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志书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四)卷八-卷十二 地理(漳州府 汀州府 延平府 邵武府 兴化府)

时间:2014-03-07 13:49:43   作者:黄仲昭/林田胜整理   来源:福建省情网   阅读:5217   评论:0
内容摘要:【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四)卷八-卷十二地理(漳州府汀州府延平府邵武府兴化府)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四)卷八-卷十二 地理(漳州府 汀州府 延平府 邵武府 兴化府)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一)序及目录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二)卷一-卷三 地理 郡名 风俗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三)卷四-卷七 地理(福州 建宁 泉州)

卷之八 地理 山川 漳州府

 

 龙溪县

  隆寿山在府治北。盖登高山之左支、府治来山也。旧志云:“居其下者多寿考。故名。”宋时在城内,今负城址。 禅月山登高山左臂第二峰也。旧传尝有光如月,照耀于其上,故名。(上二山俱东北隅。) 登高山自天宝山一脉蜿蜒起伏三十余里至此,一峰耸拔。山顶旧有临漳台,山半又有半漳台。宋郡守危稹撤临漳台构亭,匾曰“登高”,后守黄朴复匾曰“碧玉千峰台”。国朝洪武中,建亭山顶曰“威镇”。 日华峰,登高山左臂第一峰也。旭月初升,此峰先得其光,故名。 净安山登高山右臂耸起一峰,复耸晷∩蕉下,为府治来山也。其下旧有净安寺。(已上三山俱府治西北。) 腾龙山旧名龙亭山。奇石攒凑突起,有亭翼然,俯瞰溪流。旧传尝有龙腾于溪,因名。 起凤山旧名高亭山,与腾龙山对峙。宋儒吴勋构亭读书其上。(上二山在府治g南县学前。已上四山俱西隅。) 名第山在二十一都。旧名天成山,为州前山。唐郡人周匡物、潘存实读书于此。匡物登元和进士第,因名。 石狮岩山峰峦奇秀,延袤数里。上多怪石,有若狮子者,有若蟾蜍者,有可梯者,有如门者,状类不一。又有半月池、罗汉峰、超;亭、宝月岩、南泉岩及圆明、石门、龙泉、妙峰、玉泉五庵,以石狮岩为最胜,故以名山。宋李弥逊诗:“翠合峰峦万叶榈,云擎佛屋出岩幽。秋光不到迟阴树,晓日先明竹外楼。”太平岭山岭道坦夷,行者便之,故名。(上二山在十二、三都。) 九龙山-二十五都。山北有九龙水,又有金溪水。宋陈尧佐诗:“人生五马贵,山有九龙游。” 龙际山在十一都。下有龙潭,飞泉百尺,直泻而下。潭之前有龙祠,祷雨多应。(已上五山俱府城南。) 观音山一本作岩,在十一都。与凤凰、水头二山品峙,下有观 寺。 水头山在十二、三都。由太平山而下至溪滨,耸拔奇秀,与凤凰山对峙,夹于郡东之水口。按旧志有浮山,在龙溪、龙岩之间,和溪之上,有聚落田水头,盖泛舟溯流至是而止。官盐场之北一里许,有山当路,圆如覆瓯,在两山之间,而不相接,故曰浮山,疑即此山也。 岐山与鹤 山联峙,三峰秀耸龙江之上,延袤十里许。五代时,僧楚熙居此。 石禅床。凿石为之。宋胡梅所诗:“空山危石平如掌,云锁苔封自昔时。不识山僧曾坐处,几回弹舌两龙归。” 题诗石。一石覆之,其文字漫灭,可识者数字而已。 桃源口。胡梅所诗:“洞门无锁白云深,洞口闲来一 津。安得当时种桃者,相逢花下说前因。” 诵经坛。有石斜迭,色如银,击之有声。一作诵经石。胡梅所诗:“昔人曾此月明中,扫石樊香礼碧空。千载台空人不见,野花啼鸟自春风。” 一人泉。在虚白岩。出于石穴,深不盈尺,清冽可爱。以其水仅足供一人,故名。 潜翁岩。隋唐 ,有潜翁者修炼于此。 石棋枰。 虚白岩。上覆全石,下窈而平,日华照耀,洞然虚白。 千人洞。在桂练石下。洞口狭而暗,其中宽朗,可容千人。黄巢之乱,郡人多避于此。胡梅所诗:“天生岩穴受千人,隐隐幽深隔世尘。不识人间经几劫,洞门依旧锁闲云。” 谦师岩。僧从谦坎 为室,居四十年,因以为号。(已上俱在岐山。宋郡守郭永尝即景为十咏。) 石室岩。在岐山之上。巨石如室,其中廓然平朗。正统初,有僧绝尘者,修行于此,因作楼岩前以居。尝刳竹引水入厨,竹节间生笋,遂成丛竹,今号瑞竹岩。 瑞龟岩。 屏风f。石壁峭削如屏。 青云洞。在山之阴,峭壁岩,有石室。深广丈余,其上时有云气氤氲。按《方舆胜览》谓郭功父有《岐山仙亭十咏》。考之旧志,乃郭永,非功父也。又谓潜翁、虚白、谦师三岩,俱在鹤鸣山。盖岐山与鹤鸣山本一山也。今依旧志移置于此,以足十咏之数。 鹤鸣山层f峭壁,高矗云霄。相传潜翁修炼于此,养一鹤,时鸣山巅,因名。 仙亭岩。相传宋僧从谦见二士对奕,就之,化为双鹤而去。宋祭酒郡人刘植,建亭其处,名曰仙亭。后颜颐仲复拓为庵。胡梅所诗:“风送白云归洞口,钟随明月到人间。”冯善诗:“鸟啼芳树野花落,龙起寒潭山雨来。f陈孟光诗:“风回万壑松声壮,泉落双崖水气清。” 凌云阁、天开图画亭。皆宋颜颐仲所建。 风动石。在山巅,高五丈,围一十八丈,下有大盘石阁之,风来则动。 凤凰山1在鹤鸣山之南,形如飞凤之展翼,故名。 好景山纡回起伏,风景奇胜,故名。(上四山在二十七都。) 仰盂山在二十八都。其山高大峭拔,顶凹如盂,上有田池,又有仰盂岩。 金鸡山在二十九、三十都。山顶有石,赤色,如鸡之展翼,故名。与长泰县钦化里连界。(以上八山俱府城东。) 望高山在西厢。明秀耸特,出于众山,故名。 铜钵山山势蜿蜒数里,内一峰中洼而外圆,其形如钵,故名。 罗汉山五代唐天成中,王延休憩此,忽闻异香馥郁,得一龟,背有罗汉像,遂建寺,山因以名。 尼姑山山旧有尼寺,故名。(上三山在二十一都。已上四山俱府城西。) 龙山在府城东北二十六都。北来诸山,此为最秀。 天宝山五峰峭列,周回百余里,郡诸山皆祖于是。宋时山有明珠,夜飞入九龙江,为渔人所得,以贡,因名。 旧志作三峰。 天公山上有瀑布泉,飞泻数十丈。(上二山在二十一都。) 石蠔山在二十五都,尖耸千仞,南下小山累累,盖天宝来山也。其顶石多粘蛎壳,故名。 望月山秀出群山之表,每海月初升,此山辄先见,故名。 鹫峰山下有鹫峰寺。(上二山在二十六都。已上五山俱府城西北。) 云盖山在府城东南四、五都。山多奇石,岩峭拔。-有石室。可容百人。云气常覆其上。宋天圣中,勅名云盖山大悲岩。 圆山在府城西南二十一都。形如覆釜。顶有石池天坛,每云气冒其上辄雨,郡人恒以为候。旧传尝有人货药于市,自言姓康,家在琵琶坂,语竟不见。今山麓有康仙祠。 万松峰在府城内西北。丰衍夷平,乱松蓊郁。 -霞峰在府城南一里许南厢。其峰土石皆赤,每晨夕日照,望之若丹霞然,故名。下有南山寺。 蔡公岭在二十四都。旧名揭鸿岭。为安溪、龙岩通道。因其高峻,元末,于其岭南畔少低山腰,别开新岭为道。唐慕容韦诗:“闽越曾为塞,将军旧置营。我歌胡感慨,西北望神京。” 新岭在-十五都天宝山之东南。石磴盘回十余里,路通安溪、龙岩、漳平三县,旧有亭。(上二岭俱府城北,今废。) 九龙岭在府城南十二、三都。两山夹峙,中萦石磴,凡十里许,路通湖广,巡检司在焉。景泰间,知府谢骞建亭其上,以憩行者。 龙门岭在一、e、三都。峰头有石,上刻“龙门”二字。 万松岭在岐山、鹤鸣二山间。旧名马岐,路通泉福,上有亭。正统间,郡人陈克聪植松夹道,连阴十里,行者便之,因改今名。(上二岭俱府城东。) 白云岩有层峦迭,上薄苍旻。岩壑间时有白云来往。 紫云岩 前诸峰甚奇,其巅常有紫云覆之。宋僧雪山尝创庵其上。 乌石岩在石狮岩山。宋淳熙间,有僧陈圣者居此。(上三岩在二、三都。) 龙泰石在二十三都。 据龙溪、长泰二县界,故名。上有佛庵。(已上四岩俱府城东。)l水西岩在府城西北二十三、四都。上有佛庵。山明水秀,左右环抱。 浯屿林木苍翠,上有天妃庙,官军备倭者,置水寨于此。 荆屿多生荆木,故名。 梁屿上有水豹水人。(上三屿俱在府城东海中。) 丹霞屿在府城东南海中。一名赤屿。晏殊《类要》-:“有石,朝色如丹,晚色如霞。”宋林宗臣诗:“笑凭诗句说丹霞,城郭人民数万家。礼接紫阳风俗厚,学传东鲁道源赊。” 宝珠石在府城北二十五都北溪大濑之下。高大丈余,中一穴,径二寸。旧传渔人所贡之珠,时或飞入其穴,故名。 西湖在府城西西厢。发源自金仙院,南流折-东,遂潴为湖。有泉极甘美,可辟瘴疠。宋绍兴初,统制陈敏令军士运薪木填塞几平。谚云:“圆山青,西湖平,此时出公卿。”宋张成大诗:“水绕漳城湖已平,向来有记出公卿。白袍不倦三冬学,锦绶行看驷马荣。 九龙江在府城东二十五都,历二十三、四都及二十二都。旧名北溪。-出汀州上杭、连城二县及延平、沙县界,合龙岩、安溪、长泰诸水,经蓬莱峡,是为柳营江。过虎渡桥,抵到河,会南门溪之下流而注于海。梁大同间,有九龙游戏于江,因名。历代见宝珠辉莹其中而不可得,宋时渔人网得之。江中有潭,潭有五曲,深不可测。夏秋间,时有龙潜跃其中。-柳营江。在二十七都、二十八都之界。蔡如松《十辨》云:“漳州东偏之险要也。”到河,今名福河。 南门溪在府城南门外。源接南靖县大溪,入县西界,故又名西溪。历天宝山之南,圆山之北,绕府城西转抱南门,弘澄静深,吞吐潮汐,由薛公桥而出,逆绕城东,折旋西浦,迤逦出镇-,抵到河,会九龙江县境。又有苦竹溪,在府城北二十五都。源出龙岩,历南靖县深渡硿头浦,至龟洋浦下塔,与西上溪合,沿木场双溪,与西下溪合,其流亦入南门溪。 南溪在府城东南六、七都。源出三平山分水岭,历百丈漈,从渐山何浔,沿泰江丰田市出港,入于海。 龙须水在府-前。按旧志,棂星门内有石沟,出门外,分为两道,达于龙骇瀛池,谓之龙须水。宋淳祐间,郡守章大任重浚治之。 更鼓水在府城北二十五都天宫溪中一石漈,高丈余,其水倾泻潭中,激成水泡,自底滚出水面,泡散有声如击鼓,良久复然。春夏水大声细,秋冬水小声洪,夜闻其声,次-不停,故名。 龙潭在府城南六、七都。由渐江、何浔二溪合流至北,汇而为潭。尝有龙起潭中,故名。 茭洋潭在府城东南四。五都、源出龙漈及澄溪,周围四里许,深四丈余,溉田六百余亩。 金龟漈在府城东南四、五都塘头山绝顶。树木阴翳,岚雾霏微,深不可测。岁旱,祷雨多应- 丽藻山在府学前。东南通溪,秋冬不竭。夏月绝蛙声。 满月池在开元寺。池上有松百余株,号松关。蔡襄有诗。 盐仓池在府治东马平街之左。旧传池有神物,遇云雨晦冥,或腾跃而起。 惠民泉在府城北门外。泉甚清冽。《泉郡志》作井。 卓锡泉在府城东南四、五都大悲岩前。相-昔怀真禅师卓锡于此,泉因涌出,清澈而甘。 天庆观井在府城中。相传漳南水土薄恶,初至者饮其水即病,惟此井水极甘美,且可辟瘴疠,凡仕宦者至,必先汲此泉。 开元寺井在府治西北开元寺登高山右肩下为井泉第一。今呼为东井。 天宫井在西湖天宫院2。泉极甘-。 石眼泉井在府城北净众寺口。相传井初凿,深丈余,遇石盘,坚不可入,一夕雷震石裂,泉迸出,故名。 龙井在府城南六、七都。相传井底有穴,通大帽山。泉极甘冽。岁旱祷雨或应。其上有亭。 龙须山中井在府城东北一、二、三都吴真君祠内。其水同海潮消长。相传真君炼丹,取水于此。

 

 漳浦县

  罗山在七都。环邑诸山,皆此山发脉,罗列拱邑,故名。山之上有东罗岩。 大帽山在c北二十八都。高大圆秀,自泉而下,远见此山。(上二山俱县北。) 良山高数百丈。东接潮界。宋贤良潘存实读书于此,故名。 梁山高数百丈,周回百余里,秀丽而崇圆,又名圆山3。山有大峰十二:曰莲花,山之中峰也,相传为齐武帝S赏,更名齐帝石;曰狮子;曰金刚;曰力士;曰双髻;曰长剑;曰七星;曰八柱;曰观日;曰临海;曰晋亭,在莲花峰之西,相传葛洪常居之;曰青阁。古记云:“梁岳,闽中之望也。”《图经序》云:“梁山记董奉之游。”唐吴明伟诗:“梁山重回首,翠峰三十六。”张登诗:“孤高齐S石,潇洒晋亭峰。”宋潘存实诗:“根盘来楚、蜀,作镇表瓯闽。”山之上有中峰岩,又有瀑布泉。宋蔡希遽诗:“会稽之南罗浮北,中有大梁神仙宅,瀑流今古挂长虹,泻下银河数千尺。”山之东南盘石上,有穴屈折上穿如井水泉涌出,大旱不竭,谓之灵泉。山南北两麓又各有汤泉。 S山高百尺许。旧志云:“乡人入山采药,因得棋子,故名。”(上三山在八都。) 鼓雷山在九都。亦作古雷山。其山瞰海,潮声如雷。相传葛洪炼丹其上,丹灶尚存。(上四山俱府城南。) 印石山去县数十步。山顶有石高:余,端方如印。上有仙人足迹。 海云山在七都。顶有石如龟。下有清泉,大旱不竭。又有威德行祠及海云岩。 台山高数百尺,平坦如台。自近视之,与诸山齐;海上舟人自远望之,则特出乎诸山之上。 灯火山距海一里许。海中乘舟夜行者,或见山上有火,光焰如灯,故名。 香山有:峰,如马驰凤翥。其麓有灵顺宫,乡人祈祷甚众,香烟时散山谷间,故名。(上三山在十七都。已上五山俱府城东。) 大武山在县东北二十三都。高数十仞,周回一百八十里,东邻大海。《图经》云:“山有大夫人坛。记云:‘大夫人者,闽中未有生人时,其神始拓土以居民’。旧亦名大母山。”蔡如松《十辨》云:“世传越王建德避兵于此。按《史记》越王勾践至无疆七世,未有名建德者。惟汉元鼎中,南越相吕嘉反,立述阳侯建德为王,城守番禺。后人误指为越王云。” 好景山在县治西北,而县治居是山之麓。其巅有石,状若蹲虎,俗呼虎子山。 峰山在县东南八都。山势尖耸秀丽。又名鳌峰。山巅有亭曰“连鳌”,宋时黄克宽所居之处也。 云霄山以其高耸云霄,故名。按县志有山,而郡志不载。郡志有大神山,亦在六都,而县志无之,恐即此山也。 将军山唐将军陈元光初征蛮寇,筑城居之,故名。今有将军父墓在其麓。宋《祥符图经》云:“将军山,蔡如松辨之,以为古闽越王号力驺等为吞汉将军,使之南据险要以距汉。今自南抵潮梅界,又有将军山,而大之滨北岐有将军澳,鸿儒屿有将军礁,岂皆元光之迹乎?”(上二山在六都。) 九侯山在二都。山半有石室及清泉。郡志谓九侯传夏后之绪,似指夏之子孙。而蔡如松《十辨》云:“九峰之神,各主其一山。”其说不同。(已上三山俱县西t。) 大桑屿在井尾港内。居民皆业渔。其地宜桑,故名。 小桑屿与大桑屿连属。 大潵屿在井尾港口,聚沙成之。产车螯。(上三屿在十七都。) 小潵屿与大潵屿连属。 鸿儒屿上有树木,多集海鸟。沙澳屿与镇海卫相近。 茅屿以产e得名。 浮沉屿潮长则仅露小尖,潮退则大,若浮沉焉。(上五屿在二十二都)将军屿在十五都。盘石迭耸,舟舶不通。滨海者多乘筏取蜡于此。相传陈元光尝驻兵于其上,故名。蔡如松辨见“将军山”下。 石城屿其石巍峨,远望若城壁。(上二屿在十五都。已上十屿俱府城东。) 竹屿在港门之内。居民百余家皆业海。 鱼肠屿在海门之中。潮通鹿溪。(上二屿在县东南七都。) 仙迹石在县之东山路口。左右有二大石,紫色,上有两足迹,长尺许,指踵分明,世传为仙人迹。 磨剑石在县西南二都石塍溪。世传唐将军陈元光平寇磨剑于此,故名。 漳江在县南八都。 蜡湖在县西口都4。旧名淡溪,忽有一蜡鱼在其中,因改今名。《郡国志》:“漳浦蜡湖,随潮盈缩。”傅公河在府学前。河通鹿溪潮。宋县令傅漺始开5。绥l溪一名绥女溪,在县南八都。源出县界,东流入海。 石塍溪在二都。源发江西闽广之交。杜预《通典》6独载此。后人讹为石神。其水恶,涉之则足黑,饮之则病瘴7,俗谓之乌脚瘴。 火田溪溪之西向皆山,罕有平地,便于畲田,多产黍稷。 李澳溪亦i李澳川。源出良山北,灌田千顷。县境又有石峡溪,源出县界东流入于北溪。(上三溪俱在县西。) 鹿溪在县东南。源接李澳溪。旧谶云:“梁山啸,鹿溪平,此地出公卿。”溪旧波流浩荡,自天顺、成化以来,地拥沙合,溪流日浅,时或暴雨,则其水泛0,上溯梁山之麓。乡人多堰陂溉田。陂流交响,其声如啸,由是邑人登科甲为显宦者多。或谓古谶之言符于此云。温源溪在县西南。两泉涌出,一微暖,一极热,合流南入县前溪。《图经》云:“唐嗣圣间,胡商康没遮经此,将欲,投十钱8,泉为涨溢。浴毕,泉复如故。z(上四溪在八都。) 放生池在县治东门外。 龙湫井在县治北门之旁。泉源不竭。 龙井在县东北七都9

 

 龙岩县

  天宫山在县北万安里。山常有白云覆之。每阴晦,则闻箫吹之声。顶有瀑布泉飞泻数十丈。唐初有山贼至,为雷所击,因而就擒,故又名天公山。 奇迈山在县南龙门里,与逖Ф灾拧>参天,旁有小峰,形如席帽,尤为奇秀,故名。 东宝山旧志云:“每风雨晦冥之夜,上有火光,人以为宝气,故名。”其左一山,怪石峭峙。山巅有一孔,状如牛角,可容一人。内宽平,可一丈许。有水清冷,四时不竭。岁旱祷雨辄应。成化十年,知县韦济竖表于上,匾曰“迤傲樵础薄!×岩山在屏峰山下,有小石山突起,中有石穴,容百许人。石壁上有纹状若双龙,常有泉滴故名。(上二山俱县东在坊。) 紫金山在县西龙门里。层崖迭嶂,壁立千仞。上有石池,泉出石罅,有鱼游泳其中。山石皆紫色,每旭日初升,夕阳返s,恍惚如金之紫,故名。 九猴山10在县西北表政里。高入云霄,延袤百余里。上有九峰列峙如猴,故名。一名筯山。 三台峰11在县东□□里,旧志云:东宝峰在右。凉伞峰在左,屏风峰在中,三峰并列,故名。 砚石岭在县东北节惠里。峰峦秀丽。其>可为砚。 龙川在县南。源出汀之上杭古田里,历龙门,越虎岭,环绕县西,会曹溪小溪,历雁石,合众川而东出华峰三硿,注九龙江。 曹溪源出表政里。 小溪源出龙门里茶洞,流抵县治来会。(上二溪俱在县南。) 硔溪在县东节惠里。源出万安里。2流箭急,多石硿,故名。 罗桥溪在县西。源出龙门里大小池,二水合流而下,春夏雨涨深急。 罗溪在县北集贤里。源出延平沙县界,合众流而下。 藿溪在县东北万安里。源出汀州连城县界。(上四流俱流入龙川,注九龙江。) 三井在县西□□里。以o味高下,分为上、中、下三井。

 

 长泰县

  良冈山12在石铭里,县治主山也。上有泉,岁旱祷雨即应。山麓有良冈寺。 鼓鸣山旧志云:“每风雨晦冥,则闻鼓声。” 董奉山旧传仙人董奉尝游于此,今丹灶、棋枰、琴室犹存。(上二山在旌孝里。已上三山俱县北。) 登科山在县南。拱对县治。又名登高山 石鼓山在彰信里。石上有足迹,世传为仙人迹。 曷山在恭顺里,县治左山也。即吴田尖。(上二山俱县东) 西峰山在县西北人和里,县治右山也。 双髻山双峰突起如髻。 天柱山顶有一石柱,高二丈余。旧传道人杨虔诚学道天宝山,a夜见灯明天柱上,遂移住此山。岁旱祷雨辄应。又有巨石如屏,高九丈,阔五丈,上有“天柱岩”三字,如苔藓纹,各阔三尺。有东、西、南、北四石门。又有石室、石库、百丈岩、观音岩、势至岩、象鼻岩、海湛岩、应潮岩、一线泉、忘归石、盘陀石、香炉石、大帽山、仙人亭、剑脊桥a超凡阁,为二十奇。(上二山在县东南钦化里。) 朝天岭在县东钦化里,跨天柱、金鸡二山间,乃县人适京之路,故名。上有巡检司。 佛手岩在县东彰信里。石形如覆手,其下可容百人。 龙津前溪在县治南七十步。源出善化里,流绕县治,入龙溪县。-高层溪在县西北□□里13。源出安溪县界,过高层与絃濑合。(上二溪俱流入九龙江。) 西湖池在县治西。宋嘉熙中,县令郑思申凿,因亭其上。 义泉井在县治南,旧环珠楼西。宋时凿,虽大旱不涸。

 

 南靖县

  欧寮山在习贤里张仓社,又名大帽山,县治主山也。南北二峰峭耸,周回百余里。岁旱,邑人祷雨于此。 金山在永丰里。山形尖圆秀拔,堪舆家以为金星,故名。(上二山俱县北。) 鹅头山县治前山也。形如鹅头昂峙,故名。俗呼鹅觜山。 湖山下有黑潭。(上二山在由义里。) 琯山旧南胜县在1下14。 五牙山五峰尖耸如牙。山多产矾,又名矾山。南胜县初建于此。 三平山岩谷深邃,登者历三险三平,乃止其上,因名。唐僧义中建三平寺。上有龟蛇峰、仙人亭、和尚潭、九层岩、双髻山、高柯岭、煎茶坞、侍郎亭、虎爬泉、锡杖树、大伯山,凡十一奇。(上三山在清宁里。) 麒麟山在归德里。峰头高仰,若麒麟状。 大峰山在新安里。高大巉岩,顶多巨石。(已上七山俱县南。) 镜山在县西北习贤里。夕阳斜照,山崖入映目,光耀烨然,故名。 峰苍岭在县北习贤里天宝山之o南。山之腰,石磴盘回,路通汀、赣。其上有亭。 旧岩在县北习贤里。 双溪在县治前,合大小二溪而名。小溪发源永丰里龙岩县界,历金山涌口至永济桥下,与大溪会。大溪发源卢溪太平者,历赫潭而来,发源山布禾平社者,历西林寺等处而来,至县前与小溪会,是曰双溪。自是合为o大溪,经县治东,趋入龙溪县西溪。 深渡溪在县西永丰里。源出龙岩县界,趋龟洋,流入小溪。 三团溪在县西南永丰里。源出上杭县界,历山城水寨,至西场寨下。 横溪源出小平山至溪口。 九团溪源出漳浦县,历洋头径下经后市15,出铜湖溪口。 山隔溪源出三峰,经侯山。 翠微溪源出翠微社。历三平寺,经圆济桥16下。(上四溪在县南清宁里,俱流入大溪。) 三脚涧源出峰苍岭。经三脚桥下,入源渡溪。 峰苍涧源出峰苍岭铜山寺前,至新寨,过得仙桥而入双溪。(上二涧在县北习贤里。) 思清井在儒学大门内。元时所凿,泉极甘美。 庙前井在城隍庙大门东。其泉清冽。 温泉在县北永丰里者二,在清宁里者一,泉深而热不可浴;在归德里者一。

 

 漳平县

  仙帽山顶圆如帽,故名。昔乡人遭寇乱匿此,寇将逼,忽西偏大雾濛濛,寇不能及,故又名西雾寨。 石鼓山山有大石如鼓状。相传天阴l则鸣。 凌家山峭拔而秀,无林木。山半地势平夷,凌氏居之,故名。(上三山在居仁里。) 九星山九峰迭耸,中有石窟,号“仙人插剑”,雨不溢,旱不涸。 碧凌山山色青苍,高凌霄汉,故名。 天柱山其山势屹立苍冥如柱。 花瓶山三峰峭立如屏状t 马头溪山上有二石,一大一小,如马之引驹。(上五山在和睦里。) 赖家山山高,而其巅平坦,赖氏世居之,故名。 虎山如伏虎状,故名。山麓有古寺,号水月堂。(上二山在聚贤里。已上十山俱县北。) 文笔峰山17去县五里许,为儒学前山,尖耸秀丽如桌笔然。 新山山之石可作灰,一邑皆取给于此。覆鼎山山巅突起如覆釜状。(上三山在居仁里。) 大壮山在永福里。其势宏壮。为众山之冠。(已上四山俱县南。) =瓶山在居仁里。三峰秀峙,其状如瓶。 石门隔山两峰夹峙如门,又有石如将军然。 云峰山其势极雄壮,常有云气浮其上,故名。中有宝台岩。(上二山在感化里。已上三山俱县东。) 高岩山上有大小二石洞。 龙亭寨山山半有清泉一脉。旧有骑龙仙庙=今移置东关山。(上二山在县西居仁里。) 双髻山在县东北聚贤里,界漳平、龙溪二县间,以形似名。山有灵异,祷雨辄应。 牛头相触岭在县东感化里。两山夹立,中一坑,相去二丈余,深数十丈,水流轰响,峭削险隘,行者病之。乡人朱崇庆募众砌石f桥。人度之者,毛发森竦。 饮水岭在县北聚贤里。上有井,泉清冽可饮。 三重岭在县南永福里18。山极高峻,人迹罕到。中有三龙井,祷雨多应。山之上,三峰迭出,因名。 百家畲洞在县南永福里。界龙岩、安溪、龙溪、南靖、漳平五县间。万山环抱,四面阻塞。洞口陡隘,仅通人行。其中深邃宽广,可容百余家。畲田播种,足给衣食。四方亡命者多逋聚其间。凭恃险远,易于为乱。宣德正统间,尝有江志贤、李乌觜、卢赤须、罗兴进者,乌合郡丑,跳梁出没,至动方岳。守臣连年剿捕,仅得宁息。然服则人,叛则兽,无常性也。自漳平设县以来,凑易及,不复反侧。然尤在司民社者控御得其道云。 龙门洞在县东感化里。其洞如石室,冬温夏凉。中有盘石,可容百余人。 九龙溪在县治南。源出汀州上杭县界,历龙岩雁石,绕县治南,东趋华峰三硿,会下折溪,东南流入龙溪县九龙江。 下折溪在县南居仁里。源出永福里。曲折椿囟下。 九房溪源出汀州府连城县,历龙岩徐溪。 罗溪源出延平府永安县。历和睦。 溪南溪源出泉州府安溪县。历华口。(上三溪俱入于九龙溪。) 拦牛潭在县南。石壁险峻,牛马莫能渡,故名。 碧龙潭在县西。其水澄澈若鉴。相传尝有龙游于此a(上二潭俱居仁里。) 鳌池在县北聚贤里。周围二十余里,大涝不溢,亢旱不涸。池东有祠,朔望群鱼浮列而向仰之。 汤坑在县北聚贤里。其泉如汤。可澡浴。上有亭。

 

      汀州府

 

 长汀县

  卧龙山在府治后。为郡之主山,偃卧如龙。登山椒,尽见井邑,它山皆拱揖俯伏其下。一名无境山。宋郡倅郭祥正诗:“卧龙胜事堪图画,迥压闽南七八州。” 鸡笼山在府城北成上里。以形似名。旧传宋时王中正成道之所。郭祥正诗:“神仙之府名鸡笼,千寻翠玉擎寒空。秀色凌风入城郭,半街晓日金濛濛。” 南山屹然如屏,青葱可爱,府治前山也。其下坦夷,有文殊、同庆二寺。宋郡守y轩诗:“呀然碧玉洞,屹立分双户。天生护佳景,常恐尘土污。”(上二山在左厢。) 圆珠山在右厢。形圆如珠。宋郡守张宪诗:“万迭层冈揖卧龙,一峰圆顶翠凌空。”一名龙珠山。俗呼宝珠峰。 玉女山在古贵里。旧传王氏女修真之所。月明籁寂。隐l有音乐声,下有通仙桥。 赤坑障山在□□里19。 灵蛇山在□□里20。山旧多蛇,下有佛庐及蛇山庙。(已上五山,俱府城南。) 东山在府城内正东,卧龙山之首也。上有鄞江台,傍有五显庙,今废。 拜相山俯挹卧龙e,如人之拜。 莲花山在左厢。 笔山按《大明一统志》作“笔架山”,在归阳里。(上二山皆以形似名。已上四山俱府城东。) 展旗山在□里。以形似名。 濑溪障山在□□里。(上二山俱府城西。) 马鞍山在左厢。以0似名。 翠峰山在府城东北归阳里。壁立千仞,绀碧可爱。其上烟云出没,惟天色晴霁,卓午方见其顶。一本作“翠峰,在府城东南”,误。 七宝山在□□里。下有上宝场21,今废。(上三山俱府城东南。) 二老峰在府城东五里。双石峭立如人形,故名。 西峰在卧龙山之右。上有西峰、法林、罗汉三刹。 双峰山在府城东南□□里22。峰峦双耸,高入云汉。 横冈岭在府城内卧龙山之左。 白叶岭在左厢。上有白鹤庵。 枣木岭在□□里23。 分水岭在成上里。 簑荷岭在□里24。地产簑荷,故名。 桑溪岭在□□□里25(上五岭俱府城南。) 东庄岭在□□里26。下有平田千顷。 枸木岭在□□里27。 大息岭在归阳里。(上三岭俱府城东。) 白头岭常有白云冒其上,故名。 新路岭峭险壁立,沙砾崎岖,行者病焉。岭下即隶江西,此天以限闽中也。宋嘉定间,郡守邹非熊尝设隘于此,以备赣寇,名罗坑隘。(上二岭在古贵里。) 佛岭在左厢,今名通济岩。石壁间有佛庵,宋长史邓S建。后人复创长史亭于庵侧。 湘岭流在□□里28。 流源大岭在□□里29。 归岭在□□里30。路通连城县。(已上六岭俱府城东南。) 宣岩在青岩里。宋崇观间,宣明隐居于此。洪刍诗:“一纶涵碧磻溪钓,千穗垂黄谷口耕。” 石燕岩在古贵里。相传尝有飞燕数十,遇骤雨集石上,皆化为石。 云谷岩在南山之址。 朝斗岩在南山崦。缘石扪萝而上,俯瞰城市尽目睫间。下有祐圣祠。(上四岩俱府城南。) 通济岩在左厢。上有庵,祀伏虎禅师,祈祷n应。 霹雳岩在拜相山之隈。宋元祐间,白昼迅雷一声,岩窦划开,中有丹灶,后建祐圣道院于岩间。(上二岩俱府城东。) 狮子岩在府城东南青岩里。双石为门。相传定光佛初振锡于此。 苍玉洞在东禅寺前道旁。两石对峙如门,内有烟屿、仙掌、鹤巢 抱云等石,清气逼人。宋蒋之奇诗:“苍玉门径阔,白云庭院深。”谢洵诗:“溪瘦玉声小,山横翠色深。”仙隐洞在云骧阁下。石径缘溪,嵚崟深窈。洞外两石阁,一小石,天然成门,内颇宽广。宋郡守赵宗模开辟,以发天秘,创溪堂及数亭。继守林岊复创洞天书院及白鸥亭,今俱废。(上二洞在府城东左厢。) 飞来石在府城内云骧阁之西。相传一夕随雷雨而至。 石壁在府城南□□里31。 乌鼻石在府城东惠民桥上流。 白面石在府城西□□里32。 鄞江在府城东,即东溪水。自翠峰发源会鄞坑水,至张家陂,与正溪合。蒋之奇诗:“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 寅湖距府城二里许,周围百步,以其居郡寅位,故名。湖中一小山,虽水溢不没。宋长汀宰钱厚,濒湖创亭,今废。 子地湖在□□里33,居郡子位,故名。其地入东禅寺,今垦为田。 青草湖在归阳里。深不盈尺,广不逾丈,其中草色长青。蒋之奇诗:“地无一勺水,安得有湖名?世事果如此,风波平地生。”(上三湖俱府城东。) 辛湖在府城西一里许,周围七十步,居郡辛位,故名。 正溪在府城东南,又名大溪。发源宁化县界,出石含,历谢地、新桥s湘洪峡,迤逦至东庄潭,分为二派:一派自有年桥入,一派自济川桥入,至高滩角,复合为一,南流以达于海,即汀水也。详见《郡名志》。 东溪即鄞江水。 梓步溪源出大息岭,左至南田。 小湘溪源出南原,至湘洪庙前。(上三溪俱府城东。) 西溪n府城西。源出大原,过杉岭至南拔桥下,官引一派东至为城濠,至崇善坊兴云桥;一派又东至于西田,过富文坊,抵州湖庙前。 南溪在府城南。源流不一。经普济桥至南口。 北溪在府城北。源出横坑,过攀桂桥。(已上五溪俱流入正溪。) 曲潭在□□g34。 大潭在□□里35(上三溪俱府城南。) 龙潭在左厢云骧阁下。东岸有龙祠,遇旱则祷雨于此。 白步潭在□□里36。 东庄潭在东庄岭下,今水徙于都教场之后37(上三潭俱府城东。) 麻潭在府城东南右厢。郡之众流皆会于此。山势蟠亘,过此,折为九曲。 磜角在古贵里。高岩怒湍。溉田甚广。 磜头在归阳里。峭壁数十仞,瀑声如雷。(上二磜俱府城东。) 五百滩自汀抵潮,溪滩五百。 放生池因云骧阁下龙潭为之。 金乳泉在府宅堂东卧龙书院之右。旧为枯池,相传宋郡守赵遂良用定光佛偈投池中,得清泉,郡人因偈中语取今名。 汤泉一在府城南清泰里,周围数十丈,能熟物。宋绍兴间,郡砌石池,覆以两室,异向,则以别男女。旁结庵名“无垢”。县尉李格为记。一鸥城南安仁保,由石窦涌出,溉田甚多。 法林袈裟泉在府城西法林寺。旧传有老僧讲《法华经》,夜窗牖忽明,见一龙蟠石上,遂以袈裟覆之。翌旦,石裂一泓如袈裟状,清泉坌溢。 玉泉在府城东南□□里38。清泚而甘,流为瀑布。旧有佛庵,前后植茶,其品与建溪相伯仲。 邓长史井邓曾凿39至丈余,遇盘石,闻其下有泉声,以铁杵撞穿之,泉涌出,四时不竭。 南亭井在富文坊。阔丈许,引手可掬。(上二井俱府城南。) 鄞江井在府城东左厢金花坊。深仅三尺,春秋潦而不溢,夏冬泉出不涸,溉田甚多。其水称之,重于它水。 弼星井在府堂西。 巨门井在府治东北塔院前。旧传白鹤仙迁城之初,谓如斗形,故按斗象开七井,以七星名之。 禄星井在府治后园西北。 廉星井 武曲井 文曲井(上三井在府治东南。) 魁星井在府治仪门外西南。

