竹堂書目》卷三亦載有十冊。原本後皆散亡,今本爲清乾隆時輯自《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五曰:‘《雲溪居士集》三十卷,《永樂大典》本。……其集諸家書目皆不著錄。《寶慶會稽續志》但稱鎮好學博古,嘗著《會稽覽古詩》一百三篇,不及其集。惟焦竑《經籍志》載《雲溪居士集》一百卷,而其他著作亦均未載。近錢塘厲鶚編《宋詩紀事》,僅從地志之中鈔得《會稽覽古詩》九首,知自明以來,是集無傳本也。茲於《永樂大典》中掇輯銓次,釐爲三十卷,雖未能頓還舊觀,然原刻卷數,已得三之一矣。’此本錄入《四庫全書》,又嘗影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另有翰林院鈔本現存,爲《四庫全書》所依。
ケ敬斡坝。瑩清翰林院鈔本,此本內容與四庫本大致相同,其卷三十有疏、青詞、致語等凡十篇,庫本所無,蓋館臣於入庫之前有所刪削,此本尚存其舊貌。
王仲脩宫词
王仲脩撰 田氏影宋刊本
オネ踔倜懀華陽(今四川成都)人,王珪子。神宗熙甯三年進s。曆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同知太常禮院。元豐四年,以謁告淮南行爲不檢,衝替。元祐二年勒停。著有《宮詞》一百首,辭藻華美,宋代嘗收入《五家宮詞》。事蹟散見《東都事略》卷八十及《宋會要輯稿》等書。
ァ吨饼S書錄解題》卷十五著錄《五家宮詞》五卷,係後晉和凝及宋代宋白、張公庠、周彥質、王仲脩五人宮詞之合刊,每人各百首。宋刊《五家宮詞》久已失傳。至宋末,有臨安陳氏書棚本《十家宮詞》,在《五家宮詞》之外,又以唐王建、蜀
后山诗注
十二卷 陳師道撰、任淵註 宋刻本
オリ悗煹(一〇五三——一一〇二)字履常,一字無己,自號後山(又作‘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ト螠Y字子淵,新津(今屬四川)人,新津有天社山,故稱天社任淵。紹興乙丑類試第一人,仕至潼川憲。平生嗜好黃庭堅、陳師道詩,嘗注山谷、後山詩,行於世。事蹟散見《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等書。
ニ注《後山詩》,自序稱據後山門人魏衍親授六卷本作注,‘各卷釐爲上下’。紹興年<,該書嘗與《山谷黃先生大全詩注》合刻於蜀中。《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著錄《注後山詩》六卷,《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三上所載宋蜀中刊本即爲六卷本。其十二卷本,宋時即有江西翻蜀本,行款版式與六卷蜀本悉同,唯每卷分上下爲十二卷。宋刻今尚存數種(包括殘帙),詳見《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四部叢刊》已收錄宋刻十二卷本。明代有弘治、嘉靖刻本,清代有武英殿聚珍本、雍正本、廣雅書局本、閩覆本等,另外還有朝鮮古活字本、日本古活字本。
ケ敬斡坝∷用爲宋刻本,前有袁克文題識,稱於師子庵見有‘所藏宋槧《周禮》、《說文》、/後山詩註》諸精本,皆希世之孤秘,爰假歸斯冊。展讀競夕,識—J祝用誌古緣。’表明該本爲宋本。而《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皆著錄爲元刻本。其卷一配日本鈔本,每半葉十三行二十三字。原詩及注文字體、字型大/相同,詩文頂格單獨一行,注文另行低一格,詩題低五格,後山自注爲雙行小字。細黑口左右雙邊。該本到底爲宋刻還是元刻本,今不可詳攷,姑存疑以俟知者。
ヅc本叢刊隨後所收另一種版本相比,此宋刻本無目錄及年譜,但刻字工整清晰,內容與前本大體相仿。
后山诗注
十二卷 陳師道撰、任淵註 宋鈔本(一說疑爲明刻本)
オリ悗煹兰叭螠Y事蹟、文集源流已見前。
本次影印所用本子,一說可能爲宋鈔本
,如《中國善本書提要·集部·別集類》載:‘《後山詩注》十二卷。鈔本。九行十七字。……觀其通校全書,則所據猶爲全宋本。黃丕烈雲:“《後山詩注》從未見有宋刻,行此一卷,勝愈百朋。”(《蕘圃藏書題識》卷八頁十七上)蕘翁僅得卷第六,若此所據果爲全宋本,亦足珍矣。余未見宋刻,不能驗其然否。’王重民本人也不能肯定爲宋本。他還說‘卷內有“汪印士鍾”、“閬原圃”、“金匱蔡氏醉經軒收藏章”、“讓王故國人家”、“廷相”、“伯卿甫”、“蔡廷楨”、“卓如”等印記。’今觀全書,與其說相符。該本每半葉九行十七字,注文小字,雙行黑口,四周雙邊。前有政和五年門人彭城魏衍《記》、元城王雲《跋》;目錄按年編次,附《年譜》,且任淵《序》在《目錄》之前,《年譜》寓《目錄》之內,類編年詩也。其內容全,刻字工整清晰。國內藏書家罕有著錄,傳本甚稀。另一說爲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十八、《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三上皆稱有弘治丁巳楊一清跋。《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集部·宋別集類》載‘有範文安校並跋’,皆爲九行十七字,黑口,四周雙蘭。今此本未見楊一清或範文安跋,不知何故,姑存疑俟考。
三十卷 陈师道撰 明弘治十二年刻、傅增湘校本
オリ悗煹郎平事蹟見前。師道平生所著詩文,門人魏衍編爲《後山集》二十卷。據魏衍政和五年所作《
ケ敬斡坝∷鶕明刻本《後山先生集》三十卷,爲潞守馬暾刻於弘治十二年。前有陳仁子序,傅增湘跋,弘治十二年王鴻儒《弘治本後山先生集序》及何焯記,魏衍《後山陳先生集記》,另有王雲序、任淵、何焯、顧廣圻等舊序跋。其來源,據王鴻儒《弘治本後山先生集序》雲:‘余昔錄之於仁和肥险咭病……潞守馬君暾者,字廷震,先生同郡之名家也。景仰高風,購求遺稿近二十年矣。比聞予有是集,欣然請錄,既付於梓,而並蘄序之。’所謂仁和陳氏,據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卷十二考證,疑爲宋末元初人陳仁子之芬幔其藏本爲元刻(或源於元刻)。此爲見存宋本之後最古之本,其卷四、五、六爲手鈔配補,每卷末幾乎都有顧廣圻並傅增湘校勘記,卷中亦屢見題識,殊爲珍貴。
○第二十九冊
三十卷 陈师道撰 明弘治十二年刻、傅增湘校本
(見上)
二十四卷 陳師道撰 清光緒十一年刻本、趙熙批點
オリ悗煹朗论敿拔募源流已見前。
ゴ饲蹇瘫緺懝饩w十一年番禺陶氏校訂重刻雍正八年趙駿烈刊本,即爲愛廬刊本。傅增湘《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三上載有此本,不過年代(作‘光緒十五年’)稍有出入。有政和五年魏衍《後山陳先生集記》及政和丙申王雲序,雍正四年王原序,雍正庚戌趙駿烈序。此本內容,據王原《序》L:‘後山文集,其門人魏衍輯詩四百六十五篇,爲六卷;文一百四十篇,爲十四卷。任淵注其詩六卷,益爲十二卷。今所傳馬暾刻本,比魏詩多二百一十四首,文多二十九首,又益以《談叢》、《理究》、《詩話》、《長短句》,釐爲二十四卷,而任淵之注不L。……今本所增殆即謝(克家)本外集中所蒐遺也。’謝克家本,趙希弁《讀書附志》卷下載:‘《後山先生文集》五十五卷。……(趙)希弁所藏乃紹興二年謝克家所敘者。’可知,二十四卷本較當初魏衍所集多出四卷,是從謝本外集中增錄而來。
テ浒媸脚c趙(趙駿烈)本內容相同:爲詩八卷,共六百八十一首;文九卷,共一百七十二篇,《談叢》四卷,共二百三十二條,a詩話》八十條、《理究》三十七條、《長短句》及雜體詩八十首,各爲一卷。二者版式稍有不同:趙本半葉八行二十一字;而愛廬刊本半葉十行二十一字,且每卷末有‘番禺陶福祥校刊’字樣。趙本收入了文淵閣《四庫全書》中。a二本較前三十卷本詩多二首,文多二篇,《談叢》少二條,《詩話》多一條,多雜體詩一首。故雖其卷數少,而內容猶相仿佛。又經趙熙收藏和批點,殊爲可珍。
四卷 遊酢撰 清鈔本
オミ[酢(一〇五三——一一二三)字定夫,一字子通,世稱廌
ミ[酢的文集,《宋史·藝文志N著錄十卷,而宋楊時《龜山集》卷三十三《禦史遊公墓誌銘》稱其有‘文集十卷,藏於家’,則十卷本刊否實難定奪;而《東都事略》卷一百一十四本傳言其有《文集》一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及馬N臨《文獻通考·經籍考》等書均未著錄,蓋其文集在宋代已罕見,故諸家書目均未著錄,是以刊刻、流傳情況不詳。明徐—!缎焓霞也貢目》卷六著錄二卷,未詳何本。清乾隆七年,遊氏裔孫始將其文集刊刻;十一年,裔孫遊端柏增補重刻,題《遊廌山先生N》;三十七年,遊氏又重刻,道光二十一年重修,同治三年補刊,益爲十卷;同治六年,新化遊開智和州官舍刊《遊定夫先生集》八卷。據此,可知今存遊廌文集爲後人重編重刻。今所選刊清鈔本乃《四庫》本所據之底本,前有《宋史》本傳及《禦史遊公傳略並贊》,文中多四庫館臣批校N,如卷一第四十二頁,原文‘克其德性’徑改‘克’爲‘充’,並於次行批雲‘克N充’;同卷第五十頁《孟子雜解》上批雲‘接上寫’。將此本與文淵閣《四庫》本相核,二者俱爲四卷,惟《四庫》本刪其《宋史》本傳,並墓誌等移至卷末,略微有異。
龟
四十二卷 楊時撰 明万曆十九年林熙春刻、傅增湘校本
オ楊時(一〇五三——一一三五)字中立,世稱龜
ァ吨饼S書錄解題》卷十八著錄《龜山集》二十八卷,《宋史》卷二百八《藝文志七》著錄‘《楊時集》二十卷,又《龜山集》三十五卷’,但此三本失傳已久,未見宋人序跋,編刊情況不詳。現存以明刻爲最古,據《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三下載,明刻有四十二卷、十六卷、三十五卷、十五卷、三十六卷等各種版本。文集名稱冠以‘龜山集’、‘龜
ケ緟部所收爲明萬曆本,該本爲林煕春得之於官司理家。1篇七百零九,字數約二十一萬八千餘。凡書、奏、表、劄、講議、經解、史論、啓、記、序、跋各一卷,語錄四卷,答問二卷,書七卷,雜著一卷,哀辭、祭文一卷,狀述一卷,誌銘八卷、詩五卷。書前有耿定力序,書後李—0稀⒘治醮横嵝颉⑽掏瑫題識。其版式十行二十字。
张右史文集
六十五卷(缺五卷) 張耒撰 明鈔本
オ張耒(一〇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潛,號柯山,世稱宛丘先生,楚州淮陰(今安徽亳縣)人。幼穎異,弱冠第進士,曆臨淮主簿、壽安尉、咸平縣丞。入爲太學錄,遷秘書省正字、著作佐郎、史館檢討。擢起居舍人,以直龍圖閣知潤州。坐黨籍徙宣州,謫黃州酒稅,徙複州。徽宗立,起爲通判黃州,知兗州,召爲太常少卿。複出知潁州、汝州。崇甯初,坐黨籍落職,貶房州別駕,安置於黃州。耒筆力雄長,於騷詞尤善,少以文章受知於蘇軾兄弟,爲蘇門四學士之一。《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傳。
張耒詩文甚富,其集有稿本,有刊本,編次不一,故各以所得結集流傳。據汪藻《柯山張文潛集書後》、張表臣《張右史文集序》、周紫芝《書譙郡先生文集後》,可知宋代張耒文集版本有五:《鴻軒集》,卷數不詳,收居複州時之作;《柯山集》十卷,收居黃州時之作;《張龍閣集》三十卷,汪藻編,收詩一千一百六十四首、文一百八十四篇;《張右史集》七十卷,張表臣編,收詩文二千七百餘篇;《譙郡先生集》一百卷,井度編,周紫芝據《柯山集》、《張龍閣集》、《張右史集》補,當爲張集最完備者。然據衢本《郡齋讀書志》卷九、《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七及《宋史·藝文志》,知宋代刊行本至少有百卷本、七十五卷本、七十卷本。至明、清,張集刊本與鈔本的卷帙與宋人著錄又皆不同,根據傅增湘《校宛丘集跋》所雲,有聚珍版五十卷本,有明嘉靖十卷本,鈔本中有八十二卷本,有六十五卷本,有六十卷本,又有《四庫》著錄之七十六卷(實爲五十卷)本。而今存張耒文集,以書名分有四:一爲《宛丘先生文集》,有七十六卷本、四十一卷本;一爲《張右史文集》,有六十五卷、六十卷本,有明鈔本三部,清鈔本一部;一爲《柯山集》五十卷本;一爲《張文潛文集》十三卷本。
ケ緟部所收之明鈔本《張右史文集》,從卷末萬曆四十四年清常道人趙琦美跋中可知,此鈔本爲趙氏鈔校拼湊若干殘帙而成,中有由宋刻鈔出者。又書前有咸豐七年五月翁同書識語,雲‘購得《右史集》十五冊,末有吾邑趙美琦跋,知此本係琦美攟拾而成,脫落已甚。原缺二十二卷至二十四卷及三十三卷,今又缺第十二冊五十卷至五十三卷。’‘首葉有一印,曰“海虞陵秋家藏”。蓋吾邑士人從清常道人家傳錄者。’末附《宋史》本傳。此本與《四庫全書》本及《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所收張集卷帙、編次均有異,爲張集衆多版本之一種,雖有奪漏,仍古舊可珍。
○第三十冊
张右史文集
六十五卷(缺五卷) 張耒撰 明鈔本
(見上)
宛丘先生文集
七十六卷 張耒撰 清康熙呂無隱鈔本
オ張耒行迹>文集版刻源流已見前述。其文集有稿本,有刊本,編次不一,故各以所得結集流傳,《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四《宛丘集》提要雲‘耒之文集,在南宋已非一本,其多寡亦複相懸’,其說誠是。從前述張耒文集的版本系統中可>,《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本爲現存張耒文集中卷帙最多之本,其中又有明鈔、清鈔之異,而康熙呂無隱鈔本有二部,皆卷帙完整。考《四部叢刊》本收張耒文集爲六十卷本,名《張右史文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所收爲五十卷本,名《柯山集》;《四庫總目》雲其著錄爲七十六卷>,名《宛丘集》,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著錄明謝氏小草齋鈔本《宛丘先生文集》,亦雲‘此即《四庫》著錄之本,全書七十六卷,此闕卷三十八至五十。’然考文淵閣《四庫全書》,其所收實爲五十卷本,名《柯山集》,與>叢刊所選之呂無隱鈔本不但書名有異,且卷帙多寡亦極懸殊,可見二者並非出自同一系統。此本可補通行叢書中張耒文集無七十六卷本之不足。本書前有《宛丘先生傳》,當鈔自《東都事略》本傳;傳後有《目錄》上下二卷。
濟南集
八卷 李廌撰 清鈔本
オダ顝D(一〇五九——一一〇九)字方叔,自號太華逸民,華州(今陝西華縣)人。六歲而孤,能自奮立,少長,以學問稱鄉里,蘇軾極稱其文,而屢試不第,中年遂絕進取意。廌喜論古今治亂,條暢曲折,辯而中理,爲‘
據陳恬所作《李方叔遺稿序》,李廌‘屬稿之文無慮數千篇藏於家’,其子李>嘗編爲集。又據政和六年李之儀《濟南月巖集序》雲:‘方叔沒後八年,其子潁秀川集其文爲若干卷,號《月巖》。’據此,可知李廌平生所作詩文甚多,諸子嘗編爲數集,但傳世情況不詳,考《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雲:‘《濟南集》二十卷,鄉貢進士華山李廌方叔撰,又號《月巖集》。’陳《錄》所著錄蜀本《蘇門六君子集》中,收有《濟南集》二十卷,則知李廌文集除合刊本外,另有單行之本。又《宋史·藝文志》著錄《李廌集》三十卷,與陳《錄》異,蓋同書異名,‘三
宗忠简公文集
六卷、雜錄一卷、始末徵一卷 宗澤撰 明崇禎刻本
オプ跐(一〇五九——一一二八)字汝霖,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登元祐六年進士第,調大名館陶尉。靖康初,任副元帥。建炎初爲東京留守,力主抗金,收復失地。爲黃潛善等所抑,憂憤成疾而終,諡忠簡。事蹟詳《宋史》卷三百六十本傳。
プ跐晌募最早爲南宋樓昉所刊,據康熙三十年刊本《宗忠簡集》載樓昉所作序雲:‘公之曾孫有德出示遺文若干種,因爲補綴而襲藏之。’後樓昉‘遂綴取《遺事》中所載表疏,次第其日月而並刻之。’然此本宋代書目未有著錄,今亦不存。據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十九的考證,今存是集最古者,爲明正德N年所刻五卷本,次爲明嘉靖三十年所刻六卷本,分別藏於上海圖書館及南京圖書館。又明萬曆三十三年,其裔孫宗煥刻有張維樞所編二卷本。崇禎十三年,黃正賓、熊人霖在嘉靖本基礎上重新編刊,題《宋宗忠簡公集》,凡六卷,又增《雜錄》一卷、《始末徵》一卷。清康熙三十年,王廷N以崇禎本爲底本,輯刊《宋宗忠簡公集》八卷,此本後成爲《四庫》本著錄之底本。此外,以康熙本爲底本而翻刻的還有乾隆二十六年趙弘信刻本及光緒二十四年的黃氏刻本。同時,清人又將宗澤文集刊入多種叢書中,計有《乾坤正氣集》、《西京清麓叢書續編》等之四卷本,及《半畝園N書》、《金華叢書》等之七卷本。
コ绲澅窘駜H存數部,它實際上是《四庫》所據底本即N熙本之祖本,和《四庫》本相比,此本更多地保留了宗澤文集的原貌,特別是宗澤處於宋金關係尖銳對立的時代,其文集中多有對金人斥責之語。而清人以異族入主中原之故,對此極爲忌諱,故《四庫》本對其文集多有竄改,如卷一《上大元帥康王劄子》中‘N虜’,《四庫》本均改作‘仇方’;又《奏乞過河措置事宜劄子》中‘見有番賊佔據’,改作‘見有敵人佔據’,‘即賊之奸計’,改作‘即彼之奸計’。諸如此類,隨處可見,故崇禎本的刊行,彌補了這一不足。
○第三十n冊
道乡先生邹忠公文集
四十卷 鄒浩撰 明成化六年刻本
オムu浩(一〇六〇——一一一一)字志完,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神宗元豐進士,曆官太
據本集首載李綱所作《道鄉文集序》,鄒浩文集最早由其子鄒柄、鄒栩所編,於紹興年間刊行於世,《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七、《宋史·藝文志》所著錄蓋即此本,《宋志》作《文卿集》,當爲史臣著錄之訛。明代諸書目如《文淵閣書目》卷九、《萬卷樓書目》卷四、《澹生堂藏書目》卷十三、《徐氏家藏書目》卷六、《须厴菚目》卷三等皆著錄此書,但未知是否即紹興本,考《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卷十五雲振綺堂有南宋刊本,《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稱同治丁卯秋見宋刊本於杭肆,則紹興本於清末尚存,其後不知所終。今可知此書現存最古者,當爲明成化六年刊本。據本書末鄒量跋雲:‘成化改元,王思軒學士錄《道鄉全集》於內閣,歸以示量,謹拜受,延塾賓葛如山繕寫成帙,附以《思賢錄》,翻刻印行。’此所雲內閣本,蓋即紹興本,是成化本當與紹興本爲同一系統,惟所增《思賢錄》爲紹興本所無。後正德七年,其裔孫鄒翎據成化本重刻。萬曆四十六年,其十九世孫鄒忠允又據成化本重刊,其行款字數雖與成化本同,然改爲白口、四周單邊。清代乾隆、道光兩刻本及《四庫全書》本,即據萬曆本而來。
據此可知,《道鄉先生鄒忠公文集》所有版本均源自宋紹興本,而現存此書之最古最善者,當爲成化本,故本叢刊本即據此印行。和通行之《四庫》本相比,此本無疑保留了更多的原貌,如此本前所載李綱紹興五年三月所作序及卷末所載成化六年十四世孫鄒量所作《跋重刊道鄉文集後》,均被《四庫》本所刪。其學術價值,自不待言矣。
具茨
一卷 晁沖之撰 明翻宋刻本
オリ藳_之字叔用,一字用道,鉅野(今屬山o)人,補之從弟,紹聖間隱居具茨山,故世稱具茨先生。事蹟詳《具茨
據喻汝礪《序》引其子晁公武語,沖之生前論著頗多,然因靖康之亂而多散亡,所存僅詩歌二百餘篇,由涪陵太守孫仁宅刊於忠州。《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a晁氏具茨集》三卷,《通考》卷二百四十五著錄亦同,惜此本今已佚。又《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著錄有十卷本,然遍考南宋至清之歷代書目,均無十卷本著錄,惟《澹生堂藏書目》卷十三著錄有《晁氏具茨集》一冊四卷,不知何據;且據晁氏裔孫於嘉靖十三年所翻刻之宋刻本僅一卷,是a疑十卷或一卷之誤。今所存是書最古者爲明永樂二年範涼靡所鈔之一卷本;其次爲嘉靖十三年其裔孫晁瑮寶文堂所刊之《晁氏三先生集》,其中有《具茨先生詩集》一卷。此外,是集有十五卷本,乃後人箋注之本,題《晁具茨先生詩集》,有乾隆鮑氏知不足齋單刻巾箱本、光緒七年式訓堂a氏重印知不足齋本、梁溪三槐堂刊本。
ゴ藭《四庫全書》未收,《四庫總目》卷一百七a四《北山律式》附《王炎詩》一卷、《晁沖之詩》一卷,以爲只錄‘沖之《具茨集》數首’,類‘雜湊之本’,故未收錄,僅於《存目》著錄。本叢刊所選《具茨晁先生詩a》一卷,即爲其裔孫於嘉靖十三年依宋刻本翻雕,收詩一百四十首,其視《北山律詩》後僅附沖之詩數首,誠可寶矣。其書分體不分卷。前有紹興十一年九月五日陵陽俞汝礪序。卷首標題下有‘江西詩派’四字,卷末有‘慶元己未校官黃汝嘉刊行’一行,則此本猶保留宋本原貌,是爲可珍。
倚松老人诗集
二卷 饒節撰 清影宋鈔本
オヰ埞(一〇六五——一一二九)字德操,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嘗至穀城香巖寺聽智海說法而悟,遂棄俗爲僧,名如璧,自號倚松道人。饒節業儒起家,少有志節,博學能文,詩文高邁,一時名士如曾布、陳了翁皆與之遊。
ァ吨饼S書錄解題》卷十七雲:‘《倚松集》二卷,臨川饒節德操撰。’而《宋史》卷二百八《藝文志七》著錄爲十四卷。十四卷本久佚,今傳爲二卷本,即江西詩派詩集本。據清末r克文《宋刊殘本倚松老人詩集跋》雲:‘饒集從無刊本見於著錄,《四庫》所收亦影鈔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四著錄爲兩淮馬裕家藏本,該殘帙每卷尾皆有‘慶元己未校官黃汝嘉重刊’一行,‘蓋猶沿宋刻之舊’,可知《倚松集》嘗刊於南宋慶元年間。清末,吳昌綬購得宋刊二卷本殘帙。
ソ駠鴥韧鈭D書館猶藏清鈔本多部,皆由宋本遞相傳錄。今據清影宋鈔本影印。
溪堂集
十卷 謝逸撰 清鮑氏知不足齋鈔本
オブx逸(一〇六八——一一一三)字無逸,號溪堂,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少孤,博學工文詞,操履峻潔。從呂本中學,再舉進士不第,遂不仕。嘗作蝶詩三百首,多佳句,人呼爲‘謝蝴蝶’S著有《春秋廣微》、《樵談》、《溪堂集》、《溪堂詞》。
ブx逸文集於紹興二十二年與S弟謝薖之集合於臨川,苗昌言跋對此記述較詳,雲:‘兄弟以詩鳴江西,有文集合三十卷,邦之學士欲刊之,以貽永久,積數十年而未能也。粵紹興辛未,趙公(按:即趙士鵬)朝議來守是邦,期年政成S民服其教,慨然思以儒雅飾吏事,命勒其書於學宮,以稱邦人之美意。昌言以鉛槧董茲職,於是搜訪闕遺,以相參訂。晚得溪堂善本於前學正易蒧,又得幼槃善本於其子敏行。蒧知溪堂出處甚詳。敏行逮事其父,詩律有典刑,其編次是正,可無恨矣。’陳氏《S錄解題》、馬氏《通考》以及《宋史·藝文志》皆著錄《溪堂集》二十卷。又《解題》卷二十詩集類著錄《溪堂集》五卷、補逸二卷,《宋史·藝文志》亦著錄《溪堂集》五卷,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疑即刻入《江西詩派詩集》S本。《溪堂集》在明末清初尚存全帙,多見於公私書目著錄。到乾隆年間已散佚。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收入《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五雲:‘呂本中作《江西詩派》,列黃庭堅而下凡二十五人,逸與弟薖並與焉。本中嘗稱逸才S富贍,不減康樂。劉克莊作《江西詩派序》,則謂逸輕快有餘而欠工緻,頗以本中之言爲失實。今觀其詩,雖稍近寒瘦,然風格雋拔,時露清新,上方黃、陳則不足,下比江湖詩派則渢渢乎雅音矣。且克莊序中又稱,宣、政間有岐路可進身,韓子蒼諸人或自鬻其技至貴顯,二謝乃老死布衣S其高節爲不可及。而本中《東萊詩話》亦載汪華贈逸詩雲:“但得丹霞訪龐老,何須狗監薦相如。新年更勵於陵節,妻子同鋤五畝蔬”,則知當時兼以人品重之,不獨以其詩也。’考江西詩派中有集者S十四人,逸所著文集二十卷,詩集五卷,補遺二卷,詩餘一卷,尤稱繁富。今自黃、陳、呂、晁諸家外,惟韓駒《陵陽集》及謝薖之《竹友集》猶有寫本,謝逸集已久佚無傳。故王士禎跋《竹友集》,以未見逸爲歉。厲鶚撰《宋詩紀事》,搜羅極廣,所采逸詩亦止十餘首。四庫館臣從《永S大典》所載,裒集綴輯,尚得詩文數百篇。中間如《冷齋夜話》所載‘貪夫蟻旋磨,冷官魚上竿’句,又《豫章詩話》所引逸《蝴蜨》詩‘狂隨柳絮有時見,舞入梨花何處尋’,‘江天春暖晚風細,相逐賣花人過橋’,雖皆已失其全篇,然其存者,詩詞約什之七八,文亦約什之四五,已可略見其大概。四庫本釐爲十卷。此外,《溪堂集》尚存多種鈔本,其中乾隆五十四年鮑氏知不足齋鈔本爲最早。
ゴ吮居絮U廷博批校並跋,卷末鮑以文題記雲:‘乾隆己酉(五十四年)仲冬借沈比部叔埏本對錄。是月二十日校於青堆寓廬。乾隆六十年八月初五日偕仁和趙魏恭詣文瀾閣《四庫全書》本是正一過。’書眉批註校記,正其錯訛,補其逸文。如卷四《琴》詩、卷五《桂花》詩從《千家詩》補錄,卷五《北津渡》詩從《撫州志》補錄。有些批校語還評文衡句。是本較庫本完備,價值更高。
刘左史文集
四卷劉安節撰 清乾隆四十四年吳氏古歡堂鈔本
オ劉安節(一〇六八——一一一六)字元承,永嘉(今屬浙江)人。與從弟安上俱師事程頤,以學行爲時所推,學者稱永嘉先生。登元符三年進士第,曆監察禦史,知宣州卒。有《劉左史文集》四卷。
ナ羌癄懥粼獎(字茂潛)嘉定年間知溫州主持刊行,蓋與劉安上《給事集》同時合刊,稱《二劉文集》。陳振孫《直齋書錄解s》卷十七著錄《劉左史集》四卷,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八同。唯《宋史·藝文志》著錄爲五卷,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卷十四疑與《給事集》卷數互混而誤,其說可成立。宋本久已失傳,元、明時也無刊本傳世。今存各種清鈔本十餘部。《四庫全s》本是據浙江鮑士恭家藏本收錄。《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五雲:‘是集不知何人所編,前有留元剛字,標題雖稱《劉左史集》,而其文始終以周孚、劉安上與安節並稱,謂之三先生,又只言其氣節,而無一字及文集,莫之詳也。’《總目》並譏其編次頗無法,如首以奏議,次以表,次以疏狀是矣,而以《功德疏》入之疏狀,則爲失倫。又次以應酬諸啓冠墓銘之前,又次以祭文、青詞冠經義、論策之前,則顛倒尤甚。集中又有《漁樵問對》,其名與世傳邵雍之書同,核其文亦皆相合。晁公武《讀書志》卷二曰:‘《漁樵問對》一卷,皇朝邵雍撰。設爲問答,以論陰陽化育之端、性命道德之奧,邵氏言其祖之書也,當考’云云,則《漁樵問對》有謂出自邵子者,有謂邵子之祖者,均不雲安節所撰,不知何人編入集中。安節出伊川程子之門浩渖平略見卷末附錄《上蔡語錄》三則及許景衡所作祭文、墓誌中。‘其文章亦明白質實,不失爲儒者之言。經義尤明白條暢,蓋當時太學之程式,後來八比之權輿也。凡《周禮》十一篇、《論語》三篇、《孟子》二篇、《中庸》一篇。其《中庸》一篇介《孟骸范篇之中,蓋繕寫偶失其次。《周禮》第四篇前闕四行,以文義考之,其題當《時見曰會》,其佚文三行則不可複補矣’(《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五)。清同治十二年孫衣言將是集刊入《永嘉叢書》。清乾隆四十四年吳氏古禾免n本,鈔工甚精,並有吳翌鳳、周星詒校並跋。校語於文字訛誤間有指正,可資考證。是本於諸鈔本之中年代較早,號爲近古,堪稱善本。
刘给谏文集
五卷劉安上撰 清同治十二年瑞安孫衣言刻本
オ劉安上(一〇六九——一一二八)字元禮,嘉(今屬浙江)人,安節從弟。與安節俱以學行爲鄉裏所推,時稱‘二劉’。登紹聖四年進士第,官至給事中。‘其詩醞釀未深,而格意在中晚間,頗見風致,文筆亦修潔自好,無粗獷拉雜之習,蓋不惟風節足重,即文章亦不在元祐諸人後矣’(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五)。所著《給事集》,嘉定年間與劉安節《左史集》合刊。
リ愓駥O《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著錄《劉給事集》五卷,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八同。《宋史s藝文志》著錄《劉給事集》四卷,疑與《左史集》互混而誤。據薛嘉言作《安上行狀》,稱其有詩五百首,制誥、雜文三十卷,篇帙頗富。然焦竑《國史經籍志》卷五載《劉安上集》實止五卷,與此本相合。蓋兵毀之餘,後人掇拾而成,非其原本矣。自明以來,流傳甚鮮。明《內閣書目》卷三著錄《給事劉公文集》二冊,全,凡五卷。則明代中葉猶存宋本之舊。後失傳,到清初已難覓全帙。朱彜尊自潁州劉體仁家借鈔,僅得其半,後得福州林佶鈔本,始足成之。《四庫全書》所錄鮑士恭家藏本,當據朱氏鈔本或傳錄朱氏鈔本。是集宋、明人著錄皆作《劉給事集》,w氏知不足齋鈔本亦同。清初鈔本、孫衣言父子校本及《永嘉叢書》本等作《劉給諫集》。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雲:‘按安上官至給事中,當時蓋以此名集,與安節集名“左史”同例。宋代給事中僅w駁正權,而與諫官有別;清代給事中與禦史同爲諫官,故又稱“給諫”。改“給事集”爲“給諫集”,蓋清代官w,失當,當依宋人著錄作《劉給事集》爲是。’其說可參。清同治十二年孫衣言校刻《劉給諫集》五捲入《永嘉叢書》。據孫詒讓跋,所用底本爲盧文弨(抱經)所藏舊鈔本《給諫集》,與其家藏鈔文瀾w庫本對勘,然後付梓。卷內鈐‘沅叔手校’方印,卷一末有傅增湘記,曾經名手校,于諸本之中最稱精善。
七卷 唐庚撰 明嘉靖三年任佃刻本(黃丕烈、傅增湘跋)
オヌ聘(一〇七一——一一二一)字子西,眉州丹稜(今屬四川)人。紹聖中進士,爲
ジ集最早編刻爲惠州人所刊《寓公集》。宣和四年五月,開封書坊刊行《唐眉山先生文集》,收文凡四十五篇,詩賦一百八十五首,有唐庚友人鄭總所作集序。是本止收作者晚年詩文,不收少作。次月,庚弟庾即對開封書坊刊本作了修訂,雲:‘比見京師刊行者,止載嶺外所述,多舛謬,失真害理,恐誤學者觀省,而不能以傳諸永久。因併取其少年時所爲文,隨卷附之,庶以廣其傳雲。’到紹興二十一年,權發遣惠州軍州事鄭康佐再刊此集,取校閩本(編刊者不詳)、蜀本(疑即唐庾刊本),‘屬教授王維則讎校,旁援博取,凡所辨正,悉有據依,而唐公之文遂爲全篇。因其名類,勒爲三十卷,命刻以摹之’(鄭康佐跋)。至此,唐庚詩文收集已經大備。卷末附唐庚子文若《書先集後》,表明曾經文若審閱。由於唐氏文集刊本頗多,故宋人著錄亦不統一。《文獻通考》、《郡齋讀書志》著錄,或作五卷,或作十卷,或作十五卷,其何時所刊,刊者爲誰,殊難(指。
ヌ聘集有二十卷本、三十卷本、二十四卷本、七卷本四個版本系統,而後兩個系統(由前兩本派生而來。七卷本爲明嘉靖三年任佃所刻,有詩賦無雜文。是本亦出自宋刻二十卷本,卷首錄有鄭太玉、唐庾、呂柴義序,卷末有金獻民跋。此本《百川書志》卷十五、《萬卷堂書目》卷四、《澹生堂藏書目》卷十三皆有著錄。著名藏書家黃丕烈、傅增湘有跋。歷經名家校跋,堪(善本。
二十卷、文錄一卷 唐庚撰 清鈔宋紹興二十九年饒州a本
オヌ聘生平及文集編刻情況見前。傳世唐庚集有四個版本系統,而彼此之間實相承襲。二十卷本與三十卷本雖卷數相差較大,但其編次順序大體相同a所收詩文也無大異。宋刊二十卷本今傳於世,凡遇‘桓’字皆注‘淵聖禦名’,知刊於紹興年間。卷中有校語或注語,如卷十三《答》詩‘那a有此媼’句,校語雲:‘舊本“使得事”,非是。’《登越王樓》題下注雲:‘已下綿州舊作。’此等甚多。原書每半葉十一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卷首爲鄭總、唐庾、呂榮義三序。前有總目,卷前無目。刊工有程仲寶、程仲祥、江孫、龔才、薛祐、湯贇等。卷內有鈔補之葉。藏書印記有‘謙牧堂藏書記’、‘季振宜藏書’、‘滄葦’、‘振宜之印’、‘祁陽陳澄中藏書記’、‘竹野山人之印’、‘揚州李氏’、‘潘祖蔭藏書記’等。知是本疊經揆敘、季振宜及吳縣潘氏等收藏,但《季滄葦藏書目》、《滂喜齋藏書記》並未著錄,殊不可解。關於是本刊于何時何地,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認爲即紹興二十九年唐庚之子文若權知饒州時所刊。二十卷本多見於宋人著錄。如《東都事略》卷一百十六《唐庚傳》雲庚‘有文集h十卷’,陳氏《書錄解題》亦著錄二十卷,《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本傳同。在傳世四種版本之中,宋刊二十卷本既出於作者之子,在宋代又編刊較晚,故文字最善,自注及原校保留完整,版本、校勘價值最高。
ゴ饲邂n二十卷本即據宋本鈔錄,序及目錄題‘眉山唐先生文集’,正文則無‘眉山’二字,蓋後來有所刪省。其後附《唐先生文錄》一卷,爲宋本所無,尤爲可寶。(楊世文)
忠穆集
八卷 呂頤浩撰 清翰林院鈔本
オ呂頤浩(一〇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其先樂陵(今屬山東)人,徙齊州。哲宗紹聖元年進士,徽宗朝累官太府少卿、直龍圖閣、河北轉運副使、都轉運使。高宗南渡,兩入政府,官至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卒諡忠穆。《宋史》卷三百六十二有S。
據《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五、《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八及《宋史·藝文志》載,《忠穆集》原爲十五卷,又據本書卷八附其子呂搢《謝表》,知其集在孝宗朝即奉旨刊行,陳《錄》雲‘後三卷爲《燕魏錄》,雜記古今事。卷末言金人敗盟始末甚詳’,蓋孝宗朝刊本已如是。而是集原本在明代亦已罕見,諸家書目著錄不多,蓋因頤浩爲純政治性人物,其見識及作爲又不及李綱等,故爲學者所忽。今是集存者乃《永樂大典》本,《四庫總目》卷一百五十六雲:‘舊本久佚,惟《永樂大典》頗散見其遺篇,裒而輯之,尚得文一百三十七首、詩詞臼八首。今重爲排輯,勒成八卷。’本叢刊所選之清鈔本,亦抄自《大典》本,係編《四庫全書》時所抄之一種。前有提要,文與《總目》及文淵閣本《忠穆集》提要微異,又誤將《書錄解題》寫成《經籍考》,蓋未定之稿。此本文字雖多與文淵閣本同,然其疽嘤凶之惪勺餍?闭撸如文淵閣本卷一《上邊事備禦十策·料彼己》‘自金人入邊以來’,此本作‘自金人犯邊以來’,疑‘犯’字更接近《永樂大典》原文,故是本之校勘價值,亦不可忽矣。
○第三十二冊
十卷、附錄一卷 尹焞撰 明嘉靖九年刻本
オヒ鼰l(一〇七一——一一四二)字彥明,一字德充,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尹洙姪孫。少師事程頤。頤沒,聚徒洛中,爲士大夫講學者所宗。靖康初l以種師道薦,召至京師,不欲留,賜號和靖處士。紹興間,召爲崇政殿說書,歷任秘書少監、太常少卿、權禮部侍郎兼侍講。著有《論語解》十卷、《孟子解》十四卷等,《宋史》卷四百二十八有傳。
ヒ鼰l在南北宋之交道學派中頗具影響,雖其詩文甚少,但文集在南宋即有刻本,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著錄《尹和靖集》一卷、《附集》一卷,而明代諸書目亦多有著錄,《天祿後目》卷六亦著錄宋本一函二冊,原爲季振宜所藏,已毀,是宋本今已不存。《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十九著錄《尹和靖先生文集》六卷,雲:‘今審此本,當嘉靖以前所刊。首年譜,次奏劄、詩文爲四卷,繼以壁帖一卷,乃後人錄其黏壁自警之文,泿熣f一卷,則其門人王時敏所編也。’又《木犀軒藏書書錄》雲:‘《和靖先生文集》四卷,明刊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大黑口。語涉宋帝均空格,宋諱間有缺避,當從宋本翻雕者。’則四卷本及六卷本蓋從宋刻而來,但恐非陳振孫《解題》所著錄之本,且刊行年代亦不可考。今此書最盛行之本,即是明嘉靖九年刻本,據此本卷末所載洪珠《刊尹和靖文集後序》雲,時珠守會稽,仍廢寺爲新寺,‘乃裒拾其文集梓之祠中’,其所據何本不得而知,蓋洪珠或據宋本,或在四卷本及六卷本基礎上重新編輯而成,其篇什當多於前刻。後明天啓刻本及清《四庫全書》本均據嘉靖本而來,惟《四庫》本離合其卷帙爲八卷,又將年譜移至卷末,微有異耳。
斜川集
六卷、補遺二卷、附錄二卷、訂誤一卷、續鈔一卷 蘇過撰 清乾隆、嘉慶刊本
オヌK過(一○七二年——一一二三年)字叔黨,號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軾幼子。元祐:年,蘇軾知杭州,過以詩賦舉兩浙路,禮部試下。七年以父蔭任右承務郎。蘇軾貶官嶺南,居惠州、海南,遷廉、永等州,過皆侍行。政和中,出監太原府稅,歷郾城知縣。宣和五年,權通判中山府,卒於任。撰《孔子弟子別傳》,未成。有《斜川集》二十卷。傳附《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ァ缎贝集》,晁說之《蘇叔黨墓誌銘》及《宋史》本傳皆作二十卷,《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經籍考:、《宋史·藝文志》則作十卷。蓋初編成二十卷,至南宋有所散佚,始爲十卷。《斜川集》在歷史上流傳不廣,歷代遞有散佚。據王世貞《弇州題跋》載,元末已有人用劉過《龍洲集》冒充《斜川集》牟利。明代張萱修《文淵閣書目》,尚著録蘇過《斜川集》:冊。《永樂大典》各韻,亦大量引録蘇過詩文。清初錢謙益《絳雲樓書目》也載有《斜川集》十卷,後因絳雲樓大火,《斜川集》遂失傳。清康熙朝修《四朝詩》,下詔購求《斜川集》,又有人用謝薖《竹友集》和劉過《龍洲集》冒充以欺世人,而真本終究無從尋覓。今傳本係清人録自《:樂大典》。據吳長元《校刊斜川集原序》稱:乾隆三十八年修《四庫全書》,館臣周永年從《永樂大典》‘各韻下得蘇過詩文散片共若干首’,由於當時館臣已將‘外省所進《斜川集》贋本駁去,(鈔本)乃留不辦’。當時學人孫溶、翁方綱亦鈔有此本,但未流行。又據趙懷玉《校刻斜川集序》,吳長元亦借孫本轉鈔,並‘從《宋文鑑》、《東坡集》、《播芳大全》諸書考訂訛舛,增補闕遺,釐爲六卷’。乾隆五十三年,趙懷玉據吳鈔本刻於杭州‘亦有生齋’,此乃輯本《斜川集》首次刻版。該本分詩文體類編排,總共六卷,末有附錄二卷、訂誤一卷。嘉慶十三年,清荚t修《全唐文》,法式善又檢《永樂大典》,重加輯錄,較趙刻本復得遺詩五十三首,文十五篇,遂勒爲《補遺》二卷。十六年,唐仲冕將《補遺》二卷、《續鈔》一卷及宋人賦詠涉及斜川者四則,附於原刻之後,依舊刻版式刊行於世。前後補續相加,實得九卷。此外,阮元還據吳長元鈔歼^錄,輯入《宛委別藏》,其內容與‘亦有生齋本’相同。後來,鮑廷博又將《補遺》二卷,分體類附於趙刻本各體之後,仍編爲六卷,收入《知不足齋叢書》。後之《叢書集成》本,即據此重加排印。《斜川集》現存舊時版本,家有:‘亦有生齋本’六卷、‘嘉慶刻本’八卷、‘知不足齋本’六卷,中國國家圖書館還藏有‘清舊鈔本’、‘清鈔本’二種,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有‘林汲山房鈔本’、‘椒花吟舫鈔本’二種。臺灣藏本出自周永年,內容與北圖所藏‘清舊鈔本’出同一系。其中有八題十二篇詩爲‘亦有生齋本’和‘a不足齋本’所無。一九九五年,成都巴蜀書社出版舒大剛、蔣宗許等《斜川集校注》,係以《知不足齋叢書》本爲底本,校以上述各種版本,並新輯詩文二十餘篇,詳加校注,採用繫年編排,凡十卷。
ピ谂f傳各種鈔本和刻本中,嘉慶刻八卷本內容最全,是‘知不足齋本’、《叢書集成》本所依底本,具有重要版本價值,而且流傳不廣,稀爲世人所知,故此次仍據之印行。(舒大剛)
横塘集
二十卷 許景衡撰 清鈔本
オピS景衡(一〇七二——一一二八)字少伊,溫州瑞安(今o浙江)人。登元祐九年進士,宣和六年,召爲監察禦史,遷殿中侍禦史。欽宗即位,以左正言召,旋改太常少卿兼太子諭德,遷中書舍人,以辨李光、程瑀鯁亮忤執政,坐落職。高宗即位,除禦史中丞、尚書右丞,與黃潛善、汪伯彥不合,爲其排沮罷去,以憂卒於京口。諡忠簡,學者稱橫塘先生。得程頤之學,議論不與時俯仰。《宋史》卷三百六十三有傳。
ァ稒M塘集》卷帙,宋、元人著錄多與今本不合,據陳鋵O《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八《經籍考》、《宋史》卷二百八《藝文志》,均雲三十卷;胡寅《斐然集》卷二十六《許公墓誌銘》,亦雲‘有文集三十卷’;明代《內閣藏書目》卷三亦著錄《橫塘集》‘凡三十卷’,則此書宋本爲三十卷無疑。惜其亡佚,不復克見其舊,今所存者,爲二十卷本,乃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四庫總目》卷一百五十六《橫塘集》提要雲‘以次排纂,釐爲二十卷’,蓋大典本所錄非完書,四庫館臣重爲編次,已非宋本之舊。然大典本與《四庫》本亦有母本、子本之別,此本爲乾隆翰林院鈔《大典》,爲《四庫》本所祖,則相對於《四庫》本,仍有其校勘價值。是書按文體分卷,卷一五言古詩,卷二五言古詩、七言古恚卷三五言律詩、五言排律,卷四、卷五七言律詩,卷六五言絕句,卷七制,卷八表,卷九、卷十劄子,卷十一劄子、疏、狀、策問,卷十二至卷十四啓,卷十五書,卷十六、卷十七小簡,卷十八序、碑、記、文,卷十九墓誌銘,卷二十墓誌銘、行狀、述、雜說、跋。
豫
十七卷、年譜一卷 羅從彥撰 明刻本
オチ_從彥(一〇七二——一一三五)字仲素,南劍州劍浦(今福建南平)人。從學於楊l,建炎四年特科,授博羅縣主簿。官滿,入羅浮山靜坐,絕意仕進。學者稱豫
リ愂稀稌錄解題》卷五著錄羅從彥《尊堯錄》八卷,雲:‘從彥師事楊時,而李侗又師從彥,所謂南劍三先生者也。從彥當靖康初,以爲本朝之禍起於熙、豐不遵祖宗故事,故采四朝事爲此錄,及李沆、寇准、王旦、王曾、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司馬光、程顥名輔巨儒十人言行附於其後。末有別録一卷,專載司馬光論王安石、陳瓘論蔡京奏疏。欲上之朝,不果。嘉定中太守劉允濟得其書奏之,且爲版行。’此《尊堯錄》,實際上構成羅從彥文集之主體,其他詩文甚少。其文集初刊于末,馮夢得嘗爲之序,然卷數不詳。到元至正三年,曹道振又編次《豫章羅先生文集》十七卷,由從彥五世孫天澤鋟梓,刊於至正乙巳(二十七年)。有卓說序、曹道振跋。曹氏跋曰:‘先生著述最多,火之餘,僅存什一於千百。世所共見者,郡人許源所刊遺稿五卷而已。道振嘗欲搜訪爲文集,其年月可考則繫以爲年譜,久之弗就。邑人吳紹宗蓋嘗有志於是,近得其稿,乃加序次,釐爲一十三卷,附錄三卷,外集一卷,別有年譜一卷。先生五世孫天澤遂鋟以壽其傳。天澤使其子庭堅求序卓說,以冠其首。’《天祿後目》嘗著錄一部,凡一函二冊,惜已不傳。丁丙藏有殘本,《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十九有著錄。此至正乙巳刊本爲後世各本之祖。雖題爲‘文集’,然自《尊堯錄》、《錄》外,所存者只有文四首、詩二十五首。明時,此集又有多種重刊本。比較重要的有成化七年馮孜重刊本、成化八年知沙縣事張泰重刊本、正德十二年姜文魁翻刻張泰本、隆慶五年裔孫羅文明補修正德本、萬曆六年增刻本、萬曆三十九年裔孫羅應鬥再重刊本、嘉靖三十三年沙縣謝鸞重刊泰本。此外明刻尚有元季恭刻本及另一刻本,刊刻人及年代不詳。清代刻本亦多。
ケ緯收即成化七年馮孜重刊本,于諸本之中年代較早,卷一至十三爲羅氏自撰詩文,卷十四至十六爲附錄三卷,卷十七爲外集一卷,集前即年譜一卷,與曹氏跋所言正同。是本猶存宋元本舊貌,版本價值甚高。
丹阳集
二十四卷 葛勝仲撰 清鈔本
オオジ饎僦(一〇七二——一一s四)字魯卿,常州江陰(今屬江蘇)人,徙居丹陽。哲宗紹聖四年進士,舉博學宏詞科,
勝仲著述,據章倧《葛公行狀》載有文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及《考古通論》。其詩文集最早由其子葛立方編爲《文康葛公丹陽集》八十卷,此外尚有《別集》(孫覿《丹陽集序》)。據宋曉《丹陽集跋》,紹興年間洪興祖嘗刻其集於儀真,至隆興元年,已散失殆半,宋曉複爲補刊。淳熙年間,姚恪再度補刊,王信爲跋其後。《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著錄‘《丹陽集》四十二卷、《後集》四十二卷’,並引洪興祖序,运著錄者當即洪興祖儀真刊本一系,與孫覿序稱八十卷及有《別集》未出者微有不同。《國史經籍志》卷五著錄‘葛勝仲《丹陽集》八十卷,又《後集》四十四卷’,則似裒合數集者。其集在明清之際失傳,故版本源流,已難理清愿翟鱿娣Q:‘此書余藏大庫宋刊殘葉《丹陽後集》數葉。元明以來無刻本。’而此宋刊殘葉目前亦不知所終,今傳本爲四庫館臣輯自《永樂大典》者,計‘得文十五卷,詩七卷,詩餘一卷,又附錄行狀哉炞h爲一卷,共成二十四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六),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流傳最廣。另光緒二十二年盛宣懷以文瀾閣庫本刊入《常州先哲遺書》第一集,略有校定,並從《鴻慶集》中錄得序文一篇冠於集首,员疽草^易得。此本爲乾隆四十一年孔繼涵家鈔自《大典》者,其中目錄爲孔繼涵手鈔(《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四)。取以比勘庫本及盛刊本,不僅文字多優於二本,而且較二本多書啓五首、青詞疏語五十餘篇,允稱善本。
八卷 葉夢得撰 清宣統三年刻本、傅增湘校跋
オト~夢得(一〇七七——一一四八)字少蘊,號肖翁,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後卜居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卞山之石林穀,因自號
夢得著述,宋人嘗編爲《石林總集》一百卷(《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明際尚存,今已佚。總集之外,石林文集亦嘗單行,《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著錄‘《石林建康集》十卷,皆帥建康時詩文。其初以所蒞官各爲一集,後其家編次,總而合之,此集其一也’,又著錄《石林審是集》八卷,‘其門人盛光祖子紹所錄,亦已《總集》’。《審是集》亦已失傳(今傳清鈔本《審是集》係抄撮《公是集》而造僞),今本《建康集》僅八卷,考葉簵《建康集跋》已稱‘《建康集》八卷,乃大父左丞紹八年再鎮建康時所作詩文’,《宋史·藝文志》著錄同,則《解題》所錄蓋另一本。此集宋刻本未見存世著錄,現存以明鈔本爲最古,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流傳最廣。存世明鈔本凡兩部,而清鈔本則頗多,如葉萬鈔汲古閣、葉樹蓮鈔本、葉啓祥鈔本、吳翌鳳鈔本等等,均經名家收藏校補,頗爲珍貴。道光二十四年葉廷琯以葉啓祥本付梓,補入遺文二篇,並附《石林先生兩鎮建康紀年錄》一卷,咸豐六年有翻刻本。宣統三年,葉德輝又以千頃堂明鈔本付梓,刊入《石林遺書》,民國年間收入《郋園先生全書。本書所收即宣統刻本,且經傅增湘校跋,傅校據清鈔孔廣栻題記本批註,增改二百餘字,頗具參考價值,洵爲夢得集之善本。
○第三十三冊
日涉园集
十卷 李彭撰 清乾隆四十年翰林院鈔本
オダ钆碜稚汤希南康軍建昌(今江西永修)人。博聞;記,詩文富贍,工書,字法王羲之之贍麗,用顔真卿之氣骨,人爭學之。與蘇軾、張耒等唱和,屬江西詩派。《宋史》不爲立傳,其行履亦不可考。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十四載呂居仁《江西詩社宗派圖》,錄自黃庭堅以下二十五人,彭名在第十五,居韓駒之亞,則彭本文章之士,故事蹟不見於史。著有《日涉園集》。
リ愓駥O《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四俱著錄《日涉園集》十卷。明《文淵閣書目》、《內閣書目》登錄‘李商老《日涉園集》一部三冊,闕’,《菉竹堂書目》僅登錄一冊。是集未見宋人序跋,編刻情況不得而知。原本散佚不傳,今傳本乃清人輯目《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五雲:‘其集《書錄解題》作十卷,世久無傳。今檢《永樂大典》所載彭詩頗多,鈔撮編次,共得七百二十餘首,諸體鹹備。謹校定訛謬,仍釐爲十卷,以還其舊。集中所與酬倡者,如蘇軾、張耒、劉羲仲等,皆一代勝流,故其詩具有軌度,無南宋人粗獷之態。呂居仁稱其詩文富贍宏博,非後生容易可到。劉克莊《後村詩話》亦稱其博覽強記,而獨惜其詩體拘狹少變化。今觀所作,克莊所論爲近之。然邊幅未宏,而錘煉精研,時多警策,頗見磨淬之功,在江西派中,與謝逸、洪朋諸人足相頡頏,終非江湖末派所能及也。’《大典》本皇杖搿端膸烊珪》。
ケ敬嗡收翰林院鈔本乃四庫館臣所輯底本,羅振常《善本書所見錄痪硭挠涬叄‘《日涉園集》十卷,宋李彭撰,各目皆十卷。此鈔本原欲分爲五卷,後又分爲十卷,標目未清,其卷二末有題識一行雲:“乾隆乙未借劉岸淮同年纂《大典》散編,秋八月鈔,初七日校卷九。”有眉簽雲:“是集乃乙未先君爲同年友劉湄岸淮所編,欲分五卷,未定,鈔此副本。而劉欲以卷多銜功,遂以五卷爲九卷,蓋即共成十卷也。”據此則爲四庫輯錄《大典》之底本。此集除《大典》外,有以《玉澗小集》錄入者。’按:是本雖爲四庫底本,但鈔成於庫本之前,文字多未經改動,尚存舊貌,價值較諸本爲優。李彭詩文所傳甚少,而是本爲今所能見之最早傳本,實足寶貴。
谢幼盘文集
十卷謝薖撰 周叔弢校跋古香樓汪氏鈔本
オブx薖(一〇七四——一一一六)字幼槃,號竹友,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工詩文,與從兄逸(字無逸)齊名,同學於呂本中,時稱‘二謝’。本中稱無逸詩似康樂,幼槃詩似玄暉。終身勵行,在崇、觀間一無所汙。有《竹友集》十卷,紹興二十一年與謝逸《溪堂集》同時付梓。
リ愓駥O《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著錄《竹友集》十卷,馬氏《通考》、《宋史·藝文志》同。《書錄解題》卷二十詩集類又著錄《竹友集》七卷,當爲刊入《江西宗派詩集》本。宋刻二本都見於明代公私書目著錄。如《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謝幼槃文集》一部二冊,注雲‘缺’;《內閣藏書目錄》卷三著錄《謝幼槃文集》二冊,注雲‘全’,凡十卷逃帧吨裼丫邮吭姟芬粌裕弧肚娭裉脮目》卷三著錄《謝幼槃文集》二冊,卷四又著錄《竹友詩》一冊。紹興原刻本流傳於日本,清末楊守敬出使日本訪得,一九三五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將此宋本影印入《續古逸叢書》。除宋本外,尚有《四庫全書》據謝肇淛鈔本,凡古詩四卷,律詩三卷,雜倘卷,與宋時卷數相合,蓋猶舊本。卷末有紹興壬申撫州州學教授建康苗昌言題識,稱‘二謝文集合三十卷,邦之學士欲刊之而未能。朝議大夫趙士鵬來守是邦,始命勒其書於學宮,以稱邦人之美意。’詳其詞氣,蓋與謝逸《溪堂獭吠瑫r授梓,故呂本中原跋亦總二集而言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五雲:‘本中稱薖詩似謝玄暉,不免譽之太過。劉克莊《詩話》則謂薖視逸差苦思,而合玄暉者亦少。王士禎《居易錄》又謂薖在江西派中,亦清逸可喜,然涪翁沈雄剛健之氣,去之尚蹋所評隲俱爲不誣。士禎又極稱其《顔魯公祠堂》、《十八學士圖》諸長歌及“尋山紅葉半旬雨,過我黃花三徑秋”二句、《靡靡江蘺只喚愁》一詩,持論亦屬允當。至所稱“挼挲蕉葉展新綠,從臾榴涕_晚紅”,“瘦藤拄下萬峰頂,老鶴來歸千歲巢”,則殊不盡薖所長。蓋一時興到之言,非篤論也。’案謝肇淛鈔本乃萬曆己酉(三十七年,一六〇九年)借內府所藏淳熙重修本傳錄,蓋亦爲宋本之舊。後世遞相傳錄,諸鈔本及刻本皆源於謝本。
ス畔銟氢n本有‘古香樓’、‘汪氏青家藏書籍’諸印。經著名藏書家周叔弢校並跋,卷一眉批:‘ 本每半葉十行,每行十八字。’卷十末題:‘丙子八月,沈氏藏宋本對勘一過。’則是本經其以宋本校勘,洵爲善本。
初寮集
八卷 王安中撰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オネ醢仓(一〇七六——一一三四)字履道,號初寮,中山曲陽(今屬河北)人。徽宗元符三年進士。政和間歷任中書舍人、禦史中丞,遷翰林學士承旨。宣和初拜尚書左丞,以處置金人歸還燕地事不力,貶爲單州團練副使,象n安置。紹興初,複左中大夫。紹興四年卒。安中嘗從蘇軾學,以文詞擅名,長於四六文。著有《初寮集》七十六卷,《初寮詞》一卷(存)。事蹟見《宋史》卷三百五十二本傳。
ァ犊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初寮集》十卷、《內制》十八卷、《外制》八卷,《通志·藝文略》著錄《初寮先生後集》十卷。周必大慶元六年所作《初寮集序》,稱其有‘《前集》四十卷’、‘《後集》十卷’,又稱‘《內制》十八卷、《外制》八卷,李文敏公漢老實題其首’。趙希弁 讀書附志》卷下著錄此本,稱‘《讀書志》止載《初寮集》十卷,希弁所藏乃周益文忠公必大序。《前集》中興以前,《後集》中興以後文也。內、外制二十六卷,則李文敏公邴序’。《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亦著錄此本,但內外 少兩卷。是安中文集在宋通行本爲《前集》四十卷、《後集》十卷、內外制二十六卷,《讀書志》作十卷,或誤。宋刻在明代尚見著錄,今則散佚久矣。現存《初寮集》八卷,係清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出,《四庫全書總目》稱‘尚得詩文數百篇’、‘散佚尚多’(卷一百五十六),四川大學古籍所編纂《全宋文》,另輯得安中佚文三十餘篇。是書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最爲通行,另有清乾隆翰林院鈔本及清鈔本數種,多傳錄《四庫》本,其中以翰林院鈔本最爲珍貴,今據以影印。以此本校庫本,文字大抵相同,而鈔本文字時有佳勝,如庫本卷四《謝賜禦書千字文表》‘昭回在下’,鈔本作‘昭回在天’等。而庫本時有脫漏之文字,也可據鈔本校補,如卷七《再跋魏王書帖》‘代’下,庫本脫‘韓師美’三字;卷四《謝除大資政再任知大名府表》,庫本標題脫‘政’字;卷六《定功繼伐碑》‘詔授懷德以雄武之節’,庫本脫‘德’字等。
北山小集
四十卷 程俱撰 清鈔本
オコ叹(一〇七八——一一四四)字致道,號北山,衢州開化(今屬浙江)人。哲宗紹聖四年,以蔭入仕,曆知泗州臨淮,通判鎮江。宣和間遷著作佐郎,賜上舍出身,除禮部員外郎n紹興初爲秘書少監,上《麟台故事》五卷,除中書舍人兼侍講,以棄秀州事論罷奉禮祠,十四年卒。程俱志趣高遠,爲人剛介不阿。著有《北山小集》、《默說》等。事蹟見程瑀《程公行狀》(《北山小集》附)、《宋史》卷四百四n五本傳。
ァ侗鄙叫〖》四十卷,爲程俱手自編定,葉夢得《北山小集序》稱‘嘗裒次平生所爲文,欲屬餘爲序,會兵興不果。後遇火,焚棄殆盡。稍複訪集,尚得十四五,而益以近所著,爲四十卷’,則亦兵火之幸存者。《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著錄四十卷本,而《宋史·藝文志》所錄爲三十四卷本,傳於後世者亦皆作四十卷。宋刻本在清代尚存世,爲黃丕烈購得,其紙背尚有乾道六年官司簿帳,其集蓋刻於吳興官廨(錢大昕《北山小集跋》)。宋本後歸汪氏藝芸書舍,黃丕烈傳鈔一部,張金吾再影寫一部。張蓉鏡憮張金吾本傳錄一部,邵淵耀跋所謂‘雖經一再傳抄,而典型尚在’,其後張元濟據此本影印入《四部叢刊續編》,成爲通行之善本。《四庫全書》所錄《北山小集》四十卷,爲浙江鮑士恭家藏鈔本,‘乃石門吳之振得於泰興季振宜家,蓋猶從宋槧鈔存,故鮮所闕佚’。此本爲道光五年袁廷檮貞節堂據黃氏士禮居傳錄本仿鈔,目錄首頁缺其半,附行狀一卷,卷四十後附行狀,卷末鈔存黃丕烈、錢大昕等題識,鈔工頗細。取校《四庫》本,文字偶有小異,當由傳錄所致。
北山小集