 

 宁化县

   翠华山在城里。山色苍翠,为邑人游览之>。 宝山旧传山有五色石,璀璨如宝,故名。其石性刚,或磨以为珠,不堪用。 凤凰山崇冈峻陇,蜿蜒起伏,其形如凤。(上二山在龙上下里。) 陶峰山峰峦峻耸,四面壁立。旧传有陶姓者结茅其上,因名。 梳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得里。已上五山俱县北。) 南山在兴善里。其山中起一峰如笔架,为一邑之望。流水一带,环绕其下。 五灵山在县市。即五家山。上有普惠王祠。祠前昔尝产灵芝五茎,闻于朝,敕改今名。(上二山俱县南。) 龙须山在县东招得里。草t岩石如龙须然。 罗平山在县东北泉上里。旧传罗平者隐居于此,故名。 牛头山在县西北兴善里。以形似名。 鹫峰在县南新村里也。 登高山在城里40。重九日,邑人多载酒囊茱登高于此。 苦竹岭以所产名。其岭甚高,四时常有云气。 神王岭上有神王庙,乡人旱潦疾疫必祷于此。 南桥岭岭势高拱如桥,故名。(上三岭在永丰里。已上四岭俱县北。) 狮子岭岭有石,形如狮子,故名。 罗汉岭(已上二岭在县南新村里。) 金船岭在县东永丰里。旧传山有金船,其光夜现,乡人求之a得。 狐栖岭在县治西龙上下里,其状如屏。相传有白狐栖于此,故名。 城门嶂41在县东北泉上里。山势卓立如屏嶂。元季寇敌,邑人多避兵于此。 瑞花岩在县北□□里42,旁有僧舍。又名下岩。 龙池岩在县南□□里43。旧传尝有龙蟠于此。蒋之奇诗:“苍龙蜕骨去已久,山根一穴如天开。寄言俗客不可入,往往白昼生风雷。” 西岩在县东北□□里44。石笋屹立如门。其中空洞,可坐千人。有数石室:曰宝陀石,中置观音像,曰乳穴,必烈炬然后可入,中有泉,乡人祷雨辄应;曰丹室,一小穴,匍匐乃入,其中宽明,有丹灶之属。其一方丈,初入颇暗,坐久忽明;其一如堂奥,寒气逼人,不容久立。旁有龙井,深不可测。东岩在西岩之侧。其中亦有数石室。初入隐隐若有人形,谛视则无有,谓之仙影洞。旁有石莲数朵,大如车轮。左有石龛,藏经其中。又有石如壶,高可二丈,泉槌龊口,皆成钟乳。最高处有石鹤,若奋飞之状。 灵隐洞在县北五十里。旧号洞源岩。宋治平间,有僧祖庆者结庵于此,遂芟辟其地。洞前重冈迭,小涧横绝,烟云缥缈,群石奇诡,状类不一,野花殊草,香气蓊葧荔。又有一石,拔地而起。上有洼樽,乳泉滴沥,满而不溢,病者饮之或椋祷雨亦应。 黄连洞在县东五里。地多产黄连。县旧以此得而名之。 乌路峡在县南新村里。两岸壁立,水势萦回,深不可测。 狮子石在登荣乡田门。以形似得名。 危石在□□里45。突然一峰,四壁斗绝。宋绍兴间,有僧祖月者结庵其上,名曰翠峰。(上二石俱县北。) 狂波石在县东赤冈潭中。旧传有二龙蟠石上,水涨则波涛汹涌,故名。 蛟湖在龙上下里。深不可测。昔有僧结庵其上,尝见白龙卧湖面。乡人遇旱,以败铁投于内,辄作暴雨怒涛,涌出其铁而后已。宋嘉泰间,郡守赵映祷雨有应,遂建龙神庙于湖侧- 柘湖在泉上里,去蛟湖不远。其水四时不涸,溉田甚多。 羊鸦湖在柘湖之侧。旧传鸦噪于木,羊跪于地,忽成此湖,故名。(三湖俱县北。) 大溪在县南。溪之源凡六派。其正西自赣之石城县堑岭来会;西南自长汀狐栖岭来会;西北自石城县长坊来会/此三派,县之上流也。其东北自台田岭与邵武建宁县分水至县来会;正北自苦竹岭至马家渡来会;正东自热水窑头至侧潭来会,又至县东渡里许,与上流三派合而为一。然后东至清流县,又东会剑津,抵福州,而入于海。 龙门潭在在城里。其深莫测。自龙门桥出会大溪。 神头潭在兴善/神头岭下。水清澈极深。 斑竹潭在七里潭侧。多斑竹,故名。(上三潭俱县南。) 龙潭在县东□里46。旧有龙神庙,今废。 赤冈潭在□□里47(上二潭俱县东。) 院子坑潭在县西在0里。遇久雨,水溢,接大溪。 龙潭磜在县北泉下里。旧传有鼋浮水面,溪水即涨。岁旱,乡人取其水祷雨多应。 雷鸣磜在兴善里。声如雷轰。 潭飞磜在县南乡。重冈复岭,环布森列,登陟极难。磜居其中,坦然宽平,山环水合,有田有地,草茂林深,易于藏聚。宋绍定间,有寇作乱0此,后讨平之,因置南平寨。(上二磜俱县南。) 七孤龙在县南乌路峡下。清流激湍,逶迤七曲,舟师惮之。 蓝布地在县北□□里48。旧名水丰池,产藕最佳。 放生池在县南。 万斛泉在县北石洞中,坌涌而出,流为小涧,下溉田数千顷。 洁溪泉在县南□□里49。清泚甘冽,一名滴龙泉。 甘泉在鹫峰院。 光严井在县治后、光严寺前。其水清冽甘美,市人争先汲之不竭。 太平井在太平巷口。水极清澈。 周家井其水清冽,虽大旱汲之不竭。(上二井俱县治东。) 古井在县西五里。清澈甘冽,病者饮之或愈。

 

 上杭县

  金山50邑之主山也。峦嶂,苍翠如画。宋康定间尝产金,因名。山之上有三池,名曰胆水。其上下二池有泉涌出,中一池则蓄上池之流。相传宋时县治密迩其池,水赤味苦,饮则伤人,惟浸生铁,可炼成铜。后县治既迁,则其水遂变,不异常水,而浸铁亦不复可成铜矣。山之侧有百丈磜,高可百丈,一溜如线,自石罅出,旧名黄金坑。山之阳有南宝山,望之如笔插空。旧传有童子牧牛其上,得白璧一双,因名。《大明一统志》云:“据金山之阳,故名。”近山有岩,名曰宝兴。 灵蛇山峭拔凌空。旧传山有巨蟒出没,人过其处必祷之,故名。(上二山在平安里。)

   七峰山在城里,为邑之后镇。七峰岌并,翠丽可爱。堪舆家谓上应北斗故又名七星山。(已上四山俱县北。) =山51为邑之前镇,以形似名。旧志云:“未县之先,林木森蔚,有术者过之,谓其民曰:‘袍山苍苍,朱紫盈坊。未几,迁县于此。” 横琴山横亘县前之溪南,平广延袤如横琴然,亦名横琴冈。冈之后有井,凡有疾者,多取其水洗之,云有验也。以其上有观音庵,因名观音井。(上二山在县南,在城里。) 冷洋山在在城里。高出群山,俯见县治。旧有道人结庵其上。

   乱石隔山在古田里。其上乱石巉岩,故名。(上二山俱县东。) =旗山在在城里,为邑之右镇。数峰联属,迤逦若展旗然。 石狮山在来苏里。山石巉岩,状若狮子。 铁嶂山在胜运里。石壁峭拔,势若平嶂52。山之西产铁矿。(上三山俱县西。) 覆箩山在县西北在城里。高耸特立,山顶端圆,若覆箩然。 高唐山旧传有姓高、唐者二人,年皆九十余,一日登此山,遂不复归,因名。 羊厨山高可百丈,盘亘百余里,据汀、潮二州之界。危峰怪石,千态万状。其巅常有群羊栖止,人迹罕到。(上二山在县西南来苏里。) 插笏峰在县南□里53。其峰有四,葱蒨秀丽,故名。又名美女峰。 双髻峰在县东□□里。为邑之左镇。双峰并耸,若双髻然。 三层岭在县南□□里54。岭三级始至其脊。成化元年,邑民李时英夹道植松五百余株,行者便之。 罗括岭旧传有罗括者结庐于此,因名。 双溪岭有二小溪环绕其下,与长汀县隔界。(上二岭在平安里。) 炉背岭在□□里55。乡人尝建炉于其前,故名。 石冷羊岭在在城里。岭多石,密迩冷羊山,故名。成化十二年,邑民丁质植松数百株,以荫行者。 香岭在白砂里。旧有檀香木数本,因名。新t谓上产木乳膏,居人采而爇之,故名。(已上五岭俱县东。) 大磜岭在□□里56。路通武平。 石牌岭下有巨石,方正如牌,故名。 灯笼岭上有石若灯笼状。 蜈蚣岭岭路蜿蜒若蜈蚣然。正统间,乡民吴广植松千株,以便行人憩息。 棉岭在棉村,故名。景泰间,邑民唐常夹道植木千余株,人赖以荫。(上五岭在县西胜运里。) 管公岩在县北平安里。深广数丈,内有石鼓,击之辄鸣。旧传有管姓者修行于此,故名。 仙女岩在县东白砂里。负冈瞰溪,中广三丈,有穴上透天光。旧传尝有t女居此。 黎公岩在□□里57。旧传尝有黎姓者修炼于此。 青峰岩在来苏里。尖耸苍翠,故名。(上三岩俱县南。) 东安岩旧传定光佛尝栖息于此。 石燕岩天顺间,乡民建庵于其上。(上二岩在县西胜运里。) 赤面石上圆下方,峭直如壁,其色赤。 石龙横亘大溪中,背有鳞文。遇旱,乡人积沙石于其背,即雨;水涨,荡去沙石乃已。 观音石在大溪中。其石有三,以形似名。前有观音潭。(上三石在县北平安里。) 乌虎石在□□里大溪中58。俨然如虎之蹲踞。 狮子石在□□里梅溪寨之西水口山巅,高数十丈,长称之,状若狮子之卧。 香炉石在白沙里九曲水口,以形似名。(上三石俱县东。) 鬼湖在县北平安里。广丈有奇,深不可测,旁无寸草,人莫敢狎。相传下通大溪,乃蛟龙e宅。 天井湖在县南新运里59。阔五十余丈。旧传深浅莫测,一日水忽涸,而复涌出于十五里之外。今春盈秋涸为常。 大溪在县南。发源于长汀县界,众溪汇合,入县境,与旧州语口水会,至县治南山下西流,又南经潭口,抵广东潮州入于海。 九曲溪在县东白沙里。源出新坊口,萦纡九折至语口。 黄潭溪源出龙岩县石门,至汉漈硿。 安乡溪源出东安岩山涧中。(上二溪在胜运里。) 濑溪萦纡至展旗山下。(已上三溪俱县西。) 南宝溪源出南宝山下。纳矾水,会金山下溪,至钟寮场>与南桥小涧竹林坊水合而东流。 矾溪赤水出钟寮场之东,与南宝溪合。 新田溪在钟寮场西。与南宝溪合流,过灵蛇山,会语口溪,南流至旧州。 金山下溪流数里,渗入沙石中,号干坑,数百步外复涌出长流。 水浦溪源出武平县界。经岩头铺至水布滩。(上五溪俱县e。) 苦竹溪在县东北。源出白沙里山涧中,合众流至水西渡。(已上十溪俱流入于大溪。) 草鞋潭在□□里60。延袤数里。舟人云,行竟此潭,可成草鞋一双,盖状其长也。 黄土潭在平安里。潭旁土皆黄色。(上二潭俱县北。) 相公潭在县南三里。 滩头潭在县东一里。 石壁潭在县西石壁寨之下。 县溪诸滩高车滩。旁置高车,转水溉田。 马尾滩。滩水散流若马尾然。(上二滩在县在城里。) 逃船滩。滩势甚险,舟至此,必避溪旁"齐力备器,然后敢过。 掺篷滩。 上徐滩。 下徐滩。 大笼钩滩。屈曲若笼钩然。(此七滩尤险。上五滩在县西胜运里。) 大孤滩。在县南来苏里,众石槎牙,船不可下,行者至此,必易舟而去。 回龙滩。有石如龙渡江。 白石滩。 禾滩。滩侧有a平坦,农者往来,常顿禾其上。 目忌滩。水极湍急,舟人畏视之。 镬风滩。滩有二水,一直一横,浪滚如镬。(上五滩在县北平安里。) 御天池在县南塔院前。蓄水备旱,宏深不竭。 放生池在县西驷马桥下。 佛岭泉在县东□□里61。水自石孔中出,清澈可鉴。往来行人饮之,未尝少减。 瀑布泉自山巅直泻而下,如飞链然。 里田汤泉其热可熟生物。旁亦有冽泉,盥濯者恒取以相济。 小拔汤泉其泉性温可澡浴。(上三泉在县西胜运里。) 碧泉井在县南三十步。 观音井在县治西l。 吴公井宋庆元间,有龙见于水中。 射圃井在射圃前。 东门井在昭场门62内。(上五井俱县治东。) 灵源井大旱不涸,霪雨不溢。 普济井 甘泉井在进士坊北港内。其水重于它水。 石固井在石固庙前。(上四井俱县治西。) 应星前在县治东北。 所前井在县治西北千户所前。 新开井在县治西南。

 

 武平县

  交椅山在□□里63。山两脉交加,形如交椅。 鹅头山在□□里64。山上有石若鹅头然。(上二山俱县北。) 天马山在□□里65,以形似名。 梁野山《大明一统志》作梁山。在信顺团里。高五千余仞,凡十二面。绝顶有白莲池。旧传乡民采茗至一岩,内有佛像经帙钟磬幢盖,焕然如新。后再往,遂失故道。唐开元中,有福僧卓锡此山,毒蟒恶兽为之驯伏。(上二山俱县东。) 双廌山在□□里1双峰高插云汉。 灵洞山在□□里66。山有仙人上马石、蛟池、汤泉、石龟之类。大洞三十六,小洞二十八。下有灵洞院、洞元观,今俱废。又有石井凡三,旧传为葛真人炼丹井。(上二山俱县西。) 石径岭在□□里67。"峻多石,路通羊角,水接江西会昌县界。 当峰岭在□□里68。凿石为路,其长五里,下接永平寨。上有泉两泓,自石眼出,名双井泉。 黄公岭在□□里69。与长汀县分界。修阻二十余里。上有圣公泉。旧传定光佛过此,偶渴,因而卓锡,泉迸石中,仅R勺许,虽千人饮而不竭。(上三岭俱县北。) 伏牛岭在□□里70。岭有石,高广百丈,状如卧牛。 狮子岭在县南□□里71。上有石若狮子状。 桥背岭在县东北五里。路接太平桥。 南安岩在县南□□里72。其形如狮子。旧为龙鼋窟宅,俗呼龙穿洞。后定光佛卓锡于此。中有二岩:南岩窈窕虚旷,石室天成;东岩差隘,而石龛尤缜密。又有石鼓、石虎、石龙、石龟、石猫,俱以形似名。宋郭祥正诗:“汀梅之间山万里,南安岩窦何玲珑!青瑶屹立敞四壁,巧匠缩手难为工。”前有十二峰,森然并峙,若拱揖然。宋孙章诗:“苍峰十二碧岩隈,岂是飞从海上来。灵境莫将巫峡比,但令云雨下阳台。” 象洞在县南□□里73,接潮州界。其初林木深阻,后渐次芟辟为聚落。萦纡环抱之地,凡九十有九,号九十九洞。宋时尝置寨于此。旧传象出于其间,故名。 绿水湖在南安岩前。相传定光佛创院时,水色深绿,可以彩画,妆饰院宇所用大绿,皆取于此。及其化去,则水色遂变,不异常水矣。 化龙溪一名南安溪,在县治前百步许。源出清平乡,南流合归顺乡小溪,入广东程乡县界。 千秋溪在县东。源出梁野山。 武溪 濠坑溪在丘留东里。〕鼋西安远县界,西南流。(上二溪俱县西。) 渔溪在县北丰顺平里。源出当峰岭,下会禾丰溪,合径口水南流。 黄沙溪在县东南。溪多沙少石,故名。 禾丰溪在县东北。源出当峰岭下,南流入渔溪。(已上六溪俱流入化龙溪。) 大顺岭小溪在县东信顺团里。流自露溪保北入长汀县界七里河。 顺明溪在县西顺明里大岭下。西流出江西会昌县界,入大溪。 露溪在县东北一里。一溪七湾,俗呼露溪七渡。 九潭在县东北。众水所聚。今淤塞已平。 龙溪潭在县西□□里74。旧传龙穴其h,祷雨辄应。 云磜溪在县东□□里75。色如白练,又名白水磜。 县溪诸滩剪刀交滩。在县西归郡里。 白鹭滩。在县南丰顺平里。七里滩。在县北大湘亭里。 大顶滩。 弩牙滩。 钩丁峰滩。 小笼钩滩。(上四滩俱在县北归郡里。) 放生池在县治西门外。 热水泉在县南□□里。 龙泉井在县南禅果院殿后。相传定光佛所凿。其水澄滢甘冽,后有以污浊触之者,一夕,龙斗于井,飞腾而去,自是色味俱变。宋庆元间,龙复见,水复其旧。

 

 清流县

  屏山在坊郭里。屹然特立于县治之后,苍翠如屏。 象形山以形似名。 莲花山中有莲池。(上二山在-得里。已上三山俱县北。) 龙山在县南坊郭里。自长汀平原山一脉蜿蜒而来八十里许,至是顿伏,低昂盘旋回顾,乃县之左山也。堪舆家有“左龙右虎”之说,因名。山腰一峰高耸,陟其巅,则邑之风景,俱在目睫,名南极山。上有二小庵。龙山之左有铜锣山,其顶平圆-锣状。又有塔山,盖龙山之支山也。山巅旧有塔,今废。下有万寿寺。 东华山高大而长,林中郁茂。上有二庵,一据绝顶尤胜。 笔山层峦迭嶂,盘亘数里。中耸一峰如笔。(上二山在坊郭里。) 莲叶山 斗笠山上二山以形似名,在仓盈里。(已上四山俱县东。) 方山在大溪之西。山形方正,故名。 西灵山县之右山也。旧有西灵庵。(上二山在县西坊郭里。) 贵人山 梦溪山 铁石山多石,坚黑如铁。或云旧产铁。(上三山在梦溪里。) 丰山在罗村里。山极峭绝。其顶如磨,常有云气覆之,秋霁方露全体,人迹罕到。宋有道士刘姓者,尝与其徒五、六人,裹粮攀跻,凡六日乃至其巅,坦夷可坐数十人。上有田地,又有棋局、丹灶、础石散于地,如故居废址,疑为神仙窟宅云。(已上四山俱县东南。) 拜龙山在坊郭里。与南极山对峙,状若人拜。 渔沧隔山 枫隔山多枫木。(上二山在四保里。已上三山俱县西南。) 向阳岭一名激阳。 玉华岭上有玉华西洞,石峰矗立,翠色横空,玲珑穿透,可容百余人。中有石窗、石龛、石观音、石莲花、石狮子之类。宋乾道间,始建佛庐。玉华洞之西有三穴。旧传一道人秉炬赍粮,行一日余,出洞口,乃宁化县境,名石燕洞。玉华洞之东,又有灵龟洞。 高地岭在大山中。其地最高。(上三岭在县北永得里。) 高阳岭在县东,岭之上先得日光,故名" 高风岭在县东北坊郭里。宣德间创亭其上,匾曰“高善”。 长空岭在县东南仓盈里76。 蒋公岩在□□里77。丛石嵯峨,外险中宽,宋绍兴初,有蒋道人居此,能辟谷,后不知所终。 七峰岩七峰突然聚于一处。 清溪岩中有一水流出,清莹异常。 n龟岩旧传有僧见大龟于岩下,而心异之,因创庵以居。(上三岩在永得里。) 狮子岩在归仁里,以形似名。(已上五岩俱县北。) 马儿岩在县东梦溪里。一名马子岩。旧传有马生驹,化而为石。 灞涌岩在县东北坊郭里。 泉怪石,茂林修竹,为一方之胜。旧传定光佛游憩于此。岩前尝有金莲涌出,故又名灞涌金莲岩。 白云岩在县东南永得里。相传国初漳州有江姓者栖此岩后,惟见白云冒其上,访其人已化去矣。乡人因像而祠之。金乌石在龙潭桥东78,今没于水。 廪石在仓盈里。高大圆尖,若廪米然。(上二石俱县东。) 玉兔石在凤翔桥北。色莹白,春夏或变青红色,今坠溪中,惟见其底。 狮子石以形似名。(上二石在县西坊郭里。) 大溪在县治西。源接宁化大溪,环抱县治三折,经渔沧潭,出九龙l趋沙县而东。 芹溪源出归化县至安镇。 沙溪在归仁里。 连城县溪自连城至县东六十里罗口。(上三溪俱县东。) 清溪在县北。发源宁化县至嵩口。 梦溪在县东南山涧合流。 三港溪在县西南。源出宁化县。 半溪在县东北。源出高地岭至白石桥。(上七溪俱流入大溪。) 渔沧潭在龙津桥南。三潭相属,深不可测。西岸有巨石对峙,渔人多萃于此,故名。 长空潭 秋口潭二潭俱以滩名,皆深不可测。(上三潭俱县东。) 长空滩在县东。其中屹立一大石,水势汹涌,舟人惮之。 九龙滩在县东南。内三滩在永安县境,故又名六龙滩。详见《永安县志?山川》。 放生池在县西登真观前。 东峰泉在晏公庙下。邑人架竹引过龙津桥,利济甚多。 东庵泉在庵山之麓。泉甚清冽,宜作茗饮。(上二泉俱县东。) 汤泉在县东南,凡三:曰池溪,曰丘源,曰嵩口,其热如汤,发源处可熟鸡卵。 泗圣井在县北平山。 仓前井 真武井石岩四围,中一穴,泉味清甘可饮。一名圣堂井。今亭于其上。(上二井俱县南。) 县前井水清冽而美。尝覆以小楼,水即涸,因撤去之,泉水如故。 城隍井水味淡,以煮茗则有矾气。(上二井俱县治东。) 东岳井在县治东南。水甘而冽。

  校 注

  1 乾l《龙溪县志?山川》作“凤山”。

  2 乾隆《龙溪县志?水利》作“在城西西湖天妃院”。

  3 康熙《漳浦县志?方域》:“圆峰山在梁山之南小尖之麓。”《方舆胜览》云:“梁山秀丽而崇圆,又称圆山。按梁山崇而不圆,亦未闻以圆称者,所谓圆山疑即此矣。”与此所记不同。

  4 康熙《漳浦县志?方域》及《闽书?方域志?漳浦七都》注云:“屿曰竹屿,湖曰蜡湖。”然则蜡湖故在七都也。并存以俟考。

  5 康熙《漳浦县志?方域》作“宋令傅希龙所凿也s。

  6 应作“杜佑《通典》”。

  7 康熙《漳浦县志?方域上》引沈存中《笔谈》,以证此水不会致瘴,可互考。

  8 康熙《漳浦县志?方域》作“将浴投十钱”。

  9 康熙《漳浦县志?方域》作“在二十八都”。

  10 道光《龙岩州志?封域》:“九侯山又名九猴山。”

  11 道光《龙岩州志?封域》无三台峰,只有三尖峰,并谓在州东百里。不知是>是二。

  12 乾隆《长泰县志?舆地》作“梁冈山”。

  13 乾隆《长泰县志?舆地》作“在石铭里”。

  14 按同治《南靖县志?建置》载:元至治申割龙溪、漳浦、龙岩三县地设治,曾一度徙治于此。原名南胜,后名南靖。

  15 同治《南靖县志?山川》作“历洋头,经下里、后市”。

  16 同治《南靖县志?山川》作“历三坪寺,经圆渚桥”。

  17 "光《龙岩州志?封域》作“文笔山”。

  18 道光《龙岩州志?封域》作“在县南三十里居仁、永福之间”。

  19e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峰障山”,乾隆《长汀县志?山川》称:“赤坑障山,县南五十里。又名赤峰障山。”

  20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在县南百八十里”。

  21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县东南二百里”。惟前者作“下有上宝场”,后者则作“下有七宝场”。

  22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在府城东南三十里”。

  23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在县南二十里”。

  24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县南百里”。

  25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县南百五十里”。

  26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县东五里”。

  27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县东二十里”。

  28e乾隆《长汀县志?山川》作“县南三十里”。

  29 乾隆《长汀县志?山川》作“县东南四十里”。

  30 乾隆《h汀县志?山川》作“县东南五十里”。

  31 乾隆《长汀县志?山川》作“县南二十里”。

  32 乾隆《长汀县志?山川》作“县西五十里”。

  33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县东十三里”,《长汀县志?山川》及《方舆纪要》作“名子湖,县东十三里”。

  34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县南十五里”。

  35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县南六十四里”。

  36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县东十里”。

  37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今水仍复故道”。

  38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城东八十里”。

  39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郡人正已开凿”。

  40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登高岭,在县北门内”。

  41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城门障山”,谓卓立如屏障。

  42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灵隐山东北十里”。

  43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南四十里”。

  44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北五十里”。

  45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北六十里”。

  46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一里”。

  47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北七里”。

  48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蓝布池”,应改“地”字为“池”字。又“在县北二十里”。

  49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北四里”。与此不同。

  50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紫金山”,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亦作“金山”。

  51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民国《上杭县志?山川》均作“挂袍山”。

  52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势若屏障”,宜据改。

  53 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在县南十里”。

  54 乾隆《长汀县志?山川》及民国《上杭县志?山川》均作“在县南十五里”。

  55 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在县东箩峤山下”。

  56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西十里”,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在县西十五里”。

  57 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在县西二里”。

  58 乾隆《汀州府志?山=》志“在县东十五里大溪中”,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在县东北七里”。

  59 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胜运湖,一在县南胜运里,一在北门外,有二湖,亦名天井”。“新”字宜改为“胜”字。

  60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民国《上杭县志?山川》均作“在县北长汀界”。

  61 民i《上杭县志?山川》作“在县东十五里”。

  62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昭阳门”。

  63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北十里”。

  64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北十五里”。

  65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东二十五里”。

  66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西十里”。

  67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北八里”。

  68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北三十里”。

  69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北一百五十里”。

  70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南五十里”。

  71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l作“石狮岭,在县西十里”。

  72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南八十五里”。

  73 康熙《武平县志?山=》作“在县南一百里”。

  74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西六十里”。

  75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东二十里”。

  76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坊郭里”。与此不同。

  77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l作“在县东坊郭里”。

  78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龙津桥畔”。

卷之九 地理 山川 汀州府

      汀州府

 

 连城县

  后龙山在县北在城里。山之脉自清流县半山东南逶迤而来,至县境,为旗石峰,为西宝山,为三军山,至是屹然峙于县治之后,实县之主山也。 金鸡山旧传尝有人至山中,见一庵有金鸡飞鸣,因-宿庵中,及觉,遂失庵所在。 银屏山磅礴屹立,每冬睛雪霁,若银屏然。 笔架山三峰联属状若笔架。(上三山在南顺里。) 云山峰峦峻耸,势凌霄汉,时有云气出其上。 高贵人山挺拔端重,秀出群山之表。(上二山在河源里。) 白云山在表席里。棱层奇崛。高入青苍。时有白云覆其顶,故名。(已上六山俱县南。) 西宝山在县西南顺里。相传尝夜有白光发林麓间,或者以为金银气,故名。 莲峰山旧名东田石。峭壁攒峰,盘礴数十里,绝顶坦夷,石泉流衍,宋彭孙尝居之。外有石梯、石巷,仅容一人。官置三寨其上,遇寇警则移民以避于此。又有定光道场,号“白云洞天”。元马周卿取山间奇胜,命题凡十三,以隶书刻石,曰“苍玉峡”,曰“云栈”,曰“天梯”,曰“豸冠”,曰“桃源”,曰“清如许”,曰“芙蓉波”,曰“金字泉”,曰“白云⒋Γ曰“天光咫尺”,曰“苍谷”,曰“灵虚”,曰“小崆峒”。 金柜山山形方正如柜。 天马山怪石昂藏起伏,若天马争奔。旧传遇风雨夜则嘶,嘶则乡里不靖。元末雷击其首。 狮子山怪石嵌呀蹲踞,状若狮子,故名。 三仙山旧传尝有三人聚会山中,优游谈笑,一日皆乘鹤而去,⒚。 上峡山两山夹立,中有一路达北安铺。(上六山俱县东北安里。) 文笔峰在县南表席里。尖耸如笔。 分水峰与长汀县接界。岭之水西入长汀,东南入连城,故名。 彭地岭相传宋开国侯彭孙尝驻兵于此。(上二岭在县北北安里。) 垂珠岭在河源里。相传宋文天祥起兵勤王,经此岭回首垂涕,邑人因表之曰垂珠。 远水岭在表席里。路接上杭县界,行人遵此岭以避重滩之险,故名。(上二岭俱县南。) 塔背岭在县东在城里东塔寺之左。 虎忙岭在县南南顺里,陡峻而长,谓虎过之亦苍忙也。岭半有庵。 灵峰岩 南峰岩中有佛庵。(上二岩俱县南。) 石门岩两石相峙,壁立万仞,中有宿云庵、总宜亭、悠然阁。 鹫峰岩势如腾云,旁有瀑布泉及石仓。(上二岩俱县东。) 滴水岩在县g北□□里。有水一线出石窦,直泻岩下。相传定光佛尝驻锡于此。 七星冈在县南南顺里,冈凡七,环列如星文布。 龙子冈在县南南顺里。因后龙山脉过此,故名。 迎春石窠在莲峰山上,邑民遇立春日,皆诣迎祷。 龙爪石在县南表席里两山之下,形如龙爪。 香炉石在莲峰山玄真堂g。圆仰如香炉状。 文溪在县治前。旧名清溪,源出长汀磜1,经新林寺,回环屈曲,到县凡九折,东入清流县界。 莒溪在河源里。源出龙岩县山中,下接汤家渡,入长汀县界。 新泉溪在表席里。源出上罗地,下抵汤泉溪,合流入上杭县界。(上三溪俱-南。) 石门潭在县北北安里乌石岭下,夹溪两石对峙,潭居其中,深不可测。 杨花潭在文溪之下,夹岸多杨树,故名。其下有莲花潭,相传渔人没水,见潭底有石如莲花。其下又有龙潭,旧传有龙居之,岁久湮塞。 杨梅滩在县北北安里。滩之源出长汀县界,合虎忙岭:清泰里,从流而下,滩流险隘,上多植杨梅,故名。 莲塘在县西一里。泉水所潴,旧为放生池,今多产莲,故名。 沙水池在县南南顺里,冬涸夏溢,姚坊之田赖其灌溉。 瑞泉在县治前东畔。 汤泉在县南表席里。 三龙井在县南□□里。有云腾井上即雨。旧传有三龙居其中,岁旱祷:辄应。 福仙井在县西福仙观侧。 古佛井在县西南。

 