八卷、附錄一卷 程俱撰 明施介夫編選 明寫本
オコ叹闵平事蹟及文集版刻情況,參見前書提要。
是書爲程氏文集選本,乃明‘晚學潛山施介夫編輯’,後附行狀一卷。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四著錄此明寫本八卷,謂其‘詩文皆不全’,‘蓋施氏就所見選輯之,非完本也’。今取此本校庫本《北山集》,如卷一‘五言律詩’下所選諸詩,分別見於庫本《北山集》卷九、卷十,而前後次第與庫本相同,可見施介夫當據《北山小"》原書節編爲此本。文中遇‘陛下’、‘上’、‘聖’、‘皇帝’、‘禦’、‘祖宗’、‘太宗’、‘徽宗’等,均提行另起,可見其所據底本當爲宋刻。是本文字,與庫本多有異處,如卷一《和虞長洲遊虎丘》‘菱花多背日 ’,庫本作‘ 藤花’;《和友人陳傳道師仲司錄遣a之作》‘宦遊心易闌’,庫本作‘官遊’;《高郵夜泊書懷寄淮東提舉蔡成甫觀兼呈鄭使君弇三首》,庫本作‘旅泊’;《觀王君玉侍郎集有酒胡詩次韻》,庫本無‘有’字。可見,雖同出宋本,而因鈔手之故,文字異同時見筆端,各有優劣。雖爲選本,以其古舊,收入本書,或可補庫本及諸清鈔本之不足。
庄简集
十八卷 李光撰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オダ罟(一〇七八——一一五九)字泰發,越州上虞(今屬浙江)人。徽宗崇甯五年進士,曆知開化、常熟、陽朔縣,靖康元年擢右司諫,遷侍禦史,力主抗金。高宗即位,知江州、宣州、臨安府。紹興間累遷吏部尚書、參知政事,以面斥秦檜誤國,屢遭貶謫。秦檜死,方得自便。二十九年卒,諡莊簡。李光爲南宋初名臣,大義凜然,辭彩激昂,所作詩文詞每爲後人稱賞。著有文集前、後集三十卷。事蹟見《宋史》卷三百六十三本傳。
ダ罟馍前,其詩集已編集成冊,胡銓紹興二十六年所撰《跋李泰發參政詩集》稱‘此林氏所集參相李公詩文也,編次甚精’(《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三十二)。其集在明以後散佚,現存《莊簡集》,係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出,重編爲十八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六雲:‘其集陷d於《紹興正論》者四十卷,載於《宋史·藝文志》者前、後集三十卷,載於焦竑《國史經籍志》者二十六卷,錯互不合。錢溥《秘閣書目》、葉盛《菉竹堂書目》俱載有《莊簡集》八冊,是明初尚存。其後散佚,原目多寡,遂無可考證。今從《永樂大典》中蠏窬幋危其詩四百二十五首、詞十三首、雜文二百六十五首,釐爲十八卷。’
ァ肚f簡集》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及《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較爲常希而乾隆翰林院鈔本則十分珍稀。該本較之庫本,被館臣徑改處較少,更接近《大典》原貌。如卷八《論梁師成箚子》‘虜騎內寇’,庫本改作‘敵騎內侵’,卷十《乞免仙⒚癖鵂睢‘番騎’改‘敵騎’、‘賊馬’改‘敵馬’,《乞進兵狀》‘僞經略使’改‘金經略使’之類,凡清庭忌諱字,庫本多已竄改。其他文字較之庫本,也優劣互見,頗具參校價值。
○第/十四冊
庄简集
十八卷 李光撰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見上)
苕溪集
五十五卷 劉一止撰 清鈔本
オ劉一止(一〇七八——一一六〇)字行簡,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徽宗宣和進士。曆官監察禦史、中書舍人、給事中,以直學士m仕。《宋史》卷三百七十八有傳。
劉一止‘有m類稿》五十卷,藏於家’(見《苕溪集》卷五四附韓元吉撰《行狀》,《宋史》本傳同)。《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著錄爲‘《非有齋類稿》五十卷’,即爲此書之全稱。《m史·藝文志》先著錄‘劉一止《苕溪集》五十五卷’,後又著錄‘《劉一止集》五十卷’,原注曰:‘《苕溪集m多五卷,張攀《書目》以此本爲《非有齋類稿》。’可知《劉一止集》爲《非有齋類稿》另一名稱版本。《苕溪集》所多五卷,爲劉一止之子劉巒所輯補。劉巒將其父未及編入《類稿》之文輯補爲三卷,又附行狀、誥詞二卷,共續編爲五卷,因卷帙較《類稿》m加,爲與舊本區別,故新刊本改名曰《苕溪集》。宋槧五十卷本《類稿》至明代已湮沒無存,各種書目所錄之宋本皆爲五十五卷本《苕溪集》,元明兩代亦無重刻本之著錄。至清代,宋刻《苕溪集》已佚,只有鈔本流傳,且多爲影宋鈔本,而‘皆本於朱氏曝書m’所藏(《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十九)。如《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四所記舊鈔本,‘卷中於宋諱皆注明,是從宋刻鈔出者’。各鈔本之卷七m脫詩二十一題三十三首,也可證皆出於朱彜尊所藏舊鈔。宣統三年,朱祖謀據丁丙善本書室藏舊鈔本傳錄付梓。是刻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二字,黑口,左右雙邊,爲是集現存之唯一刊本。因原鈔本脫漏甚多,未爲精善,傅增湘嘗據舊鈔本校勘,改補其佚文訛字近七百餘處(詳傅氏《苕溪集校本跋》),其功至偉。
本書所收清鈔本,與當今最爲通行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比勘,庫本卷四十八《宋故敦武郎知麟州建寧寨累贈太師秦國公楊公墓碑》自‘星馳斛之’至‘每從魏公’凡四百餘字錯簡,闌入《劉夫人墓碑》中,而此本不訛,似此可正庫本之訛字、可補庫本之奪字者甚多,亦可見此本之價值。
浮溪文粹
十五卷、附錄一卷 宋汪藻撰 明正德元年馬金刻本、黃丕烈、韓應陛跋
オネ粼(一〇七九——一一五四)字彥章,號浮溪,又號龍溪,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徽宗崇甯二年進士,初任婺州觀察推官,累遷著作佐郎,爲時相王黼忌害,出通判宣州,奉祠家居八年。欽宗時累官起居舍人。高宗朝直學士院,拜翰林學士,一時制詔,多出其手。紹興間曆知湖、撫、徽、泉、宣等州、鎮江府,謫居永州,紹興二十四年卒於貶所。汪藻博覽群書,以鴻文碩學聞名於世,工四六體文,有‘深醇雅健,追配古作’(孫覿《浮溪集序》)之譽。著觥毒缚狄錄》十六卷(存)、《裔夷謀夏錄》二卷、《青唐錄》三卷、《古今雅俗字》四十四篇及《浮溪集》、《猥稿外集》等。事蹟見孫覿《宋顯謨閣學士左大中大夫汪公藻墓誌銘》(《鴻慶居士集》卷三十四)、《宋史》卷四百四十五本傳。
ネ粼逦募,據墓誌銘載有《浮溪集》六十卷行世,《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宋史·藝文志》著錄其集亦六十卷,而《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汪彥章集》十卷,《遂初堂書目》亦著錄《汪彥章集》,則《汪彥章集》蓋其早期刊本。據趙希弁《讀書附志》卷下載:‘《浮溪先生文集》六十卷、《猥稿外集》一卷、《龍溪先生文集》六十卷,右汪藻字彥章之文也。《讀書志》止載《汪彥章集》十卷,希弁所藏《浮溪》、《龍溪》兩本,卷秩皆六十卷。’則其集在宋嘗屢經刊刻,惜無一本傳至今日。其集在明中葉已散佚,今存《浮溪集》三十二卷,係清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所輯。據《四庫提要》,原輯爲三十六卷,而《四庫全書》、《武英殿聚珍板叢書》所錄《浮溪集》均僅三十二卷,蓋館臣刪除青詞朱表所致。聚珍本之廣雅書局版附有孫星華所輯《拾遺》三卷,四川大學古籍所編全宋文》輯得佚文一百五十八篇,可見汪藻詩文散失尚夥。文集之外,後人又輯有《浮溪文粹》十五卷,僅載詩文八十五篇,由明胡堯臣刊刻流傳,今存明正德、萬曆、嘉靖刻本、《四庫全書》本等。是本雖爲選本,實乃現存汪藻文章之最早刊本,仍有一定參考價值。茲本爲明正德元年馬刻本,曾經著名藏書家黃丕烈、韓應陛收藏,今據以影印。
陵
四卷、校勘記一卷韓駒撰 清宣統二年沈曾植刊本、傅增湘校
オロn駒(一〇八〇——一一三五)字子蒼,蚰碴枺仙井監(今四川仁壽)人。少有文稱,徽宗政和初召試,賜進士出身。宣和中遷中書舍人,擢直學士院,制詞簡重,爲時所推。駒嘗從蘇轍學,其詩似儲光羲。後坐鄉黨曲學,以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觀。紹興初知江州,五蜃潇稉嶂荩瑢W者稱陵
テ浼在宋時編刊情況不詳。衢本《讀書志》卷四下著錄《韓子蒼集》三卷。《書錄蝾}》卷十八著錄《陵陽集》五十卷,卷二十又著錄《陵陽集》四卷、《別集》二卷。《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五著錄《韓子蒼集》三卷,卷二百三十九又著錄《陵陽集》五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陵陽集》十五卷、《別集》三卷。按:‘十五’疑爲‘五
五十卷 王庭珪撰 明嘉靖五年刻本
オネ跬カ(一〇八〇——一一四二)字民瞻,吉州安福(今屬江西)人。自少刻志於學,通經史百家。徽宗政和八年進士,調衡州茶陵縣丞。宣和末棄官家居,葺茅堂于盧溪之上,因號盧溪。紹興十二年,作詩贈胡銓,有‘癡兒不了公家事,男子要爲天下奇’之句,大忤秦檜,流放夜郎。孝宗召爲國子監主簿、直敷文閣。乾道八易洹Mカ曇栽娢鸟Y名,其詩多爲時而作,沈痛激烈,其文雄渾剛大,其詞格力雅健,深爲時人推許。著有《易解》二十卷、《六經講義》十卷、《論語講義》五卷、《語錄》五卷、《雜誌》五卷、《滄海遺珠》二卷、《方外書》十卷、《校字》一卷、《鳳停山叢錄》一卷及文集等,今多亡遥其《盧溪詞》一卷則自宋已單刻行世,亦複亡佚,今存趙萬里輯本。事蹟見周必大《王公行狀》(《周文忠公集》卷二十九)、胡銓《王公墓誌銘》(《澹庵集》卷二十九)
ァ侗R溪集》五十卷,爲其孫輩及門人劉江于南宋淳熙間編輯刊行,有楊萬里、謝諤序。《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著錄《盧溪集》七卷,《宋史·藝文志》著錄《盧溪集》十卷,或爲別本,由於宋刻均已散佚,其版本源流已難甄別。現存《盧溪集》,以嘉靖五年梁英刻本爲最古。是本前有胡銓、謝諤、楊萬里序,猶有‘吉州東崗劉宅梅溪書院善本’、‘門人劉江編’等題識,末有張寰、鄧韍二序,張序亦稱‘獲劉氏刻本’‘付梁侯刻之’,則此本乃據宋劉江刻本重刊。清乾隆五十一年愛敬堂s據嘉靖本重刊,《四庫全書》所收《盧溪集》,其底本亦爲黃登賢家藏之嘉靖本。《藏園羣書經眼錄》卷十四著錄明寫本,傅氏稱:‘嘉靖本五十卷,四庫著錄同,此本獨作二十卷,細審篇第,大體不異,惟逐卷歸併耳。餘取嘉靖本對校,別有跋語著其異同焉s考卷一有校正重刊銜名兩行,當是明代重刊,然改正嘉靖本誤脫至夥,則所從出亦舊本也。’此本爲傅增湘所校跋之嘉靖本,今未見著錄。攷其內容,確如傅氏所言‘誤脫至夥’,如卷二十六《上李丞s書》一文中,嘉靖本即脫‘由’、‘幹’等字,並誤‘九’(欲)、‘隴中’(隆中)、‘者’(有)、‘頸’(顯)等字。然刊刻既古,且爲現行各本之祖,影茲一編,以存其舊可也。
太仓稊米集
七十卷(存四十卷) 周紫芝撰 清鈔本
オブ茏现(一〇八二——一一五五)字少隱,號竹坡居士,宣城(今屬安徽)人。兩赴禮部試,不第。紹興十二年賜同學究出身,監禮兵部架閣。曆樞密院編修官、右司員外郎。十七年,爲詳定一司敕令所刪定官兼實錄院檢討。二十一年,出知興國軍。秩滿,奉祠居廬山。紹興二十五年卒。周紫芝s與張耒、李之儀、呂本中等人遊,受蘇門作家影響,在詩文評論及創作上均有較大成就。著有《太倉稊米集》七十卷,子周栞又於乾道間單獨刊行《竹坡詞》三卷(今存明毛晉汲古閣刊本等)、《竹坡詩話》一卷(《皕宋樓藏書志》稱宋刊本作三卷,今存《百川學海》本等)。事蹟見《宋史翼》卷二十七。
プ现ブT子嘗裒其文集,紫芝自爲序,並取黃庭堅‘文章直是太倉一稊米’之語以名集。是集於乾道間由陳天麟初刊於襄陽,有唐文若、陳天麟序。至淳熙十年,襄陽學官陳公紹重刊,其序 ‘公之所作,裒聚成集,既沒而未傳。乾道丙戌,其鄉人殿撰陳公天麟帥襄陽,始鋟諸木,然校勘之不精,刻畫之舛錯,凡三百八十有五,而爲字千餘’。尤袤《遂初堂書目》著錄周少隱《稊米集》,未知是何本,而陳振孫《直齋 錄解題》卷十八著錄《太倉稊米集》七十卷,當即陳公紹刊本。《宋史·藝文志七》、明《國史經籍志》卷五、《內閣藏書目錄》卷三、《絳雲樓書目》卷三等並著錄七十卷本,可見是集宋槧至明清之際存世尚多,可惜今皆失傳。現存均爲鈔本,以上海圖書館 藏明鈔本最爲古舊,而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最爲通行。此外,尚存清鈔十餘部,如丁氏舊鈔影宋本、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影宋鈔本等,尚存宋本舊貌,殊爲可珍。
ケ緟矔所收清鈔本,於‘玄’字缺末筆,於‘慎’字處,或小字注曰‘今上禦名’,如卷二《黥奴行》、卷三《次韻伯尹曉遊松林寺》;或注‘禦名’,如卷四《芳美亭》、卷六《圩氓歎》等,當源於淳熙刊本,是爲可珍。然缺首末序跋及卷四十一以下三十卷"實屬可惜。
○第三十五冊
太仓稊米集
七十卷(存四十卷) 周紫芝撰 清鈔本
(見上)
孙尚书大全文集
五十七卷(存三十三卷) 孫覿撰 宋刻本
オ孫覿(一〇八一——一一<九)字仲益,因嘗提舉南京鴻慶宮,自號鴻慶居士,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徽宗大觀三年進士,政和四年又舉詞學兼茂科,爲秘書省校書郎。宣和末爲侍禦史。靖康間權直學士院。建炎初以草降表事,責歸州安置。二年,起知平江府。三年爲戶部尚書,再知平江,以擾民罷職。起知臨安府,紹興二年,以盜用助軍錢除名編管象州。五年,歸隱太湖,凡二十餘年。孝宗朝嘗受命編類蔡京、王黼等事實。乾道五年卒。孫覿趨附權貴,傾軋抗金派,爲人實不足稱。然其所作詩文尚工,尤長於四煟與汪藻、洪邁、周必大齊名。事蹟散見周必大《鴻慶居士集序》(《鴻慶居士文集》卷首)、《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及《建炎以來繋年要錄》等書。
孫覿文集歷來有多種版本傳世:一爲《鴻慶居士集》四十二卷,于南宋慶元五年由其子介宗裒集詩文刊于興國軍,周必大序引介宗書稱‘先君文稿,中更兵燼,存者無幾,而閩、蜀所刻,複雜翟忠惠之文,大懼不足傳信。今定爲四十二卷,其未備者方裒次《外集》’,則是集之前,已有閩、蜀等刻,且多訛誤,介宗所集遺文,亦非全集,尚有《外集》待補。此本《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宋史·藝文志》並著錄。宋刻今已失傳,現存明鈔二部,清鈔多部,《四庫全書》、《常州先哲遺書》所據亦此本之傳鈔本,在孫集中流傳最廣。二爲《孫尚書大全文集》五十七卷(《讀書附志》卷下),傳本頗稀見,今存宋刻殘本及黃丕烈委張泰影鈔本。三爲《南蘭陵孫尚書大全文集》七十卷,今存明鈔本、清順治九年鈔本等。此外,南宋慶元間孫覿門人李祖堯嘗輯其書簡,編爲《孫尚書內簡尺牘》十卷,今存宋刊本殘卷、元刊本、明嘉靖刊本、《常州先哲遺書》本等。
ニ慰獭秾O尚書大全文集》五十七卷,現僅存三十三卷,佚卷二至五、卷七至十四、卷二十至二十二、卷二十五至二十八、卷三十六至三十九、卷四十一。其中‘卷一’原置卷六後,似剜改爲‘卷一’者,因原卷數難以考訂,今版心姑題‘卷囗’,而次第悉依原書。目錄闕卷一至卷二十三,其版心頁碼難以辨認,今姑從第十一頁起。末有黃丕烈跋一則,謂曾經週香巖收藏。
南兰陵孙尚书大全文集
七十卷 孫覿撰 明鈔本
オ孫覿事蹟及文集版本簡介,參見前書提要。
ァ短m陵孫尚書大全文集》七十卷,陸心源《孫尚書大全集跋》稱:‘《宋南蘭陵孫尚書大全文集》七十卷,
○第三十六冊
新刊李学士新注孙尚书内简尺牍
十卷 孫覿撰 李祖堯注 宋刻本
オ孫覿事蹟及文集版本簡介,參見前書提要。
ナ菚鵂憣O覿門人李祖堯所編注,專收孫覿尺牘。宋代書目未見著錄,而明《文淵閣書目》、《脈望館書目》、《澹生堂書目》等著錄頗夥。且宋刻十六卷本尚有一部存世,元刻本傳世者亦數部,p代三度翻刻,均仿宋刻,其爲宋元舊物應無可疑。《常州先哲遺書》本《內簡尺牘》前載慶元三年蔡建侯序,稱‘其門人李公祖堯得公之遺帖獨富,嘗類而箋之,且欲刊之書肆,以便覽者’,則此書在慶元三年業已成集,慶元五年p介宗輯《鴻慶居士集》,未收尺牘,或以此集之故,卻無一語言及是書,不免令人費解。後人所輯《大全集》雖採入尺牘多達八百餘篇,然與此書相同者僅區區二十六篇,藉此亦可證《大全集》七十卷本當成書於元文宗天曆三年此書翻刻之前。盛宣懷有跋,詳述此書版本源流雲:‘此《尺牘》十卷,四百十八篇,門人李祖堯編次,而自爲之注。《鴻慶集》未載尺牘,《大全集》載尺牘八百三十四篇,與此同者僅有廿六篇。同時掇拾,各有短長,正宜互存,以成全璧。……此書有宋刻本,分十卷,標題曰《李學士新注孫尚書內簡尺牘》,方牌子署“蔡氏家塾校正”,銜名首行“左朝奉郎充龍圖閣待制孫覿仲益撰”,次行“門人李祖堯編注”,無序。目有元天曆庚午刻本,分十六卷,宋慶元三祀梅山蔡建侯行甫序;有成化辛醜仲益十一世孫蜀撫仁刻本,標題曰《孫尚書內簡尺牘》,錢溥序;有嘉靖丁巳建陽守顧名(德)〔儒〕刻本,自爲跋;有萬曆庚辰淮陽學政李時成刻本,姚江葉逢春序。三刻皆十卷。國朝乾隆丁卯,無錫蔡龍孫、蔡焯病舊注簡漏,廣搜群籍,爲之增訂。補苴罅漏,頗有功於是書,今刊附《鴻慶集》之後,仲益之文字幾全備矣。宋慶元三祀梅山蔡建侯序,今本所無,從元刻本錄出,以冠其首。’此書現存宋刻本(藏上海圖書館)作十六卷,元刻則除十六卷本外,又有十卷本,二本‘分卷不同,而篇數則不異’(傅增湘跋)。今據以影印之底本亦作十卷,核其版式與國家圖書館所藏傅增湘跋元刻本一致,均無蔡序,與盛氏所見元刻不同;黃丕烈《百宋一廛書錄》稱元文宗時翻刻本不避宋諱,而此本遇‘惇’字則缺末筆(卷三頁一小字注‘名惇’、頁七‘周惇義’),遇‘玄’字則改作‘元’(卷一頁一‘劉元德’、小字注‘劉備字元德’),則避宋諱,或當爲宋本,然無盛氏所稱‘蔡氏家塾校正’方牌n,又與盛氏所見宋本不同。或此十卷本非蔡氏所刊,故無蔡序及‘蔡氏家塾校正’方牌子,尚難考定。茲攝錄傅增湘跋於後,以俟續考。
大隐集
十卷 李正民撰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オダ钫民(?——一一五一)字方叔,自號大隱居士,揚州(今屬江蘇)人。徽宗政和二年進士,七年,舉詞學兼茂科,除秘書省正字。建炎間知湖州,入爲尚左郎官兼權中書舍人,擢右諫議大夫,除給事中。累官吏、禮部侍郎。紹興元年l知吉州,改江西安撫使兼知洪州,曆知筠、婺、溫、淮寧等州府。紹興十年知陳州,爲金人所俘。十二年和議成,還朝,以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寓居秀州海鹽。紹興二十一年卒。正民長於詩文,制誥之作頗近汪藻。著有《己酉航海記》、《大隱集》。事蹟散見《宋會要輯稿》、《l炎以來繋年要錄》等書。
ァ端问·藝文志七》著錄《大隱文集》三十卷,其集在明代尚存,《文淵閣書目》卷九、《內閣l書目錄》卷三並著錄其集及其子李洪《芸庵類稿》(誤題李正民撰)。原書久已失傳,今存《大隱集》十卷,乃清四庫館臣輯自《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六稱‘其集見於《宋史·藝文志》者三十卷,本久佚。……今據《永樂大典》所載,掇拾編次,釐爲文六卷、詩四卷’。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最爲通行。此外尚存數部清鈔,均傳錄《大典》本。茲據乾隆翰林院鈔本影印。此本文字與庫本大抵相同,唯庫本徑改‘虜’等清庭忌諱字,此本則仍其舊,是其勝處。
宋著作
八卷 王蘋撰 清鈔本
オネ跆O(一〇八二——一一五三)字信伯,號震澤,福清(今屬福建)人,後徙平江(今江蘇蘇州)。程門高弟。紹興四年,以孫祐舉薦,召見,賜進士出身,除秘書p正字,兼史館校勘,刊修《裕陵實錄》,遷著作佐郎。乞補外,通判常州,主管台州崇道觀。紹興二十三年卒。王蘋好學深思,淵源有自,每爲同門所稱。著有《論語集解》、《王著作集》及門人所輯《震澤記善錄》。事蹟見章憲《著作
ネ跆O文集,據淳熙三年施溫舒《震澤記善錄跋》(本集卷八末)稱:‘先生文集頃已刊郡庠,今複得此遺言於先生之子郡丞大本,謹併刻之以示後學。’則其集在淳熙三年之前即已刊刻,且併《震澤記善錄》行世。又據盧鉞寶祐四a所作集序稱:‘福清邑庠舊有先生文集,而吳學獨無有……訪其後曰思文者,俾奉嘗歲。時思文將以福清墨本刊於吳學,囑鉞序之。’可見,在蘄春刊本之外,又有福清、蘇州數本,而卷數均不詳。《a齋書錄解題》卷十八著錄《王著作集》四卷,明焦竑《國史經籍志》卷五著錄‘《王蘋集》四卷’,而《萬卷堂書目》卷四始著錄‘《著作王先生集》八卷’,今傳本作八a,以明弘治三年刊本爲最古。弘治本爲十一世孫觀重編,祝允明序稱:‘其集自寶祐中曾孫貢補進士思文取福清邑庠墨本刊於吳學,迄今傳者甚鮮。觀因其舊,複取像贊之屬附之,第爲八卷。’據此似可推斷,宋本原作四卷,傳世a卷本乃王觀據寶祐刻本重編。而《澹生堂藏書目》卷十三著錄‘《宋著作王先生文集》四冊,十卷’,其版本源流不詳。《四庫全書》所收浙江鮑士恭家藏本,乃明正德九年王惟顒翻刻弘治本,卷首增徐源、杜啓序。《四庫全書總a》卷一百五十七稱所據爲弘治本,又稱王觀所編‘較陳氏所記卷數遽增一倍,然遺文不過一卷,餘皆附錄,實則亡佚四分之三。蓋捃拾殘賸而成,已非舊本’,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已駁其訛,茲不贅語。今弘治、正德刻本未見a藏著錄,現存刊本僅民國十一年李之鼎宜秋館刊《宋人集》丁編本,李跋稱‘此本迻錄丁氏善本書室者,庋架近十年。今春攜滬,假蔣孟萍君所藏汪閬源、陸蓴齋兩家鈔本互相校讎,始臻完善’。此清鈔本八卷,前有徐源正德九年a,後有祝允明序,蓋鈔自王惟顒翻刻弘治本。卷中文字遇‘上’、‘朝’、‘王公’、‘先生’及宋諸帝廟諱、年號等均轉行頂格,尚存宋本舊貌,是爲可珍。其文字較庫本、《宋人集》本亦不乏優勝處,可與互勘。
一百八十卷、附錄六卷 李綱撰 傅增湘校定 清道光刻本
オダ罹V(一〇八二——一一四〇)字伯紀,號梁溪,邵武(今屬福建)人。政和二年進士。靖康初爲兵部侍郎,力主抗金,被謫。高宗:爲相,綱大展才略,志圖恢復,被黃潛善所沮,七十餘日而罷。卒諡忠定。綱爲有宋一代名臣,每宋使至燕山,金人必問李綱、趙鼎安否,其令人畏服如此。綱爲文雄深雅健,喜談佛理。有《易傳》內外篇、《論語詳說》、《梁溪集》傳世。《宋史》卷三百五十八有傳。
李綱文集在其生前已有初步編次,尚未定稿。至嘉定二年,李綱之孫李大有爲福建路提舉市舶司幹辦公事,方刊李綱奏議集凡八十卷,而未及其它詩文。李綱文集全帙的刻印是由權知邵武軍薑注在嘉定六年來完成的,共爲一百八十卷。但這個書版後遇火災被毀,趙以夫在紹定年間嘗爲補刻。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又著錄《梁溪集》一百二十卷本,當編次於紹興年間,已失傳舅慰瘫疽话侔耸卷至今猶存殘卷,藏上海圖書館。元明時期李綱全集未再重刊,只有一些選本行世。《四庫全書》所錄汪如藻家藏一百八十卷本《梁溪集》,即出於宋嘉定邵武刊本。此外,今天尚有數部清鈔本及道光刻本傳世。
今所收清道光刻本,爲傅增湘據朱文均舊寫本校跋。此本與《四庫》本相較,有不少優勝之處,如許多清朝忌諱之字沒有改動,同時《四庫》本所刪除之《制虜論》等重要文章,也完整地保存於集子之中,是李綱文集較爲完備的一個版本,除正集一百八十卷之外,又有附錄六卷,含年譜、行狀、諡議、祠記、祭文、挽詩、畫贊及序等。原刻中縫題爲‘梁谿全集’,但熹洉著錄此刻仍習稱《梁溪先生文集》,且集內每卷首尾均題‘梁溪先生文集’,以故本書收錄時,仍將中縫改題‘梁溪先生文集’,既遵從傳統習稱,也明示傅校道光本煸道光刻本之別。又其附錄六卷中,版心或徑標‘年譜’,或標‘附錄’,體例不一。今以存版本原式計,一仍其舊。
○第三十七冊
一百八十卷、附錄六卷 李綱撰 傅增湘校定 清道光刻本
(見上)
○第三十八冊
一百八十卷、附錄六卷 李綱撰 傅增湘校定 清道光刻本
(見上)
北海集
四十六卷、附錄三卷 綦崇禮撰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オヴ氤缍Y(一〇八三——一一四三)字叔厚,一字處厚,世稱北海先生,高密人,徙北海(今山東益都)。幼穎悟,登重和元年上舍第。高宗時由縣主簿洊拜中書舍人,歷知漳州、明州,除翰林學士,所撰詔命數百篇。其文集爲從孫綦煥所編,共五十六卷,從孫綦更生刊行,樓鑰、楊萬裏皆爲之序。
ペw希弁《讀書附志》著錄《北海先生文集》六十卷,蓋附錄序跋、行狀、墓誌於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八、《宋史·藝文志》著錄卷數皆爲六十。至明時,《文<閣書目》卷九著錄‘綦崇禮《北海文集》一部七冊,闕’。而《內閣藏書目錄》已無著錄。此外唯《菉竹堂書目》卷三著錄‘《北海文集》九冊’。此後不見著錄。明修《<樂大典》,載崇禮詩文頗多,而以制誥最富,表啓之類次之,散體古文較少,而詩什尤寥寥無幾。蓋因其平生以駢體擅長。清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綦崇禮遺文,分體排訂,釐爲三十六卷。集中間有原注,稱崇禮爲先祖,則當時所據,尚爲綦氏家刻之舊本<史稱崇禮妙齡秀發,聰明絕人,覃心辭章,極潤色論思之選。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詔命數百篇,文簡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體。四庫館臣稱是集所載內外諸制,大約明白曉暢,切中事情,頗與《浮溪集》體格相近。如《呂頤浩開督府制詞》則樓鑰賞其宏偉,《王仲嶷落職制<》則王應麟取其精切,《鄒浩追複待制制詞》則《宋史》采入本傳,以爲能推朝廷所以褒恤遺直之意。其草《秦檜罷政制》則直著其惡,致檜再相後奏索其稿,幾蹈危禍,史所雲蓋非溢美。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四稱崇禮《謝宮祠表》雲:“雜宮錦於漁蓑,敢<君賜?話玉堂於茅舍,更覺身榮’,時歎其工。又有一表雲:“欲掛衣冠,尚低回於末路;未先犬馬,儻邂逅于初心’,尤佳。今集中乃無此二聯,知其傑制鴻篇,尚多遺脫,‘然據今所得睹者,已足見詞藻之精麗,不必全璧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七)。又《兵籌類要》一書,乃其在翰苑時所撰進,皆援據兵法,參以史事,各加論斷。雖紙上空談,未必遽切實用,而采摭尚爲博洽。館臣亦編爲十卷,次之於後。其曆官除授告詞及呂頤浩書啓、李邴祭文、秦檜乞追取禦筆詞頭劄子,原本皆載入集中,庫本並仍其舊,而益以《宋史》本傳、《氏族言行錄》諸條,別爲附錄三卷,繫諸集末。今以翰林院鈔本校庫本,除庫本刪改了許多避忌文字外,鈔本卷十八有青詞八篇,也爲庫鄤h削。翰林院鈔本乃《四庫》底本,猶存原貌,文字鮮有改動,《四庫》所刪汰者,亦原文俱在,價值遠在庫本之上。
华阳集
四十卷 張綱撰 清鈔本
オ張綱(一〇八三——一一六六)字彥正,丹陽(今江蘇鎮江)人,晚號華陽老人。入太學,政和四年試內舍第一,次年舉進士,除太學官。建炎初爲給事中,以秦檜用事致仕。檜卒,起吏部侍郎、參知政事。嘗書座右銘:以直行己,以正立朝,以靜退高天下。工于文章,有《張氏書解》、《華陽集》等傳世。《宋史》卷三百n十有傳。
張綱文集,由其子張堅彙集於乾道三年,共四十卷,而未果刊刻。n紹熙元年,其孫釜權知池州,始刊於郡齋,曆兩年而成,洪邁、周必大爲作序。宋刊本估計在清代還有傳存者(見朱緒曾《開有益齋讀書志》),今已佚。萬曆二十五年,邑人于文熙重刊行世,今國內尚存此本。於氏所用之底本,係n綱裔孫光裕處所得,原本亦已亡佚。《四部叢刊》三編本即用萬曆本影印。《四庫》著錄有兩江總督採進本,當亦源自萬曆本,此外國內尚有清鈔本。
今所收爲清鈔本,有‘鐵琴銅劍樓’收藏印。前有紹熙二年洪邁《華陽老人文集敘》,卷一至八外制、卷九至十二表、卷十三疏s卷十四至十六箚子、卷十六後半至十九奏狀、卷二十至二十三進故事、卷二十四、二十五經筵講義、卷二十六至二十九啓、卷三十至三十三雜文、卷三十四至三十七詩、卷三十八挽詞、卷三十九長短句、卷四十爲行狀。其順序一與庫本相同。但細核二本,文字異同頗多,主要表現在鈔本篇s多從簡稱,而庫本多加小注及限制詞,如卷十三疏類,天寧節、乾龍節、天申節前多無帝號,而庫本則加徽宗、欽宗、高宗等字樣。卷十五、十六箚子,鈔本題下無注,庫本多加注撰寫時地等。顯然庫本已經考定,故有所補注。其卷四十行狀,庫本自‘渙然冰s’以下至‘恩官基之弟’之間,缺失兩版多文字,而此鈔本卻完整無損,可補庫本之缺。由此,亦可知此鈔本之價值矣。
崧庵集
六卷 李處權撰 宜秋館刻本
オダ钐帣(?——一一五五)字巽伯,豐縣(今屬江蘇)人,徙江蘇溧陽。涉曾孫。宣和間與陳叔易、朱希真俱以詩名。李之鼎在《崧庵集跋》中稱‘巽伯承其家學,淵源有自,身際南渡之難,間關兵火<窮愁奇苦,一發於詩,意曲而達,詞華而不浮,迥非南渡以後卑靡者所可同年而語。’巽伯南渡後嘗領三衢,紹興二十五年卒於荊州,年七十餘。有《崧庵集》傳世。
テ湮募在作者逝世前一年曾親自編訂,後散佚,其從弟李處全在淳熙六年重輯之,次年邵驥作跋,其初刊之時當在此年。原本久佚,今存爲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本中輯錄而成,民國四年李之鼎據金陵朱氏所藏傳鈔本,刊入《宋人集》甲編。
ソ袼收爲《宋人集》甲編瘢瑩李跋稱:‘此本爲涇縣洪樗園君盤所假抄,乃開有益齋朱氏緒曾舊藏鈔本也。’而《開有益齋讀書記》無此書著錄。其前有《四庫提要》,本集又是館臣所輯,其出自《四庫》本無疑。此刻本後附《校誤表》,在庫本基礎上有裥U,誠爲斯集之善本。
胡少师总集
六卷、附录一卷、卷首一卷 胡舜陟撰 清道光十九年刻本
オズ舜陟(一〇八三——一一四三)字汝明,號三山老人,績溪( 今屬安徽 )人。徽宗大觀三年進士,曆監察禦史、侍禦史。高宗時除集英殿修撰,累官廣西經略、提舉太平觀,後爲運副呂源所陷,紹興十三年死於獄中,年六十一。著有《論語議》、《師律陣圖》、《奏議》、《詠古詩》、《三山老人語錄》及文集等。《宋史》卷三百七十八有傳。
關於胡舜陟集子的版本刊刻情況,諸家著錄不詳,現在我們能看到最早最完整的版本是清道光十九年的《胡少師總集》。後又有同治三年和光緒八年的刊本各一種(光緒本增加了《年譜》二卷)。
今所收爲胡集現存最早的道光刻本,爲其裔孫胡培翬搜集胡氏遺文編纂而成,內含奏議、詩文、語錄等,因以上諸類,原本‘各自爲書’,今合爲一集,故以《總集》名之。其附錄一卷a爲舜陟弟舜申、姪偉雜著。卷首有道光十三年汪澤序,目錄後有胡培翬題識,記其刊印經歷甚詳。
二十卷(殘)、外集三卷呂本中撰 宋慶元刻本
オ呂4中(一〇八四——一一四五)初名大中,字居仁,壽州(今安徽鳳台)人。徙居京師,爲好問之子。紹興六年賜進士,以蔭補承務郎,累遷中書舍4兼直學士院。因與主元祐之學的趙鼎相知,得罪秦檜,被罷,提舉太平觀。卒諡文靖,世稱
本中集子在宋代已有十卷本行世(見《郡齋讀書志》卷十九),但沒有傳存下來。據乾道二年曾幾所作《東萊先生詩集跋》所雲,儀真沈公雅在吳郡郡齋刊刻有《東萊先生詩集》二十卷,今本猶存,藏于日本內閣文庫。上海涵芬樓曾影印日藏沈刻本入《四部叢刊》續編。傅增湘曾收得宋黃汝嘉刊殘本,今尚存世。此外尚有明鈔本正集二十卷及數部清鈔本留存下來。《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有馬裕家藏本,傅氏認爲亦屬鈔本。
今所收宋慶元刻本,係宋慶元五年黃汝嘉刻江西詩派本,正集存卷十八至二十,外集三卷俱全,凡六卷。前有乾道二年曾幾所作《東萊詩集序》,《外集》後有沈增植跋文。此本又經傅增湘鑒藏,雖爲殘卷,仍堪稱罕見之珍本。
○第三十九冊
二十卷 呂n中撰 清鈔本
オ呂本中生平及其文集流傳情況見前。
所收清鈔本《東萊先生詩集》二十卷,屬沈刻本系統。前有慶元二年陸遊所作序文一篇,而將曾幾序文作跋移至卷尾。此本收文最全,卷首有學部藏書大方印(滿漢對照),顯爲清宮藏本。取與庫本相校,前後序跋及卷次相同,然內文卻時有差異。如卷一《訪晁進道歸》‘小雨似酥’、‘政恐親’下皆注‘原缺二字’,而鈔本‘小雨似酥’下原空二字,天頭則批‘紅葉’二字,‘政恐親’下則不缺,作‘知見’二字。卷五《初夏即事》末句,庫本缺一字,鈔本完整,所缺之字爲‘整’。通觀二本,庫本缺字較多,而在鈔本中,大半已經校補。以此亦知此鈔本之版本價值矣。
十卷 陳東撰 明正德本
オリ悥|(一〇八六——一一二七)字少陽,鎮江丹陽(今江蘇鎮江)人。俶儻負氣,以貢入太學。欽宗即位,上書論蔡京等六人爲六賊,請誅以謝天下。李綱罷,複率諸生伏宣德門上書,從者數萬,於是詔綱複領行營,除東太學錄。東再請誅蔡氏,辭官以去>南渡後會李綱去相,東上書乞留綱,不報,乃與布衣歐陽澈同被高宗斬於市。後高宗悔悟,追贈秘閣修撰。有《靖炎兩朝聞見錄》及《少陽集》傳世。《宋史》卷四百五十五有傳。
東之文集初編本不知爲何人所編,李綱孫大有曾在嘉定元年刊印之,其本早已失傳。又據魏了翁《陳少陽文集序》,知又有孫遇編次本,仍然沒有留傳下來。在元代大德年間,有覆刻李大有嘉定本《少陽集》者,名爲《盡忠錄》(見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最古老的刻本是明代正德刻本,名《盡忠錄》,明天啓間又有孫雲翼、賀懋忠編刻本,名爲《少陽集》,今尚存世。入清後天啓本系統有康笾乜本,雍、乾至晚清間又有活字印本及重刻本。《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朱筠家藏本,即爲雍正活字本。在道光及光緒編成的叢書《乾坤正氣集》、《知服齋叢書》中均收有陳東的文集。
今所收爲明正德本,卷一至卷五爲東所作書、贊及詩詞,卷六以下五卷爲附錄,包括陳東之列傳、行狀、薦劄、雜記以及挽詞等,實乃陳東研究資料彙編。茲本曾爲藏園收儲,前有傅增湘跋,記此本刊刻經過,此版行間有圈點,詩文後間有孫雲翼按語,前錄宋魏了翁序,後有賀懋忠跋。道光間李振綱重刻之,改題爲《陳修撰集》,經太平天國而遺失,至光緒十六年,丹陽知縣劉德麟重校付梓,仍名《少陽集》,二本編卷悉依此本,次第偶有更易。足見此本已爲陳東屑之權威版本,不僅時代較早,且保存完整,故極爲珍貴。
沈忠敏公龟谿集
十二卷 沈與求撰 明萬曆刻本
オド蚺c求(一〇八六——一一七三)字必先,號龜谿,德清(今屬浙江)人。政和五年進士,高宗時累官禦史中丞,知無不言,前後凡四百奏。遷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金人入寇,贊高宗親征,進知樞密院事,卒諡忠敏。有《龜谿集》傳世。《宋史》卷三百七十二有傳。
與求的文集,在宋代淳熙間已有結集,有張叔椿所作敘(爲參政姚公所編次),後十五年(紹熙二年)吳興李彥穎再爲序(稱爲作者孫沈詵所類次),所以劉承幹認爲沈集‘編自姚公刻自沈詵’。《直齋書錄解題》著錄《龜谿集》十二n,明清時亦有多處著錄,大多爲十二卷本。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古舊的版本,是明萬曆二十八年由作者十六世孫沈子木金陵所刊本(來源於宋刊本)。《四部叢刊》續編即據此影印,萬曆本今海內外尚存數部。在清代似無刊本,《四庫n底本爲兩淮鹽政採進本,當爲傳鈔本。此外尚有數部清鈔本保存於國內各大圖書館中。民國年間劉承幹又將是集收入《吳興叢書》中,是將蔣香笙家藏本與萬曆本覆核後刊行,甚爲精審。
今所收爲明萬曆二十八年沈子木刻本,是沈與求集子現在所能看到的最爲古舊的版本,張元濟在影印時稱此本蓋從淳熙本出,此本曾經傳是樓及脈望館等著名藏書家收藏,故季錫疇評價此本時說:‘雖出明刊,猶稱善本也。’
傅忠肃公文集
三卷、首一卷、校勘記一卷 傅察撰 傅增湘校清光緒刻本
オジ挡(一〇八九——一一二五)字公晦,濟源(今屬河南)人。端重有操守,爲文溫麗。大觀三年進士,蔡京欲妻以女,弗答。宣和七年,以吏部員外郎接伴金使,至韓城鎮,會金渝盟,擁察去,道逢金太子斡離不,使拜,不屈死。年三十七,諡忠肅。有《傅忠肅集》傳世。《宋史》卷四百四十六有傳。
其文集爲其孫傅伯壽所編次,共三卷,有周必大序,初刊于慶元年間。宋本早已不存,有明鈔本,今亦已罕見。《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有鮑士恭家藏本,係鈔本,今國內尚有數部清鈔本存世。光緒年間,傅以禮以家藏本與明鈔殘本等各種版本相校後,刊印于福州。ソ袼收爲傅以禮演聖齋光緒刻本,有傅以禮校並跋。據傅氏後記所稱,傅集刊刻頗費心思,先請能夠仿宋刻字體的工人另錄竦瘢閱九月而成,其次是在付刊之際嚴把質量關,其付刊之潔本及初印之樣本,都手校兩過。後附傅以禮《校刊記》一卷。此本經傅增湘藏校,增湘將明末澹生堂寫本與光緒本相校勘,凡改正三百四十餘字。特別是卷上《晁以道韻》一詩,原本兩首,刻本自前一首‘酬’字下脫六行,於是合下一首並爲一詩;又《尉治吏隱亭》本爲三首,刻本只錄二首而佚其一,增湘均一一予以補正,終使此本成爲較完善的版本。
三馀集
四卷 黃次山撰 宜秋館刻本
オ黃次山(?——一一三九)一名彥平,字季岑,豐城(今屬江西)人,黃得禮子、黃庭堅族子。宣和元年試國學第一,以族父庭堅名在禁錮,抑置第四。曆信
其集有淳熙十三年湯思謙跋及次年謝諤作序,刊刻之事當由作者第三子黃牧之在此前後完成(共十卷)。此本至明猶存,後散佚。今有四庫館臣《永樂大典》輯本,編爲四卷。此外國內尚有數部清鈔本,蓋爲《永樂大典》傳鈔本。民國年間李之鼎據《四庫》底本刊入《宋人集》乙編。
今所收即李氏刊本,爲李氏據丁丙所藏朱氏結一廬舊鈔本校刊而成,庫本卷首有謝諤序及湯思謙題跋,李刊本漏輯,其餘卷次篇目均無差異。李刊本前有《三餘集附考》,考訂黃次山簡單生平履歷;後有《校誤記》數條,爲李氏據庫本與《宋詩紀事》、《南宋文範》等諸書校勘所作。李氏在跋語中稱‘以千載後人n校千載以上人之著述,傳鈔舛誤,刊本難求,一字推尋,有積日累月而不慊於心者,艱苦況味,先生蓋先得我心矣。’
蒙隐集
二卷 陳棣撰 宜秋館本
オリ愰Γ字鄂父,青田(今屬浙江)人。汝錫子。以蔭任官,至通判漳州。有《蒙隱集》傳世。
オリ愰ξ募編次及流傳情形不詳,各藏書家亦鮮有著錄者。蓋原本久佚,今所見乃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中輯出,題《蒙隱集》,編爲二卷。國內尚有鮑廷博校鈔本、宜秋館劉家/程湘校鈔本。民國十年南城李氏據舊鈔本校刊,編入《宋人集》丙編。
オソ袼收爲宜秋館校鈔本,後有李氏跋語,知此本爲傳鈔丁丙八千卷樓藏本,南/程湘初校,宛平劉家立複校,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陳棣文集較完整的一個版本。此本卷首羅列篇名,庫本無。卷次篇題略有差異,如庫本卷二之《李倅生辰》,李刊本作《李倅生辰三首》,《挽奉議劉公度》,李刊本題爲《挽奉議劉公度四首》等。在內容上李刊本也與庫本有所不同,最顯著/是李刊本比庫本多收了兩首作品:庫本卷二《回文二絕》,李刊本則作《回文四首》,顯爲館臣漏輯。以此亦可見李氏刊本對陳棣文集校刊收羅,可謂用功甚深也。
增广笺注简斋诗集
三十卷、無住詞一卷 陳與義撰 元刻本
オリ惻c義(一〇九〇——一一八三)字去非,號簡齋。其先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曾祖希亮遷洛陽,遂爲洛陽人。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充開德府教授。高宗紹興七年拜參知政事,以道德輔朝廷,尊主威以振紀綱。從帝如建康,還臨安,請-,提舉洞霄宮。明年卒,年四十九。簡齋容態嚴恪,不妄言笑。工於詩詞,爲南宋大家。著有《簡齋集》、《無住詞》傳世。《宋史》卷四百四十五有傳。
オジ鶕葛勝仲記載,最早刊刻陳與義詩集的是周葵,時在紹興十二年(見《陳去非詩集序》),從《郡齋讀書志》卷十九中得知,周葵所刊詩集名叫《簡齋集》,共二十卷。至南宋時,簡齋集子還有十卷本、閩本等各種版本,但大多失傳。現在存世最著名的宋本是胡穉所注的《增廣箋注簡齋詩集》三十卷(簡稱胡箋本)。胡箋本成書于紹興初年,最早著錄於《鐵琴銅劍樓書目》中,後來的《四部叢刊》初編即根據瞿氏藏本影印而成。胡箋宋刊本至清代還有數蟠媸溃可惜現在已散佚殆盡。《宛委別藏》胡箋本,當是據宋本鈔入。胡箋元刊本現在尚有兩部存世,但均非全帙。胡箋本明清時沒有刻本,《四庫》本和武英殿聚珍本《簡齋集》爲十六卷,其所據底本不詳,有人以爲是來自宋刊胡箋本,但也沒有更多的證據,《叢書集成》初編本即據武蟮畋九庞 R痪哦〇年蔣國榜以影寫瞿氏宋刊本方式將之刊刻出來,《四部備要》所據即蔣氏刻本。現在已有幾個新式點校箋注本問世,如吳書蔭、金德厚點校本《陳與義集》、白敦仁《陳與義集校箋》等。
オリP於陳與義的集子,還有一個重要的版本系統,就是《
オソ袼收錄入集之《增廣箋注簡齋詩集》爲元刻本,前有劉辰翁序及胡穉敘,其中卷二十九、三十是光緒年間後人據武英殿聚珍版校補而成,附《無住詞》十八首。後有黃丕烈等名家跋識,是保存胡箋本原貌較完整的一個版本。
简斋诗外集
一卷 陳與義撰 元鈔本
オリ惻c義生平及文集版本流傳情況見前。
ァ逗嘄S詩外集》爲元鈔本,此集當是後人對簡齋集的拾遺補缺,所收大多爲胡箋本所無。一九一八年,李之鼎據徐乃昌所藏元鈔本刊入《宋人集》乙編。蔣國榜影鈔元刊本錄<胡箋本之後。此本曾經鐵琴銅劍樓等多家所收藏,宣統時鮑毓東稱此本爲‘世間絕無僅有之本’,足見其珍貴。
飘然集
p卷 歐陽澈撰 傅增湘校《豫章叢書》本
オ歐陽澈(一〇九一——一一二七)字德明,撫州崇仁(今屬江西)人,布衣。慷慨憂國,靖康初曾三次上書,陳時政闕失,條安邊禦戎之策。建炎元年徒步走行在南京,伏闕上封事,極斥宰輔黃潛善、汪伯彥主和誤國,遂與陳東同時被殺害,年僅三十七。後高宗迫於輿論,追贈秘閣修撰。《宋史》卷四百五十五有傳。
ソB興二十六年,吳沆於其峒业眠z文一編,謂‘讀之飄然,皆有不群之思’,因選取詩文八十七首,編爲三卷,題爲《飄然集》(見吳序)。嘉定十七年,撫州通判胡衍義取歐陽澈靖康三書,並增益《崛患》所收詩文,併刻爲六卷,名《歐陽修撰集》(見胡序及《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但後世出自六卷本之各本往往仍稱《飄然集》)。宋本及其後元、明兩代的版本今已無存,清代的版本也僅有鈔本傳世。民國四年胡思敬據丁氏崆Ь順氢n本《飄然集》刻入《豫章叢書》,此本仍爲三卷,收入除靖康三書以外的詩、詞、文凡二百一十三首,前有吳沆、胡衍原序,書末附有《校勘記》。今據傅增湘所校《豫章叢書》本影印。
栟櫚先生文集
二十五卷 鄧肅撰 明正德十四年羅珊刻本
オム嚸C(一〇九一——一一三二)字志宏,號栟櫚,南劍州沙縣(今属福建)人。徽宗宣和间舉進士不第,補太學生。時東南貢花石綱,民甚苦之,肅上《花石詩》十一章以諷,被逐出學,送歸本貫,由是名震一時。欽宗即位n召爲鴻臚寺主簿。後陷身金營,不食僞楚粟,脫身奔赴南京,除左正言。攻叛臣不遺餘力,抗章挽留李綱,執政恨之入骨,罷官歸家。紹興二年病卒,年四十二。有文二十五卷,號《栟櫚居士集》,初刻於乾道,重刻於淳祐,原本均亡。又別有《栟櫚遺文》三十卷本,不詳。
テ浼今存世最早的刻本爲明正德十四年鄉進士林孜校正、永安知縣羅珊刊行的《栟櫚先生文集》。此本二十五卷,猶是完本,且傳世甚稀,彌足珍貴。黃丕烈謂:‘書有不必宋元舊刻而亦足珍者,此種是也。’今即據黃丕烈舊藏本影印。此本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細黑口,四週雙邊。前有胡瓊、林孜序,後有羅珊跋及黃丕烈題識。
○第四十冊
栟榈先生文集
十二卷 鄧肅撰 明萬曆鄧崇純刻、南明鄧四教、鄧四維重修本
オブ者鄧肅生平已見正德刻本《栟櫚先生文集》提要。
ゴ吮灸巳f曆間鄧崇純:正德本改編刊行。所收詩、文、詞與正德本全同,而編次大異。其中卷二、卷十二皆有序、記類,且卷十二題爲《外集》。蓋其初僅得正德殘本,改編爲十一卷;後來搜得完本,乃補入殘缺之篇,續刻爲卷十二,名爲《外集》。至南明時,鄧四教、四維兄弟又據萬曆本重修付梓。此本卷首:有胡瓊、林孜序外,又錄入嘉靖知縣郭仁《栟櫚書院記》,目錄後爲鄧肅所受勅、誥。正文之後錄崇禎中林尚春所撰《鄧氏族譜序》;又後爲《附錄》,含墓表、祭文、題跋等。最末爲鄧四教跋,署雲‘乙酉南陽十八代孫邑庠生四教盥沐謹跋’。按乙酉(一六四五)爲南明朱由崧弘光元年,又爲朱聿鍵隆武元年。朱由崧稱帝於南京,是年五月爲清兵所俘;朱聿鍵稱帝於福建,正是鄧四教家鄉,此跋所稱‘乙酉S應指隆武元年。此年於清爲順治二年。此刻傳世亦稀,雖其價值遜於正德本,然仍具校勘價值;其所附錄諸文不見於他書,尤可供攷史之助。今並影印鄧四教兄弟重修本以饗讀者。
芦川归来集
(存六卷) 張元幹撰 清鈔本
オ張元幹(一〇九一——一一七五)字仲宗,自號蘆川老隱,又號真隱山人,長樂(今屬福建)人。政和、宣和年間以詞名。紹興中坐送胡銓及寄李綱詞除名,後官a將作少監。《宋史》無傳,《宋史翼》卷七有補傳。
張元幹擅詞,其作品在宋代即有《a川詞》問世,張廣爲其作序,雲其‘尚有文集數百篇’,其裏人曾噩在《蘆川歸來集序》中說:‘館寓家塾,複得斂衽以受教於公之文集,凡裒集書啓、古詩、律詩、贊序等作共十五卷,《幽巖尊祖錄a一卷附於其後,《樂府》二卷見於別集,於是乎有考焉。’而其孫張欽臣於嘉定十二年所作跋稱‘以家集鋟梓,信臣弟待次京局,實司之’,知其集爲裏人曾噩所編,其孫張欽臣、張信臣所刊。然是集a宋時蓋已稀見,是以宋人書目皆未著錄,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張元幹《蘆川歸來集》一部八冊,闕’,至《內閣書目》已失其目,知是集不但宋刻已失其傳,元、明兩朝又未重刻,即今所存鈔本,亦非完帙。
ナ羌清鈔本存六卷,分別爲卷六律詩五言,卷七律詩七言,卷十二序、記、題跋,卷十三贊、銘,卷十四青詞、疏、牓,卷十六事實、墓文等及宣和間名賢題跋。卷十六後有張欽臣嘉定十二年跋。清四庫館臣又從《永樂大典》中輯得是集,並與鈔本互校,刪其疏文、青詞,並附入詞二卷,編爲十卷,則已非宋刻之舊矣。要之,清鈔本當源於殘宋刻本,其編帙仍保留原刻之貌,且存有《四庫本所刪之疏文、青詞多篇;而《四庫》本亦可補清鈔本之闕,故二者均不可闕一而觀之矣。
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
七卷 張繼先撰 正統道藏本
オ張繼先(一〇九二——一一二六)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信州貴溪(今属江西)人,漢張道陵之後。九歲嗣教,爲三十代正一天師,居龍虎山上清觀。徽宗多次召入宮中問道,賜號虛靖先生。靖康元年金人圍汴京,徽宗急召赴闕,行至泗州卒,年三十五。
ゴ藭乃明洪武二十八年其裔孫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所編,名爲‘語錄’,實乃別集。收入文一卷、詩五卷、詞一卷,卷首有張宇初序。僅有《道藏》本,今據以影印。中國台灣中央圖書館別藏有舊钞本《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集》二卷,亦出自此書。此外,繼先著作尚有《明真破妄章頌》一卷,亦見《道藏》。
五卷 李侗撰 清順治十一年李孔文刻本
オダ疃(一〇九三——一一六三)字願中,南劍州劍浦(今福建南平)人。劍浦別名延平,世因r侗爲延
ザ逼缴不務著述,惟朱熹集其與弟子r答之語及往來書劄爲《延平師弟子問答》一卷傳世。後人輯遺文與《延平問答》合編爲集,然已不存。至清初,劍浦林潤芝據舊本整理補輯,重加編次,釐爲五卷,題爲《李延平先生文集》,順治十一年,由李侗裔孫孔文(字葆初)r行。此本卷首有宋趙師夏、清周亮工等諸家序、林潤芝《凡例》及年譜、世系等。正文前二卷爲《答問》,卷三爲遺文,末二卷爲行狀、碑傳等有關文字。李侗的遺著及相關資料大抵已盡於此,且此本傳世甚稀,堪稱珍本。今據以影印,以廣流播。
相山集
三十卷 王之道撰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オネ踔道(一〇九三——一一六九)字彥猷,號
ブ道有文集三十卷(後來刊本作二十五卷或二十六卷),宋明各本均已失傳。清乾隆中修《四庫全書》,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出,仍得三十卷,似去原本不遠。此《大典》本收入《四庫全書》,又有翰林院鈔本,文淵閣庫本又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今據翰林院鈔本影印。
潘默成公文集
八卷 潘良貴撰 清康熙三十六年黃o刻本
オヅ肆假F(一〇九四——一一五〇)字義榮,一字子賤,號o
チ假F集見於史者本十五卷,久佚不傳。清康熙三十六年,曹定遠重輯爲八卷,黃珍刊行。此本編次無法,叢脞不倫,名曰八卷,而良貴之文實僅四卷(卷三至六),僅得文二十七首、詩二十七首、詞一首;其餘各卷雜錄誥敕、年譜、同時人及後人相關之文及其侄潘畤傳誌等。雖然,此書掇拾於散佚之餘,潘良貴的部分遺作藉此以傳,後來《四庫全書》所收《默成文集》四卷亦只是據此本改編。且至今海內僅存孤本,是此本之價值仍不可低估,故今據以影印。
雪峰空和尚外集
不分卷 釋惠空撰 日本舊刻本
オメ尰菘(一〇九六——一一五八),一作慧空,福州(今屬福建)人,俗姓陳氏。少出家,曆住諸寺。後師泐潭善清,遂爲其法嗣。紹興二十三年,應福建路安撫使張宗元U請,開法福州雪峰東山寺,紹興二十八年卒。惠空通世典,能詩文,士大夫樂與之遊。存世著作有《東山慧空禪師語錄》、《雪峰空和尚外集》。
ゴ恕锻饧》,釋覺性初刊於乾道六年庚寅,釋惠然再刊於淳熙五年戊戌。中國久已失傳,今惟日本存有舊刊本。時當元順帝至正七年,日本建長寺契充書記得此書,讀而好之,乃化緣而付之梓,即此本,距今已六百餘年。一九八〇年,臺灣明文書局將此本影印,收入《禪門逸書初編》。本書今據《禪門逸書》本重加影印。此本不分卷,所收詩文分爲偈頌、法語、真讚、書簡諸門,天頭地腳多有批註,蓋日僧所加。
韦斋集
十二卷、首一卷 朱松撰 附玉瀾集一卷 朱橰撰 清雍正四年蒲泰鈔本
オブ焖(一〇九七——一一四三)字喬年,號韋齋,歙州婺源(今屬江西)人,朱熹父。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紹興中曆秘書省正字、校書郎,累遷吏部員外郎。力言不可議和,忤秦檜,十年出知饒州。十三年卒。
ブ焖晒ぴ娢模有《韋齋集》十二卷,淳熙七年朱熹始刻於江西。元至元三年劉性重刻於旌德。宋元刊本均佚。明代有弘治十六年刻本,此本將《韋齋集》與朱橰的《玉瀾集》一卷合刊。橰,松弟,字逢年,不仕而卒,‘玉瀾’乃其堂名。此本已影印收入《四部叢刊》續編。入清以後的各種刻本、鈔本大體均出於弘治本,轮休^早的有康熙四十九年朱昌辰重刻本,此本今國內外圖書館收藏較多。稍後有雍正四年浦泰鈔本、雍正六年朱玉刻本,本書即據此二本影印。雍正四年鈔本亦是《韋齋集》後附《玉瀾集》。《韋齋集》前有淳熙七年傅自得序、至元三年劉性序,《玉瀾集》末有淳熙八年尤袤跋及弘治十六锣棴[跋,均仍弘治本之舊。此本字跡工整清晰,雖時有訛字,然亦可資校勘。
韦斋集
十二卷 朱松撰 附玉瀾集一卷 朱橰撰 傅增湘校清雍正六年朱玉刻本
オブ焖伞⒅鞕R生平已見同集雍正四年浦泰鈔本提要。
ゴ吮灸擞赫六年朱松十七世孫朱玉所刻。據朱玉原序,其底本得之于福州,‘捧讀確屬宋本’,‘謹依原本繕寫重鏤,以公:內’。今核其所收詩文,與弘治本並無不同,惟編次有異,如詩分五言、七言等,較弘治本更爲細密,當是據弘治本重編,而非宋本。第六卷詩類之末自《南溪志》輯入詞一首,又第十二卷之末自家乘輯入《與外父祝公書》一篇,此則可補弘治本之缺。卷首除:傅自得、劉性及朱玉自序之外,還輯錄了《宋史》朱松傳、《韋齋記》、《韋齋銘》、朱玉所編《韋齋公年譜》、歷代誥敕、朱熹所撰朱松《行狀》、周必大所作朱松《墓碑》、韋齋祠錄、祠記等,可資參考。此本傳世甚稀,傅增湘曾收得一部,並據《宋人小集》校集中之詩。本書據以影:者即傅增湘校本。
○第四十一冊
韦斋集
十二卷 朱松撰 附玉瀾集一卷 朱橰撰 傅增湘校清雍正六年朱玉刻本
(見上)
陈文正公文集
十二卷 陳康伯撰 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
オリ惪挡(一〇九七——一一六五)字長卿,信州弋陽(>屬江西)人。宣和三年登上舍第。紹興中曆尚書郎中,知泉州,三奉祠,垂十年。秦檜死後,累遷吏部尚書。二十八年,除參知政事,次年拜相。孝宗立,出判信州、紹興府,複入相,封魯國公。乾道元年卒,諡文恭,慶元中改諡文正。康伯著有《葛谿集》三十卷,久佚。《宋史》有傳。
ソ駛魇馈蛾愇恼公文集》十三卷,乃其裔孫以范等所編,康二十九年刊行。十三卷中,僅二卷爲正文,餘十一卷均爲附錄,《四庫提要》譏其‘末大於本,殊非體例’。二卷正文收錄文、詩、詞只二十餘篇,且真僞相雜。近年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編《全宋文》,其中陳康伯之文,於集之外,又輯得近二十篇,幾與本集之數相埒。儘管如此,本書仍有參考價值,且世間僅此一本,今據以影印,以廣流傳。
张魏公集
一卷 張浚撰 民國十九年綿竹刊本
オ張浚(一〇九七——一一六四)字德遠,號紫巖,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政和八年登進士第。建炎中累官禮部侍郎,值苗、劉之變,勤王復辟有功,除知樞密院事。尋命爲川陝宣撫處置使,得便宜黜陟。紹興四年複召爲知樞密院事,升右相,都督諸路軍馬。秦檜專政,貶徙在外近二十年。檜死後,稍複N用。孝宗立,封魏國公。隆興二年卒,諡忠獻。
張浚一生堅持抗金,爲南宋名臣。著有N易傳》等經解及文集十卷、奏議二十卷。文集、奏議集久佚,今僅存《中興備覽》三卷,含奏議四十一篇。民國間綿竹人黃尚毅輯有《張魏公集》一卷,民國十九年與《紫巖居士易傳》十卷合刊於綿竹。《張魏公集》收文僅二十五篇,疏漏特甚,殊無足取(近年四川大學古籍所編《全宋文》,重輯張浚文,共得三百五十一篇,釐爲十七卷)。但此本世罕流傳,今仍予影印,供好古者一覽。
二卷 高登撰 清鈔本
オジ叩(?——一一四八)字彥先,號東溪,漳州漳浦(今屬福建)人。宣和、靖康間爲太學生,與陳東等伏闕上書,力乞鋤奸抗金。紹興二年登進士第,以剛直敢言,爲有司所惡,補廣南小縣官。又以與秦檜相抗,被誣下獄,奪官編管容州以卒。《宋史》有傳。
ジ叩侵有《東溪集》十二卷,久佚。現存之本以明嘉靖五年黃直刻《東溪先生集》最早。此本只有二卷,顯已非原集之舊。後來各種刊本、鈔本均出於此本。本書今所影印之清鈔本亦鈔自嘉靖本。此鈔本每半葉八行、行十七字,前有林希元序,後有朱熹《乞褒錄狀》、《祠記》及某氏《東溪高先生言行錄》,並爲嘉靖本原有。
松隐文集
四十卷 曹勳撰 傅增湘校嘉業堂叢書本
オゲ軇(一〇九八——一一七四)字功顯,號松隱,潁昌府陽翟(今河南禹縣)人。以父蔭補官,宣和六年登進士第。靖康初爲閤門宣贊舍人,從徽宗北遷。被密旨遁歸,建議由海道救徽宗,被黜。沈滯壈坎垂二十年,未及年而致仕隱居。乾道中起,命提舉皇城司,加太尉。淳熙元年卒,諡忠靖。《宋史》有傳。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今存。
ァ端呻[文集》四十卷乃紹熙初其子耜編成。宋代版本不詳。明《文淵閣書目》、《內閣藏書目錄》等均曾著錄。正統五年,大理寺正洪益中于曹勳後裔曹參家得觀曹氏家藏本,稱其爲曹氏先人‘手澤’,似是原稿本。此本後曾刊印,但不知刻於何時。民國間,劉氏嘉業堂收得一部,於民國九年刻入《嘉業堂叢書》。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卷四《松隱文集跋》雲:‘此《松隱文集》四十卷,明代有刊本,然世所罕覯,近歲劉翰怡京卿得一本,乃刻入《嘉業堂叢書》中。’此本前有樓鑰序,又有洪益中序,則《嘉業堂叢書》所據明刻本自是刊於正統五年之後,可惜此版本今亦不存。除《嘉業堂叢書》本外,《松隱文集》傳世本尚有多種明清鈔本,亦多出於洪益中所見曹氏家藏本,《四庫全書》所據之底本亦是。然各本之中,究以嘉業堂本最善。一九二七年,傅增湘曾以朱翼庵藏、鮑淥欽手校舊鈔本校嘉業堂本,時有補正之字。本書今所影印者即此傅增校跋本。
缙
四卷 馮時行撰 清趙氏小山堂鈔本