 归化县

  龙西山在柳杨里。其山奇峭,高约千余丈,中有圣水岩,泉出石中,深尺许,不盈不涸,虽百十人饮之不竭,俗传人或涴其水即雷鸣。 娥眉山2在县治前。群山联属中,一峰正对县门,若娥眉然。(上二山县北)。 楼台鼓角g数峰连属,有高耸似楼台者,有圆而似鼓者,有长而似角者,实邑之主山也。 印诰山山形高而平正,故名。(上二山俱县北。按今县治北向,而此二山实县治后山也。) 象山以形似名,即南山也。 屏风山方正而高,若屏风然。 龟山一在晏坊,一在石'村。其形如龟,下有甘潭,深可三丈,水极甘冽。(以上六山在归上里。) 莲花山在中和里。峰峦皆石。若莲花瓣然。(已上四山俱县东。) 小三台山在县学之前。三峰联属如台星,故名。 响石山其山皆石,以语则响应i(上二山在县西归上里。) 飞凤山在县东北归上里。望之若凤之下平原。 五马山有五峰周遭联属,其中土地平衍,居民殷富,俗谓之“五马归槽”。 云台山高入云霄,故名。(上二山在归上里。) 旗山在归下里。高约;百丈,其形如旗。(已上三山俱县东南。) 银瓶浪盏山在县西南归上里。四峰联属,中一峰圆尖如瓶,余三峰圆小如盏,故名。 笔架峰在县东□里3。三峰联峙,形如笔架。 仁寿峰其山最高,云起即雨,人以为候。 五雷峰峰之旁有石i雷,因名。(上二峰俱县西。) 大黄岭在县南归上里。其土黄色得名。 铁岭在县东□□里4。路通延平、将乐县。 滴水岩在县北□□里5。有水滴下,亢旱不竭。西有洞,阔可数丈。其石扣之韸韸然,下有水流地中,约i十里,俗传仙人堂滚水即其所出也。 圣隐岩在中和里。悬崖峭壁,樛木联阴。相传尝有异人栖息于此,后隐去,故名。(按此见《将乐志》。盖旧属将乐县,今分属本县。) 狮子岩在晏坊。状如狮子。一石室约阔数丈,里人建庵为游赏之所。 凤凰岩在i湖市。内有一石形如凤凰。(上三岩俱县东。) 黄杨岩在县东南□□里6。去岩二里许有侍郎岩,旧名翠云岩,其旁又有观音洞,并界归化、永安二县间。(详见《永安县志?山川》。) 腾l嶂在县东归下里。高数百丈,周回百余里。其顶常有云气。 玉岩洞在县西□□里7。岩石光莹如玉,洞内虚明。相传尝有金鸡夜唱。 狮子洞在县西北□□里8。怪石蹲踞,状如怒猊。中有数石室,虚明深邃,一柱屹立,文如雕镂。洞外草木葱茏,风景殊e。 紫云台在县东□□里9。高约千丈,周回二十里,其顶平夷,有田塘、水碓,居民三百余家。气候多寒,虽盛夏无暑气。每日色岚光相掩映,紫气氤氲,故名。 碁盘石在□□里10。平正而大。 八卦石在桂山下11。涧中一巨石状如龟%,又有八小石龟绕之。故名。 门槛石在珩溪12。有石沿渚夹峙一里许,水从中流,如门槛状。 金盘石在□□里13。形圆色黄,状若金盘石。(上四石俱县东。) 印石在县西北罗汉寺溪口,以形似名。相传创寺时每月朔s其石自能浮动。 儒冠石在县东南归上里太平桥外。状若儒冠,俗呼秀才石。 明溪在县东象山下,自腰带水而来,流绕福林庵侧,经龙湖涧,接珩溪。又有瀚溪,在县东兴善里,源出龙湖涧,流接雷霆溪。又有布溪。在县东归下里,源接吉溪。(已上诸水俱流接沙溪。自o溪始大,可通小舟,奔汇于岩前而去。) 腰带水在县学前。源出五通凹,流至黄溪头始大,环抱学前,形如腰带。 珩溪在石珩村。 雷霆溪在兴善漈头。沿渚十里,乱石礸砊,声激如雷。 沙溪在归下里。 石硖涧在县西南二里许。源出山下石硖间,流至惠利桥与腰带w合。 龙坑潭在县东兴善里山间。深不可测,有龙居然祷雨辄应。 百丈漈在县东□□里14。源出山巅,喷如雷花。 白水漈在县西□□里15山巅。流下如瓶之斟,高约五丈。 滚水在县东仙人堂小溪自水底石隙喷出,高一二尺,如散珠然。 水帘在县东p和里张源漈石崖间。一派流下,状如垂帘,高约十三、四丈。 鉴池一在布政分司堂后,一在漳南道堂后。成化八年参政赵昌、佥事周谟凿。 泮池在儒学棂星门前。成化八年建学时所凿,形如半壁。 砚沼在儒学门东。成化八年,教谕陈冠、训导张恂节缩廪饩,买地凿之,以便诸生。 p莲塘在县西觉林寺,广可五丈。 甘泉在县西五里叶舍坑山。石窍中溢出,四时不竭,味冽而甘。 汤泉在县东南中和里。源出漈头,热可熟物。) 东泉井在东泉阁下。 西泉井在儒学后。(上二井水泉皆佳,虽旱不竭。) 仙人井在县东t平桥外。

 

 永定县

  卧龙山在溪南里。自茫荡山一脉蜿蜒而来,实县治主山也。 铜鼓山高数十仞,周回数里,山有岩窦、井泉,石壁上有倒书“千年”二字。旧传尝有铜鼓坠山中。谚云:“铜鼓声闻则岁大稔。”山下左右各有湖,皆广袤数丈;其一或涸,一虽大旱不涸。 笔架山以形似名。高出群山,为邑之望。 虎冈山两山相合,林木鲷瑁旧传烟雨晦冥,辄有虎咆哮其上,又名虎光山16。山凹中有坑如巨舰,名金船塘。每急雨,山之土四流,略不淤塞。(上三山俱在于太平里。) 黎袍山蓊郁苍翠,远望如画。 茫荡山17盘据上杭、永定二县间。山势崭e,人迹罕至。(二山在胜运里。已上六山俱县北。) 挂榜山邑之前山也。横方如屏,正对学宫,故名。 龙门山峰峦连属,与贵人峰并峙,为邑之左镇。(上二山在县南溪南里。) 印匣山在县西溪南里,为邑之右镇。平夷l正,若印匣然。 莲花山在县东北太平里。峰峦丛峙,状如莲花。 满山红山在县西南溪南里。森耸雄丽,与潮州接界。 三峰自梌山嶂发脉,萦纡起伏,至于卧龙山。 双髻峰两峰并耸,状如双髻。(上二峰在溪南里。) 凉伞峰在胜运里。岗峦崒嵂,亭:若盖。故名。(上二峰俱县北。) 水珠峰两山相向,奇秀特出。上有瀑布泉,又名“双飞蝴蝶”。 雪竹峰陡峻插天,为邑之胜。(上二峰在县南溪南里。) 贵人峰在龙门山之左。峭峻端重如人形。 新村岭在梌山嶂下。t袤十余里,路通胜运里田。 缘岭在县东丰田里,接漳州界。岭脊有圆墩,故名,盖误以“圆”为“缘”也。 分水岭在县西北溪南里。石径险隘,一水分流南北,入胜运溪南二里,一名猪槽凹。 三层岭在县东南金丰里。层岗三折,最号险隘,今设巡司18于上,以察是非。 龙显岩在黄田山麓。昂然一石如龙,奋足掀爪,鳞甲具备。岩壁间有笋突出如牛首,今结小庵于其下。 狮子岩形势庞厚,状如狮子。 石钟岩中有石乳。(上三岩在县北太平里。) 吴坑岩在县南丰田里。空洞深窈,中有石如龙蟠。 梌山嶂在县北胜=里。山势峻特,绵亘百里,林木笼葱,四时不改。上有石如马。谣云:“石马鸣则兵。”成化十四年,草寇窃发,太监卢胜合军士毁其首而碎之。 松柏嶂界饶平、永定二县间19。迭巍峨,林木蓊郁,昔人多避寇于此。 桃坑嶂山高林茂,乡民尝建炉冶于此。(上二嶂在县南溪南里。) 杨梅在金丰里。高峻磅礴,盘亘数十里,多产杨梅,故名。 牙梳在胜运里。以形似名。界上杭、永定二县间,水分南北。(上二俱县南。) 伯公坳在县南溪南里。路通潮州。 寒水坳在县西胜运里。路通上l县,石径岩险。行者以为病。成化十七年,知县王环凿石开道,人颇便之。 横龙石 头巾石上二石俱以形似名。(在县北太平里。) 莲花石在大溪中。郡石丛生,状如莲花,溪湍怒激,舟行稍失势,辄有覆溺之患。上有石壁,隐然有文,如女妇逐一鹅。a名“渔矶石壁”。 蓝盘石雄据水涯。 九磴石巨石层迭为阶级者九,故名。 蜡石色如蜡,居民因以蜡石名乡。(上四石在县南溪南里。) 马迹石在胜运里小涧中,广二尺余,厚四之一,面背皆有马迹。每大水,巨石皆浮离故处,惟此石不动。 鳌石在n田中。杭陂水绕其下。(上二石俱县西。) 晏湖在儒学县。周围约百丈余,陂水来注,潴而为湖,春夏泄以溉稻,秋冬闭以畜鱼。 涵水湖在县西。今名龙安寨。湖澄湛萦环,中起一阜,旁有温泉迸出。 大洲溪在县南溪南里。源出龙岩火地20,经高陂,由丰田过县治西趋,折而南流至广东潮州入于大海。 文溪在县北太平里。源出孔夫,至深度合武溪。 武溪在县东丰田里。源出寒袍,经缘岭下,由龙潭深度合文溪。 金砂溪在县北金砂村。源出分水岭南,分流经金谷寺,出古溪桥。(以上三溪皆流入大1溪。) 丰稔溪在县北胜运里。源出龙岩县界,经上杭黄潭过丰稔寺前,会跳鱼溪水,合流至汉际崆,入于大溪。 跳鱼溪在县南胜运里。源出梌山嶂,经丰朗至丰稔寺前。 信丰潭在丰稔寺西。其深莫测。 齐头潭旁有民居,因以潭名村。(上二潭在县南g运里。) 龙潭在大洲溪。旧传有龙居焉。 鸬鹚潭在县西。常有鸬鹚群聚捕鱼,故名。 县溪诸滩磨石滩。在县北太平里江沿隔。水势澎湃,舟人至此加谨。 箭滩。水急如箭。 罗滩。湍流奔急,居民因以滩名村。(上二滩在县南溪南里。) 憔滩。在县西。水势奔激,舟人过此有惧色。 箭滩汤泉在溪南里。源出小涧不涸。 下洋汤泉在金丰里。自石壁流出,四时不竭。(上二泉皆可盥浴。) 里田汤泉在胜运里。其汤最热,可熟物,旁亦有冽泉,盥濯者恒取以相济。(上三泉俱县南。) 大洲汤泉在县东隔溪。泉出池中,可盥浴。 双井在县南溪南里吴坑。其水澄澈不涸。

 

     延平府

 

 南平县

  龙山一名龙骑山。城壁环其巅,山之半,道南祠在焉。 西山旧南剑州治之西,郡学据其绝顶。(上二山在府城北隅。) 九峰山在剑津里。九峰岧相接,为郡境诸峰之冠。 展旗山在□□里21,以状名。宋黄裳诗:“峥嵘南揖展旗山,旗鼓相临缥缈间。”(上二山俱府城南。) 衍仙山在府城东衍仙下里,旧名含源山。晋衍客结庐炼丹其上,传以为仙去,因名。山有支峰,岩中一石峙立如佛,名石佛山。衍,一作演。 虎头山在县治之右,形如虎踞。旧县学在其下。 莲花山在天竺里。重峰迭嶂,如莲花然。 溪源凤山在剑津里。山上一泉井有龙居焉,岁旱祷雨辄应。 天柱山在大源里。屹立凌空如柱。 筼筜山在安福里。旧多竹。 宝云山山势秀拔,时出云气。 文笔山一峰耸,如卓笔然。(上二山在资福里。) 天马山在太平里。刘禹锡诗:“山如天马奔。”(已上八山俱府城西。) 百丈漈山在府城东北新兴里,高峻临水。 云顶山高与云齐。 宝龟山平田突出,一石如龟形。(上二山在府城西北梅西里。) 九龙山在长安北里。九峰蜿蜒如龙。又有石如狮子状,号狮子岩。左有石,壁立峭耸,号禅岩。下有书院,祀宋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先生,废址就存。 金山在余庆里山侧,有石洞名金钟。相传昔有仙居之。 龙湖山四山环峙,中为平原,旁有龙湖寺。 虎掌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保福里。) 群山在晋安里。群峰竞出,故名。(以上五山俱府城东南。) 南山在罗源里。宋罗从彦t其下。 金凤山在太源内里。高出群山,其形如凤。 金宝山山形高耸秀丽。 米头山相传岩畔有石窍出米,山下道庵赖以给日食。后有吴释子者,大其窍,米遂绝。(上二山在开平里。以上四山俱府城西南。) 文笔峰在府城南罗源里。高出群山,摩切霄n。 小鹫峰在衍仙下里。屴崱如鹫鸟状。宋元祐间,漕使曹子方过此,爱其奇秀,有诗云:“面前山好无人识,定是飞来小鹫峰”。 莲花峰在崇福里。层峦迭嶂。状若莲花。(上二峰俱府城东。) 紫芝岭在北隅。岭道逶迤,民居稠杂,通郡学之西山。下s忧水井22,水清冽,汲之者甚众,不竭,至炎月愈甘美,故名。 石鼓岭在梅南里。其山高耸绝,方圆数丈,中心尺余,以石扣之,其声如鼓,故名。(上二岭俱府城北。) 湖头岭在府城东衍山下里。昔张觷设伏败张彻于此。23 梧桐岭在府城西资福里。多产梧桐。 黄源岭 白沙岭上产白沙。 清风岭高出群山。(上三岭在府城东南金沙里。) 美岩在云盖里。唐刘圣者于此坐化,遗庵尚存。 麂坑岩在寿山里。相传山多魔,故名。(上二岩俱府城西。) 容照岩 百花岩剑溪之东,石壁峭立,方春,百花鲜丽,故名。下有碧云洞。(上二岩在崇福里。) 中岩在衍仙下里。高出众山,有瀑布自岩中飞下。 云顶岩在汾常里。常有云气冒其上,故名。(上四岩俱府城东。) 西岩其石崔嵬。相传唐宝历初,有蔡、柳二禅师创庵,山神示现,二师拔松倒植于地,而松倒生,山神乃归向。 天井岩山石中一窍通明,故名。(上二岩在大源外里。) 圣泉岩在天竺里。当道旁有岩泉清而甘,岁旱不涸,夏日行人竞饮之。相n有圣僧道此,凿以济渴。 碧岩在长沙上里。相传曾出异石。 青岩在梅东里。四时青色隐隐,故名。(已上五岩俱府城西。) 白土岩在府城东北新兴里。山产白土,人取以制粉。 郭岩在府城西北寿岩里。相传梅福炼丹于此。又云,上有仙翁庵,仙翁郭a,故名。 举岩在长安北里。 虎掌岩在余庆西里。状如虎掌,故名。 紫岩岩石皆紫色。 文笔石岩尖峰如笔。(上二岩在晋安里。以上四岩俱府城东南。) 闻猿洞在城南玄妙观之右。昔有方士袁深尝炼丹其中,二白猿住来而狎,风晨月夕,时闻清啸, 名。□深诗:“闻猿何似不闻猿,闻得终妨一夜眠。息个心猿如了得,洞门深锁月明天。” 莲花洞在府城北梅南里。岩石赤纹,状如莲花。 隐鳞洞在崇福里。左依百花岩,右旁藏春峡,直抵双剑化龙之浒。宋隐士吴仪尝渔钓其中。 石觜洞在衍仙下里。(上二洞在府城g。) 花心洞在剑津里。上有九曲,似花心焉。 金源仙洞在梅东里。元至正中,有方士隐其姓名,修真于此,赐号“显迹道场”。(上二洞俱府城西。) 平寇颂石李先锋系降寇坐此。郡人刻颂。 花纹石有五采纹。 虾蟆石临水如虾蟆状'居迩此石者,夏月无蚊,今铁冶是也。 笏石 幞头石上二石皆以状似名之。(以上五石俱在府城南剑津里。) 金星石其色黄莹如金,故名。 凤味石相传昔有孝子,母思凤肉成疾,遇仙指曰:“此石味同凤肉。”击块煮而食之,疾愈。(l二石在任州里。) 仙书石在崇福里萧坑之前。或指以为仙书。(以上三石俱府城东。) 卤水石 玳瑁石如玳瑁状。(上二石城在府城东长砂上里。) 盘陀石在府城东南杜溪里。一石坦夷,方广丈余,四山>峙,清泉涌出其旁,嘉禾阴森,景绝幽雅,宋李侗、朱熹二先生尝游息其上。 马鞍石在府城西南。状如马鞍。 归云峡在府城北衍仙下里。雨后常有云气。 峡在府城南长安北里。两岸青山回合,溪流转折而去。 藏>峡在府城东崇福里剑溪之东。两山崇拥,繁花杂卉生其间。 筼峡在府城西天竺里。山多产竹。 大洲在寿山里安济铺前。其地多民居。 雝洲在长沙上里,水中平地,民多居焉。(上二洲俱府城南。) 濛洲在汾常里。仙洲有山介二水之间。(上二洲俱府城东。) 黄龙洲一名黄龙沙。在府城东南张司空祠前。每春水后,土人视洲之沙多寡,占岁丰歉。宋黄裳诗云:“看取黄龙沙斗起,满城歌吹入丰年。” 金沙 白沙(上二沙在金砂里。) 小沙在崇福里。(以上三沙俱府城南。) 鳖湖在府城南罗源里。 龙湖在府城东保福里 三溪在府城南。西溪,源出长汀县,经将乐县,东流至顺昌县,西与邵武溪合,又东流经王台驿前,至沙溪口,与沙县溪合,四十里至剑潭,东溪源出浦城、崇安、松溪三县,凡五派合流,会于建宁城s,南流一百二十里,至剑潭,遂合流而下。俗呼为丁字水者,曰南溪,又九十里与尤溪水合,直抵福州而入于海。 大芹石桥溪长沙里二小溪,发源尤溪县界丹岭下,约三十里至此。 太平里溪溪源自沙县界黄泥隔,约三十余里至筼筜。 开平里溪发源自大原里,流五十余里至汉口,又十s里抵大溪。(上三溪俱府城西。) 罗源里溪发源自咸溪,流经本里,至寿山里。 云盖里溪发源自尤溪林平,聚流成小涧,又二十里经罗源里,至寿山里,合罗源溪。 大源里溪发源自本里,经大地,历岩头蔡坑口,至伏溪口,约二十里,至大芹石桥下。T杜溪发源自坑柄岭下,十里会流入崇仁里,又四十里至水东口。(上四溪俱府城南。) 遵教里溪在府城东南。发源自建安界小溪,流经本里小演溪,约五十余里,至黄源。(以上八溪皆流入三溪。) 常坑在府城东演仙下里o坑即涧也。 小常村坑 小湆村坑 大湆村坑 凿滩坑 小凿坑 大凿坑 峰溪村坑(上七坑俱发源演仙下里山谷间。) 马坑在府城西。发源自小浴岭后兴化院前,及林坑、胡坑源合流至坑口化龙桥下。 西门坑发源小浴岭下,至旧县尉司前石桥下。 花l洞口坑源出溪源,经大浴岭下,约十余里,至罗源镇口镇安桥。(上二坑在府城西剑津里。) 水磨坑源出剑津里尤坑,约七里至坑口。 田坑在府城南。源出广教寺之东西坑,至中岩合流,经水云村至府城西四鹤桥下。 林塘坑在府城南寿山里。(已上一十四坑水俱注入三溪。) 万丈潭在府城南剑津里灵源庵之前。其深莫测,潭上有亭,以潭名名之。 九里潭在府城东南金砂里。上下皆急滩,惟潭九里澄碧,其平如掌。 百丈漈在府城北新兴里。 罗源漈在府城南罗源里。 东溪诸滩曰汾,曰竹林后,曰高桐,曰凿,曰黯淡。此下直至剑津,接西溪。其中黯淡一滩,古称最险。宋天圣中,郡守刘兹开其港道。元丰中,朝命其地僧院主之,岁度僧一人导湮塞。绍兴间,郡守上官愔、督漕晁谦之、范同、通判吴逵、知县吴叔虎谋以义财,募闲民,凿其险为港,阔三丈,又为二乾港,阔减三之一吖俑匆郧三十万付院僧收以佐用。于是东溪之险悉平。 西溪诸滩曰石柱,曰扛猪,曰张八嫂,曰三门,曰小黄口,曰大黄口,曰张岩,曰虎口,曰樟槎口,曰苏坑口,曰星窟,曰大湍,曰小湍,曰城门,曰将军,曰黄墩头,曰慈油,此下直至剑津接东溪。 南溪诸滩曰剑鞘,曰嵩口,曰呱耍曰小伤,曰五港,曰天柱,曰鸠道、曰同场,曰龙窟。其中大伤、天柱、龙窟诸滩,古亦称最险。宋绍兴间,郡守上官愔等既开黯淡滩,愔复议大开诸滩。有僧祖日者,能相滩势,因命董其役。漕司助钱百万凿此滩。愔复请于朝,愿益助费。事下漕司如章,又益钱一百五十万,而南溪呦障て健!〗=蛟诟城南。建宁、邵武二水合流之所。晋雷焕子所佩剑,跃入水化为龙,即其处也。唐欧阳詹诗:“想像精灵欲见难,通津一去水漫漫,空余昔日凌霜色,长与澄潭生昼闲24。” 放生池一在府城东迎思亭之前,旧为宋南剑州放生池;一在溪南玄妙观下,旧为宋剑浦县放生池,即剑潭25上下水深处。禁渔捕。 绿净池在府治东。地名天河,古放生池也。 莲花山在田坑南山之阳。 叶家池在府城梅山麓。 茯苓泉在府城北中岩畔。旧有古松,根下结茯苓,泉出其侧。故名。 槃涧泉在剑津里。源出山巅,盘回石涧,泓深清洁,其味甘美,土人饮焉。 育德泉在延平书院横翠楼之右。其泉寒冽,宋罗从彦、李侗、朱熹三先生讲道于此,饮此泉,取蒙象卦之语名之。(上二泉俱府城南。) 金泉在西府城二里许;潭中有沙,人淘之,往往得金。 佛智泉在开平寺方丈之后,极清冽,遇旱不竭。 谯楼门内井味甘而美,遇旱不涸。 七星井水味甘美,夏月不竭。 双井在府仪门前左右。成化初,知府郑时凿,泉味甘冽,四时不竭。(上四井俱府治南。) 学粮仓街井g府治东。俗呼夏郎仓井,水带铁气。 南山下井在衣香巷。其泉自下涌上,漫溢平地,色清洁而味甘美,酿酒尤佳。 河泊所前井(上二井俱府城西。)

 

 将乐县

  西台山一名钟楼山,邑之主山也。巍然高峙,其上坦夷如台,因名。山之麓有真济洞。 封山其山高大,群峰环拱,为一邑之镇山。南有王隆万寿宫,昔杨道真君炼丹于此。山麓有小洞名真君洞。宋杨时有记。(上二山在龙池都。) 龟山实封山之支峰。其状如龟。宋杨时世居山之下,因以s号。今有书院在焉。 百丈山在崇善都,与江西南丰分界。悬崖绝壁,高出群山,苍藤古木,高翠拂云,昔越王尝于此建置台榭。 五台山在永吉都。峰峦环拱,林木森然。(以上五山俱县北。) 翠帘山苍翠高耸,如垂帘状。上有天湖山,三面峰环,中夷a旷,有龙窟承天潴水,曰天湖,山因以名。 大阶山一名“蹬”26。屴崱高若升天,相传赤松子采药处。有玉华洞,洞有二石门相去一二里许,中分二路,会于后门。初窥之黑暗,秉炬而入,中有雷公、溪源、杨梅、果子、藏禾、黄泥六洞,又有灵泉、龙井、石泉合为涧而出,怪石奇伟万状。内产药石,品类颇多,若石英、寒水、禹余粮、井泉砂、钟乳、石燕、龙骨、狗牙,此其最名者八。其邃处有一小窍,上通天光。洞之外苍藤古木,鸟韵蝉声,清人心目,游者忘归。洞之阴曰宝华洞,其中仅容周旋。一石穴,泉寒而冽,不涸不盈。其阳曰南华洞,石室平,景物尤胜。昔人称为三华。 灵泉。遇旱祷之辄应。 龙井。泉极寒冽。 石泉。其泉微温。(已上俱在玉华洞中。)马鞍山两峰突兀,状若马鞍。(上三山在玉华都。) 石壁山苍崖壁立,周回三、四里,险阻难登。 E泉山《建安记》云:“山南枕溪,有细泉出沙,淘之得金。” 五马山五峰森列如驰马状。 东宝山在南胜都。其山高耸,甲于诸山,朝暮尝有光焰,如宝气烨烨,因名。 天柱山在三溪都。其山孤特撑云,望之若天柱然。(以上八山俱县南。) 九仙山重e叠陇如龙翔凤翥。相传尝有九异人炼丹其上。 石帆山耸峰如帆,故名。《坤元录》云“将乐石似张帆”,即此也。(上三山在忠孝都。) 孔子山层峦矗起溪滨,山半有石窍,深邃玲珑,遇水涨则巍然孤立,如石垒然。旧传山有兽人形,名曰27。扶味切,又谓切。 仙桥山山势横截如飞桥然。(上二山在富谷都。) 云衢山在高滩都。势高木茂,时生云气。(以上五山俱县东。) 含云山朝暮间常有云气氤氲。其山下有寺,宋杨时尝筑室读书于此。 凤山两峰i峙,状若飞凤。(上二山俱县治西。) 三石山在县西南。山上有三石,色红白如人形,俗呼为三郎石。 太阳峰在万安上都,高插霄汉。日初出,此峰先得其光,故名。 山门峰在永吉都。高耸云霄。下有两石,对峙如门,其中小径可通往来。(上二峰俱县北。) 羊角峰在隆安都。两峰并秀,如羊角然。 丫峰两峰对峙如角状。 塔峰其峰岧出云汉之表,绝类浮屠,故名。(上二峰在中和都。) 君子峰在南胜都。宋政和间,邑人汤岩居筑室隐居于下。其人文行修洁,时称君子,因以名山。(上四峰俱县南。) 笏峰在县东高滩都。卓立如笏。 太灵峰在县东北上衢都。峰峦峭拔,树木阴翳,人迹罕到,岩穴嵌宝。相传有灵物藏其间,故名。 马岭在龙渡都。t绝难跻,如怒马奔跃,故名。 张源岭在张源都。岭路盘曲十余里。(上二岭俱县北。) 亭岭在玉华都。其岭崔嵬,难于行步。岭半旧有亭,以为行人休憩之所,因名。 三崎岭在胡管都。其岭陡峻三崎,顶有山泉一脉,清澈可爱。 湛岭在蛟湖都,又名m湖岭。岭道仅一里许,极险峻,上有古木数株,俯视大溪。蛟湖在其下。 铁场岭在兴善都铁场铺,一名铁岭。岭道险峻。可五六里。(上四岭俱县南。) 星窟岭在龙池都。路出山巅,下有落星穴,故名。 五岐岭在积善都。岭道峻绝难跻,其岐有五,故a。(上二岭俱县东。) 藤岭在县西二里。其岭高峻,起伏萦回。岭侧多藤蔓,故名。 油云岩在县北龙渡都。岩石礧砢,瀑泉流其间。每天欲雨,则云气油然而生,故名。 瑞云岩在桃源都。一名补陀岩。下有石室,中立观音像。 永兴岩在兴善都。岩石R然,藤萝垂绿可玩。 春岩在水南都,又名春谷。林谷阴翳,花卉繁植,四时如春,故名。 金溪岩在石壁山之巅。旁有惠应禅师庵,右有亭翼然,俯瞰溪流为邑人游乐之所。(上四岩俱县南。) 甘露岩在高滩都。相传尝有甘露降其巅,故名。 龙津岩在a池都。岩石森耸,下临龙潭。(上二岩俱县东。) 白云岩左有石室,杨道真君尝炼丹于此,丹灶尚存,祷雨多应。旁有马仙祠。 圣水岩岩穴中有泉一脉,病疫者饮之辄愈。 仙井岩在-岸都。孤峭崔嵬。岩畔有泉一泓如井,深不可测,故名。 普照岩在隆兴都。巉岩耸立,一览之际,景物无穷。 圣者岩其岩最绝处有灵泉,祷雨辄应。 花岩多产佳茗。(上二泉在隆荫都。已上六岩俱县西。) 虎头岩在玉华都。一名龙池头岩。峰峦秀绝n旁一石形类虎,有石门自山下通山顶,其中明爽可居。下有佛刹,重楼复阁,为一邑胜处。 东岩在龙安都。岩窦出泉,或谓神龙窟宅,岁旱祷雨多应。(上二岩俱县东南。) 石门洞在龙池都。相传嵩真人炼丹于此。 石燕洞在崇善都。崖壁陡绝,洞方广i丈余,中有数石如燕。 油云洞在龙渡都。洞门划然,泉清石洁。相传宋淳熙间有萧公者遇异人于此,遂得道,至今有庵存焉。(上三洞俱县北。) 金华洞在永康都。山高数十丈,洞口风出甚急,内多蝙蝠。宋有僧普盈结庵居之。遇旱祷雨多应。 铁华洞)大里都。不甚深广,其中云气吞吐,泉声清亮,亦一佳境也。 龙居洞在君子峰之巅。岩谷幽邃,石泉清泚,常有云气蒙洞外,或疑有龙居之,故名。(上三洞俱县南。) 灵源洞在县东t孝都。山峦秀绝,由石径而上一里许,苍崖陡壁,泉响如雷。一石室广可六、七丈,旁一窦,俯伛而入,其中深邃微明,多小石奇润,好事者采归,植菖蒲以供清玩。下有泉水,遇旱祷雨辄应。 星穴在县南蛟窟之右。旧传村民一夕闻震声如雷,起视之,见一星大如屋,黎明地陷为圆穴。t蛟窟在县溪南。相传昔一小儿见溪旁一巨螺,拾归,穴地潴水畜之,未竟日,其地横溃,水势汹汹。民惧以经卷铁器投之,方息。今周回宽亩许,水清澈不涸。 三公石三石峭立,俨如人形。 金鸡石相传昔人凿石,一金鸡飞出,石穴尚存。(上二石在县北龙都。) 麻子石在县南翠帘山下,其石散碎,色斑斓如麻子然。 龙津岩石光润可为砚。 石剑石鋩刺类剑,故名。 雷公石与石剑相望。相传石罅中有泉清莹,土人祷雨,汲之即有雷声,故名。(上三石在龙池都。) 圣石相传尝有僧祷雨于石,顷之雨澍,故名。 石门隔石光润可为碑为砚。(上二石在忠孝都。) 七贤石在高滩都。里人余氏世居其旁,相继登科者七人,因名。(已上六石俱县东。) 石狮石在县西北大里都铁场山。屹立如狮之蹲。 竹洲在县南竹洲都,当n之中。林竹深茂,故名,亦因以名都。 饭箩洲在县东龙池都。每值诏岁,溪中或涌出小洲,形如饭箩,则邑士有预荐者。 浮洲在县西蛟湖都渡溪中。其洲高峙广袤,民居十数家,上有佛庐。相传昔人尝立寨避兵于此,俗呼水砦。 蛟洋湖在县北阳源都。孤峰绝顶,水光澄澈。相传尝有n蛟于此化为龙。 西湖在县南桃源都。一名野水,自桃源漈而下,至此汇而为潭,深碧如镜。 大溪在县南水南都。发源南自清流,北自建宁、泰宁,合流至县金溪,萦纡经县前折而东,至顺昌,会邵武溪,至府城入三溪。 安福口溪在积善都。源出泰宁县界,经万安寨前。 龙池溪在龙n都。源出泰宁县张源岭下。 小莫溪在高滩都。源出沙县界。 小常溪在富谷都。源出常源村涧。(上四溪俱县东。) 水口溪在永康都。源出沙县黄源岭下,经南胜都,与龙安都石牌场溪合流,至此抵大溪。 莫溪28在睡龙都。 竹洲溪(上二溪发源俱自泰宁县分水而来) 常溪源出宁化县。(上二溪在竹洲都。) 将溪在义丰都。源出石牌场。 桃源小溪在桃源都。源出桃源口。(已上六溪俱县南。) 望江小溪在子教都。源o本都山谷,会诸涧之流。 獬村小溪在桃源都。(上二溪俱县西。已上十二溪皆流入大溪。) 海溪29按《大明一统志》,在县西北八十里,询诸邑人皆不之识,姑志以俟知之30。 黄坑口涧源出顺昌县盖竹村。 石帆小涧g出灵源洞。(上二涧在高滩都,俱注大溪。) 白石潭在县南蛟湖都,下连黄竹滩。洲多白石,故名。 龙潭在县东龙池都。二水夹流,汇而为谭,灵物潜焉;每风雨晦冥,则波涛汹涌可愕。 金溪潭在县西南石壁山下。湛碧静深,崖畔有亭。 白水漈在池t都。一水自高崖而下,可百余丈,望之如白虹。 桃源漈在桃源都。飞瀑悬崖。(上二漈俱县南。) 重滩在阳源都。乱石岏,湍势迅驶如注。 摇溅滩在义丰都。滩势曲折,巨浪惊涛,舟过则摇曳然。 黄竹滩在桃源都;乱石龈腭,水势奋涌约一里许。(上三滩俱县南。) 三涧滩在积善都,滩中聚沙成洲,春涨一分为三,萦纡而下,约一里许,复合为一。 白渡滩怪石屹立,水势奔泻,如建瓴然。 常滩中有沙洲,二水分流,浅水急31仅一里许,较之他滩是为常焉32(上二滩在富谷都。) 濑口滩在高滩都。石濑险驶,其声潺潺。(已上四滩俱县东。) 硿头滩俗呼谢家硿,又名林滩口。左列乱石,右峙沙洲33,当中一石岿然。 延涧滩遇暴雨辄涛浪掀轰,晴明则可厉而涉。(上二滩在县西睡龙都。) 将溪滩在县西北竹湖都。怪石屹立其中,水势迅急,舟师患之。 仙池一名仙塘。在县南大里都陇竹山之上,大旱不竭。 龙池在县东龙池都。唐大历中廖藏真人祖廖太岁尝以二水交流,渊深莫测,指有龙居其中,名之曰龙池。N因以名都。 灵泉在封山之巅。相传昔人祷雨于此,有泉涌出,汲而洒之,辄雨,故名。今有石穴无泉。 金泉在石壁山下。其山如金星,泉出其下。 汤泉在池湖都灵山寺东崖之巅。其泉混混而出,气温如汤。 仙泉在大里都仙塘之侧,其泉时盈时涸。(上三泉俱县南。) 蟹眼泉在高滩都。岩上有两石窍如蟹眼状,泉出其中。 藤岭泉在藤岭之下,泉味甘美,长流不竭。 古井在儒学前。(上二井众汲不竭。) 龙井一在玉华洞内,一在宝华洞后岩石上,一在县南兴善都一石穴,大如盘。三井泉味甘美,遇旱不竭。 含云井在县西含云寺之前。

 