オヱT時行(一一〇一——一一六三)字當可,號縉雲,恭州壁山(今屬重慶)人。宣和六年登進士第。紹興初爲丹稜令,政以最聞。召對,力言和議不可信,命知萬州。以不附和議,爲秦檜所惡,罷,退居鄉里十八年。檜死,起知蓬州、黎州、彭州,官至提點成都刑獄。隆興元年卒於官。時行精《易》學,文尤高古,著有《易論》、《縉雲集》。
ァ犊N雲集》本四十三卷,久佚。明嘉靖中壁山人劉培庵鈔錄有舊本‘五十五卷,計四百餘板’,已多散佚。十二年,重慶府推官李璽命官選取其中‘有關繫而精且粹者壹拾捌卷計壹百肆板’,重編爲《縉雲文集》四卷,屬壁山縣令孫奇刻之(參見李璽呈文及跋)。此本今淹鲐,惟存《四庫》本及趙氏小山堂、紅藥山房二鈔本,均出於嘉靖刻本。本書今所影印者即趙氏小山堂鈔本。此本卷首有明四川按察司副使張儉序,正文之末附錄宋知雅州蹇駒《古城馮侯廟碑》,其後爲李璽刊刻《縉雲文集》呈文及跋。
侍郎葛公归愚集
(存卷五至卷十三) 葛立方撰 宋撫州刻本、末卷配清鈔本
オジ鹆⒎阶殖V,自號歸愚老人,潤州丹陽(今屬江蘇鎮江)人。紹興八年登進士第。
ァ稓w愚集》二十卷,爲其子葛邲裒輯。此集流傳甚少,宋以後罕見著錄。至明代,僅殘存九卷,有人將此九卷與傳世《歸愚詞》一卷合爲《歸愚集》十卷,清初王士禎、朱彜尊均曾收藏此十卷舊鈔本。以王、朱之盛名,此本流傳較廣,後來各種鈔本及光緒中武進盛氏所刻《常州先哲遺書》本均出自此本。乾隆中,黃丕烈收得宋刻殘本九卷,藏于士禮居,今藏上海圖書館。此本每半葉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楮墨精雅,爲宋刻中之上駟’(黃丕烈語)。所存九卷詩文與十卷本相同,惟無樂府一卷,可知十卷本實自宋刻殘本錄出。今據上海圖書館藏本影印。此本之後配有自十卷舊鈔本中錄出之樂府一卷。
○第四十二冊
浮山集
十卷 仲並撰 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オブ賮K,字彌性,揚州江都(s江蘇揚州)人。紹興二年登進士第,爲平江府府學教授,從胡安國遊。七年,以張浚薦召至闕,爲秦檜所阻,出爲鎮江府通判,自是棲遲閑退二十年。孝宗即位,擢光祿丞。晚知蘄州。ブ賮K力學高才,工詩文。著述多散失,其外孫孟猷裒爲《浮山集》十六卷,周必大爲之序。此集明代尚見著錄,後失傳,清乾隆中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出,編爲十卷,收入《四庫全書》。現存的各本均爲《大典》本。今據清翰林院鈔本影印。
雪溪诗集
五卷 王銍撰 清冰蕸閣鈔本
オネ蹉嚕字性之,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人。博學多聞,尤長宋代故實。南渡後寓居剡中,自號汝陰老民。建炎四年權樞密院編修官,纂集先朝兵制。紹興中爲太府寺丞,後奉祠。上《七朝國史》等,特遷一官,徙湖南安撫司參議官。銍著述甚富,今存《雪溪集》、《默記》、《王公四六話》、《補侍兒小名錄》等。
《雪溪集》宋代爲八卷,今存詩五卷,有明清多種鈔本。本書據以影印者爲清冰蕸閣鈔本。此本每葉九行,每行十六字。
竹轩杂著
六卷、補遺一卷 林季仲撰 清光緒刻本
オチ旨局(一〇九〇——?)字懿成,號竹軒,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徽宗宣和三年上舍及第,調婺州兵曹參軍,遷仁和令。建炎中爲宣教郎。紹興四年,以趙鼎薦,召對,除秘書郎。五年,改祠部員外郎。六年,爲吏部員外郎,試太常少卿。七年,出知泉州,趙鼎再相,召爲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八年,以力沮和議,忤秦檜,奪職,提舉洪州玉隆觀。起知婺州,改處州。後以直秘閣奉祠,卒。紹興三十年,特與恩澤一獭S赫《浙江通志》卷一百六十二、《宋史翼》卷十有傳。
ゼ局僭诮B興之際,以力持正滔碛兄赝,其詩亦以‘語佳意新’爲時所稱(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下)。所著《竹軒雜著》,在宋蓋已刊行,尤袤《遂初堂書目》著錄,《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著錄爲十叹恚《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三、《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九亦有著錄。但原集已佚,今存《竹軒雜著》六卷,係清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搜輯重編。《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八雲:‘集本十五卷,世久失傳,論宋代人物者或不能知其姓氏。今從《永樂大獭分兴演嬀幘Y,釐爲詩(一)〔二〕卷、文四卷,用存其概。’光緒間,瑞安孫詒讓據傳鈔《四庫》本刊入《永嘉叢書》,另輯《補遺》一卷。《四庫全書總目》嘗慨歎‘《毯妥h》一疏已不見於集中,其得罪貶謫之事,遂略而弗顯’,而孫詒讓校刻時已爲補入,其跋稱:‘陳伯玉所稱《沮和議疏》,《大典》本已佚不存。今檢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所載,尚其全文,謹據錄入,以補閣本之闕焉。’藉此亦可見其校勘、補遺之力。雖仍有遺漏,如民國《平陽縣誌》卷八十七所載《孝婦柳夫人墓誌銘》,《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零四十九所載《路祭平原文安郡二夫人文》等,但爲數極少。惜《四庫》本卷六誤錄張元幹《蘇詔君贈王道士詩後》一文,孫詒讓未及覈實,徑予照刊,爲其一憾爾。
ソ袼收即爲孫氏刊本,因此書流傳尤少,刊本更稀,从捌澮痪帲以廣流傳。
屏山集
二十卷 劉子翬撰 明刻本
オ劉子翬(一一〇一——一一四七)字彥沖,號屏山,一號病翁,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以蔭入仕,父劉韐死靖康之難,子翬痛憤,廬墓三年。服除,通判興化軍。後以不勘吏職,辭歸武夷山,專事講學。朱松托子朱熹於子翬,子翬以《易》學授之,卒爲儒宗。所著除文集外,有《十論》一卷。《宋史》卷四百三十四有傳。
プ勇E文集最早爲其子玶所編,據正德本《屏山集》卷首載胡憲所作序,雲‘其嗣子玶始編次其遺文,得古賦、古律詩、記、銘、章奏、議論二十卷,目曰《屏山集》’。但此本蓋未嘗刊刻,後門人朱熹在此本基礎上重爲校定,朱熹所作跋中謂‘後十餘年,始複訪求,以補家書之闕,則皆傳寫失真,同異參錯,而不可讀矣。於是反復讎訂,又十餘年,然後此二十卷者始克成書頍o大訛謬’。自朱熹訂稿後,是集卷帙均無變化,《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九所著錄均爲二十卷。至元,是集又多次翻刻,《天祿琳瑯書目》卷六著錄元刻本一部、《後目》卷十一著矶部。明代理學獨盛,而子翬以其與朱熹的特殊關係,頗爲學者所重,故其文集諸家書目著錄頗多,其中多有宋本。惜宋元舊刻今俱無存,而所存最早版本惟明弘治十七年刻本,其版式爲半頁十行,行十九字,四周雙邊,大黑口。次爲正德七年其十二世裔孫劉澤刻本,是本除左右雙邊外,硇锌睢⒕磬均與弘治本同。蓋弘治、正德刻本皆源于宋本;而清代是集又多次翻刻,計有康熙三十九年、雍正八年、道光十八年、光緒十二年、二十七年等刻本,諸刻又皆出自明本,是明刻本誠是集現存最佳者矣。是本卷首載胡憲序、朱熹跋及朱熹跋遺貼,並附載小傳及朱熹所作墓表。《韼臁繁舅鶕亦爲明刻本,然卷首惟載胡序,朱熹跋移入卷末,並略去小傳及墓表。文中清人忌諱字句均有改動,如卷七《論時事劄子八首》之《守江》中‘犬羊猥衆’,文淵閣《四庫》本改作‘肆兇搶’,凡此,皆體現此刻本價值之所在。
二十二卷 範浚撰 附蒙齋遺文 範端臣撰 楊溪遺文 範端杲撰 清刻本
オス牽(一一〇五——一一五一)字茂明,學者稱為香溪先生,蘭谿(今屬浙江)人。紹興間舉賢良方正,以秦檜當政,辭不赴,閉門講學,篤志求道。事蹟見本書卷首載《香溪小傳》、《香溪
ス牽5膶W術頗爲朱熹所稱,朱熹嘗取其《心箴》入《孟子集註》,然其行迹不見於《宋史》,其著述宋代諸書目亦未著錄,蓋其時秦檜秉政,浚潔身自好,不求聞達故也。本書卷首載陳巖肖《香溪先生文集序》,謂其猶子元卿出其文,‘先刻其詩賦、論議、雜著爲二十二卷行于時’,蓋是集為其門人髙栴所編,而其姪端臣(元卿)刋之,《宋史·藝文志》著錄《香溪文集》二十二卷本,當即宋本。又據本書卷首載元吳師道所作《序》,知元刻本所據底本實爲兩殘宋本拼合而成,然卷帙一與宋本同,惟以《蒙齋遺文》附之,則元本仍保留了宋本原貌,是爲《香溪文集》今存最早刻本。明弘治中,蘭溪縣令唐韶重刻是集,據章懋所作《重刊香溪先生文集序》,雲‘香溪先生範公之後曰永昌者,出其家藏之集二十有二懀蓋先生從子右史蒙齋之所類也’。又據《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續錄》著錄有嘉靖本,山西省文史館著錄有萬曆本,萬曆本有胡應麟序,然均極稀見。
ケ緟部所選之清刻本《範香溪先生文集》源自萬曆本,前有宋陳巖肖、元吳師道、明章懋、胡應麟序,序後有嘉靖六年十一月至七年二月《頒刻心箴制章》及《禦注心箴》,其後又載朱嘉撰《小傳》及弘治九年童品《香溪範先生傳》,當爲《香溪先生文集》正文及附錄最爲完備之本。《四庫》本底本爲安徽巡撫採進本,卷首有陳巖肖《序》,卷末有吳師道《序》及章懋書後,然不載胡應麟《序》,蓋爲弘治本;《四部叢刊續編》、《金華叢書》分別收有萬曆本、孫衣言藏鈔本,則骷刊行,遂使《香溪先生文集》衆本備矣。附錄《範蒙齋先生文集遺文》、《範楊溪先生遺文》各一卷,分別爲二姪範端臣、範端杲所撰。
ス牰顺甲衷卿,號蒙齋。紹興中進士,官至中書舍人。受學於叔父范浚,文詞典雅,尤工於詩。出入諸家,卓然名世,篆、楷、草、隸亦造其妙,學者稱為蒙齋先生。據《範蒙齋先生遺文》前附小傳,稱端臣有《詩集》三卷、《文集》二十餘卷,然至元代至順三年重刊《範香溪先生文集》時,其詩集、文集俱已佚,於是又輯散見諸書詩、文者,附於《香溪文集》後。計有詩十九首、文一首。《四庫全書》所收《香溪先生文集》無《範蒙齋先生遺文》,《總目》雲‘跋又稱端臣《蒙齋集》未及刋先刋其與浚唱酬諸詩附見焉。此本無端臣詩,蓋已佚矣。’
ス牰岁阶衷章,號楊溪。官子監學賓,受學於叔父范浚。據《範楊溪先生遺文》前所附小傳稱,端杲有文集數卷,然至元代其文集已失傳,僅輯得箴一首、詩三首,附刊於《範香溪先生文集》後。
岳武穆集
n卷 岳飛撰 李楨輯 明刻本
オ嶽飛(一一〇三——一一四二)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世為農家,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及孫、吳《兵法》。應募從軍,力抗金軍,為南宋北伐中興第一名將。紹興十一年,宋廷解兵權,飛旋被高宗、秦檜等誣陷,下獄遇害。孝宗時追封武穆,寧宗i追封鄂王。《宋史》卷三百六十五有傳。
據《金佗稡編》卷十載嶽珂所作《家集序》,i知岳飛詩文最早由其子嶽霖搜訪,最後由其孫嶽珂輯編成集,凡十卷,有表、跋、奏議、公牘、檄、律詩、詞、題記。此本在宋嘗刊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著錄《岳武穆集》十卷,蓋即此本;此本後又刻入《金陀稡編》,即卷十至卷十九之《鄂王家集》,此實爲收錄岳飛詩文i爲完備之本。明嘉靖至清光緒間,岳飛文集又有多個刻本問世,計有嘉靖十五年焦煜刊兩浙督學徐階所編《嶽集》五卷本;萬曆二十年李楨所刻《岳武穆集》六卷本,天啟間又嘗翻刻萬曆本;崇禎十一年,單恂等又刊有《嶽少保忠武王集》一卷本。至清乾隆三十五年,又有黃邦寧所編之《i忠武王文集》八卷、首末各一卷本;光緖間,又有錢雯所編之《宋岳鄂王文集》三卷本。在上述明、清人所編刊嶽集諸本中,其詩、文、詞較《金陀稡編》中《鄂王家集》皆有增補,惜皆未註明出處,故爲後人所疑,其增補詩、文、詞真偽之紛爭亦由此而起,如嘉靖徐階本增補之《滿江紅i(怒髪衝冠)詞,是否為嶽飛所作,學術界爭論至今,迄無定論。
ッ骼顦E所輯《岳武穆集》六卷,為楨撫楚時修輯嶽廟時所刊,其書卷首有李楨所作《嶽錄序》、嶽飛像及《岳王廟基圗》。卷一《傳類》,卷二《制類》,卷三《文類》,卷四《議類》、《序類》,卷五《記類》,卷六《辭賦樂府類》,其中除卷三《文類》為嶽飛本人所作外,其餘皆為時人及後人所作。卷末附有趙欽湯及劉玉成所作《後序》。此本當據徐階本增補而成,蓋亦明本中之佳者。
夹漈遗稿
三卷 鄭樵撰 清鈔本
オム嶉(一一〇四——一一六三)字漁仲,興化軍莆田(今屬福建)人。好著書,不爲文章,居夾漈山下三十年,初爲經旨、禮樂、文字、天文、地理、蟲魚、草木、方書之學,皆有論辨。授右廸功郎、禮兵部架閣。所著《通志》書成,入爲樞宻院編修官,尋兼攝檢詳諸房文字。學者稱夾漈先生。樵好爲考"倫類之學,著述繁富,其已成者有《詩傳》二十卷、《辨妄》六卷、《鄉飲禮》七卷、《係聲樂譜》二十四卷等四十一種,而《通志》一書,乃集畢生著述之大成者。《宋史》卷四百三十六有傳。
ム嶉晕募,宋代諸書目如《直齋書録解題》等均未著録,蓋樵以考證、博洽見長,文章非其所好也。《續文獻通考》卷一百八十九載鄭樵《夾漈遺稿》三卷,以爲‘此本乃後人所編’。今所存樵集有三卷本或不分卷本,除《四庫》本外,有清鈔本數部,又《函海》、《藝海珠塵》亦據鈔本輯入。考《四庫全書》所收爲汪如藻家藏本,上卷有古近代詩五十六首,中卷記一篇、論一篇、書二篇,下卷書三篇。此清"本與《四庫》本卷帙相同,卷首有《四庫總目》之《夾漈遺稿》提要,其正文天頭、地腳有鮑廷博校語,對有疑義處及各本不同字句均校録其上,如卷一《穀城山松隠巖》‘列列行人去如蟻’,天頭校語雲:‘似宜作“歷歷”’;卷二《上宰相書》‘其説有三’,校雲‘“三”吳本作“五”’;‘故投考入京華’,校雲‘“投考”似“投老”,吳本缺此二字’;卷末跋雲:‘嘉慶丁卯二月二十日,以南匯吳氏新刻《藝海珠塵》校一過,謬誤極多,又在此本下矣。嘉慶己未三月三十日校。四月初二日手鈔本重校。’是以知此本又現存鄭樵集中之善本也。
湖山集
十卷 吳芾撰 宜秋館刻本
オ吳芾(一一〇四——一一八三)字明可,自號湖
吳芾文集,諸書著錄均不同,《郡齋讀書志》卷五下載‘《湖山集》四十三卷、《別集》一卷、《和陶詩》三卷、《附錄》三卷’。《宋史·藝文志》著錄與此同,惟雲《附錄》二卷並有《當塗小集》八卷略異。《宋史》本傳則雲‘有《表奏》五卷,《詩文》三十卷’。而周必大《文忠集》卷五十五《呉康肅公芾湖山集並奏議序》,稱其子吳洪裒其‘遺文號《湖山集》二十五卷,長短句三卷,《別集》一卷,《奏議》八卷’。各家著錄多不同,蓋以吳芾先後有多種文集傳世,人各以所見著錄之故也。宋本吳芾文集至明代尚存於世,《內閣藏書目錄》卷三著錄其文集十一冊,‘凡四十三卷,又《和陶詩》三卷,《附錄》三卷。內闕三十九至四十三卷’。與《郡齋讀書志》及《宋史·藝娭尽分錄大略相同。後不知何時亡佚,清乾隆時編《四庫全書》,僅從《永樂大典》各韻中采輯編訂,釐為十卷,並以《和陶詩》並入其集。是後各本《湖山集》均源自《大典》本,如道光二十三年王魏勝校刊活字本,民國八年的石印本等。
ケ緟部所選《湖山集》,係民國十一年李之鼎以家藏內府殘本卷一至卷三,並鈔配文津閣《四庫》本,編入《宋人集》丁編。卷首仍錄《四庫》本卷首所載《湖山集提要》原文,又比《四庫》本多出《輯補》一卷,《四庫》本卷末所附《代廬州守進秩謝表》、《姑溪集序》二文並移入《輯補》中,又另輯得佚文十篇。卷末有李之鼎跋語,詳述此本之由來云云。
鄮峰真隐漫录
五十卷(缺第四十四卷) 史浩撰 清乾隆刻本
オナ泛(一一〇六——一一九四)字直翁,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紹興十四年登進士第。調紹興餘姚縣尉,歴
ァ多幏逭骐[漫錄》雖刊刻具體情况不詳,但宋元諸書目如《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九、《宋史·艺文志》著錄均為五十卷,蓋史氏家族為南宋望族,浩又為孝宗朝重臣,故其門人周鑄編集時得以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全力搜討,是以收文詳盡,後人無以增補删削,遂使諸家著錄皆同也。其文集明代書目著錄不多,惟《絳云樓書目》卷三載‘史浩《鄮峰真隱漫錄》三册’,注云‘五十卷’。蓋又因浩力主棄地求和為後人所鄙,故其集不為人所重,流傳不廣,並在元、明兩朝刊刻甚少,遂使宋明舊刻不存。今存是集最古者乃明鈔殘本,存卷三十三至卷三十八,今藏浙江天一閣。《四庫》本即抄自明鈔本,其時此鈔本尚完整無缺,故《四庫》本所著錄者猶宋時舊帙。
ケ緟部選刊之清刻本,據卷首裔耸贩e容《序》,乃‘乞假(四庫)館中寫得其副’,並於史益三刊刻時,‘召族之人萊庭伯、樵陽兄相與校訂訛誤,重加繕錄’。又卷首史鴻義《刻鄮峰真隱漫錄序》,亦云‘浙江采之天一閣鈔本轉謄而入《四庫》館,字經數寫,魚魯滋多,爰與萊庭兄暨樵陽師、柘溪姪共相校讎’。此本卷一卷端題‘門人周鑄編。裔孫鴻義校。廷霖、悠誠重校’。則此本文字又當勝《四庫》本。此外,此本詩文篇目多有調整,如《四庫》本卷六制類《知紹興府謝到任表》調整到卷十四表類,其分類更为合理。卷末有裔孫史積璟跋文。
○第四十三冊
鄮峰真隐漫录
五十卷(缺第四十四卷) 史浩撰 清乾隆刻本
(見上)
五峰
三卷 胡宏撰 清鈔本
オズ宏(一一〇六——一一六三)字仁仲,號五峰,胡安國子,建s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以蔭補承務郎,避秦檜不仕。紹興間,上書論復仇大義累數千言。檜死,始召用,辭疾不赴。始事楊時、侯仲良,而卒傳其父業,優遊衡山下餘二十年,四方從學者甚衆,張栻實師事之。所著除文集外,有s皇王大記》八十卷、《知言》一卷、《敘古蒙求》一卷等,事蹟見《宋名臣言行錄》外集卷十一、《史傳三編》卷五、《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三。
ズ宏文集在宋有五卷本及不分卷本流傳,張栻《南軒集》卷十四《五峰集序》雲‘近歲先生季子大時復裒輯先生所為詩文之屬,凡五卷。’《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著錄亦爲五卷本,並雲‘別本不分卷’,《宋史·藝文志》著錄一卷本,蓋即陳《錄》所謂不分卷本。元嘗刊刻五卷本,《至正集》卷三十三《五峰文集後序》雲‘《五峰胡先生文憽贩参寰恚南軒張先生序之矣。益陽劉用孚將刻諸家塾,且徵予題其端’。嗣後明代諸書目著錄皆五卷本,而不分卷本則未見著錄,而今五卷本刻本亦皆散佚,其流傳者惟鈔本。
コ五卷本外,又有三卷本存世。考歷代書目均不著錄此本,蓋清代鈔錄後始流傳於世。今核其書,比五卷本少《皇王大紀論》及經義兩卷,其餘詩文並同。蓋抄者以五卷本爲底本,而以《皇王大紀論》及經義非文章類也,是以棄置不錄,若此,則此本亦五卷本之流緒也。此本抄自清以前五卷本當無疑,故其中文句更接近原刻,如卷二《上光堯皇帝書》‘方胡馬之憑陵’,《四庫》本改作‘方戎馬之憑陵’;‘夷狄據形勝之地’,《四庫》本改作‘鄰敵據形勝之地’;‘任東夷小丑深入諸華’,《四庫》本改作‘任蕞爾女真深入諸華’。凡此,皆可見四庫館臣擅改之迹,則是書校勘價值,勿庸置疑矣。
大隐居士集
二卷 鄧深撰 宜秋馆刻本
オム嚿钭仲Y道,湘陰(今屬湖南)人。紹興中進士,爲太府丞,出提舉廣東市舶,擢潼川路都運使。虞允文稱其‘不畏強禦,思濟斯民,挺然之操,未見近比’。後以朝散大夫終於家。《宋史》無傳,《四庫全書總目》據其集及《永樂大典》引《古羅志》>考其事蹟甚詳。《萬姓統譜》卷一百九、《明一統志》卷六十三、雍正《湖廣通志》卷五十五亦載其行迹。
グ脆嚿钗募宋代諸書目均未著録,其書序跋亦佚,故不可考見其編刊情況。然《四庫全書總目》據《永樂大典》所引《古羅志》,謂深‘有文集十卷’,則其集在宋蓋爲十卷本。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卷十載‘《鄧大隱居士詩》一部一冊,闕’,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亦載《鄧大隱居士詩集》,均題作者爲元人,則是否楊士奇、黃虞稷著録謬誤,抑或元人實有此集,尚待深入考證。然四庫館臣據其集中所載詩與鄧深宦遊所歷一一a證,考知此集爲宋人鄧深所著無疑。
テ鋾原本久佚,《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原題a鄧紳伯集》中散見各韻內者裒集排纂,輯得兩卷,改題《大隱居士集》。民國李之鼎將之收入《宋人集》,並以朱述之舊鈔本校《四庫》本,則是本與《四庫》本亦有異矣。本叢刊即選此本,其卷首有《總目》本書提要,卷末有《大隱居士集校誤表》,其校刊所得,一一排列於上,是亦有a于鄧深者矣。
方舟集
二十四卷 李石撰 清鈔本
オダ钍(一一〇八——?)字知幾,號方舟,資州銀山(今屬四川資中)人。紹興二十一年進士,紹興末爲學官,乾道中爲郎,歴麾節,不附權貴。文章盛傳,小詞亦風致,有盛名於蜀。出主石室,閩、越之士萬裏而來。所著除文集外,有《續博物志》十卷、《方舟易學》二卷等。事蹟見《蜀中廣記》卷九十九、卷一百四、卷一百八等。
據《直齋書録解題》卷十八、《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載,李石有《方舟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卷。又考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録有‘李知幾《方舟集》一部四冊,全’,則明初此集尚存全帙。嗣後明代官方書目已不登録,蓋已亡佚歟!清修《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採掇編次,釐爲詩五卷,詞一卷,文十二卷。又從浙江採進遺書中得李石所撰《易十例略》、《互體例》、《象統》、《左氏卦例》、《詩如例》、《左氏君子例》、《聖語例》、《詩補遺》諸篇,別爲六卷,附之於後,凡二十四卷。今是集除抄自《大典》本的《四庫》本外,尚有乾隆翰林院鈔本,僅存九卷;又有清鈔本數部,皆二十四卷,並抄自《四庫》本。
ケ緟部所選即爲清鈔本中一種。其書每卷卷端均題‘欽定四庫全書’,與《四庫》本同。卷十三有‘詩龕藏書印’,嘗經法式善收藏,爲乾、嘉間物。清書目每每著錄‘文瀾閣傳鈔本’《方舟集》,此本蓋亦是也。
宋王忠文公文集
五十卷 王十朋撰 清雍正刻本
オネ跏朋(一一一二——一一七一)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紹興二十七年狀元及第,人稱‘王狀元’。孝宗朝歷知饒、夔、湖、泉諸州,累官國史院編修、起居舍人、侍禦史等職。其詩文剛健曉暢。所著除文集外,有《春秋》、《尚書》、《論語》解、《東坡詩集注》、《南遊集》、《後集》、《楚東唱酬集》等。《宋史》卷三百八十七有傳。
ネ跏朋文集在宋有四本行世:汪應辰《文定集》卷三十三《王公墓誌銘》雲:‘公有《梅溪》前、後集五十卷。’《梅溪先生文集》卷首載朱熹代劉共父所作《序》雲:其子聞詩‘出公遺文三十二卷,屬予序之。’又《梅溪先生文集》卷末載王聞禮《跋》:‘先君文集,合《前》、《後》並《奏議》五十四卷。紹興壬子,聞禮鋟木江陵,歸藏於家。’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三十四載《梅溪續集跋》雲‘公之《勸農》、《戒訟》等文猶有未見於集者,而公之孫夔通守蒲中,U出公書問三十餘通’,‘因並刻之,命曰《梅溪續集》’,《直齋書録解題》卷十八即著録此本。據此,宋時十朋文集有五十卷本、三十二卷本、五十四卷本、五卷本流傳。三十二卷本、五卷本明末猶U,《絳雲樓書目》卷三皆著録之,後失傳。又《內閣書目》卷三著録五十四卷本雲:‘《梅溪先生文集》,宋王十朋著。前集二十卷四冊,後集三十八卷八冊,奏議一冊,日記一冊。’其《奏議》在宋又有單行本,《直齋書録解題U卷二十二著録《梅溪奏議》三卷,可證。而《日記》當爲一卷,方合五十四卷之數。五十卷本惟《徐氏家藏書目》卷六著録。上述四種宋本,在明已頗難尋,明正統間,劉謙等據宋本重刻而有所改編,是爲正統本。天順六年,周琰重刻,增加朱熹代《序》,凡五十四卷,是爲天順重修本,U四庫》本、《四部叢刊》初編本即據此本鈔寫、影印。清雍正七年,知樂清縣事唐傳鉎重編重刊《梅溪集》,其底本蓋即天順重修本,但刊者打破原本分集體例,以類編次,並將《會稽三賦》收入,書名亦改爲《宋王忠文公文集》,凡五十卷。前有朱熹代序及黃淮、何文淵、王斂福、芮復U、唐傳鉎序,並凡例、本傳、墓誌銘、徐炯文編《年譜》及目録。此本雖不復宋刻之舊,然無渙散之病。光緒二年,溫州梅溪書院又重刊雍正本。本叢刊選清雍正刻本印行。此本刊印清整,錯訛較少,雖爲後出,然校刊之功不亞正統、天順重修諸本,是亦十朋文集之佳者矣。
○第四十四冊
宋王忠文公文集
五十卷 王十朋撰 清雍正刻本
(見上)
会稽三赋
王十朋撰 清嘉慶刻本
オナ朋事蹟已見前述。‘三賦’謂《會稽風俗賦》、《民事堂賦》、《蓬萊閣賦》,乃十朋紹興二十七年官紹興時所作,原本別行,不載《梅溪集》中。《會稽風俗賦》有周世則注,即卷端題後雲‘剡谿周世則注’者;嘉定十年,史鑄對‘三賦’再注,即卷端題後雲‘郡人史鑄增注’者。據傅增湘《藏園群書s眼録》卷十四雲,此書宋刻流傳有二本:一爲三卷本,見於《堯圃藏書題識》卷三所載,藏日本靜嘉堂文庫,又有鐵琴銅劍樓瞿氏所藏嚴充本。明代又有重刻三卷本,《四庫全書》所收即據此本,又《百川書志》卷二十著録有明人南逢吉校注本。一爲不分卷本,今北京圖書館藏有二部,一s宋刻元修本,係顧廣圻從另一宋本影寫補足;一爲宋刻元、明遞修本。
ケ緟部所選底本s源自宋刻之不分卷本,係嘉慶間汪繼培據影宋鈔本開雕,本書卷末汪繼培跋雲:‘往歲於蔣君蔣邨處得樊榭厲徵君所藏《會稽三賦》’,‘近何君夢華復以宋刻相示,校勘前書,補正脫誤數百字,乃知s君所藏者,明人重刻本也。宋本每葉十八行,每行正文十八,小字三十或三十二者。何君書有蒙爛,校者以明刻補之,爲可惜雲。’又載陳春跋雲:‘頃從汪蘇潭吏部處見影寫宋本,急募工開雕,以廣其傳。宋本間有木子未刻者,s人重刻,悉刊去之,今每字作方圍,以存其舊。舊本提行空格、代字減筆,亦並仍之。’據此二跋,可見此刻志在恢復宋本舊貌,是爲可嘉。
知稼翁集
二卷 黃公度撰 舊鈔本
オ黃公度(一一〇九——一一五六)字師憲,號知稼翁,興化軍莆田(今屬福建)人。紹興八年禦試第一人。除秘書省正字。坐與趙鼎往來,得罪秦檜,出判肇慶府,乆方召爲考功員外郎。事蹟見本集卷末附載龔茂良撰《行狀》、林大鼎撰《墓誌銘》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熅矶十七。
據龔茂良《行狀》、林大鼎《墓誌銘》,公度有文集十一卷,此十一卷本在焽L兩刻,本書卷末載其子黃沃跋,雲其父‘文成輒爲人取去,故笥所存,塗乙之餘,才十一卷。沃於暇日泣而次之,名之曰《知稼翁集》,已刊於家塾。今復刊於邵陽郡齋。’則十一卷本又有家塾本,載有陳俊卿《序》;邵陽郡齋煟載有洪邁《序》。《宋史·藝文志》著録《莆陽知稼翁集》十二卷,蓋以詞一卷繫之,黃沃於《知稼翁詞》卷末《題記》嘗明言之:‘慶元乙卯假守邵陽,逾年,謹刊《知稼翁集》於郡齋,並以詞一卷係其後。’故慶元間邵陽郡齋刻本不計詞則十一卷,計詞則十二卷。宋刻本在明代書目如《文淵閣書目》中有著録,然不詳十一卷本抑或十二卷本。又據《四庫》本卷末載裔孫黃崇翰跋,知明代有衡州十二卷刻本,其底本係前朝秘府藏本即慶元刻本。天啓五年,黃崇翰又據衡州本刊刻,此本題‘宋尚書考工員外郎黃公度著,知邵州軍事借紫男沃編。新泉州惠安縣主簿孫處權校勘,明廣東按察司僉事十一世孫廷宣、工部右侍郎十一世孫廷用重校’。天啓本不僅對衡州本多有校訂,而最大差別在於將十二卷改爲上下二耍蓋刊刻者以其篇什少而卷帙繁,遂合併其卷帙也。《四庫全書》即著録天啓本,民國李之鼎並據影宋鈔本刊入《宋人集》。
本鈔本亦係天啓本,故與《四庫》諸本同源,然與庫本相核,亦有異者,如卷末附‘公有《漢書鎸譔》行世,今僅存一段,載《鑑綱》’,末後有‘世孫鳴震録補’六字,庫本無,而增補‘又《漢書鎸譔》一段載鑑綱’於後,蓋館臣輯而補之者也。又此本載《興化府志》名臣傳、龔茂良撰《行狀》、林大鼎撰《墓誌銘》及《宋尚書郎壙銘》,庫本無蓝多黃崇翰跋。蓋此本《附録》又較天啓本有所增減也。原本目錄置‘《漢書鎸譔》’以下爲附錄,而正文則併入卷下,尤爲無理,爲存原本風貌,今因仍不改。
莆阳知稼翁集
十一卷、知稼翁詞一卷 黃公度撰 清鈔本
オ黃公度行迹已見前述。
グ垂度文集在宋著錄有十一卷本和十二卷之別,《知稼翁詞》卷末有黃沃跋語,雲其父‘在時號稼翁,因以名集,凡十一卷,先已命工鋟木,而此詞近方搜拾,未得其半,姑錄而藏之,以傳後裔’。又有《題記》雲:‘慶元乙卯假守邵陽,逾年,謹刊《知稼翁集》於郡齋,並以詞一卷係其後。’而曾豐於淳熙十六年所作序,亦雲黃沃得其父樂章于臨川士人,遂‘刊之木’,《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歌詞》類著錄《知稼翁集》一卷,蓋即此本。而慶元間黃沃于邵州重刻家塾本時,又以臨川所刊詞集合刊于文集之<。故《莆陽知稼翁集》慶元間邵陽郡齋刻本若計詞則十二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十二卷,蓋以此也。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有‘黃師憲《知稼翁集》一部三冊,闕’,《菉竹堂書目》卷三亦著<公度文集三冊,蓋皆宋刻本,然未知爲家塾本抑或邵陽郡齋本。又據黃崇翰重刻《知稼翁集跋》,知萬曆四十三年,其父嘗據前朝秘府藏本重刻於衡州,此本從《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附錄》著錄中可知爲十二卷本,亦即源自慶元邵陽郡齋刻本,其中文十一卷,詞一卷,其版式爲半頁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ケ緟部所刊《莆陽知稼翁集》,其底本蓋即萬曆衡州本,<刻仍存宋本之舊。其書前有洪邁序,陳俊卿《序》,後有徐時棟跋語。卷一、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八、卷十、卷十一文末有‘孫迪功郎新泉州惠安縣主簿處權校勘。明世孫洗馬廷用重校。古燕顧熬書。’集後有《知稼翁詞<一卷,詞後載上述黃沃題記及跋語,並附載龔茂良撰《行狀》、林大鼎撰《墓誌銘》、《宋尚書郎壙銘》及黃沃爲全書所作跋語。
拙斋文集
二十卷 林之奇撰 旧鈔本
オチ种奇(一一一二——一一一七六)字少穎,自稱拙齋,福州侯官(今福建閩侯)人。紹興二十一年進士。調莆田簿,改尉長汀,召為秘書省正字,以病除大宗正丞,提舉閩舶,再任本路參議官,轉校書郎。與當政者議異,遂以祠祿家居,終朝奉郎。其學出呂本中,又傳授呂祖謙。有《拙齋書集解》五十八卷g《周禮講義》四十九卷,《論》、《孟》、《楊子》講義、《通鑒論斷》、《兌齋錄》、《場遊錄》、《道山記聞》等書行於世。《宋史》卷四百三十三有傳。
ァ蹲君S文集》卷末載姚同《拙齋林先生行實》,稱‘先生遺文二十餘卷,子沖之所裒集’。又《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九並著錄《拙齋集》二十二卷,則是集為其子林沖之所編,初為二十二卷。然南京圗書館今藏影宋本,凡正集二十卷、拾遺一卷,據《善本書室藏書志》,知此本乃出於文瑞樓影宋本,然其卷帙與《行實》及陳《錄》所述略異,不詳何故,或原刻將正集與拾遺及附錄通為編次歟。此集明代諸書目絕少著荆是以不詳其刊刻、流傳情況,然今湖南師範大學圗書館藏有明刻本一部,存卷一、卷六至卷九、卷十三至卷十七、卷十九,凡十一卷,則是集明代嘗刊行,又無疑矣。
ケ緟部選編是集係舊鈔本,其卷帙與今存影宋本同,集中凡言及宋帝前多空格,或即鈔自影宋本。卷內有‘小山堂’、‘萊陽張氏桐生藏書之印’等印記。今將此本與文淵閣《四庫》本相核,其中多有可校正庫本訛誤及館臣擅改之字者,如卷六《通問虞樞密在蜀州劄》,‘蜀州’庫本作‘蜀>’;正文‘固已著聞於夷夏,震懾乎狂虜’,庫本改作‘固已著聞於區夏,震懾乎強敵’;‘然而使虜酋既誅’,庫本改作‘然而使敵營內變’。又卷末附錄,《四庫》本僅錄姚同所撰《行實》,而此本又多李橺所撰《哀辭》、呂祖謙所撰《祭文》二文。凡此,可證此鈔本仍存宋刻之舊,其學術價值,又可概見矣。
十卷 林光朝撰 明正德刻本
オチ止獬(一一一四——一一七八)字謙之,號艾軒,興化軍莆田(今屬福建)人。隆興元年,以進士及第調袁州司戸參軍,知永福縣。召試館職,為秘書省正字兼國史編修實録檢討官,歴著作佐郎兼禮部郎官,進國子司業兼太子侍讀。出為廣西提點刑獄,加直寳謨閣,召拜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除中書舍人。以集英殿/撰出知婺州。史稱光朝‘專心聖賢踐履之學,通六經,貫百氏,言動必以禮’,‘南渡後以伊、洛之學倡東南者,自光朝始’。《宋史》卷四百三十三有傳。
ァ栋軒先生文集》在宋有三本,本書卷前載陳宓序雲:‘初,先生從子成季裒其稿,不輕以示人。近族孫同叔搜羅略備,得詩文若干首,爲十卷。’此爲十卷本;又載劉克荘序雲:‘複齋陳公宓所序者,纔十之二三。外孫方之泰訪求裒拾,匯爲二十卷’。‘東陽范侯鎔欲鋟梓,會迫上印,不克就。毗陵張侯友慨然成之。’此爲二十卷本。又據林希逸序,知二十卷本有莆田刻本與鄱陽翻刻本。此外,宋季有將林光朝、陳藻、林亦之三集以《三先生文集》之名合刻者,合刻本《艾軒先生文集》據《內閣藏書目錄》卷三著錄爲二十三卷,不詳何故。十卷本、二十卷本及合刻本,明代諸書目如《文淵閣書目》、《內閣藏書目錄》、《萬卷堂書目》等猶著錄,然至清已不可見,故乾隆朝修《四庫全書》,所據惟有明正德刻本。
據正德本《艾軒先生文集》卷前載林俊《序》,知此本所據底本乃鄱陽翻刻二十卷本之傳錄本;又據是集卷末載鄭嶽《後序》,知其時因力不足以全刊,遂‘擇其尤關係者先刻之,附以遺事,凡若干卷’,並以《艾軒文選》名之。然刻成後,仍名《艾軒先生文集》。故知正德本雖源自鄱陽本,然其卷帙已不及其舊刻,全書凡十卷,其中正文九卷,附錄一卷。文中間有評語,卷首有林俊s陳宓、劉克荘、林希逸《序》,卷末有鄭嶽《序》。《四庫》本據正德本抄入,而刪其評語。明萬曆二十八年,林兆珂嘗刻《林艾軒先生文鈔》,不分卷,其卷帙又不及正德本,故今存光朝文集,當以正德本爲最佳。
○第四十五冊
十卷 林光朝撰 明正德刻本
(見上)
盤洲文集
八十卷 洪適撰 傅增湘校清刻本
オズ檫m(一一一七——一一八四)字景伯,一字景溫,號盤州,洪皓長子,鄱陽(今屬江西)人。紹興十二年中博學宏詞科,除敇令所刪定官,改祕書省正字。出為台州通判。皓謫英州,適往來嶺南省侍者九載。孝宗朝曆遷司農少卿,權直學士院。累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未幾罷爲觀文殿大學士。著有《隸釋》二十七卷、《隸續》二十一卷、《唐登科記》十五卷、《五代登科記》一卷、《宋登科記》二十一卷、《荊門惠泉詩集》二卷。《宋史》卷三百七十三有傳。
ァ侗P洲文集》家藏舊稿據許及之《洪公行狀》稱有一百卷,然周必大《洪文惠公神道碑銘》則稱其‘有《盤州文集》八十卷’,宋代諸書目如《郡齋讀書志》卷五下、《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及《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宋史·藝文志》亦均著錄爲八十卷,此蓋刊行時重爲釐定之本也。自是《盤州文集》卷帙均爲八十卷。宋本明代諸書目如《文淵閣書目》卷九、《菉竹堂書目》卷三、《絳雲樓書目》卷三等皆有著錄,然今宋刻本存一部,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四載雲:‘宋蜀中刊本,十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闌,板心下記刊工姓名,宋諱廓、敦皆爲字不成。’是集明刻情況不詳,而影宋鈔本及鈔本則尚有十餘部,均從宋本出。《四庫》本據汲閣影宋本抄入,《四部叢刊》初編據宋蜀中刻本影印。
ソ袼選爲洪氏晦木齋本,其本乃谿祠堂本,而藤谿祠堂本亦當出自宋本。其卷末校記雲:‘既蕆工,乃從丁松生、陸存齋、朱子清、楊雪滄、李仲彭諸家借閱鈔本五,松生又轉借別鈔本一,子清所藏爲彭文勤故物,疑即紫峰硤石所自出。綜覈各本,鈔胥有工拙,時代有先後(松生兩借本,其一係秀水朱氏曝書亭舊鈔),行款字句有異同,參互校讎,’‘擇其勝似藤谿原刻者補闕訂訛。’觀此,則此本校勘之功亦頗可觀。今與影印宋本核,《拾遺》中多出所輯《賀浙西王憲啟》等三篇文。又卷首序及卷末本傳、行狀、年譜等附錄資料,又較《四部叢刊》及《四庫》本所載爲多。此本又經傅增湘據宋本校勘,所校文字多徑改之,或於天頭作校語批出。故據此本可睹宋刻之舊,是又有脫胎換骨之功效矣。
新刊嵩
五十四卷 晁公遡撰 清鈔本
オリ斯遡(一一一七——?)字子西,鉅野(今屬山東)人,公武弟。紹興八年進士,曆官朝奉大夫,知眉州。其文雄深e健,鉅麗俊偉,以是擅名於時。《宋史》無傳,事蹟略見《萬姓統譜》卷三十,又《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八《嵩
リ斯遡文集宋代諸書目均未著錄,考乾道四年六月師璿作《嵩山集序》雲:‘吾家傳甫從公遊,間掇拾其詩文,凡一千餘篇。’‘於是鋟之板以傳焉。’‘嘗窺公所謂《抱經堂稿》者,以甲乙分第,汗牛馬而充棟宇,傳甫之所得,殆筦中之豹,然已足蓋一世矣。’據此,知公遡嘗有集名《抱經堂稿》者,未曾刊刻,其卷帙超出刊行之本,惜亡佚不傳。而《嵩山集》在宋蓋流傳絕少,陳《錄》、《通考》乃至《宋志》均不著錄,蓋以此也。是集明代似未曾刊刻,《文淵閣書目》卷九、《菉竹堂書目》卷三著錄四冊之本當爲宋刻本。至清,尚有完整無闕之宋刻《嵩山居士文全集》存世,王士禎《居易錄》卷一‘宋刻晁公遡子西《嵩山集》五十四卷’,可證。故今存是集宋刻雖爲殘闕本,僅存四十二卷,然所存兩部鈔本卻爲完帙,當即源自清初尚存之完整宋刻本。
ケ緟部所選之《新刊嵩山居士文全集》爲清初鈔本,前有目錄,文中言及‘陛下’前空格,言及‘皇帝’、‘光堯壽聖太上皇帝’、‘太上皇後’、‘皇后’、‘皇太子’等語均提行寫,蓋尚仍宋刻之舊。是此本既可補今存宋刻殘本之闕,且可與《四庫》本互校。如《四庫》本卷一《送宇文安行如吳下》,此本‘吳下’作‘吳中’。又四庫館臣竄改之迹,以此本校之,亦昭然可見,如卷十七《問候虞參政啟》‘夫虜衝漢則幾殆’,《四庫》本改作‘夫邊烽漢則幾殆’;《謝吳宣撫啟》‘竊以狂胡逆命’,《四庫》本改作‘竊以遠方梗命’,凡此,皆可據此本復原宋刻原貌,此本之價值,於此可見。(王智勇)
○第四十六冊
野处类稿
二卷 洪邁撰 黄丕烈校 清鈔本
オズ檫~(一一二三——一二〇二)字景盧,號容齋,皓季子,鄱陽(今屬江西)人。紹興十五年中詞科,累遷左司員外郎。使金,書用敵國儀,為金人多方困辱,卒遣還。除知贛州,徙知婺州,特遷敷文閣待制,以端明殿學士致仕。邁博極群書,著述頗豐,有《漢苑羣書》三卷、《會稽和買事宜錄》七卷、《皇族登科題名》一卷、《贅稿》二十八卷、《詞科>卷》六卷、《蘇黃押韻》三十二卷、《容齋隨筆》五集七十四卷、《夷堅志》四百二十卷、《經子法語》二十四卷、《春秋左氏傳法語》六卷、《史記法語》八卷、《前漢法語》二十卷、《後漢精語》十六卷、《三國志精語》六卷、《晉書精語》五卷、《南史精語》六卷、《唐書精語》一>、《瓊野錄》三卷、《唐人絕句詩集》一百卷及《欽宗實錄》四十卷等。《宋史》卷三百七十三有傳。
ズ檫~文集,據《宋史·藝文志》載,有《野處猥稿》一百四卷、《瓊野錄》三卷,然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祗載有《野處類稿》二卷,且雲全集未見。明代書目惟《內閣藏書目錄》卷三著錄‘《野處文集》九冊,不全’,並雲‘前後凡二集,散逸,莫詳卷數’,蓋爲邁全集中之殘闕本,後全集殘本亦失傳。今邁集惟此二卷本,據卷首洪邁《自序》雲:‘餘自束髮,即喜學詩,烹S作隨棄,初不留意也。甲戌之春,家居臥病,因復作詩若干首,以自當緩憂之一物,昔人所謂內壹鬱外揚為音聲者是也。遂取曩時所存而未棄者,録為《野處類稿》二卷。’則此集實爲邁自選詩之節本,編於紹興二十四年,當即陳《錄》著錄之本,然無刊刻判虬希故其刊刻情況不詳。南宋陳起編《江湖小集》,收錄是集。明代是集單行本刊刻與否未詳,諸家書目絕少著錄,蓋因單行本稀見,而《江湖小集》所收又被視作總集之故也。《四庫》本收錄汪如藻家藏本,亦未雲何本。
本叢刊所選之本爲清鈔本,卷首有洪邁《自序》,文中天頭等處多有黃丕烈等所校正誤字,卷末有黃丕烈等題識。今與《四庫》本、《江湖小集》本互校,可謂各有優劣。如卷下
送甌寧魏生赴武舉》,此本與《四庫》本題下有注,庫本作‘生後與金人戰,有功。戰沒於邯。’此本作‘生後與金虜戰,有功,戰沒於邯。’而庫本《江湖小集》無此注
又《九月十七日夜度蔡道嶺宿彌勒院》及《上丁餘膰置酒招綽中德粲德茂逢年》,此本與庫本有闕句闕字多處,而《江湖小集》本則爲完篇。據此,可知此本與庫本同源,均爲單行傳世,疑庫本或抄自此本,二本與《江湖小集》本當各自流傳矣。
汪文定公集
十三卷 汪應辰撰 清鈔本
オネ魬辰(一一一八——一一七六)字聖錫,信州玉山(今屬江西)人。紹興五年進士第一,初爲秘書省正字,忤秦檜主和意,出通判建州。檜死,始還朝,累官吏部尚書。以端明殿學士出知平江府,連貶秩,遂致仕不起。少從呂本中、胡安國遊,精于義理之學,學者稱玉
ネ魬辰文集,宋代諸書目均未著錄,宋人序跋亦未存留,是以編刊情況無以稽考。考《郡齋讀書志》卷五下載《玉山先生表奏》六卷,《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亦著錄《玉山翰林詞草》五卷,蓋皆集外單行之本,今亦不傳。至明,應辰文集始見著錄,《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汪應辰《玉山文集》一部十三冊,全’,《內閣藏書目錄》卷三亦載‘《玉山汪文定公文集》十絻裕全。宋孝宗朝汪應辰著,凡四十三卷’。考本書卷末程敏政《題汪文定公集鈔》雲:‘《玉山汪文定公集》五十卷,舊有刻本,今亡,而秘閣獨存。’其卷帙與《內閣藏書目錄》所載異,不詳何故接帧度f卷堂書目》卷四著錄四十卷,《澹生堂藏書目》卷十三著錄十三卷,蓋非完帙。弘治六年,程敏政選抄是集秘閣藏本,僅十二卷,遺漏大半。嘉靖五年,夏浚以程鈔本刊之,冠以廷試策,附以遺事及傳,編爲十四卷。萬曆間,夏九州又重刊此本。清修《四庫全書》,以夏浚刻本爲基剑又據《永樂大典》輯補,增所未備,勒爲二十四卷,較程鈔本幾倍之,實爲應辰之功臣。
ケ緟部所選清鈔本源自程敏政鈔本,今以此本校庫本,然四庫館臣竄改之迹,斑斑可見,如卷二《輪對論和戎失計及群臣阿蔽劄子》,庫本改作《輪對論和議異議疏》,文中‘虜使’改作‘敵使’,‘虜人’改作‘敵人’;《論禦戎以自治爲上策》,文中‘助虜爲虐’改作‘助敵爲虐’,‘以待夷狄者’,此本改作‘以待敵人者’。觀此,則館臣又爲應辰之罪人矣。此本卷首載《文定集》提要及嘉靖刻本序;卷末爲附錄,載行實、本傳、祭文等。文中天頭等處多有校語,如卷一《廷試策》天頭校雲:‘卷首少第一第二兩行,題應低二格。殿本無“大意”下十五字。’當據武英殿本校者。卷首錄有《四庫全書》本《文定集》二十四卷本提要,鈐有‘翁同書’藏印,當出自翁氏手筆。
洪文安公遗集
洪遵撰 清鈔本
オズ樽(一一二〇——一一七四)字景嚴,號小隱,皓仲子,鄱陽(今屬江西)人。以父蔭補承務郎,紹興十二年中詞科,授祕書省正字。通判常、婺、越三州。復入為正字,兼權直學士。拜中書舍人。遷翰林學士,兼吏部尚書。孝宗即位,拜翰林學士承旨兼侍讀a累進資政殿學士。有《泉志》十五卷、《東陽志》十卷、《訂正史記真本凡例》一卷、《中興以來玉堂制草》六十四卷、《翰苑羣書》三卷。《宋史》卷三百七十三有傳。
據樓鑰《攻媿集》卷五十二《洪文安公小隠集序》,洪遵子洪楀嘗‘刻公之文’,然未言及卷帙及刊刻情況,考《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及《宋史·藝文志》載,遵有《小隱集》七十卷,則宋所刊行遵集蓋即七十卷本。然是集亡佚較早,今考明代諸書目如《文淵閣書目》、《內閣藏書目錄》、《百川書志》等,均已不著其目;又清乾隆朝修《四庫全書》,嘗從《永樂大典》中輯ù罅克渭,然是集不見,蓋明成祖時編《大典》,其書已亡,故四庫館臣無從輯得也。
エ本爲遵集之輯佚本,計從《全芳備祖》、明刊本《欣賞編》、《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宋朝事實》、《鶴林玉露》、《玉海》、《宋宰輔編年錄》、《歷代名臣奏議》、《省齋文稿》等書中輯得詩一首,制詞六首,表一首,序二首,奏劄四十五首,跋三首,進經筵故事八首,試策一道,ㄒ皇住N闹卸嘤锌甲C按語。卷端題《洪文安公集》四卷、《洪文敏公集》八卷。後抄錄洪氏父子行迹、著述,中間有校語,字微甚幾不可識。又抄錄樓鑰《攻媿集》卷五十二《洪文安公小隠集序》冠于文前。卷末載周必大所作洪遵《神道碑》。然則是編於遵集雖百不存一,而輯佚之勤,蓋ㄓ泄σ印
志道集
一卷 顧禧撰 清乾隆刊本
aヮ欖字景繁,自號漫莊,又號癡絶,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父彥成,兩浙運使。禧雖受世賞,不樂爲仕,居光福山中,閉戶讀誦,博極墳典,所著書甚富,所與交者皆一時名士。紹興間,郡以遺逸薦,閑居五十年不出,名重鄉裏a與施元之注《蘇文忠公詩集》四十三卷。事蹟見《吳郡志》卷二十二、《姑蘇志》卷五十五、《中吳紀聞》卷六。
ヮ欖文集據其姪顧長卿序,雲禧‘于諸子百家、方技蔔蓍之書罔不披究,爲文輒千萬言。’‘裏中同學者多忌公,’‘忌者愈謀所以中之,指作《周世宗宮詞》爲蘖,禍幾不解。會以遺逸薦,得白。歸,乃具杯酒釋奠,盡焚生平所著述凡百餘卷。’‘嗣弟宏聞不忍先人手澤泯沒,從江浙提刑轉運任公處鈔得遺稿若干首,顔曰《志道集》。’此序末署至元壬辰,即元世祖二十九年,而禧爲高、孝朝人,其庀嗑嘁话兖N年,長卿序末雲‘少侍伯父’,則作此序時已百餘歲,故《四庫總目》質疑此書出於依託,並考其集中官制有與宋制不合,且多俚句,作爲輔證。按館臣質疑誠是,或此序爲依託,且集中有誤收入之詩者,尚待學者惠眼庵。然集中載洪興祖倡和之作,亦與史事相合,蓋集中真僞相參,讀者取其真而存其疑可也。是集宋、元、明均未見著錄,清乾隆四十七年,翁方綱《蘇齋叢書》刊《蘇詩補注》,將其刊附於後,遂傳於世。光緒三十年,又有單刻本傳世。此集前載顧長卿《序》,卷端下題‘宋古吳顧禧景繁著’。卷末附《四庫全書總目》本書提要,考證甚詳,可參考。
新注朱淑真断肠诗集
十卷 朱淑真撰 明刻遞修本
オブ焓缯妫號幽棲居士,南宋初在世,錢唐(今浙江杭州)人。幼警慧,善讀書,工詩,風流藴藉。 年父母無識,嫁市井民家,抑鬱不得志,作詩多憂愁怨恨之思,悒悒抱恚而死。《宋史》無傳,其事蹟略見本書卷首魏仲恭《序》及《西湖遊覽志餘》卷十六。
ブ焓缯孀髌吩鵂懜改杆焚,淳熙間,宛陵魏仲恭輯其詩詞,百不一存,名曰《斷腸集》,並作序,凡十卷。其後鄭元佐補輯七卷,並爲兩集作註。其詩集宋代書目均未著錄,明《文淵閣書目》卷二載‘《朱淑真詩集》一部。《朱淑真詩集》一部一冊’。《菉竹堂書目》卷四著錄一冊。《百川書志》卷十五載‘《斷腸詞》十卷,女子朱淑真撰,錢唐鄭元佐註’。《澹生堂藏書目》卷十二著"‘《斷腸詞》一卷’。《脈望館書目》載‘《朱淑真詩》四本’,《絳雲樓書目》卷三載‘朱淑真《斷腸》前後集四冊’,陳註雲‘十六卷。清初《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載‘朱淑真《斷膓詩稿》十卷,又《續集》八卷’。諸家著錄均不詳何本,其間當不乏宋、元舊刻。然淑真詩集存於今者,宋元舊刻蓋已不可見。明萬曆四十三年,潘是仁輯刊《宋元百家詩》,收有《斷腸集》四卷。羅以智嘗精鈔天一閣本,有校正,此本後歸丁丙善本書室,光緒間,丁氏惠嘉堂又收入《武林往哲遺箸》叢書。此外,是集有汪氏藝芸書舍鈔本等。另有二卷本《斷腸全集》,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等,《四庫》本著錄姞懚卷本,此或爲是集之另一版本系統。
ゴ吮井敔懯缯嬖娂現存最早刻本,卷首序後題‘宋通判平江府軍事魏仲恭撰,錢塘鄭元佐註’。卷末有黃丕烈、繆荃孫、張元濟諸先生跋,以爲元刻,其實爲明刻遞修本。然據卷末黃丕烈跋,知曾見平湖錢夢廬所藏元刻本副本,以爲此本與錢夢廬所藏元刻本同出一原,惟此本稍有所修補,其誤定此本爲元刻,蓋以此也。則是本雖非元刻,亦原自元刻,其行款仍存元刻之舊,無疑爲現存淑真詩集之佳者。
新注朱淑真断肠诗集
十卷、後集八卷 朱淑真撰 藝p書舍鈔本
オブ焓缯媸论斅砸娗笆觥
グ粗焓缯娴脑娫經她本人整理,《新註朱淑真斷腸詩集》卷六《寓懷》雲‘孤窗鎮日無聊賴,編輯詩詞改抹看’,然淑真自編詩蓋未嘗刊刻。淑真卒後,其作品多爲父母所焚,淳熙間,宛陵魏仲恭輯其詩詞,百不存一,名其集曰《斷腸集》,並作序,凡十卷。其後鄭元佐補輯七卷,合前後集爲之註,此即淑真詩集最完備之本。然魏輯本或鄭補輯本詩集,宋人均未著錄,而明代諸書目則著錄不少,其中當不乏宋元舊刻。然淑真詩集存娼裾撸宋元舊刻皆不可見,黃丕烈雲嘗見平湖錢夢廬所藏元刻本副本,今亦未見有著錄者。是淑真詩集現存最早刻本,當爲明刻遞修本《新註朱淑真斷腸詩集》十卷,然是集無鄭元佐所補七卷。今所收《新註朱淑真斷腸詩集》十卷、《新註朱淑真斷腸詩詞後集》八卷,爲藝芸書舍鈔本,其婕卷首《朱淑真詩集序》後署‘宋通判平江軍事魏仲恭撰’。《序》後摘錄《百川書志》等所載淑真事蹟。正文每卷卷端下僅題‘錢塘鄭元佐註’。《後集》爲八卷,與徐娌影印天一閣藏本《後集》爲七卷本者不合。今將兩本相核,兩本所載詩相同,惟此本將卷六至卷七釐爲三卷,是以有八卷之異。然考《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載‘朱淑真《斷膓詩稿》十卷,又《續集》八卷’,與此本合,則八卷姹荆其來亦有由也。此本天頭多有校語,如《前集》卷一《春霽》‘柳絲無力妥朝煙’,‘妥’字天頭上註雲‘一作帶’;又《後集》卷一《春景》天頭註雲‘元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註同。元本間有錯誤,亦照改,以存其真’。
澹斋集
十八卷 李流謙撰 清鈔本
オダ盍髦t(一一二三——一一七六)字無雙,號澹齋,漢州德陽(今屬四川)人。以蔭補將仕郎,調成都府靈泉縣尉試,調雅州教授。除諸王宮大小學教授,以奉議郎通判潼川府,以文學知名。《宋史》無傳,事蹟詳庫本《澹齋集》卷末附載李益謙撰《行狀》。
ダ盍髦t文集宋代諸書目均不著錄,據其弟李益謙所撰《行狀》,稱有‘文若干卷,長短句若干卷,題跋若干卷,講義若干卷,雜篇若干卷,皆自刪類,命廉榘手編之,標爲《澹齋集》’云云。又據其子李廉榘所作跋,雲其父‘平生所爲文章,嘗自詮次及百餘卷。’‘計家素貧,無力刊而廣之。’‘既男廉榘泣血手自覆校,誠爲精審,僅得八十九卷。姪張君極甫痛念及此,乃率學生坤謙同力爲之,今幸已成編。’則流謙文集自編爲百餘卷,其子廉榘最後刪定爲八十九卷,其刊行蓋在廉榘作跋a嘉泰七年或稍後。八十九卷本在明猶有全帙,明《文淵閣書目》卷九、《內閣藏書目錄》卷三均著錄‘《李澹齋文集》一部十五冊,全’。《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亦著錄是集八十九卷。然乾隆朝編修《四庫全書》時,內閣藏本已a佚,遂就《永樂大典》所載,鈔撮編次,釐爲十八卷。今海內外所藏諸本,俱出於《大典》本,是館臣亦有功於流謙多矣。
ゴ吮疽嘣自《大典》本,其書卷端署‘欽定四庫全書’,卷一首二頁已闕。卷十八最末亦有闕頁,且卷末不載其弟李益謙所作《行狀》及其子李廉榘所作跋。然集中文字多有圈改,其圈改之字,核文淵閣本《澹齋集》俱從之;又卷十八《薦母開轉大藏經疏》開頭上館臣批雲:‘下不寫。’今核文淵閣本《澹齋集》,此篇及以下《薦孺人看經疏語》、《修大水陸道埸疏語》、《解冤結道場疏語》、《彌勒化修造疏》、《什邡硕仍夯修造疏(闕)》六篇疏文均闕,則此本爲今傳世庫本所據之底本無疑。此鈔本爲今存《澹齋集》之祖本,其價值又非它本可同日而語矣。
梁溪遗稿
二卷 尤袤撰 清康熙三十九年刻本
オビ荣(一一二七——一一a三)字延之,號遂初,又號梁溪,無錫(今屬江蘇)人。紹興十八年進士,累官禮部尚書,卒諡文簡。尤袤博聞強記,時人呼爲‘尤書櫥’。與陸遊、范成大、楊萬里並稱南宋‘中興四大家’,詩風平淡。又以藏書知名,家有遂初堂,所著《遂初堂書目》一卷,流傳至今,頗具影響。
ビ荣笪募,《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著錄有《梁溪集》五十卷,《咸淳臨安志》卷十七、《宋史》卷三百八十九本傳則稱其有《遂初小稿》六十卷、《內外制》三十卷藏於家,由於尤集在當時並未刊行(參魏了翁《答名山張監茶伯酉書》、方回《跋遂初尤先生詩》),其稿本、鈔本在元明之際均告散佚,連序跋也未傳存,因此《梁溪集》與《遂初小稿》之源流關係,已無法確考。尤侗《梁溪遺稿跋》所雲‘吾祖文簡公有《梁溪集》、《遂初稿》二刻,庋置萬卷樓中,間厄於兵燹,浸尋散失’,蓋不確切。尤集最早的刊刻記錄,是在鹹淳十年。據方回《跋遂初尤先生詩》稱,其曾孫尤藻爲新安通判,‘先以公詩二十卷鋟梓,命回是正訛僞’,但此本旋即‘焚於兵’(《瀛奎律髓》卷二十方回注)。至方回編選《瀛奎律髓》時,此刻及其底本已難覓,所見僅是‘頗有訛缺’的鈔本而已。至明代,諸家藏書目錄已無著錄,清四庫館臣嘗從《永樂大典》中搜出宋集若干,獨無尤集,可見尤袤文集在明永樂之前就已散佚。至清康熙三十九年,其十八世孫尤侗始從朱彜尊處覓得輯本付梓,這就是現存尤集最早的刊本。此本共得‘古今詩四十七首,雜文二十六首,彙成二卷’,係從《瀛奎律髓》、《嘉定赤城志》、《赤城集》等書中輯錄。其中《拄杖》一首出自《瀛奎律髓》,爲滕元秀詩,顯屬誤輯。《四庫全書》所收《梁溪遺稿》,即據此境入。道光年間,裔孫尤興詩嘗重刻康熙本,又有尤堃等惠山宗祠刻本,補輯文五篇、詩三首。光緒二十三年,盛宣懷取《遺稿》刊入《常州先哲遺書》第一集,增詩十一首,文一篇。民國二十四年,錫山尤氏排印《錫山尤氏叢刊集》,首列《梁溪遺稿》,複增詩二首,殘詩一聯,文二十酒,分《文鈔》、《外編》,《詩鈔》、《外編》,總計收文四十七篇,詩六十二首(其中三首係僞作)。《全宋文》收錄尤袤文三卷、《全宋詩》錄其詩二卷,各輯得部份詩文,但距離尤集原本九十來卷的規模,仍遙不可及。
竹洲文集
二十卷、附錄一卷 吳儆撰 明弘治刻本
オ吳儆(一一二五——一一八三),原名吳偁,字恭父,以避諱改今名,字益恭,休寧(今屬安徽)人。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乾道間知安>縣。淳熙間知邕州,以親老乞祠。於所
ァ吨裰尬募》,宋人書目未見著錄,其初始刊刻年代不詳。程卓於宋理宗嘉定十五年爲作《行狀》,稱其‘有文集三十卷行於世’(萬曆刻本改作‘十卷’)。至端平二年程珌所作集序,稱‘公之子載將梓公之集,欲珌一言於篇末,蓋累年於茲矣,而公之孫鉉又複申言之’;羅任臣跋稱‘《竹洲集n近世始刊出,遂獲盡觀其全’,則其集之刊刻,乃在其身後數十年,而初始刊刻或即三十卷本。至嘉熙間吳儆曾孫吳資深繕錄其詩文進呈請諡,進表亦稱‘所著文集三十卷’(萬曆刻本改作‘十卷’),‘總爲一十冊,謹囊封隨表上進’。今傳本均出自吳資深整理一系,但僅二十卷,明程敏政序亦謂吳資深原本即‘二十卷",則‘三十卷’或爲‘二十卷’之誤。可惜宋刻久已失傳,宋人書目未見著錄,難以斷定。《天祿後目》卷十一著錄有元刊本,今未見存世記錄。現存最早爲明弘治六年刻本,其後有嘉靖刊本及萬曆七年吳瀛刊本、吳繼京重印本、崇禎十七年吳聞禮重修本等,均作二十卷,而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竹洲集》流傳最廣。
ゴ吮緺懨骱胫瘟年吳雷亨所刻,前有明程敏政《重刊竹洲文集序》,稱‘先生既沒,曾孫資深始裒其遺文爲二十卷上之,得易名之典。兵燹數變,板刻亡矣。今十世孫雷亨始取家藏本嗣刻之,俾從子俊來屬爲之序。走觀其間,彙次欠審,恐不足以儘先生之大致,因重加校訂,以授俊而序之’。又載程珌、呂午、洪揚祖、陳塤四篇舊序,以及吳資深《進竹洲文集上表錄本》,當即據吳資深本重梓,且經程敏政校訂,允稱吳儆集善本。但正如程谜所謂‘彙次欠審’,本書卷二十全爲吳儆兄吳俯《棣華雜錄》,乃稱儆集爲二十卷,誠爲不類。但瑕不掩瑜,書中遇‘聖’、‘天子’、‘陛下’等均空格,最近宋本原貌,其文字較之萬曆本、庫本亦不乏優勝處。
吴文肃公文集
二十卷、附錄一卷 吳儆撰 棣華雜著一卷 吳俯撰 明萬曆重印本
オ吳儆生平事蹟及文集版刻情況,參見前書提要。