 尤溪县

  伏狮山自两髻山南陇逶迤起伏行三十里为贵人峰,峰回突耸而起,状如伏狮,为县之镇山。 双髻山双峰峭拔万仞,如双剑倚于天外,又名双峰山。有堂祀观音。山之巅生异草二种:一如妇人束鬓篦,俗名观音篦,一如蜡烛灌油,可燃以照夜,俗呼观音烛。 小双髻山状如丫髻。 碧鸡山以似名。(上三山在七都。) 董山在二十都34。上有石室广丈余,相传为董真人炼丹之所。(已上五山俱县北。) 眠象山 在青印溪之南。 席帽山在二十都。(上二山俱以形似名。) 仙灵山唐末有王道人者,结庐炼丹其上,后不知所终,人皆以为仙,以此山为仙灵窟宅。山有十奇:曰双鉴池,曰灵泉井,曰飞星坛35,曰卓笔峰,曰宿云洞,曰鹰嘴岩,曰白云庵,曰棋盘石,曰狮子石,曰仙乐台。俱在峰顶。 蟠龙山状如龙蟠。(上二山俱在二十三都。) 灵旗山在二十五都。望之如旗帜然。 龙门山在二十六都。高耸千余丈。其巅有石穴,源极清澈,岁旱不涸,相传有龙居焉。(以上六山俱县南。) 应仙山在十都。其山极秀丽,好游者临绝顶,群峰一览在目a旧名鸡心山。山半有亭曰应仙,因改今名。 参拜山在湖头溪之东。山势起伏若趋拜然。(上二山俱县东。) 屏帷山在县治西。自贵人峰旁出,环抱县之西市,如屏帷然。 鸡笼山在五都,以形似名。 仙山在六都。其山峻绝,势凌双峰山之巅。一石穴吞e云气,深不可测。相传有牧竖掷石其中,声隐隐若雷,即有异禽飞出。牧竖病死。乡人戒勿亵,因以仙名之。 灵龟山在二十九都。山形如龟。 银瓶山在三十一都。其状如瓶。旧于此闸办银课。“瓶”或作“屏”字,误。(上四山俱县西。) 登高山在县g北二百步许。屹起群山之间,邑人士多于此登眺。 石井山在县东南十八都。下有龙潭。 鸬鹚山 在二十四都。其山三面壁立千仞,鸬鹚滩环其下,一径盘旋至山巅,如羊肠然。寇乱,乡人多携家避此。 金楼山在二十七都。翠耸云间,状如楼阁。 九仙山在二十八都。峰峦秀拔,人迹g到。上有金鲫池、石棋局、黑白二石马、炼丹灶。时有仙人往来,仿佛闻鼓乐音。昔乡人林五六樵山中,见二人奕,徙倚观之,二白鹤啄杨梅,坠一颗于地,奕者指令拾之,因俯拾以食,遽失奕者所在。暨抵家,遂辟谷之火食,颇知人休咎。(上三山俱县西南。) 莲花峰在七都,以形似名。峰之顶有天湖,水色绀碧,莫知泉脉所自出,极深,岁旱不竭。鱼鳖充物,人不敢取,盖有神物凭借焉。宋时每现五色云间并蒂莲36,则岁大稔,乡人 以是占之,屡应。 卓笔峰在三都。高数千丈,尖耸如卓笔然。(上=峰俱县北。) 毓秀峰在县溪南。宋朱文公生于此,故名。有南溪书院。 文笔峰在县南二十五都。高数百丈,状如卓笔。 牛角峰在县西七都。以形似名。 皇华峰在县东北十一都。下有亭名仙亭,宋重和元年旱,邑人祷雨于此,忽香火楮钱坠地,有神降于巫体,自称神f马姓第五,欲托迹山下,致霖雨以苏此方。语毕,雨随沾37。 高原岭县之龙山自此而来38。 丹溪岭在十二都。又名桃木岭。界南平县,萦回可十五里,自岭趾至其巅,凡三迭,皆数百丈。回视数十里之中,川源隐隐,沟塍棋布,如身在霄汉间。(上二岭俱县北。) 分枝岭在二十三都。南临泉洲、德化,岭居二县界。上有大树,南北两枝分二县境,故名。又其上有关,俗呼大关岭。 黄坑岭在二十九都。黄筝,苦竹,涧水潺湲。 板岭在□□都39(上三岭俱县南。) 松山岭在二十五部。下有松山院。 小村岭在□都40(上二岭俱县东。) 戴公玲在三都。岭道纡回,凡三十二折。 枣岭萦回可五里,有瀑布泉泻其巅。 杉岭崕峻绝,青印溪□源发于此41。 安州岭山石岿然,临于潭上,俗呼虎头山。(上三岭在六都。) 佛仔岭岭道有石梯。旁有僧伽祠,乡人有祷颇应。 小王岭通泉、漳二府。岭道艰于跻攀,邑人朱绂别开坦道,岭遂废。(上二岭在七都。) 麒麟岭在二十八都。以形似s。 铁山岭在二十九都。山产铁矿。 急坑岭在三十一都。山峻险,涧水流甚急。 白沙岭在三十八都。岭道高峻,多白沙。 蓝岭岭之石阶皆蓝色。 新岭岭下有寺。宋淳熙中,寺僧新开此道。(上二岭在五十都。已上十二岭俱县西。) 褒溪岭 在八、1都42。萦纡约六、七里。 大帽岭在十五都。以形似名。(上二岭俱县东北。) 黄林岭在县东南□□都43。 柿岭在三十六都。山产铁矿。 马军岭在二十九都。昔人尝屯军御寇于此。(上二岭俱县西南。) 白鹤岩在县南二十三都。与石梯岭相望。 珍岩在县东□□都44。 赖岩在五都。其上怪石万数,巨者如屋,绵亘可三里,宛然一洞府也。洞口缘:梯而上,石室联属,皆有窦如户。俯而入,其中流泉可爱,石罅如窗牖者数百所。宋时尝有怪孽,为鬼,e蛇,为美妇,变态百出,为乡人患。僧智收寓岩中45,趺坐几昼夜,怪遂鬼。绍熙初,建寇叶亮犯县,乡民匿其间,保安全者千余人。 铜盘岩在六都。悬崖峻峭,竹树阴翳,鸟道萦纡,流泉溅沫如雨,岩下有潭,广可四五丈,岁旱,乡人祷雨辄应。 流溪岩在二十九都。高约百余丈,其上不毛,其崖石皆铁矿也,凿之皆可煽铁。 高峰岩在三十九都,顶有佛庵。岩窟涌泉如渊,深数丈,旧有龙潜焉,乡人遇旱,祷雨辄应。(上四岩俱县西。) 虎窟岩悬岩陡峻,前逼流水中,有一窟,可列坐数十人。岩下旧有起传庵。 彭i岩有巨石迭其巅,或云有物凭之,夜发火光,间出虚响,如鼓角声。 石门岩在□□都46(上三岩俱县东北。) 灵惠岩在县西北四十五都。岩壁峭拔,去地三丈许,有窦可入,内若厅事者二所,可环坐千人。有泉出石缝间,随饮者多寡,为之盈缩,号“圣泉”。旧名“师姑岩”,又名“佛窟岩”。山阴为沙县界。土泥极腴,每三大斗可粪田一亩,农夫经百里来市之。 连莒岩在县西南一十九都。岩石峭绝,时有猿数百为群,经此而去。 观音洞在双髻山之阳。昔有陆道人庐山间,历览奇胜,得一石室,见其泉石可人。他偕一僧,由石室旁扪萝而上,至高崖极峻处。崖隙中有小石塔,惊异之,遂谋募众力建阁。洞前。方凿石为趾,深及寻尺,得一像如世所谓观音者。众共骇愕,因以名洞。旁有泉一脉,深可尺许,未尝见其溢,然终岁汲之不竭。 龙门洞在县南二十六都。洞口广仅四尺,而其深莫测。中有龙,状石棋局、棋子。石窦滴水如雨,又名“滴水洞”。其水流入石穴,不知所之。入百步许,蝙蝠百千为群,其大如鸦,扑人面,再不可得而入矣。宋朱松诗:“拄藤危磴响,濯足细泉洁。能诗有老休,联句媲前哲。拟结汗漫游,更待搀枪灭。”47 凌霄洞在县西三都。山崖壁立,惟一窦可跻。宋绍兴三十年寇乱,乡人皆即以避难,自后僧庐其间。 天神洞在县东北八、九都褒溪之旁。 藏剑峡在县东七都。相传张真斩蛟溪上,匣剑藏峡中。 石牛石在小演村。状如卧牛,天欲雨则汗。 龙爪石在西华村。有池方广约六丈,池中一巨石,青色,高七尺许A爪痕入石者四。(上二石在县南二十四都。) 宝珠石在县西五都山涧中。相传尝产异珠,光采夜发。 三龟石三石状如龟,屹立溪中,俗谬呼为“三姑石。” 仙人石在沅潭岸侧。昔尝有人凿之,其声轰然,惧而止。(上二石在县东北八1九都。) 石鱼石在连莒溪之左。状如鱼,长丈余,大可三尺,首尾鬐鬣毕具。 石龟石在连莒溪中。天将雨,此石湿润如汗,乡人占此为雨候。(上二石在二十九都。) 青印石在宣化门外平水滩。唐异僧黄涅盘过此留偈云:“塔前青印见=家家亲笔砚,水流保安前,尤溪出状元。”先是尤溪未有登第者,自宋庆历中,林积登进士第,邑人始知学。逮宣和中,士风渐盛。南渡后,青石如印,则比屋弦诵矣。石今尚高丈余。(已上三石俱县西南。) 洗马洲在永丰门外。方广平夷,宜洗马。 应=洲在县治东水口。堪舆家以为县山行龙处,故名48。 尤溪洲在县东洲多尤姓,故名。今尤氏自言其上世本姓沈,避王审知讳故改姓尤。非也。 黄沙在县西黄沙岭。 沅湖49在县东北十都。两岸巉岩怪石,缘波泓渟,可二里。 青印溪50在县南。其源出县西九十里沙县界。东行迤逦会山坑溪、王卫溪、牛皮溪、新坑溪、渡源溪、胡鳌溪、飞溪、戴公溪、杉溪、杉岭溪、莒积溪,凡十又一溪,经县前入于湖头溪。 湖头溪即尤溪,在县东。其源出泉州德化县,至尤溪境西北,迤逦会汤泉溪、岩下溪、牙坑溪、上踝溪、上下>溪,小湖溪、黄乾溪、石堰溪、茭洋溪、莽荡洋溪、石圳溪、沈村溪、汤溪、白石溪、上芹溪、漈头溪、盖竹溪、横当溪、黑藤溪、青印溪,凡二十源51。自是转北流,是为湖头溪,至尤口涵会剑津。按《太平寰宇记》谓“尤溪之源发于双髻山下”。殊不知一源出德化县白石上斤,二源出龙岩县,源流之长几三百里。双髻山在县北二十五里,细流溅溅,深不逾尺。盖当时记者考之不审耳。 忱溪两山崇拥,石壁如削,瀑水下注,高千余仞。山□放木筏至此52,蹑石磴循山而行,其筏则释令其随水射潭底,移时自浮出,或了无寸木可寻者。 胡鳖溪溪有龙潭,深不可测,乡人创龙祠其上,岁旱,祷雨辄应。 保峰潭 鬼坑潭在八、九都。昔乡老有陈归者,见黑龙横亘水面,奔告乡人,皆见之,士人五度状其形,刻于潭侧石壁,以表灵异。后人祷雨,以铁搅潭,有赤蛇见,雨则露沛。(上二潭俱县东。) 曲尺潭在六都。石壁嵌岩,临于潭上,瀑泉泻下如飞练然。潭中多产鲔鱼而不可渔钓。以其形如曲尺,故名。 虎跳潭在宝城门外青印溪。水澄碧,深不可测,有龙潜焉。宋赐额号“丰潭”。潭之上双崖相逼,俗以虎可跳而过,故名。 苦竹潭在二十八都凿棕潭下流。有五龙潜其中,人尝见之。相传尝有人见龙,疑其非是,投以石,少顷波间电起,风雨暴作。 莒溪潭其深莫测,有龙潜焉。岁旱,祷雨辄应。 凿柄潭潭侧峭壁万仞;攀萝扪石,方可进跬步。山多猿猴,每千百为群,遇之,或以石投人。(上二潭在二十九都。) 大l潭在三十一都石堰、茭洋二水会处。山陡水深,为潜龙之窟。乡人岁旱,多祷雨于此。(以上六潭俱县西。) 沅潭在县东北八、九都。 落里潭在县东南十八都。其水深碧,有龙潜焉。宋侍郎陈旸自闽清来,致奠祷雨,雨随注。 百丈漈在县北十都。高凌e际,林木蔽亏,水极清澈,飞瀑百余丈。 悬剑漈在县南七都。水若悬剑。 杨柳漈在县西三十九都。极高,水如悬练。下有潭,其深莫测,有龙居于此。 湖头溪诸滩 曰大截。占湖头溪上流,上踝上下二池二溪,会小湖溪激而成滩,德化县于此截界,故名。 曰侧枕。有石状如侧枕,e名。 曰春墙。两旁石壁如墙,水冲其间。 曰带。延袤七里如带。下此为樟木潭。潭下流凡六滩联属,曰鱼煎,曰鸬鹚,曰樟根,曰大连兴,曰小连兴,曰大石头。下三十里为莽荡洋。洋下凡八滩:曰吴令,曰大览,曰小览,曰大昌,曰小昌,曰三夷,曰钟山,曰连乾53,由是疏为张四谾。下流又八滩:曰猿,曰白羊挨,曰太极尽,曰冲,曰沉,曰黄坑,曰牛角,曰鲙54(自此以上诸滩俱在湖头上流,下一百一十里,为滩三十,注尤口函。) 放生池在县东积善坊。旧以保安寺后广英亭前之塘为之。宋庆元中,知县詹丙以为浅陋,不称臣子祝寿之意,移就县溪。东自峡头,西至湆坑口,下至小村口,禁鱼捕。于东西门外立石,镌“放生池”三大字以识之。 西园池在县廨之西。 双鉴池在仙灵山三峰之下。 根口汤池在县西南二十九都。 长沆泉在县治南。发源毓秀山。四时滔滔不竭。熘祆涫所谓“源头活水”即此是也。 龙井在县东十七都。高峰千仞,下有二石井,琢削天成。每欲雨,必有龙缘崖上下,或盘旋波间,人多见之。岁旱辄祷雨于此。 通驷井在县治西通驷坊。味甘冽,潴水石斛仅广二尺,长一寻。朝夕汲之,虽数百人不涸也。相传尝有小金鲫出其间,汲煊涸水取之,遽失所在。宋秘书黄声居其侧,尝纪异而刻于石斛。 灵源井在县西灵源院前。深十余丈,每遇米价高,则涌溢四出,平则止四五尺,乡人以是卜米价低昂。

  校 注

 21 “磜”疑为“漈”之误。

  2 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蛾眉山”,并谓:“一中峰正对县门若蛾眉然。”

  3 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笔架山”,谓:“在县西三里。”

  4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兴善里”,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在县东北三十里”。

  5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北五里”,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在城东北六、七里”。

  6 民l《明溪县志?地理》作“在县东南八十里”。

  7 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在城西二十里之永安铺”。

  8 =国《明溪县志?地理》作“在县西北二十里”。

  9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归下里”。

  10 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在县东黄陂”。

  11 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在县东二十五里之瀚淫中”。

  12 民i《明溪县志?地理》作“门限石”,谓:“在石珩之太平桥下,如门限然。”

  13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岩前溪中”。

  14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称:“百丈漈有二:一在县南五十五里之邝坊;一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之谢地。均石壁峭立,水势湍激。”与此所载不同。

  15 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在城西十余里之新兴铺”。

  16 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又名斧光山”。

  17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茫荡洋山”。

  18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巡检司”。

  19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绵亘永定、大浦二县间”。

  20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源出龙岩大池”。

  21 嘉靖《延平府志?地=》作“在府城之南”,嘉庆《南平县志?山川》作“在资福里”。

  22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夏水井”,谓:“在郡城紫芝岭下。”嘉庆《南平县志?山川》则作“夏井”。

  23 据《宋史?张佳》,“张彻”应作“叶彻”。

  24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嘉庆《南平县志?山川》均作“昼寒”。

  25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嘉庆《南平县志?山川》均作“剑津”。

  26 “蹬”疑为“磴”之误。

  27 “”为“”之误,亦作“”或“□□”。即狒狒。

  28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漠溪t。

  29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梅溪”。

  30 “知之”当为“知者”之误。

  31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浅而急”。

  32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视为常然”。

  33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右峙沙洲”。

  34 乾隆《尤溪县志?山川》作“在九都”。

  35 嘉i《延平府志?地理》作“飞升岩”。

  36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云开并蒂莲”,“间”当为“开”之误。

  37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雨随注”。

  38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自北而来”。

  39 嘉靖《延平h志?地理》作“在长安里”。

  40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在七都”。

  41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青印溪一源发于此”。

  42 乾隆《尤溪县志?山川》作“在九都木溪桥侧,一名马蹄岭”。

  43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在县东南长安里”。

  44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在县东进溪里”。

  45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乾隆《尤溪县志?山川》均作“僧智将寓岩中”。

  46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在十五都”。

  47 据乾隆《尤溪县志?山川》所载原诗于删节处加删节号。

  48 乾隆《尤溪县志?山川》作“形家以为县山应龙,故名”。

  49 乾隆《尤溪县志?山川》作“在九都。两岩巉岩怪石,绿波泓渟”。本志作“在十都”,存疑。“缘波”宜改为“绿波”。

  50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n述与此同。乾隆《尤溪县志?山川》“逶迤会山坑溪、皇会溪、牛皮溪、郭坑溪、渡源溪、胡鳖溪、飞溪、湆头溪、松坑溪、岭后溪、小溪、七尺溪,凡十有三溪,经县前入湖头溪。”与此稍异。

  51 乾隆《尤溪县志?山川》作“凡二十一溪”,水流稍异,有仙丰溪、尤亭溪,无黑藤溪,并附议其溪源:“何乔远谓一出德化,一出龙岩。邓志仍之。刘志谓一出大田,一出本县一、二都。各就所见,彼此不一。”

  52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山氓放木筏至此”,乾隆《尤溪县志?山川》作“山民放木筏至此”。

  53 乾隆《尤溪县志?山川》无“连乾”二字。

  54 乾隆《尤溪县志?山川》作“绘”。

 

卷之十 地理 山川 延平府

 

 沙县

  凤冈山县治镇山也。 屏风山形类屏障。 鸡笼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九都。) 马笠山在十都。高出群山,苍翠可掬。 吴早山在十三都。宋给事中张致远居其下,自号吴早山人。 佐仙山在十五都。 将军山在十七都。山势高峻。宋绍定三年,山寇聚其中,招捕使陈1祷破之,故名。 何家山在十九都。(已上八山俱县北。) 罗公山与罗滩对,故名。 凤凰山山形如凤,多产梧桐。 虎丘山在凤凰山之侧,形如虎踞。(上三山在县治溪南。) 太平山界南平县太平里。 天湖山其巅有泉,遇旱不竭。(上三l在一都。) 勒马山在县东隅,山势如揽辔然。 玉山在五都。下有玉山寺。 铁钵山与玉山寺对峙,状如钵盂。(上二山在五都。) 越王山相传越王尝屯兵于此。山侧有寨,俗呼越王寨。山之下有漈峡。 武仙山山势高峻,其顶夷旷,可"千余人。山揖县治,俗呼报衙山。(上二山在八都。) 插笏山在十都。形如插笏。(已上八山俱县东。) 补陀山下有观音寺。 马鞍山状如马鞍。(上二山在二十一都。) 虎头山在二十二1。一名虎峰,状如虎蹲。下有瑞云院。 普贤山在二十四都。山形如人骑象,故名。(已上四山俱县西。) 赤珠山在县东北隅。其山土石皆赤。 淘金山在洞天岩之下。昔尝有人淘金其下,故名。又昔人尝屯军于此,故亦名屯军山。山顶巨石,可坐百余人g俯瞰井邑,俱在目睫。有泉自山顶飞下,清澈如鉴。胜国时,遍山树桃,春花盛开,游人壶觞无虚。 獬豸山昔邓将军光布云,百年后县当出忠义之士,为国触邪。后邑人为台官者相踵,摧击奸究,谓此山之应。 幼山《寰宇记》云:“孤峰上耸,约三十里,周回三百里。山中山魅形似人g生毛黑色,身长丈余,逢人而笑,乡人谓之‘山大人’。”又云:“山魈,或野人也。”《尔雅》云:“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即此。山之上有普照寺、宴坐峰、铁砧石、聚星石、忘忧石、降魔石、天威石、藏云坞,归云洞又。有风洞,广径尺余,风生洞中,清爽可爱。山之下有龙g。狒,父沸切。 笼山2与幼山并峙。自下而望,似高于幼山,及上幼山,则俯视之矣。(上二山在十都。已上四山俱县西北。) 白鹤山在四都。山形如鹤,故名。 横山在七都。山势横截尤溪县界。 大章山在八都。(上=山俱县东南。) 聚峰山在九都。峰峦高耸,众山聚其下,故名。 吕峰山在二十一都。峰之巅有吕七塘。(二山俱县西南。) 文笔峰在十都。一峰秀拔如卓笔然。 大灵峰峰顶有庵。 小灵峰(上二峰在九都。) 五谷峰在十五都。(已上四峰俱县北。) 七峰在溪滨。《寰宇记》谓之“七朵山”。皆石壁峭立水底,峻嶒而出其上,竹木蓊然如屏障间。宋李纲谪官于此,名其最东一峰曰朝阳,最西一峰曰碧云;朝阳之西一峰曰妙高,妙高之西一峰曰真隐;碧云之东一峰曰桂花,桂花之东两峰相属曰凝翠东峰、凝翠西峰。各赋诗识之。 双髻峰在九都。两峰并耸如丫髻然。(上二峰在县溪南。) 祥云峰在县东□□都3。有祥云庵。 莲花峰在县西二十三都。宋经略使郑祚居其下,因自号莲居士。莲花三峰在县东北十都。遥望三峰若莲花然。 尖峰在县西北二十都。其峰尖削,上有真济庵。 龙泉峰其山自尤溪县界分三支陇蜿蜒而来,至此崛起三峰,中有龙泉寺。 蒸饼峰以形似名。上有马仙祠。(上二峰在县东南八都。) 茶盘岭岭极高远。 蕉坑岭(上二岭在十都。) 黄岩岭在十一都。 官岭在十四都。 磨石岭在十五都。 三崎岭在十八都。岭峻而远。路通将乐岭之下坑。中石岩陡绝,下一潭水极深,相传有龙居焉。(已上六岭俱县北。) 佛子岭在县南九都。旧有泗洲亭。 蒋公岭在五都。有蒋道者庵,今废。 黄泥岭 倒油岭(上二岭在八都。) 灵应岭在十都。(已上四岭俱县东。) 栖云岭在九都。上有栖云亭。 上城头岭 碗米岭(上二岭在二十都。) 禅山岭下有禅山关。 板岭(上二岭在二十一都。已上五岭俱县西。) 栖霞岭 东衙岭(上二岭在十都。) 筼筜岭 茅岭 苦藤岭 齐岭(上四岭在十四都。已上六岭俱县东北。) 罗岩岭在七都。半岭有蛇岳神祠。 章坑岭曲折十余里。 桐冈岭古有桐冈驿并铺。(上三岭在县东南八都。) 殊胜岩在十六都。 雷震岩 隆兴岩(上二岩俱有佛庵,在十八都。) 龙须岩在县南九都。 龙湖岩下有龙湖。 铁砧岩以形似名,又名羊蹄岩。 黄岩下有玉山寺。 虎头岩耸立如虎。(上四岩在五都。) 龙龟岩旧有佛庵。 高岩上有佛庵。 龙喷石屹立大溪之中。相传昔尝有龙蟠其上,'今凫鹜无敢集者。岁旱,则于沙碛中筑坛斩鹅祭之,辄雨。(上三岩在九都。) 罗岩在七都,极险绝。(已上八岩俱县东。) 洞天岩在和仁坊。石壁峭立,依险架佛阁。宋罗荐可居其下,因自号岩阿老人。岩之上有小天池 邑人邓右文因葬母得泉一脉,甘冷可给数百人。岩之下有幞头石。又有漈,飞瀑下注数十丈。其下旧有漱玉亭。 三姑岩三石差肩而立。 豪峰岩岩石峭拔,其上可容千余人。(上二岩在二十一都。) 黄龙岩在二十六都。(已上四岩俱县西t) 陈震岩在县东北十三都。 蕉皮岩在县东南七都。下有蕉皮洞,深广可一里。清泉怪石,树木阴翳,四时如春。 涵清洞在县西琼山亭之下。俯临溪水,于中可容十余人。 梯云洞 灵龟洞(上二洞在县东南七都。) 台峡在县西二十二0。 谢峡在县东北十一都。 善峡在县西北二十都。 试剑石长约三丈。相传昔仙人尝试剑于此,故石截为两段,后凿为迎仙桥,至今桥石有肝胆痕。 虎迹石俗呼蒋公石。宋绍圣中蒋道者栖禅于此。(上二石在五都。) 虾蟆石在高山岩之下,以形似名。(已上三石俱县东。) 琼台石在县西琼台山之下。 长洲在县南太史溪。洲长约三十余丈。宋殿撰罗畸《灵卫庙碑》云:“长洲亘其左,有潜虬出水之势。” 山洲在县东门对岸,一名仙舟,一名崇安洲。溪旁三面皆阻水,唐时崇安镇在焉。 乐滩沙洲在乐滩之旁。其上多乐姓者居之。 圆洲在龙湖岸。 潩洲一名伊洲。 古县尾沙洲在旧县治下。(上五洲俱县东。) 大洲在县西和仁坊,上多民居。 荆山沙墩在县西二十三都荆村之下。积沙成墩。 沙源在县东九都旧县治之滨。按旧志云,以县有沙源,故n沙县;又云沙溪之源,县人今指旧县滨为沙源。而《大明一统志》则谓源出汀之宁化,水险巇如龙门。过县东,合建溪,下福州,盖指沙溪也。未知孰是。 黄沙在县北十五都。旧为黄氏别业,故名。今为墟市。 高沙在县东五都九曲水之旁,即高沙市。多民居,宋枢使曹辅故宅在焉。 n沙在县西二十一都大溪之滨。 下龙湖在二都延福寺之右。 上龙湖四面皆石壁,其中积水为湖,相传有龙居之。 蛟湖相传昔有蛟潜其中。(上二湖在五都。已上三湖俱县东。) 碧湖在县西南二十都。其水湛然澄碧。 太史溪在县治前七峰下,十里澄碧-宋李纲初以太史谪官居此,因名。纲尝赋诗,有“七峰倒影蘸晴碧,十里平津流向东”之句。溪发源自汀之宁化、连城及漳之龙岩,皆会于吉溪。自是合三溪为一,东流会梅溪、左板溪、郁溪、固发溪、黄沙溪、荆山溪、馆前溪、碧湖、龟溪、洋乡溪,至县治东朝阳峰下,会北乡溪,自是-合二溪为一,经县南门,会洛溪、洛阳溪、高沙溪、九曲水、玉溪、杨溪、丹溪、渔溪、下涌溪、筼筜溪,至沙溪口,与顺昌、将乐溪合流,直抵延平城下。郡人谓之西溪。 郁溪源出徭田。 固发溪源起自获村。 黄沙溪源出自汀之清流县。 洛溪源出尤溪县界,北流在小洛溪会,又会-溪尘程溪入大溪。 洛阳溪源出尤溪县浊水,西流过漕溪,出漈峡,绕洛阳溪入大溪。 玉溪源出大竹下太源。经百丈漈,南流入大溪。 杨溪源出窟溪潭,出梅花漈,入大溪。 丹溪源出洛阳里。 渔溪源出南平县太源里,流入大溪。 下涌溪源出自天湖之南,流入大溪。 筼筜溪源出-平县界,出湖光桥入太溪。 北乡溪发源将乐县界。南流会涌溪、庇口溪、幼溪、杰溪,至县治东入太史溪。 涌溪源出将乐县界。 庇口溪源出顺昌县界。自涌溪而下,与赤溪、黄沙溪会。 赤溪。源出化剑里龙兴寺山,流十里,会庇口溪。 黄沙溪。源出顺昌县界,流三十里,会庇口-。 幼溪源出幼山。 杰溪源发杰村。 柳坑 张坑 归坑(上三坑在县北。) 前坑 长坑 黄坑 高坑 罗坑(上五坑俱县东。) 北津在县北。地名官塘。 南津在县南翔凤桥头。今税课局。 东津在县东登瀛桥侧。 e津在县城西坊之侧。 湖源潭在四都小坑中。石潭深碧,土人传为龙窟。岁旱,祷雨辄应。 高山岩潭在九都。水光澄碧,一巨石屹立潭心。相传尝有龙潜其底。(上二潭俱县东。) 柳源漈在县北十一都。 灵应漈在灵应寺前。高十余丈。 玉溪漈在玉山n之右。飞流约三十丈余。漈上有石桥,中有石窟如井,名黄金井。(上二漈在县东五都。) 陈公漈在二十一都。瀑流数十丈,下有陈氏居焉。 莘口银河漈在县西二十三都。飞流百余丈,如银河下注。下有石桥,跨两山之间。 梅花漈瀑流飞注岩石数十丈f石激散沫如梅花然。漈之下石洼为潭,名窟溪潭,极深而清。相传有龙居焉,岁旱祷雨辄应。 百丈漈飞流约百余丈。(上二漈在县东北五都。) 小洛漈在县东南八都。两山崇峙,泉飞其间。 西溪上流诸滩牛角滩。 上黄石滩。 张司空滩。 荆冲滩。/斑竹尖滩。 三姑岩滩。 弦濑滩。 樵峡滩。此滩最险,遇暴雨浊涨,舟不可行。 三花滩。 牛济滩。 黄石滩。一名黄龙。一巨石横亘中流,隐于水底,轰涛掣浪,最能覆舟。 火劫滩。 歌月滩。 水磨滩。此下至县治前七峰下接太史溪。 西溪下流诸滩 穷滩。在太史溪下。 /龟滩。 湓滩。 大矶滩。一名大姨。 小矶滩。一名小姨。(上四滩两旁皆巨石,水势奋激,舟行甚艰。) 池仓滩。雷霹雳滩。 张婆滩。 排港滩。 石鹤滩。 青龙滩。 将军滩。龙港滩。鸬鹚滩。 张判官滩。 雷溅滩。俗呼螺纹滩。滩港弯环若e旋然,巨石亘于中流,舟行返折,多覆溺之患。 玉山滩。 胡师曲滩。 白苎冲滩。 弦冲滩。 玉陂滩。 牛穴滩。滩之下石壁夹峙,潭汇其中,石渔溪潭。 佛子滩。一名囝仔滩。中流一巨石,状如蟾蜍。相传每遇暴涨,有二小囝格斗石上,篙师见之,舟往往溺于回洑。后有异人经e,绘金仙象于石,其怪遂灭。上书“佛子滩”三字,行舟以见金佛为候。谚云:“水没佛肩,不敢行船;水浸佛足,舟行宜速”。 乐滩。 烘角滩。 三涉滩。 伊周滩。 水喷头滩。 刀擘石滩。 金沙滩。此下出沙溪口,接南平县界。 瑶池在县溪南,俗呼月池。水清澈,四时不竭e 龙池一在县东二十里温泉,相传尝有龙潜其中;一在县前,水九曲,名“九曲池”。 热水池在洛阳。其水夏冷冬温。 王母池在东岳行祠内。(上二池俱县东。) 放生池在县治西,宋名“祝圣池”。 石井泉在县西□□都4。 琅溪泉e八都琅口兴明堂前,砌以石栏,其泉甘美可爱。 浆溪泉在九都浆溪。 圣泉在七都。其泉有三青胆瓶:一在基口岩中,一在大基头岩穴中,一在八都泡坞山岩中。乡人岁旱祷雨,必斋戒登山,启视瓶中,有小红蛇即雨。相传昔有何姓者,为处州龙泉尹,夜梦三美妇人入县厅。及旦,县民e雨于马仙飞升处,得三瓶泉,争取之不得,讼于官。尹知为神物,悉收之。官满携归藏山岩中。泡坞一瓶,为乡人它鬻,失其所在,基口、大基头二瓶,遇旱祷之,其汹涌5盈山涧,或喷起一,二丈6,见青蛇即雨。(已上三泉俱县东南。) 澄清井 圣泽井在兴国寺侧。 甘泉井井底为石窟。 龙德井夏月泉愈冷。 善政井俗呼梅子岭井。 时清井俗呼辅头井。 节义井许懿节夫人祠前。(上七井在县治东兴义坊,旧名七星井。) 官需井在谯楼前左偏。 耿星井在县治西江家巷。

 