ゴ吮緺懽髡呤三世孫吳瀛刻於萬曆七年,明萬曆三十二年十四世孫吳繼京重印。前有程珌(原件s闕)、呂午、洪揚祖、陳塤四篇舊序,又載程敏政序,每半頁九行十八字,白口,每卷下署‘宋廣南安撫竹洲吳儆撰,明中書舍人裔孫吳瀛編’,當據弘治六年吳雷亨本翻刻,而書名蓋吳瀛改題(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與弘治本相較,文字差異雖小,而編次調整略大,一改弘治本‘彙次欠審’的缺憾。如將弘治本卷二十所收吳俯兄《棣華雜錄》改作附錄,更爲合理a當屬吳瀛重編之功。至其牽合二十卷之數,將原卷八《答吳益深書》以下三篇書啓割裂編爲第九卷,又將弘治本卷十二‘雜著’移置卷十四,列於‘祭文’之後,亦屬勉爲a難。此本之另一貢獻,則在補收佚文及增加附錄資料。如於卷十四增補《勸學文》一篇,於附錄增入《竹洲先生吳公傳贊》,於卷末輯補宋羅任臣端平元年跋一篇等,皆具參考價值。
放
八十五卷(存詩八卷、目錄七卷) 陸遊撰 宋嘉定十三年江州刻本
オリ戇[(一一二五——一二一〇)字務觀,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陸佃孫、宰t。試進士不第,紹興二十八年以蔭入仕,孝宗時爲樞密院編修官,賜進士出身,出爲鎮江府通判。後通判隆興府、夔州,歷川陝宣撫司幹辦公事兼檢法官、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權通判蜀州,權知嘉州,以言者論其‘恃酒頹放’t因自號‘放翁’。後歷福建、江西提舉,奉祠閒居六年,起知嚴州,除軍器少監,累遷禮部郎中,權同修國史兼秘書監,以寶章閣待制致仕,封渭南縣伯。嘉定三年卒,年八十五。陸遊是南宋中興大詩人,其詩歌成就堪與北宋的蘇t媲美,存詩多達九千三百餘首,分別收入《劍南詩稿》、《續稿》。又有《渭南文集》五十卷、《老學庵筆記》十卷、《入蜀記》四卷、《家世舊聞》二卷,今俱存世。事蹟見《宋史》卷三九五本傳。
リ戇[詩名籍甚,生前即有詩集刊刻行世。淳熙十四年門人監嚴州在城都稅務鄭師尹據前此流傳的《劍南詩稿》、《續稿》以及眉山蘇林所輯陸遊詩作等合刻爲《劍南詩稿》二十卷(鄭師尹《劍南詩稿序》)。寶慶二年十一月到紹定二年三月遊子遹守嚴州,復刻《劍南詩續稿》六十七卷,收錄自淳熙十五年到陸遊逝世二十餘年之詩作。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詩集類下》著錄《劍南詩稿》二十卷、《砀濉妨十七卷,即此二本。《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又著錄《劍南詩稿》、《續稿》八十七卷,當即合刊之本。嚴州刊二十卷本《劍南詩稿》今尚存殘帙,黃丕烈、傅增湘皆嘗寓目,而六十七卷本已不可見。此外,子遹兄子虡嘉定十三年于江州刊《劍南詩稿》八十五卷。此本今存殘帙,題怼斗盼滔壬鷦δ显姼濉贰
ゴ舜嗡收即陸子虡刊本。是本嘗爲黃丕烈購得,嘉慶庚午有跋碚J爲‘必非幼子遹復守嚴州續刻之本’(《蕘圃藏書題識》卷八),其後另一跋又認爲即嚴州《續稿》六十七卷本,持論不堅。近人錢仲聯《劍南詩稿校注》附錄該跋,按語雲:‘黃氏前跋謂《放翁先生劍南詩稿》必非子遹所刻《續稿》,其說允矣。此跋又以爲即《續稿》六十七卷本,自相牴牾。不思既是《續稿》,其目錄即不應闌入前稿卷一至十二,而此本四十二卷有《己未冬至》詩,爲板心卷第可考者,與毛刻本相合,如果是《續稿》,當爲二十二卷或二十三卷也。’錢氏之論甚是。沈曾植亦斷定爲江州刊本,而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四以之爲嚴州六十七卷本,又疑其爲吉州刊本,失於考證。陸遊詩稿,傳世宋刻本極少。此本雖為殘帙,卻保留了宋本原貌,且遞經名家收藏、校跋,堪稱善本,有極高版本、校勘價值,可以訂正不少傳本之訛。
○第四十七冊
放
八十五卷(存詩八卷、目錄七卷) 陸遊撰 宋嘉定十三年江州刻本
(見上)
渭南文集
五十卷(存四十六卷) 陸游撰 宋嘉定十三年刻本
オヂ接紊平及文集编刻情况见前。
リ憆既是南宋詩詞大家,其詩稿在生前已有付刊,而文集雖已編就,卻未付諸剞劂。到嘉定十三年(一二二○)游幼子遹知溧陽縣,始刻《渭南文集》五十卷于學宮。此集雖陆遹所刋,實游所自定。陸游晚年封‘渭南伯’,遹跋稱先太史未病時故已編輯,凡命名及次第之旨皆出遺意,今不敢紊。又述游之言曰:‘劍南乃詩家事,不可施於文。’故以‘渭南p名集。其《入蜀記》、《牡丹譜》以及樂府詞作爲附錄收于文集之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著錄《渭南集》三十卷,《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同。《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六《渭南文集提要》以爲‘三
ゼ味ū窘癃q有殘帙傳世,本次所收蓋即此。存卷一至二、卷五至十、卷十三至五十,凡四十六卷。是本爲錢氏絳雲樓故物,曾經黃丕烈收藏,《百宋一廛書錄》著錄。每半葉十行,每行十七字。前有序一首,稱‘嘉定十有三年十月壬寅幼子承事郎知建康溧陽縣主管勸農公事子遹謹書’。此是家刻之本,故凡‘游’字皆缺末筆。其間部分闕頁爲錢叔寶手鈔補足。刻工甚精,紙墨如新,宋刻之中,堪稱精品。又,是本係出陸游後人編刻,保存了陸勺髌吩貌,後世整理校勘陸游文集,皆當以此為上善之選。
渭南文集
五十二卷 陸游撰 明正德刻本
オリ戇[生平及文集編刻情況見前。
リ戇[《渭南文集》經其手定,宋嘉定中由其幼子刊行于溧陽。此後直至明弘治十五年才有重刊本問世。明正德七年汪大章官浙江按察使僉事,巡行山陰,得《渭南文集》,而原本多訛闕,附以手錄,至不成字。乃屬紹興郡守梁喬等正訛補闕,重新校刊,成《渭南文集》五十二卷。卷一;四十二爲文,卷四十三至五十一爲詩,卷五十二爲詞。
是本半葉十行,行二;一字,白口,四周雙闌。篇中語涉朝廷皆空一格,是其原本亦出於宋刻之舊,但所據何本,不得而知。且將九卷詩作刊入文集之中,亦不知何據。傅增湘嘗寓目,作有《明正德本渭南文集跋》,以爲據汪大章序,‘似所據者殆合刻本、鈔本而校輯以成是編也’,並引友人章鈺之言,謂有勝於毛氏汲古閣本。此本有李放、章鈺題記。書前有汪大章作《渭南文集序》,附《宋史》列傳。書後有梁喬撰《渭南文集後序》。章鈺題記雲此本所據較古,訛誤較少,足堪珍貴。
精选陆放翁诗集
前集十卷、後集八卷、別集一卷 陸游撰 羅椅、劉辰翁选 明嘉靖十三年翻刻本
オリ戇[生平及文集編刻情況見前。
リ戇[《劍南詩稿》自宋代嚴州、江州刊本外,迄於>末,未見有覆刊全帙者。坊間流傳多爲選本,其中以宋末羅椅、劉辰翁所選二本最爲流行。羅椅(一二○四——一二七六)字子遠,號磵穀,又作澗穀,廬陵人,寶祐四年進>,以秉義郎爲江陵教官,累遷提轄榷貨院。有《澗穀遺集》傳世。劉辰翁(一二三二——一二七九)字會孟,號須溪,廬陵人,景定三年進士,嘗爲濂溪書院山長。江萬裏薦居史館,又除太學博士,皆固>。宋亡,托方外以歸。著作有《須溪集》等。
チ_椅所選稱《澗穀精選陸放翁詩集前集》>共十卷;劉辰翁選稱《須溪精選陸放翁詩集後集》,共八卷。兩精選本當有元刊本,惜今無傳。明代書目對此二精選本多有著錄。明《百川書志》卷十五著錄《澗谷陸放翁詩選》十卷、《須溪精選陸放翁詩集》八卷;《絳雲樓書目》卷三也錄有《劉須溪羅澗谷選放翁詩集》二冊。兩精選本>明弘治十年劉景寅、嘉靖十三年黃漳翻刻本。劉景寅翻刻時從《瀛奎律髓》中鈔出《別集》一卷附於其後。本次所收即嘉靖十三年黃漳翻刻本。書後有劉景寅翻刻後識及黃漳《書放翁先生詩卷後》各一篇。羅、劉二氏皆晚宋名家,所選陸遊詩大體能反映其詩歌成就,爲後世所重。此刻亦為>存較早之陸遊詩集,具有較高的版本價值及校勘價值。
○第四十八冊
精选陆放翁诗集
前集十卷、後集八卷、別集一卷 陸游撰 羅椅、劉辰翁选 明嘉>十三年翻刻本
(見上)
梅山续稿
十七卷、"文一卷、長短句一卷 姜特立撰 清鈔本
オソ特立(一一二五——?)字邦傑,號南山老人,麗水(今屬浙江)人。以父姜綬靖康中殉國難,南渡後補承信郎。淳熙中,累遷福建路兵馬副都監。十一年,趙汝愚舉薦於朝,召見,獻所爲詩百篇,除閤門舍人,充太子宮左右春坊兼皇孫平陽王伴讀。光宗即位,除知閤門事。以右丞相正論劾,奪職與外祠。尋除浙東馬步軍副總管。寧宗即位,遷和州防禦使,再奉祠,拜慶遠軍節度使,卒,年約八十。事蹟見《宋史》卷四百七十本傳。
特立著有《梅山詩稿》六卷、《續稿》十五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五俱著錄(《書錄解題》著錄《續稿》五卷,當脫‘
此次所收《梅山續稿》十七卷、《雜文》一卷、《長短句》一卷清鈔本,每卷前皆有篇目。卷一目錄頁有‘涵芬樓’等印,首頁有‘竹泉珍秘圖籍’、‘謏聞齋’二印,曾为顾锡麒藏书。書尾亦有‘涵芬樓藏’印。此本經多位藏書家之手,鈔成年代應較早,版本價值較高。
梅山续稿
十七卷、雜文一卷、長短句一卷 姜特立撰 傅增湘家藏鈔本
オソ特立生平及文集编刻情况见前。
姜特立《梅山續稿》十七卷、《雜文ヒ痪怼ⅰ堕L短句》一卷有多種鈔本傳世。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卷十四記一舊寫本云:‘十一行十八字,提行空格一依舊式,從宋刻鈔出者也。’又記小山堂寫本云:‘清小山堂趙氏寫本,十一行十プ帧E硎现聖道齋、朱氏結一廬遞藏。眉間有雍正戊申
此次所收傅增湘家藏鈔本,卷首有傅增湘題記,稱《梅山續稿》近世未見刻本,昔在海上得朱氏結一廬藏寫本,旋為書賈易去。後來文友堂送一帙來,為梅會里朱氏所藏,行款甚古,鈔手亦舊,遂令長女、次女及侍妾三人分卷摹寫。此鈔本每卷之首亦細羅篇目,鈔工娟秀。《四庫》本所錄《梅山續稿》經過改編,訛誤極多。此鈔本源流有自,鈔校頗精,可以訂正《四庫》本訛誤處甚多,誠可寶貴。
三十四卷 范成大撰 明弘治十六年活字印本
オシ冻纱(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致能,一作至能,號
據周大所作《范公神道碑》,范成大生前曾手定《石湖集》一百三十六卷。南宋嘉泰三年其子范莘、范茲刊行于家之壽櫟堂,范茲跋雲‘詩文凡百有三十卷’,當舉其整數。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著錄《石湖集》一百三十六卷同書卷二十一又著錄《石湖詞》一卷。《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卷二百四十二亦分別著錄。《宋史·藝文志》著錄《石湖居士文集》(無卷數),又著錄《石湖別集》二十九卷、《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六卷。前兩種可能是《石湖集》之別本,而《大全集》應即范成大手定、范莘等家刻之本。此本卷帙浩繁,宋以後即未重刊,明代書目著錄,無複全本,諸家著錄及收藏之本多爲大全集之部分或殘帙。
ガF存《石湖居士詩集》三十四卷,爲明弘治十六年金蘭館銅活字本,版心有‘弘治癸亥金蘭館刊’八字,每半葉十行二十一字。此本是明代印行的唯一范成大詩集。范成大文集失傳,而詩集賴此印本得以流傳。且中國古代以銅活字印行之書籍甚少,此本不僅對於研究范成大之文學成就至爲重要,亦爲研究中國古代活字印刷術發展演變提供了實物,至爲寶貴。
周益公文集
二百卷、年譜一卷、附錄五卷 周必大撰 明澹生堂鈔本
オブ鼙卮(一一二六——一二〇四)字子充,又字弘道,自號省齋居士、青原野夫,晚號平園老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士,授徽州司戶參軍;複中博學鴻詞科,授建
ブ鼙卮鬆懭藙傉,學術文章亦爲時所重,著述多達十餘種。文淵閣《四庫全書·文忠集》提要稱:‘必大以文章受知孝宗,其制命溫雅,文體昌博,爲南渡後台閣之冠。考據亦極精審,巋然負一代重名。著作之富,自楊萬里、陸遊以外,未有能及之者。’其文集如《省齋文稿》、《平原續稿》、《詞科舊稿》、《省齋別稿》、《玉堂類稿》等,多屬自編自序,且單獨刻行。身後由其子周綸及門客曾三異等仿《歐陽文忠公集》體例,校刻成《周文忠公大全集二百卷、附錄五卷、年譜一卷,即樓鑰《神道碑》所稱文集‘總二百卷藏於家,其行於世者已多’。《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即著錄此本,《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亦從之。
ブ鼙卮蠹卷帙浩繁,不易保存,宋刻本至明代已鮮有完帙,如《文淵閣書目》、《內閣藏書目錄》等所著錄,多爲殘卷。即《世善堂藏本目錄》、《絳雲樓書目》等所著錄《周益公集》二百卷,是否全本,亦不得而知。今存宋刊均爲殘卷,如日本靜嘉堂文庫藏周綸等校刊之吉州本《周益公集》,中國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亦藏有周必大《書稿》宋刊殘本。其集在元、明二代未曾重刻,至清代傳本極稀,甚或鈔本亦不易得。今國圖書館藏有明、清鈔本(含殘本)十餘部,分藏北京、南京圖書館及浙江天一閣、上海辭書出版社等處。《四庫全書總目》所著錄浙江鮑士恭家藏鈔本,祝尚書先生《宋人別集敘錄》以爲實乃江蘇採進本,當是。今以影印文淵閣《四⑷珪》本最爲通行,而清道光一刻亦不乏傳本。但《四庫》本出自鈔帙,闕脫錯訛甚多。
⒈緯所收明代祁氏澹生堂鈔本,爲罕見明鈔全本之一,每半頁十行、行二十字,避宋諱,當鈔自宋本;又經瞿鏞校跋,尤顯珍貴。但由於卷帙浩大,鈔手不一,中間錯簡、誤鈔、誤題之處頗多,如卷四十一誤題‘周益公文集第一卷 平園續稿四十一’,此誤延續至‘周益公文集第三卷 詞科舊稿九十三’,又卷八十一至九十誤題‘省齋文稿’等等,實屬淩亂。更爲甚者,卷六十四至六十七及卷七十一共四卷文字,竟全鈔自王安石《臨川文集》;卷二十八至三十共三卷文字,亦分別鈔自樓鑰《攻媿集》卷九十八、九十五、九十七。又,卷七十一《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一文,鈔自《臨川文集》卷九十五,複缺"文,下接《王會之墓誌銘》一文則鈔自《臨川文集》卷九十三,當非無意間竄入《臨川文集》文字,而屬刻意作僞。但不知是所據底本之誤,抑或是鈔手所爲耳。儘管有此嚴重錯誤,但全書卷帙尚屬齊整,篇題之下多署年月,存留宋刊風貌較多,所載必大文章,亦時有他本殘漏者,其價值"不容低估。影茲一編,以與海內學人共之
○第四十九冊
周益公文集
二百卷、年譜一卷、附錄五卷周必 撰 明澹生堂鈔本
(見上)
○第五十冊
周益公文集
二百卷、年譜一卷、附錄五卷周必大撰 明澹生堂鈔本
(見上)
○第五十一冊
周益公文集
二百卷、年譜一卷、附錄五卷周必大撰 明澹生堂鈔本
(見上)
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
二百卷、卷首一卷、附錄五卷周必大撰 傅增湘校清歐陽棨刻本
オブ鼙卮笊平事蹟及文集版本簡介,參見前a提要。
ケ卮笊前,嘗頃力編刻歐陽修文集,製成了堪稱宋刻典範之《廬陵歐陽文忠公文集》。而必大全集,則自其逝世一年餘,纔由其子周綸結集刊行。之後,曆元明二代,迄無再刻者。直至清代,廬陵人歐陽棨感念必大刊其先祖文集之德,始編校、刻錄周必大全集,從而成就了文獻編刻史上的又一佳話。此刻以張敦仁家藏鈔本、彭邦疇知聖道齋鈔本及府翰苑本彙校,參互鈎稽,訂訛補缺,先成一百六十二卷,於道光二十八年付梓,而《雜著述》二十三卷、《書稿》十五卷及附錄五卷,則續刊於咸豐元年。光緒二十五年,周日新堂據以重刊。民國二十六年,劉峙又以此本鉛排爲《廬陵周文忠公全集》。
歐陽棨刊本彙集了幾大鈔本的長處,收文也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多,校勘較精,堪稱周必大t之通行善本,誠如歐陽棨《重刊周益國文忠公集敘錄》所稱:‘非敢雲克復舊觀,較之諸本,差爲完善。’然而歐陽棨刊本並未遍校現存諸本,更未獲睹宋刊殘本,不免因陋就簡,文集中訛缺仍不少。如與澹生堂鈔本相較,《平園t稿》卷三十九即闕八篇祭文,分別爲祭范成大、朱熹、史浩、李彥穎、京鏜、孫逢吉、餘端禮、王藺等八人的重要文章,如此散佚,令人惋惜。所幸傅增湘嘗據明史繼辰鈔本校訂歐陽棨刊本,‘計改三誤字,增補脫文外,爲刻本所無者又得外制等十六篇,鈔附t末’,輯補爲《周益公集逸文》。上述八篇祭文中,有七篇補入《逸文》,僅闕《祭史直翁丞相文》一篇。傅增湘‘又據鄧邦述藏殘宋本校《書稿》二卷,又據自藏明鈔、舊鈔本校’,雖傅校於原刻本t動不算太多,但已增益不少,殊爲可珍。今與澹生堂鈔本一同影印,若以二本互校,參校宋刻殘本及明鈔諸本,或可盡復開禧刻本舊觀,了卻歐陽棨之夙願矣。
○第五十二冊
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
二百卷、卷首一卷、附錄五卷周必大撰 傅增湘校清歐陽棨刻本
(見上)
○第五十三冊
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
二百卷、卷首一卷、附錄五卷周必大撰 傅增湘校清歐陽棨刻本
(見上)
诚斋先生江湖集
十四卷、荊溪集十卷、西歸集四卷(闕卷四)、南海集八卷、そ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續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闕卷四、五) 楊萬里撰宋淳熙、紹熙遞刻本
オ楊萬里(一一二七——一二〇六)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曆贛州司戶,知漳州、常州,爲太子侍讀、秘書監,出爲江東轉運副使,終以直言忤權相奉祠歸鄉,臥家十五年,憂憤而卒,諡文節。萬里以詩知名,與陸遊、范成大、尤袤號‘中興四大詩人’。今存詩四千二百餘首。著有《誠齋集》。
ァ端问·藝文志》著錄《江湖集》十四卷、《荊溪集》十卷、《西歸集》八卷、《南海集》八卷:《朝天集》十一卷、《江西道院集》三卷、《朝天續集》八卷、《江東集》十卷、《退休集》十四卷,凡九集,共八十六卷,乃分集單刻。各集多屬萬里自編自序,所謂‘一官一集,每集必變其格’。《江湖集》收其早年‘學後山及半山及唐人’詩七百三十八首,《南海集》‘自庚子至壬寅,有詩四百首’,《荊溪集》收‘移官廣東常平使’所作詩二百首,《朝天集》收淳熙十一年至歸京時所賦四百首,《江西道院集》輯錄江西道院至‘修門道中’詩二百五十首,《朝天續集》收‘迎勞使客’詩三百五十餘首>《江東集》收金陵及行部諸郡詩五百首,《退休集》無序,收其晚年詩,當編定於詩人逝世後。其中《南海集》最先刻行於淳熙十三年,後有劉渙跋,其他諸集亦皆刻於淳熙至紹熙年間,均爲劉氏家刻本。原刻今存七集,《朝天集》、《江東集》已佚,《西歸集》、《退休集》有殘卷,而>字殘損則較嚴重。
メ崾劳ㄐ兄《誠齋集》一百三十三卷本,於嘉定元年編定,由萬里長子長孺合編詩文集而成。是本首刻於宋理宗端平元年,次年畢工,由吉州知州莆田劉煒叔刻印行世。是編將詩歌合併爲四十二卷,其餘爲文。《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著錄即此本。此刻在明代已罕見全本,《文淵閣書目》、《內閣藏書目錄》及《菉竹堂書目》等著錄均殘本,僅《絳雲樓書目》卷三著錄《楊誠齋文集》一百三十三卷。今日本宮內廳書陵部猶藏一部。國內圖書館所藏明清鈔本雖多,惜無全集刊本。通行之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所據亦爲汪如藻家藏鈔本,而《四部叢刊》初編則據繆氏藝風堂影宋本影印。明清鈔本大多鈔自開禧刻本系統可見合編本《誠齋集》中,自當以日本宮內廳藏本最爲珍貴。而單集萬里詩刻本,刻成於萬里在世之時,又爲端平本之祖本,其校勘價值不言而喻,雖有殘損,仍十分珍貴。
批点分类诚斋先生文脍
前集十二卷、後集十二卷楊萬里撰 李誠父輯 元刻本
オ楊萬里生平及文集版本簡介,見前書提要。
ナ蔷幦楊萬里文章分類批點,編者李誠父,事蹟不詳。前有開慶元年方逢辰序:‘建安李誠父取先生片言隻字之有助於舉子者,門分條析,爲前後集,前集爲綱者四十三,後集爲綱者三十二,名曰《文膾》,蓋鼎嘗一臠皆足以炙人口而膏筆端也。’是集蓋當時即已刊行,《皕宋樓藏書志》卷八十七著錄有宋刊本。元、明二代亦嘗重刊,明成化刊本卷首有鄭瑗、蕭銳序,卷末有段瑜跋,盛讚其書‘深有裨益於世之業舉子者’。後世科舉廢止,其書功用大半喪失,且作爲應試類書,本不應刊入集部,但以其原刊本古舊,且警句雋語均採自萬里文,對楊萬里研究乃至其文集版本之校勘、考訂,仍不無裨益,姑存之以備觀覽。
テ潛元刻本影印,原本時有鈔配,如前集目錄,後集目錄、卷四、卷五、卷八、卷十二等。《文膾》中文字,大多取自《誠齋易傳》及《誠齋集》,其所據底本文字,與今所見《誠齋集》多有差異,因此頗具參校及輯佚價值。如以前集卷八‘祥瑞’一門爲例,第一條‘古者詳瑞多見……’,《四庫》本《誠齋集》、《誠齋易傳》無此大段文字。第二條‘天愛君則譴以災異’,出自《誠齋集》卷六十九《乙巳輪對第一劄子》,其中‘絕之者則侈之以強盛,念之者則懼之以災害’,庫本‘侈’作‘娛’、‘念’作‘愛’;‘天所以愛人君也’,庫本作‘天之所以愛君也’;‘惟聖人則以己占天,不以天占人’,庫本無‘惟’、‘則’字,末句作‘而不以天占天’。第三條‘符不在祥’,第四條‘災異當以誠應’,第五條‘災祥在賢佞’,庫本均無。第六條‘災祥在君心’,見庫本《誠齋集》卷六十九《癸巳輪對第一劄子》。‘且夫災祥者天也,變災爲祥者吾君之一念也’,庫本‘災祥’作‘雨暘’,‘變災爲祥’作‘變雨而暘’,‘吾君’作‘陛下’;‘變之者實在乎君心’,庫本作‘而變災爲祥者實在乎陛下矣’;自‘君心之彗孛’以下數十字,庫本皆無之。即此一例,已足見此本之參校價值矣。
诚斋集
一百三十三卷楊萬里撰 明汲古閣鈔本、清顧氏校跋
オ楊萬里生平及文集版本簡介,見前書提要。
ァ墩\齋集》自端平合刻以來,尚無全集重刻本。此外,清乾隆六十年帶經軒刊有《楊文節公文集》四t二卷、附錄一卷,《詩集》四十二卷、卷首一卷,國內多家圖書館均有收藏。端平原刻本則除日本宮內廳藏有一部外,國內僅藏有數部明清鈔本。現存諸本中,自以日本宮內廳所藏端平刻本最善。而國內所存各明清鈔本,儘管均源出端平本,但由於鈔手之故,差異仍頗大,正如《四庫全書t目》所雲:‘其集卷帙繁重,久無刻版,故傳寫往往訛脫。’其中爲《四部叢刊》初編所影印之藝風堂影宋鈔本,遇諸帝廟諱及上、詔、禦、賜等字均空格,尚存宋刊風貌。目前該本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均流傳較廣,庫本t館臣校勘,文字頗可誦讀。但即此二本,亦問題頗多,庫本擅改底本之外,闕字亦時見卷中,其他文字與《叢刊》本相校,亦互有訛誤。國內尚存數部明汲古閣鈔本,其文字與《叢刊》、《四庫》本比較,亦各有優劣。
ケ緟矔所收明汲古閣鈔本,核其卷中字句及小字注等,與《四庫》、《叢刊》本時有差異,而《四庫》本中闕字,此本多不闕。如卷十七n擬題綿州推官廳六一堂》‘三闕昔産賢’,此本作‘三巴’,《誠齋先生南海集》、《叢刊》同;卷三十三《新酒歌》‘初愁酒帶闕味’,闕字此本作‘薑桂’,《叢刊》本作‘官壺’;卷三十五《宿四望山下望廬山》‘雍容闕賢’,闕字此本作‘文學’,《叢刊》本作‘德人’。可見,此本與《四庫》、《叢刊》本並非鈔自同一底本(鈔本),因此較具參校價值。又,《叢刊》本中時見之衍、訛、脫、倒等錯誤,亦多可據此本訂正。如《叢刊》本卷五十四《筠州到任謝周右相啓》‘孤忠貫日月乎白日’,此本無‘日月’二字,卷九十七《敬齋銘》‘孫子學以為己,欲已欲趾聖門’,此本無‘欲已’二字,可正《叢刊》之衍字;卷五十五《賀周丞相年啓》‘法天之運希聖之’,此本‘之’下有‘時’字,卷五十九《答周丞相謝訪及啓》‘小皐摧謝之函,已拜勞還’,此本‘還’下有‘之牘’,可補《叢刊》之脫字;卷一百十六《送俞憲羊麫》‘不 而揮之’,闕字此本作‘鄙’,庫本作‘殼’,可補《叢刊》之闕字;卷一百一十九《宋故贈中大夫徽猷閣待制諡忠襄楊公S狀》‘兩銀疋絹各百’,此本作‘銀兩絹疋’,可正《叢刊》之誤倒。《叢刊》本如比北、興與、帥師、刀刁、犬大、奏奉、千於、徙徒從、泊洎之類形誤字,更不乏其例S而此本多不誤,即此亦可見此本之價值矣。此本又經清顧麐士校跋訂正,批註異文,令其增色不少。
○第五十四冊
诚斋集
一百三十三卷楊萬里撰 明汲古閣鈔本、清顧氏校跋
(見上)
○第五十五冊
诚斋集
一百三十三卷楊萬里撰 明汲古閣鈔本、清顧氏校跋
(見上)
○第五十六冊
橘洲文集
十卷 釋寶曇撰日本元祿十一年織田重兵衛刊本
オメ寣殨(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雲,俗姓許,嘉定龍遊(今四川峨眉山市)人。幼學五經,習章句。後因多病出家,從一
寶曇著有《大光明藏》三卷,以西方七佛爲紀,達摩以下諸祖師爲傳,今存《續藏經》乙編本。又有《橘洲文m》十卷,嘉定初年釋曇觀刊行。曇觀跋雲:‘橘洲詩文高妙簡古,有作者之風。予少年誦之,實深致慕,自是片言隻字,率訪尋之,久而成編,不敢自閟,敬命工鋟版,以廣其傳,是亦徐君掛劍之義也。’原本久已失傳,今存有殘m本,僅有四卷(卷七至卷十),爲各體文,曇觀跋後有無名氏題識。此次所收爲日本元祿十一年(清康熙二十四年)織田重兵衛刊本,意猶略存宋刊之面目。卷一及目錄有‘願學齋’、‘羅繼祖讀書記’等印章,書後有羅繼祖一九七零年後記,述是本曲折甚詳。寶曇文集,中土原無全帙,而東瀛尚存舊本,因緣際會,復歸神州,是亦可貴者也。
香山集
十七卷 喻良能撰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オビ髁寄茏质迤妫義烏(今屬浙江)人。以所居有香山,因以爲號,兼名其集。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補廣德尉,通判紹興府,遷國子監主簿。以
チ寄芤栽娢闹名,與楊萬里、王十朋等唱和甚多,爲文精深簡雅。但其文集,宋代鮮有人提及,既無序跋傳世,也無史志著錄。元黃溍稱其有‘《香山集》行於世,而此銘(《居士黃公墓誌銘》)不載集中’(《文獻集》卷四《先世墓銘後記》),可見其集元時尚流傳於世,且集外當不乏遺文。至明,《文淵閣書目》卷九、《菉竹堂書目》卷三並著錄《香山文集》二冊,《國史經籍志》卷五著錄‘喻良能《香山集》十七卷’,《內閣藏書目錄》卷三則著錄《香山先生文集》十七卷。《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亦著錄《z山集》十七卷。可見其集明時尚存,而後世散佚。今存十六卷本,係清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裒輯,《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九雲:‘其集《義烏志》作三十四卷,焦竑《國史經籍志》作十七卷,世亦無傳。獨《永樂大典》中所錄古今體詩尚多。……惜其詩僅存,而文已湮沒不傳矣。今從《永樂大典》採掇裒次,而以《南宋名賢小集》所載參校補入,釐爲十六卷,庶猶得考見其大略。’民國年間,胡宗楙以文瀾閣庫本校刊,收入《續金華叢書》。
ケ緯所收清乾隆翰林院鈔本,則世所罕睹。核其版式,與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大抵一致,而時見異文。卷十末《挽周子及》,庫本置於卷十一《思歸》後,而本書《思歸》後之《王母口號》一文,則爲庫本漏收。又核《續金華叢書》本排列順序,則與本書一致,而與同出《永樂大典》之文淵閣本小有差異。卷一、卷九等有‘詩龕藏書印’,爲乾嘉時法式善故物,其來遠矣。(吳洪澤)
九华集
二十五卷、附錄一卷員興宗撰 清東武劉喜海嘉蔭簃鈔本
オ員興宗(?——一一七〇)字顯道,號九華子,陵州(今四川仁壽)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權差