 顺昌县

  华阳山在仙源都。三峰并列。山半有石门,高广数丈,虽盛夏,寒气凛然。中峰顶有仙水坛,石常润,岁旱祷雨多应。一名仙水岩。 九龙山在松溪都。其山九垄,蜿蜒若游龙然。(上二山俱县北。) 五马山五山跃起,0五马然。 龙山 宋黄裳云“南望一峰若游龙者”,即此山也。余良弼尝创庵山下,为游息之所,自号“龙山居士”。今遗址尚存。(上二山在石豆都。) 贵人山在水南都。堪舆家谓宅基:此山者,必生贵子。因名。(已上三山俱县南。) 板山相传尝有得道者于此上升。山之巅,故庵遗址存焉。 鱼袋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县东石豆都。) 大明山孤特峭立,旭日初升,先被其光,故名。山之左,有岩名“l鹤”。山之巅,有石高丈余,如马状,名“石马”。 岩山山巅石岩岩然。故名。 金笼山与大明山相属。山巅夷旷,旧有坛,岁旱祷雨辄应。茹荤者不敢至其处。(上三山在西峰都。) 凤山五峰迭翠,高数百仞,势如翔凤然。 景灵山与凤山对峙。时有=雾蒙其顶,岁旱祷雨辄应,盖神物栖焉。山之左有耳殊岩,多生异草。相传唐耳珠先生尝采药于此。山之下有黄家洞,宋建炎中兵乱,邑人黄氏族数百指避其中。 圆山形如覆釜。(上三山在靖安都。) 寨山在宁安都口昔有伪常侍游姓者,尝于此立寨。 幹山在大幹都。周回二十里。 山之巅有石洞,可容数百人。中有泉清澈可鉴。晋太康中,道士陈紫幹炼丹于此,因名。 芹山在莒口都。泉甘木茂。山多产香芹,故名。里人以为定光佛第二道场。(已上九山俱县西。) 超华山在白水都。周围甚广,西北入邵武境。山顶有庵。下有泉出石罅中,分为五涧:东出者一、北出者二,俱入顺昌溪;西北二涧,亦入邵武境。山之幽旷处有田园,居民数十家,鸡犬之声在烟霞竹树间,有超出纷华之意,故名。山有岭,名宝岭,旧时t光焰,人以为宝气,故名。 梅仙山在兴贤都,界瓯宁、顺昌二县之间。相传梅福尝炼丹于此。有细石,圆如药粒;又有累为塔,危若累卵而未尝坠者。 七台山高峰峭壁,几至千丈。山有微云即雨,土人以为候。唐会昌中,有惠应大师于此山乘虎出入。师刘姓,今山有刘圣者庵。 钵盂t与七台山相望,如钵盂然。(上二山在慈悲都。) 西岩山在寿荣都。山之巅,石岩礧砢,故名。鱼山在大幹都。二水夹流,山形如鱼。 吴地山在驿砧都。旧有邑大家吴姓者墓此山,故名。 鼓山在仁寿都。 屏风山在桂溪都。(上二山俱-形似名。) 洪山在杉溪都。山势宏壮,故名。(上十山俱县西北。) 宝山在县西南娄山都7。峭拔秀丽。绝顶一庵,梁柱椽瓦之类皆斲石为之。 狮子峰在石豆都。以形似名。 七宝峰在长寿都。七峰奇峭可玩。(上二峰俱县南。) 祥云峰宋绍圣中,里人君锡率乡民抵七台山,奉刘圣者象,祷雨于此。寻有祥云来覆,雨随注,乃创庵祀之。今废址尚存。 丫峰两峰并峙,故名。(上二峰在县东石豆都。) 旗峰以形似名。 君子峰高特端重,故名。或云,堪舆家谓宅墓面此峰者,必生贤达子。(上二峰在县西驿砧都。) 吴道峰在县西北仁寿都。相传吴道者修道其上,因名。 高峰在县西南靖安都。一峰拔出群山。宋廖刚九世)镇自将乐徙家其下,自号“高峰居士”。 松林岭在县治之北。甃石为道,夹道松荫郁然。 石湖岭在石湖都。 佛岭在仙源都。岭上旧有佛庵。(上二岭俱县北。)徘徊岭岭旁竹树阴翳,;声在苍翠间,行者徘徊不忍去。一名亨龙岭。 范家岭岭下居民多范姓。 泗洲岭与范家岭相望。(上三岭在县南水南都。) 蜚沙岭在县东石溪都。上有草庵。 赤岭在县治西北。山之土赤色。 交槎岭在县西南靖安都。以其近交槎8,故l。 吉岩在吉舟都。相传尝有神珠见,人逐之莫能得。 龙兴岩在驿砧都。旧名豸角山。有泉出岩罅间。洪武中,知县张缙开渠引水至县,民享其利。 乌石岩在仙源都。上有水一泓,不以旱潦盈涸。一名仙水坛,乡民祷雨辄应。(上三岩俱县北。) 龙头n在县南石豆都。山巅怪石礧砢,泉出石罅中,清冽可饮。 柏木岩在县东石豆都。旧多产柏。 白鹤岩在西峰都。陡绝摩云。 饶公岩在靖安都。相传饶公尝祷雨于此。岩顶烟霞起辄雨。 合掌岩两石如掌相合。岩前旧有小庵,庵侧一泉极甘美。 凌云岩旧有小庵,今废。(上二岩在驿砧都。已上四岩俱县西。) 寒岩在县西北兴贤都。烟雾蒙罩,虽盛夏犹凛凛焉。 赤松洞在县西驿砧都。乔木阴郁,一石室可容十数人。旁有花石,如人物鸟兽之状。 洋沽洞在县南长寿都。 白岩洞在县西北寿荣都。 灵龟洞在县东南石溪都。洞有灵龟石,紫色如金。又有石如钟磬鱼鼓状,叩之,其声清越。旁有通天、藏云、莲花三洞。 龟石在县北仙源都。初隐于沙中。宋崇宁间,有术士云:“石龟见,朱紫满。”大观初,洪水推积沙而石龟见,自是邑人登科出仕者寝盛。今沙壅石又隐矣。又县西有石龟捍于水口,首尾皆见。 幞头石在南水南都亨龙庵之侧。 虎跳石在石豆都溪中,一石窦通水道,舟楫往来其间。 郎官石在石溪都兴国寺,石上有“郎官”二字,不知所自。(上二石俱县东。) 试心石在七台山。石高数丈,其下空虚,相传茹荤者不敢入。 庄濠石在县治前溪南水滨。石e有“庄濠”二字,大径数尺,旧隐于沙。 仙字石秋江澄净,则字形隐隐如篆书,世以为仙书云。 盘石 浮玉石与仙字石对,有“浮玉”二字。秋水澄净,则字见焉。(上三石在县西南安靖都。) 蒙谷在县南长寿都。四面山高,日影不照,常如将雨之状s 龟屿在县西门外,形如龟。 洑洲在县东□□都。 上下垄在县西驿砧都。其地上下高起二凸,故名。 西南溪一名大溪。源出将乐县,至县治,与灌砧溪合流至南平县建兴里。又六十里会沙县溪,东流至剑津。 竹步溪在县东石豆都。源出瓯宁县境。 棋溪 石溪二溪在县东石溪都。s皆出沙县桃源洞。 沙溪在县西安富都。源出邵武县境,至沙口与顺阳溪会。 富屯溪在县西富屯都。源出邵武县境。 娄杉溪在县西娄杉都。源出邵武县境。 大幹溪在县西大幹都。源出幹山下。 洄村溪在县南水南部。源出沙县境,至亨龙岭为瀑布,倾泻而下。 水南溪在县南。源出s寿都明源,流与苏源小溪合。 交溪在县西南。源出沙县交槎岭,流与衢村小溪合。 顺阳溪在县西北。源出建阳县境,至白芒畲,始通小舟,流会沙溪,又会密溪。 密溪在县西北仙源都。源至瓯宁县境,流与顺阳溪会。(已上一十二溪,皆流会西南溪。) 明溪在县南长寿都。 鳀溪在县治南山下。相传其水产鳀鱼,味甘美。 溪水潭在县东石溪都济川桥南。 谾水潭在县西西峰都。潭有洑洲,岁荒则涌出,人以为异。 钓潭在祥云峰上。宋咸平中,里人余起以隐德自高,常扁舟渔钓其中。后人高其风,因以名潭。 蜚人潭在县东南石溪都。相传旧有蜚蜚,故名。按《山海经》:“蜚,兽如牛,白首一目蛇尾。”又有,亦音蜚,蠹鸟名9,如枭,人面一足,冬见夏蜇。此云“蜚蜚”,未知孰是? 李将军漈在县南沙县界。李将军提兵陷于此。遇风雨晦冥,辄闻金鼓之声。 西溪三滩牛轭滩。溪自光泽来,l逦至县吉舟都,一滩屈曲如牛轭,故名。 相公滩。自牛轭滩下流至驿砧都,一滩水急难于牵挽,虽公相亦须下舟,故名。 水磨滩。相公滩之下一滩,弯环如帽旋”,故名(已上三滩,虽皆险峻,然少石崖冲激,舟上下视它滩为安流。) 西南溪五滩 娄1滩。在娄杉都。 幕坂滩。 交溪滩。 桂岭滩。(此三滩联属,俱在靖安都,飞湍激石,或能败舟。 下此,会西溪水磨,流经县治之前,东注。) 石柱滩。在石豆都。 下此三十余里,则接南平扛猪滩矣。虽滩势陡峻,而峡东滩石冲激而涛吼,然而舟"往来持慎,则可免破溺之患焉。放生池即县前大溪。宋时以上下五里为池,禁渔捕。旧在正识院前。 灵泉在县北兴贤都梅福炼丹坛边。 瀑布泉在县南水南都两山之间。 冰壶泉在县西北寿荣都再升院方丈之右。 古龙井在县南水南都瀑布泉下。 刘氏井在县治西旧吏隐坊。宋时,每天"雨,其井辄生云气。后有道士曰:“此孽龙也。”投以铁符,有片云飞出,井泉遂枯。 鳜鱼井在县西北莒口都。

 

 永安县

  栟榈山在县治北二十七都。多产栟榈木,故名。宋邓肃居其下,自号栟榈居士。旧传尝有神仙往来其间。峰峦岩岫,不可胜数。神刓鬼划,高下相属,烟云出没无时,草木蒙茸,四时一色。宋李纲尝目为小武夷。 天:峰。与狮子岩并耸,百余丈如削。 射垛峰。 旧传仙人尝射于降仙台,以此峰为垛。宋明道中,耕者尝得数十箭于台侧。 观音岩。在野云洞侧,石壁万仞。 集仙岩。 头陀岩。相传唐有裴头陀者,铁履渡江,来居此山。披荆榛,创小庵,坐侧石罅日涌米二升以赡之,客至则随增。后人大其窍,米遂绝。野云洞。其中日夕云雾吐吞。 降仙台。在山之上,一石高大,平如台然。旧传仙人时降其上,足迹尚存。台下一石室,棋局i划分明,有黑白数子。左右苍石可坐,名爛柯石。 步云台。 走马埒山。绝顶宽广而砥平,相传仙人走马其上,蹄迹尚存。 铜盘涧。流十余里,潴而为潭,泓渟涵碧。 接仙桥。 天池。在山之上,广一里许,水澄澈不涸。 金刚石。 宝盖石。 试剑石。(已上俱为-榈山之奇胜也。) 东山去县一里许。 三台山三峰并列,故名。(上二山俱县治东。) 庄山 大庄山 龙会山山极高峻,其巅群峰簇聚如龙会然。(上三山在二十四都。) 大宝 小宝二山在十四都。产铁:最佳,因名。 雪山在四十一都通天岩侧,与狮子峰对峙。(已上六山俱县东。) 金星山在县治西门之外。 大秀山在县东北□□都11。巍然秀拔于群山之表。 斗山一名天斗山。其山高峻,自顶凹下,广可五里,状如斗。山阴一石穴,名风穴。一洞名云洞,每云生即雨。石窦中有一石龙,介风穴、云洞之间,石磴险巇,人迹罕到,惟樵者攀缘而上,得睹其头角鳞介之异。上有白云庵。 文笔山形如卓笔。(上二山在县东南崇仁里。) 吉山在吉溪之旁。 天台山(上二山在-西南二十九都。) 卓笔双峰去县五里,双峰并耸如卓笔然。 羊角峰在二十四都。遥望如羊角然。 狮子峰在四十一都,以形似名。(上三峰俱县东。) 翠竹峰在县东北二十六都。宋秘书少监陈世卿筑室读书其下。 合掌峰在斗山。 黄'岭在县南二十八都,抵漳州龙岩县界。 牛岭 九龙岭(上二岭在二十四都。) 陈平岭在四十都。元至正中,平章陈友定开此岭通尤溪县。 铁山岭在四十二都,产铁矿。(已上四岭俱县东。) 大望岭在县西二十七都。 s岭在县东北二十五都。上有小庵。 梨子岭在三十一都。 根隔岭汀州旧志作“艰隔岭”。在三十二都。(上二岭俱县西南。) 黄杨岩在二十五都,界永安、归化二县间。岩上多产小黄杨木,故名。又名万寿岩,又名鳞峰岩12。岩四壁如削,周回可十里,角出群山之上。上有三洞相连属:一在岩下淳化寺旁。洞户空阔,秉炬而入,萦纡二里许,路狭风驶,炬随灭,不能进。旧传有龙居其中,土人尝得齿牙骨角之类。每云气氤氲,洞户外辄雨。有龙井,又有石龙,鳞瓜皆具。一在岩半,名“碧云”,怪石仿佛如狮子。洞极幽鞫路险,人迹罕至。有穴名“虚白”,上通天光。有僧庐其外。一在绝顶,有石井,下透两洞,深不可测。又一穴名“天窗”,或投以石,震响久之,其深莫测。岩之南有梅斋,东有石门。岩顶数峰突起,奇怪万状。宋清流县尉郑域诗:“高山如逸民,不肯近人迹。孤峭尺五天。空洞容数鳌2徽辛自来,其下为窟宅,天下待霖雨,胡乃耽睡癖。我今唤飞廉,驾汝上空碧。吾鞭不妄施,慎勿惮劳瘠。” 侍郎岩在黄杨岩北二里许,亦界永安、归化二县间。旧名翠云岩。宋熙、丰间,侍郎张驾、祭酒杨时、司谏陈瓘读书于此。相传三君子肄业时,不置卧榻,歠粥饮水,终岁不到岩下。其旁有观音洞,深可里许。内悬石多仿佛观音、罗汉之象。又有石室,广可六、七丈。前数十峰如卓笔。下有石鼓及试剑石。绝顶怪石罗列。好事者多采以供清玩。 黄龙岩在二十六都。(上三岩俱县北。) 甘乳岩在县南二十九都。下有甘乳洞,广袤约五十余丈。洞口怪石森列。洞之中,一石突出如莲花,泉自石中迸出,滴巨石上如甘乳。人或以秽器承之,泉脉即断。旁一石穴,风自穴出。昔尝有人秉烛入,越三日乃返,至深处闻溪声澎湃可怖。既出,因以石窒m。洞右一石罅,深不可测。出洞过石桥,缘小径至山巅,有小亭名“看经”。亭之后有小庵。由庵前行,转数十步,一小洞如覆鼎,石光璀璨。洞后又有一洞,名“透天”,相传神仙窟宅。游者必斋戒,否则辄遇怪物云。 百丈岩在二十五都。高约百丈,周围三里。四面削壁,中有一径,m绝难跻。其巅常冒云气。 莲花岩去县五里,状如莲花。 瑞龙岩在二十四都。 通天岩崖壁峭绝,山半一巨石,横跨如梁。由石梁仔过13,仅容一人闯首而入14。其中夷旷,泉石幽洁。石梁后阻高山,因以为门。其上如窦,仰见天光。 苏岩岩直起千余N。土人郭氏依岩架层楼 遥望如神仙居。岩中有石龙头吐水注石穴中,名滴乳井。近岩一池,方广可一亩。鳞类虽夥,惟鲫差大。每三岁,水遽红,而鱼辄死。(上二岩在四十一都。已上五岩俱县东。) 官寨岩在县东北二十七都。旧为官寨。岩石峻绝,幽S异草,四时芬馥。 赫灵洞在县北二十五都。 曹岩洞在县西崇仁里。空旷可容千余人。 安沙在县西南三十都。聚沙成岸,溪水舂激15,其岸不崩,因名。 大湖在县西二十七都小坑之中,积水成湖。 燕水溪在县治西。其源凡三派16;一派出汀之宁化5境,流至吉溪;一派出汀之连城县境,经吉山下龙湾,历鸬鹚溪,会吉溪;一派出漳之龙岩县境,入扫溪口,过俞皇,历张坡,出车坂,至县治西,与吉溪合,是为燕水。东北流,会梅溪、郁溪、固发口溪17、黄沙溪,下流经沙县,直入剑溪。 吉溪在县西南一里许。 九龙溪18在县西。源出汀州清流县,有九龙滩。其流下接燕水溪。 大淘口潭在县南大淘口石岩之下,深不可测。 石壁潭在县西一里。岩石如壁,下为潭。 九龙滩即九龙溪之滩,曰长龙,曰安龙,曰阳龙,曰马龙,曰三十吴龙,曰五白龙,曰兴龙,曰暮龙,曰下长龙,乃溪水最险处,过者必遵山径空舟而行。内六龙属清流县。下此,又历三十九滩至沙县,曰牛皮,曰狗濑,曰茅镰,曰郁平,曰铜盘滩,曰雷霹雳,曰锤峰,曰大陂墙,曰五港,曰紫阳,曰牛栏角。凡十有一滩在县境,余属沙县。湍石悍利,舟师畏焉。 汤池一在热水口,一在苫竹村,一在舜澹池水尤热,俱县南二十九都。 仕洋汤池在四十都。注为三池,创屋覆之。泉涌如沸,患疥癣者浴之辄愈。 清水池在黄假山前。池水极清,桡之不浊。或有兵火之灾,池底水辄先变红,水草皆赤色,池面之水不改。灾平,则池仍清澈底,水草还绿矣。 温汤池(上二l在四十一都。) 龙峰汤池在四十三都。(已上四池俱县东。) 澄清井在县治前。 大义井 贡川井(上二井在县北崇仁里。)

 

      邵武府

 

 邵武县

  象山与熙春山对峙,状如伏象。 万峰山其山据诸峰之会,i名。 苍山与万峰山相属,旧名米仓山。 石鼓山下有石,状如鼓。 金山状如金字。或曰,昔有人得金于此,因名。旧名中山,亦以其状名。宋饶方诗:“地将云气吐林峦,至宝曾淘瓦砾间。若把图经重校定,此山宜唤作金山。”上有大漈。 丫头山其顶两起若角然。(l二山在五十二都。) 旗山在五十一都漠口。又月山之右及青云溪边,亦各有旗山,俱以形似名。 麻姑山在四十都。俗传麻姑尝寓此修道。(已上八山俱府城北。) 鹅峰山在二十五都。以形似名。 祥云山在二十九都。上常有云气。 南n山山有三峰,俱当午位,与郡治相对。一名华寮山19。 高嶓山上有风洞,深不可测,时有风自洞出。又有岭路通泰宁,以达汀、广。(上二山在三十一都。) 道峰山又名“道人峰”,在三十二都。负长溪,面樵水,跨将乐、泰宁二县界,广八十余里,高出群山之上。郡人每即其上云气验晴雨。宋黄希旦诗:“雨欲泽人间,云霞先掩映。”上有池,冬夏不涸。又有棋盘,香炉诸石。软池冈龙井。井如螺壳,旋转而下。时有云气其上,深不可测。山之测,有罗汉岩,深数丈,俯视诸山,皆出其下。岁旱,祷雨多应。昔有道人龚圣者结庵于此,颇有异迹。岩前有试心石,长可三丈许,迥出岩外。下视空谷,巇险不测。旧志云:“释氏之徒,巧造此名以诬世,或从而试之,一失脚则骨肉齑粉矣。” 凉伞山以形似名。 殊山双峰笔耸,高插霄汉,亦号“文笔山”。宋上官均诗:“高标秀色掩群峦,尘境纷纷意独。欲识旱天时雨候,孤云一片起山间。” 小殊山在殊山之侧,视殊山小而尤奇。宋上官愔诗云:“双岫西南耸,东山小更殊。”又云:“气清秋色早,地迥夕阳闲。”(上三山在三十五都。) 翠云山在三十八都。上有石泉。 五马山在四十八都。五峰环 县治,状如马。 伏虎山状如伏虎。 丹台山旧名灵台山。上有炼丹台。世传隋卢真人、唐樊真人、宋支离子、黄希旦皆炼丹于此。元黄镇成同御史郑彦昭登丹台诗:“晨登炼丹台,云磴互盘曲。遥峰明晚翠,近濑漱寒玉。联镳得聪骑,杖策偶驰逐。坐久独归迟,鸣驺出空谷。”下有灵台 ,今为市廛。(已上十二山俱府城南。) 文笔山以形似名。 泉山山之麓,有宋黄中游息之所曰蒙谷。 旱山上有田数顷,旱则少收。(上三山在一都。) 幞石山上有石,状如幞头。 仙亭山诸峰环列,挺然特秀。山岩深l,中有龙湫,岁旱,乡人祷焉。(上二山在二都。) 白鹿山俗传唐樊东师筑坛炼丹于此,后乘白鹤20而去,故名。 青云山其土白腻堪陶器。(上二山在四都。) 鸡笼山以形似名,上有龚、颜二师祠,水旱祷之,有飞蜂至则应。 鸡鸣山宋开宝间贼卢绛入闽,居民不知也。忽中夜鸡鸣山顶,人皆起,而贼适至,遂得免于害,因名。《一统志》作“山”,《郡志》作“峰”。 壶山与鸡鸣山对峙。(上三山在五都。) 三台山又名杨源山,界建阳、邵武二县间l自武夷盘礴而来,形有三级,如台状。旧有广福庵,祀杨圣者。 四角山四望皆有角。(上二山在六都。) 五台山在九都。 龙山在十都。山大而高,抵建阳县书坊界。 龙须山在十二都,当顺昌、建阳二县界,周围三十余里。冬有燕子聚其上以万数。多g药品。 白水山在十五都。山势高耸,上有瀑布泉飞流数十丈,如素练然。 九台山与白水山相对。上亦有瀑布泉。 莲花山群峰层出如莲花状。(上二山在十六都。) 宝山旧产铁矿。 东山与宝山相属,高百余丈。上有瀑布泉。(上二山n十七都。) 龟山其状如龟。 观音山(上二山在十八都。) 天池山山高大而顶宽平,有池方广数亩,冬夏不涸。 北崖山 清凉山(上三山在二十二都。) 云岩山在二十六都。高出群岫,俯瞰长川。上有E,吞吐云气。宋严羽常游咏其间。 纱笼山在二十九都。群峰攒抱,中一峰独高而直,号“通天蜡烛”,故名。又号“三千贵人峰”。(已上二十七山俱府城东。) 登高山一名“熙春”。自潮鱼、白鹤山冈峦连属,迤逦至此。一峰特耸,势如猊踞,宋时在 城之内。旧志云:“山有三峰,谓之灵泉三峰,此其一也。”宋叶仪凤诗:“溪上千峰碧玉环,瞰溪台榭紫云间。鸟啼花落非人世,似此金鳌山上山。” 西塔山在登高山南。一名金鳌峰,亦灵泉三峰之一也。 樵岚山在西塔山后,俗名钟家岐,又名金莲峰,樵水出焉。宋龙图孙谔居其地 故又名“三谏”。中有马鞍、石崇二岭。(上三山俱府城西。) 冠峰山在府城东北三都。上有摇石,高广丈余,推之辄摇动。 象牙山在四十一都。山接光泽县界。 黄柏山 天马山山势如马,从空而下,一起一伏,周十五里。(上二山在-十九都。) 龙湖山山势峻拔,深谷盘回,绝顶有湖,溉田三万余顷。相传有老蛟穴其中。下有宝乘院,唐僖宗子圆觉道场。 西乾山一名大乾山,自乾方来,故名。隋泉州守欧阳祐墓在焉。(上二山在五十都。) 印山在乾滨溪。山形圆小t印。下有石潭(已上五山俱府城西北。) 福山旧名鹫峰,又名腰带山。元黄清老读书其中,有听雨轩、云在寮、翠微阁,近废。 七台山跨汀、延、邵三郡境,高二十余里。上有七台,曰台星,曰文殊,曰普贤,曰会仙,曰狮子,曰云,曰月。有庵祀真济m大师。庵前有百花洞。洞畔有石穴,常干。每旱疫祷之,辄有水,以洒田中则雨,以饮病者则瘳。宋黄本仁诗:“登陟最高顶,四围山尽低。星辰可手摘,杉桧与天齐。只觉风生腋,恍如云作梯。何当谢尘事,来此共幽栖。”山之麓,有通判泉,在通判何兑宅前。其泉清冽。兑居官有清节m乡人以拟之,故名。(上二山在十八都。) 石岐山一在府城东南浮桥头,一在王塘渡头,又名“胡孙岐”。两山互抱,势如龙蟠。 凌云山在二十三都。高一千三百余丈,势如狮子仰天。 浮潭山在二十八都。三峰秀峙。(已上五山俱府城t。) 寿山有三台峰。 丹山在寿山之前,形如半月。 潮鱼山21在三十九都。三峰鼎立,高出云表。 狮子山在四十三都。状如狮子,前有山如球。 云锦山在四十四都。有三十六高峰。 白鹤山在四十五都。高峻如孤鹤冲天。又名天帝峰。 潭山平田中有潭山寺。一名古山。 紫云山岁旱,乡人祷雨于此。元黄镇成诗:“甘泽中霄下建瓴,一帘秋意枕边生。名山有祷神如在,听取村村打稻声。”(上二山在四十六都。) 白壶山在四十七都。一峰独秀凌云。 锦幛山在四十九都。端平苍翠,望之如玉几然'又名覆船山。中有七宝坑,其泉清冽,祷雨多应。(已上十山俱府城西南。) 莲花峰与石鼓山相连,峰峦迭秀,状若莲花。旧有吴梅轩所创漱玉挹爽亭。梅轩旧失其名,惟峰下有墓题曰“梅轩教授”,它无可考。 祥云峰在三十八都。山势如奔马伏狮之状。 官尖峰在四十二都。一名展旗,一名龙楼宝盖,一名太常。 双台峰在四十六都。上有二级。(上三峰俱府城南。) 石人峰山上有石,状如人立。 兴云峰(上二峰在八都。) 合掌峰在十都。两峰尖秀相向,状如合掌。 天笔峰在十一都。状如卓笔。又名君子峰。 金字峰在十五都。 兴元峰在二十九都济川桥头。山麓有奉议泉,其泉清冽,冬夏不涸。元延祐间,郡倅靳某除道得泉,乃甃为井,以饮行者。构亭其上,亦以奉议名,今废:(已上六峰俱府城东。) 玉龙峰在府城东北一都。上有白石,状如龙首。 石鼓岭在府城北。 垓岭去府城三里,路通泰宁县。 白石岭在三十二都。 刘师岭在三十八都。旧传尝有刘姓者结庵于此,故名。路通盱江,鸟道崎嵚,绵亘六、七里,人以为病w戏名“愁思”。宋上官端义募众甃道,行者便焉。宋上官彦宗诗:“远望轻云绝顶浮,泉声山色破牢愁。当年闻有幽栖客,坐对春风万壑流。” 黄土岭在四十五都。 羊角岭在四十八都。(上五岭俱府城南。) 黄冈岭在一都。 苦竹岭在二都,接建阳县n。 窑岭 水车岭 倒槎岭有阜如笏倒原中,长可三百步。(上三岭在五都。) 分水岭在六都。岭之东,水趋建阳;岭之西,趋邵武。 洪家岭在林墩驿前。(上五岭路通建阳县。) 吴师岭在十都,与建阳接境。 溥泉岭"十一都。俗误为虎蹲岭。 朝天岭在十二都。 五通岭在二十二都拿口。佥岭在二十六都。昔有元姓者,夹道植松千株,今犹存。又名千岭。 天湖岭在二十七都。下有万松庵。(上五岭路通顺昌。已上十三岭俱府城东。) 飞猿岭在府城西三十九都。其地:纸衾。 望州岭在府城西北五十一都。高耸,望见府城。 星窟岭在二十都。旧传尝有星陨于此,为三穴,其大如屋,其光如玉。 磨岭石 官际岭路入大竹。(上二岭在二十九都。已上三岭俱府城东南。) 碎石岭在四十都。 桃花岭在四十一都。(上二岭俱府城西南。) 西岩在府城北五十二都。中可容百余人。 会圣岩在三十五都。石壁峭立。岩内宽广可数十丈。前有池,四时不涸。 东岩在三十六都。方平可坐十余人。乡人祷雨于此。(上二岩俱府城南。) 桃花岩在府城东二十六都。自小佥岭溯涧流而入十余里,在山之绝壑处,可容百余人。 罗公岩在府城东北一都。旧传有罗姓者隐于此。岩有龙井,岁旱,乡人祷焉。 蒙谷在府城东一都。谷口仅通单骑。循涧而入,其中深邃夷旷,有田可数顷。宋黄中归休日,筑精舍于此。山之麓有石泉,澄滢可爱因取《易蒙》卦义,命曰“蒙谷”。 桐树坳在府城南四十七都,通古山。坳,凹同。 三望坳在府城东二十都,通将乐县。 鹤林坪在府城南四十八都。宋孝子黄桓庐墓于此,时有鹤来巢,故名。 龙斗坪在府城西五十一都。宋谢师稷墓在焉。 铜青石壁在府城东□□都。上有“魁”字信斋谢绍祖书。 鼓石在鼓石溪侧,状如鼓。唐监镇廖懋镌“石鼓”二字于上。 巨石在五十三都。石甚大,下有小石搘之,推之似欲坠者。(上二石俱府城北。) 印石在府城东六都。方如印。 珓杯石在府城西樵溪一曲,以形似名。 双鲤石在十九都溪 中。双石状如鲤。 狮子石在四十七都乌羊尾溪中。状如狮子。(上二石俱府城西南。) 紫云溪在府城北。发源自光泽,西北二溪合流,带勋、漠诸水至此,东下,合郡中诸溪至顺昌之富屯,流入剑津,俗名大溪。因樵水入焉,又名樵川。宋郡守苏为诗:m树红云白处,寒濑自渔舟。” 樵溪22一名“九曲溪”。一名“秀水”。出樵岚山,经城内,逶迤九折,绕泮宫东北流。 鹿口溪源出潭山,经芹田,南折到白渚下,北流出鹿口。 将溪源出建阳县界,来合诸涧水,循芙蓉陂经此出步云桥。 青云溪在青云山下。源出旱坑,合招屯诸涧水出洒溪。洒溪在五都。即青云下流,经溪竹东南流,与壶山溪水合,出洒口。 莫溪源出大木演,与诸涧水合流。 壶山溪又名九里溪。在五都。源出分水岭,西流经林墩九里至山下,又数里与洒溪水会。 分水溪即壶山溪之源。 交溪在七都。源出六都坑源,至八都,两酉嗷岫来。 平洒溪在八都。合余分漈、台山众水,聚为大湖。在平洒高顶,溉田数五亩,自东南而来。 洋尾溪在九都。源出黄竹阜,至太平桥。 廖坋溪在九都,源出溥泉岭,合拿口水。 泽里溪在十都。源出大垆坑,会大白溪诸水出卢田。 大白溪在十一都。源出上山坊。 下黄溪邮五都。源出建阳县界,合白水。 绣溪23在十五都。溪中有巨石,宋谢源明镌“绣溪”二字于其上。 桃溪在十八都。源出将乐县界,合七台水。 水口溪在十六都。源出建阳县连何源。 密溪在二十一都。源出天池山,会密中、密西诸保水并流。 大拿溪在二十二都。源出建阳县界,东北流,出拿口。 大竹溪在二十五都。源出曾坑。经杨圳,会濑源水至溪下。 莒溪在二十七都。源出板阳,至严坊,合沧浪水东北流。 黄溪源出西坑,会扁岭诸水至新铺。 鹤冲溪源出山坊,东北流出鹤冲桥。 铜青溪源出高蟠岭至铜青山下。(上三l在二十八都。已上二十五溪俱府城东。) 三涧溪在五十都。源出濑源,东流入勋溪。 勋溪在四十九都。源出龙湖至大乾庙前。 义溪源出鹤笼山。 西峡溪源出光泽县界,与龙斗诸水合。 漠口溪源出仁丰茭洋。(上三溪在五十一都。)l药村溪在五十三都。源出郭前。(已上六溪俱府城西。) 石鼓溪在府城北二里。源出洞木关24(已上凡三十二溪,皆流入于大溪。) 三溪在府城南三十三都。源出将乐县界,西北流三十里,又转西南流,入泰宁县大溪。 太和溪在三十四都。源出殊山。 将石溪在三十五都。源出新城县界西南流。 官坊溪在四十二都。源出太常官尖西南流。(已上三溪皆流入于三溪。) 麀溪在府城西北。《建安记》:“邵武县众山西北来。溪源出县西乌岭抚州南城界,'之麀溪。东流下与密溪合,东南至万福亭入县界。”据《大明一统志》如此。而《方舆胜览》及《郡志》皆不载此溪。县境虽有密溪,亦不言与此溪合。或疑即鹿口溪,而传写之误。然考其源流,亦不合也。《光泽志》云,岂即西溪之源,特因时变更而易其名欤? 县境诸滩泉山滩。在一'。 乌马滩。在五都王塘。 吴公滩。在二十八都。 大孔滩。在二十七都危家渡下。 曲赛滩。在三十三都,又曰铁炉。 小湖操滩。在二十一都。 大湖操滩。与小湖操相连,水石冲急,舟人病焉。 褊孔滩。在十四都。 高坊滩。在十五都。(上九滩在府城东。) 麻仓滩。在四十九都。狮子滩。在五十一都。 蒙洲滩。在五十三都。 一郎滩。一名“陈家”,在钓鱼台下。(上四滩俱府城西。) 磨车滩。在府城东北。又名“大石”,与石鼓相对。 白垣漈在府城南三十一都天平岩左。凡三崖,飞泉如练。崖下石冲激成穴。 芹光漈上有田数顷,居民十数家。 危家漈(上二漈在六都。) 天乐漈在天乐山顶。 余分漈在平洒墟。(上二漈俱产纸。) 白水漈在十五都。 上官漈在二十五都。 三漈在二十九都。 伽蓝漈f二十都。上有燕子崖。(已上八漈都在府城东。) 龙湖漈在府城西北五十都。 九龙池在玄妙观内。相传唐贞观间有九龙见于此。 秀水池在县学内。旧志谓“自西南引樵水纡曲而入。”今故道湮塞,池底自有泉,四时不涸。 水南泉在水南庙右。 瀑布-在十五都。泉自山岩喷激,直下数十丈。(上二泉俱府城东。) 吴泉在熙春、西塔两山间。唐未,僧大沩驻锡于此,有泉涌出,又名“大伪泉”25,味甚甘。 龙湖泉在四十九都。世传龙爪石成穴,涌泉一泓,溉田十余顷。(上二泉俱府城西。) 府堂井在府堂阶西南。 铁阑井在东南大街。其泉清冽不竭。井口铸铁为阑。 仙源井在县治前。相传宋熙宁间,有徐熙春者居此。遇武夷道人,后仙去,井因以名。熙春诗云:“天钟秀气魁文陛,地涌仙源接武夷。” 乌龙井在东隅乌龙巷。相传s皇庆初旱,郡守祷雨,井有乌龙升天,大雨七日,因名。 四孔井在东北隅。石盖为四孔以汲。 古井在三十三都和平市东溪之源。水本甘,俗误呼“古”为“苦”,故又名“苦井”。宋上官均诗:“澄寂应无暗浪翻,何年穿破碧云痕?谁人为引千寻绠,三伏炎蒸洒渴烦。”市又有张家井s

  校 注

  1 民国《沙县志?山川》作“陈”;又谓将军山“俗呼牛押山”。

  2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道光《沙县志?山川》均作“龙山”。

  3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在县东洛阳里”。按一都至十都宋时属洛阳、感义二里。

  4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道光《沙县志?山川》均作“在县西七十里”。

  5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其泉汹涌”。

  6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道光《沙县志?山川》均作“丈余”。

  7 光绪《顺昌县志?疆域》作“娄杉都”。

  8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近交槎村”。

  9 “蠹”字为“橐”之误,下尚z一“”字。全句应为“又有,亦音蜚。橐,鸟名”(见《山海经第二?西山经》)

  10 嘉靖《延安府志?地理》作“弯环如磨旋”。

  11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在县东北十五里”。

  12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一名麟峰”。

  13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由石梁行过”。“仔”应为“行”之误。

  14 民国《永安县志?山川》作“仅容二人俯首而入”。“闯”应为“俯”之误。

  15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民国《永安县志?山川》均作“溪水冲激”。

  16 同治《h平府志?地理》、民国《永安县志?山川》均称“源凡四派”。

  17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发口溪”。“固”字疑衍。

  18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民国《永安县志?山川》均以“阳龙”为“伤龙”,“锤峰”为“缒峰”;县志又以“三悮龙”为“三悟龙”,“下长龙”为“不长龙”。

  19 嘉靖《邵武府志?地理》作“叶寮山”。

  20 嘉靖《邵武府志?地理》作“白鹿”。

  21 "丰《邵武县志?疆域》作“湖鱼山”。

  22 亦称樵水。

  23 咸丰《邵武县志?疆域》作“谢坊溪”。

  24 咸丰《邵武县志?疆域》作“桐木关”。

  25 咸丰《邵武县志?疆域》作“大沩泉”。

 

卷<十一 地理 山川 邵武府

 

 泰宁县

  钟石山在福兴下保。形如覆钟,周围壁立,其上坦平,下临清溪,高可百尺,缘崖为径,上有泉及鹅髻石。 南石山在将溪下保。石皆南向。(上二山俱县北。) 鼓楼山-县南水南保。跨将乐县界,山形方峻,状若楼阁。 应声山在梅林保大溪之西。山圆谷空,呼则声应。 凉伞山在龙湖东保。高数丈,顶平,四面赤石峭壁,层层圆转,黑溜间下,状如凉伞。(上二山俱县东。) 炉峰山1在县治西五十步。1峙如香炉,为邑之胜。 虎头山在梅口保。怪石巉岩,状如虎头。其巅夷旷,有流泉竹木之胜。又名鹤鸣山。 南会山延袤数十里2。 风栖山又名“凤栖”,石壁崭峻,中有鸟道,萦纡可登。山麓之南,旧有池,广数顷,深甚。两旁崖石峭立,筏乃可渡,既至,旷然平野l可容数百家,昔人尝避地于此,今涸为田。又有南会岩,三石鼎立。旁有数岩,俱有小径可登。上有流泉竹木之胜。(上二山在南会保。) 蓬源山在大田东保。高六七里,延袤十余里。 青帘山在瑞溪保。高广十余里,石崖壁立,林木苍翠,如帘幕然。(已上五山俱县西。) 旗山势如展旗,延袤五里余,与炉峰对峙,盖县治来山也。 古灵山在长兴保。圆下锐上,高约百余丈,苍松蓊郁,有茯苓。(二山俱县东北。) 金铙山山最高大,周回四百余里,跨建宁、宁化、泰宁三县界,多产药村。上有龙湫瀑布、仙池、仙棋枰、马迹石、腰带石、跏跌迹石。《九域志》:“昔越王无诸尝游猎于此,遗金铙其上,故名。”旧名大戈山,又名大历山。宋陈轩诗:“突兀几千仞,孤高难比伦。巨为三县镇,雄据众山尊。”。 石仙山高耸而峭,如人形。(上二山在善溪下保。) 云盖山在龙安保。山势峭拔,云气常冒其顶。上有龙潭,入有瀑布泉3,垂三十余丈。(已上三山俱县西南)。 峨眉峰在县北安仁保。周回四十里,高数千丈,类蜀之峨眉峰、因名。峰之左有三仙岩,岩势甚高。石中一小穴,仅容三人。夏月凉飔袭人。石乳滴泉,旱亦不竭,祷雨多应。岩之前有三峰,状如笔架,峰之西接建宁县界。 宝阁峰在县南永兴上保。状如楼阁。 卓笔峰在县东长兴、将溪二保间。其峰圆锐特立,宋蒋之奇持节过之,固名之曰“卓笔”。 君子峰在县西南龙冶!I绞聘咚剩苍翠可爱。下有泉,亦以“君子”名,又名“圣水。” 大洋嶂在县北福兴下保。特立高耸,前有三峰;多产药品。上有池,虽旱不涸;下有人迹石,广丈余,上有巨人迹。嶂之东,又有小坑嶂,山势稍平低,县治之后山也。中有小坑村。 金鸡嶂在县西南善溪下保。一名彝踽帧I礁吡稚睿人迹罕到。 鬲岭在水南保。两山耸峙,岭当其坳,仅百余步,又名甲岭。 九盘岭在大田东保,纡回九曲。 藤岭在龙安保,通宁化县。地多产藤,因名。(上三岭俱县西。) 大杉岭在县西北福兴上保,路通江西。地多杉木。昔闽王遣a植防冠,屯兵于此,因家焉。乡无异姓。 挽舟岭“舟”或作“丹”在县西南梅口保,接建宁县界。高十三里,上有留云亭。 栖真岩在县北长兴保。相传汉梅福修炼之所。中有朝斗石、采药涧。 天神岩在龙湖西保。 瑞庆岩在将溪上保。岩上有泉,乡人恒祷雨于此。 宝盖岩在朱口保a岩如屋,东西五十丈,南北三十二丈,一径自半山入,高旷幽邃。西有石穴,东有漱玉泉,泉出峰顶,冬夏不竭,其声冷冷,如漱玉然。(上三岩俱县东。) 齐云岩俯瞰大溪,登之如在半空,故名。其右为狮子岩,下临清溪,有鸟道绿石而登,中一石状如o子,岩之巅,又有百尺岩,前俯清溪,其下峭削,鸟道萦纡,人迹罕到。 甘露岩高十余丈,石门夫成,一径仅通单骑。飞瀑垂岩而下,内有石乳滴水甘甚,因名。宋绍兴中,有僧倚岩架重楼迭阁,不假片瓦。梯栈萦纡而上,俯瞰溪流,澄碧数十顷,寻幽者以不到为恨。邑人梁淮诗:“久o胜地到无由,今日追随雪满头。石髓香生甘露乳,岩檐影落梵玉楼。人愁石径苍苔滑,鸟语山风碧树稠。一缕炉烟飞不断,共谈清话对茶瓯。” 醴泉岩上有石泉,其味甘冽。因名。(上三岩在南会保。) 圣水岩岩中有三石乳下垂,大四五围,祷雨多应。-名东岩。 瑞丰岩高四丈,广十五丈。按《方舆胜览》:“瑞丰岩有院,初辟时得龙骨,以其牙刻观音像。”又有丹霞岩,高三丈余,深广十丈。罗汉岩在瑞丰、丹霞二岩之中,高三丈,深五尺,广十丈许。(上二岩在瑞溪保。) 宝云岩在梅口保。时有彩t浮其上,故名。宋邹应龙归老,尝游憩于此。又名“西岩”。(已上六岩俱县西。) 南谷在县东南水南保,有古涧迭之胜。宋邹应龙归休,日遨游其间。理宗御书“南谷”二字赐之。有南谷亭,应龙神道碑在焉。 蓦芜坳在县治西。一名麦湖坳。邑之孤贫:客死者瘗于此。 乘风石在县北长兴保。石一穴。高广二丈许,深五丈余,有风从穴出,可乘凉焉。 鼓石在□□保。以形似名。 双峰石在□□保。顶有洞,中有棋杆石,乡人多梯险祷之以求嗣。(上三石俱县西。) 筲箕石在县东北将溪下保。周围峭壁t状若覆箕。南一石穴,人迹不可到;内有截木,望之若箱然。 猫儿石在依口保。状如猫之蹲踞。 笔笏石在善溪下保。二石对峙,一峭立尖锐,一平正稍曲,远望如卓笔植笏之状。(上三石俱县西南。) 麒麟洲在县西南一十五里。旧传越王戏马于此。 -溪在县南。源接邵武县三溪,西南流至梅口,在建宁县濉江之水,是为双溪渡。迤逦径青洲渡,合众水,入将乐县竹洲而东下。 龙湖东溪在龙湖东保。源出林阳西北,至龙湖桥下。 龙湖西溪在龙湖西保。源出邵武县三十五都,西南流至于颜坊。 交溪在交溪保。源出邵武县道峰山下,-北至安济桥。 梅林溪在梅林保。源出道峰山麓,西北至梅林保黄公桥。 将溪源出□□□□4,西南至朱口保。 朱口溪在朱口保。源出李家源,西北至朝夫桥下。 黄溪在水南保。源出将乐县台山,西北至安泰桥下。 山夹溪在福山保。源出太坪坑5,=北至山夹桥下。(已上八溪俱县东。) 均福溪源出大坑坳,西北流。 福冲溪源出福冲山西北。(上二溪在水南保。) 永兴溪在永兴上保。源出宝阁峰,西北流至梅口保,为均渎,抵泥坑。 铺溪在开善下保。源出宁化县'洋里,北流至合口滩。 仁寿溪在仁寿保。源自萧坑来,北至善溪下保。 开善溪在开善上保。源出将乐蓦源,西北至竹洲6(已上六溪俱县南)。 城步溪在城步保。源出大嶂7,西南至县西揭潭。 瑞溪在瑞溪保。源出l眉峰下,西南至南会保临江寺前。 二十四溪源出南会保赤坑。两旁夹以石山,曲折二十四渡,西南流至梅口。 双溪又名建宁溪。源出建宁县洛阳保,经大田西保至梅口。 冯家漈溪源出挽舟岭,南流。(上二溪在梅口保。) 石塘溪在南会保。源出大田s保,西南至南会保。 善溪在善溪上保,源接建宁县赤上保,南至龙安溪,又南流。(已上九溪俱县西。) 杉溪在安仁保。源出茶花岭,西南至县治北。 龙门溪在上高保。源出大杉岭,西南至福山保。(上二溪俱县北。)l龙安溪在龙安保。源出君子峰,下循开善下保,与铺溪水合流。 均溪在梅口保。源接永曲溪水,至泥坑。 依口溪在依口保。源出金铙山,南至小溪口。(已上三溪俱县西南。) 大田东溪在大田东保。源出九盘岭,下至山坊。 大田西溪在大田西保。源-建宁县楚溪下保,水西南流入濉江(上二溪俱县西,皆入建宁县濉江。已上凡二十有八溪,其流皆入于大溪。) 钴鉧潭在县北上高保。深不可测,下流为龙门溪。 鮷溪8在县南开善下保。深不可测,中有旋涡,舟人恒病焉。 何潭在县东l里。一名龙潭。黄溪、杉溪二水合流至此,汇而为潭。潭之下有滩,状如斗角9,俗传云:“何潭流斗角,此地状元生。”宋叶祖洽、邹应龙大魁天下,似为应。《方舆胜览》云:“滩江之水,自何山下环绕县治,遂潴为潭。10以今考之,泰宁无滩江,而建宁有濉江,疑即濉误;而何山亦在建宁,故建宁亦有何潭。 揭潭在县治西三里。 水帘漈在南会保。又名白水漈,泉直泻百余丈,势如垂帘。 冯家漈在海口保。(上二漈俱县西。) 县溪二滩大夹滩”。在县西梅口保。溪乱石巉岩,两旁石崖壁立,奔湍f浪,其声若雷,舟楫至此不通。 合口滩。在县西南善溪下保。大溪与铺溪合,故名。滩甚险。 放生池在县治南利步桥下。去溪一里。 醴泉在南会保。味甘如醴。 县东井在县厅前左。洪武九年知县定定凿。 县西井在主簿厅前。石刻志绍兴四年凿。 天王井在天王寺内。唐会中凿。f昼锦井在昼锦桥头。 崇仁井在东隅街崇仁坊。 朱紫井在朱紫巷内。宋熙宁元年凿。 圣公井在南隅溪岸上。 普劝井在普劝寺内。唐天祐中凿。 保安井在保安寺内。宋天圣中凿。 集庆井在集庆庵内。元至正十一年凿。

 

 建宁县

  龙归山在县北永城保。山势蜿蜒,若龙归然。上有大乾惠应庙。 金铙山在铙村保。据长吉、将屯、洛阳s赤上、赤下六保间,跨建宁、泰宁,宁化三县境。山之绝顶,有圣嘴石,常有云气出其上,邑人每以占晴雨。又有石燕岩,一石罅仅容人身,深二丈许,盘折而入。至正岩,深三丈许,横阔半之。岩之中有石屏,屏后数步,一石窦通天光,俗谓之“石天窗”,有石凳、石床、石廨,位置向s,皆天成;泉瀑清此11行采木杪,而注于绝壑,一胜处也。山之半有龙潭,清澈无底。跨洛阳保有东西岩,上旧有巨藤横亘,可通往来。昔何白旗之乱12,邑人多避地于此,后藤绝,路遂隔。跨将屯保有长岭山,曲折起伏,长亘数里。 青山在迎熏门外,n有宋陈瓘所书“青山”匾刻,及练江亭。(上二山俱县南。) 何山一名东山。循石磴而上,其巅有跨鳌亭,盖邑人岁时游赏之所也。下有何潭,环绕县治。详见《泰宁县志?山川》。 平山山形如龟,怪石巉岩,其巅平坦,可坐百余人。山t下,濒江有米洲。邑人岁以沙之涨否占米价。(上二山在在城保。) 开山在开泰保。宋嘉定间,寇平,父老相贺曰:“泰运自此开矣。”因名其保曰“开泰”,山曰“开山”。 屏山在洛阳保。山方峙如屏,上有棋盘石。(已上四山俱县东t) 凤山状若翔凤。或传宋元丰间有樵者见五色禽翔集其上,故名。上有东岳行祠、迎厘观、极乐寺。岳祠内有王母池,又有放生池,邑人多游观于此。 西山形势耸峭,上有战坪。相传五代宋齐邱尝督战于此,故名。(上二山在在城保。)l宝山在都下保。其土可陶器,乡人资以为生,故名。 登高山形如覆钟。重九日,邑人多于此登眺。 望君楼山层迭高耸,状若楼阁,又若人之企望者。(上二山在里心保。) 云盖山山势高峻,时有云气覆之。上有石岩悬绝,泻瀑如帘。 金龙山山有潭,i传龙见于此,故名。又有钧鳌岭、堆谷峰、马尾漈。 五龙山(上三山在客坊保。) 白鹿山在安吉保。昔人见白鹿游食其间,因名。(已上九山俱县西。) 白云峰在县北永城保。常有白云出其上。旧有三峰亭。 王仙峰在l村保。旧传有王姓者修炼其间。故名。 仰天峰在长吉保。(上三峰俱县南。) 器村峰峰势峭拔,旁有山如马鞍,又有三峰如笔架。 鸡笼峰以形似名。(上二峰在洛阳保。) 金斗峰在楚上保。上有三台、七星石,大石三=小石七,皆圆如星。 双仙峰在楚下保。两峰对峙,如人拱立。(已上四峰俱县东。) 严峰在客方保。高峻端重,因名。 禅顶峰在大南、上查两保间。(上二峰俱县西。) 龙归嶂13在县北蓝田、安仁、黄溪三保间。势如万马奔骤,有石如门限。 严嶂在县南赤上保。 北山嶂在将屯保。自仰天峰而来,突起一嶂,高出云表。 楚阳嶂在楚上保。俗讹为楚王冈乡人垦艺其间,往往得古器如瓶盎、炉、铫然,盖地气融结而成,既出,随复消毁。 浮沙嶂在周平、安仁二保间。山壁立而多沙。(上三嶂俱县东。) 仙湖嶂在县西都下保。中有仙女湖,故名。 百丈岭在县北蓝田保。岭极高峻,乃江、闽分界处。昔越王无诸尝猎于此,因筑台焉。故址犹存。 狮子岭在县南都上保,以似名14。 蟠湖岭在县西上黎保,抵江西南丰县 。上有湖潴水不涸。 华盖岩在武调保。石磴萦纡而上,上有水名“仙塘”,四时不涸。 五龙岩在楚下保双峰石髻之下。岁旱,乡人祷雨于此。岩有“山水石”,石壁上有“山水”二字,出于天成,故名。(上二岩俱县东。)云谷在县南。宋俞丰尝读书于s。有云谷书院,及怡云、来熏、致爽、浮青、舒啸诸亭,皆其所筑也。 桐树坪在县东武调保。地势平夷,多产桐木。 馆前洲在县东水心。状如游鱼出水,杨柳生其上,有游鱼出鬣侍郎生之谶。 九仞石在县南赤上保。凡九石列峙。 仙人石上有人足迹,故名。 雷鼓石击之镗然有声。(上二石在楚上保。) 狮子石在溪潭中。高丈许,状如狮子。 马迹石亦在溪中。石方而平,上有马蹄迹。 禀石圆正而高,状如米禀。(上三石在黄舟保。) 笏石在武调保。直方如笏。(已上六石俱县东。) 印石在县西客坊保龙溪口潭中。方正如印。 濉江县古名“绥城”,后误“绥”为“濉”。曰江者,邑人侈其称也。俗名“大溪”。源出宁化县中顺山,经龙下保,曰宁溪;东北流至县治南,曰濉江;自是,又东北会泰宁县水东下将乐,出顺昌,达于剑津。 都溪源出m西广昌县云盖山,东南流。 篮溪源出篮田保百丈岭,东南流。(上二溪俱入于宁溪。) 洛阳溪源出金铙山下,东北流经洛阳、将屯、长谷保,至县东南二里。 漠溪源出安寅保何家山,经开山黄舟保,至县治东南流。 楚溪源出楚上保界,东南流。(上三溪俱入于濉江。) 桃源15在县西大南保。众山环秀,一溪三级,中有居民,人以方桃源云。 九流漈在县东楚上保楚溪黄澜滩。中有龙潭。 龙归潭 龙潭在黄坪山巅,广数丈,深不可测,溉田可千亩。每风则晦冥,人以为异物潜焉。岁t,乡人辄祷于此。按《大明一统志》:“建宁县南有龙潭,相传旧有异物潜其中。宋时,其旁居民有享年百余岁者。”疑即此潭也。(上二潭在县南铙村保。) 鱼潭在县东黄舟保。深数丈,下有穴,鱼常聚其间。 石印潭在县西客坊保。深广数丈,旁有巨 如印,因名。 县溪诸滩牛轭滩。在县北在城保。滩屈曲如牛轭状。 金滩。在洛阳保。 金鼎滩。乱石砑,湍水冲激,中有一石如鼎。 黄澜滩。上二滩在楚上保。已上三滩俱县东。) 南街井在清平坊。其水清冽,四时不涸。 兴贤井在县学前。(上二l俱南隅。) 水巷井在东街。 刘家井在西隅熊家岭上。

 

 光泽县

  昂山在县北二十九都。山势秀拔,乡人遇水旱多祷于此。 管蜜山在五都山。两峰相望,前后皆石壁。宋淳祐中,有管姓者取蜂蜜于山中,坠岩而死。因名。山有洞光岩,横阔数丈余。 云岩山去县一里。宋李方子讲学其下,有云岩书院。虞集记云:“崇冈m壁,人迹罕至,最为清致。”宋李月洲诗:“君之山山北楼,高兴凭空浩不收。万里风云长入梦,百年诗酒只生愁。依稀远树连寒廓,苍莽残阳落暮洲。闻道登临爱诗客,仲宣何必问荆州?”(上二山俱县e) 石螺山在八都。两山相合,大石犄角对峙于溪上,曰“石门”。仅通单骑。有石如狮子,昂踞水中。旁有石如螺,因名。 莲花山前有五峰,号笔架山。 黄华山山势蜿蜒,旁支与止马诸山相连属。(上二山在九都。) 徐公山在十都。1人为徐仲仙立祠于此,故名。(已上四山俱县西。) 君山去县五里16。山高二千一百余丈,顶有两石峰,各高二十丈,人谓之双石笋,又谓之“珓杯山17。《寰宇记》云:“秦汉间,有徐仲仙于此采药,遇神仙,其妃偶多假鸟皮为羽,飞走上下,山因以名。”江逌诗:“洞中烟锁五云楼,洞口寒泉今古流。见说秋高风雨夜,徐郎骑鹤更来游。”徐彻诗:“杭州雄镇a君山,山头古迹仙人坛。仙人骑鹤去不返,药炉丹灶留人间。至今鬼神与守护,洞口时时起云雾。玉清台殿常依然,缥缈仙踪无觅处。” 珠寮山在十八都。又名“诸母岗”,谓其为诸山之母。跨邵武、光泽及江西铅山三县,盖邑之巨镇也。 大和山在二十七都,抵江西南城县界。山有铁牛岭,岭旧有铁牛关。 小和山与大和山相连。旧有大寺寨巡检司,今徙于杉关。(上四山俱县西北。) 大里峰在县北二十都。 白云峰 聚云峰(上二峰在三都。) 里人峰在四都。 顿笔峰在八都。状t卓笔。 毫居峰兴龙峰(上二峰在九峰。) 佥竹峰在□□都。(已上七峰俱县西。) 象牙峰在县西南□□都,接邵武县界。一峰屹立,旁有二十四峰,森秀如象牙,邑之来山也。 盘肩岭18在二十三都。东抵县西弋阳县界,西抵江西贵溪县界。山高径险,盘曲而登,故名。 云际岭在二十五都。接弋阳、铅山二县界,路通浙江。(上二岭俱县北。) 乌石岭在兴东。与君山接。高二千六百六/丈有奇。 杉关岭19在县西九都。为福建江西之界。 会仙岩岩口有穴,名“石斗”,内方而深,清泉常满。相传宋嘉定间,有醉者亵渎其地,火从斗中烈焰四起。岩上有桃,实丹色,熟时即坠,人莫能得。 黄茅岩有石楼20七重,高下相连,后有石壁,i自穴去21。岁旱,乡人常祷雨于此。 七仙岩高入云际。(上三岩在县北二十二都。) 乌洲在县东二里。又名月洲。当西北二溪合流之会。 杭川俗名大溪。发源自六都极高岭,分水至四都,合杉岭、止马诸水,曰西溪;至县治西,纳杭溪与徐源诸水,曰杭川;至县北乌洲,与北溪合,曰交溪。又东南流三十里,入邵武县界。《大明一统志》:“府城西北有麀溪。”旧志载于县境,而云疑即西溪之源。详见《邵武县志?山川》。 北溪源出县北二十五都云际岭,会二十四都诸涧水。 县溪诸滩 交溪滩。当i北两溪之合。 龙孔滩。(上二滩在县东。) 黄龙滩。在县西北一里。 搪石滩。在一都。怪石攒矗,飞流迅激,水涸则舟不能进。 雷公滩。在四都。滩声若雷,舟行者止此。(上二滩俱县西。) 锡杖泉在十六都崇安寺o。 过夏泉在二十七都招禅寺西。(上二泉俱县西。) 七星井县治有井曰庙前,在县东张王庙前;曰司前,在建宁道前;曰澄清,在澄清坊;曰县前,曰八角,在卓行坊;曰五通,在五通庙前;曰光禄,在光禄坊。凡七,因命曰“七星井。” 六角井在县s种德坊。 城隍井在县治南城隍庙内。 杭头井在县西北杭头市。有二井。

 

      兴化府

 

 莆田县

  乌石山旧在府城东北,国朝洪武十二年辟城,围其半于城内。上有东岩寺并石浮屠。山半石岩二处,元人俱有刻字:一曰“左丞雨”,一曰“右丞雨”,盖纪当时左丞、右丞祷雨有验,但其旁刻细字,俱苔藓蔽蚀,不知所纪为何人也。山之东北隅,有唐大理司直陈墓。古谶云:“乌石山前,官职联联。”自唐以来,林、陈、方、黄、宋、刘、王、郑、李九大姓世居之。 北亭山在府治东北下。旧有将迎亭。 陈岩山在府治北常泰里。山峰三迭,如云飞、如髻鬟。俗传古有陈姓者隐于此,故名“陈岩”。亦名“陈仙山。”街顶峰峦攒矗若莲花,又名“莲花峰”,亦名“九华山”。 石洞。在陈岩山上,广可数丈,旁有巨人迹。 石茶灶。石棋枰。 琉璃院。 桃花坞。 燕子洞。 仙篆石。巨石坦平,文迹纵横若篆书。宋方翥诗:“虫文鸟篆不可识,如读嵝神禹碑。” 粘蠔石。山高数百丈,距海七十里浇裆蕉ビ惺壕山“,粘壳犹在。方翥诗:“累累蠔山着石面,此非所有能无疑?细看大石深孔窍,舟人操篙迹犹遗;乃知此上千载前,汹涌尚作海渺。蛟龙鱼鳖占窟宅,不省造化能密移。” 淘金井。山之麓,井深才二尺,泉甘而清。旧传陈仙于此淘金云。 壶公山山有八面,高耸千余仞娇ぶ握对之山。形方锐如圭首,峙立如展屏,秀特端重,盖郡之镇山也。旧经云“昔有隐者遇一老翁于绝顶,忽见宫阙台殿,似非人间。翁曰:“此壶中日月也。”后人因以壶公名山。宋朱文公经莆,望见壶山,曰:“莆人物之盛,皆兹山之秀所钟也。”唐翁承赞诗:“井邑斜连北,蓬瀛揭卸。秋高岩溜白,月出海波红23。”黄滔诗:“日月中时近,龙蛇蛰处腥24。”宋刘克庄诗:“斫木人多山渐瘦,结庵僧去石谁眠。鸟归半岭衔斜日,樵返疏林起暮烟。”国朝黄耕诗:“湿云将雨归深洞,古树号风撼怒涛。” 蟹井。在山顶。泉出石穴澹其脉通海,视潮盈缩。中有双蟹。岁旱,县大夫率诣祈祷,以茅叶引之,置缶中迎归,即雨。宋通判刘子翚诗:“穴泉类蹄涔,幽灵隐其涯。仿佛小双螯,控御蛟龙随。” 真净岩。在山之绝顶。莆中风物之胜,一览可尽。 灵云岩。在山之阳。上有桃花洞、蘸月池,泉石奇胜,为莆人迳椭地。虎立岩。宋徐思仁云:“李习之谓:凡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视远为幽,壶山虎丘岩,殆兼有此景。” 盘陀石。 法流泉。 濯缨沼。 石壁峰。 碧溪湾。(已上俱在壶公山,号五奇。) 名山下有名山庙(上二山在胡公里。) 鼓角山在惟新里、壶公山之西。宋吴世延诗:“白水一陂浮鹭背,青苗干珑25迭虬鳞。” 石梯山峻峭如梯,其上最宜茶。莆之茶,龟山为上,石梯次之。上有炉峰岩。 浮山上二山在灵川里。(已上五山俱府城南。) 塔山在莆田里。旧有石浮屠,后圮,国朝建烽燧于其上。 双髻山在兴福里。自西视之,双峰尖耸,故名“双髻”。自南视之,五峰并列,故又名“五侯”。亦名“笔架山”。上有涌泉岩、大云院,今废。其泉亢旱不竭。 赤岐山26上有炉峰岩。 白湖% 印山山之上有石如印,古刻“印山”二字于其上。 烂柯山 东山 石狮山 东龙山 凤石山 九潮山27(上九山在武盛里。) 大蚶山按旧志,莆田海滨有蚶田百顷,号“大蚶山”。山有岩洞,十里之内水草皆香。 蔡山 青山上有巡检司。 丘山(上四山在奉谷里。已上十五山俱府城东。) 天马山在南厢。山势起伏如奔马。 太平山其山自福之永福延袤而来,峰峦峻拔,为莆之主山。 石室山山有二石室(皆广二丈许)及巨人迹石。僧涅槃隐于此,亦名“石室岩”。又名伏虎岩。岩之右有天泉岩。(上二山在东厢。) 林葬山在文赋里。唐林攒葬母处,又名甘露林。(上四山俱府城西。) 福平山在兴教里。亦名北平山。唐欧阳詹读书于此。侍御史陈峤墓在焉。山之阳为北螺村,有林氏伯仲'侯墓,今谓之林墓峬。 澄渚山在仁得里。旧有陈暄者居之,初名陈渚;唐睦州刺史林披徙居于此,因改“陈”为“澄”。今有林九牧28祠堂。 囊山在延寿里。形如悬囊,亦名“上囊”。 辟支岩。其中可容数榻,旁有八小石负之。玲珑明澈,如窗棂然。唐中和元年,异僧黄涅槃栖隐于此。岩石间有小窍。甫径寸,时进异香,今樵者间犹得之。前有二巨石;对峙如门,右有石,高广可二丈29,后人因设药炉、茗碾于其上。宋郭祥正诗:“磴道迢峣接画檐,阴森古木翠相御。寺形突兀从中涌,山势包藏若外缄。猛虎至今驯片石,异香时复降重岩。欲穷眼界无边际,更到幽人宴坐嵌。”余越诗:“千林欲暮山带雨,六合无尘秋满天。”国朝柯潜诗:“攀云凌绝顶,一望海天空。野色断桥外,鸟声高树中。烟凝芳草绿,苔衬落花红。万虑都消却,长歌送暮鸿。破晓携余兴,搴梦上辟支。云边孤鸟没,天外数峰奇。拂石题新句,堤看旧碑。此中真绝景,能有几人知?” 文殊岩。佛日山。 石竹山。 须台。 降龙涧。 于菟窟。 半月池。 伏虎石。 双鱼山状如双鱼。下有子鱼潭,亦名小姑潭,在迎仙桥下。广仅数百步,所产子鱼为真,而不可多得。王安石诗:“长鱼俎上通三印。”苏轼诗:“通印子鱼犹倒恰!被仆ゼ崾:“子鱼通印蠔破山。”而建安严有翼《艺苑雌黄》亦谓:通印长鱼,古人以为食味之珍,通印者,言其大可容印也。今山上有小庙,政和间立,里人刘仲审始题其额曰“通应”,因以名港。追考岁月,实在三公作诗之后;而王彦辅《塵史》,反以诗讹“应”为“印”,盖抵未审也。 驷马山以形似名。戴帽山山高千仞。旁连紫帽山,山有鸲鹆岩。旧传地暖鸜鹆栖焉。(上三山在待贤里。) 烽火山在兴教里。三小山突起平田中,旧传常举烽火于此。一名华盖山。 芗林山下有灵龟潭。岁旱祷之,若龟浮,乃雨征也。有石梁l其上。又有石如砥平,可坐数十人,流泉环绕。郑樵诗:“泉声漱玉开心孔,山色挼蓝熨眼花。着手摩挲溪上石,他年来访汝为家。” 大帽山下有爵山。南有太湖坑、石门、马尾漈、绿榕桥。王悦诗:“鸡犬一声30云一坞,春阳桃李缈成蹊。” 东山山多异产。宋郑樵有《东山采药》诗刻于石。旁有西岩。 棋山仙掌峰。有石高三十余丈,巉然特立如掌。宋林光朝《丰登楼记》云:“仙掌一带如湘潭,其牵映数处如雁荡。”即此地也。 文笔峰。与朝天马两峰相对,又名石竹峰。峰之麓为故兴化县治。 香炉峰。旧经以为朝天马峰。 仙人台。两石对立兄杏畜词如棋样。出风穴。大石上有穴大如斗,深不可测,风自穴出。(已上俱在棋山,号五奇。)龙山。亦在棋山。山岩如圆屏,瀑水高三十尺,流下潴为小潭。又有石如室,深广一二丈。相传五代时有隐者居此地,炉犹存;中有棋山寺,旁有西台。 百0山亦名华盖峰。唐会昌中,僧崇演避地辟谷居于此。山有石室。又有六岩:曰华盖。曰客厅。华盖西北,大峰峻峭,第一石室可坐五十人。曰古仙。此岩向北有石梁架虚以为门,曰石伞31。石门向后有一岩,形如层塔,一岩相枕,形如伞盖,下有石床,平坦可容二十人,曰石楼。石伞西北有岩,形如楼台,其下宛转,可容百人,曰重玄。石楼西北连大山鼻,直指玄空中石室可栖息百人,旁沿石壁,乃至其中,即此岩也。又有百丈岭,接福清县界。(上五山在广业里。已上十五山俱府城东北。)果阳山 方山 三仙山在莒溪。(上三山俱在府城西北常泰里。) 城山在景得里。俗传旧有蜘蛛绕山为城,故名。又名谷城山,与壶公山对峙,为黄石谷清32之望山。有石岩可坐十许人。前临国清塘,上旧有竹隐、梅隐、松隐三精舍。今惟松隐存焉。其巅又有呼月台、兴p洞。宋林光朝尝讲道于红泉东井,学者因立祠于此祀之。国朝柯潜诗有云:“呼月台前看海色,兴云洞口听龙吟。孝廉坟古苍苔合,文节祠荒碧草深。”又云:“好山横碧水穷处,落日留红天际头。” 羊眠山在安乐里。顶有窠,平数十步。 鲫鱼山在合浦里。其下有潭。 嵩山在海滨。p顶有峰名“文笔”,其上石壁有苔纹成“文笔峰”三大字,宛然如书,刮去复然。旁有石室,俗呼“仙姑岩”。峰之下有嵩山院焉。 金山33虎山下有一水,谓之“金溪”。宋林光朝记,此水发源于仙人台,其最上层有云气濛濛然。旁有虎齿石、鸡冠石,又有石室,可容十许人,登高临眺,并见海上数山若莲花之状。 岳香山 芝山峭石巑岏,草树蓊郁,为海滨胜处。山之巅,有庵曰“万松”,国朝柯潜少尝读书于此,及第后归省,重游山中有诗:“眼底皆亲旧,相邀访白云。好山看不了,名酒饮都醺。晴旭移花影,轻鸥护水纹。莫谈人世事,诗思正纷纷” 石马山(上五山在礼泉里。) 柯山在安乐里。旧名松山,后以山下多柯姓所居,改今名。 吴山在崇福里。 岳秀山 蒋山 龟山亦曰西山。 芹山 塔林山 火头山 文甲山 华胥山南有吉了巡检司,东有南日山水寨。居民蕃盛,商旅辐辏,亦富饶T区也。(上八山在新安里海滨。已上十八山俱府城东南。) 凤凰山在南厢。山形如凤之展翼,故名。梁、陈间,邑儒郑露书堂在焉。 横山在鼓角山之西。 木兰山其下为木兰陂。(上二山在惟新里。) 将军山又名将军岩0 龟洋山产茶为莆之最。旧经云:“僧无了尝栖隐于此。遇一大龟蹑四小龟而行,因名。”山有六眸龟池、蒪口池。 紫帽山与龟洋山相连。晓日笼烟,山色绚紫,故名。(上三山在文赋里。已上六山,俱府城西南。) 州峰其上为共乐台。 梅峰与乌石山t连,即光孝寺之后山也。(上二峰在城内,今府治西北。) 大象峰上有灵石大梦岩。 鸡足峰以形似名。又名北岩。(上二峰在东厢)。 仙台峰按《大明一统志》,在府城西。上有石棋杆、 马蹄迹。 前有石罅,深不可i。又有仙台石。石上有字,锐如镌勒,远则字画分明,近则模糊不可识,其文曰“日月逝酒浆”凡五字,未详何谓。(已上三峰俱府城西。) 九峰在永丰里,旧志作延寿里。徐师仁记云:“院之左右峰峦连属,有类香炉之九迭,衡阳之九疑。故名九峰。”n灵峰在待贤里。山环五峰。(上二峰在府城东北。) 卢峰旧传有卢姓者,炼丹其上。郎中林忌诗:“神仙闻在幽深处,待邮龙宫阅秘龛。”越王峰亦名越王台。旧经云:“环山巅筑台十余层,遗址石楚犹存。”《汉书?朱买臣传》:“东越0更徙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今所历之地,多有遗迹。峰之旁有燧峰三,旧传越王举烽火之所。宋宏词方□□34诗:“闻道驺余避汉兵,窜身岩谷觊偷生。如云甲马今何在?只见良田万顷平。”峰之西南有钟湖,湖颇深广,每云雨晦冥,则湖中隐隐有钟声。旧传越王金钟飞落于此。 瑞云峰旧经云:“峰顶有云起即雨,乡人恒以此为候。”峰之左,旧有神祠,五代周显德中,居民一日见白衣人入祠隐,视之不知其处,但见壁上有金书二句云:“瑞云峰下出三元,东西二里人皆传。”宋熙宁九年,薛奕以武举第一,其孙珩知梅州,寄诗云:“瑞晒炮呔纱闻,一曲青山抱小村;簪绂相传今十世,姓名犹未应三元。”旁一里许,有转水岩,又名转水台。旧经云:“穷山之巅,有泉源如车轮在黄茅中,东碍大石,西流永福县界崖壑中。唐末有陆禅师者,以乡民苦旱,振锡大喝,石开,水转而东,溉田数百顷。至今旱岁,远近迎水,其扇缦臁!薄洞竺饕煌持尽吩疲骸案城东北山岩下有泉,或岁旱,居人傩,水回流入故兴化县,应期而雨。”其说与旧志少异。 螺峰 仙寿峰相传旧有仙修真于此。 长寿峰旧经云:“何氏兄弟九人先隐此山,得不老之术,故名。”其旁有马鞍山、双髻山、鼓角山。峰之东北有金钟潭,亦伞敖鹣”。旧经云:“俗传昔有胡人自岭外掬溪水饮之,觉有金气,溯流寻至此潭,见金钟浮水西”。胡投水戴之,与钟俱沉。至今钟尚留潭中,时隐隐有声,土人常以此卜阴晴。潭在瀑流之下,深不可测,有隙光漏月,又名‘仰月潭’。”(上六峰在广业里。已上八峰俱s城东北。) 罗汉峰在府城南南厢。旧记云:“俗传有一僧南来,迫暮过此,忽睹一刹,楼阁层出,钟鼓铿然,榜曰‘罗汉院’,因寓宿焉。达明失所在,诣广化寺言其事,后遂造石塔于此。下有佛肠坑。旧经云:“俗传广化开山僧吐出肠胃,于此说焉。” 天竹岩 弥陀m(上二岩俱在府城西常泰里。) 紫霄岩在常泰里。上有精舍,旧名迎福院。 琉璃峡。宋苏舜钦书。 天台洞。 石鼓。考击有声。 石门。 仙人桥。 仙人冢。(已上俱在紫霄岩。) 上溪仙人岩旧经云:“岩状如骏马2颈。颈上有平处,下瞰一洞,可容数十人,中有药炉、丹灶、石棋局;人迹不可到,惟一窦如窗眼,斜窥见之。” 望江岩丛山之中,层崖千仞,东望沧海,故名。(上二岩在广业里。已上三岩俱府城东北。) 龟纹□城既辟,壕遂湮塞。夭顺间,指挥佥事=晟尝奏请疏凿,以通舟楫。制可之,而未有能任其责者。成化初,知府岳正始命工疏之。自养济院前,抵东水关以达于外河,深四丈,广倍焉。中为三堰,以杀水势;一在养济院前,曰上堰;一在城隍庙旁,曰中堰;一在玄妙观前,曰下堰。其上中二堰之间,潴水成湖,刻石其旁,曰“小=湖”。自下堰以下,名曰“兼济河”。上有石桥三间,即旧宁真门外通衢也。水盛则舟楫或可至桥下,人以为便。其费皆正所自区划,不以烦民,惟士民王行安,尝率千夫助之。正作小西湖时,有诗云:“性癖耽山水,莆阳不负吾。林峦青欲滴,城郭隐如无。天险关形胜,坤灵效画图。全=些子欠,我作小西湖。”湖水所产鱼荷,岁入府学,为师生会馔之助。 延寿溪在府城北常泰里。源接渔沧溪,流至延寿村为陂,分流新港、芦浦、端平三斗门,入于海。 南萩芦溪在府城东北待宾里。发源自游洋溪,流经畎陂,五里至妙寂桥,又五里为渔沧溪,历使华陂,过延寿桥。(“萩”一本作“荻”,恐误。) 莒溪发源自游洋蔡溪,历九鲤湖,流会获芦溪,以达于延寿溪。 渔沧溪南流入八濑溪,会于延寿溪。(上二溪在府城西北常泰里。) 上溪在府城西常泰里。源自林葬坑而下,流五里至南门第二桥,与北港水合。 迎仙溪源自北萩芦溪,合桃源白石水。又东流会迎仙港,入于海。 蒜溪源出兴化县荧迹山,绕蒜岭,历五峰陂、驷马桥,南合迎仙溪。(上二溪在待宾里。) 吉宦溪在溪下流。源自黄渡,南流过百浚,与碧溪水会于东镇。 湘溪亦n上溪。源出石竹峰,南注涨洋,达于萩芦陂。 碧溪接湘溪之水,往萩芦溪。 瓢湖溪一名萍湖。接大松溪,过马洋,合洙溪。 百丈溪在昆山溪下流。源出兜率山下,为福清界36。 洙溪一名苏溪。在碧溪湖合流之下五里有苏陂。旧经云:“大溪之中,有温泉数跟,百沸如汤,混以溪流,不能止其沸。居民三五十家,沐浴烹饪,日取给焉。” 杉溪源出长寿峰,下接大松瓢湖水。大松溪源出大松岭,下接瓢湖水,过洙溪合流。 凤抟溪源出羡山,并山东注,细流交集。历溪尾,过白虹,折而南流六十里,入溪。 澳溪盖苏溪、吉宦溪、抟溪合流处也。 腥c芦溪在澳溪下。流至萩芦陂,歧而为二:左行者历万安溪迎仙桥,会蒜滨之水,以达江口。右行者过漏头以达新港。各入于海。 溪在溪下流十里许。(上十二溪在广业里,皆由江口桥以入于海。已上十四溪俱府城东北。) 濑溪在府城西南文赋里。其泉z泉之德化、永春及仙游三邑而下,合涧谷之水三百有六十,流至木兰陂,而下于海。 八濑龙潭在府城北常泰里。旁有九龙庙,岁旱祷雨于此。或名鳖濑。宋方翥诗:“濑寒隐鱼鳖,庙古动龙蛇。”按旧志:“郡北十里地方名‘善溪’。有大恶潭在峻峰之间,左右石壁峭耸。宋开宝中,县z吕承祐因岁旱祷之,大雨霶霈,或见黑白二龙戏于水上,遂立庙祀焉。”以其地势考之,疑即此潭也。 龙潭尝闻,宋绍兴四年,春夏不雨,潭有龙现,即雨。虺潭源自沐溪而下,其深不可测。旧经云:“时有群虺出乎其间。”(上二潭俱在府城东北广业里。) 薛公池在莆田县学大成门之前。宋薛奎知县事时所凿。其后奎入参大政,邑人思之,因名。元至顺初,移建县学于此,遂以为泮池。池植莲,有双萼同干者出于其间,则诸生必有登魁名者。林环、柯潜廷试第一人,皆有此瑞。 桃源温汤池在府城东北待贤里,锦江之西。其地有仙迹药田、丹灶。宋林大鼐《莆阳风物赋》云:“浴桃源之汤者,多年寿。”按旧志:陈洪进时号“静边都”,郑仁畅为使。 瀑布泉在府城北常泰里使华亭之西。旧经云:“悬流高百丈。” 温泉在府城南南厢元丰桥之西。深可丈余。 大泉在府城东武盛里,平海卫城东二里许。泉脉自石罅中┏觥!∈马泉在蒜岭之西。立碑道旁,以石马名之。今在福清县界。 葆光泉在望江里岩。循崖巨石有洼,可容勺,泉涌其中,溜如一线,虽久旱,酌之不竭,宋林光朝以是名之。 乳泉在广业里张盖山。(上三泉俱府城东北。) 观音泉在府城西北常泰里t岭之半途,负担者取汲焉。浮屠氏筑亭覆之。有石刻曰“观音灵泉”。 西淙瀑布泉在府城西南文赋里西重院之上。瀑流悬崖如练。 留公井在府治内之东,即旧莆田县丞廨之西隅。有石记云:“知县留居道重新县廨,累凿井无泉,夜梦神人指示曰:‘西隅草色光泽处有泉。’觉而凿之,t得。” 铺前井在府治前宣化坊总铺内。卫前东井在谯楼之左。 卫前西井在谯楼之右,僧涅槃凿。 梅峰井在梅峰光孝寺内。 兴贤里37在馆驿内。 龙津井在太平社仙水行宫内。旧志云:“昔何氏兄弟尝憩于此。”(上七井俱左厢。) 市头井在市头石塔之前。亦名塔井。 义井在永福寺前之通衢。旧经云:“僧涅槃所凿,岁旱汲之不竭。” 福泉井在后街。井上有石,刻“福泉”二字。(上三井俱左厢。) 石幢井在宋黄公度状元坊之侧。僧涅槃凿。 四穿井在石幢市。 郑井在五巷尾i旧郑氏井也。 龙井在乌石山下。(上四井俱东厢。已上十四井俱府城中。) 望仙门外井僧涅槃凿。 涅槃井在元丰桥侧。旧记云:“涅槃自南乡归,同船者渴,涅槃乃登岸,驻锡涌泉以饮之,因名。”(上二井俱在府城南南厢。) 惠井在平海城内西南。景泰四年,指挥使戴瑄凿,以便士卒,故名。 龙崆井按旧志:“在县东箨龙山下。”古井亢旱,泉源不绝。(上二井俱府城东。) 梅井在府城西一里。泉甘而重,深可八尺,枯旱不涸。旧经云:“昔有叟梅姓者指其所以示人,因名之。”宋林大鼐《莆阳风物赋》云:“饮梅山之井者,无废疾。” 徐井在常泰里。旧传僧涅槃所凿,与徐氏宅相连,故名。 张井在望江里下张。 黄井在待贤里江口、鼓楼山瞰海旁,日给千家,大旱不竭。(上二井俱僧涅槃所凿。) 方公井在e贤里白杜路左。唐方峻所凿。 仙人井在杉溪之西。 醴井味甘,故名。 郭坡井(上三井在广业里。已上七井俱府城东北。) 灵惠井在湖公里白湖之侧,环境皆斥土,而井居其间。旧记云:“时疫,有梦神示一井,凿而饮之,无不愈。是岁神始封灵惠,a名。”亦名灵惠泉。 双庆井 莫公井旧传莫姓者所凿。 东井宋林光朝开义学处。 琳井泉源涌出;亢旱不竭。(上四井在黄石,界于连江、景得二里之间。已上五井俱府城东南。) 施水亭井在府城西南南厢。旧经云:“僧涅槃凿以施水,即锦亭前井。f今废。