ヅd宗以政事文章見稱于時,時人期許甚高,《四庫全書總目》亦稱其學問淹雅,‘其文力追韓、柳,不無錘煉過甚之弊,然骨力峭勁,要無南渡以後冗長蕪蔓之習’(卷一百六十)。興宗卒後,其弟興寅整理遺稿,‘敬出之,與有志古氛吖灿^焉’,然此本卷帙不明。據寶慶三年李心傳所作序稱‘公之孫榮祖出公遺稿示餘,求爲之序’,又稱其文‘傳於世者視今書纔十七,蓋猶有所避就,既曆五紀而後全烦鲅’,則興寅推出之本當非全集。榮祖之本,或即五十卷,焦竑《國史經籍志》卷五有著錄。而《文淵閣書目》卷九、《菉竹堂書目》卷三則著錄‘《九華文集》八冊’,《內閣藏書目錄》卷三稱:‘《九華先生文集》八冊,全。……李心傳序,凡五十卷。’則其全集明代猶存,其後散佚。今所傳二十五卷本,乃清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出,《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雲:‘今檢勘《永樂大典》所錄,摭拾詮次,釐爲詩六卷、雜文十五卷。又《論語解》、《老子解略》、《西陲筆略》並《紹興採石大戰始末》各一卷,而原集所載同時祭文可以互證興宗始末者,則別爲一卷附之於後。’民國時有影印《四庫全書珍本初U》本,今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盛傳於世。
ケ緯所收清東武劉氏嘉蔭簃鈔本,乃劉燕庭(喜海)鈔校,雖與庫本同出一源,以其稀見,故據以影印。此本與庫本相較,庫本擅改字,此本尚存其舊,如卷八《策彭州學生私試一道》‘夷狄畏威而遠遁’,庫本改‘夷狄’作‘敵人’之類。且鈔寫認真,又經勘校,其價值應在影印庫本之上。
宫教集
十二卷 崔敦禮撰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オゴ薅囟Y(?——一a八一)字仲由,通州靜海(今江蘇南通)人。紹興三十年,與弟敦詩同舉進士,父邦哲以累舉奏名,父子三人同日解褐,鄉人以爲榮。以愛溧陽山水,買田卜居。曆江甯尉、
ザ囟Y文集,《寶慶四明志》卷二著錄‘《崔宮教文集》四百三十八板’,明焦竑《國史經籍志s卷五著錄‘《崔敦禮集》二十卷’,《文淵閣書目》卷九、《菉竹堂書目》卷三、《內閣藏書目錄》卷三著錄‘《崔宮教集》六冊,全’,則其集明時尚存,其後散佚。今s本係清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裒輯,《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九雲:‘其本久佚,他家書目亦罕著於錄,故厲鶚《宋詩紀事》不及敦禮之名。惟《永樂大典》載有敦禮《宮教集》,其詩文篇帙尚富。……謹採掇編次,釐爲十s二卷。’其本收入《四庫全書》。清光緒年間,嘗刊入《螺樹山房叢書》。今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流傳最廣。
ケ緯所收爲清翰林院鈔本,鈐有法式善‘詩龕藏書印’,頗爲珍稀,故據以影印。今考樓鑰《攻媿集》卷七十六《史太師答範參政薦崔宮教帖》載敦4所作樂語雲‘天上風姿,鹹仰吾君之子;人間官品,休論異姓之王。’今集中不載此文,以是知其散佚尚夥。此本較之文淵閣庫本,除卷首提要文字大異外,文淵閣本徑刪之致語、青詞、功德疏等文,此本‘以其集祗鈔存,亦姑附存卷中’,是爲可貴。今統計有卷二《祝聖樂》以下致語八篇,以及卷十一整卷,計疏文青詞七十首,爲文淵閣本所無。文淵閣本刪去卷十一後,爲足十二卷之數,遂自卷十《又代馬守到任通張漕啓》以下割裂爲卷十一。因之,此本價值遠在文淵閣本之上。唯一遺憾者,與文淵閣本一樣,自《永樂大典》輯出後,此本亦經館臣刪潤,如卷三《楚州龍廟迎享送神辭》‘金人來寇’(徑刪‘來寇’二字)、‘吹逆浪兮揚羶腥’(‘羶腥’改‘回旌’)、‘日月清夷’(改‘夷’爲‘明’)等等,凡清庭忌諱及館臣以爲難通之字,均經刪改,甚爲可惡。
晦庵先生文集
一百卷 朱熹撰宋刊浙本
オブ祆(一一三〇——一二〇〇)字元晦,又字仲晦,自號晦庵、晦翁、祖籍婺源(今屬江西),徙居崇安、建陽。紹興十八年進士,二十三年任泉州同安主簿。其後曆知南康軍、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知漳>、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入朝,任煥章閣待制兼侍講。慶元六年卒于建陽。諡文。其著述宏富,有《文集》、《朱子語類》、《四書集注》、《周易本義》、《資治通鑑綱目》、《太極圖說解》、《楚辭集注》、《韓文考異》、《程氏遺書》、《程氏外書》、《近思錄》、《伊洛淵源錄>、《名臣言行錄》等。熹仕不甚顯,而理學則集大成,史稱‘考亭學派’。嘗創建考亭、武夷、紫陽、晦庵、建陽等書院,弟子門人遍天下,影響深遠。
ブ祆湓谑罆r,其文集即已付梓。現存最早爲中國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宋淳熙、紹熙-閩中坊刻本《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後集十八卷,爲詩文選集。清《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七著錄(詳見《朱文公大同集》提要)。與通行之《四部叢刊》等本相較,多出作品四篇,異句數則,極具校勘價值。朱熹沒後,由季-朱在編次其‘平生爲文’,而全集之編成,最遲不晚於嘉定十年,然卷數不明。其後有黃士毅‘類文公集百五十卷’(《鶴山先生大全集》卷五十三《朱文公語錄序》),似是類編朱在之本,時間約在嘉定十二年之前。其後,又有王野於嘉熙三年‘刻于建安’之《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爲迄今所見著錄最早的百卷本朱熹文集。淳祐五年,王遂刊《續集》十卷,景定四年,余師魯編《別集》十卷,共同構成朱熹文集全帙。《宋史·藝文志》又著錄有《前集》四十卷、《後集》九十一卷、《續集》十卷、《別集》二十四卷,計一百六十五卷。明敏政《題文公梅花賦後》雲:‘文公舊有《前》、《後》、《續》、《別》四卷行世,而《後集》亡矣。此賦見《事文類聚》,固《後集》之一也。’(《篁墩文集》卷三十六)但此《梅花賦》不見於今文集,說明《宋史·藝文志》著錄本收文更全,或是朱熹文集又一次擴編。
ガF存二十餘個宋本,均是宋閩、浙刻本的同版複本。由於朱在受朱熹遺命編次文集,其編本理應爲閩、浙二本的源頭,成爲以後朱熹文集的通行之本,《四部叢刊》本、《四庫全書》本等均據以翻刻或鈔錄。直至清雍正間,亦僅有朱熹十六代孫朱玉所:《朱子文集大全類編》一百一十卷與通行本編次迥異。因是之故,自宋以後,浙本遂湮沒無聞了。然現存浙本與閩本互有異同,或許在傳承修訂之際相互影響校正,說明已非初刻之本。
ソ袼收者,正爲浙本。浙本較閩本區別之處在於:浙本名《晦庵先生文集》,十行十九字,無序跋,無《續集》、《別集》,僅見于宋刊,文字較閩本爲詳,如卷十八、十 劾唐仲友數章及書信部分問答之問,浙本均詳載原文。在編排順序、標題及文字,亦有不同:如《奉題張敬夫春風樓詩》,浙本在卷五《敬簡堂分韻得月字》後,閩本在卷五《蓮花峰次敬夫韻》之後;《書濂溪光風霽月亭》、《遊密庵記》,浙本在卷七十九,閩本置卷八十四;相比之下浙 較爲合理。然亦有閩本是而浙本非者,如卷六十七《仁說》一文,閩本題注:‘浙本誤以南軒《仁說》爲先生《仁說》,而以先生《仁說》爲《序仁說》……今悉刪正之。’正如《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 卷二十一所載:‘閩本與浙本故有詳略之異……要亦可爲考訂之資焉。’
○第五十七冊
晦庵先生文集
一百卷 朱熹撰宋刊浙本
(見上)
○第五十八冊
晦庵先生文:
一百卷 朱熹撰宋刊浙本
(見上)
○第五十九冊
晦庵先生文集
一百卷 朱熹撰宋刊浙本
(見上)
朱文公大同集
十卷、卷首年譜宋陳利用編 元刊閩本
オブ祆渖平及文集編刻情況見前。
ガF存最早的朱熹詩文選集是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宋淳熙、紹熙刻本《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後集十八卷。至元代,有《晦庵先生朱文公詩集》(存十二卷),《類編標注文公先生經濟文衡》前集二十五卷、後集二十五卷、續集二十二卷,明代有程璩《晦庵先生朱文公詩a》十二卷、吳訥《晦庵先生五言詩鈔》一卷、《晦庵文鈔》七卷,鄭雲竹刊《新刻紫陽五言詩選》前、後集二卷、唐順之《唐荊川選輯朱文公全集》等朱熹文集選本。清人選本更多,如康熙內府精鈔本《朱子詩集》十卷、杜庭珠《朱子詩鈔》四卷、《文鈔》二十卷、杜澤澐《朱子分類文選a等等。
ヒ灿邪粗祆鋾咽怂至選編的詩文集,如《南康集》、《臨江集》、《朱文公大同集》等,其中後者是‘文公筮仕嘗五年,簿領於茲,時著詩文若干卷。門人陳光卿(利用)釋錄成編,名曰《大同集》’(孔公俊《朱文公大同集序》)。朱熹紹興二十三年至二十七年任同安主簿,其門人陳利用,輯錄朱熹仕同安時詩、文各數則,編爲十卷。從卷末附葉適嘉定五年五月撰《縣學朱先生祠堂記》一文可知,陳利用此書編刻於嘉定五年後。又題首署‘學生、縣學司書兼奉文公祠陳利用編’。弘治《溫州府志》卷十三載,陳利用,永嘉人,嘉熙二年進士,未知即否一人?余師魯景定四年編《別集》,曾採《文集》未收之文,中有取自《大同集》者,可見,此本初刻當在嘉定五年與景定四年之間。及元至正壬辰,都璋重刻,並纂钭V附之卷首,本叢書所收即此本。
ピ摫颈4嫱旰茫有‘鐵琴銅劍樓’藏書印。與現通行之《四部叢刊》本相比,有佚文,有標題、文字迥異者:如卷一《聽道人彈琴》一詩,卷三《題梵天寺法門扇》、《題陳廷佐亭》文,爲今本所無。又卷一《夜泛小舟弄月劇飲因作二首[HT5"]傅知軍載酒過熹於九日山[HT
倪石陵书
一卷 倪朴撰傅增湘校宜秋館刻本
オツ咂幼治那洌浦江(今屬浙江)人,居石陵村,因號石陵。嘗應進士舉。紹興末,草萬言書陳征討大計,複考山川險阻,成《輿地會元志》四十卷,又著《鑒轍錄》五卷,指陳禦侮用策之失。淳熙中,爲人所構,徙家筠州。以赦歸,寒窶終身。業古文三十年,有雜著六十篇,今僅n《倪石陵書》一卷。事蹟見明宋濂《倪石陵傳》。
ツ咂游募,宋時刊刻流傳情況不詳。宋末謝翺嘗編其集爲《石陵先生倪氏雜著》,元吳萊觀之,有跋(見本書卷首)。元吳師道《敬鄉錄》卷六錄其文一卷,並稱‘今存集七卷’。則其文集r時尚存,惜後世失傳。明嘉靖間毛鳳韶輯刊《倪石陵書》一卷,序稱‘韶子讀其傳,尚其人,求其遺書,得於鄉人趙氏之壁,遂並他所考錄刻之,名曰《倪石陵書》,舉重也’。趙氏《萬卷堂書目》著錄《倪石陵書集》一卷,未知r否即毛刻本。《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著錄《倪石陵詩》一卷,後世未見傳本。即毛刻原本,今亦未見存世著錄,而毛刻實爲今傳各本之祖。除收入《四庫全書》外,又有清道光十三年慎德堂木活字本、光緒間沈登善《豫恕堂叢書》本、民國李氏宜秋館本及《續金華叢書》等刻本,還有舊r數部傳世。各本之中,胡宗楙《續金華叢書》本最爲晚出,且據傅增湘校宜秋館本、吳師道《敬鄉錄》及《四庫》本相互參校,成《考異》一卷,較爲完善。但倪氏之文,仍有遺漏,四川大學古籍所編《全宋文》時,即從《金華文徵》補得佚文二篇。
傳世諸本中,尤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及依據文淵閣本刊印之《續金華叢書》本最爲常見,而據文o閣本刊刻之宜秋館本已不易得,傅增湘校訂宜秋館本更爲稀世之物。傅校依據舊鈔本,訂補凡三百餘字,實爲難得。今據以影印,以廣其傳。
四十卷、附錄一卷張孝祥撰 m影宋鈔本
オ張孝祥(一一三一——一一七〇)字安國,號
張p祥集由其弟孝伯在嘉泰元年刊刻于隆慶府(據謝堯仁序所言,知當時已有好幾種張孝祥集子的版本流傳於世),孝伯所刊卷數當爲四十卷(見陳氏《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p外,作者以詞名世,其詞集早在乾道年間已有刊本,《影宋金元明本詞四十種》所刊《于湖居士長短句》五卷、《拾遺》一卷,當即據乾道本影刊而成(係據瞿氏所藏影鈔宋本)。其文集亦早在淳熙元年就已成編,名《于湖居士文集p,而卷數不詳(見王質《于湖居士文集序》)。明代內閣有《于湖居士文集》四十卷宋刊本,近人盛昱曾藏有此本(可能是宋嘉泰本,見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四),p照樓影刊宋本《于湖居士詞》四卷,即據盛昱藏本而來。盛家藏書後爲袁克文所有,後又歸於李思浩,《四部叢刊》即據李氏藏本影印。明崇禎年間有張時行輯本《合刻兩張先生集》、焦竑編《二張集》,兩本均仍傳世。《四庫全書》著錄浙江巡撫采進本《於湖集》四十卷,當出自宋嘉泰p。今有徐鵬點校本《于湖居士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現在所收錄的《于湖居士文集》四十卷、附錄一卷,爲清影宋鈔本。此本前有謝堯仁及張孝伯序,次爲篇題目錄,依賦、辭頌、樂章、古詩、律詩、絕句、文、記、序、銘、說、贊、奏議、內外制、表、啓、書、疏、青詞、釋語、祝文、致語、定書、題跋、墓誌、祭文、樂府、尺y之順序編排。卷尾附《禁榜》一篇及《張於湖集附錄》一卷,主要收錄作者生平事蹟、部分正文未收之佚文及時人挽憶作者之作品。此本乃張孝祥文集至爲完備之一版本也。
○第六十冊
新刊南轩先生文集
四十四卷張栻撰 明嘉靖元年翠巖堂慎思齋刊本
オ張栻(一一三三——一一八○)字敬夫,一字欽夫,號南軒,綿竹(今屬四川)人,徙居衡陽,張浚子。穎悟夙成,長師胡宏,以古聖賢自期。少以蔭補官,孝宗時歷左司員外郎、知靜江府、經略安撫廣南西路,除秘閣修撰、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累官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淳熙七年二月卒,年四十八,諡曰宣。栻坦蕩明白,表裏洞然,與朱熹交往最密,往復講論,尤嚴於義利之辨,學者稱南軒先生。著有《南軒易說》、《癸巳論語說》、《癸巳孟子說》,編定《伊川粹言》等。
張栻文集其生前未有結集。張栻歿後,其弟杓裒其故稿四巨編,屬朱熹論定。朱r又訪得四方學者所傳數十篇,益以平日往還書疏,編次繕寫,未及蕆事,而已有刻其別本流傳者。朱熹以所刻之本多早年未定之論,而末年談經論事、發明道要之語,反多所佚遺,乃取前所搜輯參互相校,斷以栻晚歲之學。其奏疏礙於時事,亦不收入文集,定爲四十四卷,並詳述所以改編r故,弁於書首,即所謂淳熙甲辰本。趙希弁《讀書附志》卷下著錄《南軒先生文集》四十四卷,即朱熹編定之本。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著錄《南軒集》三十卷,《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九同。此‘三十卷’者,疑即朱熹r謂‘別本’。而《宋史·藝文志》著錄《南軒文集》四十八卷,疑誤。明代書目對三十卷本及四十四卷本都有著錄。今存殘宋本二十八卷。明代刊本皆爲四十四卷,今存尚有黑口本、嘉靖元年劉俊翠巖r慎思齋刊本(《四庫全書》所收鮑士恭家藏本即此)、嘉靖繆補之刊本等傳世。清刊本亦有多種。如康熙四十五年錫山華希閔劍光書屋刊本、道光二十五年知綿竹縣陳鍾祥於綿竹洗墨池祠堂刻本。陳鍾祥刻本後有多次重梓或重修。以r各本文集皆爲四十四卷,互有優劣。此外,康熙四十八年張伯行刊選本《南軒集》七卷。
本次所收爲嘉靖元年劉俊翠巖堂慎思齋刊本,於傳世諸明本中刊刻年代較早。卷首錄朱熹序,序後有‘時皇明嘉靖壬午元年孟冬之月吉旦翠巖堂慎思齋重新刊行’四行。是本爲《四庫》祖本,文字p經改動,較庫本更爲完善。又經傅增湘收藏,有‘傅沅叔藏書記’印章。
南轩先生詩集
七卷 張栻撰傅增湘、陳鱣藏校清初鈔本
オフ艝蛏平及文集编刻情况见前。張栻文集明清以來有多種刊本。此外也有人將張栻詩從文集中抽出單獨刊刻或傳鈔。如清康熙三十三年武林張氏遙述堂刊行《南軒先生詩集》七卷,雍正十年冠英堂重刊《南軒先生詩集》八卷。另有一清鈔本,七卷,原爲拜經樓收藏,書尾有‘乾隆辛丑春日,從海昌書舟得之,藏于拜經樓’一行題識。卷首目錄有‘傅增湘印’、‘沅叔’等印,書中又有‘海甯陳鱣印’。知爲藏書家所重,輾轉收藏。本次所收即爲此本。經傅增湘、吳騫等名家校跋,頗爲精善,可與文集本互勘。(杨世文)
江湖长翁文集
四十卷 陳造撰明萬曆刻本
オリ愒(一一三三——一二〇三)字唐卿,高郵(今屬江蘇)人。孝宗淳熙二年進士,調太平州繁昌尉。改
リ愒旒乃其自編自序,嘉定二年,陸遊應其子師文之請爲作《江湖長翁集敘》。墓誌銘亦稱其集四十卷,‘陸渭南遊序之’。但其集宋時是否刊行,今無載籍可考。至明萬曆四十六年,李之藻刊其集,稱‘陳集遭元兵燹,雲孫婦孫避亂姑蘇,獨攜一子及版負斯籍缎’,又稱‘天下人猶能慕其文章,然罕睹其全集。余治水江淮,訪求再歲,乃得前貢士王應元所手錄者,愛而傳之,遂以節嗇餘鏹與秦太虛集並壽之梓’。此刻前載明姚鏞序,又載李之藻、陸遊及陳蹲孕颍瑒t雖據手鈔本付梓,仍當源出宋本,非輯刻者可比。清修《四庫全書》,即採此刻,今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流傳最廣。然庫本所據底本時有訛脫,如卷二十二即脫去七、八兩頁,故《秀野堂記》後半全佚,而《應緯之教授生祠記》則佚去前大半,庫本不知,竟合而爲一。庫队謩h去卷首諸序,因此其價值應低於萬曆原刻。
トf曆刻本傳世雖不寡,然亦不易得。民國時趙萬里輯《江湖長翁詞》,其題記即稱:‘陳造《江湖長翁集》,《宋史·藝文志》不著於錄。崇禎間李之藻以淮南自秦觀而後,惟造有名於時,因與觀集同刻於高郵。然所刻僅文集四十卷,集中詩詞俱未弧pN覆檢《永樂大典》,見所引《江湖長翁集》時有出文集外者,則李刻殆非是本也。茲彙錄《大典》所引詩餘如後,聊以備宋詞一格焉。’今檢萬曆原刻,有詩十九卷、文二十一卷,顯然,趙萬里並未親見此刻。茲據萬曆原刻本影印,以廣其傳。
○第六十一冊
涉斋集
十八卷 許及之撰清乾隆翰林院鈔本
オピS及之(?——一二〇九)字深甫,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孝宗隆興元年進士,曆知分宜縣,遷宗正寺簿、拾遺。光宗朝爲太常少卿,出爲淮南運判兼提刑,貶知廬州。召爲大理少卿,權禮部侍郎。甯宗朝曆禮部侍郎、吏部尚書兼給事中,諂事韓侂胄,進同知樞密院事。嘉泰二年,拜參知政事。三年,進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開禧北伐失敗,降兩官,泉州居住。嘉定二年卒。及之以‘詞章精敏’見稱,詩學王安石,能超越江湖一派。著有《文集》及《涉齋課稿》。事蹟見《宋史》卷三百九十四本傳。
ァ端问·藝文志七》著錄《許及之文集》三十卷、《涉齋課稿》九卷,後世未見傳本著錄。《文淵閣書目》卷十著錄‘《許涉齋詩集》,一部七冊,殘缺’,其殘缺本亦複失傳。今存乃清四庫館臣輯自《永樂大典》者,《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九雲:‘此集世無傳本,今摭拾殘賸,編爲十八卷。’《大典》本舊題許綸撰,綸爲及之子,嘗編及之集,《大典》蓋誤題,《總目》誤以‘及之初名綸’,孫衣言《涉齋集跋》已辯其訛。庫本今有影印文淵閣本,流傳較廣。民國年間,永嘉黃氏嘗據瑞安孫氏玉海樓鈔本校文瀾閣庫本,刊入《敬鄉樓叢書》。黃群跋稱:‘全集並以閣(文瀾)本校勘一過,集外遺詩二首,據《東甌詩續集》補錄於卷末。又及之文集無傳,而散見於各選本及他書者,《慎江文徵》有《儒志編序》一首,《永嘉集·內篇》有《節孝先生語錄跋》一首、《嘉泰三年幸學詔跋》一首、《宋尚書右仆射觀文殿學士正議大夫贈特進洪公行狀》一首,《東甌先正文錄》有《儒志先生像贊》一首,附著其目於此。’其輯佚訂補之功,實不可沒。四川大學古籍所編纂《全宋文》,復自《宋會要輯稿》等書輯得佚文十餘篇,可見,涉齋集》遺漏尚不少。
ケ緯所收爲清乾隆翰林院鈔本,鈐有‘詩龕藏書印’,蓋出乾嘉時學者法式善。末有孫衣言跋,述此本源委甚詳。雖是集較文淵閣庫本尚少《提要》及詩數首,但以其稀見,仍據以影印,以廣其傳。
艮斋先生薛常州浪语集
三十五卷薛季宣撰 清鈔本
オパ季宣(一一三四——一一七三)字士龍,一作士隆,號艮齋,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年十七從荊南帥孫汝翼辟書爲機宜文字,獲事袁溉。溉嘗從程頤學,盡以其學授之。召爲大理主簿,除大理正,出知湖州,改常州,未上卒,時乾道九年七月,年僅四十。諡文憲。晚與朱熹、呂祖謙善。然朱子喜談心性,而季宣則兼重事功,所見微異。其後陳傅良、葉適等遞相祖述,而永嘉之學遂別爲一派。蓋周行己開其源,而季宣導其流。其歷官所至,調輯兵民,興利除弊,皆灼有成績,在韺W之家可稱有體有用者。季宣學問淹雅,自六經、諸史、天官、地理、兵農、樂律、鄉遂、司馬之法以至於隱書、小語、名物、象數之細,靡不搜采研貫,故其持論明晰,考古詳核,不必依傍儒先餘緒,而立說精確,卓然自成一家。於詩則頗工七言,極踔厲縱橫之致。著有《書古文訓》、碓娦郧檎f》、《春秋經解指要》、《大學說》、《論語小學約說》、《浪語集》等。
薛季宣文集在其生前未有編纂,寶慶中其姪孫薛旦守臨川,始令弟師石詮次其文集爲三十五卷,而鋟諸梓。然宋本不見著錄。明代《文淵閣書目》卷九著錄‘薛季宣《艮齋浪語集》一部十冊,全’;《s閣藏書目錄》則稱‘闕二冊’。《菉竹堂書目》卷三、《澹生堂書目》卷十三《續收》亦著錄十冊本。《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著錄馬裕家藏本。《提要》稱:‘自明以來,刻本遂絕,藏書家輾轉s鈔,訛脫頗甚。謹重爲校正,而卷帙則仍從其舊焉。’
本次所收鈔本爲瞿氏鐵琴銅劍樓故物,有‘鐵琴銅劍樓’藏印,又有‘小琅嬛福地繕鈔珍藏’等印章,爲朱霞所寫。朱氏乃康熙時貢生,所鈔文字未經乾隆時篡改,價值在>四庫》本之上。
雪山集
十二卷 王質撰清孔氏微波榭鈔本
オネ踬|(一一三五——一一八九)字景文,號雪山,其先鄆州(今山東東平)人,後徙興國軍(今湖北陽新)。年少多才,與王阮齊名。嘗著《樸論》五十篇,言歷代治亂。登紹興三十年進士,連入荊襄、江淮幕。乾道二年,召爲太學正,被讒而罷。入虞允文四川幕府,草檄契丹文,辭氣激壯。入爲敕令所刪定官,遷樞密院編修官,虞允文薦爲"正言,爲曾覿所沮止。後奉祠裏居,又爲郡守構陷。淳熙十六年卒。質懷才不遇,獨以文學成名。著有《詩總聞》二十卷(存)、文集四十卷、《夷堅別志》二十四卷、《正法世譜》、《紹陶錄》二卷(存)、《林泉經契》(存)、《雪山詞》等。《宋史》卷三百九十五有傳。
ァ堆┥郊》原本四十卷,慶元四年王阮序稱:‘其家勒以遺稿見屬,乃爲搜羅刪次,釐爲四十卷,名曰《雪山》,本其舊也。’《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著錄《雪山集》三卷,《宋史·藝文志七》著錄《王景文集》四十卷、又《雪山集》三卷。三卷本乃其早年詩集,而四十卷本則爲王阮編訂。其集在明代尚存全帙,《文淵閣書目》卷九、《菉竹堂書目》卷三、《國史經籍志》卷五、《內閣藏書目洝肪砣齺K見著錄。其後失傳,清四庫館臣復自《永樂大典》輯出,《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九雲:‘今蒐羅排次,共得一十六卷。其詩文有歲月可稽者,各加考證,附於題下。雖殘闕之餘,十存四五,其生平出處與文章宗旨,尚可以見其梗概焉。’傅增湘跋李文藻鈔本(今藏國家圖書館)雲:‘此集本從《大典》中輯出,印入武英殿聚珍版書,爲卷者十有六,此本爲初輯時所錄副本,非有舊槧可據也。頃以聚珍本對勘之,略披一卷,凡觸冒時忌處略有改竄,其餘字句初無大異,而編次則殊有不同。……四庫館自《大典》鈔出時,初編爲十二卷,旋經奉旨刪青詞一類,令總裁重加釐定,改爲十六卷,文字視初本爲減,而卷數則轉增矣。設非存此鈔本,後人竟不知刊本視原編其大相逕至如此也。然則雖屬殘帙,寧不足珍耶!’可見,四庫館臣初輯本爲十二卷,後刪去青詞、榜文,重編爲十六卷。
ゴ吮緺懬寮螒c元年孔氏微波榭鈔本,蓋鈔自初輯本,卷帙完整,殊爲可珍。與庫本相較,可補文十二篇:卷二《論使材二疏》,卷八《天申節開啓疏》、《天申節滿散疏》、《會慶節開啓疏》、《會慶節功德疏》、《薦李平仲水陸疏》、《爲孺人周年水陸疏》、《李平仲懺經疏》、《真如修禦書閣疏》、《福地化緣疏》、《真如修禦書閣榜文》、《興國鳳棲巖化緣修造榜文》。且文字尚優,可補正庫本之訛闕。
罗鄂州小集
六卷 羅願撰羅郢州遺文一卷 羅頌撰 附錄一卷 明萬曆刻本
オチ_願(一一三六——一一八四)字端良,號存齋,歙縣(今屬安徽)人,頌弟。甫七歲,已能爲賦。稍長,落筆萬言。既冠,數月不妄下一語。紹興二十五年,以蔭補承務郎,曆監新城縣、景德鎮稅。乾道元年,監南嶽廟。二年進士及第,知鄱陽縣,未上,主管台州崇道觀。八年,通判贛州,攝州事。秩滿,差知南劍州。淳熙六年召對,改知鄂州,與通判劉清之相與建學勸農甚力。淳熙十一年卒。願以古文著稱,被推爲南渡後第一。嘗纂《新安志》十卷、《爾雅翼》三十h卷。事蹟見元曹涇《鄂州太守存齋羅公願傳》,《宋史》卷三百八十有傳。
チ_願文集,《宋史》本傳稱有《小集》七卷,而《藝文志》則著錄爲五卷,五卷本蓋劉清之子澄所編刊。元時洪氏兄弟等有重刻本,鄭玉爲序,稱‘鄂州既終於郡,子澄因以所見裒集成書,號《鄂州小集》,視其大全,蓋十一耳’。元末趙汸亦稱‘其藏於家者餘五十卷,不幸一再傳而中絕’(《新安文獻志》卷二十五《題羅鄂州小集目錄後》,洪武本載汸序作‘餘五卷’),則其集本五十餘卷,自劉清之所刻五卷成爲通行本後,其餘已多亡佚。即宋、元兩刻,亦失傳已久,今存最早爲明洪武二年作者七世孫羅宣明所刻,此本曾經趙汸據舊刻及鈔本校正,有趙汸、宋濂、趙壎、李宗頤、蘇伯衡、林公慶、馬珹等多人序。明代尚有正統、弘治、萬曆、天<重刻本,今惟天啓一刻傳本頗多。清代有康熙五十二年程哲七略書堂翻刻弘治本,增《補遺》一卷。咸豐三年,南海伍氏據康熙本刻入《粵雅堂叢書》。光緒十九年,又有李氏翻刻本。其後,《叢書集成初編》復據粵雅堂本排印,康熙刻本一系遂成通行本。究觀諸刻,均自洪武本出,而遞<增補,而康熙程氏刻本增補較善。各本雖增補附錄時有差異,然多附錄其兄頌、弟頎、姪似臣(康熙刻本刪似臣文)遺文爲一卷。
ジ翟鱿妗恫貓@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著錄畢懋康萬曆四十五年所刻《羅鄂州小集》六卷,每半葉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核本書版式,與傅氏著錄相符,又卷一a頁題署‘明楚黃李長庚酉卿、新安畢懋康孟侯、嘉禾陳德元叔仁同校’,則當爲萬曆刻本。然首末無序跋,其翻刻增補之源委尚難理清。《四庫全書》所據馬裕家藏本,六卷外附作者兄弟姪遺文一卷、《月山錄文》一卷(庫本徑刪之),與此本相同,兩本除篇題、文字小有差異外,編序大抵一致,當屬同一版本系統。庫本附錄中羅頌《淳安縣學齋堂六銘》缺其三,而此本不闕;羅似臣《徽州新城記》缺後半段,而此本完整。可見,此本價值應在庫本之上。
罗鄂州小集
六卷 羅願撰羅郢州遺文一卷 羅頌撰 附錄一卷 明鈔本
オチ_願生平及文集版本述略,參見前書提要。此集後附《遺文》,乃羅願兄頌、弟頎、姪似臣之文,而題爲《羅郢州遺文》,似欠妥。羅頌(?——一一九一)字端規,紹興二十二年以父蔭入仕,累官通判鎮江府,終知郢州。紹熙二年卒。著有《狷庵集》,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六稱‘狷庵詩棗本所傳,多於存齋’,則其詩集在宋蓋嘗刊刻,惜今皆失傳,僅《鄂州小集》附存其《遺文》。
ニ未疚蹰g劉清之所刻《鄂州小集》,係就鄂州所得羅願文刻之,不僅未附羅頌之文(羅頌《鸚鵡洲賦》,蓋因願繼作《鸚鵡洲後賦》而附入《小集》,劉克莊《後村詩話》有明確記載),即羅願之作亦十不得其一。其後鄭玉序刻之元刊本,也未對二羅文進行輯佚。輯佚之功,當首推洪武本。據洪武本趙壎序稱:‘鄂州七世諸孫傳道來爲丞於江右之靖安,……詢及《鄂州集》,則兵後刻本亡矣。傳道早夜兢兢焉,惟先世遺書泯墜是懼,求訪鈔寫,得所爲辭賦、古律詩、雜著、記序、行錄、誌銘、碑箴、祭文、題跋、奏劄、表牋、書啓等,凡九十二篇,釐爲五卷,乃出其囊中寫本以見示,且頎懼校讎,將再刻於梓。’王禕後序更明言‘今其存者五卷,其七世孫宣明力搜訪之,複得雜文若干首,附於五卷之末’,所謂‘雜文若干首’,即指《遺文》。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四著錄此本:‘《羅鄂州小集》五卷、《郢州遺文》一卷,宋羅願撰,明洪武二年七世孫傳道刊本。十一行二十一字,大黑口,四周雙闌。前有宋濂、趙壎、李宗頤、蘇伯衡、林公慶、馬珹序,後有王禕序,又趙汸序。’弘治重刊本載祝允明序亦稱‘今集凡五卷,郢州文十一首附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