  校 注

  1 《闽书?方域志》作“县治主山”,嘉靖《邵武府志?地理》作“镇山”。

  2 《闽书?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地理》均作“十余里”。

  3 《闽书?方域志》作“上有瀑布泉”。

  4 “源出”下脱数字,按《闽书?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地理》均只作“溯洄永兴溪水,溯游十里至于泥坊”,未说明源出河处。

  5 《闽书?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地理》均作“太平坑”。

  6 《闽书?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地理》均作“入于将乐之竹洲溪。

  7 《闽书?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地理》均作“大洋嶂”。

  8 《闽书?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地理》均作“鮷潭”。

  9 “斗角”疑为“斗甬”之误。斗甬为古代量器。甬,即斛。

  10 《闽书?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地理》均作“火夹滩”。

  11 “清此”似系“清泚”之误。

  12 乾隆《邵武府志?兵制?寇警》载:“乾道四年,群盗何白旗等侵建宁,调汀州左翼兵置罗汉寨以守之。”

  13 《闽书?方域志》作“龙归山”;嘉靖《邵武府志?地理》作“龙归峰”0

  14 应为“以形似名”。

  15 《闽书?方域志》及嘉靖《邵武府志?地理》均作“武陵桃源溪”。

  16 《闽书?方域志》引萧子开《建安记》作“在县西一百里”;嘉靖《邵武府志?地理》则作“去县十有五里”。

  17 《闽书?方域志》作“茭环峰”。

  18 《闽书?方域志》作“肩盘岭”。

  19 《闽书?方域志》-“杉岭”。

  20 《闽书?方域志》作“石鼓楼”。

  21 《闽书?方域志》作“水自穴出”。

  22 “壕”为“蠔”之误。

  23 《全唐诗》作“日上海波红”。

  24 《全唐诗》作“乌兔月中近,龙蛇蛰处膻”。

  25 “珑”似应作“垅”。

  26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作“赤崎山”。

  27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作“九跳山”。

  28 林披生九子,皆官刺史,世号“九牧林氏”。

  29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及《闽书?方域志》均作“五丈”。

  30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作“鸡犬数声”。

  31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作“石塔”。

  32 “谷清”疑为“谷城”之误。

  33 弘治《兴i府志?户纪》谓:“金山在兴福里”。

  34 明周华《兴化县志?山川》作“方叔震”。

  35 《闽书?方域志》作“水面”。

  36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作“入福清界”。

  37 “兴贤里”疑系“兴贤井”之误。

 

卷之十二 地理 山川 兴化府

 

 仙游县

  大飞山 小飞山县之主山也。蜿蜒数百里,屹立为二,高可千仞,其形翼然,如飞扬之状。下有钟鼎、马鞍二山,东为将军山,后为天马山。 瀑布山悬崖瀑布,泉高数千尺,望之如垂练。下有龙潭。(上二山在功建里。) 大象山在兴泰里。下有唐光禄郑绩墓。(已上三山俱县北。) 鸣山1山顶有石,高二十余丈。石上有风穴,穴中有蛎壳,天将雨侧鸣,过三日不雨则旱。乡人遇旱,祷 必应。上有鸣峰岩,尝有道人卓姓者,结庵其上。宋县尉黄岩孙诗:“卓道当年爱此峰,直于顶上驻禅饰。岩深疑有仙人宅,地僻全无俗客踪。罅石引泉围古屋,断烟拖露2滴寒松。夜来冷枕蒲团堰,梦破一声残月钟。” 白岩山白石成岩,下插青溪,又名白石山。旧经云o“孤标秀异,灵仙所集焉。” 香山旧经云:“昔有人登此山,时闻异香,或于土中得之,若乳香然。下有院,旁有清溪,其源发于泉州之晋江。水极清泚,而奇峰森列,溪旁小径,可通杖履。又有石梯、挂钱石、银台石马、香炉峰、龙潭。 九峰山亦名九仙峰。上有云即雨。县之前山也o飞凤山东有昭灵宫。 卧牛山(上六山在孝仁里。) 罗山傅氏族居其下。唐僧湼槃谶3曰:“吾居尔室,干戈永息;尔居吾穴,衣冠不绝。”后尝两易为僧舍。又曰:“二百年后,异姓同光。”今林氏同居焉。 翘足山自留仙山发脉,以至t此。(上二山在永兴里。) 柳峰山自东南望之,其形如帽;自正南望之,其尖如笔。 九龙山山分九支,与铜鼎山对峙。 牛歇亭山王迈家其南。 照船山其山秀拔,登其巅,望见南海。 鸿渐山山秀丽可观。 锦屏山风亭市居人。延迤其下。(上六山在连江里。已上十四山俱县南。) 鸡子城山昔越王筑城其上,旧经云:“灵异非人力所为。”又有彭城,相去不远,遗址并存。 昆仑山大溪之南。二峰圆整秀拔。山之巅有蟹井,祷雨必应。又有昆仑岩。 龟城山其形如龟,故名。(上三山在常德里。) 石鼓山在永兴里东渡溪之南。有石如鼓,因名。 东山在沙溪桥之东,其下为严坂。又县东北兴泰里,亦有东山,状如伏龟。 白马山 琼山山之石莹洁如玉,上有盘石,广十余丈,可坐数百人4(上三山在香田里。已上七山t县东。) 宝幢山在养志里。东为玉幢峰,西为金貂峰。 诰轴山 南林山 魁岩山 正奏山在大帽峰之前,旧名“精进”,旁有烂柯山,下有大□陂5。 泗洲台山俗传尝有仙人往来其间。又有仙人台。山有天柱峰、大帽峰,其势高大,若展旗然。宋叶颙'居其下。 双桂山双峰峙立,故名。又名“双髻”。(上六山在万善里。已上七山俱县西。) 铜盘山山峰尖锐,其顶坦夷如盘。 九仙山自永福县嶙峋起伏而来,至此耸为一峰。石上涌飞泉,色白味甘。世传汉时有何氏兄弟九人,饮此泉因而上升,故名,t有仙迹石,南有侯坂高平山,唐陈峤世居焉。 高望山旧名高望峰,在九仙山之西,何岭之上。上有石浮图,下有龙潭,南有双髻峰;又有二石,各高数丈,名曰“笏石”。北有仙人台。 古重山在紫洋之东,延袤二十里6。其上为古重岩,旁有石室,深四丈许,广亦如之E又有小石室十余,皆有隙路相通。 玉几山方平如几,其高与九仙山齐。(上五山在常德里。) 石犬山顶有石,状如伏犬。 林洋山 莲花山状如莲花。 银岩山又名“白岩山”,山下有羊山,又有黛蓝山,下瞰清溪,小市数家,水竹映带。 如兰山下有o陆精舍。 双髻山又名双笔峰。 南镇山 福鼎山7与莲花、石所三山峙立。 南湖山8在何岩之西,旧有万安寺。 小岩山中有石门,门中有石镜、石龟、石鼓。 牛岭山 石屏山山下旧有亭。 寻阳山有大山自西北来,峙为三峰:曰大雪、仙台、香炉。m有鸡髻岩、云顶岩、红袍山、笏山、笔架山、烽火山9、大象山、鸾峰10、莲花峰环列左右。循南而东,又有石龟岩、龙须岩、银顶峰。宋知县陈昭度《西轩赋》云:“西涧之水,悬流二千尺,开辟已三百年,初发源于银顶。”即其地也。莲花峰之下有龙潭。云顶岩亦名云顶峰。岩有石室十余处,旧传隐者栖息于此,名旧隐岩。旁有化蟒岩、钓月湾、闻猿洞、眠云阁,有石并峙,对望之如阁。又有漈坑。岩之前有郑氏书堂,西挹其秀。古谶云:“漈坑卿监无人识,云顶山前出状元。”宋乾道中,有部使者过此山,曰:“当生异人。”后郑侨哆魁,荐官至枢相,是其验也。 高阳山又名谷目11山。崇林蔽翳,居人剢木以识所从出入之路。后人讹传剢木为谷木。宋黄某言:“谷中山小娟秀12,如人之眼目,是其清明处也。”(上十四山在兴泰里。剢考之韵书无此字,疑当作“剥-,又疑当作“掾”。) 蛇湾城山亦号越王城。(已上二十山俱县东北。) 将军山 鼓楼山 北斗岐山 平光山 飞鸟山相传昔有孝子庐墓于此,飞鸟群集,乡人谓孝感所致,因名。郡志“鸟”作乌。 乌石山在乌石溪口。又闻贤里亦有乌f山,陈氏居焉。 大帽山陈次升世居焉。 金鸡山顶有石如鸡,故名。(上八山在善化里。) 梁山旧经云:“平田之中,突起一峰,高插霄汉,其上多神仙窟宅,水旱祷无不应。旧传尝有紫气凝结,经旬不散,邑以祥瑞闻。是时盖梁朝也。故以梁名。” t山 祥云山 九座山《泉南录》云:“重峦叠嶂之中,巍然高峙,凡九峰,故名。”盘髻峰。亦名凤顶山,在九座院后。旧经云:“八峰环绕,而一山中峙,迥然峭拔,势如盘髻植荀。嘉木异卉,寒暑不改色,盖绝胜之境也。” 栖真岩。院东三百步有石龛,广逾寻丈。旧记云:“山之中t蟒岩,巨蟒族孕其闻。唐僧智广驻锡于此,蟒悉化为石。” 锡杖泉。栖真岩下有浅穴,无水,智广以锡杖叩石,泉忽涌出。 彻云涧。院西三十步,有大涧出于穷山,群石丛萃堆积,水下激石,其声铮然如钟磐环佩。失名氏谏“延绵不可穷,寒光彻云际。落石旱雷喷13,溅宝春雨细。” 龙潭。彻云涧北上,跻险扪萝,不啻五里,却入涧中。巨石之下,宽余一丈,深二、三尺,水湛而清,旁有阴窦,莫测深浅,岁旱祷应,答如响。 透龙石。潭北有大石,中断如截,旧传尝岁旱,龙蛰其中,智广叱之,透石而去,故名。 大祐山14其山自金华岭而来,伏为平地者里许,乃复突起一峰。(上五山在闻贤里。已上十三山俱县西北。) 金井栏山在常德里。 洪山旧经云:“洪崖崄峻,层峦清洒,相传旧有紫气盘绕,又时闻丝竹之声。” 魁山与洪山相连。 留仙山旧传何氏兄弟尝留憩此山,石t局犹存。 大尖小尖山双峰尖秀而高耸。 铜鼎山形如覆鼎,其旁有耳,与垂帘挂幕之山相并。(上五山在永兴里。) 云顶山自洪山、魁山发脉而来,其麓绵厚,黄氏15居焉。 新峰山其高凌天,顶平如掌。(上二山在香田里。) 紫帽山16 塔斗山在双溪之上。其顶有螺峰岩,又有浮屠。(上二山在连江里。已上十山俱县东南。) 郑墓山 大智山(上三山17在孝仁里。) 带帽山其峰高峻,0如手掌。九溪居人多依此山。 钟石山上有仙门洞,石门高阔大余。其东有碑刻云:“古有樵者遇一翁,问其所居,曰,居此山五百余年矣。问其屋宇所在,翁以手指石,遂开为门,入门乃化鹤而去。因号‘仙门洞’。”(上二山在养志里。已上四山俱县西南。) 龟峰 文笔峰峰秀拔如笔,席麻林氏居焉。(上二峰在县西南养志里。) 乌头岩在县东兴泰里。有石池清泉。宋林光朝目此山为小武夷。 飞锡岩在县西闻贤里。 北山岩旧经云:“群山之巅,两石峙立,负一石焉,号曰石室,可坐百许人。初泉源y岩石不通,相传雷裂其石,泉始达于石室之下,裂石今尚存。”宋郑樵诗:“倚杖岩头秋独望,稀疏烟垄是人间。” 罗汉岩 何岩俗呼寒岩。上有古河城。城之东,有石洞,可坐百余人。下为何岭。宋陈谠书“何岭”二大字,刻于石,俱以何氏九仙得名。路旁有仙泉井,宋陈照度《仙水y一源记》:“何氏兄弟经行于鸡子城,憩于岭畔,炼丹于湖上,丹成,乘九鲤鱼仙去。”后人号其湖曰“仙湖”,岭曰“何岭”,水曰“仙水”,县曰“仙游”。岩之侧有石所山,旧经云:“县中北为坦途,山皆石也,故号‘石所’。又有滴水岩、麦斜岩、极乐岩、云霄岩、林际岩、南湖y、名山岩18、乐应岩、高望塔,皆错峙于石所之间。山之下有平埔19十余里,宋黄定斋建书堂其麓。林光朝、刘夙时至其所,尝曰:“天下佳山水,未有如鲤湖石所者也。”石所之南有玳瑁山,下有龟台冈、西瞻山,又有九仙宫。 蔡溪岩宋陈易隐居于此i岩前有石如双阙,曰“石门”,高三十余丈,广百十丈。石门之北,洪崖石壁,凌云环立。上有瀑布泉,悬流石壁数百丈,频年不竭。下有龙潭,深不可测。又流而为溪涧,因总名“蔡溪”。又有普陀岩,石壁间可坐三五十人,风日不到处也。与普陀岩相对,有罗汉洞。石门之下有幻游洞i岩水至此,会流如奔雷声,潴为一湖。大木百围,盘屈石上,虽盛夏犹寒。岩之东有象五峰,西有狮子峰。象五峰之下有望赏台20,易结庐于其间。台畔有藏真坞21、眠云石。(已上四岩俱在县东北兴泰里。) 石碑岭22岭路甚峻。有石立道侧,平阔数石23上有鸟迹书,其文漫不可晓。 仙岭相传何仙尝憩于此。(上二岭在永兴里。) 马岭在连江星岭之上有亭,为迎送使客之所。(已上三岭俱县南。) 归仙岭在善化里。按旧志名“孤单岭”。五代唐陈乘、陈光又24居岭畔,登第还乡,因改今名。 白隔岭在万善里。 石狮岭 磨石岭(上二岭在闻贤里。已上四岭俱县西。) 辜岭 白马岭 长岭在何岩之东北,通郡治孔道也。昔邑人黄鹏创庵道侧,买田付住僧,使备薪水,以给行旅之宿食者。 牛头岭旧经云:“按《九域志》旧载百丈岭,今诸岭之峻,犹有绝高于百丈者。大抵环兴化县皆山也,大山如奔虬,小山如促浪,来自建昌、昭武,越尤溪,至于永福,分为三、四。自洑口达九座为仙游,至壶山入于海,笔架、仙台、大乐劣谙闵剑乃其支出也。东自杉溪出为长寿峰,又东为二支:一自浪山为仙寿峰,为日月角山,金芝、璎珞、旸谷、夹漈、越王、鸟石皆其别名;一为瑞云峰,为兜率,为百丈,达于福清。其中则为小辜山,为牛岭,为兴化县治。过辜岭、双髻、覆鼎,至于石所,号何岩,下有九鲤湖,直牢龟山,为广化,为华岩,为兴化军治。(上四岭在县东北兴泰里。) 梯云岭在县西北永兴里。历险沿危,又三十里至九座。 罗汉墩在县治之南,高一丈,广数丈。古谶云:“水流罗汉墩,仙游出状元。” 浮龟墩在紫泽观之东,有石墩阙溪旁。相传昔i潦涨,民居悉淹没,独墩上数十家无恙。 九鲤湖在县东北兴泰里。汉何氏兄弟九人炼丹于此,丹成各乘一鲤仙去,故名。湖上有九仙宫,西有仙阁。宫之前,左右两山蟠踞环抱湖;其中一水,沿石涧由宫之左而下,汇于湖,澄泓渟蓄,深不可测。前复通一涧,两壁夹耸,石底平远。湖上i凡九漈,春水时至,汹涌激烈,其声如雷。流下石壁,喷为真珠帘;再折而下,散为烟雾。其下即为万仞之壑,为鱼龙蛟螭之所窟宅。西山有瀑布,悬岩数百尺,下与漈水合,奔流数里为莒溪。宫之前有大石平旷,下瞰于湖。石上有穴如烟突,其中水深亦不可测,盖下通于湖也。湖之左右i漈之上,水落石出,其石底有穴,小者如盘,大者如臼,又其大者如鼎镬,不可以数计。每一穴则两窍并立,其中各相关通。又于众窍中迂回虬曲,泉脉亦相流属,虽不雨,水亦不涸。又有湖光台,并棋抨、药炉、丹灶之属。岁旱,乡人祷雨于溪南,隐隐若有声,一、二日声不止,乃雨征i。国朝黄孟良诗:“石遗丹灶潺湲里,云锁琼楼缥缈中。青鸟去来犹夜月,碧桃开落自春风。”徐资用诗:“石门断处疑无地,洞府深中别有天。画幛远开横晚岫,珠帘倒挂泻寒泉。碧桃开谢三千岁,赤鲤飞腾几百年。” 赤湖在县南连江里,枫亭市之西。旧经云:“周环五里,土色皆紫i其下为焦坑,地形如豹隐眠,故又号“豹眠”。 仙溪在县南永兴里。合县西众水,流入莆田县界。 佘溪在县北。源出永春县,流入大目溪。溪旁有佘姓者居之,故名。郡志云:“其溪屈曲,状似盘蛇,因号蛇湾溪”,非也。 可溪源出香山潘岩,并会仙水桥。 周溪东绕龙井,下接仙i。(上二溪在县南孝仁里。) 安吉溪源出九座山之龙湫,流四十里为碧溪,又天里25为清光潭,又五里为龙击溪,流入于蒋溪。 三坑桥溪在常德里。源出富洋山东,由瀑布山龙潭水磨坑而来。 昆溪在安贤里。源出安吉溪,东流至仙水桥而南,出昆仑山前。王十朋诗:“昆溪想自昆仑决。”由此观之,旧郡志以坤溪即昆溪误矣。(上五溪俱县东。) 蒋溪在龙华寺前。源出金沙,其沙如金,故名。 九溪溪流凡九曲,故名。(上二溪在养志里。) 大济溪源e九座飞□,合众流,由耶湖过石峡为飞鸟溪,又三里为龟峰潭。 神堂溪源出富洋山。 三会溪其源有二:一出白隔岭,东过古濑溪;一出金华岭,历东山溪、大目溪、石碧潭,与古濑溪会。(上三溪在善化里。) 大目溪在万善里。其源有三:一出九座岩l一出佘溪,一出石狮岭,东流与众水合。(已上六溪俱县西。) 飞鸟溪在县西北。源出德化县,流入大目溪。其溪水浅沙平,群鸟翔集,因名。(已上十三溪皆流会于仙溪。) 枫亭溪在县东连江里。其源有二:一出皂洋,=吴坑水而下;一出新岭,东流至沙溪,与众水合,从双溪口而出,至太平港,以达于海。 沙溪在县东南。溪之旁,人烟稠密,号沙溪市。 双溪亦名沧溪,山水环抱,风景可爱,溪之上,林氏世居焉。 坤溪在县东永兴里。其源亦有二:一出皂洋坤村之鹫峰,一出白石山,流会于枫亭溪= 游洋溪在县东北兴泰里。源出上院山,与郭洋、石马二溪合,历洙溪与寻阳溪会,为虺潭。又与小姑水会,达于龟岭溪,逾永福大樟入于海。 郭洋溪源出云顶峰。 石马溪源出银岩山。 寻阳溪源出蕨阳岭,迳亮峰26与众会历凤阳溪、洙溪。 小姑水源出永福县白宝山。 白浮山27源出屏山,下接寻阳。 兴角溪源出东山,下接郭洋溪。(上二溪皆流会于游洋溪。) 黄龙坑在县北兴泰里。水出三峡间,潴为一潭,名曰“龙潭”。宋嘉定改元,亢旱,县尉朱子昌祷雨,奠献毕,有物似蛇浮水面,大雨随注。越月复旱,知县陈齐精诚祷之,次日大雨。 何岩水在何岩之下。其源有三:一出谷目溪,一出杨梅溪,一出莲花峰。 吴坑山龙潭在永兴里。 卓洋28龙潭在连江里。(上二潭俱县南。) 西明院后龙潭在连江里。 寒洋龙潭在养志里。(上二潭俱县西。) 夫人潭在县北闻贤里角溪中。按《游洋志》:“东瓯吴氏女善巫,尝居于此,潭因以名。” 龙冈漈上有二潭,水出潭底,下流为漈,其势甚高。下有石洞,岁旱,乡人率扪崖攀萝诣之,以祷雨泽。 仙人漈发源于峰山之下。(上二漈在县东北兴泰里。) 蔡坑池在县南连江里。 龙池在养志里龙华寺寝室之前,龙井之右。其水虽旱不涸。 放生池在孝仁里。中有恩波亭。(上三池俱县西。) 温泉一在永兴里29双林院前,一在安贤里天柱-侧,一在兴泰里。旧经云:“县西南大溪,蟠石中有三两穴,泉出如汤,旁有精舍,以“汤泉”名。旧经所谓县,指旧兴化县也。 圣泉在县南孝仁里平坂上,亦号“龙井”。旁有昭灵祠,春农将作,先致祭于祠,泉方涌注,丰岁不加,旱亦不减,溉田千有余顷,冬则枯涸。 伍泉 泉窟- 洋峬泉 营前泉 乾尾井泉 洋泉 大泉(上七泉俱在县东常德里。) 瑞泉在县西养志里灵阳山之下。俗传僧正觉卓锡南岩,以杖击开石罅,有泉涌出,失名氏诗:“坐断鳌头千仞壁,击开石眼一支泉。” 白岩保泉 勋洋上保泉 勋洋下保泉 滩溪保- 坑泉阴泉(上五泉俱在县西北闻贤里。) 义井一在县东街,一在县西街。 大井一在县前南门街,一在县东北登贤坊前,一在县学明伦堂前。(已上五井俱建功里。) 东井在永兴里石碑、东溪二岭之间,旧名“张赵井”S旧志云:“溪之中流有盘石,上圆,广数尺,旁有膝足迹及鞭迹,俗传张赵跪饮于此。 道者井在常德里。自马鞍山而下,旁有泓泉,其味甘美,深不三、四尺,虽旱不竭。相传昔僧伽经行卓锡于此,故名。(上二井俱县东。) 月台院前井在县西万善里。

 

      福宁州

 

 本州

  龙首山在州治后,峰峦秀拔,高出诸山,分为数支。其直下者为州之主山。前挹长溪,东抱华峰,西接莲坡,水光山色,映带城郭。山之顶,平夷千丈,唐季巢寇南侵屯兵于此,号黄巢坪。山之西有泉号“圣水”,其水清冽,可以愈疾,故名。 飞来山30在二十八都。势极高大,上有石岩,轩豁幽邃,俗呼“仙洞”。相传尝有异人修炼于此,仙去。失名氏诗:“覆石云间丹灶冷,采芝人去洞门宝。”(上二山俱州北。) 洪山在四十八都。其绝顶势凌青苍,盖州南第一山也。登高眺远,温台之境,如在目中。旧传葛洪至此炼丹,后仙去,因名。山有 洞,洞内有石屏、矶、棋局,浑然天成。上有篆文六字,人莫能识。洞口又有石窍、石罩、石泓,泉通海眼,深不可测。西有大郓山、石马峰、卧龙潭、钓鱼石、桃坑、桔洞、丹泉。东有三丫岭,山阴有洪下村。 瓢峰山在四十都。山青水秀,乡之名胜,人多游眺其上。鼓楼山山之下旧为 麻县治。有鼓楼与山相连,因名。宋改建为寺。 红山在龙旁山31之南,亦名小葛洪山。教授吴南诗:“眼穷沧海三千里,脚踏红山数万层。”上有大小风门,天欲雨则吐云雾。东有龙潭,西有双髻岩。(上二山在四十一都。) 罗浮山在海滨。旧传此山浮海而来,与水澳山相连。 石笋山峰峦耸秀,上有清泉一穴,冬夏不竭。(上二山在四十二都。) 文岐山在四十三都海中,广袤五里。上有玉井峰32、钟冠峰、罗汉岩、金牛迹,桃花村、梅坡33。凝烟积霭,宛如海上青螺。 霞浦山在四十七都。昔有陀罗仙翁者居此。宋谢邦彦诗:“十里湾环一浦烟,山奇水秀两鲜妍。渔人若问翁年代,为报避秦不计年。” 南金山广袤二十里。旧传有客从海道来,宿山下人家,翌日早,遗金二大锭而去。主人兄弟知客所亡,追十里许还之。客谢曰:“得金不取,必非常人,异日声价,当比南金。”后人因称其山曰“南金”,又曰“大金”。伪闽四门博士杨农稷诗:“双金误失在须臾,追送还金世所无。过此令人怀往事,山名万古播芳誉。” 石洞。相传尝有仙居之,内有诺ぴ睢! 踅Q摇(已上俱在南金山上。) 笔架山。在江中,望之若浮于水上。 沙龙。沙堤若龙,以障海涛者也。(已上俱在南金山下。)保老山、中峰山。二山南北相向,宛如宾主。 小金山。在南金山之南,山下居民i以鱼为业。 浮膺山34在海中。失名氏诗:“绝顶试穷千里目,烟波深处是琉球。”上有四澳,控压海道。宋元间居民甚蕃,亦有显宦者,如镇国大将军林国祥辈皆居此。国朝洪武二十一年,江夏侯周德兴奏迁其民于大金山,防倭寇也。一本“浮膺”之“膺”作“鹰”。 笔架山亦在海中。三峰秀耸于烟波苍莽之中,望之如笔架然。(上三山在五十一都。已上十一山俱州南。) 积谷山在十三都,峰峦秀拔,景概幽胜,有泉一泓,清泚可玩。旧传有仙游于此,岁旱,取其水祷雨,多获丰年之乐,故名。 铁障山在二十都。壁g千仞,其色如铁,亦名“昆岗”。旧有驻履亭,宋时里人程氏所建。知县孙侑诗:“闻说君家千仞岗,着亭山麓费平章。” 俞山35在大海中。内有三十六澳,其地肥饶,生齿繁盛。洪武中,江夏侯周德兴徙其民于八都,以防倭寇。 七星山在前山之东。浮立海面如七星北拱,故名。 莲花山在四十八都。五峰攒簇,如莲花状。山麓有大小二石如龟,其色莹白俱36,首尾可动,背有拆文。宋林杞诗:“天开五华□□□,神龟引子巢其中。千年皮骨老化石,玉色不与□□同。”(以上五山俱州东。) 龙榜山在州西三十九都。□□飞仙石37,石凹38,又有仙马迹,山下□□39多登科者,故名。 大姥山在十都。旧名“上山”40,□□牧录41容成先生尝栖之。今中峰下有鼎、石臼尚存。王烈《蟠桃记》:□时有老母□□□,□□□业42后,获九转丹砂法。乘九色龙而仙□,□□为“大母山43。下有九龙墩,汉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文,乃改“母”为“姥”。山有新月、天冠、神羊、球头、宝旌、仙女、仙童、仙仗、迎仙、象简、呈珠、团玉、碧锷、怪石、三灵、抗天、捧玉、摘星、飞盖、灵龟、龙角、天圭,凡二十二峰,最号秀拔。又有仙掌、石虎、摩霄、悬钟、石笋、天柱、拨拧⒆勘省ⅰ踝44、莲花、石鸦、飞仙、棋盘、隐真,凡一十四峰,合之为三十六奇。其他悬崖飞瀑,千岩万壑,不可殚纪。 九龙墩。或云,王氏兄弟九人肄业于此,后为九州太守,故名。宋林嵩记:“山旧无寺,祥符间,僧师待始筑居于此,乃图其秀拔二十二峰示林陶,陶因名之如此。”州志所列峰名多与此不同,恐当以嵩之记为正。一本谓闽王封此山为西岳。考之《三山志》,有云:“伪闽将郊天,乃封高盖山为西岳,霍童山为东岳。”《三山志》修于宋时,去伪闽未久,必有所据。 马冠山在二十都。女仙马氏炼丹于此,井臼犹存。 昆岗山在二十都。高耸凌空,望之如半月。山脊时吐云雾,可知雨旸。 草堂山在十一都。旧号灵山。唐林嵩尝筑草堂山间读书,因名。上有岩泉,虽旱不枯。里人祷雨,必有蜂自岩中出45,俄而石壁流液,乃取以归,甘霖随应。(上四山俱州东北。) 望海山在二十八都。距海百余里,山势极高,上有石池,四时不涸。又有棱层石,蛎壳粘其上甚多。高峰时有云气,土人恒视之以候雨旸。下有二小山,对峙如门,每岁重九日,乡人多登高于此山。 双髻山在三十三都。双峰并立,其状如髻。 柘洋东山在三十一都。视诸山为极高,绝顶∩罨雪不消。东望海外数百里,西南北诸山皆在屡舄之下。(上三山俱州西北。旧志“柘洋”之“洋”作“阳”。) 松山在州东南,濒海。唐乾符中,白水仙陈蓬居于此。今山下人家离离,鸡犬之声相闻。蓬尝题所居诗云:“竹篱疏见浦,茅屋陋通星。”l谶云:“东去无边海,西来万顷田。东西沙径合,朱紫出其间。”昔时风涛险恶,岁有溺舟之患;今流沙渐合,可褰裳而涉也。 台澳仙崎山在五十都。俗传葛仙翁尝燕群仙于此。江中有小屿,形如樽俎,又有仙屏山、仙倚石,远望若台。 白瓢山在三十六都。其山色白如瓢,卧大海中,l脊则宁德县界也。(上二山俱州西南。) 展旗峰在在坊都。以形似名。又有檀林46、文笔峰、石鉴轩、寿山屋、翠萝屏、湛恩池、偃松塔、涅槃石、仙人冢,合之为十奇。 文笔峰在西隅都。以其状名。(上二峰在州城西。) 白虎岩在十七都桐山之北,状如伏虎。州有登科者,其岩辄鸣。 合掌岩在十五都。岩顶之石皆如合掌状。有石鼓、石角,又有石上印指足痕。旧传僧仙居之,祷雨辄应。(上二岩在于州东。) 任公岩在州东北。俗传任公旧栖于此,夜l石碛,驱两龙兴云行雨。岩后悬岩下有篆刻,其文曰“任公凤栖”,崖谷清幽。又有“卧石”二字沉渊底,字皆盈尺,笔力精劲,世传任公手笔也。宋元丰中,王谨惩□追记其事,至今乡人目其地为仙源。 分水岭在州北十九都。闽□47,之界也。 松桥岭在州南四十四都。宋开宝中。虞部员外郎周济作施饮亭于其上,并以田给之,今废。 王头陀岭在州东六都。昔有王头陀者,尝砌岭路,因名。北连九岭,崎岖险峻,为九岭之最。宋嘉定中,知县杨志用石甃之,以便行者。方宪武48为记。 池家岭在二十六都,中有古涧,深百余仞。又有石门,俗呼仙人洞。洞之右石上有巨人□49,俗呼仙迹。相传深夜或闻丝竹之音。 杨梅岭在□□都。旧多产杨梅,故名。宋开禧间建寺,僧始砌岭路。自岭而下,东抵九里亭50,西抵十八溪,然犹路崎岖荦确,行者患之。宋嘉定十六年,知县杨志捐俸甃f以石。邑人名曰“杨公路”。(上二岭俱州西。) 石马岭在□□都。岭甚高峻,有石危立如马。下有石乳流沫,俗传其能耗四乡之粟,居人因凿缺其口。 骆驼岭在五、六都。岭之势如骆驼状,其下居人多贵显者。(上二岭俱州东北。) 梨溪岭在州西北二十五、六都。其上多产梨木,下临清溪。唐林嵩登第归,结庐憩其上。 马迹岭在州西南三十八、九都。上有马蹄行迹,又有石室、石棋盘,皆出天成,世传神仙所居。渔洋垾在渔洋山。势如蜂腰,去海甚近,而隔绝不通,故曰“垾”。若凿港引潮,而舟楫可通,则不经大海,可以避驴头马头之险,舟舶辐辏,实郡之利也。宋淳熙中,县宰议兴是役,邑人翕然聚财至数千缗,后凿之,遇石而止。 白水江旧记云:闽之先居海岛有七种:卢亭、白水郎、乐山、莫傜、游般子、山夷、云家之属是也。此江在州西南一百七十里,先是白水郎停舟之,因名。按州志谓,昔闽人先居海岛者有七种,或云白水郎乃卢循余种,散居海上,以船为家,冲波逆浪,略无惧惮。唐武德中,招其首领降之。二说不同。 董江在州东北廉江里。江边有山,旧传董奉尝居之,后丹成而去,江因以名。 霞浦江中有青、赤、黄、玄四屿,若霞之映水,而状又若凤之展翼然。 砚江与霞浦接流。中有屿,顶平如掌,上有石人拱立,随水出没。(上二江在州西南。) 长溪在州西门外。源出白岩,流经建善寺前,迤逦至沙塘,溉田数百顷。 秦溪在州西三十六、七都。 倒流溪在四都。源出九都乌岩,流至赤-,其水冬夏不竭,溉田万顷。以其西流,异于众水,故名。 蓝溪在十都。源出大姥山西北,东南流。每岁八月中,溪水变蓝色,俗传大姥染衣。居民候其时取水,沤蓝染帛最佳。(上二溪俱州东北。已上三溪俱达于海。) 松山港在州东南□□□都。其上:接白岩前溪之水至松山前,两潮会合,有沙洲,今海航多泊于此。 陈八娘坑在州治北石濠中。有泉自石洞中出,味甘而清,夏月州人多汲而饮。旧传陈八娘病,饮此水得愈,因名。 龙潭在州南□□都。源出洪山,至此潴而为潭,溉田数百顷。 袁二娘潭在州东□□都,中有石床、石龙51、石印、石马蹄,两两相对,□涸52见之。相传袁二娘仙于此。 少府潭53在□□都。旧传尝有县尉祷雨于潭,随感因名。 盖石潭在□□都。潭有三穴。旧传上穴为龙居之处,上有石盖;中穴有一大石坦平,而水清冷,为龙浴之处;下o水泉澄湛,为乡人祈祷之处。凡岁旱精诚祷之,则潭中波涛汹涌,霖雨随至。(上二潭俱州西。) 纬丝潭其水澄澈,俗云以纬丝测之,莫知其深。 北坑、西斜二潭岁旱,乡人迎其水及鱼虾蟹之类而归,祷雨多应。 藜溪潭54旧传中有伏龙,每旦至午,云雾不散,岁旱祷之或验。(上三潭在州东北。)石池在望海里。四时不涸。 双泉井一在州治东,一在州治西。 曲井 西巷井55上二井在西门外。 东津玉井在州北二十九都。上有怪石穹窿,高数十仞,井门可容一人出入。当门水浅,门内深不可测。绝顶有水三、五点常滴,如更漏之声。相传有龙居其中,岁旱祷雨辄应。 咸井在五十二都。其井并田,或八月潮大,田中俱没,潮退,井水清甘如旧。里人供酿,酒味特佳,诸井皆不及也。 后崎双井在四十都。其地滨海,居民咸赖是井以汲。(上二井在州南。) 蒙井在州东十都灵峰寺前,泉清而甘。莆人郑樵尝品题为第一,不让惠山泉。又佛殿石罅中一泓,旧传能愈疾,今湮塞久矣。 义井在州西北四十三都。泉水清甘,居人五十余家咸取给焉。

 

 宁德县

  霍童山在县北十二都。神仙霍童所居洞天,记谓霍林洞天是也。唐司马承祯于此修炼,后驾鹤飞升,遂名“鹤林”。又吴郡邓元、沛国王元甫、盐官褚伯玉于此授青精饭、白霞丹景之法。天宝间,改名“仙游山”,伪闽封为东岳。山之中,幽岩邃壑,人迹所不到者,不能悉数。每天睛月皎,居人往往闻空中有乐声。山之西有支提山、那罗延岩,西有神僧石窟、葛公仙岩,南有苏溪鹤岭,北有萨、紫帽二峰。 大童峰、小童峰。二峰并峙,壁立无际。 左右弼峰。《仙经》云:君为左弼仙卿,韩众为右弼仙伯。 宝剑岩。 霍林亦城洞。 都泉湖,广十丈,旁近田资以灌溉。 都尉甘露坑。水绝甘美,饮之去延年,俗传君尝与二大都尉会于此。 莲花石。 石仙坛。 海鳅井。广五六丈,其深莫测,相传中有海鰌甚巨。或时出井面弄水,久晴必雨,久雨必晴。 石廊。长三十余步,又有石室,室东有石桥横跨涧上,亦有捣药臼、石盆、石盂,皆天成也。(已上俱在霍童山中。) 高盖山。山之别峰也,洞天正在其上,常有紫云覆之。 石钟山在四都。山之脉与石壁岭相连,顶有一石如钟,扣之,有声鍧然,因名。 龟山在十都。唐太和中,有二僧携铁钵铜瓶入于幽谷,逢龟即s,曰:“此吾居也。”因名。宋程师孟诗:“香焚檐蔔岩云晓,花发莎萝海口春。” 凤山在十四都。山之高者卓然万仞,旁分两翼,如凤凰之飞,故名。山有凤池圣僧岩、虚石岩,其岩四面玲珑。又有卓锡泉。旧传僧湛庵遇旱,泉竭,无水以供湢浴,遂以杖卓地,其泉涌出。(上四山俱县北。) 金瓯山在一都。四际平旷,山突出其中,形如覆瓯。又名覆釜山。 勒马山东接飞鸾岭,西俯大海。前峰回顾拱挹,状若勒马,为县之前山,与学宫相对。 梅溪山在飞鸾岭之东。前有笔峰,后有屏山,而鸾江绕其下,亦一胜处也。 城澳山山四面环绕如城郭然。内有南、北、中三澳,可容万人,然四际皆海,中无所产,人迹罕到。 真龟山四峰壁立,青翠插天,远望若屏风然。上有一石如龟,凭岩左顾,因名。 杨溪山与梅溪山相连。(上五山在二都。已上六山俱县南。) 棋盘山地极幽胜,中有o人坐卧形迹及棋盘石。元道士周净白因构庵以祀焉。 石碑山其山多石少树木,石皆温润。又有一石突出山前如碑碣之形,故名。(上二山在二十二都。) 白象山在二十三都。其山自展旗峰发脉以至于此。其形如象。后峙三台,前对环溪,溪之流萦回清澈a俗谓之“白象临湖”。(上三山俱在县西。) 莲花峰其形如莲花万朵,青翠插天,盖一邑之胜概也。 星帽峰林木蕃茂,溪谷幽夐,与白鹤峰、瑞峰皆为县治之形胜。亦名展诰峰。(上二峰在一都。) 双廌峰在九都。两峰;立,秀拔千仞,宋提刑郑南家于峰下。其后一门多中科甲,因名。(已上三峰俱县北。) 玉女峰在一都。四际皆小山,而此峰独立群山之上,云烟缥缈,如玉女之在帷中,堪舆家谓之“帘幕贵人”。 仙茅峰旧传茅仙炼丹于此。中有虚土,击之辄有声,号m仙土鼓”。按《罗源县志》亦有仙茅山,亦谓其中有土鼓,疑即此峰,而界于二县之间也。 白马峰峻极云霄,如马昂首之状。(上二峰在二都。已上三峰俱县南。) 瑞峰在县东三都海上。秀拔万仞,与白鹤峰对峙,为县治之左山。昔韩、董二仙修炼于此e丹井、棋枰之类尚存。 白鹤峰其脉起于白岩,逶迤数里,秀拔千仞,南连飞鸾岭,北接莲花峰,县治之山最高大者无出于此。其下为白鹤岭,道通罗源县。石磴崎岖,峰峦百折,宋枢密曹辅尝构亭凿泉于其上,以便行者。今亭废,而泉犹存。 文笔峰其尖如笔,故名。 展旗峰峰峦千仞e舒徐委曲,形如风中之旗。西乡诸山皆本于此。又有钟峰,峰之下有大湖曰“钟湖”,水深莫测,鱼龙宅焉。相传昔有金钟自湖中飞腾而去。(上二峰在二十二都。已上三峰俱县西。) 五云岩在四都金刚寺。相传旧尝有五色云浮其上,故名。 狮子岩在七f。以形似名。 凤凰岩在十二都。形如凤凰展翼,因名。 仙迹岩在百步溪边。上有双仙掌及马迹。 响山岩二山相对峙,人语则山谷响应,因名。(上二岩在十三都。) 燕窠岩在十五都。形如燕窠,因名。 显圣岩在十六都。石室可容数百人,有虎溪桥'灵岩井、醉经堂、铁罗汉、灵凉阁、石炉峰、石塔、显然泉、天然池,合之为十奇。(已上十二岩俱县北。) 万石岩在县东三都。岩石如室,可容数百人,中有石龟、石井、石床,旁有仙人石,两山之间有石桥。 道者岩在县西二十三都。中有石门、石室e昔有姚道人居此,故名。 金鸡岩在县东北十都龟山寺。 峬岭在七都下。有东墙渡通宝丰银场。 新岭在十五都,路通宝丰银场。最高者曰“大新岭”,其次曰“小新岭”。上有瀑布,如银河倒泻。人过其下,虽盛暑亦萧爽如秋。(上二岭在县北。) 飞l岭在县南二都。形如飞鸾展翼,与勒马、梅溪山一脉,逶迤曲折,以达罗源。岭之下有飞鸾渡,又有飞鸾桥。 石壁岭在四都,与石钟山相连。上有石壁峭拔,盖岭之最高者也。上有黯井,巨石之中泉水涌出,清澈而甘美,虽旱不涸,虽涝不盈。(上二岭在县西。) 石塘岭在县西北二十都,路通古田县。岭之下有塘,以石甃之,清泓可鉴。元陈尚德居岭下,学者因称为石塘先生。 金仙洞在县北八都际山。 罗汉洞在二十三都,与石壁岭相对。四山崒嵂,树木蒙密。相传秋夜或闻钟声。尝有樵夫深入,忽遇行脚僧数十趑其后,查无所见56,洞边有罗汉桥。 石室洞在二十二都。岁旱,或闻洞中有音乐声,必雨,岁乃丰稔。 穹窿石57在二十三都。其形穹窿,故名。(已上三洞俱县西。) 天l窟在县西二十三都穹窿溪尾,有巨石窟,乃天成也,约围十丈,深不可计。 琢玉洲在八都。 桃花洲在二十都鹤林观东一里,相传唐初始有此洲。其上种桃甚盛,今洲存而桃已竭。 柜洲在十四都。水极险恶难渡,居人凭倚其险,鲜畏怯者。(上三洲俱县北。) 官井洋在县东三都。源出处洲龙泉县界,东流百里至斜滩,过载首,合松潭溪至廉首村,而汇于洋。 油溪在四都。源出古田,合罗源至溪口村,同出于三屿之左,汇于洋。 外渺溪在十三都。源出政和县界,至程溪口渡南,合甘露溪、溪,经深渡浦,至长境平水分为二,而汇于洋。(上二溪俱县北。) 飞鸾溪在县南二都。源出罗源,至于三屿之右,而汇于洋。 环溪在二十一都。源出古田县,双溪夹拱,周围环绕,经于天柱窟互峬源而汇于海。 穹窿溪在二十三都。源出古田县,合周仙湖东流至此。又东为淀尾,经赤鉴湖而下,R于海。(上二溪俱县西。) 栖云龙潭在县南二都。澄深莫测,有龙宅焉,祷雨屡验。 百丈龙潭在石壁岭中。有三潭,险绝不可到,缘石攀藤而上,约百余丈乃至,因名。 险峻龙潭从石壁岭沿溪而入,其潭有三,地极险绝,故名。(上二l在四都。) 午日龙潭在二十三都桃溪尾58。四山环绕,岩头瀑布千寻而下,下有三潭。 定泉在县西一都灵溪寺。深仅二尺,大浸不没,大旱不减。故以定名。

 

 福安县

   铜冠山在县东北,为县之主山。四时云气蒸郁,青翠不改。山下流泉清冽,有疫疠饮之多愈。 扆山在县治后。列峙如扆。(上二山在一都。) 石马山在五都。以形似名。 玉案山在六都。顶平如案,上有玉女洞。 石羊山在七都。上有石如群羊。 菖蒲山山中多产菖蒲。其右有乐道岩,岩之上旧有紫微庵,旁有乐道堂,故名。少师王宾诗:“林端仙馆千山合,石罅灵泉一派清。” 昆a山高耸万仞,上有天池,池畔有人家。(上二山在八都。) 东山在九都。上有天池,积雪不消。相传昔有缪仙者修行于此,邑人呼为“缪仙峰”。下有银坑。 虎口山在十一都。(已上七山俱县北。) 重金山在县治南,今;政分司在其前。失名氏诗:“东迎五马青峰秀,后拥重金紫气高。” 三公山距县二里,即儒学之前山。上有尼庵,旁有石塔,邑人谓之文笔山。以三公名,所以期后学也。(上二山在一都。) 灵岩山下有金印石、钓鱼台,前有双剑水交流。唐薛令之居此 尝闻龙吟之声,后令之归隐,赐名“廉岭”59。里人郑孔材诗:“拨破尘怀强自宽,瘦筇扶步访名山。坐看流水心偏静,吟对落花春已阑。梵刹古碑苍藓合,草堂残础白云闲。清风高节今还在,欲酌幽馨想未难。” 湖山山之绝顶有积善岩,下有石龟潭。相传古潭水深阔,唐、宋以来,流沙渐拥。古谶云“石龟沙合状元生”。唐薛令之首擢巍科,为闽破天荒进士。其后廉村之人,簪组蝉联不绝,人以为应。 城山薛令之弃官隐居之处也。相传唐季巢寇乱,乡民筑城于此拒之,故名。 缪家峬山唐时缪氏有子,七岁聪慧能文。开元间以神童召试,赋《新月》云:“初出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十五团圆照满天。”人怪其志高迈,窃掘其山,有淡血流出,遂不显。今或呼为蛾眉山。(上四山在二十都。) 流水坑山在二十二都。高峰上有一洞,人迹罕到。每山头云起,甘霖即至,邑人视y以占雨旸。 凤山在二十六都。形如翔凤,故名。 覆钟山在三十三都。以形似名。上有魏、虞二仙石,岁旱祈雨多应。 马鞍山在三十四都。如马鞍状,与文笔峰相连,邑人谓之“文武峰”。 周大山宋止斋陈传良60尝经此留题。 旗山形如覆釜,连下三级,又若旗然。(上二山在三十五都。已上十一山俱县南。) 马顶山在二、三都。其山两端高起,中央平凹,其顶朝邑中,若奔马状。 岩湖山在三都。上有巨石如掌,又有仙掌、马蹄迹。(上二山俱县东。) 龟仙山在一都。上有马仙遗s,岁旱,祷雨多诣焉。至则以空瓶置岩石间,须臾水自溢出,乃迎以归,霖雨随霪。山下有泉,自石眼中出,仅容一勺,取之不竭。 仙境山在十五都。峰峦峭拔,怪石嵯峨,岩洞宽豁,石门封固。相传尝有耕叟见三人服唐衣冠,由洞门而入,盖神仙也。因以名山。岁旱,祷雨辄应。 马s山在二、三都。相传马仙尝憩于此。山顶有泉清冽,岁旱祷之多应。叶仙山相传闻昔有叶姓者,修炼于此。 福源山(上二山在十八都穆洋。) 牛山在三十六都。山石巉岩,上有牛迹,因名。(已上六山俱县西。) 狮子峰-七都蒲家山。峰峦峭峻,岩穴幽邃,其上时有烟雾冥濛。 天池峰在十三都。山巅有池,泉水清泚,虽大旱不竭。主簿徐元德诗:“地灵特遣泉通石,天近常流水满池。” 紫藤峰在二十六都。峰峦峭耸,紫翠参错,亦邑之胜处也。 莲花峰在三十五都。 文笔峰在三十四都。端重秀丽,-如卓笔。 天柱峰在三十六都。有巨石端方而高,势若擎天之柱,因名。(上四峰俱县南。) 龙首峰下有凤渚。 揭旗峰与龙首峰对峙(上二峰在县东二都。) 奏儒峰太宰余泽生于此,后人因以名山。考之《科名志》无余 名,或疑为余深,然深罗源人,岂初生于此,而其后迁居罗源也欤? 凤翔峰三峰高耸如凤舞然。(上二峰在县西十八都。) 更漏岩在八都。两峰屹立,有瀑布泉沿崖而下百余丈,远闻其声如更漏然。俗呼百丈漈。 虎口岩以形似名。 白公岩在载首山下 有石室广数丈,俗传灵泽夫人洞,乡人多于此祷雨泽。(上二岩在十都。已上四岩俱县北。) 宝生岩在二十一都。旁有三石岩,石形如笏,面有红晕一抹,俗以为仙书,其文奇古,人莫能识。 柳屯岩在二十五都。相传尝有异人乘牛至此,牛迹印石上,至t犹存焉。 百辟岩在二十九都。相传宋少帝航海入闽,集勤王之师于此,因名。旁有龙。 韫秀岩在三十一都,五峰之旁。岩前有石甚平坦。(以上四岩俱县南。) 狮子岩里人缪梦攸尝赋诗曰:“蛟龙跃,狮子吼,头角峥嵘,精神抖擞;若问破天荒,还吾 雳手。”后梦攸擢巍科,岩有响震。按《科名志》缪姓无名梦攸者,惟乾道五年武举有名梦攸者,乃黄姓也,而此岩在县之黄坂,疑作黄梦攸为是。 普照岩上有观音阁,名曰“普照”,因以名岩。(上二岩在县西十八都。) 金鸡岩在县东北二十四都西峰z右。相传尝有金鸡出入岩中,故名。 横障岩在十三都。壁立苍翠,如画障然。岩之半有石龛,下有石潭。 金刚岩在三十四都。石室巉岩,顶有蛎壳,山下分歧如展旗之形。 白气岩在三十五都。常有气冒其顶,邑人望之以卜阴晴。(以上三岩俱县东南。) 积善岩在县西南二十都。湖山绝顶,石洞幽险,上有朱元璋题名石刻。岩之半,石上有仙掌迹痕,其石扣之有声。 岩湖障在县北五都。高二、三十仞,阔六、七十仞,其平如掌。可容数百人。半岩有穴,可容数十人。下有湖,名曰岩湖。 铁仙障在县西北十三都。三峰峙秀,石林阴森,俗传旧有仙人舍于其上。宋郑南诗:“瘦节扶我云中去,有怀欲共山灵语。南阳催起卧龙人,早为苍生作霖雨。” 北岭在县北五都。 闽川岭在二十八都。 双岩岭在三十四都。宋建炎间韩世忠讨建寇范汝为尝屯兵于此。(上二岭俱县南。) 栖云岭在e五都。正统间,邑人李伯达建亭其上,以憩行者。景泰五年,郑景修重建。 枣岭 福岭 急堠岭 牛岭(上四岭在十八都。已上五岭俱县西。) 道者岭在三十五都。 飞霞岭在三十六都。(已上二岭俱县东南。) 洪三娘-在县东二十五都,俗传洪三娘显灵于此。 王母洞在县西二十一都龙首峰之后。相传尝有仙修炼于此,洞中时闻鼓乐之音。 松源洞在二十二都。 马仙洞在二十四都。俗传有仙自武夷山来,留迹于此,常有云气出洞中。(上二洞俱县东南。) 沙洲在二十g。旁有望京桥。 兴庆洲在二十五都。夹两溪之中,有良园数顷。(上二洲俱县南。) 龟湖在县治西一都,旧学宫之泮池也。元至大丙午元旦,水忽应潮盈缩,湖中巨鱼咸见而跃,邑之举子皆以为化龙之祥,竟为文祭之。孚斋张常立石以记。考之元史,前l午大德十年,后丙午至正二十六年也,今县志以为至大,盖误。 苏江在三十一都。宋大观末杨秕寇发61,欲劫江东,请于江之神不许,中夜强进,民逆涛击之而止。建炎间叶侬之乱,渡江亦然。通判刘詧尝为文祭之。 六印江在三十二都。中有六屿,故名。(上二江俱县南。) 洗心台在县北东溪中,盘石屹立,方围数十仞,平坦如掌。宋有林氏兄弟争田,乡人劝之遂感悟,置酒石上,相与欢洽如初,因命工镌石曰“洗心台”,志悔过也。 东溪源出温州平阳,西流下白石溪,合流至洞口入于海。 廉溪在二十二都。源出s和县牛岭白石尖,下穆洋,合流至廉首入于海。唐薛令之归隐溪上,后人因以名溪。失名氏诗:“不是先生清节在,此溪何以得廉名。” 秦溪在县治东二十二都。源出福宁州钟龙井,派流至此,以达于大江。 大梅溪在县东南二十五都。源出杉洋,北接大溪,南达于海。 甘棠港在县南s十四都。旧名黄崎港。先有巨石为舟楫之患,唐观察使王审知祷于海灵,一夕震雷,暴雨达旦,则移其艰险,别注平流。闽人以审知德政所致,表请赐今名,封其港之神为显应侯。 沙潭在县北六都。潭水清澈,深不可测,有蛟潜焉。每风雨雷电,则飞跃于潭中。 庙山潭在县南二十都。s有渔人见潭中石洞砑然,疑神物所居也。 栖云潭在县西一都。广百余丈,深二十余丈,长不可计。潭中有一巨鼋,屡现灵怪。或亢旱,鼋辄浚潭,有木查竹屑,浮涌潭面,上雾下潦,次日轰雷震地,则骤雨倾盆矣。 黄牛滩在县北七都。两旁怪石巉岩,状如黄牛,滩甚流急。相传昔有池s士者,死为滩神,舟楫上下,必献楮币而后行。 倒由滩62在县南二、三都。滩水清冽,居人多汲以供餴、饎之用。 龟镜井在二十五都。其井潮退则泉满,潮长则泉涸,人不敢饮。 帽头井在二十九都。泉清而甘,冬夏不竭。附近居民凡千家,咸资给焉。(上二井俱县南。) 阜井在环溪之旁。井高溪下,相去悬绝。井深仅四、五尺而泉涌,冬温夏凉,其味甚甘,凡有疾者饮之多愈,元学士龚浚所砌也。 龟湖井在西禅寺下。泉清而甘,邑人汲以供酿酒味香冽。(上二井在县西一都。) 圣l井在县东南二、三都,泉水四时不竭,冬温夏凉。上有石屋覆之。 锦屏井在县西南一都。泉出石匣中,其味异于常水,邑之百余家共取给焉,冬夏不竭。

 

    潮 汐

 

 福州府

 闽县

  海在府城东南。唐太和中,闽令李葺63筑海堤,跨闽、长乐二县东。 汐自闽安镇而入,过马头江,歧而为二:左行者为东西岐江,右行者为南台江。县境河口通南台江潮,迤逦至府城下,分为三派:一派由水部门入城,一派绕城东,一派绕城南。沧州诸处亦通南台江潮,濑江诸处则通西峡江潮。各支分派别,几遍县境。其潮侯初一、初二、十六、十七日俱午时至;初三、初四、十八、十九日俱末时至;初五、初六、二十、二十一日俱申时至;初七、初八、二十二、二十三日钟鲜敝粒怀蹙拧⒊跏、二十四、二十五日俱卯时至;十一、十二、二十六、二十七日俱辰时至;十三、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俱巳时至;十五、三十日俱巳未午初至。此潮入府城内河之候也。江潮缓海潮三刻至,入河则又少迟。

 

 侯官县

  潮汐县境黄江、南屿诸处,接怀安县阳岐江潮、古灵、浯江诸处,接怀安县瓜山潮,俱旁入港浦,几 县界。

 

 怀安县

  潮汐入县境,阳岐江接西峡江潮,仙崎江接阳岐江潮。俱傍入诸浦。

 

 长乐县

  海在县东南。县东有海堤,详见《闽县潮汐至》64。 潮汐自闽县下洞江而入县境,太平港、龙门渡、白田渡,广石渡皆通潮。

 

 连江县

  海在县东南。 潮汐入县境凡十有二派:一派抵官塘洋,一派抵荻芦峡,一派抵鳌江,一派抵蛤沙以达大小埕澳,一派抵琯头澳及门边,一派抵大小澳以达东岱澳,一派抵赤崎以达双髻焦,一派抵定海澳以达黄崎澳,一派抵鹤屿澳以达洪下澳,一派抵港头澳,一派抵马鼻澳及黄沙崎澳,一派抵赤石澳及蒜屿澳,一派抵连江港以达罗源县界。

 

 福清县

  海在县东南。 潮汐入县境,凡二派:一派流入迎仙港、迳港,入迎仙港者至莆田县子鱼潭而止,入迳港者至应天院前而止;一派入海口镇,至水陆院西而止。

 

 永福县

  潮汐入县境永福溪,接侯官县浯江潮汐。

 

 罗源县

  海在县东南。 潮汐自招贤里廉澳门入,历白水洋,经禹步迹,h而为二。县境起步溪、九龙溪、沈尉桥港皆通潮。

 

 泉州府

 晋江县

  海在府城东南正东。海道行二日至s华屿,又二日至屿,又二日至琉球国。 潮汐自晋江洛阳江入县境。烟浦、陈埭埔、玉栏浦、植壁港、安海港诸处皆通潮。其潮候初一、初二、十六、十七日俱巳亥时至;初三、初四、初五、十八、十九、二十日俱子午时至;初六、二十一日俱丑未时至;初七、初八、初九、初十、二十二s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俱寅申时至;十一、十二、二十六、二十七日俱卯酉时至;十三、十四、十五、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俱辰戌时至。

 

 南安县

  潮汐入县境,双溪口、金鸡桥俱通晋江潮汐。潮大至双溪口,潮小至金鸡桥。

 

 同安县

  海在县东南。县境双溪通潮。

 

 惠安县

  海在县东南。县境添崎港、峰崎港、网川澳、仪场澳、大岞澳、獭窟澳俱通潮汐。

 

 漳州府

 龙溪县

  海在府城东南。 潮汐分三派入县境:中一派自泥仔洲、乌礁洲、许墓洲三门入,复合流环绕郡治,经通津门外,至西溪而止;左一派由濠门山下入,经柳营江桥,至北溪而止;右一派由海门山下入,至南溪而止。县境一、二、三都、四、五都、八都诸澳,皆通潮汐。

 

 漳浦县

  海在县东南一百里许陆鳌千户所城之东,其西旁有溪。 潮汐通至陆溪桥五里许,经邑之南门桥至官迳而止。县境浯港、径港、黄淡港、蔗港、竹港皆通潮。

 

 兴化府

 莆田县

  海在府城东南。 潮汐入县境凡三派:一派自碧头而入,抵迎仙港;一派自上黄竿而入,抵涵头港;一派自下黄竿而入,抵白湖港。又各旁入于县境诸港浦。

 

 仙游县

  潮汐入县境凡二派,俱自莆田系蓼而入,行二十五里许,经小屿以及太湖,又行一十五里,一派入于枫亭溪下,曰太平港,一派入于双溪,曰双溪港。

 

 福宁州

 本州

  海在州城东南。 潮汐按《三山志》,入州境凡五派:一派自松山港口而入,一派自鸟崎港口而入,一派自敛港口而入,一派自怯港口而入,一派自沙埕港口而入。州境大桥斗门、饭溪、杨门潭、圆塘、桐山诸处皆通潮。

 

 宁德县

  海在县东南。 潮汐入县境,凡五派:一派自南桥而入,一派自跨教桥而入,一派自蓝田桥而入,一派自东墙渡而入,一派自铜镜渡而入。

 

 福安县

  海在县南。 潮汐自县南官井洋、古镇门而入县境。甘棠港、黄崎岭、白沙镇、廉村、化蛟桥诸处皆通潮,又旁入诸港澳。

  校 注

  1 弘治《兴化府t?户纪》谓“亦作鸣峰山”。

  2 “拖露”疑为“挹露”之误。

  3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作“唐妙应禅师”o

  4 重刊宋本《仙溪邑志?山川》作“数十人”。

  5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作“大官陂”。

  6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及《仙溪邑志?山川》作“数里”。

  7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谓系“覆鼎山”之讹,《闽书?方域志》亦作“覆鼎山”。

  8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作“南湖岩”。

  9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作“烽山”。

  10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作“燕峰”;《闽书?方域志》作“燕峰岩”,并云:“岩有石窟,燕冬蛰焉。”

  11 《闽书?方域志》谓为“啄木”之误。

  12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作“山水娟秀”。

  13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作“雷喧”。

  14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及《仙溪邑志?山川》均作“大柘山”,《府志》并云:“以山多柘木得名。”

  15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作“吴氏”。

  16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仙溪邑志?山川》及《闽书?方域志》均作“紫幕山”。

  17 应为“上二山”之误。

  18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作“鸣山岩”0

  19 《仙溪邑志》作“平坡”。

  20 《仙溪邑志?山川》作“梦赏岩”。

: 21 《仙溪邑志?山川》作“藏春坞”。

  22 《仙溪邑志?山川》作“石牌岭”。

  23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作“数尺”。

  24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作“陈光义”。

  25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作“又五里”

  26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作“凫峰”。

  27 弘治《兴化府志?户纪》作“白浮溪”,此误

  28 《仙溪邑志?山川》作“皂洋”。

  29 应为“一在永兴里”。

  30 乾隆《福宁府志?地理》作“飞来峰”。

  31 应作“龙榜山”。

  32 乾隆《福宁府志?地理》作“玉牛峰”。

  33 乾隆《福宁府志?地理》作“梅陂”。

  34 乾隆《福宁府志?地理》作“浮瀛山”。

  35 乾隆《福宁府志?地理》及《闽书?方域志》均作“嵛山”。

  36 乾隆《福宁府志?地理》及民国《霞浦县志?山川》均作“形体皆具”。

  37 《闽书?方域志》作“下有飞仙石”。

  38 《闽书?方域志》作“石臼”。

  39 有关志书用语互殊,据文意寻绎,似阙“居人”二字。

  40 《闽书?方域志》作e才山”。

  41 据《闽书?方域志》,《力牧录》上缺一字,据文理似是“按”字。

  42 据《闽书?方域志》全句为“尧时有老母家路傍,练蓝为业”。

  43 两句应为“乘九色龙而仙去,因呼为太母山”。

  44 《闽书?方域志》及乾隆《福宁府志?地理》均作“童子”。

  45 乾隆《福宁府志?地理》作“必有蟛蜞见”。

  46 乾隆《福宁府志?地理》作“旃檀林”。

  47 据《闽书?方域志》为“闽浙”。

  48 《闽书?方域志》作“杨宪武”。

  49 《闽书?方域志》及民国《霞浦县志?山川》均作“有巨人迹”。

  50 《闽书?方域志》作e东抵五里台”。

  51 《闽书?方域志》作“石笼”。

  52 《闽书?方域志》作“水涸”。

  53 《闽书?方域志》作“少府龙潭”。

  54 《闽书?方域志》及乾隆《福宁府志?地理》均作“梨溪潭”。

  55 乾隆《福宁府志?地理》作“西港井”。

  56 据《闽书?方域志》,“查”为“杳”之误。

  57 《闽书?方域志》作“穹窿洞”。

  58 《闽书?方域志》作“姚溪尾”。

  59 《闽书?方域志》作“廉溪岭”。

  60 《闽书?方域志》作“陈傅良”。

  61 道光《福安县志?祥异》作“政和中,山寇汤粃率众寇村”。

  62 《闽书?方域志》作“倒油滩”。

  63 乾隆《福州府:?山川》作“李茸”。

  64 为《闽县潮汐志》之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欢迎共同探讨。

出处:浙南林氏源流网http://www.znls.net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址


相关评论